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如何让土地成为资源
扩展阅读
兼职资源怎么获得 2025-07-29 22:02:37

如何让土地成为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9-03 15:13:18

① 如何实现土地合理利用

法律分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应尽量做到:

(1)充分认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律:人类的生产活动既可以使土地退化,也可以促进土地进化。如沙漠变绿洲,荒地变良田。

(2) 改善生态环境 a、通过恢复植被、建设梯田等一套小流域治理经验,合理利用土地,,持生物治理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b、通过大量治沙的典型经验,进行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防沙的措施,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

(3)控制城镇和工交生产占地 应坚决执行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适当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市和乡镇.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少占用耕地,综合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三条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② 怎样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控制18亿亩基础耕地的情况下,通过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以及综合开发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③ 简要说明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土地资源利用是有效的,改善当地的建设环境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
而保护土地是防止土地资源被烂利用以及被破坏 ,有些土地的利用,对于当地的建设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半点的建设性意义 。

④ 农民该怎样充分发掘土地潜力有什么好的办法

种养融合这一还得因地形和环境不一样及其产品的不一样才能够相辅相成的开展发展下来。现阶段种养融合的玩法呢,有许多,有些是养殖水产,有的呢是养殖家禽类的产品。那下边我们一起来举例说明,2个种养方式是目前十分完善的产品与领域给大伙儿参照剖析。种植园里边饲养。在种植园里边开展林下养殖,我觉得很早以前以前就拥有,可是好多人许多乡村里边也没有这样做。缘故便是过度观念的单一,没有看到销售市场的场景。那样如今我们开始的种植园里边林下养殖农作物呢,不但提升了啊,盈利的收益更多的是还协助降低了成本费。

依据之上材料,作出适种种群的收益分析汇报,留意,不可以简易加减法要素,要了解到标准完成简单性,销售市场不确定性,市场竞争状况及潜在性市场竞争状况,是否有一个新的主要用途这些。对干土地资源的发展潜力。现在要想搞土地资源发展一定要和销售市场挂沟,有一句话不是说,省长比不上销售市场。由于如今交通出行统讯很比较发达。行业市场的流动和饱和状态导滞你成功失败。要想让田地有发展潜力务必和销售市场挂沟,做好市场调研。把种田当做买卖来做,那样才会出现发展潜力不然单一的栽种只有会导滞产品库存积压买不出去。象现在的苞米大米等…便宜了粮商贩。

⑤ 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现状运用哪些措施来实现资源

国土资源的有效监测,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遥感卫星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地表信息,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卫星影像,从中提取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变化、土壤侵蚀、城市扩张等信息,为土地执法,基本农田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 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主要是针对全国或一定区域而展开的综合资源调查和监测,从整体上把握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各种资源的分布状况和动态变化信息,并对国土资源进行评价。需要这方面的资料可以去遥感集市里看看

⑥ 如何实现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摘要 您好,实现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⑦ 如何合理利用开发土地资源

生态宜居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汇报四个方面,一是土地的生态意义;二是生态宜居城市土地利用特点;三是我国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四我国生态宜居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对策和建议。
一,土地的生态意义。土地在自然哲学思考中被誉为“万物之母”,是最根本的物质要素,所以跟生态是相关的,是一切生物的生长的最根本的基础。那么我们国家地少人多,造成水土资源短缺的状况使得合理利用土地在我们国家具有特殊的突出的生态意义。我们国家采取了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土地相对比较短缺,面积960平方公里,但是我们的国土质量比较低,隔壁、沙漠比较多,所以跟美国相比,人均耕地,草原,比较好的土地远远低于美国,也低于印度这些大国,所以土地在我们国家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国家采取了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三个重要问题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最关键的,所以土地是整个城市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一些生态宜居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
第一生态宜居城市土地注意紧凑集约利用。生态城市的概念很多,我个人认为生态城市从几个方面体现他的内涵,一是人尽其才,人的创造力,各方面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物尽其用,经济要循环利用,物质要循环利用,减少排出物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三是地尽其利,就涉及到土地的高效合理利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这个应该是生态城市也能体现最基本含义的概念。生态城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土地的利用效率,比较紧凑,注意综合利用,混合利用,居住地靠近工作地和日常生活服务设施所在地,这是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中地利用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减少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成本和生活成本,可以降低能耗,物耗,生态城市环境的改善有利的条件。紧凑城市开发模式是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一种重要模式,主要是指紧凑集约利用土地,在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浪费的同时,提高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里。紧凑城市思想包括8大方面,一是高密度居住,二是减少对汽车的依赖,第三是城乡边界和景观明显,第四个混合土地利用,第五生活多样化,第六身份明晰,第七社会公正,第八日常生活的自我丰富等等。紧凑城市八个方面的特点。
国外许多城市都是以这种开发模式,紧凑的土地开发模式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比如美国的克利夫兰为了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大湖沿岸的绿色城市,制订了12项明确的生态城市议题,其中“精明增长”是这些议题中最重要的一项,精明增长是紧凑的增长,核心内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保护空地以及土地的混合使用,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混合,拉近距离,少用汽车,步行上班,上学等等。美国的克利夫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非常注意紧凑型开发利用,是美国比较典型的生态宜居城市。
第二个特点生态宜居城市的土地一般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围绕交通轴线进行土地开发利用布局,主要围绕交通的轴线进行土地的利用布局,这样上下班出行非常方便,购物也非常方便,还有娱乐非常方便,减少人们过渡依赖机动车辆带来的局限和环境问题,所以生态宜居城市一般来说围着公共交通线路开发利用,建设商业区,尽量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这就是宜居城市土地利用的第二个提高。75%的人靠公共汽车出行的,主要是依靠公共汽车出行的的原因是沿着公路轴线,直接到达居住区和办公区,这就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宜居城市的第二个特点以交通线路为轴线开发。
第三个特点生态宜居城市重视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合作关系,注意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生态城市非常重视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合作关系,他注意这三个效益,不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和高地价和高土地收益,他是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模式,日本千叶市在规划上高度重视原有的自然地貌,自然的系统,精心规划城市地区的湖泊、河流、山地森林等,把人工的设施与市民交流活动相关的紧密的结合起来,人工系统和自然系统结合在一起,所以生态环境非常好,适宜人类居住。
第四个特点就是地价与房价比较合理。总结国内外生态宜居城市,地价与房价都是比较适中的,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特别是房价跟当地人的收入相适应。这是第四个特点。
第五个特点强调社区意识。生态宜居城市的开发利用非常强调社区,以社区为中心的土地利用模式,强调社区的归属感,城市的归属感,这种模式与公众参与密切相关,强化了公众是城市的生产者、建设者、消费者和保护者的重要作用,很多的国外的生产城市在土地开发利用的时候都是以社区为中心,然后强调公众参与,大家一起来决策,一起来规划、设计,参与规划、设计,参与建设和管理。这样社区的归属感非常明显。
三,我国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是旧城改造,对增加绿地的片面理解。我们国家现在在生态宜居城市都是面积比较大的,城市绿地增长很多,城市绿地内容涵盖了绿地的类型,职能、面积、人均面积、宽度等等,许多城市从数量上保障了城市居民对城市绿地的最低需求,但是功能连通性、空间易达性等生态功能重视不够。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工厂外迁,对城市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很多工厂特别是内城区的工厂大量外迁,缺乏统一的规划,很多城市都有工业园区,这些工业园区主要是用来招商的,对外招商的,城市内部的工厂外迁的时候因为技术、规模等问题没有到工业园区去,在郊区分布,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新区开发,占用大量的成片的农用地,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比较严重。很多城市都强调新区的开发,还有居住郊区话,办公郊区化等等占用大量得成片农用地,如果说一块占用影响不是很大,如果大片农用地占用,增长很高的比例,地下水等等都会受到影响,城市周围地水系,地表地下水系就会收到很大的冲击,破坏,土壤、植被都会收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对城市周边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这块很多城市都没有注意,特别是大片的土地被征用对城市的影响是很大的。
第四个土地紧缺与浪费并存,我们国家很多城市土地都是比较紧缺的,但是浪费现象也非常严重,许多城市在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中过分追求大广场,大马路。大广场、大马路虽然说空间上开阔了,但是并不适合人类生活,我们要过马路也要走很长时间,这是简单的一个道理,过马路很不方便。所以大广场、大马路不适合中国的特点,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对土地浪费很多。第二个土地破碎、边角地、城中村等等低效用地非常多,边角地、城中村,这些在城市中非常多,像北京边角地、城中村非常多,特别是边角地,拐弯抹角的地方不好利用,另外边角地生态环境比较差,所以对城市影响比较大,利用效率比较低,生态影响比较大。第三个城乡结合部违法低效用地,违章建筑非常多。这也是我们国家城市土地利用的一大问题,违法低效用地非常多。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第五个问题是土地储备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征地多、房价高,对生态宜居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国家土地储备是从1996年开始的。世界上最早土地储备国家是荷兰,是1896年,荷兰这个国家是沿海的国家土地比较缺乏,首先政府围海造地,土地归政府所有,政府再出售,出租,土地储备政府收购土地,城市发展在向市场抛出土地,这就是土地储备的过程。我们过程是1996年开始,100年以后,我们国家土地储备10几年20年的发展目前问题还是很多,主要是追求经济利益,政府征地,三通一平,七通一平以后,把地挂牌卖出去,征用的时候几万用一亩,卖出去的时候几百万一亩,价钱涨了几百倍,追求经济利益,追求城市弹性手术,导致整地多,房价高,宜居城市收到影响,房价高是不宜居的。我们国家过分的强调土地收益。
第六个城乡土地生态环境的差距比较大。我们现在生产城市建设中注意城区的生产环境的改善,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城区的环境变得非常好了,但是很多城市只要往郊区,往外走5公里就会发现周围的地区生态环境非常差,无论北京还是上海,只要从大城区往外走就会发现农村脏乱差,污水到处流,垃圾随地放,这个在世界上城乡生态环境的差距我们国家是最高的,城乡的差距非常大,主要的原因是城市建设投资比较多,但是要求农村这个方面没有注意,农村的生态环境差返过来会影响城区生态环境改善,影响城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四,我国生态宜居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对策和建议。
第一个协调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比较重要。土地利用规划要以城市生态规律为基础,尊重城市土地的自然特性,不要过分强调它的经济社会属性,城市土地的自然属性要得到尊重,土地利用更要符合城市生态系统运作的相关规律,充分发挥他的自然生态功能还要兼顾社会经济功能的双重效益。要根据城市功能的变化,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特别是土地供应商要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推进产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增加居住与生态用地比例,根据城市的功能变化,相应的降低工业用地,增加生态用地,增加居住用地,创建宜居城市。
第二要协调地价与房价的关系。我们国家现在地价与房价的关系,房价涨的很快,房价主要受地价的影响,地价高了,房价就水涨船高,我们国家地价、房价的关系是非常明显,房价太高了,虽然生态环境好,我们买不起房子,我们居住环境差不是宜居的城市。
第三要协调节约与集约用地的关系。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要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为长远发展保留建设用地,必须合理集约利用土地,这是我们国家土地国情所决定的。生态城市要注意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与保护,在国外已经注意到这一点,我们国家更要重视节约利用,土地节约利用要求我们不要搞大面积的绿地,不要搞低密度的建筑。
要合理利用地上空间,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是我们国家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商业区,公交枢纽地区的地下空间,一定要大力开发,要发展经济技术,我们国家的积水技术,节材技术都是发展比较快,节地技术要引起重视,怎么节约用地,采用什么技术节约用地,节约集约用地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用于做生态环境建设,一定要引起重视,一方面可以减少交通成本,减少出行上下班的物质消耗,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另外一方面可以节约土地,可以进行更多的生态环境建设,所以节约土地要地密度,大面积的绿地,不是这个概念。
第四要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城市土地主要是建城区,主要是建设用地,要在更广泛的地域范围内合理安排城市土地利用,安排工厂、办公、居住,仓储、文教,卫生、绿化等用地,要从城市与周围腹地更大范围合理的利用起来,要进行城乡土地利用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保护城市郊区生态空间,科学划分允许建设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实行生态补偿,要从土地转让收益里面给限制建设区,财政的转移支付。加强耕地与耕地农业保护,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将耕地与基本农田作为重要生态用地加以保护。这个应该引起重视。我们不是说把农用地转成建设用地越多越好,我们从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几个方面考虑基本农田的保护。另外一个控制不顾生态环境的城市周围非利用地的开发。还有的可以考虑与周边城市实现生态用地共享,这些城市可以一起考虑建立一个绿色空间,大家一起共建生态文明都市圈。比如说石家庄与周围的这些城市可以一起共建周围的生态空间。
第五就是加强生态用地的储备。我们国家现在土地储备正在发展,储备政策正在发展,国外是城市发展速度调控,土地市场调控为依据的,我们国家现在一个是土地市场调控,第二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引起注意,把储备土地的手段作为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方面,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我们国家土地储备不应该只追求土地效益,拍卖高价,应该多储备土地作为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

⑧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原则

对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开荒”,它既有开垦荒地、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的含义,也有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变单层次利用为多层利用的内容,同时,还有改良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含义。根据石家庄市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1)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所必需的。它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有利于避免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我们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制止有损害于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违法行为的发生,以强化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而耕地又是土地资源的精华,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它不但为人类提供生存的立足之地,为一切生产、劳动和人民生活提供必要的场所,并为人类提供所必需的食物,原料及其他生活资料,所以,它是国家最宝贵的物质财富。然而,石家庄市的市情是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发展的回旋余地较小。回顾历史,人们在实际工作中,保护耕地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某些领导干部还陶醉于我国“地大物博”的传统观念之中。如果任凭土地危机继续发展,势必又要重蹈人口问题严重的历史性错误。我们应该吸取这个历史性教训,必须清醒地看到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现有耕地面积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此,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警示和教育石家庄市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土地问题。要像抓计划生育那样,列为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实、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2)以全面和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为前提的原则。农业生产是社会生产中最根本和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在整个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中,又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方式,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先进的生产方式,若运用不当,反而会成为掠夺自然资源残酷的手段,结果造成土地退化、“愈广种愈薄收,愈薄收愈广种”的不良性循环。由于林、牧、副、渔业用地无限度的侵占,而打破了长期以来保持相对平衡的生态环境。这样就有可能会使整个农业生产走上“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路子。

(3)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石家庄市地形复杂,地貌类型比较齐全,气候、水分条件各异,土壤类型繁多。以上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土地资源特点。资源特点不同,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也必然有所差异。如果忽视这种差异,而强求一律进行开发利用,不但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土地的永续利用,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依据当地的土地资源特点为前提,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使农、林、牧、副、渔业有主有次地结合起来,全面发展。要注意发挥资源优势,克服不利因素,做到扬长避短,达到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4)坚持土地资源不断更新和改善的原则。土地资源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管理得以不断地更新和改善。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地是能量转移、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链节。从资源的角度观察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过程就是对包括土壤在内的各种资源的利用和改造。我们所从事的种植业,就是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而耕地、施肥以及改良土壤等农业技术措施,就是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对土地的利用和改造必然引起土地内部物质和能量的不断流动,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都是经常变动的。当输入大于输出时,土地的肥力提高,土地资源就不断得到更新和改善。反之,就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低水平条件下的输入和输出的平衡,表现为土地的产量不高、收益不大,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从事农业,希望土壤中被作物吸收消耗的物质多,同时补充到土壤中的物质多,输入和输出都在高水平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在高水平条件下输入和输出的积极平衡,对我们是更有利的。因此,我们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做到科学合理,使土地质量越来越好,土地的生产力越来越高,使土地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和改善。

(5)以种植业为基础的原则。种植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生产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包括粮、棉、油以及其他农副产品。农产品的种类尽管多种多样,但我们以生态学的理论来观察和分析农业生产,其本质是生产和转变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潜能”。能量是不能创造的,人类全部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太阳能。而目前人们又不能大规模地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其他形态的能量,只有加强种植业,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潜能并贮存起来加以利用。所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必须以种植业为基础。

(6)维持生态平衡的原则。自然界生态系统内部多因素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保持着一定的相对平衡,进行着正常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这就是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在这个平衡里,只要有一个生态因素发生变化或受到破坏,则生态系统的其他因素也就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使生态平衡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并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相应的变化。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因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也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类本身参与着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在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影响是来自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几十年来,我们在土地开发利用中,由于对自然规律认识不那么深刻,对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不够,自觉或不自觉地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在某些地区农业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应吸取历史教训,在未来的开发利用上,应注意保持农业系统平衡。

⑨ 土地资源如何利用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但在已具备治理和开发技术条件的今天,即为农业土地资源。由此,有的学者认为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方面。

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在我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的土地,包括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的土地,包括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目前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有如下几个特征:

(1)土地资源是自然的产物;(2)土地资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3)土地资源的区位存在差异性;(4)土地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5)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续性;(6)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具有稀缺性;(7)土地利用方向变更具有困难性。

目前我国土地问题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植被破坏。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达到13.9%。尽管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很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地被侵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草原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2)土地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急剧发展,20世纪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千米,70~80年代年均扩大到2100平方千米,总面积已达20.1平方千米。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十分突出。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应不小于3%)。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

我国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

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溃疡症”,危害表现在许多方面,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有100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粮食损失每年高达30多亿千克。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群众形象地称为“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箩,蒸一锅”。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30年间流沙压埋房屋2200多间,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

目前我国耕地的特点是:

(1)人均耕地面积小我国虽然耕地面积总数较大,但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相对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13公顷的地方省,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但这些地区水热条件较差,耕地生产水平低。相对自然和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公顷,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大洋、广东和福建等甚至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0.05公顷的最低界限。该组织认为低于此界限,即使拥有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也难以保障粮食自给。

(2)分布不均匀综合气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国耕地大致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区、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半干旱区、干旱内陆区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区。东南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季风区集中了全国耕地的90%以上。

(3)自然条件差我国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其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也占1/3。其中涝洼地有约400×104公顷,盐碱地有约400×104公顷,水土流失地670×104公顷。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于污水灌溉和大面积施用农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严重,加剧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这一特点使我国耕地面临的压力巨大,中国依靠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成就。但另一方面,这一现实也表明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耕地不足是中国资源结构中最大的矛盾。

总之,我国单位面积耕地的人口压力巨大,目前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耕地的保护。

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首次全国统一草地资源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天然草地面积33099.55万公顷(为可利用草地面积,下同),小于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为43713.6万公顷),比美国大(美国为24146.7万公顷),为世界第二草地大国。

天然草地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行政省区来看,西藏自治区草地面积最大,全区有7084.68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1.40%;依次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以上四省区草地面积之和占全国草地面积的64.65%。草地面积达1000万公顷以上的省区还有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其他各省区草地面积均在1000万公顷以下;海南、江苏、北京、天津、上海5省(市)草地面积较小,均在100万公顷以下。

我国人工草地不多,据1997年统计,全国累计种草保留面积1547.49万公顷,这其中包括人工种草、改良天然草地、飞机补播牧草三项。如果将后两项看作半人工草地,我国人工和半人工草地面积之和也仅占全国天然草地面积的4.68%。我国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虽不多,但全国各省区都有,以内蒙古自治区最大,有443.34万公顷,达到100万公顷以上的依次有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甘肃省。各地人工种植和飞播的主要牧草有苜蓿、沙打旺、老芒麦、披碱草、草木樨、羊草、黑麦草、象草、鸡脚草、聚合草、无芒雀麦、苇状羊茅、白三叶、红三叶,以及小灌木柠条、木地肤、沙拐枣等。在粮草轮作中种植的饲草饲料作物有玉米、高粱、燕麦、大麦、蚕豆及饲用甜菜和南瓜等。由于人工草地的牧草品质较好,产草量比天然草地可提高3~5倍或更高,因而在保障家畜饲草供给和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千差万别,形成了多种类型的草地类型,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调查将全国天然草地划分为18个草地类,824个草地型。

在组成全国各类草地中,高寒草甸类草地面积最大,全国有5883.42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7.77%。这类草地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及外缘区域。其他依次是温性草原类草地、高寒草原类草地、温性荒漠类草地,这三类草地各自占全国草地面积10%左右。以上4类草地面积之和可占到全国草地面积的1/2,且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部。下列5类草地面积较小,分别是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荒漠类、暖性草丛类、干热稀树灌草丛类和沼泽类草地,它们各自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均不超过2%。其余各类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在2%~7%之间,居于中等。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草地资源采取自然粗放经营的方式,重利用、轻建设,重开发、轻管理,草地资源面临严重的危机。主要表现为:

(1)过牧超载、乱砍滥垦,草原破坏严重。草原建设缺乏统一计划管理,投入少,建设速度很慢。草原退化、沙化、碱化面积日益发展,生产力不断下降。

(2)草原土壤的营养锐减,草原动植物资源被严重破坏,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3)草地牧业基本上处于原始自然放牧利用阶段,草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在生产力未能有效发挥。牧区草原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的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