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野牦牛是什么资源
扩展阅读
无锡不锈钢板什么价格 2025-07-25 23:11:36
玉门石油怎么样 2025-07-25 23:10:32

野牦牛是什么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8-31 12:16:19

⑴ 牦牛的驯养与起源如何

牦牛的驯养时间与普通牛种的驯养时间是基本一致的,距今1万年左右。家牦牛是人类狩猎野牦牛,逐步发展到驯养野牦牛而来的。如果说原始野牦牛是野牦牛的祖先,而野牦牛就是家牦牛的始祖。根据农业历史学家任乃强教授的考证和大量历史文物资料研究,牦牛与人类进化、民族形成有关系。牦牛的驯养为家畜与古羌人民族形成的时间应当是一致的。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至于荒服,西戎(泛指我国西部、北部一带游牧民族)、析枝、氐羌”、“织布昆仑,西戎搜渠”(今青海黄南地区黄河弯曲处)。我国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距今约为1万年至4000年左右。我国考古学家在牦牛产区的青藏高原,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人类社会文化遗址,也证实了这一点。古羌族和汉族的形成时期基本是一致的。

我国古羌人是我国西部游牧民族部落的泛称。传说五帝时期的夏禹,就是古羌人的一支系。据《说文解字》,“羌、西戎牧羊人也”。羌人在长期生活和生产斗争中,不仅驯养了野羊,而且在漫长的岁月里,还要和成群结队的凶猛好斗的野牦牛做斗争,以猎取食物。他们用陷阱、投石、弓箭等办法,捕获野牦牛,有时也捕获到一些野牦牛犊,并把他们豢养起来,加以人工驯化。经过多少年代的反复与曲折、失败与成功,最终把野牦牛驯养成今天的家牦牛。古羌人驯养野牦牛为家牦牛的历史是艰苦而漫长的。牦牛驯养的成功,是古羌人经过若干年代的长期生产斗争,为获得较经常而稳定的食物来源创造了条件,也为古羌人带来了进一步的兴旺和发展。

我国现存的野牦牛资源,是我国牦牛育种的宝贵遗传基因库。有计划地开发利用野牦牛资源,为牦牛育种提供种质资源。利用杂种优势,导入野牦牛血液与家牦牛杂交,可提纯复壮家牦牛,提高家牦牛生产性能。

⑵ 牦牛吃什么食物

牦牛吃干草。

野牦牛原是我国青藏高原一带的特产动物,是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栖息于海拔3000 —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种环境中,

夏季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活动于雪线下缘。野牦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饥、耐渴的本领,对高山草原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很多野生有蹄类和家畜难以利用和到达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场,它却能登临受用。

牦牛的生活习性

牦牛体形防寒保暖,体躯紧凑,颈短耳小,皮厚表面积小;汗腺机能极不发达,被毛长度、细度不等且随季节变化,体侧及下部裙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适应高原缺氧环境。

嘴巴宽大、嘴唇灵活,能啃食矮草;蹄质坚实且有软垫,性情温顺,反应灵敏,建立的条件反射比较巩固,容易调教;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合群性强、食性广、耐饥渴、耐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

⑶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

羌塘地区的植被类型比较简单,以高原高寒荒漠草原为主。种子植物有近500种,其中的50多种是药用植物。由于海拔的高度和恶劣的气候条件,这里的植被和植物极其脆弱,一旦受到迫害就无法恢复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保护区的低海拔水草丰美。但保护区内植物种类不丰富,而且生长期很短。一些种类,如:红景天,需要在短短几十天内就完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生命过程,然后转入休眠期。红景天指景天科红景天属的一类植物,这类植物在全世界共有90多种,主要分布北半球海拔3000-5600米的高山碎石带、沟谷水边、河滩湿地、高寒地带等处。而我国有70多种,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山地分布约50种。因此,青藏高原是红景天属植物的集中分布区。红景天植物是根茎木质化了的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或小半灌木,枝叶密集,成丛生长,通常被称为垫状植物。红景天的高度多在5-30cm,叶为肉质叶,叶的气孔白天关闭而夜间开放,有利于在干旱环境下生存。
红景天中的不少种类植株呈现红色,分外鲜艳。特别是在其生长的后期,经霜打以后,会变得火红火红的,与蓝天白云和高原雪被相映成趣,自成一景。 生活在羌塘的动物大多是青藏高原独有的濒危野生动物。藏野驴、藏羚羊、野牦牛被称为羌塘的“三大家族”。保护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原羚、盘羊、岩羊、猞猁、兔逊、藏雪鸡等。常见动物有西藏毛腿沙鸡、岩鸽、西藏棕熊、黑颈鹤、藏狐、高原兔、雪雀等。斑头雁、棕头鸥等水禽数量很多。保护区内高原特有鱼类有裸裂尻鱼、裸鲤。羌塘可谓是“天然野生动物园”。
藏野驴
青藏高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形酷似驴、马杂交而产的骡子,因尾稍似马尾,所以有人又称其为“野马”。该物中为高原型动物,栖居于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带、营群居生活,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多半由5、6头组成小群,大的群体在10数头,最大群体可达上百头,小群由一头雄驴率领,营游移生活。
藏羚羊
在羌塘严酷的自然环境下,有7万多只藏羚羊在这里生存繁衍。每年4-6月,母羚们离开雄羚,汇集成成千上万只的巨大群体沿着准确而漫长的路线向北迁徙上千里,深入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产羔,7月份又原路返回水草相对丰盛的羌塘南部。
野牦牛
极耐寒动物,生活于海拔5000-6000米的山地,个体高大,体重可达1吨,性情凶猛。体侧下方、胸腹部及腿部都有一层又长又密的毛被,体毛一般长达40多厘米,尤其是腹部的毛常常垂及地面,起到了极好保温作用。公牛长有一副粗壮的犄角,角长可达1米,角基粗45 cm左右,两角端部向内靠拢且十分尖锐,它是防御天敌的锐利武器。

⑷ 野牦牛的种群现状

据记载,百年前野牦牛分布范围较广,占据了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及其毗邻的山脉。近几十年的野外调查则表明,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野牦牛分布范围已缩小至海拔4000~5000米的雅鲁藏布江上游、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两端环绕的约140万平方公里的耸山寒漠中。据估计,到2012年底,中国野牦牛数量在3~5万头左右。
由于无计划的乱猎,野牦牛的分布区日渐缩小。据调查以往在柴达木盆地以南,青藏公路以东的范围内,野牦牛的活动也是相当普遍,但已经为数不多,只在青藏公路以西,柴达木盆地南部和北部还较丰富的野牦牛资源。另外在天峻县西北阳康地区(与乌兰县交界一带)还分布着少量的野牦牛。

⑸ 什么是牦牛

牦牛属的一种。体长2~3米,尾长37~46厘米,肩高1.3米以上,体重约1000千克;躯体强健,颈短,头大,额长而平,四肢短粗;雌雄均具角;全身褐黑色或棕黑色;体侧、胸部、肩部、四肢上部和尾部密生长毛,尤其体侧的毛被几可及地。系青藏高原特产。通常栖息于海拔4000米以上野牦牛的高原地区,有时到6000多米处憩息,喜在山岭或山间盆地四周活动。由于体毛厚密,性喜寒而畏热。在高寒荒漠与高寒荒漠草原中能吃粗硬的牧草(如苔草类),若食物被雪覆盖,能用前蹄扒出。夏季结成几十头或几百头的大群。老牦牛独居或数头结群活动。中更新世,从北美阿拉斯加到东西伯利亚、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东北一带均有野牦牛分布。现生种只分布于青藏高原以及毗邻的中国新疆南部、克什米尔的拉达克等地区。
牦牛的分布主要限于亚洲的高原和山原地,包括了喜马拉雅、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天山和阿尔泰山脉地段。中国古代时期,牦牛的分布极为广泛。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现代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牦牛数量的准确统计数,根据资料概算,中国是牦牛主产国。 国外的牦牛,只分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阿尔泰山和肯特山区;前苏联的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布里亚特和阿尔泰山区等地;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区的泥泊尔、不丹、锡金、克什米尔等国和地区。阿富汉东北部兴都库什山脉高山区和巴基斯坦北部高山区也有少量分布。

牦牛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及其毗邻高山地区,集中于东经70°—115°,北纬27°—55°间。 我国是世界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我国现有牦牛1400余万头,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4%以上。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及祁连山所环绕的青藏高原上。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产区地势高峻,地形复杂,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年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最低温度可达-50℃;年温差和日温差极大。相对湿度55%以上。无霜期90天(5—8月)。牧草生长低矮,质地较差。内蒙古自治区的贺兰山区以及河北省北部山地草原和北京市西山地草原,也有少量饲养,其中河北和北京地区牦牛,是近年来从青海、甘肃引种试养而适应于该地自然生环境的。

蒙古是世界上第二个牦牛较多的国家,有牦牛70.95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5%,其余分布在吉尔吉斯、哈萨克、尼泊尔、印度等;此外,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也有少量牦牛分布。

牦牛是我国高寒民族地区的主要畜种和重要的生产资料,是青藏高原和川西北牧区不可替代的生物物种。牦牛养殖业是高度适应高寒生态条件的特定生态养殖模式,是该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是广大牧民世代经营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我省现有牦牛400余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28%,占我国牦牛总数的29.2%,仅次于青海、西藏,位居第三;牦牛数量占全省牛总数的40%,集中分布在我省川西北草地;牦牛的乳、肉产量分别占全省牛乳、牛肉产量的70%和40%;牦牛业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直接影响到我省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藏区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省面临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和压力之下,在广阔的川西北高寒牧区,充分发挥草地资源的生产效能和牦牛业特点,充分利用牦牛最少与人争地、争粮、争夺生存空间与自然资源的优势来发展牦牛业生产,加速牦牛资源的开发,对实现向节粮型畜牧业和生态畜牧业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牦牛产品概述
(一)乳制品
1、鲜奶
全奶 刚挤下来的纯奶,可以不经煮沸消毒立即饮用。在泌乳季节,牦牛群的混合奶的干物质为18%左右,其中乳脂肪7%,乳糖、乳蛋白质各5%左右。其味香甜,煮沸的全奶,不加食糖,即有浓厚的甜味。

奶茶 是牧区人民的常年饮料,也是主食之一。它是牛奶和茶的混悬液,牛奶的含量,根据来源和需要而定。含奶量高时如20%,茶色呈土黄,质浓稠;含量5%或更少时,呈乳白色或稍带黄褐色。

奶茶所用的牛奶一般是全奶。但在生产酥油的季节,为了多产酥油,往往用提取后的脱脂奶。脱脂奶奶茶,其味则逊于全奶奶茶。

2、酥油
是含水分12~15%,乳蛋白质1%左右,乳脂肪84~87%的粗制黄油。

酥油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生活资料。除供作食用外,在藏医药中作为食疗剂和敷料软膏、赋形药、润滑剂等。在土法鞣革中用作鞣和剂和裘衣革面的保护剂。在高寒草地的帐篷里供照明,喇嘛寺庙里作为神灯、长明灯的燃油。妇女们用酥油搽手保护皮肤。高原草地的民间艺术家将酥油混以各色颜料,塑造佛像、花卉,山水人物灯,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

酥油作为食用,有酥油糌粑、酥油茶、油茶,以及煎炒油炸各种饼类、蔬菜和各式点心、糖果等。

酥油糌粑 将酥油盛瓷碗内,用奶茶或清茶溶化,拌以糌粑(或加入奶渣),用手捏成团,以奶茶、清茶或是肉类蔬菜等辅食。

酥油茶 先将茶熬开,倒入木筒内(一种与小型酥油桶相仿,直径较小,约10~15厘米,长60~70厘米的木桶。也有用小型酥油桶代替的),加入酥油和食盐,酥油量可多可少。然后用装有圆木板的搅棒,上下往复振荡,直至酥油与茶充分混合为止,倾入壶中或斟于茶碗中,可加热后饮用。

酥油茶是一种茶与酥油的混合乳剂,只作饮料,不用于拌和糌粑。

油茶 先将面粉1千克用锅炒熟至微焦黄,在将酥油1千克溶化,然后把炒熟的面粉倒入酥油内,充分拌和,捏成团,盛放在容器内。食用时,根据需要取出一小团,放入食盐或白糖,用开水冲拌成糊状食用。如在制作时放入一些果仁,如花生仁、芝麻、核桃仁或是黄豆、红枣等作甜食,则味更佳。

3、奶渣
鲜奶提制酥油后的脱脂奶,在锅内加热至50~60℃,加入酸牛奶(作为乳酸菌液使用),使脱脂奶凝结成豆花状结块,捞起滤去乳清,铺于毡毯上晒干而成的一种高蛋白乳制品,其乳蛋白质含量在60%以上,乳脂肪、乳糖含量20%以上。也有用全奶制作的。全奶制成的奶渣,色金黄而酥脆,脱脂奶制成的奶渣色白而性硬。

奶渣多拌入酥油糌粑作为主食,也有用作平时消遣的食品,随时投入口中咀嚼。有将奶渣于温水中浸泡半天或一昼夜,将其泡涨,捞起滤去水分,在通风处稍微吹干,于酥油中油炸,拌以食盐或白糖食用,甚为香脆可口。

4、酸牛奶
将鲜牛奶煮沸,倾入有盖的木桶内,待凉。当奶温为50℃左右时,拌进原先剩余的酸奶(即乳酸菌种),加盖,桶外裹以羊毛等物保温。夏秋季节6~10小时左右,冬春季节时间稍长些,取出即成酸奶。

酸奶有两种,一是全奶制作的,色味最好;另一是脱脂奶制成的。

酸奶作为日常饮料,于夏秋暖季解渴消暑,味美可口。也可拌入糌粑食用,作主食。

5、奶饼
奶饼其实可以说是新鲜奶渣。利用全奶或脱脂奶加热,加入酸奶(或直接加入乳酸菌种),使之凝结成块,后捏成饼状,除去水分即成。食用时,拌进奶油(全奶制作的酸奶面上那层最好)和白糖。其味香甜,略带酸味,极为可口。

6、乳清
鲜奶提制酥油、奶渣后的剩余物。一般就地倾倒,在半农半牧区,用以喂猪,在土法制革中,用来作浸泡剂。

(二)肉制品
1、鲜牛肉
牧民对牦牛的食用方法甚为简单,将屠宰后的胴体切割成块,置大锅内加水清煮,煮沸后维持片刻,即可食用。

食用时用佩戴的藏刀,一片片削下来,略蘸食盐用奶茶辅食。水煮后的牦牛肉,盛于盘内,称为“手抓肉”。如用肉馅或灌制牛肉香肠,则较精细,讲究口味。
鲜牛肉包子(也用解冻的冻牛肉)的制法是,取鲜牛肉剁成肉泥,加入食盐和调料,拌进牛油,做成包子蒸熟。其特色是面粉不发酵,皮薄馅多,一包汤汁,肉细味鲜美。

2、风干牛肉
高寒草地的牧民,将每年入冬屠宰的牦牛肉,切成约4~5厘米见方,长30厘米左右的肉条,一般是两条在一端相连,凉晒于牛毛绳上,待风吹日晒数天后即干。干后,贮藏于皮口袋内,或吊挂在帐篷里,可贮存一两年不霉变。采用风干的方法贮藏牛肉比天然的冻牛肉贮藏的时间长,只是风味不同。

风干牛肉的食用方法多样。有生食,用藏刀削切成薄片,边削边吃;或用手指,顺肌纤维撕裂扯断而食之。生食多辅以奶茶,或作为一种零食。熟食有两种,一是熏烤、煨烧,取一段风干肉,埋于牛粪灶的燃灰下或置于灶上用余火烤,有香味后取出,抹去尘灰,用刀割食。再是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置锅中加水煮熟,取出切割后食用。以上各种食用方法,一般都不用食盐和其它调料。

3、腌熏牛肉
将牛肉切成细条,拌上食盐,放于容器内,一两天后取出,悬挂在帐篷内炉灶上方,任其烟熏、风干。须食用时取下煮熟。

4、牛肉灌肠和血肠
用洗净的牦牛小肠,灌以鲜牛肉或血而成。

(三)皮制品
1、生皮
即未经鞣制的牦牛皮,也不去被毛,用途较为普通。其主要用于酥油的包装。再是将生皮切割成网状,捆扎在木箱外面,待生皮干后,即固定在木箱上,也有用整张牦牛皮包裹木箱的。另有用生皮切割成细条作为皮绳。

2、熟皮
是经土法鞣制的革,民间都采用油脂法。将毛板浸泡后除去被毛,割去皮下结缔组织,然后用陈年酥油(已变质不能食用)满涂于皮板上,卷紧,让油质浸透。也有在涂抹酥油后用手揉捏柔软后,用刀修正正背两面的,使光整。

熟皮的用途广泛。缝制成皮口袋,贮存粮食、奶渣等。可缝制毡靴或作鞋底。用刀切割成细条搓绞成皮绳,或切割成宽度不等的皮条,用于捆扎什物或背水背柴,圈套牲畜,以及用于鞍具、驮具上等。

3、裘皮
多属犊牛皮制成。犊牛死后,剥下被皮,除净版面的结缔组织,浸泡在乳清中。数天后取出,用陈酥油鞣制,使皮板柔软,梳直被毛即成。一般供作儿童裘衣。

(四)毛制品
1、长毛
指着生于牦牛前胸、前臂、体侧或后腿的长毛(其状似围裙,故又称“裙毛”),专供搓作牛绳,捆扎帐篷和作缰绳等用。

制作方法和程序是:将煎下的牦牛被毛整理出较长的(属粗毛,细度在52.5微米以上的)用双手理直,以15厘米左右(直径)为一卷,成为“毛卷”,然后用独绽搓纺成毛条。搓纺时,一人用皮绳转动固定在草地上的木绽,一人持毛卷纺成毛条(毛纱),其粗细长度均视需要而定。最后将毛条合成毛绳,有三股或四股的,但以四股的最为美观。牦牛毛绳经久耐用。

2、绒毛
纯粹的绒毛(细度在25微米以下的毛纤维)在当地极少利用,所用的绒毛,多半是混有长度中等的两型毛(细度在25~52.2微米),或以两型毛为主的加以利用,或剪下的被毛选择取出长毛(粗毛)后,作为“绒毛”使用。当地所用的绒毛,以其生长部位来说,多在牦牛的腹部。

绒毛多用来编织帐篷(藏族)、披衫“察尔瓦”和短上衣(彝族)。

3、尾毛
历史上用来作为贡品,尤以白色尾毛更为名贵。

其主要用途是,供制剧装冉口、假发等。再如将整个牦牛尾做成尘拂。

(五)其它
1、内脏
分为可食与不可食两部分。可食部分包括心、胃、小肠、大肠(盲肠除外)、肝和肾,小肠可用来灌制血肠或灌肠用,瘤胃用作酥油的包装,瓣胃是成都地区着名的“毛肚火锅”的正宗菜肴。不可食部分有肺、盲肠、脾、胰、胆囊、膀胱、母牦牛子宫及其附件、乳房,以及公牦牛的生殖器官。

2、骨头
一般废弃。也可加工成骨粉、骨胶等,作饲料、肥料或工业用。

3、粪便
是草地牧民的主要燃料。冷季,作为堆砌粪圈的原料,也用于木板圈的涂料。

⑹ 青藏地区主要的旅游特色资源是什么

青藏地区主要特色旅游资源如下:
自然景观有:三江源,青海湖,可可西里,唐古拉山,阿尔金山等;
人文资源有:布达拉宫,敦煌,塔尔寺
等;
生物资源有: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珍稀动物,同时生长着大量的珍稀植物,被称为“珍稀野生动植物基因库”。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记得给个好评哦!

⑺ 中国牦牛的起源

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为起源地的特产家畜,也是“世界屋脊”着名的景观牛种。藏语叫雅客,国外通称为“yak”,即为藏语的译音。
牦牛的叫声象猪鸣,所以又称它为猪声牛。西方国家见其主产于我国青藏高原藏族地区,因而也称它为西藏牛。牦牛的尾巴如象马尾,所以也有人称它为马尾牛。

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达尔文将其物种进化的结论运用到家畜起源的问题上,认为家畜是经人驯养的野生动物而产生的。

根据达尔文学说,一切动物或牛种,不管是现存的,或在古代存在而现已灭绝的,彼此都有着不同远近程度的亲缘关系。如果它们的形态和内部结构等相似之处越多,生殖隔离程度越小,它们的亲缘关系就越近,或他们从一个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时间就越近。否则,它们脱离开共同祖先后,经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进化时期,有的在万年甚至百万年。

现在的家养牦牛,在国内外的一些文献上,都说是起源于我国的西藏;现在的野牦牛,是家养牦牛的祖先。但从我国华北、内蒙,以及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地发现的牦牛化石考证,不论现今分别在我国藏北高原昆仑山区的野牦牛,或是由野牦牛驯养而来的家牦牛,都是距今三百多万年前(更新世)生存并广为分布在欧亚大陆东北部的原始牦牛,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迁而南移至现世界屋脊--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并能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下来的牛种。因此,可以这样说,牦牛起源于欧亚大陆的东北部;现今的家养牦牛和野生牦牛,都是同一祖先的后代,他们之间不存在先代、后代的关系。现在的野牦牛,也不是家牦牛的始祖、始源或祖先。

另外,在我国历史上,殷周时期即开始用牦牛与普通牛、瘤牛进行杂交,现今沿青藏高原边缘还有一个广阔的接触地带,他们之间通过能育的母犏牛进行基因交流。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现存的牦牛在其起源和形成的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普通牛及瘤牛的一些基因。

⑻ 野生动物资源

1.主要鸟类的生态学特征及经济价值

青藏高原的鸟类和野生哺乳动物调查工作始于19世纪。1840年以后,许多国家的探险家和科学家先后以各种名义和目的来青藏高原进行考察和采集标本。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研究处于空白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先后组织了多次综合考察队,对青藏高原地质、地貌、野生动植物等进行了全面调研。1962年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成立后,在青海省内进行了多次区域普查和考察,大大充实了青海省鸟、兽区系资料,较全面地研究了有关区系组成及分布(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89)。从1981年开始,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以及1986~1987年,中、美科学家对青海省三江源及邻近地区的鸟类、兽类区系、生态行为、地理分布、经济价值、生存环境和现状作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王祖祥等,1990;蔡桂全等,1992),基本查明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研究区常见鸟类的生活习性及经济价值:

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

别名,黄鸭,是青海省内的主要夏候鸟之一,主要栖息于湖湾、半岛、沼泽滩地及小溪边。赤麻鸭通常上午9时从巢区成对飞往湖湾、多水草的河边和沼泽地觅食。性机警,人离它约100m即飞起,但不远离而在空中盘旋并发出粗犷、鸣亮不断的叫声,待人离后不多时又回到原地取食,取食时也常成对活动。群体较分散不太密集,往往同斑头雁在一起活动。该鸟主要取食黄芪的花、莎草种子、嵩草以及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营巢在近水砾石、沙质岩石山洞。6月孵化出幼鸟,幼鸟绒羽黄色杂有褐色,且亲鸟带领4~6 只幼体在水边觅食。

赤麻鸭雌雄大小及心脏差异极大,心脏约占体重的1.325%。该鸟体形大,肉味鲜美,可与家鸭混群饲养,大量繁殖。绒羽厚而密是很好的防寒保暖填充材料,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黑颈鹤(Crus nigricollis)

黑颈鹤是青藏高原珍稀鸟类之一,数量极稀少。我国已列为一类保护动物。

黑颈鹤畏人和性怯,人可与其保持150m左右距离。清晨日出时该鸟开始活动,并有鸣叫,声音短而洪亮。

黑颈鹤主要栖息地为沼泽、滩地和河漫滩。

斑头雁(Anser indicus)

斑头雁又名白头雁、黑纹头雁、麻鹅等。主要栖息在人畜罕至的湖岸半岛、湖湾、河心岛及河边。这些地方多为沙质、砾石基质,四周成半环水、周围多为安全的湖湾,生长着丰盛的植物,如嵩草、珠芽蓼及莎草科、藜科等植物。群聚数大小不等,最少4只,最多可达200多只。

斑头雁常与棕头鸥、凤头鹏鹛、赤麻鸭一起活动。平时多集群在距水不远的湖岸觅食、活动。食物全为植物,主要有藏嵩草、早熟禾、水麦冬的花序及珠芽蓼等植物。

斑头雁在数量众多、分布较广,其羽绒是较好的御寒保暖填充材料;体大肥厚,肉味可口;卵大且数量较多,富含动物蛋白质;性温和,易饲养;体态优美,是可供开发利用的野生动物资源和观赏动物。

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

别名,小海鸥。主要栖息于湖泊的岛屿以及人畜罕至的湖岸半岛。这些地方多为沙质、砾石机质,四周环水或半环水,周围多为湖湾,湖水中有鱼类和水生动物等。棕头鸥在青藏高原湖泊中均可见到。

棕头鸥于6~7月份为繁殖时期(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89)。巢址多与斑头雁在一起。幼鸟可随亲鸟下水游泳。棕头鸥亦具有群体育幼的习性。其体态优美,可作为观赏鸟。

2.主要哺乳动物的生态学特征既经济价值

西藏野驴(Equus kiang)

别名,亚洲野驴、野马。西藏野驴是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高寒荒漠草原动物,对高原严寒缺氧、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有较好的适应,为高寒草原、荒漠地带有蹄类优势种之一。该动物体形小于野马而酷似骡。体背深棕色、赤色或暗红褐色。唇、腹及四肢内侧呈白色或浅灰白色。栖息在海拔4500~5100m之间,因其栖息地通常地势高、气候严寒,人类在该环境中的生产活动相对较弱,使西藏野驴的栖息地得以较好地保存,亦是其种群繁盛的主要原因。已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西藏野驴常集群活动,群的大小由数头至数十头乃至一二百头不等,但也有单独活动的个体。野驴群行活动秩序井然,常以纵队行进,行动路线颇为固定,形成明显的兽径。受惊时奔跑迅速,可达60km/h。西藏野驴食谱很广,以莎草、苔草、针茅、岌岌草、白草、野葱、嵩草和多种高寒荒漠植物为主。

野牦牛(Poephagus mutus)

野牦牛又名野牛,为世界性珍兽,是惟一生活在高寒荒漠地带的牛类,对严寒缺氧的自然条件具有特殊的适应,为青藏高原特有种。

过去,该动物在研究区分布区较为广泛,但由于非法捕猎,致使分布区日渐缩小。据调查以往在柴达木盆地以南,青藏公路以东的范围内,野牦牛的活动相当普遍,但至今已为数不多。该动物一般栖息于海拔4500m以上的高原山地,以海拔4500~5000m之间最为常见。栖居于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等地带。终年活动于人迹罕至的高山峻岭、山间盆地等环境中。其体形大,站立时略显前高后低。

野牦牛喜集群生活,除个别牡兽有时独居生活外,一般总是雌雄老幼混群活动,集群少则数头,多则数十头至数百头不等。在冬季野牦牛集群的数量大于夏季。觅食通常以禾本科、莎草科植物为主。

由于人类经济开发和牧业发展对草场的侵占,迫使野牦牛分布区逐渐退缩,对其资源增长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野牦牛仍有一定种群的数量,但由于肉、皮、毛等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故常被猎杀。已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

别名,藏黄羊、西藏黄羊、黄羊、小羚羊,是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有蹄类代表动物之一,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种和优势种。藏原羚在研究区主要栖息于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原草原等开阔地带。栖息地的植被型有以禾本科羊茅为主的草原和以蓼科植物为主的荒漠草原。分布于海拔4500~5100m。

藏原羚喜集群活动,每群少至2只,大至30余只不等,较少单独活动。视、听觉极为发达,机警灵敏,行动轻捷迅速,速度超过40km/h。藏原羚常在清晨或傍晚进食,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植物为食。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别名,哈拉、曲娃(藏名译音)。体重4000~9000g,最大者可达10000g,体长500~600mm。体背沙黄褐色并杂以轻微的黑色。喜马拉雅旱獭为青藏高原特有种,研究区内几乎各地均有分布。该动物广见于高原草原、高寒草甸、草甸草原以及灌丛草原带,栖居海拔3000~5200m,喜在靠近水源、草本植物丰盛的山地阳坡及高山平原上居住。

早獭是群栖性动物,一般数个家族形成一个群聚。其挖掘能力强,洞穴分为主洞和临时洞,而主洞又分冬眠洞和夏居洞。其取食以苔草、禾本科草类和委陵莱的茎叶为主。

喜马拉雅旱獭是一种益害兼有的动物,其毛皮、肉及油脂均可利用,是一项重要的毛皮资源,但因其挖掘活动,严重破坏草地植被,啃食大量牧草,又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媒介昆虫的宿主动物,危及人类和家畜的健康。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猎捕来控制其种群数量,达到化害为益的目的。

高原鼢鼠(Myospalax leyi)

别名,瞎老鼠、瞎老。体重200~300g,体长160~180mm,体形粗壮,眼小,鼻垫呈三叶形,前足指爪发达,适应地下挖掘活动。除研究区西北部外,其余地区均有分布。该动物栖息于海拔4500~5300m的草原、高寒草原及高寒草甸等生境中。

高原鼢鼠营独居生活,以植物的地下根、茎为食。在其种群密度较高的地区,草地植被破坏极为严重。但高原鼢鼠亦是狐、狼等的捕食对象,在食物链中具有重要作用。

⑼ 珍稀野生西藏棕熊和野牦牛现身青海哈拉湖,这种动物一般生活在哪里

青藏高原是在我国野生植物动物存活的主要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野生植物动物网络资源,有着在我国野生植物动物的宝藏之美名,那么,青藏高原上有什么稀有的动物呢,大家来了解一下青藏高原上的十大动物。

10.秃鹫

秃鹫在中国仅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关键以清除高原地区上的动物遗骸为关键食材,秃鹫对高原地区上生态体系的平稳有关键实际意义,他们视线宽阔,能以飞快的速率发觉食材,被称作高原地区上的保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