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简述水资源有哪些特点
扩展阅读
女士减肥产品哪个好 2025-07-25 09:14:59

简述水资源有哪些特点

发布时间: 2022-08-23 20:38:48

Ⅰ 水资源的概念及特性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之一,它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于空中、地面与地下,组成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水圈。地球上水的总量约13.86×108 km3,其中97.4%是咸水。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6%,体积约0.35×108 km3,其中70%左右为固态水,储存在两极和高山上;30%左右为液态水,包括河水、湖泊淡水和地下淡水等。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热与地球重力的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循环,往复交替。径流是地球上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是指降水沿着地表或地下汇至河流后,向流域出口汇集的全部水流,其中沿着地表流动的水流称为地表径流,沿着地下岩土空隙流动的称为地下径流。广义上说,各种水体或各种形态的水对人类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使用价值,都可视为水资源。但是限于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对咸水和冰川固态水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还有困难。因此,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可供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江河、湖沼和地下的淡水资源。如果从长期开发利用所需要的角度来衡量,水资源仅仅指区域内可以逐年恢复、更新的淡水量(即大致与该区年降水量相当)。而最能反映水资源数量特征的是地表径流量以及积极参与水循环的浅层地下径流量,所以在水资源评价中就以这两部分径流量作为水资源量。

水资源具有与矿产资源不同的特性:①补给的循环性。水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得到恢复和更新,但是每年更新的水量是有限的。②变化的复杂性。一方面是地区分布不均衡,另一方面是变化的不稳定性,从而给开发利用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③利用的广泛性。④利与害的两重性。人类生活离不开水,但过多的水(洪水)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Ⅱ 地表水水资源有哪些特点

地表水是河流、冰川、湖泊、沼泽四种水体的总称,亦称“陆地水”。它是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各国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表水资源指地表水中可以逐年更新的淡水量。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冰雪水、河川水和湖沼水等。通常以还原后的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其数量。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水资源评价中必须扣除地下水补给河流的那部分水量。
地表水由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各种水体,如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积雪等组成。作为水资源的地表水,一般是指陆地上可实施人为控制、水量调度分配和科学管理的水。
从供水角度讲,地表水资源指那些赋存于江河、湖泊和冰川中的淡水;从航运和养殖角度来讲,地表水资源主要指河道和水域中所赋存的水;从能源利用角度来讲,地表水资源主要指具有一定落差的河川径流。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Ⅲ 水资源有哪些特性

水资源是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也有将水资源定义为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地球上水的总储量很大,为13.86亿立方千米,但淡水储量只占2.5%。 水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它不同于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有其独特的性质,只有充分了解它的特性,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防止因水资源过量利用而造成地表、地下水体枯竭。水资源的特性有: 循环性和有限性:地表水和地下水不断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开发利用后可以恢复和更新。但各种水体的补给量是不同的和有限的,为了可持续供水,水的利用量不应超过补给量。水循环过程的无限性和补给量的有限性,决定了水资源在一定数量限度内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时空分布不均匀性: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为满足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用水要求,必须修建蓄水、引水、提水、水井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对天然水资源进行时空再分配。 用途广泛性:水资源用途广泛,不仅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乡生活,而且还用于水力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旅游娱乐等。 经济上的两重性:水的可供利用及可能引起的灾害(如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造成水体污染、地面沉降等人为灾害),决定了水资源在经济上的两重性,即有正效益也有负效益。因此,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应达到兴利、除害的双重目的。 (摘编自《中国资源科学网络全书》)

Ⅳ 水资源的特征

必然性和偶然性,水资源的基本规律是指水资源(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某一时段内的状况,它的形成都具有其客观原因,都是一定条件下的必然现象。但是,从人们的认识能力来讲,和许多自然现象一样,由于影响因素复杂,人们对水文与水资源发生多种变化的前因后果的认识并非十分清楚。故常把这些变化中能够作出解释或预测的部分称之为必然性。例如,河流每年的洪水期和枯水期,年际间的丰水年和枯水年;地下水位的变化也具有类似的现象。由于这种必然性在时间上具有年的、月的甚至日的变化,故又称之为周期性,相应地分别称之为多年期间,月的或季节性周期等。而将那些还不能作出解释或难以预测的部分,称之为水文现象或水资源的偶然性的反映。任一河流不同年份的流量过程不会完全一致;地下水位在不同年份的变化也不尽相同,泉水流量的变化有一定差异。这种反映也可称之为随机性,其规律要由大量的统计资料或长系列观测数据分析。
相似性,主要指气候及地理条件相似的流域,其水文与水资源现象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湿润地区河流径流的年内分布较均匀,干旱地区则差异较大;表现在水资源形成、分布特征也具有这种规律。
特殊性,是指不同下垫面条件产生不同的水文和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如同一气候区,山区河流与平原河流的洪水变化特点不同;同为半干旱条件下河谷阶地和黄土原区地下水赋存规律不同。
循环性、有限性及分布的不均一性
水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物质,是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它不停地运动且积极参与自然环境中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水资源与其他固体资源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具有流动性,它是在水循环中形成的一种动态资源,具有循环性。水循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自然水资源系统,水资源在开采利用后,能够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处在不断地开采、补给和消耗、恢复的循环之中,可以不断地供给人类利用和满足生态平衡的需要。在不断的消耗和补充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水资源具有“取之不尽”的特点,恢复性强。可实际上全球淡水资源的蓄存量是十分有限的。全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且淡水资源的大部分储存在极地冰帽和冰川中,真正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796%。从水量动态平衡的观点来看,某一期间的水量消耗量接近于该期间的水量补给量,否则将会破坏水平衡,造成一系列不良的环境问题。可见,水循环过程是无限的,水资源的蓄存量是有限的,并非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水资源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是水资源的又一特性。全球水资源的分布表现为大洋洲的径流模数为51.0L/(s·km2),亚洲为l0.5L/(s·km2),最高的和最低的相差数倍。我国水资源在区域上分布不均匀。总的说来,东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内陆少;山区多,平原少。在同一地区中,不同时间分布差异性很大,一般夏多冬少。 水资源是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广泛利用的资源,不仅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还用于发电、水运、水产、旅游和环境改造等。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有的是消耗用水,有的则是非消耗性或消耗很小的用水,而且对水质的要求各不相同。这是使水资源一水多用、充分发展其综合效益的有利条件。此外,水资源与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另一个最大区别是:水资源具有既可造福于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生存的两重性。
水资源质、量适宜,且时空分布均匀,将为区域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又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如水利工程设计不当、管理不善,可造成垮坝事故,也可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水量过多或过少的季节和地区.往往又产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水量过多容易造成洪水泛滥,内涝渍水;水量过少容易形成干旱、盐渍化等自然灾害。适量开采地下水,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居民生活提供水源,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无节制、不合理地抽取地下水,往往引起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水量减少、地面沉降,不仅影响生产发展,而且严重威胁人类生存。正是由于水资源利害的双重性质,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尤其强调合理利用、有序开发,以达到兴利除害的目的。 海水是咸水,不能直接饮用,所以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53%左右,其中近70%是固体冰川,即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据研究,从水循环的观点来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000立方千米。
地球上水的体积大约有 1 3.6千万 立方公里。海洋占了1 3.2千万立方公里(约97.2%);冰川和冰盖占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约1.8%);地下水占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约0.9%);湖泊、内陆海,和河里的淡水占了250 000 立方公里(约0.0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任何已知的时候都占了13 000立方公里(约0.001%),也就是说,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

Ⅳ 水资源具有哪些特征

水资源具有循环可再生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应用上的不可替代性、经济上的利害两重性等。其循环可再生性是区别于其他资源的自然属性。水资源始终处在降水——径流——蒸发的自然水文循环之中,这就要求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形成一个水源——供水——用水——排水——处理回用的相衔接与相协调的系统,以维护其良好的自然属性,进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水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Ⅵ 与其它资源相比,水资源具有哪些特性

1、概况:我国江河众多,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1000km2以上的约有1500多条。但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河流分布很不均匀,绝大部分河流分布在我国东部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河流很少。

我国有1 km2以上的湖泊2300多个,总面积7187 km2,约占国土面积的0.8%;湖水总储量约为7088亿m3,其中淡水量占32%。

我国还有丰富的冰川资源,共有冰川43000余条,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总面积58700km2,占亚洲冰川总量的一半以上,总贮量约52000亿m3。

我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1889亿m3,平均降水深648.4mm,年均河川径流量27115亿m3,合径流深284.1mm。河川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由冰川补给的只有500亿m3左右。我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为8287.6亿m3。

根据分析计算,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量分别为27115和8288亿m3,扣除二者间的重复量7279亿m3后,则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

2、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可通过降水、蒸发、径流等水平衡要素的分布反映如下:

1) 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和地均拥有量少

我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约占94%,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约占全球径流总量的5.8%,居世界第6位。平均径流深为284mm,为世界平均值的90%,居世界第7位。可见,我国的水资源量还是比较丰富的。然而,我国人口众多,按12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每年占有的河川径流量2260m3,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4,分别是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前苏联的1/8,巴西的1/19和加拿大的1/58。我国地域辽阔,平均每公顷耕地的河川径流占有量约28320m3,为世界平均值的80%。所以,人我国水资源量与需要不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以占世界7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着世界上22%的人口。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降水是我国河川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全国降水量的44%转化为径流,平均径流深284.8mm。而我国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在地区上分布很不平衡,年降水量和径流深都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沿海径流深为1200mm,而西北干旱区小于50mm,甚至等于零。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很不适应,南方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35.9%,但水资源却占总量的81%,人均水资源约为全国平均的1.6倍,亩均水量为全国平均的2.3倍。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四大流域片的耕地多、人口密,淡水资源量只有全国的19%,人均占有水量只有全国平均的18%左右,亩均水量仅为全国均值的15%。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蒸发能力大大超过降水能力。

在西部内陆沙漠和草原地区,蒸发能力达到1600~2000mm,为我国蒸发能力最强的地区。而在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千山丘陵区和三江平原,气温既低、湿度又大,因此,年蒸发量较小,仅600~1000mm。

我国地表径流随时间的分布也很不均匀,径流的季节性分配具有夏季丰水、冬季枯水、春秋过渡的特点,而且年际变化北方大于南方。

我国东北平原,黄河、淮河、海河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下水补给以降雨为主;而在西北内陆盆地则主要以河川径流补给为主。南方山区地下水补给量大,一般为20~25万m3/(km2·a);而东北西部、内蒙和西北内陆河山丘区一般小于5万m3/(km2·a)。

3、我国水资源主要问题

1) 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1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列世界第88位。亩均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左右。因此,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和亩均水量并不丰富。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我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35.9%,人口数占全国的54.7%,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人均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4.4%,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8.3%。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

3) 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居世界第120位,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km2,约占国土面积1/6。结果造成许多河流的含沙量大,如黄河年平均含沙量为37.7kg/m3,年输沙总量16亿t,居世界大河之首。

4)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率较低,如长江只有16%,珠江15%,浙闽地区河流不到4%,西南地区河流不到1%。但在北方少水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如海河流域利用率达到67%,辽河流域达到68%,淮河达到73%,黄河为39%,内陆河的开发利用达32%。地 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北方高于南方,目前海河平原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83%,黄河流域为49%。

Ⅶ 水资源特点有哪些

(一)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 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0000亿m3,占全球陆地降水总量的4.7%,折合降水深为629mm,小于全球陆面降水平均值(834mm)。其中消耗于蒸发的散发的降水占56%,约有44%的降水形成径流,据统计,全国大小河流有6000多条,河流总长度为43万多km,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6 500亿m3,占世界河川径流总量的5%以上,在世界各国中居第六位(包括原苏联)。全国地下水总补给量为7700亿m3,其中有6200亿m3补给河流,长江流域及其南方地区地下水约4 800亿m3,北方地区约2900亿m3。 (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 1.总量多,人均少 按人均计算,我国平均每人每年占有水资源量不足2600m3,只相当于全世界人均占有量10800m3的1/4,是水资源量低的国家之一。居世界各国中的第87位。按耕地每亩平均占有水资源量计算只有1 75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2400m3的2/3左右。 2.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陆地水资源的总的分布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全国淡水资源中,黑龙江、辽河、海滦河、黄河、淮河及内陆诸河等北方七片总计5493亿m3,长江流域为9600亿m3,珠江流域为4739亿m3,浙闽台诸河为2714亿m3,西南诸河为4648亿m3。南方四片合计为4701亿m3。南方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大多数地方降水量少于400mm,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中部,年降水量不足25mm。 水土资源配置很不平衡。全国平均每公顷耕地径流量为2.8万m3。长江流域为全国平均1.4倍,珠江流域为全国平均值的2.42倍,黄淮流域为全国平均的20%,辽河流域为全国平均值的29.8%,海滦河流域为全国平均值的13.4%。黄、淮、海滦河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36.5%,径流量仅为全国的7.5%: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只占全国的36%,而水资源总量却占全国的81%,占全国国土50%的北方,地下水只占全国的31%。 3.年内、年际变化大 我国降水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内变化很大,一般长江以南(3~6月份或4~7月份)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长江以北地区6~9月的降水量常常占全年的80%,冬春缺少雨雪。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往往集中在一二次历时很短的暴雨中降落。由于降水量过于集中,大量降水得不到利用,使可用水资源量大大减少。 我国年际降水变化也很大,仅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发生数次全国范围的特大洪水灾害。有些地方还出现连续的枯水年。这给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利用带来很大困难,加重了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危机。 4.水污染问题严重 以1996年为例,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05.9亿t,预计生活污水的排放量150亿t左右,由于污水处理进展缓慢,达标排放率不高,我国的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少数水系支流和部分内陆河流外,水污染总体上呈加重趋势,城市河段中78%不适宜作饮用水源,五类水质以下的占58%;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湖泊普遍受到总磷、总 图3-12-3 河水污染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氮和有机污染,富营养化、耗氧有机物污染问题严重。南方城市中有60%是因为水源污染造成缺水。最令人难忘的是1995—1996年淮河流域由于水污染造成的数百万人饮水困难的事件。水污染进一步减少了可用水资源量。 5.河流含沙量大 我国平均每年被河流带走的泥沙约35亿t,年平均输沙量大于1000万t的河流有115 条,其中以黄河为最。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t,黄河水平均含沙量为37.6kg/m3,居世界之冠,长江水含沙量也有增无减,以至有人警告要保护长江流域植被,否则长江有成为第二条黄河的危险,河流含沙量大会造成湖库淤积,河道淤塞,使水利设施寿命降低,洪灾频繁,泥沙也加重水污染。1998年长江洪灾原因中就有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中游河道、湖泊泥沙淤积等因素。 6.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目前全国水的利用系数仅0.3左右,水的重复利用率约50%,农业用水由于灌溉工程的老化以及灌溉技术落后等原因,利用率不到40%,与发达国家的80%相比差距太大,研究表明,黄河近年来的严重断流问题除了流域降水量偏少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沿黄河地区春灌用量大幅度增加,用水浪费所致。 7.地下水开采过量 由于地下水具有水质好、温差小、提取易、费用低等特点,以及用水增加等原因,人们常会超量抽取地下水,以致抽取的水量远远大于它的自然补给量,造成地下含水层衰竭、地面沉降以及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恶果。如我国苏州市区近30年内最大沉降量达到1.02m,上海、天津等城市也都发生了地面下沉问题。有些地方还造成了建筑物的严重损毁问题。 地下水过量开采往往形成恶性循环,过度开采破坏地下水层,使地下水层供水能力下降,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还要进一步加大开采量,从而使开采量与可供水量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破坏进一步加剧,最终引起严重的生态退化,如美国得克萨斯州西部一些地区因抽水过量含水层衰竭,成为了经常遭受干旱和沙尘暴袭击的地区。

Ⅷ 与其他资源相比,水资源具有哪些特征

水资源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循环性和有限性;二是时空分布不均匀性;三是用途的广泛性和不可代替性;四是经济上的两重性。

Ⅸ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低。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水”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我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为极度缺水地区,总体来说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9)简述水资源有哪些特点扩展阅读: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个国家中排在第88位。

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6508.0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23.6%,占全国的23.3%;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1449.9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4.5%,占全国的76.7%。

从行政分区看,东部地区水资源总量6130.3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10.9%,占全国的21.9%;中部地区水资源总量6748.3亿立方米,与常年值接近,占全国的24.2%;西部地区水资源总量15079.3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2.4%,占全国的53.9%。

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4.6%,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29.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Ⅹ 水资源的特性包括

循环性和可再生性
水资源是一种动态资源,具有流动性。桐返茄水资源的循环主要是由太阳能推动的,太阳能量使地球表面的水分上升到天空,又以降水的形式回到地球。在此过程中,一部分海洋的水分经过蒸发借助大气环流输送到陆地,陆地的水又以径流形式回到海洋。这样的循环过程使得水资源在开采利用后,可以得到大气的降水补充。陆地和海洋上空的水汽,只占总水量十万分之一。大气库贮水量虽然很小,但流通量大循环较快。全球平均降水量1040mm,是大气含水量的39倍,水的循环每次在大气库中停留不过10天。
储量有限
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的,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是因为全球真正能够被人类利用的淡水储量是有限的。地球上的水97.4%在海洋中,2%以冰雪形式贮存于极地冰帽和雪山冰川中,只有0.6%分布在陆地上,其中绝大部分是埋藏很深难以利用的地下水。在地球的总贮水量中,能被利用的水大约只有万分之二,而在占全球水量2.6%的淡水中,能直接利用的不到1%。
分布不均匀
水资源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而这种分布经常是很不均匀的。每年大约有2/3的径流以洪水形式流走,而在最需要的局察时间和地点却得不到降水。同时,水的地气循环特点决定了在地表水世老越多的地方降水越多,而在地表缺水的地区,由于地气循环难以发展,降水很少。再者,在季风气候区降水随季风而有显着的季节变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