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热量资源分析用哪些指标
扩展阅读
石油一天一般多少吨 2025-07-25 20:47:52
四吨石油多少钱 2025-07-25 20:27:04

热量资源分析用哪些指标

发布时间: 2022-08-22 11:38:39

❶ 气候资源评价标准

气候资源评价方法是在了解各个气象要素的数量特征及其随时间变化与地理分布的基础上,对气候资源作出价值判断的科学方法。所谓气候资源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生产布局及日常生产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所做出的贡献。就农业生产来说,一定的光照、热量、雨量、温度天气条件以及土壤、植被、水文等都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对农业中的土地利用、作物布局及生产活动都有影响。 [1]
气候资源的评价内容随着生产部门不同的要求而定。光照气候资源的评价指标,通常有日照时数和昼夜长短以及辐射强度等。一般用“多少”或“丰、缺”评价日照时数;昼夜长短的评价,一般分为长日照和短日照;辐射强度的评价,一般都从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比较中得出“强弱”或“热量多、少”等概念。上述各类评价标准都缺乏严格的定量关系,而且有的标准随着具体气候条件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热量指标一般用各种温度指标表示,如积温、年(月)平均温度,最热月气温,最冷月气温和生长季的天数、无霜期长短等,反映冷暖情况最好还是用各种平均温度与极端温度表示。降水量是很重要的气候要素,由于降水量季节变化各地差异很大,逐年变化显着,所以评价降水气候资源不但要考虑量的多少,而且还要考虑降水的变率与季节分配以及降水与蒸发之间的对比关系,因而,对湿润状况的评价也很不一致、一般可用干燥度标准来评价。现在人们不仅把气候作为一种环境条件,而且越来越重视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的价值了。因此,气候资源的评价,开发、利用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❷ 积温的作用

积温(accumulated temperature)

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衡量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也是表征地区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以〔度·日〕为单位。

通常使用的有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两种 。①活动积温(一般简称积温 )。为大于某一临界温度值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如日平均气温≥0℃的活动积温和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等。某种作物完成某一生长发育阶段或完成全部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积温为一相对固定值。②有效积温。扣除生物学下限温度(有时同时扣除生物学上限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效的那部分温度的总和。即扣除对作物有热害和冷害的部分,使热量条件与作物生长发育更趋一致。此外,还有计算日平均气温 <0℃的日平均气温总和 ——负积温,以研究作物越冬的抗寒能力和作物(如冬小麦)经受寒冷锻炼的程度。

积温作为表征地区热量的标尺,常作为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区划的热量指标,以衡量该地区的热量条件能满足何种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积温是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之和。它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一种指标。单位为℃。研究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既要考虑到温度的强度,又要注意到温度的作用时间。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当其它环境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作物发育速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常分为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两种。此外,有人把小于 0℃的日平均气温累加称为负积温,把某一深度的土壤温度日平均值累加,称为某一土层的地积温。 计算作物所需要的积温应注意两点:一是计算时段不宜按旬、月、季、年来划分,一般按作物生长、发育时期划分;二是作物发育的起始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不一定和0℃相一致,因作物种类、品种而异,而且同一作物,不同发育期也不相同。多数都在0℃以上,冬小麦春季恢复生长的温度是0~5℃,玉米发芽的温度是5℃,水稻、棉花在10℃左右开始出苗,番茄、黄瓜的出苗温度是15℃。计算各种作物不同发育期的积温时,应当从日平均温度高于生物学零度时累积,只有当日平均温度高于生物学零度时,温度因子才对作物的发育期起作用。 积温可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分析和区划以及为农业气象预报、情报服务。①分析热量资源,编制农业气候区划,规划种植制度。②积温是作物与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分析引进或推广地区的温度条件能否满足作物生育所要求的积温,为作物引种服务。③利用作物发育速度与温度的相关关系,可以用积温预报作物的发育期。④负积温的多少,有时做为低温灾害的指标之一;日积温的可用来分析一天内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动态关系。

分别来自,网络和山东泰山网

❸ 室内热环境评价应包含哪些指标

室内热环境是指影响人体冷热感觉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室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以及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辐射换热。适宜的室内热环境是指室内空气温度、湿度气流速度以及环境热辐射适当,使人体易于保持热平衡从而感到舒适的室内环境条件。

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绿色建筑建筑节能一体化设计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建筑声环境节地与室外环境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空气龄
房屋分类
根据室内热环境的性质,房屋的种类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满足人体需要为主的,如住宅、教室、办公室等;另一类是满足生产工艺或科学试验要求的,如恒温恒湿车间、冷藏库、试验室、温室等。

室内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于冷热感觉,冷热感觉取决于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和人体向周围环境散发的热量之间的平衡关系。这个关系可表示为: 2/3

室内热环境
式中Δq为同一时间内人体得失的热量;qm为人体新陈代谢产热量;qW为蒸发散热量;qr和qc分别为人体与环境之间的辐射散热量和对流散热量。当Δq=0,人体处于热平衡,体温恒定不变;当Δq>0,体温上升;当Δq<0,体温下降。但是Δq=0,并不是人体舒适感的充分必要条件,因为各种热量之间可能有多种组合都可使Δq=0,所以只有当人体按正常比例散热的热平衡,才是最合宜的状况。有人提出正常散热的指标应为:对流散热约占总散热量的25~30%,辐射散热约占45~50%,呼吸和无感觉蒸发散热约占25~30%。

评价方法
在上述方程的基础上,科学家进行了试验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有效温度、作用温度、热应力指标等。

有效温度是1923年提出的,它是气温、湿度和气流在一定组合下的综合指标,曾被广泛用于空调设计中。有效温度没有考虑热辐射变化的影响,过分夸大了常温下湿度的作用,因此后来又出现了修正有效温度和新有效温度等指标。

热应力指标是1955年提出的,它是根据人体热平衡条件,先求出在一定热环境中人体所需的蒸发散热量,然后再算出一定热环境中的最大允许蒸发散热量,以这二者的百分比作为热应力指标。这一指标,全面考虑了热环境四个参数的影响,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室内气温
表征各类建筑热环境的主要参数。在一般民用建筑内,冬季室内气温应在16~22℃。夏季空调房间室内计算温度多规定为26~28℃。至于自然通风的民用建筑,根据中国的实测表明,夏季室内日平均气温约比室外日平均气温高1~2℃。

室内气温的分布,尤其是沿室内竖直方向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很大。当使用对流式放热器供暖时,沿竖直方向的温差可达5℃以上,地板面附近温度最低,不利于人体健康。辐射供暖时温差较小,一般约为3℃左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生产和试验工作,都要求在某种特定热环境下进行。例如,长度计量室的温度基数,规定为常年20℃;检定量块的室温允许波动范围,仅为±0.2℃。

有些生产容许按季节分别规定不同的温度基数,如精密机械加工车间,冬季为17℃,夏季为23℃,春、秋季为20℃。冷藏库是对室温有特殊要求的另一类建筑,其库温应根据货物种类和规定的贮存时间来确定。

室内热辐射
室内物体辐射量的大小和辐射方向,对热环境的质量有很大影响。冶炼、热轧等车间,都有强烈的室内辐射热源,造成高温环境。

在炎热地区,即使是冷加工车间和民用建筑,夏季室内过热也是普遍现象。其原因,除夏季气温高以外,主要是墙和屋顶内表面的辐射,特别是通过窗口进入的太阳辐射热造成的。在寒冷地区,房屋热稳定性不良,围护结构将对人体产生"冷"辐射。中国和某些国家,都在有关规范中规定了室内气温与建筑内表面温度之间的差值不得超过容许值(见建筑保温)。

建筑日照可改善室内冬季热环境和卫生条件,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都需要充分利用日照。

室内气流
影响人体的对流换热和蒸发散热,也影响室内空气的更新。根据现有资料,当无汗时,舒适气流速度范围约为 0.1~0.6米/秒,一般供暖房间宜为0.1~0.2米/秒。夏季利用自然通风的房间,应争取速度较大、且能有效地吹到人体上的气流;特别是当有汗时,较强的气流是改善热环境的重要因素。许多生产车间为了迅速排除余热、余温,需要合理的通风系统(见通风设备)。

空气湿度
在热环境中,空气湿度影响人体的蒸发散热。湿度越高,汗液越不易蒸发。炎热潮湿造成的闷热环境,最令人不舒适。从卫生保健的观点来看,一般认为正常的相对湿度为50~60%。根据试验,当气温在20~25℃的范围内时,相对湿度在30~85%之间变化,对人体热感觉没有影响。生产和科学试验用的各类房间中的实际所需湿度,与使用状况有关,有明确的规定。如织布车间,为防止棉纱断线,工艺上要求保持70~75%的相对湿度。

教育培训机构加盟 2020优秀英语教育机构 诚招加盟
教育培训机构加盟,20年专注少儿英语培训,特色自研课程教学,结合双师外教,学习效果更好!^^全国300+校区,遍布国内大中小城市.诚邀合伙人,总部全方位扶持办学招生.
广告

猜你关注
绿色建筑建筑节能一体化设计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建筑声环境节地与室外环境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

❹ 影响积温的因素有哪些

大气温度、降雨量、云层厚度、经济状况。
积温(accumulated temperature)
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衡量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也是表征地区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以〔度·日〕为单位.
通常使用的有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两种 .①活动积温(一般简称积温 ).为大于某一临界温度值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如日平均气温≥0℃的活动积温和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等.某种作物完成某一生长发育阶段或完成全部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积温为一相对固定值.②有效积温.扣除生物学下限温度(有时同时扣除生物学上限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效的那部分温度的总和.即扣除对作物有热害和冷害的部分,使热量条件与作物生长发育更趋一致.此外,还有计算日平均气温 <0℃的日平均气温总和 ——负积温,以研究作物越冬的抗寒能力和作物(如冬小麦)经受寒冷锻炼的程度.
积温作为表征地区热量的标尺,常作为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区划的热量指标,以衡量该地区的热量条件能满足何种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积温是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之和.它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一种指标.单位为℃.研究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既要考虑到温度的强度,又要注意到温度的作用时间.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当其它环境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作物发育速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常分为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两种.此外,有人把小于 0℃的日平均气温累加称为负积温,把某一深度的土壤温度日平均值累加,称为某一土层的地积温.计算作物所需要的积温应注意两点:一是计算时段不宜按旬、月、季、年来划分,一般按作物生长、发育时期划分;二是作物发育的起始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不一定和0℃相一致,因作物种类、品种而异,而且同一作物,不同发育期也不相同.多数都在0℃以上,冬小麦春季恢复生长的温度是0~5℃,玉米发芽的温度是5℃,水稻、棉花在10℃左右开始出苗,番茄、黄瓜的出苗温度是15℃.计算各种作物不同发育期的积温时,应当从日平均温度高于生物学零度时累积,只有当日平均温度高于生物学零度时,温度因子才对作物的发育期起作用.积温可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分析和区划以及为农业气象预报、情报服务.①分析热量资源,编制农业气候区划,规划种植制度.②积温是作物与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分析引进或推广地区的温度条件能否满足作物生育所要求的积温,为作物引种服务.③利用作物发育速度与温度的相关关系,可以用积温预报作物的发育期.④负积温的多少,有时做为低温灾害的指标之一;日积温的可用来分析一天内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动态关系.

❺ 什么是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是作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作物在某一段时间内日平均气温与生物学零度之差的总和。

有效积温是反映生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需求或衡量地区热量资源的指标,常用于农业气象预报。由于有效积温剔除了生物学下限温度以下和上限温度以上的温度,因此它基本上反映了作物的生育速率与温度的线性关系。

由于有效积温扣除了低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那部分无效积温,因而较为稳定,能更确切地反映作物对热量的要求;而活动积温则包含了低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那部分无效积温,且温度愈低,无效积温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所以在制订作物物候期预报时,应用有效积温较好。但应用于某地区热量鉴定,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农业气候区划时,则以用活动积温较为方便。

意义与应用

每种植物都有其生长的下限温度,当温度高于其下限温度时,它才能生长发育。由于有效积温中不包含低于植物生物学零度的那部分温度, 因而能够更为客观准确地表征作物生育对热量条件的要求。与活动积温相比,有效积温变化小,且较为稳定,多应用于作物生育速度的计算和发育时期的预报。

此外,有些作物还存在上限温度,即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界限以后,温度再升高,并不能使作物的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甚至会起抑制作用。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在上、下限温度之间),作物发育速度与温度成线性关系,如有效积温表达式所示,此时温度为实际有效温度,其累积值为实际有效积温;而在大于下限温度,包括上限温度以上的范围内,上述线性关系则变成非线性关系,见水稻气象。

❻ 热量条件衡量指标是多少

热量条件衡量指标是:我们常以活动积温,即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的积温,作为衡量农作物热量条件的基本指标。

气温并非越高越好。气温高,生长周期短,上市时间早,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气温低,生长周期长,但品质高,也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

温差也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某种程度上,温差越大,作物的品质越高。白天,作物会同时进行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而夜间,作物只进行呼吸作用。

计算积温方法

在其他环境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呈正相关。生物的种类、品种和生育时期不同,其生育起始温度(即开始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也有差异。

只有当日平均温度高于生育起始温度时,温度因子才对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这个生育起始温度称为生物学下限温度(亦称生物学零度),用符号B表示。

计算作物所需要的积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按作物生长发育时期来划分计算时段;只累加该时段内高于及等于B值各日的平均气温值。

❼ 热量资源的热量资源及其利用

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低纬度,热量资源丰富,但因地处欧亚大陆东岸,濒临太平洋,季风环流盛行;冬季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南下频繁,夏季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北上,几乎控制了整个东部地区;加上占全国面积1/4的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等大地形的影响,使得热量资源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地理分布差异较大。 热量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是气候资源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温度的剧烈变化对人类健康和各种生产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气候资源分析中,热量资源通常以温度的各种统计指标来表示。热量资源与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密切相关;尤其是农业,它是对气候资源最敏感的一个生产部门。热量资源是作物生活所必需的环境条件之一,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而且温度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完成其一定的生育期;对于不同的作物,高于其下限温度的季节长度和热量才是可以利用的热量资源;而各种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其下限温度和最适温度范围差异较大。因此,对热量资源及其潜力的估算更复杂,其重要性也更大。

❽ 关于热电厂主要指标的分析

大指标:厂用电率、发电煤耗、供电煤耗、全厂热效率、锅炉效率、汽轮机热耗等
小指标:凝汽器端差、过冷度,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氧量、预热器漏风率等

❾ 热量资源的土壤热通量的确定

土壤中的热量传输主要由热传导方式进行,其大小取决于土壤本身的组成及热力状况,是由于土壤温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土壤热通量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和分布,对作物栽培和土地利用等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热通量的确定方法很多。实际工作中大多采用热流板进行直接测量;在不具备观测仪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常规气象台站的土壤温、湿度观测资料,根据土壤热传导方程进行近似计算。对于某地的热量条件分析来说,可以采用经验方法进行土壤热通量的估计。
土壤热通量(特别是地表面的热通量)与地表净辐射通量相关密切,可以利用热流板和净辐射表的同步观测资料,根据不同天气条件分析随sQB的变化,确定其统计关系,再根据这一关系由B的观测值估计土壤热通量的大小。但是,由于在一天当中,和sQsQB的比值随时间变化很大,且晴天通量的日总量有可能为零,因此,一般不宜用日总量来确定和sQB之间的经验关系。此外,由于白天存在蒸发,影响土壤湿度,从而影响土壤热通量;因此,应将白天和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