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宁夏回族自治区有什么资源
扩展阅读
ae工具栏怎么打开工具 2025-05-16 13:45:18
资源和硬件有什么区别 2025-05-16 13:25:07

宁夏回族自治区有什么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8-20 15:22:46

㈠ 宁夏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是什么

宁夏五大支柱产业:冶金、医药、机电、建材和煤炭产业。

主导产业——宁夏马铃薯产业。

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总产量368.2万吨,比上年减产2.4万吨,减少0.7%,实现连续十四年丰收。其中,夏粮产量42.4万吨,增产0.1%;秋粮产量325.8万吨,减产0.8%。全年全区小麦产量40.9万吨,与上年持平;水稻产量63.9万吨,增产1.5%;玉米产量214.9万吨,减产3.0%;马铃薯产量(折粮)36.6万吨,增产3.5%。

(1)宁夏回族自治区有什么资源扩展阅读:

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部工业增加值1096.30亿元,比上年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8%,重工业增长9.9%。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8.7%;股份制企业增长9.7%,国有企业增长8.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2.8%;私营企业增长4.0%;非公有制工业增长6.6%。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2.0%,制造业增长8.4%,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6%。

截至2017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发电装机容量4187.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4.0%。其中,火电装机容量2583.2万千瓦,增长19.3%;水电装机容量42.6万千瓦,与上年持平;风电装机容量941.6万千瓦,与上年持平;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620.2万千瓦,增长17.9%。

㈡ 宁夏回族自治区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6年宁夏国土资源厅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紧紧围绕自治区经济发展建设,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2006年全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严把土地供应闸门,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开发整理复垦力度,规范土地资源管理。同时,在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的同时,切实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完善领导和工作机制,加强资源供应调控,促进了规模化、集约化开采。

此外,积极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精神,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在建设选址、用地规模等方面指导用地单位少走弯路,切实加快用地审批,满足了国家、自治区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至2006年底,全区耕地面积已连续20年实现净增长,2006年全年净增耕地277.66亩,年末耕地面积达到了1100159.66亩,全区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实现了占补平衡。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2006年初全区基本农田面积1187386.41公顷,其中耕地1031442.68公顷;年内实际减少基本农田面积171.5公顷,其中建设占用减少168.4公顷,生态退耕减少3.1公顷;年内实际补划基本农田面积207.2公顷,其中农用地调整170.6公顷,整理复垦开发增加36.6公顷;年末基本农田面积1187422.11公顷,其中耕地1031458.06公顷。

2.建设用地

2006年全区共审批建设用地4243.2997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1762.6763公顷(含耕地转用1519.4030公顷);分批次建设用地3878.8142公顷,包括商服用地208.3207公顷、工矿仓储用地291.8846公顷、公用设施用地80.9936公顷、公共建筑用地312.3441公顷、住宅用地434.1049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364.4855公顷,包括交通运输用地58.15公顷。

3.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2006年全区共完成土地整理项目12个,土地面积8376.81公顷,其中增加耕地2947.51公顷。完成土地开发项目1个,土地面积187.39公顷,即增加耕地187.39公顷。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开发程度高,但利用程度低,土地开发极具潜力,全区人口稀少,人均耕地达3.5亩,待开发的宜农荒地达1000多万亩;土地价格低廉,开发成本较低,只须开渠引水,便可实现自流灌溉;不仅水稻优质高产,而且枸杞、酿葡萄等农特产品品质上乘,投资开发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现状

全区矿产资源丰富。至2006年底,已发现各类有用矿产资源近50种,产地近千处。储量丰富的有煤、石膏、石灰岩、硅石等。煤炭是宁夏的优势矿产资源,全区含煤地层分布面积17000平方千米,占宁夏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煤炭预测储量2027亿吨,居全国第5位。已探明储量314.58亿吨,居全国第6位。宁夏煤种齐全,各种煤炭都有,焦性煤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宁东两个含煤区。

全区具有矿产资源种类不多而煤炭资源与非金属资源比较丰富、产地相对集中、开发强度不高、开发潜力大、金属矿产贫乏的特点。

(二)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

2006年全区投入地质勘查经费总计7536.8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180万元,地方财政91万元,企事业资金265.88万元。年末勘察从业人员1485人。

(三)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情况

2006年共批准登记颁发勘查许可证50个,其中能源矿产企业24个,非能源矿产企业26个;批准登记颁发采矿许可证95个,其中能源矿产88个(88个全部为煤矿),其他矿产7个。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全区目前有矿山企业987个,其中大型矿山企业5个,中型矿山企业23个,小型矿山企业394个,小矿565个。主要问题在于缺少大中型矿山企业,矿山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好。

三、国土资源市场

(一)土地市场

1.土地市场建设

全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把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作为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培育、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以及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狠抓工作落实,规范操作程序和工作规程,完善监管措施,全区城镇土地价格得到系统逐步完善,价格管理日益规范。

2.土地一级市场

2006年全区共出让国有土地690宗,成交面积1637.6755公顷,成交价款210.562.28万元,国家纯收益88986.5万元。其中协议出让313宗,涉及土地面积1012.6315公顷,成交价款41658.33万元,纯收益33600.60万元。拍卖出让17宗,纯收益3471.08万元;挂牌出让360宗,纯收益51914.82万元。

3.土地二级市场

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共2379宗,出租66宗,抵押3396宗。

(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

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培育矿业权市场体系,开展了贺兰山北部矿区以灭火名义非法采煤行为整治工作、贺兰山东部开采砂石资源整治工作和黄河河道吴忠、中卫段开采砂石资源整治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的部署,开展了非法开采乱采滥挖矿产资源整治工作和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开展了矿产资源勘察秩序治理整顿和探矿权审批发证检查工作。

2006年依法受理探矿权登记申请45个,收缴探矿权使用费8.431万元,收取探矿权价款1484万元。采矿权登记发证365个,批准面积1249平方千米,采矿权使用费192万元。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1.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6年,全区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302件,涉及土地面积477.63公顷(包括耕地面积71.62公顷),立案297件,结案281件;拆除违法构建物7931.64百平方米,收回土地162.58公顷,包括耕地0.57公顷,罚没款136.61万元。

2.地矿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6年,全区共发现矿产资源违法案件50件,其中主要是违法开采案件,占49件。年内结案49件,未结案件1件。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2006年,全区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健全和完善了行政决策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务公开制度、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年内共接到行政复议申请2件,本年审结2件,其他2件。明显加强了信访工作,重点解决了群众反映的问题。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2006年,全区国土资源系统从业人员523人,其中研究生27人,大本及大专生401人,高中及中专生74人;直属事业单位65个,职工1129人。

七、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执法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执法监察工作力度不够;法制宣传教育还不够广泛和深入,一些干部群众法制观念淡薄,依法管地、依法用地、依法采矿的自觉性不够。

(2)矿权市场建设发展不平衡。全区自2002年开始全面推行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以来,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矿种单一,经济价值低,缺乏竞争力,且非煤矿产品供大于求,新矿山增长缓慢,法律意识不强,在规定期限内同时参加投标和竞拍的少,造成各地矿权招拍工作发展不平衡。

(3)矿产储量管理和服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为政府决策和为市场建设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有待增强;一些地方、一些领导对资源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与资源储量管理有关的各环节间相互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1)尚需进一步加强用地计划和预审管理,规范报批程序,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和自治区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认真做好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的征地工作。

(2)规范发展市场,加大对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落实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协议出让土地行为,切实解决低价协议出让土地问题。

(3)全面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提高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扎实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㈢ 宁夏回族自治区有什么地方特色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首府银川),位于东经104°17'至107°40',北纬35°14'至39°22',面积6.6万平方千米。地处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山地高原占60%多,最高峰苏峪口北海拔3556米。黄河两岸为宁夏平原,其西部、南部分别为贺兰山地区六盘山地区,自治区东南部则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自治区大部地区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月平均气温自北而南,1月为-15—-17°C,7月为24—17°C。年平均降水量为200—700毫米。回族约占1/3,其他有汉、满等民族。黄河对本区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秦代这里就开渠灌溉,现更河渠纵横如织,故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兼以日照充分,雨热同期,故银川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回族约占1/3,其他有汉、满等民族。农牧业较发达,煤炭、石膏等储藏丰富。

旅游资源:宁夏境内有战国、隋、明长城与宋代壕堑。1038—1227年党项族曾在宁夏一带建立西夏政权,兴建许多工程,至今仍有不少遗存,如离宫遗址、西夏王陵(有“中国金字塔”之称)、承天寺塔、一百零八塔等,在本区文物中占重要地位。其它还有海宝塔、须弥山石窟、银川南开清真寺等。沙坡头则是因新中国治沙工作进展而形成的旅游点。回族聚居,全区清真寺达1800多座,是回族穆斯林之乡。回族农家风情或许不如某些少数民族风情那样富有新奇感和刺激性,但自有一种温馨沁人肺腑。贺兰山远望形若骏马,有小滚钟口等避暑胜地。六盘山苍茫逶迤,在这里更可以追思成吉思汗进军西夏和工农红军长征的往事。黄河边的古老水车,草原上雪白的羊群,会使人心旷神怡,而乘羊皮筏黄河漂流,骑骆驼沙漠跋涉,从呜沙上滑下等,都会令人激动、振奋。

地方文艺:以“花儿”、“信天游”等民歌地方特色。

饮食文化:有炸羊尾、烧羊羔、手抓羊肉、糖醋鲤鱼、西夏红方肉腐乳等,小吃有馓子、油香与回民小吃等。

㈣ 宁夏地处我国什么地区

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地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首府银川。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东邻陕西,西、北接内蒙古,南连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
宁夏地形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丘陵沟壑林立,地形分为三大板块: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宁夏地处黄河水系,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下降,全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水资源最少的省区,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贫乏。且空间上、下分布不均,时间上变化大是宁夏水资源的突出特点。

㈤ 宁夏矿产资源有多少分布具体位置有哪些

宁夏的地质构造情况表明,有利于能源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的形成。宁夏已经发现各类有用矿藏资源近50种,产地近千处。D级以上储量的矿产地110余处,这些矿产储量大、品质好、易开采。储量丰富的有煤、石膏、石灰岩、硅石等。

一、煤炭资源
煤炭是宁夏的优势矿产资源。全区含煤地层分布面积17000平方公里,占宁夏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强。全区19个县市中,就有10个县分布有煤炭资源。划分为贺兰山、宁东、宁甫和香山4个含煤区。前三个含煤区有厚度大、层位稳定、煤质优良且储量丰富的特点,是宁夏煤炭资源的主要分布区,香山含煤区则稍次之。宁夏煤炭预测储量2027亿吨,居全国第5位。已探明储量316.5亿吨(不含预测储量),,居全国第6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1位。仅灵武煤田探明储量270多亿吨,相当于东北三省探明储量的总和。储量在10亿吨以上的大型矿区5个,分布在汝箕沟、横山堡、碎石井、金家渠、萌城和韦州,1~20亿吨的中型矿区20个,小于1亿吨的小型矿区21个。
宁夏煤种齐全,16类煤炭皆有。焦性煤,如气煤、肥煤、焦煤、廋煤等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宁东(横山堡、韦州)两个含煤区,香山亦有分布;低变质烟煤(不粘结煤、长焰煤)大部分集中在宁东、宁南两个含煤区;无烟煤和贫煤多分布于贺兰山和宁东含煤区,香山含煤区亦有分布;弱粘结煤分布于香山含煤区下流水、校育川、麻黄沟等地;褐煤主要产于彭阳王洼矿区。宁夏煤品质优良。除石炭井、石嘴山是西北重要的焦煤基地外,贺兰山汝箕沟无烟煤,出口"太西煤",素有"三低、六高"之盛名,为国内之冠。三低,即灰分低、硫分低、磷分低。六高,即原煤发热量高、比电阻率高、机械强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原煤块煤率高、化学性高,与冶金焦炭相差无几。汝箕沟"太西煤"自1964年进入国际市场后,畅销比利时、日本、法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质量可与越南鸿基烟煤相媲美。
宁夏探明环保型煤炭(环保型煤炭也叫绿色煤炭,是指对生物圈、大气层及各工业生产无(低)污染、无(低)危害、高发热量煤炭资源,具体指标要求灰分小于15%,硫分小于1%,发热量大于21兆/焦)164.5亿吨,占全区累计探明煤炭资源量的51.88%。环保煤炭产地共有6处:汝箕沟矿区、碎石井矿区、鸳鸯湖勘探区为最有利开发区,碱沟山矿区、马家滩—萌城矿区为有利开发区。
二、石膏
宁夏石膏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储量为24.64亿吨,保有储量12.1亿吨,预测储量3000多亿吨。膏盐地层分布面积广泛,资源量可观,仅同心--海原地区分布面积可达1600多平方公里,预测石膏地质储量超过100亿吨,其特点是量多质佳,开采的技术、经济和交通条件均较优越。尤其是中卫县甘塘、小红山规模大,储量丰富,质地优良,矿体裸露地表,矿区靠近铁路,采运十分方便。畅销国内,并出口朝鲜和东南亚等国。

三、粘土矿
宁夏粘土矿种类齐全,分布面广,按性质和用途可分为陶瓷粘土、耐火粘土、砖瓦粘土和水泥粘土。宁夏陶瓷粘土主要分布在呼鲁斯太、中宁、中卫、海原等地。矿层主要是硬质粘土(厚0.5~0.6m)、白色软质粘土(厚1.5~3.7米)和半硬质粘土组成。仅对中宁和海原部份矿点进行了评价,其远景储量为44万吨。砖瓦粘土全区各地皆有,尤以固原市为佳,其特点是土层厚、塑性好、储量大、青铜峡大泉矿已探明储量为222万吨,目前正在开采利用。水泥粘土在宁夏分布极广,各地都有贮存,资源丰富。仅石嘴山和青铜峡两处矿点,其探明储量为2700万吨。

四、石灰岩和白云岩
宁夏石灰岩储量大,质量佳,种类有水泥石灰岩、熔剂石灰岩、化工大理岩。主要分布在六盘山、云雾山、天景山、牛首山、马鞍山、宁卫北山、贺兰山等地。矿区特点是厚度大,矿体裸露,层位稳定,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开采技术条件好。现已对四个矿区进行了勘探,其探明储量为3.9亿吨。白云岩与磷矿共生,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中段,矿层累计厚度80余米,矿层稳定,矿石质佳,出露较好。已探明储量1.42亿吨,品位很高。

五、石英砂
宁夏石英砂矿层稳定,厚度巨大,一般厚度在50-80米之间,局部可达200米。出露好,纯度高。主要产在银川、石嘴山等地。已探明储量4900万吨,远景储量约1亿吨,品位为C+D级。

六、磷矿和硅
宁夏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磷矿位于贺兰山下的苏峪口、矿区南北长40余公里,东西宽10~15公里,面积400余平方公里,矿区特点属主矿层厚而稳定,地质构造简单。矿石可选性较强,水文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较好。已探明储量1354万吨,品位中等。宁夏已在大口子探明硅的储量1000万吨,纯度约98.5%以上。

另外,宁夏的黄金资源远景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地质局已初步探明固原、同心有大型盐矿.

㈥ 宁夏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具体是哪些

宁夏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具体有: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产业、马铃薯、园艺、优质粮食、适水产业、葡萄产业、种业、红枣、牧草、苹果、道地中药材。

1,宁夏枸杞。

中国栽培枸杞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而宁夏枸杞则是枸杞中之上品。宁夏枸杞之所以名甲天下,其一功益于当地适于枸杞生长的土壤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其二是利用黄河水与含有各种矿物质的清水河苦水混灌。其特定条件决定了宁夏枸杞的与众不同,宁夏枸杞色艳、粒大、皮薄、肉厚、籽少、甘甜,品质超群,是惟一被载入新中国药典的枸杞品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所着《本草纲目》中,将宁夏枸杞列为本经上品,称"全国入药杞子,皆宁产也"。枸杞,其果谓“枸杞子”,是宁夏最着名的特产之一,居“五宝”之首。


2,清真牛羊肉。

肉质鲜嫩的“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特产,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因产品出自该市涝河桥村而得名。而宁夏涝河桥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形成了集牛羊养殖繁育、牛羊定点屠宰、牛羊分割冷鲜肉加工、速冻调理食品、速冻米面食品加工及功能滋补型牛羊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企业,也是我区最大的清真牛羊肉屠宰交易市场。


3,奶产业。


宁夏目前奶牛存栏34万多头,年产鲜奶90多万吨,共有23家企业加工奶制品。受问题奶粉事件影响,宁夏主要乳品企业产品大量积压,企业资金链出现困难,一些企业、奶站不能给奶农及时兑付奶款。为了帮助企业、奶农渡过难关,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对奶产业提供贷款、补助、贴息等多项财力支持。


4,马铃薯。

宁夏马铃薯种植面积254.3万亩,围绕农业部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自治区种薯繁育体系建设、主食化开发试点等项目支撑,形成了“种薯三级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主食开发”四业并进,产、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格局。在项目区集成推广“优良品种+脱毒种薯+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机收机播+科学贮藏”综合技术模式。脱毒种薯应用率达到70%以上,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

5,园艺。

宁夏园艺产业园拥有现代化的五大展厅:主要花卉、蔬菜、水果、宁夏特色的园艺展示;其中集国际、国内珍贵植物和我区特色产品为一体的休闲植物园是观光、娱乐、休闲、度假、垂钓、餐饮的好地方;产业园为公众提供的休闲餐饮区更是观光、休闲、度假、垂钓、餐饮的主要场所。

6,优质粮食。

宁夏在春耕生产中,从调活结构、调高质量、调优品质入手,全面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着力推进全区优质粮食生产。将进一步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恢复优质小麦面积,充分发挥宁春4号、宁春50号等优质强筋春小麦品质优势,预计面积将达到190万亩。


提升水稻品质,加大宁粳43号为主的优质水稻品种推广,预计面积将稳定在110万亩;优化玉米结构,进一步适度调减籽粒玉米面积,扩大粮饲兼用、青贮、鲜食、制种玉米种植,预计面积将430万亩;稳定马铃薯面积,加快马铃薯种薯繁育、主食化专用品种推广和主食产品开发试点,预计面积240万亩。



7,适水产业。


宁夏适水产业以“一优三高”为引领,以“增效、扩量、生态”为核心,以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从渔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为首要任务,利用和挖掘宜渔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发展方式,全区渔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现在,适水产业面积达到81.8万亩,水产品产量14万吨以上,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22.2公斤,宁夏渔业在西北地区重要渔业生产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


8,葡萄产业。


比起国外历史悠久的酒庄,宁夏葡萄酒产业虽然只有30多年发展历程,但近五年来,先后有40多家酒庄的300余款葡萄酒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获得奖项,成为宁夏独具特色的“紫色名片”。、



美国《纽约时报》评选的全球2013年“必去”的46个最佳旅游地,宁夏与巴黎等世界着名旅游景区一起名列其中,入选理由是“在宁夏可以酿造出中国最好的葡萄酒”。世界葡萄酒大师杰西斯.罗宾逊在品鉴了宁夏产区的葡萄酒后说:“毋庸置疑,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在宁夏”。宁夏产区已成为国际葡萄酒界关注的热点地区,得到了国际葡萄酒界的普遍认可。


9,种业。



宁夏专门成立农作物种业联盟,科研、生产、经营单位组团发展,有利于加速宁夏种业科研成果转化步伐,有利于杜绝市场上非法生产、销售宁春系列小麦品种的行为,进一步提高宁夏种子质量、扩大宁夏春小麦种子市场占有率,提升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宁夏种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10,红枣。


宁夏大红枣鲜果玲珑剔透,红艳欲滴,干果红润,且味美甘甜,是让人一品难忘的天然果品,是家庭休闲 、馈赠亲友之佳品。而宁夏灵武素有“水果之乡”之称,种植果树已达1500多年历史。从唐朝开始,灵武长红枣就被列为皇室贡品,被誉为“果中珍品”。


11,牧草。



夏全区人工牧草种植面积已从2003年的100万亩增加到850万亩,其中1年生和重茬种植265万亩,多年生牧草585万亩。封山禁牧12年中,宁夏将草畜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之一,加强优质高产苜蓿种植和多年生人工草地复壮更新,不断加速实现优质牧草种植提质增效,同时配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民增收。



12,苹果。



宁夏苹果产区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海拔平均1150米,年均气温9℃,天高气爽,日照充足,紫外光较多,昼夜温差大,利于苹果干物质积累。宁夏苹果酸甜适口,优质高产,元帅系、金冠苹果在全国鉴评中多次名列前茅。

13,道地中药材。


宁夏科研人员从国内外引进的81个优良道地中药材新品种中,筛选出蒙黄芪、黄芩等12个适宜区内中药材人工种植的新品种,并得到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支持。2002年,国家科技部将《宁夏道地中药材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西部专项支持重点。自治区“8613农业科技工程”将道地中药材开发与技术研究列入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㈦ 宁夏地区自古以来就为中华名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生活资源,试分析宁夏地

宁夏文化旅游资源涵盖了人文旅游资源景系的几乎所有景型,按照所反映文化的差异性可分为西夏文化、回族文化、黄河文化、边塞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六盘山文化、建筑文化、考古文化、岩窟文化、影视文化等。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已经逐渐成为宁夏独特的品位极高的多元文化旅游资源。
西夏文化
西夏是公元11至13世纪,以党项民族为主体,联合我国西部汉、吐蕃、回鹘等多民族共同创建的一个比较强大而有影响的封建割据政权。从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到1227年被蒙古汗国所灭,共在位10位君主,疆域广时包括今宁夏、甘肃,以及内蒙古、陕西、青海部分地区,方圆达2万余里。先后与北宋、辽、南宋、金鼎足而立,称雄一方。尽管西夏文化散落于西北地区大部分省区,但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却在宁夏。由于实物缺乏、史料缺载,一度曾使西夏蒙上层层神秘的面纱,但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给人们带来一次又一次惊喜,揭示了西夏那令人心驰神往的面目,西夏文明正被人们重新理解和认识。在党项族建国的190年时间里,党项族一方面充分保持了本民族固有的、世代因袭、独特的民族习俗,构筑了民族文化的基础,一方面又积极吸收先进的中原文化,开创了不朽的西夏文明,为西夏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发展现代旅游产业提供了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回族文化
宁夏是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被誉为中国的“穆斯林省”,有着丰富的回族文化旅游资源,这种独有的民族魅力和风情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回族在民族大融合中,始终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其风俗习惯深受伊斯兰思想影响。同时,其他民族的某些风俗也不断融入回民的社会文化中。从而使回族在宗教建筑、饮食礼仪、服饰、文娱以及婚丧习俗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宁夏回族人民的独特风俗、多彩生活、肃穆的清真寺、虔诚的穆斯林、传统节日为“塞上回乡”增添了特色独具的塞上风情。也为宁夏开展民俗风情旅游,开拓国际、国内穆斯林旅游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河文化
黄河在宁夏的流程达397公里,历史上的黄河在中国其他地区均造成灾害,唯独“天下黄河富宁夏”,形成了人与黄河融洽相处的“塞上江南”的文化现象与奇异景观。秦汉时代中央王朝就开始在此设置郡县,并移民屯垦,开创了举世闻名的引黄灌溉事业。在宁夏黄河与长城、大漠、丝路、绿洲等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形成组合景观,其磅礴的气势是其他任何省份无以相比的。
边塞文化
宁夏南接关陇,北接朔漠,西通西域,北、东、南三个方向与游牧民族活动局域接壤,成为游牧民族南下的必经之路。同时,富饶的宁夏平原是西北为数不多的粮食生产基地,物产丰富,具有盐池这一重要的战略物资出产,就成为西北少数民族猎取和控制的首选之地,也是中原王朝拓境斥地、巩固政权的用兵前沿。因此,边塞文化也是宁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路文化
丝绸之路东段分为南、中、北三道,宁夏的南部正处于东段北道的交通要道上,在古丝绸之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战国至唐宋,这条道路上的文化传播与交汇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址。
长城文化
宁夏自古就是祖国西北的边防战略要地,境内修有1500多公里长的各朝各代和各种类型的长城,这些长城是经过几百年至两千多年大自然洗礼的古长城,因此宁夏素有“天然长城博物馆”之称。长城文化是宁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长城文化是北方农耕与畜牧两种文化冲突、传播、交流、变迁与融合的历史。长城,也是多元文化的载体,从审美的角度,体现了长城雄伟、宏大而粗犷的壮美,也体现了长城的崇高美,涌动着生命的节奏。
六盘山文化
六盘山是西北名山,具有文化与生态旅游价值。它地势高耸,松柏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夏季凉爽宜人,是生态旅游的天然蕴藏。同时它与秦始皇、汉武帝、成吉思汗、忽必烈、林则徐、毛泽东、王洛宾等历史巨人和文化名人,有着不解之缘,又是文化旅游的好地方。
建筑文化
建筑形式有反映民族风情的,如回族民居、拱北。有历朝历代的建筑遗址,如西夏离宫、西夏寺塔。有体现不同宗教风格的,如清真寺、佛教寺庙。以各类塔、阁、庙、寺为代表的古建筑,反映了宁夏历史文化的久远和先民们的聪明才智。
考古文化
宁夏境内的古人类遗迹、历史文化遗存古生物化石为考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众多的场地,考古学与考古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考古水平的提高。因此开展考古文化旅游的前景十分广阔,将吸引更多考古爱好者的眼球。
岩窟文化
宁夏是中国岩画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研究北方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的重要图画材料,现已发现上万幅岩画,为古代活动在贺兰山东麓的游牧民族所做。1991年10月在银川召开的国际岩画研讨会更使贺兰山岩画名震海外。
宁夏石窟分布是以自然地理及其所形成的交通路线而相辅相成的,全区石窟遗址20处,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是我国石窟艺术的重要汇聚地。
影视文化
一部《红高粱》让中国电影走上了世界,文化名流张贤亮先生精心打造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是运用现代思维改造古军驻址,充分体现了现代思想理解的古朴、原始、荒凉、粗犷,是中国西北最大最着名的影视基地。在此设置的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众、获得国际和国内影视大奖之多,皆为中国各地影视城之冠,故被誉为“中国一绝”。镇北堡影视城保留和复制了在此拍摄电影电视剧的场景,拥有电影资料陈列馆,并有录像厅、餐厅、导游、摄影、马队、骆驼队等娱乐设施,现已成为自治区着名的人文景观。一部《贺兰雪》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和了解了曾经灿烂辉煌过的西夏王朝,也使西夏皇城成为宁夏又一处影视文化基地。2005年中国金鸡百花奖颁奖典礼在银川召开,将宁夏影视文化旅游又推向了一个高潮。
除此之外,首府银川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和全区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现代城市的时尚元素不断富集,都市文化特色也日益鲜明。融历史、传统、民俗、工业、科技、会展、文艺等文化形态于一体,成为一座现代气息浓厚的历史文化名城。

㈧ 简述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地形特征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地形特征: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拔1100-1200米,地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黄河自中卫入境,向东北斜贯于平原之上,顺地势经石嘴山出境。

平原上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加上坡降相宜,引水方便,便于引流灌溉。宁夏地貌复杂,山地迭起,盆地错落,大体可分为: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洪积冲积平原和六盘山、罗山、贺兰山南北中三段山地。

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征,还可分为南部暖温平原地带、中部中温带半荒漠地带和北部中温带荒漠地带。全区从南向北现出由流水地貌向风蚀地貌过渡的特征。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自然资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已査明矿产资源量位列全国前十位的有8种:煤第六位,镁第三位,冶金用石英岩第五位,冶金用砂岩第八位,水泥配料用板岩第二位。

砖瓦用黏土第六位,建筑用辉绿岩第四位,石膏第七位。宁夏全境具有工业规模的固体矿产地共计225处。其中,煤矿产地112处,金属矿产地33处,非金属矿产地80处。

㈨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主要物产是什么

发菜
宁夏生 产的发菜色泽乌黑、丝长 柔韧、质地优良。宁夏不 仅是发菜的生产区,而且是最主要的交易集散地, 年成交量达到全国总产量 的80%以上。发菜的蛋白质含量达20%以上,比肉类、牛奶、鸡蛋都高;而且含 钙、磷、铁、脂肪、糖类及多种维生素,是一种高档食品,与海参、鱼 肚、燕窝、鱿鱼、猴头、鱼翅、熊掌合称为“美味八珍”。
甘草

被称为中药里的“国老”,赞为“药中之王”。甘草又是副食品工业的原料,可做酱油、口香糖、饼干、香烟的添加剂和酿酒的香料剂。在工业和印染业中,甘草也有广泛的用途。
宁夏素来就是甘草之乡,所产甘草色红皮细、骨重粉足、条干顺直,名盖西北,国际市场上俗称“西正甘草”。自古就是向皇室进献的贡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枸杞
宁夏枸杞是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剂,应用十分广泛。现应市者多为经过脱水处理的干果。用法主要有三:入药、泡酒泡茶、做菜。它的系列产品有:干鲜枸杞、枸杞菜、枸杞酒、枸杞水晶糖、鲜枸杞罐头等。

贺兰石
产于海拔2600米左右的贺兰山悬崖上,石料结构均匀,质地细腻,刚柔相宜。呈天然深紫和豆绿两色,有的还巧夹着玉带、云纹、眉子、银线、石眼等结构,似云、似月、似水、似山的国案,雅趣天成,经能工巧匠雕饰刻制的贺兰砚,具有发墨、存墨、护毫、耐用,加盖后砚内余墨数日不干不臭等奇效。贺兰石天然形成深紫绿两色,相互辉映,色彩鲜明,紫底绿彩,形态繁多奇妙,好像平柔紫绒上镶嵌着各式各样的翡翠。除两彩、三彩、多彩外,还有"石眼"、"玉带"、"银线"、"云纹"等特殊结构,妙不可言。雕刻艺人因石制宜,精心用料,雕出千姿百态的贺兰砚。历史上贺兰砚曾与端砚、歙砚齐名,素有"一端、二歙、三贺兰"之说。它不仅是"文房四宝"的实用品,而且是珍贵的工艺收藏品。深受历代书法家喜爱,公认为砚中佳品。 除刻制砚台外,贺兰石还被用来刻制成印章、镇纸、笔架等,都是雅致的文房珍品。

滩羊皮

宁夏滩羊属羊尾脂、粗毛型。裘皮用绵羊品种,在世界裘皮中独树一帜。黑色皮又叫紫羔皮,因其少而贵。白色皮张毛色洁白,光泽如玉,皮板薄如厚纸,但质地坚韧,柔软丰匀。毛穗呈现出特有的波浪弯,好像平湖涟漪,轻盈柔软,美观大方,保温性极佳,实为各类裘皮中之佼佼者,很早以来就是传统的名牌出口商品。滩羊毛纤维细长均匀,绒毛轻柔蓬松、富弹性,也是制作毛毯、披肩、围脖等装饰品的高级原料。宁夏产的提花毛毯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格驰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