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欧盟每年进口多少资源
扩展阅读
烘焙用什么工具有哪些 2024-05-09 09:05:27
石油槽罐车怎么罐装视频 2024-05-09 08:30:57

欧盟每年进口多少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8-18 09:01:11

1. 2020年欧盟与中国的贸易总额为多少

欧洲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欧盟去年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2.2%,进口增长了5.6%。相比之下,欧盟对美国的出口下降了8.2%,进口下降了13.2%。2020年欧盟与中国的贸易总额达到5860亿欧元,与美国的贸易总额为5550亿欧元。

此外,尽管2020年底前英国仍是欧盟单一市场和关税同盟的一部分,但欧盟与英国的贸易额亦大幅下跌,进、出口均减少逾13%。2020年英国以约4450亿欧元的贸易额排在中、美两国之后,为欧盟第三大贸易伙伴。

(1)欧盟每年进口多少资源扩展阅读

未来中欧关系将会更加紧密:

欧洲贸易专员瓦尔迪斯·唐布罗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表示,当前的危机推动我们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伙伴携手合作。“通过团结起来,我们可以在经济上更快地复苏,并在诸如贸易和投资关系等共同关心的领域取得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中欧关系将会更加紧密。去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已经完成了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彼时双方宣布将开展文本审核、翻译等工作,力争推动协定早日签署。协定将在双方完成各自内部批准程序后生效。

2. 统计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等近20年的货物贸易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

中国海关总署网站消息,据海关统计,今年1-4月,中国进出口总值7911.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4%。累计实现贸易顺差58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9%,净减少49.5亿美元。4月份当月中国进出口总值2207.4亿美元,增长23.9%,月度进、出口规模均在千亿美元以上,均创历史新高。月度进口规模首次超过千亿美元。当月实现贸易顺差166.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统计数据显示,1-4月,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1298.6亿美元,增长25.4%。其中,中国对欧出口879.4亿美元,增长25.4%,比1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占同期中国出口总值的20.7%;中国自欧进口419.2亿美元,增长25.3%,比1季度放缓0.3个百分点;对欧盟贸易顺差460.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5.6%。

同期,美国继续保持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1023.4亿美元,增长11.4%。其中,中国对美出口743亿美元,增长6.9%,比1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占同期中国出口总值的17.5%;自美国进口280.4亿美元,增长25.6%,对美实现贸易顺差462.6亿美元。

日本仍然处于第三大贸易伙伴的位置,1-4月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846.9亿美元,增长14.6%。其中,对日本出口363.4亿美元,增长12.4%;进口483.5亿美元,增长16.4%,对日本出现贸易逆差120.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8.9亿美元。

此外,印度继续在中国10个贸易伙伴中位列第八位,中印双边贸易总值为188亿美元,增长65.2%,发展速度位于前10大贸易伙伴之首。

3. 谁知道03-06年欧盟的进出口额知道某年的也成!

中国与欧盟国家的贸易条件分析(转)支持作者:金陵强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出口导向型贸易增长会恶化一国的贸易条件,而贸易条件的恶化又会降低一国的福利水平。近年来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高速增长,为了探讨中国从中欧双边贸易中的获益情况,本文实证研究了中国与欧盟三个主要国家(德国、英国和法国)1993年到2003年的贸易条件变化,具体到大类产品,并分析其原因。

欧盟在2004年东扩之后,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已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在不断大幅增长,但是贸易额的增长并不能说明中国从中获益的情况。本文将从贸易条件出发,以中国与欧盟三个主要国家即德国、英国和法国为例讨论中国从中国欧盟双边贸易中的获益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贸易条件基本知识
(一) 贸易条件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常用的贸易条件有3种不同的形式: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一国的贸易所得。其中价格贸易条件最有意义,也最容易根据现有数据进行计算。本文采用的正是价格贸易条件。
价格贸易条件又称为净实物贸易条件,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其计算公式为:
TT=Px/Pm其中Px 和Pm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TT值增大表示一国贸易条件改善,意味着一国出口价格的上升快于进口价格的上升(或出口价格的下降低于进口价格的下降),表示该国在贸易中获益增多;反之,TT值增大则表示一国贸易条件的恶化,该国在贸易中获益减少。
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出口导向型贸易增长会使一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而进口导向型增长则会改善一国的贸易条件。同时,根据克鲁格曼的标准贸易模型: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会增加一国的福利水平;反之,贸易条件的恶化会降低一国的福利水平。
(二) 国内对贸易条件的研究
目前比较系统地研究中国贸易条件的资料是2001年商务部国际市场研究室接受联合国的研究课题而发表的《1993-2000中国贸易条件研究》。该研究认为,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之后一些学者也研究过中国整体的贸易条件变化情况,如林丽和张素芳的研究表明1994-2002年间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下降了37%,崔津渡和李诚邦的分析表明1995-2005十年间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下降了26%。但是专门研究中欧贸易条件变化的几乎没有。而本文探讨的正是中国与欧盟主要国家的贸易条件。
中国与欧盟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化
(一)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为了研究中国欧盟的贸易条件的变化,本文选取了中国和欧盟三个主要国家即德国、英国和法国的贸易条件来研究。此三国是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和核心国,而且中国与这三国的国际贸易额占到了中国-欧盟总贸易的一半以上,2003年,中国与此三国的贸易总额占中国-欧盟双边贸易总额的56%。
以中英贸易为例,我们首先说明计算价格贸易条件的方法和数据来源。我们在联合国商品贸易(COMTRADE)数据库中选取了中国和英国1993年和2003年(其中包含各商品数量的最近期为2003年)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三次修订本(SITC3)分类到3位数的数据。其中包含大部分产品的贸易数量和价值额数据。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为了保持数据的可比性,我们从中剔除以下产品:贸易数量不可得的产品;单边贸易的产品,如中国仅从英国进口或出口的产品;仅在1993年或2003年存在贸易关系的产品。
在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得到150个产品组,其1993年贸易份额占总贸易份额的95%,2003年贸易份额为中英总贸易份额的68%,可以代表中英贸易的总体情况。
根据产品i的进出口贸易额和贸易数量,可以算出产品i的出口价格Px=Xi/Qx和进口价格Pm=Mi/Qm,从而得到i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TTi=Px/Pm。再根据产品i在总贸易额(这里指所取产品的总贸易额)的份额进行加权,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总体的贸易条件指数。同时,如果所取的权重为某一特定类别,如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或者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我们同样可以求出某一特定类别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
根据同样的方法,我们可计算出中德和中法的贸易条件变化。
(二)中国与欧盟三国贸易条件变化
根据上面所列方法,我们分别算出中国与三国总体贸易条件以及各分类的贸易条件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1.中国与三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总体恶化,且幅度较大。其中中德的全部商品贸易条件恶化62%,中英31%,中法77%。而且其中制成品的贸易条件也都恶化了,中德、中英、中法分别为65%、28%和79%。
2.虽然整体贸易条件恶化,但其中也有部分产品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如中德在初级产品和中英在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均得到15%的改善,中法在初级产品上的贸易条件也略有改善,为3%。在贸易条件得到改善的产品上,1993年中国的出口价格远远低于进口价格,但随着出口价格的不断上升和进口价格的下降,两个差价越来越小,表现为贸易条件改善。
3.制成品中,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恶化程度更加严重。虽然中德、中英、中法在制成品上的贸易条件均恶化,但是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表现要比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好。中德、中法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的恶化程度分别为72%和75%,但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只有55%和45%。而中英的贸易条件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恶化了43%,但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上升了15%。
4.中国与三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程度有所不同。其中中德和中法恶化程度更为严重,均超过了60%,而中英贸易条件恶化程度相对较轻,恶化了31%。
(三)中国与欧盟三国贸易条件变化的差异
德国是我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在1993-2003年间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为16%。中国出口到德国的产品多属轻工产品,出口的数量虽较大,但价值含量低而且需求弹性较大。同时,中国从德国进口的主要是机械设备、电子和电气产品、汽车及其零件、飞机、光学仪器、塑料制品、钢铁制品、钢铁、铜及其制品和有机化学品等商品。德国产品质量高,售后服务周到,供货准时赢得了中国合作者和消费者的信任但同时价格也高。
中国出口到法国的产品相对集中。2004年,中国出口法国最多的前10大类产品依次为:办公机器和信息设备、服装和裘皮制品、体育用品和玩具等、音像接收录制设备及其制品、皮革制品旅行用品和鞋类、电器设备、声音和图像发射传送设备、金属制品、家用器具、塑料制品。法国进口这10大类产品金额为121.2亿欧元,占当年法国进口中国产品总额的73.5%。同时,中法双边贸易近几年快速增长。
与德国和法国不同,英国对中国的开放比较早而且贸易增长比较稳定。中德和中法的贸易比较不稳定,中德双边贸易在1996年和1997年出现负增长,中法贸易在1996年也出现负增长而且中英贸易一直保持正增长。虽然1993-2003年间中英双边贸易额的增长率(15%)略低于中德(16%)和中法(17%),但是比较稳定,所以贸易条件的变化也相对小于中德和中法。
总体而言,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与德、英、法三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均表现为大幅度的恶化,但是在具体的产品分类和国家上又有所差异。从产品分类上看,制成品恶化幅度大于初级产品,而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恶化程度又大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从国家上看,中英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相对较轻。
中国与欧盟国家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
(一) 总体价格贸易条件恶化
1.出口退税等出口鼓励措施。中国政府为了鼓励出口,采取了出口退税,出口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使得很多企业采取“只外销,不内销”策略,因为出口意味着可以减少成本。同时,1993年以来,我国开始改革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进一步放开外贸经营权,下放出口的审批权,同时,还采取了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措施并设立保税区,促进出口组织等。这样,一方面,增强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出口价格水平。
2.国内对进口产品需求的增长。近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一方面国内企业对先进技术设备,国外原料,中间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依赖度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国外消费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两方面的需求引起进口价格的持续上涨。
3.出口企业中大量外资的存在。中国政府也推出一系列吸引外资的特惠政策,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企业中外资份额在不断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初30%以下逐渐上升到2005年的80%以上。外资中很大部分是跨国公司。为了达到减轻税负、逃避管制和转移资金及利润等目的,它们通常会采取高价进口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做法。即提高了进口产品价格,又降低了出口产品价格。
(二) 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恶化
1.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且供给充裕。中国的劳动力价格都非常的低,2004年非熟练劳动力年薪在5000美元以下,熟练劳动力的年薪也是略高于5000美元,远远低于西欧的劳动力成本—均在30000美元以上。同时中国劳动力供给量也很大,不仅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以从事大量低技能的劳动,而且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充足的供给和激烈的竞争自然会压低劳动力的价格。
2.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恶性价格竞争。中国的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大部分面临完全竞争,很少有打得出去的品牌,核心价值低,替代性强;为了在众多的同质企业中更有竞争力,这些企业往往采取低价战略,结果形成恶性循环,这在频繁的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中也可以看出。
3.我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竞争力有所上升。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不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替代性相对较弱。而且,随着我国不断地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我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所以此类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情况相对好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总之,中国与欧盟3个主要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在近10多年来恶化程度很深,但恶化程度又因具体的产品分类和国家而有所差异。一方面,我国要不断增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升级和增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档次,另一方面,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时候不能过分依赖主要产品;在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也要注意贸易条件的变化。越来越多地以低价出口产品不是长久之策,提高出口产品的价值从而提升贸易条件不可忽视。

中国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及问题分析
杜哲俊

摘要: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普雷维什提出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认为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贸易条件发生了恶化,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政策建议。

正文:
19世纪初由李嘉图提出的、在20世纪被赫克歇尔与俄林发展的比较优势学说,从比较成本和要素禀赋差异出发,论证了国际贸易对所有国家都有好处,因此主张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比较优势学说因而也被奉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但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却对其提出了重大挑战,对当代国际贸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内容
1.1�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贸易条件恶化论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针对1929年大危机后拉丁美洲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在1949年5月向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提交的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中提出来的。
二战后,传统贸易理论所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对贸易条件的争论。普雷维什经研究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处于长期恶化之中。普雷维什认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技术进步的利益不能平均分配。从理论上讲,如果发达国家和处于劣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收入能根据各自生产率增长的比率而增加,那么,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相对价格就会依生产率增长的不同比例而调整。但是,实际上两者的价格并不是严格地按照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化,当技术进步实现后,制成品的价格不一定下降,如果企业家和生产要素的收入增加幅度大于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则制成品价格反而会上升。而在发展中国家,其收入增长低于生产率增长,所以,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呈下降趋势。
其次,制成品市场结构的垄断性。由于国际市场制成品具有垄断性,在世界经济繁荣时期,制成品价格的下降幅度比初级产品低得多,致使两者的相对价格即贸易条件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制成品的贸易条件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品——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则不可避免地恶化。
1.2�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
在普雷维什提出这一理论后,汉斯·辛格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拓展了这一理论的应用领域。他注意到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出口制成品的事实,开始将贸易条件恶化论拓展为以下3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比率高于发达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的比率;二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比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下降的更快;三是初级产品占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较高比重意味着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对它们的影响更甚于发达国家。
这样,辛格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代替出口初级产品,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其结果只能是转换了贸易条件恶化的内容,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问题。
2�中国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及发展问题
2.1�中国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在2003年已跃居世界第四大贸易国,这成为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外贸非常令人满意,特别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转换升级,工业制成品占绝对比重。这种情况会使我们认为我国的贸易条件较之以前大为改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根据上文对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叙述,我们可知,一国的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下降表示贸易条件恶化,即该国必须出口更多的商品以换取同样数量的进口商品。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即整体贸易条件下降了14.2 %,造成的负面收入效应在2000—2003年相当于当年GDP的1.0 %~1.2 %。这其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成为导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期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了14 %,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下降了2 %。实际上,从1998年至今,制成品贸易条件与初级产品贸易条件走势几乎相同,但从1999年后两者开始分道扬镳,制成品贸易条件继续恶化,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好转。由于初级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较小,且贸易条件改善的程度有限,因此未能带来整体贸易条件的好转。由此可见,我国的贸易条件在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得到改善。
2.2�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与普雷维什和辛格的贸易条件恶化论所论述的内容有很大相似之处,但我国也存在自己的具体情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贸易条件呈恶化趋势呢?
(1)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我国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而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近年来涨幅大大高于制造业产品价格。从出口方面来看,由于我国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后,产品技术含量高,劳动生产率高,致使某些产品大量出口,从而压低了国际价格。另外,从进口的构成看,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重、化工业的生产和投资增长,导致对原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其占进口的比重也随之大幅上升。我国新增的铁矿石进口量占2003年全球新增产量的51 %,新增原油消费占全球新增量的35.3 %。而这些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由于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近几年一路攀升。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而进口产品价格上升,这就造成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2)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企业内贸易的结果。企业内贸易,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同一企业内部所开展的国际贸易,即在跨国企业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的跨国贸易行为。现实中,跨国企业进行产业内贸易主要是为了利用转让价格获得高额利润。就跨国企业而言,对于发生在其内部各实体之间的交易价格,完全可以由企业按照整体规划来自主确定。跨国企业在我国往往采取高价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来达到其减少企业税负、避开风险与管制、调拨资金和有效分摊费用的目的。而外资企业在我国贸易额中已占到1/2强,因此,它们的这种做法使我国的贸易条件更趋恶化。
(3)关税制度的不完善。虽然我国近年来已经对关税体系进行了深入改革,但我国的关税结构仍不尽合理,关税“虚保护”现象严重,关税的实际征收率明显低于名义征收率。在关税平均水平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实际征收率并未得到实质性提升,并未起到其应有的保护作用,而且,对于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大部分的加工贸易来说,进口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的高关税,必然导致进口的高价;同时,出口退税、进口减免税的存在,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产品的价格。这样又进一步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
(4)经济全球化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上对我国贸易自由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自由贸易的开展,我国产业安排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忽视了对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安排,这样虽然发挥了我国的比较优势,但长此以往会使我国经济发展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之中。而且,由于发达国家与我国相比,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因此发达国家的生产率提高速度与产品更新速度均快于我国。这更造成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3�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政策建议
如上所述,我国贸易条件特别是制成品贸易条件确实处于不断恶化之中,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使用关税、配额等手段来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空间越来越小,我国贸易条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而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将会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保持我国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维护改革开放带来的辉煌成果。
3.1�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由于一国贸易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国产业结构所决定的,因而结合我国产业技术水平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实现比较优势的升级优化,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重要途径。
(1)应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在确保就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以机电产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新材料、医疗、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知识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更要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进行了产业调整,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已占到出口总额的51.9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占到了25.2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层次和规模差距还很大,因此我们要积极吸引世界先进技术,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2)由于我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贸易中具有相当的地位,我们应当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要大力加强对传统出口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其技术含量,积极将新技术、新材料向传统产业渗透,促使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升级,使其重新获得比较优势。
(3)我们还应当扩充完善产业链,强化基础工业力量,大力发展零部件加工工业,以降低对加工贸易中零部件进口的依赖性,从而大量降低中间产品高价进口对出口效益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贸易条件改善。
3.2�加强行业协会和进出口商会以及中介机构的建设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以市场信息为导向的,特别是价格信息,是一个企业经营决策之本。由于体制因素,我国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手段也极为有限。在此情形下,发挥各种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们可以承担许多国际贸易中不宜由政府或企业管理的事务。但在我国,这些协会、商会往往带有半官方的性质,习惯于行政管理和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时它们不仅不能成为进出口企业的好帮手,还横生枝节,给企业以额外负担。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加强各种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中介机构的建设,将其进行市场化运作,摆脱政府色彩,发挥其收集市场信息,协调行业竞争,提供咨询服务,推进行业技术进步等积极作用,以此来促进我国贸易的发展。
3.3�强化对关税体制的改革力度
我们应积极推进关税体制改革,优化关税结构,促进我国贸易更好地发展。我们应当逐步取消不合理的减免税政策,特别是要规范加工贸易关税方面的政策,努力把加工贸易引向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同时要针对整个产业实施关税优惠政策,而非针对单个企业、项目;要给予国内外所有企业国民待遇,以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
3.4�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改革力度
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其中我们要花大力气对外贸企业进行改革,因为外贸企业是进行进出口业务的载体,只有它们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才有可能促进我国贸易的健康、平稳运行。为此,我们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真正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外贸企业制度;要加强外贸运作中的科技含量,推进外贸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还要改变企业分散经营的状况,实施行业集中策略,实现规模经济,以此来促进外贸企业整体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江小涓,杨圣明,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吕春成.国际贸易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吕春成.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谢飞.贸易条件、技术进步与发展战略选择[J].财贸研究,2003(6):1-6.
[5]�董国辉.“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论争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1(3):11-14.
[6]�陈雪梅,郭熙保.贸易条件恶化论述评[J].教学与研究,1999(7):52-57.
[7]�赵玉敏,郭培兴,王婷.中国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分析[J].国际贸易,2002(7):18-25.
[8]�张觉力,王文龙.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其意义[J].经济问题探索,2002(10):13-16.
http://www.softscience.gov.cn/view_info.jsp?INFOID=7110
参考资料:http://vip.bokee.com/252384.html

4. 欧盟主要从俄罗斯进口的矿产

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矿产品主要为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

5. 急需 欧洲(或欧盟)近五年的进出口数据,包括 进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出口差额

另,可提供各国最详细的进出口商品统计,如有更多需求,欢迎和我联系。

6. 欧盟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几

这种数据不会有太新的,以08年为例:

2008年世界贸易总额为15.77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德国以1.47万亿美元出口总额跃居首位,中国以1.43万亿美元列第二,美国以1.30万亿美元列第三。 日本、荷兰、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俄罗斯和英国依次排名第4至10位。 在进口排名名单中,美国以2.17万亿美元进口总额继续占据首位,德国以1.21万亿美元列第二,中国以1.13万亿美元列第三。日本、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和韩国分列第4至10位。
而进出口总额方面美国,德国,中国以3.47万亿美元,2.78万亿美元,2.56万亿美元分列前三.

如果这样来比较欧盟的排名,这样比较的话,肯定是第一,因为欧盟是包含多个发达国家的集合体~关键看怎么比~

希望对您有帮助~

7. 欧盟对俄罗斯煤炭的禁令正式生效,这会对欧盟本身造成什么影响

2022年8月11日,欧盟对俄罗斯煤炭的禁运正式生效,这对欧盟本身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欧盟内部认为如果禁运俄罗斯煤炭,就会让煤炭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就会让本地区的电价进一步上升,会对当地的消费者造成比较大的负担。2022年4月份,欧盟就已经决定要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同时也会实施煤炭禁运的相关规定,欧盟表示会给成员国90天的过渡时间,但德国对此并不怎么满意,认为需要延长至120天。欧盟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情况,因此对于煤炭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比如德国就不怎么希望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因为德国是能源非常匮乏的国家。

欧盟为了解决天然气短缺的问题,已经在积极的寻找替代能源,在短时间内想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替代源,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而且如果过多的使用煤炭,还有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大多数煤电厂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来支持煤电的发展,目的是为了缓解天然气短期的问题。

8. 欧洲联盟的经济

欧盟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化又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2013年,欧盟28个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3100欧元。欧盟为世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最大进出口方。欧盟对外贸易中,美国、中国、俄罗斯、瑞士为主要贸易伙伴。欧盟也是全球最不发达国家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援助者,多边贸易体系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力量。
欧盟的诞生使欧洲的商品、劳务、人员、资本自由流通,使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高。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
欧盟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28国面积为242.0万平方千米,人口3.50亿。1992年欧共体12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8412亿美元(按当年汇率和价格)。欧共体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1992年外贸总额约为29722亿美元,其中出口14518.6亿美元,进口15202.7亿美元。
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提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由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
欧盟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而随着欧盟的扩大, 欧盟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尤其重要的是,欧盟不仅因为新加入国家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而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容量,而且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的国家集团和商品与服务出口的国家集团,再加上欧盟相对宽容的对外技术交流与发展合作政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欧盟可以称得上是个经济“巨人”。
2010年欧盟国内生产总值16.106万亿美元,人均GDP32283美元。 欧盟28个成员国基本情况统计
(人口、实际GDP、人均GDP均为欧盟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数据) 入盟
(年份) 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
(百万人) 实际GDP
(亿欧元) 人均GDP
(欧元) 欧盟 / 4379663 505.7 117645 23100 比利时 1952 30538 11.2 3278 29500 保加利亚 2007 110900 7.3 275 3800 捷克 2004 78866 10.5 1192 11300 丹麦 1973 43094 5.6 2090 37200 德国 1952 357031 80.5 24824 30200 爱沙尼亚 2004 45227 1.3 128 9600 爱尔兰 1973 70925 4.6 1667 36200 希腊 1981 131957 11.1 1610 - 西班牙 1986 505124 46.7 9217 20100 法国 1952 549087 65.6 18127 27600 克罗地亚 2013 56594 4.3 3573 8400 意大利 1952 301338 59.7 13652 22400 塞浦路斯 2004 9251 0.87 142 16400 拉脱维亚 2004 64589 2.0 144 7100 立陶宛 2004 65300 2.97 251 8500 卢森堡 1952 2586 0.54 340 62400 匈牙利 2004 93030 9.9 886 9000 马耳他 2004 316 0.42 58 13700 荷兰 1952 35518 16.8 5430 32300 奥地利 1995 83858 8.5 2726 32200 波兰 2004 312685 38.5 3331 8600 葡萄牙 1986 91916 10.5 1494 14300 罗马尼亚 2007 238400 20.0 1428 7098 斯洛文尼亚 2004 20273 2.1 304 14800 斯洛伐克 2004 49035 5.4 512 9500 芬兰 1995 338150 5.4 1648 30300 瑞典 1995 449974 9.6 3411 35500 英国 1973 244101 63.9 19568 30500
英国、瑞典和丹麦外的11个国家(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于1998年首批成为欧元国,1999年1月1日起在11个国家开始正式使用。这些国家的货币政策从此统一交由设在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负责。
2000年6月,欧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费拉举行的首脑会议批准希腊加入欧元区。
2002年1月1日零时,欧元正式流通。
2006年7月11日,欧盟财政部长理事会正式批准斯洛文尼亚在2007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 ,这将是欧元区的首次扩大。同时该国将成为新加入欧盟的10个中东欧国家中第一个加入欧元区的国家。
2007年1月1日,欧盟第五次扩张,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正式加入。因此,议会将新增53位议员,执委会增加两个职位。罗马尼亚委员的职位名称为欧洲执委会多语委员(European Commissioner for Multilingualism),遭到部分人士批评太过狭隘。同一天,斯洛文尼亚开始使用欧元,但立陶宛等其他国家因通货膨胀而拒绝。
2008年1月1日,塞浦路斯、马耳他加入了欧元区。
2009年1月1日,斯洛伐克成为欧元区第16个会员国。
2011年1月1日,爱沙尼亚加入欧元区。
2012年2月下旬,法国正式宣布停止流通原有本土货币法郎,在全法国境内统一流通欧元。
截至2012年12月31日,欧元区有18个成员国。 不断升级的债务危机成为危及欧盟经济复苏的头号杀手。根据欧盟委员会2010年5月初发布的预测,欧盟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将仅为1%和0.9%,复苏步伐明显落后于美国等其他发达经济体,更无法与新兴经济体相比。
希腊
希腊等国发行的国债大量被欧洲金融机构内部“消化”,因此愈演愈烈的主权债务危机令欧洲金融形势再度吃紧。受债务危机影响,欧洲金融市场再度陷入剧烈动荡,欧元信心遭遇沉重打击。自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的半年多时间里,欧元对美元汇率已累计下挫约20%,并一度探至4年多来的新低,债务危机对于欧洲经济的杀伤力由此可见一斑。
信心受挫
债务危机更对经济信心构成重创,导致私人消费和投资萎缩,令欧盟脆弱的经济复苏失去两个重要的增长引擎。当前,欧盟严峻的就业形势依然没有好转,失业率仍在攀升,消费增长反弹势弱。截至2010年4月,欧元区失业率已升至10.1%,创下1998年8月以来的新高,欧盟失业率则升至9.7%。
其他国家
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甚至连身处欧元区之外的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国也难免遭到殃及,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挑动市场敏感的神经,掀起轩然大波。
进退两难
债务危机还将欧盟置于两难境地。为了遏制危机蔓延,欧盟各国纷纷出台财政紧缩计划,削减公共支出,努力巩固财政,以重塑市场信心,但在经济复苏尚未企稳的情况下,急于“退出”却有可能令复苏夭折。 2012年1月31日,欧盟领导人确认从2012年7月起引入永久性欧洲稳定机制(ESM)。欧洲稳定机制的贷款能力将为5000亿欧元,将取代为爱尔兰和葡萄牙提供了救助的暂时性救助基金——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
另据媒体报道,欧盟主席范龙佩(Herman Van Rompuy)30日称,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5个都将签字同意建立永久性的援助基金“欧洲稳定机制”(ESM)。
据新华网消息,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30日晚宣布,除英国和捷克以外的欧盟成员国当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通过了“财政契约”草案。
范龙佩在欧盟峰会结束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说,欧盟同意加入“财政契约”的成员国将于3月开始签署草案,随后启动批准程序,只要欧元区12个成员国批准便可付诸实施。这一契约将对欧元区国家以及其他愿意加入的欧盟成员国施加更严格的财政纪律,对违反财政纪律的国家自动处以惩罚等。
欧盟起初计划于2013年7月引入ESM,但是德国敦促尽早引入该机制,以建立更为稳定的永久性基金,增强抵御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能力。 概况
欧洲中央银行(ECB)于1998年6月1日成立。1999年1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承担起在欧元区制定货币政策的责任,实现了实施单一货币欧元和在欧元区国家实行统一货币政策的目标。
体系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两个层面构成,一个层面是具有法人资格的欧洲中央银行,另一个是欧盟成员国的中央银行。欧盟成员国中尚未采用欧元的国家,虽然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成员,但不能参与欧元区货币政策的制定,也不能参与货币政策的操作和实施。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Governing Council)和执行董事会(Executive Board)是欧洲中央银行两个主要决策机构。
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机制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货币政策可分为三类:公开市场业务、常设工具和最低准备金。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在指导利率、管理货币市场、向市场发出政策信号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具体有四种方式:一是再融资,成员国中央银行根据投标程序每周进行一次,两周到期,向市场发出政策信号。再融资利率也是欧洲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最主要的杠杆利率。二是长期融资业务,成员国中央银行根据投标程序每月进行一次,三个月到期。三是微调操作,由成员国中央银行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投标程序和双边程序进行。四是结构操作,只要欧洲中央银行想调整资金结构,就可由成员国中央银行通过投标程序和双边程序进行。
欧洲中央银行的汇率机制
汇率政策是欧元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欧元区将在保持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制定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的制定机制。欧元区汇率政策制定权归欧盟理事会,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委会也发挥重要作用。在协调汇率政策方面,欧盟理事会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欧元汇率走势进行监督,向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提出有关看法,欧洲中央银行负责组织实施欧盟理事会制定的汇率政策,欧盟理事会有权决定签署有关汇率体制协议,确定与第三国及国际组织有关汇率的立场。
外汇管理和干预。《马约》规定欧洲中央银行具有实施外汇业务的全部权力。欧洲中央银行拥有外汇储备500亿欧元,这些外汇由成员国中央银行按其所在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比例缴纳。根据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规定,欧洲中央银行可自由支配这500亿欧元外汇储备,在必要时,还可动用成员国中央银行外汇储备。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在动用其外汇储备时,必须征得欧洲中央银行批准,以防止成员国中央银行进行外汇业务时出现与欧元区汇率政策不一致问题。必要时,欧洲中央银行可在欧洲理事会指示下,对欧元区与美元、日元以及其他货币进行外汇干预。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确定如何分配外汇干预的职权范围,并根据信贷信誉、竞争价格、资产规模等标准,选定进行外汇干预的银行和信贷机构。
欧洲银行业联盟
2012年6月举行的欧盟领导人峰会提出了建立银行业联盟的构想,其由三大支柱支撑。除了“单一清算机制”外,另外两大支柱是“单一监管机制”和“共同存款保险机制”,即建立一套完善机制来保护欧元区银行储户的存款。欧盟希望银行业联盟能够成为阻断银行业危机向主权债务危机蔓延扩散的防火墙,并为建立更广泛深化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打下基础。
2012年12月,欧盟财政部长达成协议,赋予欧洲中央银行新的权力,自2014年起统一监管欧元区银行业。这意味着欧洲向建立银行联盟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财政部长还决定,允许欧委会立即直接监管至少150家欧洲大型银行,并且在麻烦初露端倪时介入规模较小的银行。
2014年3月,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经过长时间谈判,就银行业单一清算机制规则取得一致,为该机制如期立法生效铺平道路。“单一清算机制”旨在让银行股东及债权人在银行破产时实行“自救”,而不是像上次欧债危机时那样接受政府救助。此外,单一清算机制有助于让资不抵债的银行进行有序破产,让银行业健康的部分继续存活下去。
债务危机以来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2009年第四季度欧债危机爆发后,欧元区金融形势再度紧张。多个外围国家融资成本升至欧元启动以来新高,希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超过35%;银行业之间互不信任,同业拆借规模大幅下降,导致拆借利率飙升;银行为规避风险,纷纷提高贷款标准,收缩信贷资金投放,导致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无法融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等外部投资者抽逃资金,进一步加剧欧洲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局面。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欧央行会同成员国央行一起,创造性地推出多项货币政策操作,向市场投放大量流动性,以稳定金融市场,避免金融动荡冲击实体经济。2011年11月新行长德拉吉上台后,欧央行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务实。
购债。2010年5月10日,欧央行推出名为证券市场计划的购债措施,通过购买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外围国家国债,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稳定欧元区主权债券市场。
降息。经过数次降息,从2014年6月11日起欧央行将主要再融资利率从0.25%降至0.15%,边际贷款利率从0.75%降至0.4%,存款利率从0%降为负0.1%。
流动性操作。债务危机发生后,欧央行重启金融危机时期曾使用过的长期再融资操作工具,先后恢复了6个月和一年期再融资操作,向银行业提供较长时期贷款资金。
直接货币交易机制。2012年9月初,欧央行通过“直接货币交易机制”(OMTS),干预欧元区主权债券二级市场,以保障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的统一性。

9. 欧盟成员国多为经济发达国家,进口额占世界百分之多少

19.56%
欧盟多为经济发达国家,其进口的产品主要有原料如矿石,钢铁,食材,进口额占世界19.56%;出口的产品主要有机械,汽车,衣服和食物等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世界43.29%。

10. 俄罗斯与欧盟的石油天然气贸易

欧盟是能源消费大国,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能源消费量超过14亿吨油当量,占世界消费量的17%。1999~2000年欧盟国家能源供应中的进口比重大约为40%,其中进口石油的比例达到85%,进口天然气达到40%,进口煤炭达到35%。可见,欧盟依赖进口程度非常高,且还有增高的趋势。

俄罗斯原油出口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欧洲是俄罗斯油气出口的传统市场,目前俄罗斯力争保有欧洲天然气27%的份额,占欧盟石油进口的17%,在中东欧则占60%市场份额。目前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天然气出口国,俄罗斯的油气产品主要是向西出口到欧洲和独联体等28个国家。

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2005年出口量为1561亿立方米,出口收入为6191亿卢布,主要出口到德国(360亿立方米)、意大利(220亿立方米)、土耳其(180亿立方米)、法国(132亿立方米)、匈牙利(90亿立方米)、斯洛伐克(75亿立方米)、捷克(74亿立方米)、波兰(70亿立方米)、奥地利(68亿立方米)和罗马尼亚(50亿立方米),出口到其他欧洲国家为242亿立方米。奥地利、斯洛伐克和波罗的海各国更是几乎完全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2006年,俄罗斯天然气石油公司向欧洲出口的天然气达1615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了3.5%,据初步估算,2007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共出口了1480亿~1490亿立方米天然气。2008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天然气出口量将增长4%~5%,对非独联体国家的供应计划为157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

俄罗斯是欧洲最大的能源供应商,欧洲1/3的石油来自俄罗斯,石油出口的84%通过管道运输,13%~16%通过铁路运输。俄罗斯原油向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确立了石油出口大国的地位。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在俄罗斯原油出口中排前五位的是荷兰(16.11%)、德国(10.99%)、乌克兰(8.16%)、波兰(7.80%)、意大利(5.73%)。2004年俄罗斯出口到独联体国家的原油为2943.39万吨,占全部石油出口量的12.78%;出口到独联体以外国家的原油为2亿吨,占全俄原油出口的87.22%,其中西北欧方向占45.31%,东欧方向占20.49%。

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石油天然气输出系统也较完善,俄罗斯天然气80%以上供应欧洲市场,天然气管线主要从西西伯利亚出发,经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到达欧洲,年运输能力约1358.4亿立方米。俄罗斯出口欧洲的天然气有90%要经过乌克兰,存在一定的供气安全风险。俄罗斯每年通过乌克兰管道向欧洲出口1120亿立方米天然气,乌克兰收取过境费。乌克兰每年还以优惠价格从俄罗斯购买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但随着“颜色革命”尤先科上台,乌克兰抛弃了俄罗斯投向西方世界,这让把独联体看作其后院的俄罗斯难以忍受,俄罗斯出口到独联体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天然气价格较欧洲低,出口欧洲的天然气与国际石油市场挂钩,价格较高。近年,俄罗斯提高了出口到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天然气价格,遂爆发了俄乌天然气之争。格鲁吉亚总统称俄罗斯天然气提价实为对格乌施加影响。俄乌天然气之争实为一场地缘政治之争,虽然尤先科表示绝不挑起与俄罗斯的“天然气战争”,最终以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天然气领域达成协议为结局。

俄乌斗气让过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欧盟表示担忧,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能源战”更让欧洲担心不已,欧盟积极采取能源进口多元化的策略。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里海及其沿岸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里海石油蕴藏量约为2000亿桶,仅次于沙特,天然气储量约为14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总储量的7%。该地区没有直接出海口,油气主要经由俄罗斯出口到欧美国家。该地区一直是欧美能源争霸较量的前沿,先是美国近年来策动的“颜色革命”,使独联体欧洲地区和中亚地区绝大部分倒向欧美。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近年来,俄罗斯修建了几条绕过乌克兰的管道。俄罗斯更是利用土耳其开辟能源新通道。土耳其是俄罗斯主要能源贸易伙伴,更是俄罗斯能源通向欧洲、中东的桥梁。因此,俄罗斯将考虑修建经土耳其通往欧洲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以便向土耳其和欧洲南部提供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更有与土耳其加强电力合作输电到中东伊拉克的想法。土耳其总理认为,经黑海海底、终点在土耳其的安卡拉,全长1213千米,总造价32亿美元,年输气设计能力为160亿立方米的“蓝流”天然气输送管道还有很大潜力,它是对俄土之间经乌克兰、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天然气运输走廊的补充。俄罗斯是土耳其主要天然气供应国,2003年俄罗斯向土耳其出口天然气总量达145亿立方米。1987~2003年,俄罗斯向土耳其出口天然气达1058亿立方米。

欧盟能源外交的主要目标就是确保外部能源供应安全,在此目标下,欧盟发起了与俄罗斯能源对话的倡议。2000年巴黎第六次俄欧首脑峰会上,普京与普罗迪签署了俄欧战略能源伙伴关系协议,定期开展能源对话。欧盟与俄罗斯能源对话的“普罗迪计划”引起世人的关注,俄罗斯-欧盟峰会上能源对话得到肯定。欧盟国家已同俄罗斯建立了战略性能源伙伴关系。俄欧能源合作是在俄欧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框架内进行的。2002年俄欧峰会后,在莫斯科成立了俄罗斯欧盟能源技术中心,依靠欧洲技术援助计划,欧盟正在制定跨高加索运输走廊和新独立国家油气管道计划,在黑海-里海地区发展运输和管道交通线。可以说俄罗斯与欧洲能源合作关系是双方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俄罗斯与欧盟能源对话已取得显着效果,欧盟已参与萨哈林2号石油天然气工程,哈里亚卡油田的开发,修建亚马尔—欧洲天然气管道、北欧天然气管道、“蓝流”天然气管道,这三条天然气管线将俄罗斯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地与欧洲联成一体,届时俄罗斯对欧洲地区的天然气年输送量将达到近927亿立方米,较目前增长23.6%。俄欧双方还通过能源对话解决了穿越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友谊”管道与亚得里亚石油管网实现一体化的问题,完善了与《产品分割协议》相关的法律法规。2010年北欧天然气输气管道(从俄罗斯沿波罗的海海底,通过德国和荷兰,然后沿北海海底抵英国)建成运行后,欧洲80%的天然气供应将来自俄罗斯。一些人士认为,届时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及公共安全将取决于能源供应者———俄罗斯。由此可见,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程度太高,管道走向太单一,存在进口天然气的政治风险。欧洲人士认为,俄罗斯对欧供气合同的价格与石油价格挂钩,是因为欧洲的天然气市场缺乏竞争,供应方因此在价格决定方面占据优势。

普京上台后,依靠能源出口使经济迅速恢复,依靠能源外交提升了俄罗斯大国地位,不仅如此,还欲利用手中的能源获得垄断霸主地位。为此,俄罗斯积极筹建核工业巨头确保能源垄断。与中东、中亚等油气国家酝酿筹建天然气欧佩克。据初步预计,到2030年,欧盟25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需求将分别达到6.85亿吨和6.3亿吨,其中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将接近90%,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将达80%。目前,俄罗斯能源出口一直稳占其GDP的20%以上和外汇收入的50%~60%,在俄罗斯能源出口创汇中,欧盟又是最重要的来源地。

俄罗斯是全部独联体国家及波罗的海国家天然气的供给者。2005年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的天然气出口为766亿立方米,出口收入为1084亿卢布(不包括消费税和进口关税)。主要出口到乌克兰(376亿立方米)、白俄罗斯(198亿立方米)、哈萨克斯坦(40亿立方米)、阿塞拜疆(38亿立方米)、摩尔多瓦(28亿立方米)、拉托维亚(28亿立方米)、亚美尼亚(17亿立方米)、立陶宛(14亿立方米)、格鲁吉亚(14亿立方米)、爱沙尼亚(13亿立方米)和乌兹别克斯坦(3亿立方米)。2007年俄罗斯向独联体国家出口石油3625.5万吨,比上年减少了1.3%。最近俄罗斯宣布将退出与独联体国家签订的石油过境协议,俄罗斯与独联体,一方欲垄断控制;一方欲极力摆脱争取独立,因独联体国家均无出海口,历史上总是依附于某一帝国,历来是大国争斗角逐的场所。目前,俄罗斯又将其牢牢控制在手里。俄罗斯与其他独联体资源国的关系直接关乎欧洲的能源供给,乃至欧洲的经济命脉。因此,双方争夺独联体的争斗还将继续下去,俄罗斯与欧盟这两个资源国与进口国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斗争,它们之间各以自身利益为重,俄罗斯欲利用手中的能源取得政治经济利益最大化,甚至,欲垄断控制进口国的政治经济命脉。欧盟作为世界上政治经济重要一极,肯定会与俄罗斯周旋,积极发展与其他独联体资源国的关系,争取能源进口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