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态资源的主要特征
如今,人类迈开了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步伐,开始进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期。在我国,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内具有共同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认识和分析生态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内容,对于在过渡期内顺利实现生态文明所要求的目标,使人类文明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更好更快发展;对于逐步纠正一切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政策制度,促进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政策不断出台,并有效地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
1.生态文明的自然性与自律性
生态文明具有自然性。与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生态文明也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区别在于,生态文明突出自然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又强调人的自律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在于人类真正做到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追求生态文明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和完善自然的过程。人类应该认真定位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在于人类的活动与发展。解决生态安全问题归根到底须检讨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节制人类自身的欲望。要认识到,人类既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界的奴隶,而是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2.生态文明的和谐性与公平性
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相统一的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生态的稳定与和谐是自然环境的福祉,更是人类自己的福祉。
生态文明是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统一、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统一、社会公平与生态公平统一的文明。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公平,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不能肆意挥霍资源、践踏环境,必须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与地球。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就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映出为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着想的意愿。
3.生态文明的基础性与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的繁衍生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它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生态文明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生态文明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人民享受幸福的基本条件。
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追求生态文明,才能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没有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就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坚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生态文明的整体性与多样性
生态文明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要从整体上去把握生态文明,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界蕴有万物,万物各有自己的运演规律,万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地球生态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的有机物、无机物、气候、生产者、消费者之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每种成分、过程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成分和过程的变化。一般说来,生态问题是全球性的,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具有全球眼光,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例如,保护大气层、保护海洋、保护生物多样性、稳定气候、防止毁灭性战争和环境污染等,必须依靠全球协作。另外,生态文明对现有其它文明具有整合与重塑作用,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都与生态文明密不可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强调尊重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多样性存在,强调人与自然公平,物种间的公平,承认地球上每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内在丰富性的外在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定要承认并尊重、保护生态的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要始终以一种宽阔的胸怀和眼光关怀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切忌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自然界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5.生态文明的开放性与循环性
自然界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循环系统。开放性意味着此事物与众多彼事物的联系性,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开放性、循环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客观的存在方式,这就要求人们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努力认识和把握能量的进出、交换和循环规律。人在从自然界中摄取能量时,一定要考虑其承受力,保证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顺利进行。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需要逐步形成以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够在一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6.生态文明的伦理性与文化性
生态文明是生态危机催生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更进步、更高级的文化伦理形态。化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应该实现伦理价值观的转变,以生态文明的伦理观代替工业文明的伦理观。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人不是万物的尺度,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种类一样,都是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要素。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承认自然界的权利,对生命和自然界给予道德关注,承认对自然负有道德义务。只有当人类把道德义务扩展到整个自然共同体中的时候,人类的道德才是完整的。
生态文明的文化性,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培育和发展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该围绕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文化氛围,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Ⅱ 生态 资源 环境 万物 善待 枯竭 维护 平衡 将这些词语组成四字成语
生态平衡
资源枯竭
善待万物
维护环境
Ⅲ 生态资源这个词怎么造句
人们应节约生态资源,保护环境,为下一代的幸福考虑。
生态资源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无节制的开发只会导致资源枯竭,生态平衡不稳定。
Ⅳ 生态资源的概念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根据我国国情、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是国家治国理念的新发展。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生态文明的提出,涉及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指引我国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何谓生态文明?从广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物质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建设人类社会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这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从狭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在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的现代文明体系中,生态文明更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人类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与环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在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主要靠天吃饭,改造客观自然的能力非常弱,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影响微乎其微。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文明时代,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改造客观世界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使地球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物种灭绝、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及其资源、环境能力已经难以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于是,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被纳入了人类文明体系。因为生态文明的前提就是尊重和维护自然,维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也是基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使能源和其它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这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Ⅳ 关于生态的成语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
生态平衡 英文名称:ecological balance;ecological equilibrium 定义1: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系统之中,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的相对稳定的平衡。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环境保护(二级学科) 定义2:生态系统各组分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反馈等作用而处于结构与功能相对协调的稳定状态。 应用学科:昆虫学(一级学科);昆虫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3:生态系统处于成熟期的相对稳定状态, 此时, 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接近于相等, 即系统中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和分解过程处于平衡状态。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生态系统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4: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渔业环境保护(二级学科) 定义5: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生态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脆弱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特点动态平衡
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
破坏因素环境因素生改变
生物种类改变
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
影响意义
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概念简介
特点 动态平衡
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
破坏因素 环境因素生改变
生物种类改变
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
影响意义
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
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又称“自然平衡”。 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组成。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实际上也就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消费、分解之间地保持稳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过于剧烈地发生改变,都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果某种化学物质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地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含量,也会影响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使各类生物濒临灭绝。20世纪70年代末期,两栖动物的数量开始锐减,到了1980年已有129个物种灭绝。2005年初,一份全球两栖动物调查报告“全球两栖动物评估”显示,目前所知的全球5743种两栖动物有32%都处于濒危境地。但是科学家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导致两栖动物如此锐减,目前主要的理论根据就是栖息地减少。
动态平衡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这是因为变化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属性,生态系统这个自然界复杂的实体,当然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例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因子之间,不停地在进行着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生物量由少到多、食物链由简单到复杂、群落由一种类型演替为另一种类型等;环境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生态平衡不是静止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
相对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会经常遭到外界的干扰。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具有一定的弹性,其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在其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当这种干扰或压力去除后,它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而恢复;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极限,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就遭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就会衰退,甚至崩溃。通常把生态系统所能承受压力的极限称为“阈限”,例如,草原应有合理的载畜量,超过了最大适宜载畜量,草原就会退化;森林应有合理的采伐量,采伐量超过生长量,必然引起森林的衰退;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否则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及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死亡等。 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代,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不要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有机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环境因素生改变
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水面过围、草原超载等,都会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
生物种类改变
生态
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例如美国于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公斤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坏了内陆水产资源。在一个生态系统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在于害虫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
生物与生物之间彼此靠信息联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为地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有可能使生态平衡失调或遭到破坏。例如自然界中有许多昆虫靠分泌释放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成虫交尾,如果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则雌虫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诱雄虫的生理活性,结果势必影响昆虫交尾和繁殖,最后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可是在大量捕杀了麻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是吃害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了虫灾发生、农田绝收一系列惨痛的后果。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绝不要轻易去干预大自然,引起这个平衡被打破。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 当然,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它的各项指标,如生产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个范围内来回变化。这同时也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当生态系统的某个要素出现功能异常时,其产生的影响就会被系统作出的调节所抵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以多种渠道进行着,如果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会发挥补偿作用。 对污染物的入侵,生态系统表现出一定的自净能力,也是系统调节的结果。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农田和果园生态系统是脆弱生态系统的例子。 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响超出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结构上的变化,比如一些物种的种群规模发生剧烈变化,另一些物种则可能消失,也可能产生新的物种。但变化总的结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这种超限度的影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是长远性的,生态系统重新回到和原来相当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这就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
编辑本段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
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严重干扰和损害了生物圈的正常运转,农业开发和城市化是这种影响的典型代表; 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 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严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组分,包括人类自己,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工业三废和城市三废是其代表。
Ⅵ 形容自然生态资源有限的四字词语
坐吃山空,竭泽而渔。
这两个成语都告诉我们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Ⅶ 生态资源包括哪些方面
A: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①按地理空间尺度划分:景观生态规划、区域生态规划、生物圈保护区规划;②按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划分:陆地生态规划、海洋生态规划、、淡水生态规划、草原生态规划;③按社会科学门类划分:经济生态规划、人类生态规划、民族生态规划。
Q: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A:生态建设是在生态规划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实施生态规划内容的建设性行为,生态规划是生态建设的基础和依据,生态规划的一系列目标和设想都是通过生态建设来实现的。
Q:生态规划的目的与特点是什么?
A: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解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特点:以人为本,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规划标准从量到序,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Q:生态规划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A:①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②广泛收集规划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料;③根据前述收集到的资料,按照规划目标的要求,提取分析有关信息;④分析各种资源环境条件的性能及其对特定利用方向的适宜性等级;⑤根据规划目标,建立资源评价与分级标准;⑥分析和评价资源对不同利用方向的兼容性;⑦确定综合利用和发展的适宜性分区
Ⅷ 形容生态环境优美的词语有哪些
1、莺歌燕语:黄鹂歌唱,燕子呢喃。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2、一碧万顷:形容青绿无际。
3、湖光山色: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4、青山绿水:青的山,绿的水,泛称美好山河。
5、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6、繁华胜地:繁华热闹,繁盛;胜地有名且风景优美的地方。热闹的名胜之地。
7、一泻千里:泻: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8、目不给赏: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9、别有天地:天地境界。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10、一草一木: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11、争奇斗艳:互相争斗,以新奇艳丽来取悦于他人。亦作“争奇斗异”。
12、观山览水:观:游览;山、水:指风景。游览、玩赏山水景物。
13、月朗风清:月光明朗,微风清爽。形容宁静美好的月夜。
14、奇峰罗列:形容山,奇形怪状,罗列在这。
15、花红柳绿: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16、水阔山高:阔:宽,广阔;指有广阔的水面和高大的山脉隔着,不得相通。
17、别有洞天:洞中另有一个天地。形容风景奇特,引人入胜。
18、风月无涯:极言风景之佳胜。同“风月无边”。
19、良宵美景:美好的夜晚和景色。亦作“良宵好景”。
20、水木明瑟:瑟洁净鲜明的样子。形容风景清 ......
Ⅸ 什么是生态资源
在人类生态系统中,一切被生物和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利用的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视为生物和人类的生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