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河南哪座县级市,资源丰富,煤炭储量达7亿吨,未来潜力巨大
河南最具潜力县级市:资源丰富,煤炭储量达7亿吨,未来潜力巨大
洛阳是一座名气很高的城市,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这里曾经遗留的历史遗迹,都是清晰可见的,即使对洛阳不了解,也没有关系,因此一些影视剧的拍摄,大部分都会在这里完成。时至今日,洛阳作为政治中心曾达五百年,直到现在,其发展也是很不错的。在2019年,GDP约5034、9亿元,如此收益,在全省管辖范围内所有城市里面,仅次于郑州,随着经济迅猛增长,相信在未来肯定会获得收益再上涨的。
只有道路畅通了,才能较好的发展当地旅游业,这里拥有无数美丽风光,名气较高的人文古迹就是会圣宫碑,上面雕刻着流云牡丹纹,还有舞龙的雕刻以及行云流水,刻画即精美,又活灵活现。
除此之外,还能找到刘国故城遗址,地入偃师市东南方向万安山断崖上的水泉石窟,单是造型各式各样的石佛造像竟然多达上千个。游客只要来到此地,肯定会感觉眼前一亮,这些在其它旅游景点是找不到的。通过了解得知,水泉石窟拥有极高的价值,开凿时间比洛阳龙门石窟还要早。
在未来该县市,如果有幸能成为洛阳一全新区域的话,在将来的发展空间也将会变得无比巨大,当地人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富有,你们对偃师市是否了解呢?
洛阳有望新增一座城区,如今已进入洛阳半小时交通圈,未来可期
‘贰’ 河南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4.2.1 土地利用现状及用地结构
河南省土地总面积16553641.93hm2(表4.1),人居占有土地0.17hm2。河南省总耕地面积7925303.66hm2,人均耕地0.08hm2,均低于全国人均占有土地0.96hm2和人均耕地0.1hm2水平,土地资源矛盾十分突出。
表4.1 河南省土地利用类型
数据来源:2005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册》。
4.2.1.1 耕地
河南省耕地面积7925303.66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7.88%。其中灌溉水田面积645781.81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1%;望天田面积50699.3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0.6%;水浇地面积3092551.69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9%;旱地面积4055085.1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1.2%;菜地面积81185.6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
4.2.1.2 园地
河南省园地面积318060.29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29%。其中果园面积248144.29hm2,占园地总面积的78%;桑园面积9416.25hm2,占园地总面积的3%;茶园面积18387.59hm2,占园地总面积的5.8%;其他果园面积42112.17hm2,占园地总面积的13.2%。
4.2.1.3 林地
河南省林地面积3019131.90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8.24%。其中有林地2003690.63hm2,占林地总面积的66.4%;灌木林面积516475.29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7.1%;疏林地面积214940.69hm2,占林地总面积的7.1%;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74923.33hm2,占林地总面积的9.1%;迹地、苗圃面积9101.96hm2,占林地总面积的0.3%。
4.2.1.4 草地
河南省草地面积14390.43hm2,占总土地面积的0.09%。其中天然草地11081.35hm2,占草地总面积的77%;人工草地3150.47hm2,占草地总面积的21.9%;改良草地158.60hm2,占草地总面积的1.1%。
4.2.1.5 其他农用地
河南省其他农用地面积1013139.3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12%。其中农村道路面积292543.56hm2,占其他农用地总面积的28.9%;农用水利用地面积263166.24hm2,占其他农用地总面积的26%;田坎面积230084.22hm2,占其他农用地总面积的22.7%;还有部分坑塘水面、晒谷场等用地共227345.29hm2,占其他农用地总面积的22.4%。
4.2.1.6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河南省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1853492.5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1.19%。其中城市用地面积98261.88hm2,占该项用地面积的5.3%;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404271.61hm2,占该项用地面积的75.8%;独立工矿用地面积226864.39hm2,占该项用地面积的12.2%;建制镇面积76274.67hm2,占该项用地面积的4.1.%;特殊用地面积47819.95hm2,占该项用地面积的2.6%。
4.2.1.7 交通用地
河南省交通用地117169.4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71%。其中公路用地面积95834.12hm2,占交通用地总面积的81.8%;铁路用地面积20151.53hm2,占交通用地总面积的17.2%;还有少量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管道运输等用地,共1183.77hm2,占交通用地总面积的1.0%。
4.2.1.8 水利设施用地
河南省水利设施用地181558.8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19%。其中水库面面积144120.43hm2,占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的79.4%;水工建筑面积37438.38hm2,占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的20.6%。
4.2.1.9 未利用土地
河南省未利用土地1533804.8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27%。其中主要是荒草地、裸岩石砾地和其他未利用地,面积分别为5815714.54hm2、444158.47hm2和165168.48hm2,分别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53.18%、28.96%和10.77%,其余为少量的盐碱、沼泽地、沙地和裸土地,共108763.35hm2,仅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7.09%。
4.2.2 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利用率较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小。全省土地利用率为87.25%,土地垦殖率为47.88%,二者在全国均居前列。未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2.75%。
(2)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规律明显。由于受南北气候过渡性和东西地貌差异性的影响,农用地地域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耕地面积约有75%集中分布于占全省土地总面积55.6%的平原地区,约有25%分布于占全省土地总面积44.4%的山地丘岗地区。灌溉水田主要分布于豫南淮河两岸地区,水浇地相对集中于豫北平原。林木用地面积三分之二以上集中于山区,广大平原不足三分之一。
(3)土地资源开发条件区域差异性大。河南省东部黄淮海平原区和南阳盆地区水、热、土的组合条件较好,是全省耕作农业发展的主体;西部丘陵区水土条件相对较差,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投入产出率低,适宜发展林果牧业;南部丘陵山区有较好的水热条件,土地开发条件较好,潜力亦较大。
(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重较大。全省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1.20%,高于北方多数省份,甚至超过南方人口密集的部分省份。其中主要是农村居民点占地过多。
(5)草地面积极少。全省草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0.09%。
4.2.3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河南人多耕地少,随着人口高峰、工业化高峰和城镇化高峰相继逼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2)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形势严峻。河南省有限的耕地资源多年来受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业建设占用等影响大量减少,未来上述耕地减少因素依然存在,而适宜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日益匮乏,开发利用难度日益增大,耕地保护形势更趋严峻。
(3)城镇化进程加快,用地需求增大。2005年河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将带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城镇化加快发展,但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和闲置浪费的局面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进一步加大了建设用地需求压力。
(4)区域统筹不够、土地利用率较低。一些地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缺乏统筹,盲目竞争、无序发展现象比较严重,降低了土地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率,严重影响了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5)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能力降低。一些地方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过度开发建设,导致土地退化和破坏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削弱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全省直接或间接接受工业“三废”影响的土地已超过200×104hm2。
‘叁’ 河南发现特大型金矿初估31.55吨,河南的金矿资源有多丰富
引言:说起河南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农业大省,实际上河南的矿产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就比如说河南发现了一个特大型金矿初估的产量为31.55吨,后期如果真的开采的话,估计会有很更多,这让许多人都非常的惊叹。河南的金矿资源一直都是很丰富的,黄金产量数10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二,那么这次看看有什么重大发现呢。
三、总结
其实每一个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当地人民的不断努力,河南本来就是一个物质资源丰富而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方。相比其他省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够发展。
‘肆’ 河南是古代历史文化名地,为何现在经济这么落后
因为古代主要靠小农经济,所以辽阔的中原腹地,再加上位于黄河中下游,就显得灌溉非常方便。所以那个时候中原腹地的小农经济可以获得丰收,足够国家生活,和供养士兵等等。再加上这里地形条件比较优越,所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才会有七朝古都和八朝古都之称,正因为这里政治、经济、文化比较繁华,才会在古代那么有名。
现在GDP水平虽然不高,主要是人口比较广泛,占比比较大。只要紧跟国家的发展步伐,也会是古代欣欣向荣的一片景象。发展是永无止境的,相信人们的创造力也是无穷无尽地。现在经济的落后并不是不代表永久落后。
‘伍’ 河南省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河南是人口、农业大省,资源型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占据重要地位。《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已明确将“以建设全国重要铝工业基地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为主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学工业”等资源型产业列为我省重点培育壮大的五大支柱产业中的两项。因此,确立科学、合理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满足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才能确保我省经济安全。
1.实施优势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和优化矿业结构
(1)确保老工业原材料基地的稳定
充分发挥石油、煤炭、黄金、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矿产资源的优势和比较优势,强化对支柱性、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资产管理,大力实施优势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和优化矿业结构。
(2)高度重视富矿资源不足问题
要制定限制省内外氧化铝厂收富拒贫的政策、法规;实现贫富兼采,综合利用。强化对铝土矿资源的保护,整顿民采铝土矿点,保护国家规划矿区,提高回采率。加强对贫矿选矿的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走人造富矿的道路;采取适当扶持和政策引导,加快对富铝土矿资源的地质勘查步伐。
(3)逐步调整各类煤矿的生产规模和结构,重点发展国有地方煤矿
国有大煤矿范围内及其周边地区的乡镇煤矿限定时期关闭,届时不再换发新的采矿许可证;通过“扶持、改造、整顿、联合、提高”,清理整顿乡镇煤矿、根据省内煤炭资源条件,煤炭矿井报废关闭计划,制订接替煤田地质勘查计划。
(4)加强石油、黄金、有色金属老矿山深部及外围的普查找矿工作
鼓励矿山企业开展探边摸底,达到均衡生产。鼓励投资勘查和开发我省潜在的优势矿产资源如银矿、优质非金属矿等,支持和引导开发非传统矿产资源。
(5)发挥我省资源潜在优势,集中力量兴建几处国家级工业原材料基地
a.采用国家扶持、多渠道融资相结合,将信阳上天梯建成我国重要的珍珠岩、膨润土、沸石矿原料和深加工产品的生产、供应和出口基地;
b.将南阳逐步建设成为以“高铝三石”为主的高级耐火材料原料基地;
c.开发利用丰富的不溶性钾矿资源,将我省建设成为绿色无公害缓效钾肥生产和出口基地;
d.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新安—陕县一带的铝土矿资源,建设我省铝土矿专供、专管的一级市场;
e.建设以花岗石材为主的建筑材料和陶瓷工业基地。
2.坚持总量控制,调整矿业布局
(1)调控各类矿产的开采总量
为了保持矿山开采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鼓励开采市场短缺的矿产资源,限制开采供过于求的矿产,保护性开采我省支柱性、战略性、名优稀少的矿产资源。实施集约型矿产资源开发战略
根据资源特点,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规模开采、集约利用”的原则,划定矿产资源的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区,将钼、耐火粘土、高铝粘土、萤石、独山玉、虎睛石、密玉等作为重点保护性限采矿种进行开采总量、开采规模和开采水平的宏观控制。积极引导和促进小矿山的联合,关闭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小矿山。坚持大矿大开、综合利用的原则,尽快出台我省矿区的最小开采规模。对开采规模与矿床储量规模显着不协调的矿山,限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走集约化生产之路。对我省支柱性、战略性矿产设置相对较高的进入壁垒、降低退出门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2)适度控制优质富矿和粗、初级矿产品的出境
根据比较利益原则,适度控制优质富矿和粗、初级矿产品的出境;鼓励发展矿产品深、精、细加工行业。围绕能源、有色、非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煤、石油、盐化工,铝及各种金属加工制造业和优质非金属矿产的超细粉碎、超细提纯、矿物改性及功能材料制备等深加工业,提高矿业综合效益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加大煤炭洗选力度,发展型煤、动力配煤、水煤浆等洁净煤产品,增加块煤产量;加大煤层气勘查力度,有效利用煤制气;进一步发展坑口大机组火电,推进煤、电、铝、建材等联营。加强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争取在周口等有关凹陷盆地获得油气勘查的重大突破。在重要城市和豫东地区部署开展2000 m以深的地热勘查工作,提高地热利用水平。
(3)开展矿产勘查技术方法研究,推动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河南省地质工作程度较高,深部矿产资源潜力大。应致力于贵金属信息提取与分析,尤其是金、铂、钯联测分析方法的突破。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地面及地下探测技术、分析测试与实验新技术、信息综合提取技术等技术体系,结合地质找矿的新理论、新方法,推动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采选冶回收率
采用自主开发、技术引进和产学研联合等多种形式,提高我省矿产资源的采选冶水平。濮阳油田、河南油田要采用大斜度定向井、热采吞吐和微凝胶驱技术等先进的“三采”技术,将采收率提高到国内先进水平。进行选冶技术攻关,开发利用我省中低品位矿和难选冶矿石;加强矿山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步伐,如淘汰拜尔法中落后的溶出工艺,采用选矿拜耳法、高温强化溶出和石灰-拜尔法、串联法等新技术、新工艺,达到降耗增产之效果;重视金属、贵金属矿产中多种元素的综合收回,提高经济效益。
(5)以科技为先导,提高矿产品深加工水平
加大科技投入,重点开展煤炭洁净技术的攻关并及时推广应用;着手开展、引进和消化煤炭的直接和间接液化技术与工艺,做好前期论证。依托我省在非金属开发应用研究方面的优势,致力于非金属矿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带动我省非金属加工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实施开放型资源利用战略,对重要矿产资源实行储备制度
(1)充分利用两种资源,鼓励企业在国内外建立稳定的优质矿产供应基地
着眼于“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鼓励企业和地勘单位采用独资或合作方式到省外、国外勘查开发我省短缺的重要矿产,如富铁矿,铜、铅、锌矿,金、银矿,特富铝土矿,钾盐矿,石油、天然气等,建立稳定的优质矿产供应基地。
(2)实行重要矿产资源储备制度
对我省支柱性矿业如煤矿、铝土矿等,建立后备资源储备制度,规划一定数量的可接替矿区暂不开发。对某些资源条件一般、国内用量不大、国际市场价格暂时较低的矿产如钼矿、锑矿等,“十五”期内不开发新的矿产地。对主要矿产品位较低、共伴生矿产品位高而目前又难以回收利用的矿产地,如含镓、锂很高的中低品位的铝粘土矿床,实施就地封存。鼓励企业进行战略性矿产品和国际市场价格暂时低迷的重要矿产品的储备。
(3)统一矿业权资产监管,建立矿业良性循环体系
从办理两证入手,统一矿业权资产监管,大力启动和启动矿业权市场。加强对矿业权市场的管理,促进矿业权市场的流通尤其是勘查权的商业性流转,创建矿业的良性循环体系。强化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的督察与执法检查,尽快实现全省矿业秩序的根本好转。
(4)多渠道筹措勘查资金,增加资源后备储量
积极申报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调整资源补偿费省级留成比例、争取各级财政列专项资金和核定地勘经费投入地质工作的最小限额等,切实加大我省对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投入。制定投资矿产资源勘查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和外资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投资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改善地勘有效投资不足、矿产勘查萎缩的局面,逐步形成政府宏观引导、多渠道投入的矿产资源风险勘查良性循环机制。重点加强对经济建设急需的富铝土矿、金、银、铜、铅、锌和部分重要非金属、深层地热资源等矿种的前期风险勘查评价,增加资源后备储量。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陆’ 河南省土地资源利用态势分析
4.3.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4.3.1.1 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
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面积变化反映在不同类型的总量变化上,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可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表4.2 河南省1996~2005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1996年、2005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册》。
从表4.2可以看出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1996~2005年,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都呈增加趋势,增加面积分别为53081.37hm2和62841.39hm2;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减少面积为115922.76hm2。
在农用地中,除耕地面积和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外,其他均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面积减少量达到185035.05hm2,草地减少56.21hm2;园地增加9751.48hm2,林地增加187550.65hm2,其他农用地增加40870.51hm2。
在建设用地中,除农村居民点和盐田面积减少外,其他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幅度最大,减少面积为52453.37hm2,盐田面积减少59.38hm2;交通用地、城市用地和独立工矿增加较多,增加面积分别为32132.89hm2、27219.05hm2和26380.56hm2。
总体上看,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大的是林地和耕地,交通用地、城市用地次之,而草地和盐田面积变化幅度最小。
4.3.1.2 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
土地资源数量变化可以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来表示。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它对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有着重要作用。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表达的是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其表达式为: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式中: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长,当T的时段设定为年时,K的值就是该研究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年变化率。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河南省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见表4.3。
表4.3 1996~2005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年变化
从表 4.3 中可以看出河南省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情况。总体情况是农用地在1996 ~2005 年之间以年均 0.05% 的速度增加,但是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96 ~ 2000 年间以年均 0.06%的速度减少,呈减少趋势; 第二阶段是 2000 ~2005 年间以年均 0.13% 的较大速度增加,呈增加趋势。
建设用地在1996 ~2005 年间以年均0.33%的速度呈增长趋势,但在1996 ~2000 年间增长速度较快,年均增长速度为 0.43%,而在 2000 ~2005 年间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年均增长速度仅为 0.25%。
未利用地变化情况与建设用地变化情况正好相反,在 1996 ~ 2005 年之间以年均0.58% 的速度呈减少趋势,在 1996 ~ 2000 年间减少速度较慢,年均减少速度仅为 0.10% ,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间减少速度猛增,以年均 0.97%的速度减少。
(1)耕地变化:1996~2005年间,河南省耕地面积总体呈持续减少趋势,10年间共减少了185035.05hm2,平均每年减少0.25%,在这一时期,耕地面积减少大致经历了由慢到快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6~2000年,耕地面积处于稳中有减的趋势,较少幅度缓慢,5年共减少29083.56hm2,平均每年减少0.09%;第二阶段是2000~2005年,耕地面积减少较前期快,共减少155951.49hm2,平均每年减少0.39%。耕地面积减少主要是因为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扩展,大量耕地被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农业结构的调整、生态退耕、灾毁退耕等,也是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土地管理工作,并把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作为工作重点,切实保护耕地,但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加,耕地面积依然呈减少的趋势。
(2)园地变化:1996~2005年,河南省园地面积呈增加趋势,10年间增加了9751.48hm2,平均每年增加0.35%。这一时期园地面积变化和耕地面积变化呈反相关,由快速减少转变为快速增加。第一阶段是1996~2000年,园地面积增加幅度不大,5年共增加1984.8hm2,平均每年增加0.16%;第二阶段是2000~2005年,这一阶段园地面积呈快速增长趋势,面积共增加了7766.69hm2,年平均增加0.5%,远高于第一阶段的年平均水平。园地增加主要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受市场导向性强有关。因为物价的上涨,使粮食生产效益下降,而农民为了提高收入,自发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各种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致使园地面积急剧增加。
(3)林地变化:林地自1996~2005年,10年间共增加187550.65hm2,年变化率为0.74%。在1996~2000年间,林地面积基本没有变化,仅减少107.29hm2,但是从2000~2005年以后增长速度加快,以年均1.33%的速度快速增加,增加面积达187657.94hm2。林地变化主要是因为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如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特别是2001年以后,一是因为国家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各地退耕还林力度大大超过了原规划的预期;二是河南省国家级生态退耕试点县较多,如三门峡市所辖6县区、洛阳市的新安县、济源市均被列为国家生态退耕试点县;三是以荒山荒地为主的土地开发活动使林地面积得到进一步扩大,所以林地面积开始较大幅度地增加。
(4)牧草地变化:牧草地从1996年到2005年变化不大,10年间仅减少共56.21hm2,但是1996~2000年和2000~2005年两个阶段变化幅度较大。在1996~2000年间以平均每年0.39%的速度增长,面积增加226.53hm2,而在2000~2005年间却以平均每年0.39%的速度减少,面积反而减少282.75hm2。从总体上看,1996~2000年增加和2000~2005年减少相差不大,所以总体上河南省牧草地变化不大。
(5)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和居民点用地变化:1996~2005年10年间,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分别以年均4.26%和3.24%的速度快速增长,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却以年均0.40%的速度在减少。城市用地在1996~2000年和2000~2005年间变化速度大致相同,分别为3.75%和4.06%;建制镇用地2000~2005年变化速度基本是1996~2000年的1.5倍,分别为3.68%和2.28%;农村居民点用地在1996~2000年间年均变化率仅为0.06%,但在2000~2005年间,变化速度加快,年均变化率竟然达0.68%,提高了将近11倍。这主要是由于河南省城镇化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中原城市群的崛起,使城镇用地迅猛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减少表明近两年“三项整治”(空心村、砖瓦窑和工矿废弃地)已初见成果。
(6)独立工矿用地变化:总体上1996~2005年10年间河南省独立工矿用地增加共26380.56hm2,以年均1.46%的变化速度增长,2000~2005年变化速度比1996~2000年的变化速度稍快,分别为1.69%和1.08%。这主要是因为2000年后河南省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能源、矿产开发等工矿用地增加较快。另外,由于不同统计口径标准不一致,一些应列为城镇用地范围的工业园区等用地在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中仍统计为独立工矿用地,因而使独立工矿用地数量增长趋势明显。
(7)交通用地变化:1996~2005年间,交通用地面积由85036.53hm2变为117169.43hm2,共增加32132.89hm2,年均变化率为4.20%,交通面积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1996~2000年面积增加9313.35hm2,年均变化率为2.74%;2000~2005年变化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变化率高达4.84%,共增加了22819.54hm2。这主要是因为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河南省经济处于飞快发展时期,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着重建设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大力修建铁路、公路、农村路网等交通设施,特别是公路建设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因此,使交通用地数量增长趋势十分明显。
(8)水利设施用地变化:水利设施面积从1996年的170171.4hm2增加到2005年的181558.81hm2,10年间共增加了11387.41hm2,年均变化率为0.74%。1996~2000年间增加了5371.39hm2,年均变化率0.79%;2000~2005年面积以年均变化率0.69%的速度又增加了6016.03hm2。可以看出,水域面积在此期间呈稳定增加的趋势。
4.3.2 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分析
4.3.2.1 土地利用结构时间变化
1996年和2005年河南省土地利用详查资料分析见图4.1。从图中可以看出河南省10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总体上说,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所占比例减小,其中,耕地变化较大,由48.99%降低到47.88%,减少幅度达1.11%;未利用地次之,由13.46%降低到12.75%,减少幅度达0.71%;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较少,由8.80%降低到8.48%,减少幅度为0.32%。除了牧草地和盐田面积所占比例基本没有变化外,其余地类所占比例都有所增加,其中林地变化较大,由17.11%增加到18.24%,增加了1.13%;交通用地由0.51%增加到0.71%,增加了0.20%;城市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都增加了0.16%;园地、建制镇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增加幅度都在0.10%左右。
4.3.2.2 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变化
(1)耕地空间变化:1996~2005年,河南省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变化幅度较大的是济源、三门峡和平顶山市,变化幅度分别为5.40%、3.27%和3.15%;变化幅度较小的是周口、漯河和开封市,变化幅度分别为0.01%、0.27%和0.42%(图4.2)。
(2)园地空间变化:1996~2005年,河南省园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变化幅度较大的是焦作、濮阳和三门峡市,变化幅度分别为1.31%、0.64%和0.53%;变化幅度较小的是商丘、漯河、驻马店、济源和南阳市,变化幅度分别为0.03%、0.04%、0.04%、0.04%和0.05%(图4.3)。
(3)林地空间变化:1996~2005年,河南省林地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中变化幅度较大的是三门峡和焦作市,变化幅度均为 5.10%; 变化幅度较小的是郑州和漯河市,变化幅度分别为 0.01%和 0.05% (图 4.4)。
图4.1 河南省1996~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
图 4.2 河南省 1996 ~2005 年耕地变化趋势
图 4.3 河南省 1996 ~2005 年园地变化趋势
图 4.4 河南省 1996 ~2005 年林地变化趋势
(4)牧草地空间变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牧草地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郑州和三门峡市,变化幅度分别为 0.11%和 0.1%; 变化幅度较小的是焦作、信阳和济源市,变化幅度基本在 0.01%左右,其余基本没有变化 (图 4.5)。
图 4.5 河南省 1996 ~2005 年牧草地变化趋势
(5)城镇用地空间变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城镇用地面积呈快速增加的趋势。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郑州和济源市,变化幅度分别为 2.83% 和 1.48%; 变化幅度较小的是安阳、三门峡和南阳市,变化幅度分别为 0.05%、0.05%和 0.08% (图 4.6)。
(6)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变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其中变化幅度较大的是漯河、平顶山、鹤壁和济源市,变化幅度高达 1.84%、1.26% 、1.17% 和 1.05% ; 变化幅度 较小 的 是 周 口、安 阳 和 洛 阳 市,变 化幅度 分 别 为0.03% 、0.08% 和 0.09% 。濮阳基本没有变化 (图 4.7)。
图 4.6 河南省 1996 ~2005 年城镇用地变化趋势
图 4.7 河南省 1996 ~2005 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趋势
(7)独立工矿用地空间变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郑州市,变化幅度达 1.29%; 变化幅度较小的是南阳、开封和三门峡市,变化幅度分别为 0.01%、0.05%和 0.06% (图 4.8)。
(8)交通用地空间变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交通用地面积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变化幅度较大的是焦作和郑州市,变化幅度达 0.63% 和 0.48%; 变化幅度最小的是鹤壁市,变化幅度仅为 0.01% (图 4.9)。
(9)水利设施用地空间变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济源市,变化幅度高达 2.23%; 其次是洛阳市,变化幅度为0.42% ; 变化幅度较小的是开封和南阳市,变化幅度仅为 0.01% (图 4.10)。
图 4.8 河南省 1996 ~2005 年独立工矿用地变化趋势
图 4.9 河南省 1996 ~2005 年交通用地变化趋势
(10)未利用地空间变化: 1996 ~ 2005 年,河南省未利用地面积呈快速减少趋势。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焦作市,变化幅度高达 4.26%; 其次是三门峡市,变化幅度为2.52% ; 变化幅度 较小 的 是 开 封、周 口、濮 阳 和 驻 马 店 市,变 化幅度 分 别 为 0.19% 、0.19% 、0.14% 和 0.13% (图 4.11)。
4.3.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土地利用程度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反映了土地利用中土地本身的自然属性,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根据刘纪远等 (1992)提出的土地利用程度的综合分析方法,将土地利用程度按照土地自然综合体在社会因素影响下的自然平衡状态分为若干级,并赋予分级指数,从而给出了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的定量化表达式。
图 4.10 河南省 1996 ~2005 年水利设施用地变化趋势
图 4.11 河南省 1996 ~2005 年未利用地变化趋势
4.3.3.1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
某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可表达为: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式中:Lj为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Ai为研究区域内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Ci为研究区域内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面积百分比;n为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数。
4.3.3.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
一个特定范围内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是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结果,土地利用程度及其变化量和变化率可定量地揭示该范围内土地利用的综合水平和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可表达为: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式中:Lb和La分别为b时间和a时间的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ΔLb-a为a至b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Ai为第i级的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Cib和Cia分别为某区域b时间和a时间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面积百分比;Rj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
如ΔLb-a>0,或Rj>0,则该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否则处于调整期或衰退期。
根据刘纪远等(1992)提出的土地利用程度的综合分析方法,将土地利用程度按照土地自然综合体在社会因素影响下的自然平衡状态分为若干级,并赋予分级指数(表4.4),从而可以计算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表4.4 土地利用类型及分级
选用 1996 年和 2005 年数据资料,根据式 (4.3)和式 (4.4)计算出河南省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和变化量 (表 4.5)。
从表 4.5 可以看出,河南省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L)从 1996 年的 263.96 增加到2005 年的 264.40,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 (ΔL)为 0.44,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 (R)为0.17,说明河南省整体的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程度较好。各地 (市)由于受影响因素的不同土地利用程度各不相同,有的处于发展期,有的则处于调整期或衰退期。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上看,1996 年漯河市、商丘市、周口市的综合指数较高,均大于300,最高的漯河市达到 309.34,超出河南省 40 个点以上; 2005 年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漯河市、商丘市、周口市和许昌市仍比较高,位居前列。从土地利用变化量上看,在 1996 ~2005 年间,平顶山、济源、南阳、驻马店、漯河、信阳和鹤壁、洛阳、三门峡共 9 个城市的变化量小于零,说明这些城市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其余的 9 个城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发展态势良好。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上看,郑州市最高,为 3.35,处于快速发展期; 焦作次之,为 1.92,处于一般发展期; 新乡、许昌、周口、商丘、安阳、濮阳和开封分别为 0.57、0.40、0.35、0.17、0.12、0.10 和 0.01,均处于缓慢发展期。
总体来说,人类活动的因素对土地利用程度影响比较大。对处于发展期的城市,如郑州市,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城镇居民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加,使得土地利用程度提高。而对处于调整期的城市,如平顶山市,由于耕地大幅度地减少,未利用地大幅度地增加,使得土地利用程度减小。
表 4.5 河南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和变化量
4.3.4 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
土地利用变化存在着显着的地区差异,可以用各区域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及各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度的不同来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土地利用动态度主要描述了土地利用的变化速度,研究末期相对于研究初期的变化速率,突出的是时间上的区域差异; 而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主要描述某一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全区域的比较,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相比,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突出的是空间上的区域差异。此次研究采用两种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为揭示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关于土地利用动态度前面已作了详细说明,下面只分析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的计算。某研究区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 (R)可表示为: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式中:Ka、Kb为某区域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的面积;Ca、Cb分别代表全研究区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的面积。
如果某区域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变化率R大于1,则表示该区域这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全区域大。相对变化率是一种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的很好的方法,河南省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见表4.6。
表4.6 河南省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
4.3.4.1 耕地相对变化率的区域差异
耕地相对变化率最大的是许昌市,达到了 1.24; 其次是开封、安阳、漯河和周口、驻马店,其 R 值均为1 < R <1.24; 除了新乡、焦作和濮阳、南阳的 R 为1.00 外,其余几个城市 R 值都小于 1,耕地相对变化率最小的是济源市,R 值为 0.82,说明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小。
4.3.4.2 园地相对变化率的区域差异
园地变化情况比较大,相对变化率最大的是濮阳市,达到了 1.79,其次是新乡 (R =1.48)和洛阳 (R = 1.16); 园地相对变化率最小的是焦作市,R 值为 0.63。
4.3.4.3 林地相对变化率的区域差异
林地相对变化率最大的是焦作市,达到了 1.60,其次是许昌市 (R =1.24); 林地相对变化率最小的是周口市,R 值为 0.89。
4.3.4.4 城镇用地相对变化率的区域差异
相对变化率最大的是济源市,达到了 4.23,其次是郑州市 (R = 1.89)和信阳市(R = 1.05); 城镇用地相对变化率最小的是平顶山市,R 值为 0.75。
4.3.4.5 农村居民点用地相对变化率的区域差异
相对变化率最大的是许昌市,达到了 1.31,其次是安阳市 (R = 1.05)和焦作市(R = 1.05); 农村居民点用地相对变化率最小的是平顶山市,R 值为 0.80。
4.3.4.6 独立工矿用地相对变化率的区域差异
相对变化率最大的是郑州市,达到了 1.31,其次是许昌市 (R =1.13); 独立工矿用地相对变化率最小的是平顶山市,R 值为 0.85。
4.3.4.7 交通用地相对变化率的区域差异
相对变化率最大的是焦作市,达到了 1.32,其次是许昌市 (R =1.28); 交通用地相对变化率最小的是鹤壁市和平顶山市,R 值为 0.74 和 0.79。
4.3.4.8 水利设施用地相对变化率的区域差异
相对变化率最大的是济源市,达到了 13.56,其次是洛阳市 (R = 1.62)和许昌市(R = 1.14); 水利设施用地相对变化率最小的是周口市,R 值为 0.90。
4.3.4.9 未利用地相对变化率的区域差异
相对变化率最大的是许昌市,达到了 1.22; 未利用地相对变化率最小的是焦作市,R值为 0.83。
4.3.5 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
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主要包含: ①土地利用的类型; ②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 ③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即土地利用图上的斑块分布。通过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研究,可以具体地把握土地利用现状,其分析结果可反映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劣势,诊断土地利用合理与否,从而为土地规划设计、土地可持续开发利用、土地管理与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研究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作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指数,对河南省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
(1)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 可用来描述土地利用类型的丰富和复杂程度,反映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多少和各种类型所占比例。当土地利用各种类型所占比例差异减小时,多样性上升。算式为: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2)土地利用优势度指数: 用于表示土地利用结构中一种或几种类型占整个土地利用的程度。其表达式为: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3)土地利用均匀度指数: 用于描述土地利用类型的分配均匀程度,可用 Romme相对均匀度计算。其表达式为: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上列各式中,H为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pi为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占总面积的百分比;D为土地利用优势度指数;m为土地利用类型的种类;E是土地利用均匀度指数;H'是修正的Simpson指数;H'max是在给定丰富度T条件下的最大可能均匀度。
空间格局指数的大小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干扰程度,随着干扰度的增加,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提高,优势度减少。根据以上公式,计算河南省及各地(市)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指数值见表4.7和图4.12。
表 4.7 河南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指数值
多样性指数反映了土地利用类型的丰富和复杂程度,通常人口集中、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地多被开发为农业、工矿、城市及农村居民用地,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增加,多样性升高。河南省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为 2.30,从各个地 (市)的情况来看,最高的是郑州市,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为 2.58,高于全省多样性指数的还有平顶山、济源、焦作、信阳、鹤壁和南阳等 6 个城市; 其余均低于全省多样性指数,最低的是周口市,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仅为 1.57。
图 4.12 河南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指数
土地利用优势度是描述土地利用结构中一种或几种类型支配整个土地利用的程度。优势度越高,说明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干扰度越低。与多样性指数相比,多样性指数高,其优势度指数就低; 相反,多样性指数低的,其优势度指数就高,即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干扰度增加。从全省各个地 (市)的优势度指数来看,最高的是周口市,土地利用优势度指数为 2.02,较低的是郑州市、平顶山、济源、焦作等城市,土地利用优势度指数分别为 1.00、1.12、1.13 和 1.19,说明这几个城市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干扰度较高。
土地利用均匀度用于描述土地利用类型的分配均匀程度。在各个地 (市)中,大于河南省平均水平的有济源、平顶山、郑州、信阳、南阳、洛阳和焦作等 7 个城市。最低的是周口市,土地利用均匀度仅为 0.28。和多样性指数的趋势一致,而与优势度指数成反比,即均匀度指数高者,多样性指数也高,而优势度指数较低,说明该地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干扰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