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球自然资源日益减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后果
后果很严重。
一、人类对自然不合理的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都是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因素。
1、改变物种(有意无意造成物种的消失或引入物种)
如1859年有农民从英格兰带了25只野兔到澳大利亚,由于没有天敌,造成澳大利亚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又如,1906年美国亚利桑那洲的卡巴森林为保护鹿群,捕杀肉食动物,导致鹿群大量繁殖最后没有食物,濒临灭就等。
2、环境因素的改变(大量污染物质进入环境)
3、信息交流系统的破坏(破坏生物释放的驱赶天敌、排斥异种、吸引异性等的信息素)等。
二、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水面过围、草原超载等,都会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 (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例如美国于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公斤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坏了内陆水产资源。在一个生态系统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在于害虫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3)对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生物与生物之间彼此靠信息联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为地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有可能使生态平衡失调或遭到破坏。例如自然界中有许多昆虫靠分泌释放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成虫交尾,如果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则雌虫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诱雄虫的生理活性,结果势必影响昆虫交尾和繁殖,最后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
三、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开始注意保护环境可以说是人类的重大进步。
在古代,人类和自然是不平等的关系,人类是弱者,处处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却无力改变自然。于是人类把大自然视为敌人,战天斗地成为一项难得的品质,愚公精神千百年来受到不断颂扬。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人成了强者,而“温和的自然”却成了容易受伤的对象。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如杀虫剂、油漆、洗涤剂等对自然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大规模的能源消耗改变了大气的构成,进而改变了地球气候;卫生条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剧增加,人类活动大量破坏了地球的森林和湿地资源。于是,“温和的自然”变为“凶恶的自然”,人类施加给它的,它最终都要归还人类。被高度提纯的化学制剂污染了水和土壤的地区,畸形儿和绝症的出现比率大大高于正常;石油资源一旦枯竭,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必定遇到问题;气候异常必定带来水灾或干旱,饥荒也将伴随着种种天灾降临人间。“凶恶的自然”将再一次让人类成为弱者,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又将回到起点。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人类就必须保护“温和的自然”,不让它继续恶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是人类经历工业化,在自信心极端膨胀之后的可贵共识。
世界各国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10年前,178个国家的领导人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聚集,共同商讨保护环境的问题。与会领导人计划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人类的福利和发展。1997年,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签订了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但由于减少排放阻碍经济发展,美国这个二氧化碳头号排放国却拒绝执行。去年,在南非城市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地球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和科学家继续商讨改善环境的计划。
10年过去了,人类在保护环境问题上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分歧仍然严重。地球现在到底处在怎样的状态呢?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迎接未来呢?
7个可喜进步
环保意识在增强
经过长期的宣传,环保意识已经为很多人和政府所接受,人们开始关心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并希望这种影响不会恶化自然环境。政府间开始通过合作来处理环境问题,1992年里约热内卢峰会、1997年京都气候会议和去年的约翰内斯堡峰会都体现出了世界环保意识的加强。虽然,美国因为自身利益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对未来跨国环境合作造成重大损害,但国际环保努力的进程却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清洁汽车问世
汽油电动混合型汽车已经问世,并且已经在日本、西欧和美国的道路上行驶,这种汽车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美国克罗拉多州的“超级汽车”公司的发明家们正在研制零排放的汽车。其中一种汽车设计是以氢气作为燃料,发明者声称,开这种汽车外出度假可以不带饮用水,因为这种汽车排出的就是100%的纯净水。而电动汽车的前景也十分看好,它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代个人代步工具。
封杀12个“环境杀手”
2001年在瑞典城市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会议上决定在全球范围内限制使用12种碳、氯制剂的化学药品。此举是为了保护空气、水和土壤资源不受污染。会议呼吁限制或完全消除顽固的有机污染物如氯气、DDT农药和PCB农药等等。1987年通过的禁止使用氟里昂(CFC)的协议已经发挥作用,地球臭氧层的破坏速度变缓。
生态旅游的发展
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生态旅游社会”把生态旅游描述为“保护环境和支持当地人民福利的负责任的旅游”。生态旅游和它所产生的利润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支持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收入来源的重要渠道,它以每年30%的速度在急速增长。自然环境同文化传统一样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动力。但环境主义者仍然担忧,生态旅游市场经济的作用远远大于保护环境的意义。
企业的环保运动
大公司日益意识到,环境保护能够帮助它们吸引更多的客户。施乐公司的“无废物计划”回收了该公司工厂2002年产生的80%的无危害固体废料。它还把6万多吨的已填埋电子废料取出,重新回收利用。施乐公司的这个举动一年可节约数百万美元。施乐公司的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受到环保团体的欢迎。很多大公司也都意识到环保回收的巨大作用,壳牌、IBM这些世界知名大公司都纷纷推出自己的“清洁计划”。
更环保的建筑
环保建筑物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减少能量消耗。欧洲一些民宅的屋顶开始安装吸收太阳光能量的瓷片,而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壕沟”公司也开始在办公室的屋顶安装高性能的隔热玻璃。而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市的Chesapeake Bay基金会总部的办公楼的环保设计更是超出一筹,利用特殊贮水装置,办公楼的抽水马桶采用收集的雨水冲洗;使用太阳能电池板来向办公室提供电力供应。相对普通的同样面积的建筑,这栋办公楼只消耗了三分之一的电力和十分之一的纯净水。
酸雨危害的减少
美国和欧洲已经证明了减少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放对地球表面环境有相当大的改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来减少酸雨对环境的巨大危害。它们开始禁止在工厂中使用炭作为燃料,转而使用更加清洁的能源例如天然气和净化炭来发电。汽车也被改造,所用汽油的标号更高,燃烧后二氧化氮的排量大为减少。酸雨在美国和西欧的危害已经大为减轻,以英国为例,酸雨危害在过去15年里减轻了一半。
❷ 生物资源的过度使用会产生那些自然灾难
生物资源使用过度会导致生物链。断裂的生物链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崩溃.。如羊群在草场上过度放牧。是草场退化。出现沙漠化现象。又如山区,狼过于与猎杀。使野兔大量繁殖。后果就是。植物的大量消失。因为没有树根的抓固土地。大雨一来,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现象。最后整个山变成了一个光突突的死山。同意的求赞,求采纳。.
❸ 生物能资源面临枯竭,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
近日,乔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The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指出,人类必须减少甚至停止对地球植被的破坏,否则现代文明将被破坏殆尽,不复存在。
该项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John Schramski认为:“地球就好比一块巨大的蓄电池,经过数十亿年的缓慢充电才能使其电量充沛,释放出无限的能量。地球上的植物和矿物燃料中存储着巨大的太阳能,然而人类对能源的肆意挥霍,使得能源损耗速度远远超过了其再生速度,因此人类不得不陷入能源危机。”
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人类社会仍然坚持原有的发展模式,不注重保护地球生物及维护地球生态系统,那么地球上的生物量则会急剧减少,而人口数量也会加速下降,到那时人们则会被迫回到古时那种以狩猎为生的田园生活。
Schramski指出,人类地球上曾经一片荒芜,没有任何生命存在的迹象,然而仅仅经过了几十亿年的进化以后,地球上的简单有机物已经可以将太阳光转化为能源供人类使用。地球上动植物的不断进化使其最终形成了一个极其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使整个星球沐浴在葱郁的森林之中。科学家们估计,两千年以前地球上的生物量中共含有将近一万亿吨的碳。而在今天,这个数量已经减少了一半,据统计,到上世纪末,共有近10%的生物量遭到破坏。Schramiski 指出:“如果人类不停止对地球生物量的破坏,那最终将耗尽地球这块电池对所有生物量的维持能力,使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乃至瘫痪。”乔治亚大学工程学院的副教授David Gattie认为,为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需求而加速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会造成大规模的森林被砍伐、破坏,而这会直接导致越来越多的生物量遭到毁灭。
Schramski 指出:“随着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地球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人类所能利用的能源也越来越少。因此人们的生活水平会特别容易波动,例如受到干旱、流行病和社会动荡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会忽高忽低地变化。”Schramski 解释说:“我并不是一个狂热的环保主义者,我所有的科研工作都是以热力学为依据的,这些热力学定律的绝对性无可辩驳,地球上所有生物体的热运动都时时刻刻遵循着这一定律。然而地球上可利用的生物能资源是极为有限的,一旦枯竭,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
Schramski及其他研究人员认为,人类充分了解地球生物量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减少人类对生物量的破坏,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从而使整个地球朝着更加和谐,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献:Human Domination of the Biosphere: Rapid Discharge of the Earth-Space Battery Foretells the Future of Humankin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www.pnas.org/cgi/doi/10.1073/pnas.1508353112
(科学之家,译审/编辑:AJ Chen)
❹ 地球上如果没有了任何生物会变得怎样 作文500字
假如所有的小河都干涸了,这就意味着生物都将灭亡,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假如所有的小河都干涸了,大江大河就会没有水;大江大河没有水,大海总有一天也会没有水;大海没水了,那世界上就没有水了。如果没有了水,动物们就不能喝到甘甜的水,我们就再也听不到小鸟动听的歌声、狮子欢快的叫声……地球上没有了动物,我们就再也看不到大自然原来欣欣向荣的景象。
假如所有的小河都干涸了,植物的生命就会遭到威胁,甚至再也不能生存。没有了水,花儿没了,草儿没了,树儿也没了……大自然没有了色彩,就没有了昔日的活力。
假如所有的小河都干涸了,就会没有水。没有水,不但动植物的生命受到威胁,就连人的生命也将会受到危胁。没有了水,人们就吃不到鱼、虾等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地上长的植物、人养的牲畜等,这样人们就不能够得到充分的营养;人得不到充分的营养就会生病,甚至会死亡。水,对我们人类来说真的非常重要,水在我们人体中就占了五分之四。没有水,人体内就不能正常地进行运输、调节、消化等诸多生理机能的循环作用。
假如所有的小河都干涸了,就会没有水。没有了水,地球上的生物都会受到威胁。我希望这种情况永远永远也不要发生。让我们保护水资源,永远生活在有水的世界中,让我们珍惜美好、和平的“绿色家园”吧,不要让我们的“绿色家园”里只剩下最后一滴苦涩的水——我们的眼泪!
我们的世界因为有水而变得美丽,因为有水而变得生机勃勃。小草,在水的滋润下,绿得是那么可爱;花,在水的呵护下,竞相开放;树,在水的浇灌下茁壮成长。你看,红、黄、蓝...那些美丽的花朵开满了公园。无论你走到那里,都会有它的身影。因为有水,花儿才美丽娇艳;因为有水,树木才能郁郁葱葱;因为有水,小草才能春风吹又生;因为有水,人们笑地才灿烂;因为有水世界才精彩,假如所有的小河都干涸了,那世界会变成什么的呢?
假如没有小河,世界将没有花草树木,没有丰收的果实,人们将会因没有食物而死去。 在水下生活的动物将会死去,在陆地上的禽兽也会死去,人自然也会死去。太阳将晒得大地寸草不生,那长满树的山也会变成荒山,田地也会变成荒地。
假如没有小河,人们的生活将极大困难,没有水喝,没有水煮饭,没有水洗澡… …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本,人类的健康是先从水来的。人可以几天不进食,但不可以几天不喝水。而现在,全球有20亿人口正处于严重缺水状况!也就是说水是20亿人生命只所系。水不是无限多的,虽然大海占地球表面的2/3,可大海中含有盐份,不利于人类的饮用。所以,人类要生存就必须珍惜水,如果每个人都污染水,全世界有多60亿人,水有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几天呢?当全世界只剩下最后一滴水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假如没有小河。地球上只剩下了一个个深深的沟壑。人们只有等待着上天为大地奉献的那一点丝丝细雨。甚至,只有那一杯浑浊的水,来维持人类的生存。
假如没有小河。无论你有多少金钱,无论你有多大的权势都买不到那纯净,清澈的水了。你看到的是一次全球拍卖会上,任何的珍稀珠宝都无人过问,而最后一杯甘甜的,清澈的,纯净的水逐一让人们为之留下金钱,权势乃至生命,看到这种场面,人们留下的是苦涩的泪水。
正当这时,人们开始后悔,后悔当初不该浪费水资源;后悔当初不该蔑视那一滴纯净的水;后悔不该不珍惜水......
人们啊!快醒悟吧!别再污染水了。让我们节约每一滴水,留住草儿的绿,留住花儿的香,留住孩子们那银铃般的笑声,留住大自然赐予的美好的一切一切!
2.假如没有水,世界将没有花草树木,没有丰收的果实,人们将会因没有食物而死去。
假如没有水,在水下生活的动物将会死去,再陆地上的禽兽也会死去,人自然也会死去。
3.水 生命之源
一切生命皆是水成就的鲜活精灵,没有水生命将不复存在,含水量愈高生命愈显水灵,幼儿粉嫩老人干瘪,皆是因为水的缘故。
一滴水,渺小非常,几乎看不见、看不清或视而不见,人们常常疏于从小处着眼,不屑于细微的体验,漠视微小的存在,而看似
平常不过的水,却是一切生命的本源。
滴水连续不断地涌滴,执着于微不足道的、单调的自由落体,纵然它的对象是岩石,在时间的协助下也会做出穿石之功,令人惊异于微力持久的神奇。
水份子聚成清水一泓,人们用静如止水形容它含情脉脉的静态美,颂扬水的无限温柔,观之使人清爽安怡,消解心绪的烦躁,回归水一般的平静,连炎炎暑日也会因之而心静身凉。
水汇聚成涓涓细流,或潜行于崖缝石壁,或穿越山林幽径,再联合起同类以壮大自己的队伍,克服重重阻拦,甚至灵活地千回百转,把恒久的信念化做永不停歇的坚定脚步,永远向前!
悬崖瀑布,无情地将它抛下深渊,纵然摔得骨碎身粉,万花飞溅,也不忘化作迷蒙的水雾以湿化空气,滋润周边的生物,释放负氧离子,改善大气生态。
身处幽深的谷底,仍不忘前行的使命,又重整旗鼓,集结成新的阵容,激增了反抗的汹涌,同时发出奋进的口号吼声,昂然地向世间宣告,它奔向江河大海的志向是不可阻挡的。
❺ 地球上如果没有生物
假如地球上没有生物
现在是公元3000年。因为地球上气候炎热,联合国又在禁止全球电使用电冰箱。食物放上1小时便会变质发霉,资源严重流失。出于无奈,人类在地球表面散下了一种叫“杀菌强”的药粉,短短一分钟,包括人体中所有的微生物都被消灭了。地球上没有了微生物后……
第一天
人类几百年来第一次这么舒服地生活着,大家都非常兴奋。因为人们根本用不着担心食物变质,都在疯狂地采购着食品,交通出现了混乱。交通事故率飞速上升。
第二天
这天被称为“跳楼日”,因为全世界所有的酒厂、酸乳厂老板及300多个酒鬼跳楼死亡。4亿多名员工下岗。全世界开始进入大乱,政府被攻击。
第三天
因为许多垃圾得不到解决,堆积成害。防毒面具供不应求,因为人们时时刻刻都得戴着它。工人们罢工游行反对政府,全世界的人民都纷纷涌上大街示威。政府无奈…….
第四天
一个名叫朱施救的人的家人向政府献出了世界上现仅存的一点微生物。据说那叫朱施救的人已死,是3天前的事。他好像正是因为要保护这批微生物而丧了命的……
第五天
科学家们利用这仅有的一点微生物繁殖了更多的微生物,撒向了世界各地,没有几个小时,人们的生活又恢复了秩序。五天的微生物大战结束了。为了纪念我们可爱的救世主――朱施救,人们把这天定为国际性的“再生日”,又称“朱施救日”。
❻ 如果缺少了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
生物多样性:通俗一点讲,就是有很多种的生物,包括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等。可以试着这样想想,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除了人以外的其他动物,那么首先,鸡鸭鱼肉你肯定是吃不着了,也就是说,你的食物方面出了问题。这直接会影响到人的健康。有人会说大不了不吃肉了呗,那好啊!吃素菜?植物也是生物,没有了生物多样性,植物你都吃不到,注意:米饭,面条,馒头等等,也是来自植物哦!所以,没有生物多样性,人吃不饱罗!如果没有了植物,那么我们会死。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只有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变为氧气。没有了植物,你呼吸会很困难。微生物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分解有机物,把生物体内的碳还回无机环境,这样才能维持生态平衡。如果想得简单一点,最直接的一个后果,人也是生物啊!没有生物多样性,你待哪里呢?人都灭亡了!所以人类都没有生活了!还能怎么样?这就要求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罗!物种的灭亡就是一种生物多样性的锐减!
❼ 随着物种的消失和灭绝地球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引用:http://hi..com/%C9%C1%BA%BD/blog/item/bd5f2334f3d4891990ef3934.html
物种大灭绝猜想
想象一下这样的生活:每天,我们端上盘子的永远只有一种谷物,吃的水果都有着怪味;再也无法从动植物资源中获取药物,新的合成药物也再无法进行动物实验;找不到可以度假的森林或海滩,想去动物园却看到了不会捕猎的老虎,回到家发现一只产于西伯利亚的漂亮鸟儿停在了门口,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得了呼吸道传染病;再想象一下,从天而降的洪水肆意地扑向沿海城市,而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漫漫一片的是黄色的荒漠……
这是对地球丧失生物多样性后,人类生活状态的预测。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科学家们纷纷提出警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正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上周,科学家、政府相关官员以及NGO的工作人员齐聚一堂,召开了一场“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所有与会者都希望,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清楚地知道,生物多样性的危机正日益加重,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努力。
问题1 真有危机?
生物多样性包含物种、遗传和生态系统这三个层面,无论从哪个层面看,危机都存在。近百年来,人类的工业化和工业化进程已经给生物多样性———甚至人本身,带来致命的危险。我们到了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
物种 生物资源正在消失
在本次“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代表集中讨论了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以及这给生物多样性带来的严峻考验。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联系、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预测、中国关键和脆弱生态系统的识别等题目成了讨论焦点。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这个词是由哈佛大学生态学教授威尔森(Edward Osborne Wilson)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而他在上世纪90年代做出的另一个重大假设,如今已经成为生态学界普遍认可的事实:人类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的第6次物种大灭绝。
尽管在演化生物学的范畴内,各种生物有生有灭,但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却是前所未有。据估计,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今地球上每年约17500个物种灭绝,即每30分钟就有一个物种消失。这个速度比人类出现之前快了至少1000倍。而与前几次物种绝灭高峰期相比,最令人忧虑的是制造氧气的植物正快速消亡。生态学家相信,至少6万种植物和更多动物将于未来30年内绝灭。根据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评估,如果照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5%—20%的动植物种群都将受到灭绝的威胁。
“物种消失是一个地区环境恶化最直接、最明显的标志,也是生物多样性里最关键的问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迪强表示。
事实上,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利用物种多样性的历史。李迪强表示,人类的农业资源、畜牧业资源、药品、工业燃料等等都来源于物种多样的自然。“这是个自然的宝库,取之不尽,但你不能在还没完全认识它之前就把它给毁灭了。”
生物多样性的消费价值一直都在体现着。就拿医药行业来说,全世界大约80%的人口仍然主要使用由动、植物衍生的传统医药治病。在中国,就有5000多个物种被使用在医疗领域中。而在亚马孙河流域这样的物种也有至少2000个。
遗传 每种生物都是惟一的
物种的下一个层次就是遗传多样性。从这个层面说,世界上的每种生物都是惟一的、重要的。
谈到遗传多样性的问题时,专家不约而同地把话题扯到了袁隆平教授的杂交水稻上。事实上,这种杂交水稻就包含有一些被视为“败穗”的非良种水稻的基因。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生物多样性提供的基因资源,我们就无法借助杂交水稻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带来的粮食压力了。
不过,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也同时导致了农作物和家畜多样化的降低。1970年以前,菲律宾全国种植的水稻有3500个品种。而现在,该国仅剩下5个占优势的水稻品种,物种损失率高达99%以上。而在此期间,欧洲小麦品种丧失率达到了90%,美国玉米品种丧失率也超过了85%。因为缺乏遗传多样性,这些谷物也就更易受病原体和害虫的攻击。“虽然借助单一的高产品种,水稻提高了产量,但人工培植的水稻在生存优势上还是无法和野生水稻相比的。”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吴建国解释说,大规模种植的单一品种庄稼对病虫害、干旱、温度变化的适应力也下降了。假如这样的状态继续下去,那么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只有一种竞争力最强的大米存活下来,成为人们惟一的粮食,而一旦因某种致命原因,比如病虫害,它遭到全面破坏,人类的生存也将面临极大危险。
没有哪种生物是必须灭绝的,哪怕是所谓的“四害”。“苍蝇是人们非常厌恶的物种。它会落在特别肮脏的地方,说明它本身有种特别强的免疫基因。这种基因很可能最终为人类所用。”国家环保总局外经办处长孙雪峰表示,老鼠虽然是害,但却是重要的实验室动物。它为人类的生物学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
所以,无论是在物种层面上,还是在基因层面上,每种生物都有存活下去的权利。而生物越多,地球环境越和谐。
生态 人类是生态恶化最大受害者
对于生物多样性这个话题,目前科学界的一个新词是“服务功能”,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是为人类提供着服务功能,这其中包括直接产品的提供,如淡水资源、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态系统的调节如空气质量调节、气候调节、风暴控制等,以及文化功能如景观价值等。此外,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还有着支持功能,比如固定碳、氧等的初级生产。
有人可能会说:“物种那么多,即使少了20%,地球上还是很丰富。这些功能并不会完全丧失。”那他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共同生活在一个生态系统里的动物们,通过食物链互相联系。这就是生物多样性最大的概念:生态系统。
对此,美国生物学家大卫·奎曼(David Quammen)曾经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自然界中,每一种植物大约与10—30种类动物有关。其中的一种昆虫是它的授粉工具,其他的则以它维生。如果我们消灭这种昆虫,那就破坏了授粉的惟一途径。这种植物就会灭绝。而以此为食的其他29种动物也就同时灭绝了。麻烦的是,这29种动物,可能每一种都是其他物种的食物,或者寄主,随着它们的灭绝,更多的物种消失了。
“谈生物多样性,现在国际上谈论更多的是整个生态系统。我们光保护大熊猫是不够的,还得保护大熊猫栖息的环境。”孙雪峰说,大熊猫是幸运的,但很多其他更加濒临危机的动物就不那么幸运了,比如本该“占山为王”的东北虎。目前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野生虎,其活动范围远远低于正常水平。这一情况与其种群数量锐减存在密切联系。
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主任助理曾岩表示,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还在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可能物种灭绝掉了20%,但还剩下了许多动植物种类。不过整个生态系统恶化最大的受害者最终还是人类。”
也许,美国生物学家保罗·埃里奇(Paul Ehrlich)一句形象的话最能描绘物种和地球之间的关系:“物种是由地球之舟携带所有物种扭在一起的铆钉,地球之舟在航途之中。走向灭绝的物种就像从这一结构中爆炸开来的铆钉。许多物种走向灭绝而地球之舟仍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因为它结构良好。然而,当有相当多的物种灭绝的时候,地球之舟将破碎,人类也将走向灭绝。”
❽ 保护生物资源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保护生物资源的好处:
1、保护生物资源能够维护生态平衡。因为每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的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旦食物链出现脱节,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比如,人们无节制地猎捕蛇类,就会导致蛇类资源趋于枯竭。
这就导致森林、草原和农田鼠害、病虫害猖獗,给农业、林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加速了草原的荒漠化。
2、保护生物资源能保证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众所周知,濒危动物是科学研究的试验材料,在现代科学的诸多领域,例如仿生学、医学、药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动物园中的珍稀动物,以及博物馆收藏、陈列或展出的濒危动物标本,能够很好地深化广大民众对保护珍稀动物重要性的认识。
3、保护生物资源能促进经济发展,能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珍稀动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它们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为景区带来了不菲的收益。
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东北虎、大熊猫、金丝猴等,既是世界级濒危物种,同时也备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对外赠送或赴外展出这些动物,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知名度、开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而且还能促进各国文化交往、增进两国友谊,加强保护濒危动物的合作研究。
(8)没有生物资源会怎么样扩展阅读:
保护生物资源的方法
为了减缓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率,人们选择了建立保护地,而这也成为了公认相对有效的方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这样定义保护地:通过法律及其它有效方式用以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土地或海洋。
关于保护地建在哪里的问题,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一开始拍脑门地在地图上画圈,或抢救式地短时间内大建一批,到后来系统性地按照生态系统类型、濒危及特有物种的分布来规划保护地网络。总而言之,保护地的选择和建立正在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而保护地该建多少的问题,近年来则成为各界争论的焦点。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上,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目标:2020年,保护至少17%的陆地和内陆水域,以及至少10%的沿海和海洋区域。2014年的IUCN世界公园大会则认为,海洋的保护比例要至少提高到30%以上。
参考资料:人民网-保护珍稀动物,维护我们共同的生命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