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中国的土地资源是从哪里来的
扩展阅读

中国的土地资源是从哪里来的

发布时间: 2022-07-21 11:40:58

❶ 中国土地资源的介绍

中国土地资源主要有5个特点,土地辽阔,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国土地构成的显着特点。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等。

❷ 目前我国有哪几种土壤,它们都是分布在哪里的

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大约有15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这些土壤具体分布区域如下:

自然资源在中国的分布

石油,分布在东北的黑龙江和西北的新疆还有甘肃的玉门煤炭,主要在山西,贵州,四川,还有开滦天然气,主要在四川,新疆和南海

❹ 中国土地资源

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即一多三少)是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
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数的29%,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美国人均土地的1.8%、2.4%、7.0%和21.0%。人均占有的耕地、草地、林地分别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3%、42%和26%。根据国土资源部2001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1年全国主要地类面积为:耕地12761.58万公顷(19.14亿亩),林地22919.06万公顷(34.38亿亩),园地1064.01 万公顷(1.60亿亩),牧草地26384.59万公顷。9.58亿亩),水面220235万公顷(3.30亿亩),城镇村及独立工矿区用地2487.58万公顷。.73亿亩),交通用地580.76万公顷(0.87亿亩),水利设施用地572.96万公顷(0.86亿亩),其余为未利用地。
全国可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761.58万公顷(19.14亿亩),继续呈递减态势。全国生态退耕59.07万公顷(886.0万亩)。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4.5万公顷(67.5万亩)。全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0.26万公顷(303.9万亩),其中复垦增加2.45万公顷(36.68万亩),占耕地增加总数的12%,整理增加4.36万公顷(65.42万亩),占耕地增加总数的2%,开发增加13.45万公顷(201.82万亩),占耕地增加总数的66%。
全国划定基本农田10880.0万公顷(16.32亿亩),达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10853.3万公顷(16.28亿亩)、保护率83.5%的要求。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体上全部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当年占补平衡。2001年建设占用耕地16.37万公顷(245.5万亩),与上年16.33万公顷(244.9万亩)基本持平,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继续得到控制。

❺ 中国土地资源的中国土地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
正文
中国土地资源主要有以下5个特点:
①土地辽阔,类型多样。中国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从北纬53°34′至3°51′,南北约跨50个纬度,由寒温带至赤道带,约70%为温带(占25.9%)、暖温带(占18.5%)和亚热带(约占26%),有优越的热量条件;从东经73°附近至135°05′,东西跨将近62个经度,由太平洋沿岸到欧亚大陆的中心,包括土地面积几乎相等的湿润(占32.2%)、半湿润(占17.8%)与半干旱(占19.2%)、干旱(30.8%)两大地理区域。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悠久的农业历史,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中国极其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极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②山地多,平地少是中国土地构成的显着特点。中国是多山国家。据粗略估算,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9%,平地约占31%。山地一般高差大,坡度陡,土层薄,土地的适宜性单一,宜耕性差,农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生态系统一般较脆弱,利用不当,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和资源破坏。但山地,尤其是中国南方山地,水热条件好,适宜于林木生长和多种经营的发展。西北地区的山地是中国主要牧场,又为平原地区农业灌溉水源的集水区,因而,山地在西北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的组成中和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③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中国现有耕地约9572万公顷,为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7%,占世界第4位;仅中国北部和西部的牧区与半农半牧区的天然草地约3.17亿公顷(另一数字为3.53亿公顷),为世界草地总面积的10%,居世界第3位;中国有林地面积约1.25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4.1%,居世界第8位。但中国人均耕地按统计约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3;森林覆盖率仅13%(世界平均覆盖率为22%),列世界第121位,中国每人占有林地约0.12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5强;天然草地稍多,中国每人占有约0.35公顷,也不及世界平均数的1/2。农、林、牧用地总和,中国平均每人占有0.54公顷,最多也不超过0.67公顷,仅为世界的1/4强至1/3。
④宜林地较多,宜农地较少,后备的土地资源不足。据林业部门调查,中国可供进一步发展生产的后备土地资源约1.225亿公顷,其中包括疏林地0.156亿公顷,灌木林地0.296亿公顷。宜林宜牧的荒山荒地约9000多万公顷。这些土地按其性质主要应作为林牧用地,每人平均亦仅占有0.12公顷左右。而宜于种植作物、人工牧草的后备土地资源,从多方面材料估算仅约0.33亿公顷,其中可以作为粮棉等农作物生产基地建设的毛面积约0.13亿公顷,净面积也只有0.067亿公顷的潜力。相反,如流动沙丘、戈壁和海拔在3000米以上人类不易利用的土地等这类无效的土地面积共约3.487亿公顷,约占中国土地总面积的36.3%,所占比例相当大。
⑤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着。中国东南部季风区土地生产力较高,目前已集中全国耕地与林地的92%左右,农业人口与农业总产值的95%左右,是中国重要的农区与林区,而且实际也为畜牧业比重大的地区。但区内自然灾害频繁;森林分布不均。在东南部季风区内,土地资源的性质和农业生产条件差别也很大。西北内陆区光照充足,热量也较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盐碱面积大,其中东半部为草原与荒漠草原;西半部为极端干旱的荒漠,无灌溉即无农业,土地自然生产力低。青藏高原地区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日照虽充足,但热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自然生产力低,而且不易利用。总之,中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组成诸因素大部分不协调,区域间差异大。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在农田、草原、林地与水利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❻ 中国地理的土地资源

链接: https://pan..com/s/1enc-bpFhZcKD9iwrEhVpuQ

提取码: z3fc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网络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探秘华夏地理

❼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1999年我国耕地面积1.30亿hm2,林地2.28亿hm2,草地2.66亿hm2,分别居世界第四位、第五位、第二位。我国土地总量不算很少,但人均占有量太少,人均的耕地0.106hm2,林地0.186hm2,牧草地0.217hm2,分别为世界人均量的45%、26%、37%。同时,我国土地污染、水土流失、采矿废弃地等十分严重,建设占地居高不下,致使土地资源继续减少。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比例高达82%,南方山地丘陵水土流失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增加了38%。西南地区的喀斯特丘陵山地石漠化严重,仅广西就有石漠化面积180万hm2以上。全国水土流失面积90年代增加到160万km2,50多年来,我国沙化土地增加10多万km2,平均每年增加1500km2。全国遭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达近2000万hm2,北方耕地盐碱化面积约666万hm2,矿山及灾害废弃地1333万hm2。这些受损土地退化严重,生产力明显下降。为了落实保护生态环境政策,1999~2005年全国退耕还林899.7万hm2,成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010年以来,不少地方弃耕现象越来越严重,实际耕作的土地不断减少。

❽ 请简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土地分布是山地多,平地少,海拔小于500米的土地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7.1%.特别是水资源充沛、热量充足的优质耕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而且90%以上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地区.在全部的耕地中,高产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20%,中产田占40%,低产占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