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护城河算什么旅游资源
扩展阅读
四川钻石包哪里卖 2025-05-25 18:23:36
毛线编织工具有哪些 2025-05-25 18:06:01

护城河算什么旅游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7-14 02:30:54

‘壹’ 苏州的护城河的资料

苏州环城水系和道路一直在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城南一段则最具历史文化及景观价值。明清以来,南城河沿岸一带商贾云集、市肆林立、水陆交通繁忙。近代以后,沿河一带建起许多现代化的纺织、染织工厂,成为苏州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

随着大规模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护城河沿岸一带已经从城市边缘转变为中心区的一部分,交通压力不断加大,而老化了的工业企业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了改变护城河沿岸景观与古城风貌不谐调的状况,苏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苏州环护城河风貌保护工程,南门路段改造首先启动。

在此方案设计中,笔者对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使环城水上旅游、道路交通、绿化休闲、古城保护、城市防洪等系统有机结合;怎样正确对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强化和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环境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地探讨。

1、环境分析

规划区位于苏州古城的南护城河南岸,规划范围北起护城河,南至规划辅路中心线,西起盘门路,东至原十苏王路,总用地面积为89.68hm2,分A、B两区,南门路北侧为A区,用地面积为15.8hm2,南门路南侧为B区,用地面积为73.88hm2。南门路规划路幅宽34m,全长约4km。该路段与古城河、城墙遗址、盘门景区和桂花公园遥相呼应,是环古城道路中最具自然、人文景观的一段。

南护城河两岸现状用地功能混乱,有大量工业仓储用地,一些居住用地混杂其中。护城河岸线被货运码头、民居建筑等占据,公共开放性较弱,建筑质量较差。交通、管网等基础设施老化。现状面貌未能体现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水网发达、景色优美的传统风貌
2、城市结构的转型与功能的整合

按1996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南护城河南岸一带主要为二类工业用地。目前,苏州新一轮的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原吴县市将被撤销,在城南城北分别设吴中区和相城区,这种城市总体格局的变化无疑将对城市发展战略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宏观上,城市南北片区所形成的合力会有所加强,吴中区是苏州的历史文化腹地,苏州重要的名胜古迹以及历史文化名镇基本位于此处,应在已有基础上大力培育城南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品位和吸引力,使南护城河一带成为重要的文化汇聚点和居住发展用地
环护城河风貌保护区南门路段的功能定位是:集水上旅游、道路交通、绿化休闲、古城保护、城市防洪等系统为一体的,围绕苏州古城的一条新的城市景观精品地带,同时也是对旅游、居住及相应配套设施进行合理安排的综合区。由此,方案形成了“三区一带”的功能区划与总体结构形态
(1)旅游商业服务区:在从盘门至裕棠桥西侧的范围内(包括A-1、A-2、B-1、B-2号街区)增加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功能的综合用地,A-1号街区安排旅游文化娱乐展示功能用地,主要布置旅游传统作坊展示、水陆戏台、书场及其它娱乐设施;A-2号街区安排旅游商业服务功能用地,布置旅游品市场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服务;B-1号街区为保留现状住宅及商业用地,布置社会停车场及交通换乘系统;B-2号街区安排旅游服务功能用地,设置品位较高、体现传统风貌的旅馆及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

(2)地段性商贸闹市区:在人民桥两侧的规划范围内(包括A-3、A-4、B-3、B-4、B-5、B-6、B-7号街区),保留位于东南处的中学,延续城市级商业功能。将交通换乘站设于B-3-05地块(现小商品市场南侧);B-4、B-5号街区为南门路与人民路立交的互通匝道间的桥头公园,以绿化景观为主;北侧的A-3、A-4号街区以休闲绿地为主。

(3)生活居住区:在人民桥东侧至觅渡桥范围内(包括A-5~A-8、B-8~B-13号街区),安排以居住、休闲功能为主的综合用地。人民桥和南园桥之间的中段以居住为主,北侧以休闲绿地为主;觅渡桥和南园桥的东段以居住为主,北侧以生态绿地为主;基本保留南园桥东西侧住宅区,在翠湖公园西侧设交通换乘站;觅渡桥西侧设置体现生态思想、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宅组团。

(4)环城旅游观光绿带:即以古城外城河两岸为主,集交通、绿化、旅游(水上、岸上)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带。外城河滨水地带作为旅游者与市民共享的开敞型休闲观光绿带,既是居住区与外城河水面之间的过渡空间,也是古城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观赏地带,达到“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效果。

3、重构道路交通与城市防洪体系

3.1原则

两条水陆交通带(河道、南门路)和以横向为主、纵向为辅的步行绿带各司其职,同时又在空间上互相联系,构建符合该地区旅游、交通、商业和居住发展需要的综合运输、公交、步行交通体系,并将南门路作为沿外城河的防洪道路(图6)。

3.2交通系统规划

(1)完善交通系统,进一步区分交通功能与游览功能、步行系统与车行系统、居民流线与游客流线。通过加强管理,减少穿越城区的交通。

(2)采用由步行绿带与人行道构成的综合步行系统,整合旅游功能及居民休闲功能,使之适宜逗留、休闲和观景,沿河强调亲水性。

(3)以现有道路网络为基础,在南门路南街区组织开辟辅道以解决该街区内部的交通可达性问题,并起到对南门路车流适当分流的作用。

(4)组织由水上旅游和公交、公共汽车、出租车以及小汽车多人合乘等方式组成的多元化公交系统。

(5)结合城市与景区设施的规划布局和交通组织的需要,按照有关规范和服务对象的性质与规模,合理配置社会停车场和公共站场,设置交通集散广场、码头和船闸等。在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这些场所时,应把它们作为景区环境风貌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6)遵循生态城市的基本原则,开辟环城自行车专用道路。在沿河一侧采用林荫道形式设计有适当蜿蜒曲折和高低起伏的专用自行车道路。

3.3南门路规划

南门路西起盘门路,东接原十苏王路,中间与古城主干道人民路和南园路相交,全长约3 200m,为环城河路的南段,是城南沿外城河的一条次干道,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Ⅱ级。南门路是沟通城西南与城东南工业、商业及居民出行的通道,有效地拦截和分流穿越古城的交通,减轻古城交通的压力,对中环快速路的交通也起到一定的集散作用。同时,南门路又承担了防洪大堤的角色,路中心最低高程为3.12m(按百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标高为黄海高程3.12m)。

4、整合空间景观系统

4.1原则

空间景观组织以展现苏州古城历史风貌,强化“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典型水城景观特色为原则,整合该地区的古城河、盘门景区、城墙遗址、公园等景观要素,沿护城河突出展现盘门、古塔、古城墙的古朴历史风貌,沿南门路则展现古典风格与现代气息交融的古城新貌,营建与功能结构、路网系统和绿地系统相辅相成的空间景观体系。

4.2空间构成要素

(1)“一带”指环城旅游观光带。南门路段是围绕古城外城河的、集交通、绿化、旅游(水上、岸上)功能为一体的景观道路。它作为环城旅游绿带的一部分,在设计中十分重视形态的整体性,力求恢复使用水上游览空间和强化两岸景观设计。

(2)“二线”指合理组织陆上、水上游览路线。通过调整原有沿外城河车行道路的路线,使沿河岸线的步行与车行交通分离,并与环城水系的游览路线合理组合,形成水陆并行的游览线系统。规划设计中除对局部景观进行调整外,重点对水上游览空间进行设计,增加一个近水空间层次,突出动态景观效果,这样做既满足了水陆游览、休闲的活动需要,也丰富了环城水系的空间形式。

(3)“三区”指盘门、南门、南园3个景区,其中盘门景区包括月色江声、瑞光塔影、龙蟠水陆、吉水揽胜、双桥烟雨、清风杨柳等景点,南门景区包括荷蒲熏风、淡烟疏雨、曲径寒梅等景点,南园景区包括南园春晓、觅渡揽月、桂花公园、翠湖公园、青枫绿屿等景点(图7)。这些景区是南门路段空间与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中采用视廊、观景点、对景等手法,充分运用“景在城中”的理念,并在整体布局时,注重空间结构与自然的结合。

(4)“四点”指盘门、人民桥、南园、觅渡桥4个重要空间节点,其中又包括各种形式的空间节点,如:文物古迹点、历史遗迹点、街道广场以及环城水系沿岸的观景点等(图8)。这些空间节点的设计,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多彩。

(5)“五纵”指盘门(清风杨柳景点)、觅渡桥沿河纵向绿带、人民路、南园路沿街林荫道、翠湖公园纵向绿带这5条纵向绿轴,根据河网水系以及街区道路组织,布置纵向绿带,并将其引入沿城河绿带,活跃南部街区内部景观,构筑区域整体网络状绿地系统。

5、强化古城风貌特色

5.1空间格局

遵循“保持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和道路景观,路网河道格局基本保持不变”的原则,与苏州古城“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城市双棋盘格局一脉相承,形成古城河-环古城绿带-南门路-临路街区四线逐步改造开发的模式,突出以河道为中心、街巷与之平行、建筑临水而建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格局。

5.2空间意象

(1)布局特色。南门路段规划设计强调“亲水性”,突出水与建筑、街巷、桥梁的密切关系,尤其在盘门入口地段和其它水湾节点处继承建筑贴水、临水、枕水和街巷沿河的传统布置手法,保留街区中原有古桥,使之在河道上成为空间的焦点。由街到房、由房到河、由河到桥,建筑布置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虚实相间,河道与街巷、商店、民居、桥梁浑然一体。创造多处水与绿化、亭榭曲廊等密切结合的“亲水空间”,使整个街区形态充满浓郁的水乡风情(图9,图10)。

(2)建筑形态。苏州建筑尺度较小、造型轻巧、立面简洁、体态玲珑,南门路段规划设计抓住其体量、尺度、比例都较小的特征展开建筑空间,布局方式主要为院落式空间、组群式布局,强调以人的尺度为基本尺度进行规划设计。

(3)建筑风格与色彩。建筑风格除把握较小的空间尺度外,注重继承造型轻巧柔和、体态小巧玲珑、粉墙黛瓦和坡屋面等传统建筑风格之精华,体现秀丽的苏州建筑艺术风貌。建筑色彩运用粉白墙面、黛色瓦屋面、淡米黄色花岗石桥梁、河岸和码头、踏步、粟色门窗等要素组成淡雅素洁的街区建筑基调。

5.3空间环境

(1)整体空间面貌。规划力图在盘门-人民桥地段塑造既有苏州古城传统特点,又有城市绿地开阔、疏朗特色的沿河景观,烘托盘门、古塔、古城墙的古朴历史风貌(图11)。

在人民桥-觅渡桥地段营造绿地景观与建筑景观相融合、古典风格与现代风格和谐有致、相得益彰的沿南门路景观,展现发展中的古城新貌。

(2)措施。①滨河绿带:在滨河沿街地段划出用地进行较大面积的绿化,结合地形建设滨河步行绿带,点缀湖石假山,栽植花木,形成多层次的驳岸,局部设置亲水台阶或线型亲水平台,并结合码头以及其它观景节点构筑观景平台(图12,图13)。驳石材选择传统材料,步行绿地的铺地材料选择具有本土特色、与传统材料质感相似的石材和砖材。

综合考虑防洪、景观和空间利用等方面的因素,将道路标高定为3.12m,道路北侧堤岸、花池、栏杆标高3.32m,整个道路可抵御200年一遇的洪水。滨河岸线结合相邻地面与水位的高度差(百年一遇防洪标高为黄海高程3.12m,现状设防为2.2m,常水位为1.2m~1.4m),按视觉景观、步行游憩和护坡工程技术要求,采用人工护坡或自然植被护坡、单级护坡或多级护坡等多种形式,形成“亲水”环境。

②街区街景:建筑布局既整齐又有凸出缩进,建筑层次高低错落,建筑造型轻巧柔和,建筑立面既不雷同又避免过于复杂。商店的招牌、幌子、照明、橱窗造型、店铺立面、入口布置等均努力体现浓郁的苏州传统特色和地方风格。

③水巷景观:多创造优美的水景观,为河道的水环境和街区空间环境增色,如在轻巧空灵的二层跨河廊桥、滨河地带挑出供休憩的亭和廊等,使水与建筑、桥梁、滨河绿地等都能精巧、适宜地有机结合,从而使街景和水巷景观具有动人而丰富的艺术魅力。

5.4历史文化保护和历史资源的再利用

街区的规划设计不但保持而且强化了苏州的历史风貌,将联结历史、延续文脉、对具有心理意象的环境和文物古建筑等加以保护,并将其有机地组织在街区整体环境之中。

在现有民居群落的基础上对传统空间加以整治改造,适当恢复盘门水-陆商业文化旅游街,形成具有传统风格的沿河建筑景观。建设水-陆戏台、评弹茶室、传统手工艺作坊群等等,充分展示苏州优秀传统文化。

从长远看,城南一带的现状工业将会实施功能置换,以利于新城市功能的发展以及有活力的产业的兴起。考虑利用现有纺织厂中一些有价值的建筑及其环境,建设以传统纺织工业博物馆为主,辅以配套的休闲游憩场地及设施的主题休闲公园,使传统城市肌理在新的城市格局中延续并发挥新的作用。

5.5街区建筑小品

南门路段规划设计力求在继承传统“城中园”布局形态的基础上创造“真山真水园中城”。因此规划要求街区的每一处小品、雕塑、路面铺设、驳岸形式以及植物配置、种植方式等都需经过城市设计,使街区环境进一步园林化。为了在街区建筑中体现苏州传统文化的特色,研究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道路景观,创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环古城道路空间景观,需设计一组具有传统意味的街道家具,包括路灯、座椅、公交车站、电话亭、广告牌、垃圾箱、栏杆、道路铺地等,并以多种方式、方法如游艇码头设计、候车亭设计、大门入口设计、建筑灯光设计等融入苏州的文化艺术。这样做既丰富了建筑空间,又提高了街区建筑的文化品位。

‘贰’ 护城河的济南护城河(济南环城公园)

全长4.71公里,总面积26.3公顷,河道宽 10-30米,水面面积8.4公顷,河道两侧绿地10-59米,绿地面积为12.5公顷。
济南护城河由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三大泉城汇聚而成,河水清澈,常有市民在此游泳,最终汇入大明湖。济南老城墙拆除后,沿线改造为环城公园为市民开放,风光秀丽,是着名的旅游景点。
经过改造济南护城河已经全线通航,坐船可由黑虎泉、趵突泉出发到达大明湖。

‘叁’ 济南的护城河适合去玩吗,护城河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在古代,每一位君王都会修属于自己国家的护城河,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危,济南如是。济南的护城河始建于汉代,古时也称卫城河、城壕、城隍,而后数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护城河几经改建,成为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护城河。


关于护城河的故事,这里不仅有属于济南的历史,还有属于济南的风景和属于济南的风情。夜晚的护城河在灯光照映下也有一番独特的魅力。现在的护城河成为排出生活污水的一个重要场所(泉水除外),为人们的生活贡献了巨大力量的护城河需要被更多人铭记,关于护城河的不知道的故事还有待发掘……

‘肆’ 西安护城河的资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真正堵住污源,同时做好进、退水系统,让水流动起来才是关键所在。环保要把钱用在刀刃上。

河面上漂着一层油污,水里半沉半浮着各种杂物,河边积着淤泥、上面已长起了杂草,水呈现混浊的黑色,还散发着呛人的刺激性气味。这是记者11月16日所目睹的西安护城河景象。

这条周长14.6公里的护城河位于西安市中心,它环绕着的城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本地的居民都说,护城河一直以来污染严重,与这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城墙极不相称,也与这座以文化古迹而着名的旅游城市形象极为不符。

每日打捞垃圾四卡车

“这河实在是太脏了,天气热时从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河水的臭味。政府为此下大力气治理过好几次。可是干净没多久就又被污染了,因为有几十条排污管通到这里,还有居住在城墙边和路过的人们往水里倒废水、扔垃圾。最近又开始了新一次治污,但是花多大成本的清理也赶不上大范围的污染速度呀。”在护城河和城墙之间的环城公园里,一位老人对记者感慨地说。

西安市市政管理委员会政治处处长郭技新对记者介绍说,的确有50多条管道通向护城河,这些本应该是排雨水的管口,因为护城河在现阶段还担负着城市蓄水、调水和泄洪的功能。

另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造成护城河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实际操作中雨水、污水管道不分。比如在城内,市民分不清雨水下水井和污水下水井,往往把各种污水排入雨水井。甚至有些单位为了省事,也偷偷把生活污水管口接到雨水管线。还有附近水厂的废水,也定期排入护城河。有关数据显示,护城河在高峰期每小时有6300多立方米的污水注入,每天从河里打捞出20立方米的垃圾,足足可装满4卡车。

污水变清管网须彻底改造

“造成排雨、排污管不分是市政管网建设的历史欠账问题。”郭处长说。过去的管网建设不科学,没有考虑专门的污水管道。一方面,现在护城河实际是城市最大的排水管道,由于地势原因,东、南、西三个方向二环以内的雨水都进入护城河,这部分的汇流面积是45平方公里,而雨、污管道的分离改造工程才刚刚起步。另一方面,城市发展的速度很快,远远超过设计和铺设管线时的预计,过去的西安是一个缺水的城市,供水量小、水源不足,因此下水、排水的管网建设更是不足,而近十多年,引入黑河水和新建两个自来水厂,使日供水能力达到170多万立方米,供水量的增大给市政管网带来了新压力,因为生活污水量总是和供水量成正比的。郭处长说,护城河污染问题的根本解决措施是改造周边管网和截断污源。从小里说,这是护城河系统改造,往大里说,实际上是整个城市的管网改造问题,这样一个大系统还涉及到旧城改造等诸多问题。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次护城河管网改造预计投资一个多亿,目标是争取在明年6月前使河水水质有较大改善,彻底掐断污水的进入。但是截污的同时就必须给那些以此排污的管道另寻出口,这也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改造工程,为了能如期见效,可能会采取一些临时措施,比如修临时管道让本来排进护城河的污水通往他处。

专家建议先治本

一位政府人士对记者说,这次护城河清理工作已经列入了今年政府所承诺的为百姓做十件实事的计划之列,而且西安正在进行创建卫生城市的工作,因此政府这次是下了很大决心来治理护城河污染的。除了清挖淤泥、改造排水管线之外,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引活水入城河、以改进水质的方案,未经确定的方案之一是从两个水厂注入新鲜原水(即未经加工的自来水),方案之二是从污水处理厂引进中水,但是中水也是经过处理的,这笔处理费用谁来出又会是个问题。

“护城河其实就是一处景观,景观用水并不需要很干净,而且河底有淤泥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当地一位环境工程专家对这次大张旗鼓的治污行动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说,护城河是该好好治理一下了,实在是太脏太臭,影响城墙景观,更影响城市形象。但是钱该怎么花应该更慎重。我一向认为,环境保护问题是个奢侈品,不是不该治理,而是看要治理到什么程度。现在常说一步到位,我认为环境问题上不用如此,应该分清轻重,本着节俭的原则来治理。

一位环境学学者认为,流动的水是有一定的自洁能力的,只要真正堵住污源,同时做好进、退水系统,让水流动起来是最主要的,不必现在就急着几个方面同时上马,清淤工作可以再等等,看截污后水质能否自己改善。在财政并不宽松的情况下,钱应该用到刀刃上。护城河的干净程度比起百姓生活状况来并不是更重要的事。护城河周边为什么有人随意倾倒生活污水?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状况很差,居住条件也很差,根本没有什么排污管道,在护城河污染不到引起很大反感的程度时,也许把精力、财力放在改善周边人民生活质量上更有意义,也更是治标之举。现阶段,环境问题从技术上已经没有难度,主要就是个经济问题。

‘伍’ 平遥古城护城河有什么作用

在平遥瓮城外,有环绕在城下的壕沟,称“护城河”,护城河是为防卫护城而在城四周挖沟开渠所修建。蓄水后成了敌人难以跨越的一道障碍。

平遥古城的护城河深、宽各一丈。护城河之上建有木板桥,俗称“吊桥”,桥面向外的一端结有绳索,用滑轮和绞盘控制吊桥的起落,在敌兵进犯时将吊桥吊起,可以阻挡并延缓敌人的进攻,是敌人进入平遥古城的第一道屏障。

‘陆’ 请问什么叫护城河

伟大的城市都有护城河。古时候,引水注入人工开挖的壕沟,形成人工河作为城墙的屏障,一方面维护城内安全,另一方面阻止攻城者的进入,这是古人的智慧。天下护城河,以襄阳护城河宽度为最。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它的平均宽度就超过了180米,最宽处达到250余米,已经演变成护城湖,也难怪郭靖在几十万的蒙古铁骑前可以守住襄阳城二十多年。



伟大的企业也要有护城河。巴菲特老爷爷在2007年指出:“一家真正称得上伟大的企业,必须拥有一条能够持久不衰的‘护城河’,从而保护企业享有很高的资本收益率。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导致竞争对手们必定持续不断地攻击任何一家收益率很高的企业‘城堡’。因此,企业要想持续不断地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是要拥有一个让竞争对手非常畏惧的难以攻克的竞争堡垒,回顾整个商业历史,很多企业只是像‘罗马焰火筒’一样辉煌一时,它们的护城河事实证明虚弱得不堪一击,对手很快就轻松跨越。”



其实护城河在管理学的术语应该是“竞争优势”,发表波特五力模型的大师波特认为:公司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即消费者)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价值是客户愿意支付的价钱,而超额价值产生于以低于对手的价格提供同等的效益,或者所提供的独特的效益补偿高价而有余”。波特认为全球任何行业竞争战略本质上只有三个: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聚焦战略。

而巴菲特把护城河分为两大类:“一种竞争堡垒是成为低成本生产商(如GEICO保险公司和Costco超市),另一种竞争堡垒是拥有强大的全球性品牌(如可口可乐、吉列和美国运通公司)。”可以说跟波特倒是异曲同工。

然而护城河只有此两类吗?

2

从初善君有限的水平下,个人觉得护城河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竞争优势可以说是资源,比如旅游业的靠山吃山,比如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垄断资源,比如金融业的牌照资源。但是这种资源优势并不靠谱,靠山吃山不具有复制性,而两桶油放到全球的范围来看,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任何牌照都有放开的可能。那么招商银行、中国平安、中信证券的护城河在哪里呢?

第二种专利和技术。毫无疑问技术是竞争优势、是护城河,但是很难说是长久的护城河。这点在手机行业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些消逝的品牌告诉我们:千万别迷恋技术,技术永远是用来淘汰的。可是如果技术不是护城河,那么历久弥新的科技企业如英特尔、微软等是如何屹立不倒的呢?此外每天一度电的美的和格力他们的护城河又是什么呢?说是技术好像也没那么强,低成本更是算不上,那么是品牌?

第三种是低成本。波特都认为低成本是竞争优势,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企业正是凭借低成本打开全球制造业的市场。但是在差异化不那么明显的情况下,低成本的护城河似乎也是伪命题。比如京东,它其实更应该是说是运营能力或者叫商业模式。我们都知道规模经济的概念,可是规模不经济的也有很多。

第四种是品牌。比如茅台、苹果,除了耳熟能详,还是耳熟能详。初善君私以为越是to C的产品和消费品,品牌的护城河效用越发明显,这是很直观的感受。但是在to B客户中,品牌肯定也会是企业选择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只是我们选择性忽略了。

3

有机构调研2000多家上市公司发现,与硬件企业相比,更容易在软件公司里发现护城河。媒体行业强大的品牌和内容对渠道的掌控力,造就了媒体企业的竞争优势,如迪士尼。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企业往往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如餐饮和零售商,但是也并非不可实现,比如星巴克、海底捞,他们的问题在于低转换成本。相反面对公司业务的企业,则具有更高的护城河,他们容易把自己的业务跟企业客户的业务做结合,从而形成很高的转换成本。

护城河究竟是什么呢?群友的一句话似乎点醒了初善君:行业属性决定护城河,而品牌是护城河的终极表现形式(由弱到强)。

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护城河,但是再把护城河不断加宽、加深的过程中,品牌会成为护城河的表现形式,资源、技术、成本都将逐渐被弱化。

比如格力,格力在最早和春兰们竞争的时候,依靠的是质量和领先不多的技术,然后是渠道,在渠道被苏宁国美占领前已经塑造了足够大的品牌,因此现在格力的护城河就是品牌。

在投资中,任何品牌或者说护城河都是随着时间形成的,选择有护城河的公司并非易事。而在成长股投资中,护城河可能刚开始挖或者挖的很浅,靠护城河来选择,可能就会错过了。

在强大的护城河也不会永远不变,即使强大如汉唐也有衰落的一天,因此一切都是动态的,不能死板的去看待。

以上仅仅是初善君和群友们的一些思考,说的远远不对,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说说看法。

‘柒’ 北京故宫是不是属于人文旅游资源

是的 。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东西宽七百五十三米,南北长九百六十一米。周围筑有十米多高的城墙,并有一条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了“城中之城”。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
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