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湖南湘西古丈县有哪些旅游资源,有怎样的景观呢
在湖南省湘西州,这里有一个古丈县。古丈县东部和怀化市交界,北部以酉水河为界线,和永顺县隔河相望。古丈县的县城在古阳镇,坐落在九曲回肠的古阳河畔。
⑵ 我想知道一些有关湘西的资料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全州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现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8个市县,2005年底人口268.34万,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00.86万人,占74.85%,其中:土家族110.59万人,苗族88.61万人。州府设在吉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凤凰、乾城、永绥、泸溪等县和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分属沅陵专区和永顺专区。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古丈、泸溪、凤凰、花垣、保靖6县,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4县。年底,4县亦属直接管辖。1955年3月,更名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辖原管10县。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为市。1988年,大庸市和桑植县划归大庸市(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湘西州所辖为龙山、永顺、保靖、古丈、花垣、泸溪、凤凰7县和吉首市至今。因湘西州域东与张家界市毗连,南与怀化地区接壤,西与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重庆市黔江地区相邻,北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交界,枝柳铁路贯穿州境5县市,故州府吉首市为湘鄂渝黔边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湘西物华天宝,资源十分丰富,投资开发潜力极大。
湘西民俗
苗家人服饰
汉族人的服饰与外地无异,土家、苗家人的服饰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家族男子老人,穿无领大袖满胸衣,青年人,头包青布帕或白布帕,呈人字路,着对胸衣,多排布扣,裤子为青、兰布加白布裤腰,鞋子是青面白底。妇女,头结发辫,缠以白布帕或青丝帕,不包人字路。未婚女子,有的将发辫垂于背后,而更多的是盘于头上,婚后则将发辫改挽成髻,束于网套。衣长大无领,袖管短而袖口大,向右边开襟胸,襟胸和袖口滚有寸宽五色花梅条或丝绣花条。裤亦喜兰、青布,白裤腰,裤脚大而短,口沿上端贴花梅条,或丝绣花条。鞋稍尖,青面白底,鞋面绣花。劳动妇女不习惯穿袜,多用青、白布裹脚。耳上吊金银质耳环,手腕戴银质或玉石手圈,手指戴金银戒指,胸前挂"牙钱",上系有银练、银铃、银牙扦、银珠子等一大串,行走时叮当作响。苗族妇女喜在颈上戴银项圈,上系有银练、银牌、银铃等,头裹青花布怕子,比土家、汉人的长。
土家族小孩(包括汉族)的服饰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头帽"、"鱼尾巴"、"风帽"。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成化喜鹊闹梅"、"凤穿牡丹"、"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福 禄寿喜"等图案和美术字外,还在帽子的前沿缀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菩萨,帽后吊银牌、银铃。不论男女,小手腕都戴银圈,银圈上吊有空心银锤和银铃。
这些服饰,近年来只有在小孩和妇女盛装或大喜大庆之时才能看到,一般已不常见。
苗家赶秋节
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
关于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英武善射,为人正直,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举手拉弓,一箭射中。与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同时能坐8个人的风车,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他愿望实现了。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
而有的地方相传是神农派一男一女去东方,寻得种子回来,种五谷获得丰收,于是苗族先民称这对男女为秋公秋婆,赶秋节就是苗族先民为感恩神农及秋公秋婆而举行的民间节日活动。赶秋节反映着苗族人民对五谷丰收、六畜兴旺与幸福的追求。
哭嫁艺术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儿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思,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见娘哭娘,见婶哭嫁。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画”、“十绣”、“十二月”等。哭有曲调,抑扬顿挫,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当然是秘密的)。哭时以“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婉动人。如“哭妹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长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灯过;
绩麻同麻篮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爷(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
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
燕子齐毛离窝去,我的粮唉,衔泥何时得回头?……
娘哭女:
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
世上三年送一闰,为何不问五更头?
哎,儿去了哎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传久远。清代土家诗人彭潭秋记载说:“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古竹枝词里有首咏哭嫁诗:
桃夭时节卜佳期,无限伤心叙别离.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绵缠泪如丝.
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文化意识。
苗族婚俗习俗
多数苗族地区婚姻自主程度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黔东南苗族则称为“游方”,广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称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称为“跳花”、“跳场”等等。在这类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一些苗族社区还有专供青年们谈恋爱的场所,如黔东南的游方坪、滇东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择偶不重财产和家境,更看重个人才华和品性。
找到合适的恋人后双方即可交换定情物。结婚,一般情况下需征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数苗族地区,青年自主婚姻与父母包办婚姻并存,这两种情况不一定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看哪种倾向更重。一般来说,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征求意见,强迫成婚的很少。而且社会习俗允许并维护青年人的自由选择。因此更多的情况是自由恋爱后由父母主持婚姻。具体步骤是,青年人谈好了,男方征求父母的意见后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正常情况,女方父母不会反对,有时须用鸡卜来决定婚姻是否可行。一经说媒定亲,双方即商谈结婚日期和聘礼。结婚前,男方必须为女孩的舅家送一笔钱或其他财物,称“舅爷钱”。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寻求亲属或社会力量的支持,时间长了,父母也就承认既成事实了。当然也有听从父母之命的,也有少数因父母包办酿成感情悲剧的。
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抢婚或类似抢婚的形式。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愿作终身伴侣的,男方在某天夜里,邀约几个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带到或“抢”到家里来,即成婚姻。三天之后,才请个“全福”的老人带只鸡去给女方父母“报亲”,请他们认可这门婚事。然后双方商定“回门”(回娘家)办婚礼的日期和具体事宜。
苗族青年结婚的年龄一般在16~20岁之间,也有早婚的现象,大约在十四五岁,早婚夫妻通常要到双方成年方能同居。在婚姻选择上,同宗族(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优先,不同辈份不相通婚。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间也基本上不通婚。 许多地区苗族有结婚当日夫妻不同房的习俗,新娘与送亲的陪娘及新郎的姐妹共度第一夜。有的地方办婚礼是主要在女方家。黔东南苗族有“不落夫家”(坐家)的习俗,即新娘回门后即长住娘家,仅在逢年过节或农忙时经召唤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怀孕后才长住夫家。坐家时间长达一两年至四五年不等。
婚后因感情不合等原因可以离婚。一般地,提出离婚方须向对方赔礼赔钱。寡妇可以改嫁,也有地方有转房习俗,一般是同辈转房,但不带有强制性。 苗族均为一夫一妻制家庭。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苗族社会主要的家庭结构。女子与男子不管婚前婚后地位比较平等,在家庭事务中妇女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总体上还是男权社会。子女的血统从父,世系依父系计算,家庭财产按父系继承。苗族有父子连名制,现以黔东南为典型,其他地区多已不存。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姓氏,但是现在大多已通用汉姓。
湘西的赶尸,到现在也没人能指出它的真实情况来。
据当地人一致的说法:赶尸的人是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无论尸体数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赶。 这和香港电影演的一样。说:“赶”尸不如说“领”,因为这个法师不在尸后,而在尸前带路,一面走一面敲锣使夜行人避开,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尸体在一个以上时,即用草绳把他们联系起来,每隔六七尺一个。赶尸这一行业在湘西以外的地方很难行得通,第一、住宿就成问题。第二、夜行人不知闻锣趋避,反而来看热闹,非吓死人不可。第三、许多乡村,村外没有道路,势必经村中,大多数地方是不准尸体入村的,何况是跳跳蹦蹦的活尸呢?同时沿路的居民不懂这一情况,没办法要求他们合作----听见锣声就把狗关起来,因为尸体是怕狗的,狗咬尸体衣服一拉一扯,尸体非倒不可,一只狗还容易对付,来上一群,把尸体的衣服甚皮肉咬得乱七八糟。连赶尸的都给咬伤,事情就严重了,但在湘西没有这些困难。
为什么会有“赶尸”的营生呢?因为湘西沅江上游一带,地方贫瘠,穷人多赴川或黔东地区,作小贩、采药或狩猎为主,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岭,山中瘴气很重,恶性疟疾经常流行,生活环境坏到极点,除当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 死在那些地方的汉人,没一个是有钱人,而汉人在传统上,运尸还乡埋葬的观念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数百里的崎岖山路上,即使有钱,也难以用车辆或担架扛抬,于是有人就创行了这一奇怪的经济办法运尸回乡湘西赶尸。
也许是一种神秘的巫术,也许是愚弄人的一种迷信,也许只是为了骗取钱财的把戏,也许仅仅是一种耸人听闻的传闻?是耶非耶,还请自辨。
湘西放蛊
湘西的“蛊术”和泰国的“降头术”被称为东南亚两大邪术。湘西的蛊术和湘西的赶尸一样,到现在也没有能指出它的真实情况来。和赶尸不同的是,放蛊几乎在湘西地区都有留传,而赶尸主要流传于湘西沅陵、泸溪、辰奚、叙浦四县。蛊在湘西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只附在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称为“草鬼婆”。
所谓的放蛊方式和蛊到底是什么样子,除了代代相传的说法,谁也没见过,但却根深地固的留在人心.苗族几乎全民族都信蛊,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
在苗族的观念世界,蛊有蛇蛊、蛙蛊、蚂蚁蛊、等类。蛊在有蛊的人身上繁殖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蛊者本人进攻,索取食物,让蛊主难受,就将放蛊出去危害他人。
其实这种令人生畏的蛊,并非苗人的专利。蛊术在中国古代江南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最初,蛊是指生于器皿中的虫,后来,谷物腐败后所生飞蛾以及其他物体变质而生出的虫也被称为蛊。古人认为蛊具有神秘莫测的性质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蛊,可以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引发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乱。先秦人提到蛊虫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虫。长期的毒蛊迷信又发展出造蛊人的观念和做法。据学者考证,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已有人使用和传授造蛊害人的方法。
苗族多处偏僻地区,旧时医学落后,许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故每遇就诊无效,动辄归咎于蛊。 随着苗族地区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蛊术迷信现在在苗族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小。
辰州符
一个旅行者自觉已经来到辰州时,兴味或不在这些平常问题上。辰州地方是以辰州符闻名的,辰州符的传说奇迹中又以赶尸着闻。公路在沅水南岸,过北岸城里去,自然盼望有机会弄明白一下这种老玩意儿。
可是旅行者这点好奇心会受打击。多数当地人对于辰州符都莫名其妙,且毫无兴趣,也不怎么相信。或许无意中会碰着一个“大”人物,体魄大,声音大,气派也好像很大。他不是姓张,就是姓李(他应当姓李!一个典型市侩,在商会任职,以善于吹拍混入行署任名誉参议),会告你,辰州符的灵迹,就是用刀把一只鸡颈脖割断,把它重新接上,含一口符水,向地下抛去,这只鸡即刻就会跑去,撒一把米到地上,这只鸡还居然赶回来吃米!你问他:“这事曾亲眼见过吗?”他一定说:“当真是眼见的事。”或许慢慢的想一想,你便也会觉得同样是在什么地方亲眼见过这件事了。原来五十年前的什么书上,就这么说过的。这个大人物是当地着名会说大话的。世界上事什么都好像知道得清清楚楚,只不大知道自己说话是假的还是真的,是书上有的还是自己造作的。多数本地人对于“辰州符”是个什么东西,照例都不大明白的。
⑶ 湘西是哪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部偏北,酉水中游和武陵山脉中部。东邻贵州省铜仁市,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接怀化市麻阳县,西连怀化市沅陵县,北抵张家界市。东西宽约17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全州国土面积1546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556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7.3%。
湘西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辖区内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县,2015年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州内人文古迹众多,老司城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湘西也是武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湘西山同脉,水同源,民俗相近,旅游资源丰富。而对湖南整个经济格局的现实状况而言,这里更为同质的特点则是地域偏僻,发展滞后。湘西地区是湖南省主要的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同时也是承接东西部、联接长江和华南经济区的枢纽区,具有突出的区位特征和重要的战略地位。
⑷ 湘西有什么土特产
1,湘西椪柑
湘西椪柑,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湘西是中国最适于发展柑橘种植的地区,种橘历史至少有两千多年。湘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非常适宜柑橘生长,是中国果品协会认定的“中国椪柑之乡”。
2,龙山百合
龙山百合,湖南省龙山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龙山百合,可食用或药用,其形态卷曲、颜白如玉、味微苦、营养价值高。2018年3月,龙山百合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3,姜糖
姜糖是凤凰传统的独家特产,起源于清干隆年间,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这个起源无从在史志书上查找,根据乃是制糖艺人们一代代身传口谕至今。
4,罐罐菌
罐罐菌是一种可食用的真菌类生物,主要产值于凤凰北部的腊尔山台地。罐罐菌又名属养巴菌和猫儿,菌真菌类。主要产于凤凰北部的腊尔山台地,性喜温凉湿润,农历八月为生长旺季。
5,湘西酸萝卜
湘西酸萝卜是湖南湘西地区的特色小吃,辰溪一带的最有名。当地村民都有腌制酸萝卜的习惯,他们采用传统土家制作工艺以及独特的油辣子佐料,使成品颜色鲜,质地脆,酸辣香甜。
⑸ 湘西自治州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地理坐标在东经109°10′~110°22.5′,北纬27°44.5′~29°38′。是湖南的西北门户,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境内有汉、土家、苗、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人口283万,世居主体民族土家族占41.5%、苗族占33.1%。辖吉首市和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7个县,总面积15461平方千米,首府吉首为湘鄂渝黔边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湘西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投资开发潜力极大。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
⑹ 大湘西的简介
大湘西地区大致以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等三市州为主体。 张家界市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属武陵山脉腹地,位于东经109°40′至111°20′、北纬 28°52′至 29°48′之间。东与常德市的石门县与桃源县交界,南与怀化市的沅陵县毗连,西与永顺县、龙山县接壤,北与湖北省的鹤峰县与宣恩县为邻。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原名大庸市,1994年4月更为今名,总面积9516平方公里,辖2区2县,市人民政府驻永定区。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161.45万,市城区建成面积20.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9.1万。
张家界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1999年末,全市有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壮族、瑶族、彝族、满族、侗族、高山族、维吾尔族、布依族、土族、布朗族、水族、黎族等1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17690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2.48%。
张家界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闻名于世。以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两个自然保护区组成的武陵源风景区面积达369平方公里,区内以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主体,集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泰山之雄于一体,藏赂、桥、洞、湖、瀑于一身,有“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山”之美称。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鄂、渝、黔接壤。1952年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现辖7县1市,州府设在吉首市,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5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77.2%。湘西州是湖南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是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
湘西州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新西兰着名作家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两座小城之一;里耶战国古城,考古专家称之为“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八百年土司王都“老司城”,堪称“中国的马丘比丘” 和“东方庞贝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民国总理熊希龄、现代文豪沈从文、着名画家黄永玉、民族歌唱家宋祖英等一批政治文化名人。
湘西有着浓郁的民俗风情。湘西土家族、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族山歌、苗族的对歌,曲调优美,悠扬悦耳;土家族茅古斯舞被称为民族舞蹈活化石,苗族鼓舞堪称中华一绝;酒鬼酒、土家织锦和苗族银饰、蜡染已成为游客珍藏的佳品。
湘西有着神奇的山水风光。境内有国家级景区景点3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猛洞河漂流,被誉为“天下第一漂”;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免遭第四纪冰川侵袭的原始次生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吉首德夯,被人们称之为“天凿奇峡”,拥有全国最高的流沙瀑布。还有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等一批着名景区景点。湘西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山地资源丰富,全州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堪称华中“生物基因库”和“中药材宝库”,拥有中药材资源2000多种。矿产资源丰富,在州域内已勘查发现63个矿种485处矿产地,锰、汞、铝、紫砂陶土矿居湖南省之首,锰工业储量居全国第二,钒矿遍及全州,有“锰都钒海”之称,全州矿产资源总价值达2万亿元以上。旅游资源丰富,拥有50多个国字号生态和文化旅游品牌,荣膺“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去处”,“神秘湘西”旅游品牌已蜚声海内外。 怀化市,地处湖南省西南部,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沅水自南向北贯穿全境。现辖10县1市1区1管理区(县级)和一个省级开发区和一个省级工业园,全市城镇人口174.69万人,城镇化水平36.2%。市区城市框架拉通到8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数52万(2009年数据),是“大西南桥头堡、原生态植物园、古建筑博物馆、多民族文化村、杂交稻发源地、抗战胜利受降坊”。
区位条件独特,交通优势明显。自古就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今则有湖南“西大门”之美誉。是东中部地区通向大西南的桥头堡和国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 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有“火车拖来的城市”之称。湘黔、焦柳、渝怀三条铁路交汇于市区,怀化货运站是全国重要的编组站之一,沪昆高速铁路、渝怀复线枢纽地位日益突出;209、320、319三条国道纵横境内,沪昆、杭瑞高速公路怀化段已建成通车,包茂高速公路怀化段已开工建设,娄怀高速公路即将动工;市内的芷江机场已开通至北京、广州和长沙的航线,并将致力打造成为湖南省第二大民用航空港;以沅江为主体的水运体系通江达海,形成了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
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为中国十大水能基地之一的主体地带,水能理论蕴藏量499万千瓦,可开发量460万千瓦,已建成五强溪、凤滩、洪江等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20万千瓦;活立木蓄积量5510万立方米,居湖南省第一,森林覆盖率达65.3%,远远高于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平均水平,属中国南方的重点林区。以怀化为主体的湘黔川鄂边境山地,被《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列为9个生态良好区之一。有药用植物1909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中药材资源的有175种,茯苓、天麻等产量居全国第一;水果种植面积56.9千公顷,年产水果59万吨;初步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藏11类45种,总储量28.9亿吨,其中,黄金、铜、磷三种矿藏储量在湖南省居第一、三、四位,重晶石矿藏储量在国内位居前列,市内矿产资源潜在价值5000多亿元。历史悠久,民俗风情浓郁,自然景观秀丽。史书记载怀化为“五溪”之地。市区内的洪江高庙、黔城芙蓉楼,洪江古商城,沅陵黔中郡、二酉洞、龙兴讲寺,通道芋头侗寨,芷江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天后宫,会同高椅民居,中方荆坪古村等文化古迹和五强溪水电站水库蓄水形成的陈家滩“千岛湖”,着名丹霞地貌群——通道万佛山、溶洞奇观——辰溪燕子洞等自然景观闻名遐迩,侗族、苗族等46个少数民族以其独具艺术魅力的多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风情吸引着芸芸众生。
⑺ 湘西自治州有哪些地球稀缺资源
湘西自治州发现矿苗50多种,探明或基本探明的有34种。已探明的汞金属远景储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国第四位。锰矿石工业储量2969.81万吨,居全省首位,全国第二位。花垣矿区属特大型矿床,工业储量2262万吨,平均品位19.7%,系我国南方最大的锰矿床,有“东方锰都”之称。铝土矿工业储量为全省之冠,占全省储量的72.8%。锌矿储量1100万吨。非金属矿有磷、陶土矿等,其中磷矿储量达1亿吨。
⑻ 湖南省湘西州的地缘优势
1、资源丰富。湘西地区大小河流密布,水力资源蕴藏量741.32万千瓦,可开发量582.47万千瓦,分别占全省的48.4%和53.7%,境内有五强溪、凤滩、江垭和碗米坡等大型水电站。2003年,湘西地区有林地面积达389.3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2.9%,森林覆盖率为62.34%,比全省高9.21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11601.6万立方米;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拥有金钱豹、娃娃鱼、独角兽等国家保护动物和南方红豆杉、伯乐和珙桐等珍稀树种。湘西地区已基本探明储量矿产资源近百种,锰储量居全国第2位,铅锌居全国第3位,汞居全国第4位,黄金、磷矿、重晶石、大理石等储量均居全省首位。湘西地区山奇水美,风光秀丽,拥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张家界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达500平方公里,融山、水、洞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自治州的凤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里耶古城遗址及秦简;怀化的沅陵黔中郡故城遗址、芷江抗战胜利受降坊以及丹霞地貌群——通道万佛山;邵阳的武冈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被誉为南方“呼伦贝尔”的南山牧场。
2、具有较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湘西地区处于五省交界之处,是湖南省通往云贵渝的门户地带,也是全国东部地区经济技术向西南辐射和西南地区物资向东流转的必经之地,起着引东接西、连南通北的重要作用。湘黔、枝柳和渝怀铁路呈“大”字型在此交汇,怀化火车编组站是全国九大铁路编组站之一;320、319、209国道和上瑞、长渝高速公路贯穿其境;张家界机场已开通40多条航线,在建的怀化芷江机场即将建成使用;沅水、澧水通航能力较强。湘西地区已初步形成以铁路、公路为主,航空、水运为辅的立体交通网络。
3、产业开发初具规模。从工业看,湘西地区共有规模工业企业804家,初步形成了以电力、冶金、食品、医药和化纤等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发展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骨干企业。从农业看,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较高,为发展延季及反季节蔬菜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雪峰蜜桔、溆浦枣子、猕猴桃、药材种植业和湘西黄牛、乳业等养殖业均已形成较大的开发规模。从第三产业看,湘西地区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并通过改造和新建一批宾馆酒店,提高接待能力,进一步发展壮大旅游业,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03年,湘西地区旅游景点接待能力达15.17万人次/天,共接待国内游客1364.23万人,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0.16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0.87亿元,增长9.7%。
⑼ 湘西是不是很神秘啊!都有什么啊
湘西赶尸啊 湘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全州总面积15486平方公里,现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8个市县,人口259.3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8.7%。州府设在吉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凤凰、乾城、永绥、泸溪等县和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分属沅陵专区和永顺专区。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古丈、泸溪、凤凰、花垣、保靖6县,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4县。年底,4县亦属直接管辖。1955年3月,更名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辖原管10县。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为市。1988年,大庸市和桑植县划归大庸市(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湘西州所辖为龙山、永顺、保靖、古丈、花垣、泸溪、凤凰7县和吉首市至今。因湘西州域东与张家界市毗连,南与怀化地区接壤,西与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重庆市黔江地区相邻,北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交界,枝柳铁路贯穿州境5县市,故州府吉首市为湘鄂渝黔边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湘西物华天宝,资源十分丰富,投资开发潜力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