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价格行情 » 我国哪里的杨木梁檩最多价格最低
扩展阅读
小号怎么消耗资源 2025-08-05 11:36:39
柳州文创产品去哪里买 2025-08-05 11:21:35

我国哪里的杨木梁檩最多价格最低

发布时间: 2022-05-08 17:37:38

❶ 杨树木片主要是用在什么地方成都价格多少钱一吨

制作家具等。。

❷ 杨木多层板都有什么用

杨木多层板可以看作是杨木单板的复合板,厚度要大得多,一般用作门和地板的原料。
多层木板是由木段旋切成单板或由木方刨切成薄木,再用胶粘剂胶合而成的三层或多层的板状材料,通常用奇数层单板,并使相邻层单板的纤维方向互相垂直胶合而成。

❸ 檩木与梁的区别

大梁大梁,梁是主体结构,其上是檩木,檩上是椽子。还有,一般来说,梁和椽子方向一致,檩木是垂直于梁和椽子的。找个传统平房,看下就知道了。

❹ 农村的房子梁头大头朝哪

平遥古城: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今山西省平遥县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明信片的主图再现了这一风采。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平遥是中国境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古代县城的原型。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21届大会决定将平遥古城以古代城墙、官衙、街市、民居、寺庙作为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发展的实物标本。平遥古城是依据中国汉民族文化思想和建筑风格建立起来的。现在城墙及城内建筑均保持着14—18世纪的历史风貌。国家邮政局为纪念这一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于2000年8月18日向全国发行题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特种邮资明信片,一套10枚,均为60分面值,发行量50万套。图案分别为:古城墙、镇国寺、文庙大成殿、双林寺、市楼、清虚观、日升昌票号、明清民居、平遥社火、古城鸟瞰。这是我国第一次尝试发行主图与邮资图不同的特种邮资明信片;同时尊重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意愿,仅发行国内明信片资例60分一种。每张明信片以大小两幅图,画龙点睛般反映了汉民族明时期城市建筑的杰出范例和特征;10张明信片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汉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1、交通:平遥古城距乔家大院约40公里,从乔家大院到平遥有专门拉客的小面,每辆车约50左右。2、住宿:古城内住宿很方便,民居旅馆很多。价格不一,但是旺季价格会非常高。网上着名的天元奎、云锦成在明清街上。3、门票:平遥古城从2002年9月15日起实行通票85元,两个学生可合买一张,但没有半票,两日有效,景点不单卖门票。不买通票上不了城墙、日升昌、县衙,其他一些私人博物馆、镖局等可以讨价还价。建议买通票。4、特产有平遥牛肉,以冠云牌为最,可以华北第一镖局旁购买,当然还可以到长生源买些黄酒(这里的人会告诉你当年敬一丹主持节目就在这里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评价为: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丽江古城: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丽江古城”是全世界第一个以“常民生活空间”成为世界遗产的。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千米,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古城现有居民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千米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着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纳西话称大研古城为“英古都”,意思是江湾之地。它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坐落于玉龙雪山脚下的金沙江畔,古城东南是数十里良田阔野。形状如同一块碧玉大砚,所以取名大研镇(注:砚与研同音)。丽江古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筑城墙,就犹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不吉利。古城融合了纳西、白、藏、汉各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探寻它的过去,人们发现这片曾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远古以来已有人类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纳西民族,则是古代南迁羌人的后裔。在千百年的悠长岁月里,他们辛勤劳作,筑起自己美好的家园。目前,城内保存着大片明清时的民宅,均是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为三坊一照壁。居民建筑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刻,庭院种植花木,摆设盆景。城内水渠密布,跨水临渠的建筑十分普遍。(见附图)这里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一般认为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国时,就曾驻军于此。由此开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其间,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明末古城居民达千余户,可见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见附图)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四方街为古城中心,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开头而建。这里是历代集市中心,每日万头躜动,热闹非常。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直通东南西北四郊,又从主街岔出从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往来畅便。街道全用五彩石铺砌,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伴有潺潺流水。泉水来自玉河,河至镇产双石桥,分东、西、中三股流入古城,随街绕巷,穿墙过屋。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扬”的独特风貌。来到这里,倏然感受到“东方威尼斯”的韵味。城内早年依地下涌泉修建的白马龙潭和多处井泉至今尚存,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顺序而下,既科学又卫生。居民还以水洗街,只要放闸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顺势下泄,便可涤尽污秽,保持街市清洁。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厢房与壁围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间两层,朝南的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一般由下辈住用。房屋多在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装饰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以祈“吉庆有余”。许多庭院门楼雕饰精巧,院内以卵石、瓦片、花砖铺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门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鸟兽。堂前廊檐大多比较宽,是一处温馨惬意的活动空间。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纳西人家,那小桥流水、花香影映的怡静的院落里,据说一百个人里出就出了十四个大学生,可见重教尚文之结果——这是一方集智慧精灵于此的水土。纳西族许多人,尤其是纳西男子,擅长诗琴书画。在古城多彩的节庆活动中,除了通宵达旦的民族歌舞和乡土戏曲,业余演奏的“纳西古乐”最为着名。(见附图)其中,《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另一部丽江《洞经音乐》则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它保留着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辞曲音韵。据史料记载,以大宝积宫为代表的丽江壁画,是在明初至溥历时期30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绘制完成的。当时的土知府木旺聘请了以马啸天为首的一批汉族画家,另外还有藏族和白族画家、东巴教弟子、道教弟子也参加了壁画的绘制工作。分布在古城及周围15座寺庙内的这些明清壁画,具有多种宗教及各教派内容融合并存的突出特点。遗存于丽江白沙村大宝积宫的大型壁画《无量寿如来会》,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绘在一起,反映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点。白沙壁画以其别具特色的绘画艺术风格和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白沙地处丽江城北约16公里,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小镇,是纳西族在丽江坝的最初聚居地,也是丽江木氏土司的发祥地,为纳西族最早的政治中心。明朝时期,丽江木氏土司正值鼎盛之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为显其富有,他大建宫室,建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建筑群。现存的白沙琉璃殿、大宝积宫和大定阁等庙宇均为该时期所建。其中所藏的明代壁画,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宝积宫现存壁画558幅,是丽江壁画收藏最多的地方。大宝积宫和琉璃殿所保存的壁画尤为精华,这两个宫殿于199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沙壁画对各种宗教文化和艺术流派兼收并蓄,独树一帜,融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以及东巴教等多种宗教于一身。是独特的艺术珍品。在艺术风格上,反映出汉、藏、纳西等民族传统绘画技法与风格的互相融汇。壁画内容上则展示了藏传佛教和儒、道等生活故事。绘画布局周密,用笔严谨,色彩富丽,造型准确,人物形象逼真,明显吸取了东巴画粗犷、色彩对经强烈、线条均匀、笔法洗炼等特点。丽江壁画中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对飞跑的骏马、盛开的荷花、山林田野、花鸟草虫等自然风光都有描绘,这些画都明显展示了画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情感。壁画中描绘的宗教人物,以宗教为折光,融入了画师们的美学思想,或隐或现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见附图)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0000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其中称作《磋模》的东巴舞谱,包括数十种古乐舞的舞蹈艺术中,是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献。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网络全书”的东巴经,对研究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见附图)附录一: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转载于“丽江纳西网”)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是纳西族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它在纳西族原始的井干式本楞房形式基础上吸收、融汇了汉、白、藏等民族建筑的一些优点而形成,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等方面部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A.平面布局与建筑特色:民居建筑一般是高约7.5米的两层木结构楼房,也有少数三层楼房,为穿斗式构架、垒士坏墙、瓦屋顶,设有外廊(即度子)。根据构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为平房、明楼、雨 步厦、骑度楼、蛮楼、闷楼、雨面厦等七大类。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多进套院、多院组合等类型,其中以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为典型。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四坊房屋组成的封闭式四合宅院。除中间一个大天井外,四角还有四个小天井或漏间。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丽江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其它布局形式都是它们的变异、演化、发展和组合。丽江民居的构架处理十分灵活,有悬山和在木构架主要受力部位,设有“勒马挂”、“地脚”、“穿枋”、“千斤”等具有拉结作用的构件,整个构架按百分之一的斜度使柱头往里倾斜、柱根部向外展开,增强了构架的稳定性。在构架的联结节点部位,根据受力的情况,分别使用“两磴榫”、“大头榫”、“平插榫”,井设暗梢等柔性节点,以利于抗震。下重(士垃)上轻(木板)的护墙体坚固实用。丽江民居在体型组合及轮廊造型上纵横交错。轮廊优美;外观的立面多为石砌勒脚,墙面抹灰,墙角镶砖,青瓦铺顶,色调和谐,外观朴素。B.民居庭院中的局部特色:丽江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装饰,其重点是门楼、照壁、外廊、门窗隔扇、天井、梁彷等。门楼的形式有砖拱式、木过梁平拱式及木构架式三种,砖拱式门楼多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滴水牌搂式样。木过梁平拱式门楼则是以木过梁承托、外包簿砖的三滴水牌楼。木构架式门楼多为双坡屋面,檐下用多层花板、花罩装饰。民居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两种,内部的外廊小照壁多用大理石装饰。房屋的门窗均饰以木雕图案,如乌禽、花卉、琴棋书画、博石器皿等,是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此外,对梁枋、往头、栏杆、柱础、勒脚、檐口、屋脊等木作、石作、瓦作部位也加以装饰。如大过梁的梁头雕成兽头,俗称“狮子头”,往础亦雕成圆鼓形、瓶形等。C.民居庭院设计:古城民居的庭院采用鹅卵石、五花石等为原料铺装,图案根据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内容涉及花乌鱼虫、八赴阴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手法古朴,布局严谨。占地大、院落多的宅院,普遍由两坊一照壁、花台、水池等构成。附录二:束河古镇当年徐霞客游历至此,在他的记述中这样写道“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暗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十和”即今束河之古称。由此可见,早在明代,这里就是丽江的重要集镇了。束河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被称为清泉之乡。束河民居建筑群的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束河街头有一潭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潭周绿柳垂地,翠柏指天,泉水清澈,游鱼可数。从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远近汩汩有声。村庄中心有长33米、宽27米的小小四方街,与古城四方街一样可以引水冲洗。街面上的那些被人马踩踏得光溜平滑的石板,似乎还能照见往日的繁华。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也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束河曾以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竹编等手工业闻名于世。早在清朝干隆年间,束河就开设了由政府公助的义学馆和三所私塾,近、现代又创办了小学、中学,使束河成为着名的人才之乡。过去束河村从事皮革业的有300多户,日产皮鞋500双,各种皮货远销西藏、西昌、青海等地,有的商人甚至到达印度、尼泊尔等国。故有“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之说。在宁蒗中甸、德钦,至今还有以束河皮匠聚居而成的皮匠村。1942年,束河皮匠村与国际组织合作,通过贷款、集股合资开办过“皮革合作社”。如今,倘佯于龙泉之畔,漫步于束河古街,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作为大研古城周边民居建筑的束河民居,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吸引着各种肤色的众多游客。附录三:关于“丽江世界遗产公园”建设项目的信息据丽江电视台2003年11月28日报道,建设中的“丽江世界遗产公园”项目进展顺利,目前正进入倒计时阶段。规划中位于雪山中路延伸线以北的“丽江世界遗产公园”,由丽江三朵园林旅游开发公司投资,由昆明华凯园林发展公司设计施工,占地面积500亩,是丽江市近期重大建设项目之一。“丽江世界遗产公园”是为了配合丽江市旅游“二次创业”和三项世界遗产的成功申报而规划建设的,公园内规划有泸沽湖、长江第一湾、玉龙雪山、老君山、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十多个三江并流主要景区景点的微缩景观和名人雕塑以及东巴记忆文籍展馆等主要设施。建设完工后,游客将可以在公园内直观地了解丽江市及三江并流区域的主要景区景点、民风民俗,起到宣传景区、引导游客的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纪念意义。该项目于2003年11月5日开工建设,计划于2004年4月30日竣工。目前,项目建设已进入紧张的倒计时阶段。附录四: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纳西族不仅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他们的服饰也是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这主要体现在纳西族妇女的服饰上。纳西族居住的川滇交界地区,群山耸峙,平均海拔约2700多米,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宛若晶莹的玉屏,矗立在丽江的北部和中甸的东南部。纳西族共有24万多人,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和四川省的西南部,丽江县约有17万人,是纳西族主要的聚居区。披星戴月的纳西妇女是丽江古城的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她们健壮爽朗、热情质朴,以勤劳能干着称,就像她们所穿的羊皮披肩上那七个刺绣圆盘所象征的一样,肩担日月,背负星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她们日夜操劳,几乎担负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古代的纳西族人民为了适应高原地区的农牧生产,一般以自织的麻布或粗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长裤,女着短衣、长裙。无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纳西族妇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价值,她们运送重物主要靠肩背,这时披肩可以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后来由于受汉族的影响,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她们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在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英古与旱魔搏斗,奋战了九天,最后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

❺ 农村房子杨木檩条烈纹寿命有影响吗

先检查檩条是否有空心和腐烂。如果只是冷缩热胀的裂纹不影响寿命。

❻ 过去农村盖瓦房,檩条,木椽,梁一般都是什么木料

一般用松木,杨木等做大梁居多。檩条,木椽多用松木。

❼ 什么是九架梁\瓜柱和檩

瓜柱:两层梁架中间支撑短柱高度,比本身之长度的称瓜柱。
檩子,也叫檩条,就是搭在梁上的木头。所谓“栋梁之材”,就是说建房时“栋梁”是主要的支撑,这里的“栋”就是檩子。
古建大木构架
大柁:上面说的最下一层,最长一根梁称大柁。...三柁:第二层较短一根称二柁,有第三层时最短一要根称有利于柁。...有十字的卯口,以随瓜拱和头层的翘或...挑山檩:沿着采步金梁的外边钻一列洞,以承受两山椽子

一、大木结构:
1、大木形制:大木是指建筑物一切骨干木架的总称。
大式:有斗拱的。小式:没有斗拱的。
2、大木结构:竖的支重的部分k k柱。横的被支的部分k k梁桁椽。两者过渡部分k k斗拱。
3、大木造型: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但无论如何造型都离不开檩数,檩数越多房间越大,一根檩为一架,它们有加架、五架、六架、七架、八架、九架。
二、柱和梁的功能:
1、柱:有五种位置
檐柱:凡是檐下最外一列的柱子都叫檐柱。
金柱:在檐柱以内的柱子,除在建筑物纵中线上的都是。
里外金柱:金柱有里外之列,离檐柱近的叫外金柱,远的叫里金柱。
重檐金柱:重檐大殿里,在普通金柱的地位上,支着上檐的柱子叫重檐金柱。
童柱:放在横梁上,下端不着地,而上端的功能和位置与檐柱金柱相同的柱子叫童柱。
2、柁梁:面宽进深是根据柱了的地位而定。柱子的位置是按柁梁之长短及重量而定。
(1)额枋:
柁梁:柱子的下端立在地上,上端顶着柁梁或垫着斗拱顶着柁梁。
额枋:在每个柱头与另一个柱头之间,有连贯两柱间的横木叫额枋或檐枋,其长度扫面宽。
大额枋:在较大的建筑物上,有上下两层额枋的,上叫大额枋,下叫小额枋。
垫板:大小额枋之间有立着的板叫做由额垫板。
平板枋:大额枋的上层与柱头平,其上再加上一层平板枋。
桁檩:枋上排列斗拱,斗拱上放梁,梁上放桁,大式称桁,小式称檩。
檐垫板:较小的建筑物叫小式大木,不用斗拱,梁头直接放在柱上。梁头上放檐檩,柱头间则用檐枋连贯,檐檩与枋。
上额枋:若建筑物是重檐的,金柱须加高以支上檐。其柱头之间也有两层的额枋和垫板,不过大额枋改叫上额枋。
承椽枋:小额术上又加许多的洞以随下檐的檐椽,叫做承椽枋。
(2)梁的功能:
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檩转下的屋顶的重量,再向下转到柱上,然后下到地上去。
挑尖梁:这短梁并不承受上面的重量,功能是将金柱与檐柱前后勾搭住。
双步梁:在有廊子太宽时,桃尖梁上还可以再加一根瓜柱、一条梁和一条桁。在这种情况下,下层的叫双步梁,上层的叫单步梁。双步梁除勾搭之外,也有载重的机能了。
桃尖梁头:柱头上有桃尖梁头,而没有耍头和撑头,桃尖梁头高于耍头和撑头两部合并的全高,所以桃尖梁的下皮是与平身斗拱耍头的下皮平行的。
梁头宽:抱头梁宽按檐柱径加二寸,梁头与梁身同宽,不像桃尖梁头小于梁身。梁头做碗以承檐檩。
桃尖随梁:桃尖梁和抱头梁的下边,又有一条较小的梁,与桃尖梁和抱头梁平行,功能是增加檐柱和金柱间勾搭之力,以补大梁的不足,在桃尖下的叫桃尖随梁。
斜插金枋:在抱头梁下的叫穿插枋,在角檐柱和角金柱叫做斜插金枋。
(3)脊瓜柁梁:
梁架:主要梁的两端放在前后两根金柱上,如没有廊就放在两根檐柱上,梁的长短随进深而定。梁上用两根短墩支一根较短的梁,再上面再支就成为梁架。
大柁:上面说的最下一层,最长一根梁称大柁。
三柁:第二层较短一根称二柁,有第三层时最短一要根称有利于柁。
几架梁:各柁也可按本身所负桁或檩子的总数目称为“几架梁”。
七架梁:如所负共有七檩则称七架梁,其上一层则称五呆梁。
一步架:由大柁均分若干步架,一步架普通多用五六尺。二柁三柁每层梁的缩短,均以每次两端缩短一步架为准。
桁碗:每层梁的两端均挖出桁碗来支撑桁或檩。
瓜柱:两层梁架中间支撑短柱高度,比本身之长度的称瓜柱。
柁墩:高度少于其本身的长度的称柁墩。
脊瓜柱:瓜柱又按地位分为金瓜柱与脊瓜柱两种。
(4)卷棚柁梁:
步架:柁梁按步架的多少分为九层架梁、七架梁、五架梁和三架梁。
郑棚式:间还有四架或六架梁的,这种双数架的梁没有屋脊,脊做成圆形叫卷棚式,也叫元宝脊。
角背:凡是瓜柱都有角背支撑以免倾斜。如获至宝纵中线上有中柱,在梁之内端都安在中柱上。
桁径:大式桁径按头口定,小式则与檐柱径相同。
正心桁:大式拱的建筑,正心枋上的桁叫正心桁,正心桁径四斗口半。
挑檐桁:挑檐枋上的是脊桁,挑檐桁径三斗口。
老檐桁:屋脊桁和正心桁之间的都是金桁,如金桁较多则分上中下。屋顶的特殊轮廓是中国古建筑外形上显着的特征。
三、斗拱的种类和功能:
1、斗拱的用途:
用途: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柱与屋顶间的过渡部分。
功能:是随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屋檐的重量直接集中到柱上。
范围:凡是重要的、带有纪念性的建筑物,大多数都用斗拱。
2、斗拱的种类:
平身科:在屋角柱头上。
柱头科:在柱子之上。
角科:在柱间额枋上。
3、斗的分类:
斗:凡是像斗形的立方块均称为斗,包括斗与升,在大约有4种。
坐斗:在斗拱最下一层,斗拱支撑集中点,即拱与翘昂相交点的叫十八斗。
三才升:在里外拽拱之两端,托着上一层拱或枋子的叫三才升。
槽升子:在正心拱之两端,托着上一层的拱或枋子的叫槽升子。
斗口:坐斗上,有十字的卯口,以随瓜拱和头层的翘或昂。这随翘或昂的口叫做斗口;坐斗高二斗口,称顺身口。斗则承受相交的拱与翘昂,上面开十字口。
4、拱的分类:
拱:凡上略似弓形,位置与建筑物平生或成直角统称拱,包括翘昂,大约有10种。
(1)拱有正心拱和单材拱之分,按位置而定:
正心拱:凡在檐柱中心线上,与建筑物表面平生拱。单格拱:正心拱一面向外,一面向里,在拱的纵中线上,要加上一道槽,以安拱垫板,所以正心拱的厚度要比单材拱的厚度多,这加垫板的厚度。其余不在正心线上的都叫单材拱。
外拽拱:在檐柱中心线以外者叫外拽拱,在里者叫里拽拱。
(2)拱有长短之分,为三等:瓜拱最短,厢拱次之,万拱最长。
瓜拱:瓜拱和除非没胡翘昂不往外出踩的斗拱,每多相叠并用。
万拱:瓜拱在下,托着万拱在正心上或里外拽上。在正心上的叫正心瓜拱,正心万拱。在里拽的叫单材瓜拱、单材万拱;更求准确的便叫里拽瓜拱、外拽瓜拱和里拽万拱,外拽万拱。
厢拱:厢拱总是安在最上层翘昂之最外或最里端上,绝没有放在正心上的时候,所以只分里外,而没有正心单拱的说法。
(3)拱的部位:
拱眼:拱的中间有与昂或翘相交的卯口,拱两端上面有承托升子的位子。在与卯口之间,弯下去 部分叫拱眼。
拱弯:拱的两端下面曲卷处叫拱弯。失弯的曲度,在清工程做法里有所谓“瓜四”“万三”“厢五”的规矩,使拱弯成为几小段直线的小瓣,以便制造。
耍头:在翘或昂之上,有与翘昂平行而大小亦与之相同的分个别叫耍头。耍头前后两端露在外面,都有雕饰。耍头的外端往往做成蚂蚱头,里端做成麻叶头。
撑头:在耍头上面的叫撑头。撑头外端不露在面,只摆在里面,交外面的挑檐枋和里面的井口枋撑住。在耍头后尾却露出刻作麻叶头。
桁碗:撑头之上更有桁碗,其上斫作半圆形槽,大小同桁径,以承受桁或檩。
5、斗拱的分配:
平身科:两柱头科之间为平身科,其功能远不及柱头尖科之重要,差不我是一种纯粹的装饰品。结构与柱头科微有不同;柱头科的桃尖梁头位置,在平身科则为耍头,上面再加撑头木。平身科的耍壮举、翘与昂都是一斗口厚。
柱头科:是尖梁头与柱头间的垫托部分。柱头科的头翘或头昂比平身科的头昂厚加一倍为二斗口,并且越往上层越加厚;到最上层就直接承受由内部伸出来的桃尖梁头;而梁头之厚,则为四斗口。
角科:在角柱之上,地位特殊。普通的斗拱只有一个外面一个里面,角科却同时有两个外面;而且同时左方的正面就是右方的侧面,右方的正面也是左方的侧面;于是在正面做拱的转了角就是昂或翘。不唯正心线上如此,就是外拽各拱也如此;例如正面的外拽瓜拱万拱,在侧面伸出为两层翘或昂,而按地位之不同,叫做搭角闹头翘或搭角闹二翘,但在侧面则名把臂瓜拱,把臂万拱,或把臂厢拱。除正侧两面外,在斜角线上,又有斜昂或斜翘,与各层翘昂平;与耍头平处则有昂,上安宝瓶,以承受上部支出的角梁。
最简:斗拱层数或拽架的增减,由设计人员而定,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简单坐斗上安正心瓜拱一道,拱上安三个三才升,称为一斗三升。
出踩:以正心拱为中,每往里外支出一拽架就多一踩,称为出踩。正心一踩,里外各出一踩叫三踩,里外各出两踩叫五踩,以此递加可以加到九踩到十一踩。
翘昂:翘昂的分配有单翘单昂、单翘重昂、重翘重昂、重翘三昂等等的变换。翘昂的多少是随出踩的多少而定的。
溜金斗:是一种特殊的斗拱。自中线以外,与普通斗拱完全相同。中线以里,自耍头以上,连撑头和桁碗,都在后面特别加长,顺着举架的角度向上斜起称杆,以承受上一架的桁或檩。各怪秤杆之间,横着安拱或三福云,直着用伏莲销,销成一起。
踩:与拱成正角形的横木叫做翘或昂。翘昂的长短以支出之远近而定,在下层的支出最少,越往上支出越远。每支出一层,在里外两面各加一排拱,主就叫做踩。各踩都只有两怪拱,瓜拱在下,万拱在上。
攒:斗共之全部统称曰攒,两攒间的距离通常是十一斗口。在城楼等,大建筑物上也有十二斗口的。一攒斗拱之中,里外拽各加一踩时,上下就加了一翘或一昂。无论一攒共有几踩,在最里最外两极端上只有一层厢拱。
一拽架:踩与踩中心线间的平距离叫做一拽架。翘昂的长短就以拽架多少而定。
6、枋子:
正心枋:万拱之上就是枋子,在正心的枋子就是挑檐枋。
拽枋:在里外拽的叫拽枋。
四、古建的种类:
1、庑殿
五脊殿:庑殿屋顶面阔较长于进深,所以,前后两坡相交而成正脊,而左右两坡同前后坡相交而成四垂脊。
前后两坡:梁架和桁枋都是前后两坡下骨干的构架。
左右两坡:在左右两坡下,有两山金桁在和前后金桁相同的地位,来支撑两山的椽子。
顺扒梁:这两山每步的桁枋都是前后每步的桁,在四垂脊分位之下成直角相交。各层山桁上,前后每层金桁的中下线上,在它们下面与之平行的,有各层顺扒梁。
柁墩:顺扒梁分上(中)下层,每层都是一头放在桁上,一头放在柁上。两山老檐桁上就安下金顺扒梁,在下金顺扒梁上退入一步架处安柁墩,来支托两山下金桁,与前或后下金桁的相交点。
瓜柱:前后上金桁的中线上,在它们的下面,安上金顺扒梁伏在两山下金桁上,按照下金顺扒梁上的办法,退一步架处安瓜柱,支托两山上金桁的相交点。
交金墩:顺扒梁上,支托山金桁与前后金桁相交点的柁墩称交金墩,瓜柱称交金瓜柱。
由戗:两山各桁与前后各桁相交处是放由戗的地位。由戗就是角梁的继续者,是四垂脊的骨干。由戗在各步架上并不一定是一条直线相衔接,因为有举架和推山,,使它立面和平面的投影都是曲线。
举架:举架是产生中国房顶曲线的构架,将屋顶坡的斜度处下而上每椽坡度递增,最下架坡度为5/10,次6/10,次7/10,次8/10,最上9/10加平水4斗口,称之为五举、六举、七举、八举、九举。清式正脊高度并非预定的,是由下向上各檩的举高累计相加而定的。
推山:推山只用于庑殿。如果两山的坡度与前后的坡度完全相同,垂脊的平面投影和立面投影就都成直线。
太平梁:为了不呆板机械,将正脊两端加长,山尖推出,脊桁也跟加长,悬空在梁架扣线以外。在脊桁悬空一端下应加道太平梁,长两步架,放在前后上金桁上。
雷公柱:在太平梁上加一根雷公柱,来支撑脊桁这悬空的一端。这样,使两同的坡度大于前后坡度。不论从任何方向看去,垂脊都是曲线了。
2、硬山
山墙:只有前后两坡,左右两端是两面立墙,叫做山墙。
檐柱:山墙内部也有木架的骨干,立着的有前后檐柱和正中的山柱。
脊檩:山柱下端立在两山台基之上,上端托着脊檩。
排山:在与大柁同高的位置,有由檐柱至中柱的梁。其上在各架梁的高度,按步架减短,有各根梁构成的梁架,称为排山。
又步梁:排山各梁有单步、双步、三步、四步之别,其结构的方法与上述挑尖梁的单步梁、双步梁一样。
山柱:两端的山柱、檐柱、排山、各檩头,向外一面的,一概都砌在山墙之内。向内一面的,则露在墙面,在室内可以望见的。
封护檐:前后两坡,尤其是后坡,和往往有不出檐的,檐椽只架到檐檩上,而不伸出,外面用砖垒到檐平,将椽头完全封起,不露在外面叫封护檐。这种封护檐有时还用砖做成假椽头和假连檐的样子。
3、悬山:
山墙:俗称挑山,结构上与硬山大致相同。唯一不同之点在各桁或檩不在山墙内土住,而一直伸到山墙以外,使檐支出。支出的长度与前后檐出檐的尺寸一样。
燕尾枋:沿着各檩头外钉上博风板以保护桁头。桁头下加燕尾枋,以增加桁的支力。
五花山墙:山墙或按硬山做法,将构架全部封在墙内,或随着各层排出梁柱和瓜柱砌成阶级形,直率的将结构表现在外面,称五花山墙。
4、歇山:从结构上说,歇山是庑殿和悬山联合而成的。把一悬山顶,套在庑殿顶之上,悬山的三角形垂直的山与庑殿山坡的下半相交,即成为歇山。
桃尖顺梁:在这种结构之中,如何使山坡与垂直部分相交。方法是将桃尖梁向后加长到梢间之中,里端安在金柱之上,成为桃尖顺梁。
顺随梁枋:顺梁下面与额枋在相同的地位的是顺随梁枋。
交金墩:桃尖顺梁上面,在退入一步架处,上安交金墩,承着采上、步金梁,与顺梁成正角。采步金上皮与下金桁上皮平,两头与桁交,做成桁的样子,称假桁头。
挑山檩:沿着采步金梁的外边钻一列洞,以承受两山椽子。采步金之上,各架梁的分配便与其余梁架完全相同。各层桁在采步金中线以外,还继续的伸出,称挑山檩,成为悬山的结构。
踏脚木:但因悬山太远,挑山檩不胜重负。所以在老檐桁上放扒梁一道,下皮同时也放在两檐椽之上,谓之踏脚木。
草架柱子:跳脚木之上,在每根桁之下竖立小柱,支住桁头,称草架柱子。
穿梁:左右两根草架柱子之间,在各层同高的桁间,用小梁横穿支撑着,谓之穿梁。
山花板:桁头之外有博风板如悬山之制。博风板之下有山花板,将三角形悬山的部分整个封护起来。山花板的外皮须在两山正心桁中线以里一桁径。
五、门窗格扇:
门窗格扇在清工营造中一概叫做装修,与现代词意不一样,现代装修为装饰、修理、改造的意思。
1、装修分类:
(1)两大类:
外檐装修:是建筑物内部与外部之间隔物,用于避风雨防寒暑的。
内檐装修:是建筑物内部分为若干部分之间隔物,二者之功用位置虽略有不同,不过在构造法上则完全一样。
(2)两部分:
框槛:是不动的部分,是安装格扇的架子。
格扇:是可动的部分,也是一个架子。
2、装修结构:
(1)框槛:
槛:在枉槛之中,横的部分都是槛,分上槛、中槛、下槛。上槛放在地上。
抱框:框槛左右竖立的部分叫抱框,发靠着柱子立柱。
机警披:格扇两旁竖立边梃。
抹头:边梃之间横安抹头。
格扇:每扇格扇可用抹头分作上、中、下三段:隔心、绦杯板和裙板。
隔心:上段的隔心俗称花心,是格扇上透明通气的部分,四周在边梃抹头之内有仔边,中间有棂子,作裱糊或安玻璃的骨架。
棂子:棂子的花纹用菱花或用类似方格、六角、八角的几何形。
槛窗:这种门扇可以做隔扇,也可以做门窗。做门窗时上下两头加转轴,做窗则称槛窗。
角叶:边梃与抹头相接处,在较华丽建筑中,多用角叶或人字叶钉上。以防扇角松脱或歪斜。在边梃的中段钉看叶,带钩花钮圈子。
梭叶:在较朴素的建筑中则用梭叶,梭叶的功能与看叶一样,形式较简单,也带钮头圈子。
风槛:普通的窗子都做槛墙上。槛墙顶上先安榻板,次安槛框,只是下槛较小,改称风槛。
支摘窗:窗扇有时不象门那左右转动,而做内外两层,上下两段,外层上段可以向上开支,下段可以摘下的,称支摘窗。支摘窗没有风槛,下段直接安在榻板上。
(3)帘架:
帘架:是一种辅助的门框,安在格扇之外有门处。
花心:两边的边梃与格房扇同高,下部是门洞,上部用抹头二根,中间有仔边棂子,称帘架心亦称花心。
荷叶墩:帘架上可挂帘子,有时可以安两扇门。帘架边梃的上下两端,多用苛叶栓斗及荷叶墩安装,可以随时卸下。
(4)大门:
大门:是一种特殊的装修。
门框:门扇的宽往往不如大门间面宽,所以包框以内有时加门框。
余塞板:门框与抱框间的横木为腰枋,将框间分成上下两段或三段,框与腰枋间的空档用板遮住叫余塞板。
走马板:中槛以上横披所在的位置,不用格扇而用板遮盖叫走马板。
门枕:大门两端处,在门扇转轴之下有门枕,可用木或用石。
连楹:中槛上有门簪,将连楹销在中槛上,外端成六角形是一种有趣的装饰。
(5)门扇:
穿带:大门门扇的结构,左右竖立大边,上下端安抹头,上下抹头之间有较小的抹头称穿带。
门心板:大边与抹头一周的中间是门心板。
插关:门外安门钹,门里安插关。
兽面:在较大门上,门钹的形式做成有环的兽面。
门钉:此外不家五路、七路、十一路、门钉,表现凛然不可侵犯的庄严样子。
内檐装修与外檐装修构造原则完全相同,因不受风雨气候的限制,样式极多,可以施用种种的雕刻,形成一种自立的艺术。
六、龙井和开花:
1、龙井:
名称:用在重要建筑室内天花的中心部位。清代称龙井,宋代称藻井,古称天井、方井、斗四、斗八。
形状:一般具有上圆下方形,早期也有上部做成八角井、十六角井的。
图案:龙井中心部位称明镜,明清多刻以云气蟠龙或蟠龙衔珠等。宋金朝代有将楼阁建筑形制置于龙井斗拱之上,称为天宫楼阁,象征天庭世界。
2、天花:
用途:天花即平顶棚,现称吊顶。清代用于室内屋顶下,以木条相交做成方格,上覆木板以隔绝尘。
形状:支条按面宽进深排列成方格,每方格为一井,一般以斗拱攒距定井口宽窄,井内的板中天花板。
图案:背版多绘以圆光四岔式的彩画,也有以素色楠木雕刻的开花板。
海墁天花:全部天花以木板钉上,不露支条。
软天花:顶部先吊制白樘篾子木骨架,将开花彩绘图样绘于纸上,裱糊在天棚骨架上。
3、天花彩画:
天花一般分软天花和硬天花两种:
(1)软天花用法:
以高丽纸用浆糊粘在墙上作画,全部画完后比好尺寸截整齐,再行裱糊天花及燕尾,糊好后,再刷支条,码井口线(如金线者须包黄胶),然后贴金。
(2)硬天花作法:
先将天花板摘下,并号好码,画完后按号就坐,否则不易安装。然后作画,待全部彩画绘制完成后进行安装。天花彩画的片金天花、金线天花、金琢墨天花、烟琢墨天花以及其他天花等多种彩画形式。绘制天花彩画时,应行丈量天花板及开口大小,支条宽窄的尺寸。再根据尺寸配纸起画稿;画稿先绘方圆箍子,后绘箍子内各种花纹图样,再绘岔角花纹;画稿完后进行谱子工作。然后根据选定的彩画形式作好开花板地仗,进行磨生油、过水布、后天谱子、沥粉、刷色、包黄胶。贴金工作。
七、瓦石:
1、琉璃瓦
釉色:琉璃瓦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到明清时代已经有黄、绿、蓝、黑、紫、白、翠等颜色,但以黄绿为主色。各色瓦可单色使用,也可杂色相配。
规格:清代琉璃瓦的尺寸分九种,称为九样。除一样大瓦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使用过外,其余分别使用在不同规格的建筑物上。
2、台基
历史:早在殷商时代即出现。台基经历了土、砖石等不同阶段,各历史时期皆有不同的台基形式,成为建筑造型的重要因素。
须弥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加而成,吸取了佛像台座造型面形成的一种特殊台基形式,一般多用在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图案:早期须弥座为多层砖构成,至宋代其形制已定型化,束腰部分明显增高,束腰以间柱分隔,柱间雕饰壶门及伎乐天女,菩萨等图样,成为台座的重点。至清代须弥座各层分割近似,装饰平淡。

❽ 什么是檩条的跨度啊说是跨度不超过4m是什么意思

相邻两榀屋架垂直距离,也就是说檩条在两榀屋架间的受力距离不能大于4m。

❾ 杨树有虫子

【文 摘】东明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完成后,植树绿化任务较大。2006年春季,在东明黄河堤防和淤背区种植了以中林46、107品种为主的杨树135.88万株。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可见树木栽植后的管理十分重要。树木的管理过程就是选择苗木种类、栽培、管理等过程,本文重点对杨树的栽与培管理以及杨树病虫害的防治予以分析,并就以往在杨树栽培与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粗谈拙见,以便下一步的植树及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杨树栽培 病虫害 防治

为保证树木成活率和以后的管理,县局对工程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聘请林业专家菏泽花木协会副会长田世堂和马头镇国有林场技术场长宋贵和进行指导。两位专家现场查勘了该局苗木状况,就下步苗木病虫害防治,树株、枝叉修剪、浇水培土等管理方面应注意的事项对管理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东明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已将“三维动画”付诸实践,黄河堤防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堤顶道路公路化,险工、控护工程标准化,涵闸、虹吸公园化的系统工程也初见端倪。临河防浪林、背河生态林建设的规模已在东明黄河开始实施。而防洪工程建设标准的提高,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人才,我们的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往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上,要从经济管理,经营创收,果树、树木管理,淤区种植等方面入手进行管理,使黄河工程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栽植杨树对黄河防洪保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防洪工程栽植杨树,一是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涵养水分,实现防洪工程绿化达标,防止水分流失,保护防洪工程完整;二是为防汛抢险储备软料;三是增加国家收入和管护人员收入,稳定管理队伍;四是为社会创造财富。

杨木的用途很广,主要用做民用材,如用于农民盖房,用杨木做门、窗、梁、檩、柱和家具等。近年来,随着我国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杨木已成为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造纸、火柴、卫生筷和包装业的重要工业原料。目前,杨树的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充分满足木材加工业的需求,影响了木材工业的发展,据调查,杨木价格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大径级的杨木短缺,价格较高。

二、杨树的栽培与管理

1、栽培过程

1.1 杨树的种植要求:种杨树一般提倡“三大一深”,即采用大株行距,大穴和大苗,并要深栽。植树穴的长、宽、深要求尺寸为100cm×100cm×80cm。深栽80cm是为了苗木有更长的树干部分能转化为根,增加根量,吸收深层湿润土壤中的水分,提高抗旱力和成活率。

1.2 东明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在临河营造了防浪林,在背河种植了生态林,堤顶两侧堤肩各栽植了黄金柳和紫叶李树,行距2米,株距3米;在部分地段建起了育苗院,由于天气干旱,连续普浇三四遍水。

2、栽植管理过程

2.1 2006年植树,县局成立绿化领导小组,分管副局长任组长,工务科科长、河务段段长为成员,植树施工期间,县局领导及业务部门巡回检查、指导、督促工程进度。

2.2 安排统一品种,统一规格,统一选择优质杨树苗,直径2.5~3.0cm,高度4.5m以上,聘请林业局技术人员指导实施,挖坑标准为长×宽×深为1.0m×1.0m×0.8m,普浇三四遍水。

2.3 制定了植树奖惩办法。与基础单位签订了责任状,河务段长、副段长实行包段管理,每人缴纳5000元人民币作为保证金,栽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者,返还5000元保证金后,再奖5000元人民币;成活率达不到90%者,扣除5000元保证金外,再罚5000元,同奖同罚。

2.4 河务段抽出精兵强将实行分堤段管理负责制,按照植树成活率实行同奖同罚,由于措施得力,责任心强,浇水及时,杨树栽植标准高、进度快、质量好,植树成活率较高。

三、杨树病虫害的防治

杨树是一个比较娇嫩、多灾多病的树种,一些暂时的或持续不良的环境条件,均可使杨树的正常生理功能被破坏而发病。如春旱、风沙、冻伤、日灼、土质贫瘠、盐碱和长期积水等。杨树也易受致病性的真菌、细菌、病毒、螨类和某些高等植物的侵袭而发病,此类病害称之为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毒和非侵染性病毒虽然有其各自的发病原因和过程,但彼此又有很多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影响或破坏正常的生理功能的一些环境条件,常导致杨树抗病性的降低,或为病源菌的侵入和扩展创造条件,因而成为杨树发病受害的诱因。

1、杨树病害的分类

从叶部病害分,主要有叶锈病、杨树黑斑病、杨树灰斑病、杨树炭疽病、白粉病、黑星病、花叶病、叶枯病、斑枯病、皱叶病、煤污病;从枝干病害分,主要有烂皮病、溃疡病、大斑溃疡病、干腐病、细菌溃疡病、破腹病;从根部病害分,主要有紫根病、根癌病等。

2、杨树病害的防治

从栽培的三倍体毛白杨来看,植后翌年发生的溃疡病、干腐病、叶枯病居多;从栽培的中林46品种杨树来看;在山东菏泽试点,5年生树高达19米,胸径23.9cm,单株树积0.335m3 比214扬提高87.9%;树质优良,纤维变化幅度小,适于做造纸、火柴、胶合板等各种用材;水泡型溃疡病、杨树的烂皮病、早期落叶病等发生较少,对天社蛾、潜叶蛾抗性较强。缺点是易风折,可采取与其它树种混交的办法加以预防,2006年,东明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新植杨树统一栽植中林46和107杨树,此树种只要从选苗、栽植、浇水、管理诸环节把好关,病害一般不大,只是从翌年起发生一些虫害,只要加强保护管理,成活率较高。

几种常见的杨树病害的防治。

2.1 溃疡病。

(1)症状:病害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病菌可在树干上、枝条的病斑和病体中越冬,春季是杨树溃疡病最主要的发生时期,尤其是在幼苗移栽后发病率最高,夏季杨树生长期旺盛,病害发展缓慢,秋季又可出现第二次发病的高峰期。

(2)发病规律:病害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春季风沙、干旱,水分、肥力不足,导致生长衰落的条件均易引起发病。

(3)防治方法:

①选择抗菌品种及优质树苗;②造林选地要适当;③加强育苗和幼林的管理;④采取修枝措施调节树体水分;⑤用生长剂刺激根系生长;⑥化学防治,用50%的代森铵200倍液、50%的多菌灵400倍液、75%百菌清400倍液喷施。

2.2 干腐病

(1)症状:树干受害,初为淡褐色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芽痕处,椭圆形逐渐扩大条形长斑,后期形成轮丝状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枝条发叶时,病斑不明显,但迅速失水,枯死。

(2)发病规律:病菌以病丝和分生孢子器在杨树病组织上越冬,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由伤口、芽痕处侵入寄生。以4~6月份发病最高,杨树的栽培缺水或树势衰弱的受害特别严重。黄河堤坝因地势高、风沙多,浇水不及时易发生此病。

(3)防治方法:与上述的溃疡相同。

2.3 叶枯病

(1)病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危害嫩梢和幼茎,叶片发病初期为褐色小点,扩展后或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当天气潮湿时可长出霉状物,天气干燥时病斑中央易干裂,后期病斑常脱落,故名穿孔病。嫩梢和幼茎发病时,先产生褐色棱形病斑,后凹陷,变黑,可环切枝梢,使其缢缩枯死。

(2)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落叶、嫩梢上越冬,借风雨传播,由气孔或伤口侵入叶片,一般在多雨的夏季发生严重。

(3)防治方法:第一,选用抗菌品种;第二,冬季清除落叶和病枝梢,减少初侵染来源;第三,喷施75%百菌清500倍液、80%多菌灵400~500倍液、40%乙磷铝300倍液。

以上是近几年发生的主要病害,如初期选苗,选种不当还会有多种病害发生,这里不在一一枚举。

四、杨树虫害的防治

1、几种常见的虫害

从载植的三倍体毛白杨和中林46杨两个品种来看,近几年来发生的虫害主要有:(1)叶部虫害有杨舟蛾、杨尺蛾、杨毒蛾、舞毒蛾几种。(2)从树干上看以天牛居多。

2、几种常见虫害的防治方法。

叶面害虫大致可采用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10%广效敌杀死25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喷洒杀死害虫。天牛害虫可采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注射虫孔、80%敌敌畏1000~2000倍液、10%广效敌杀死乳剂2500倍液喷树冠,杀死成虫和初孵幼虫。

另外,可酌情保护害虫天敌,使其捕捉害虫等。

四、结语

杨树的栽培技术虽然不太复杂,但忽视了栽培的质量和管理,容易导致成活率不高。影响杨树栽植成活率和存有率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栽培技术是第一位的,尤其是黄河堤坝上,栽培位置较平地高些,易干旱,黄河河道内风沙严重,再加上近几年沙尘暴活动频繁,常导致新植树苗的倒伏,已植树木病害、虫害的发生。因此,加强管理、管护是我们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