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商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有什么方法突围
同质化严重,有几种方法可以引流。
1、低价,压低价,再压低价。
当然,这种方法不适用所有商家!这种方法不适用所有商家!这种方法不适用所有商家!
打价格战最为直接。做2C,大多数的消费者都是价格取向,只要价钱够低,一些小瑕疵都可以选择性忽略。
那么,适用于哪家商家呢?
(1)有实力和手段以及资本做“私域流量”的商家。
(2)散财童子,做慈善的商家。
(3).....(自己体会)
2、在素材、文案、落地页上动手脚
让设计弟弟老老实实工作,别老是抄别人的设计,自己重新做一份创意。视频也好、图文也好,讲究的就是与众不同,讲究的就是鹤立鸡群。人家做的好不好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要与众不同。
当然,不同也要保质。
而不同可以体现在展示的亮点。别人展示颜值,我们展示功能,别人展示特价,我们展示质量。
将创意素材展示的“亮点”差异化来吸引消费者,在产品/创意设计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也是一种不错且较低成本的方法。
3、偏方
这里所指的偏方是指一些不是正常人用的方法:
(1)降维打击,品牌下场。和大品牌合作,同时结合各种促销方案+营销热点组合拳来打压竞品。
这种方法在二类电商零食市场很常见,前段时间的周黑鸭、三只松鼠、丹麦曲奇饼等品牌就爆卖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某单周的零食榜单前十清一色都是三只松鼠的产品,且单价压得比其他平台要低。
(2)供应链垄断。这种玩法也有的,但实际上有了线上2B平台之后,这种玩法实施起来的难度并不小。但这种从源头解决对手的方式,确实是不错的方法。现在很多做电商的商家也在抱团搞这种事。
看到这,有人不禁问了:“万一人家厂家自己做电商怎么办呀?”
合作啊!合作不成打压啊!打压不成收购啊!
(3)下三滥招数。至于怎么个下三滥法,这里就不说了。
2. 图书的电商销售如何摆脱价格战
1、编辑团队的自我改造
在选题策划之初加大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切实研究透彻“孩子们都在读什么书,他们喜欢什么书”,以需求定生产。此前,明天社尝试的定制化生产模式初见成效,后续准备在做大强势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定制产品的规模,真正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出版业。
2、营销发行团队的自我改造
明天社尝试开辟了一些自己的营销平台,如沙沙故事会、明天儿童美术馆、山东学前教育网等,都是针对不同读者进行的自媒体和自渠道的设计和规划。
3、增加sku
简单来说,就是在链接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新的低价sku,通过这个sku去透出低价来与同行之间竞争。
这个操作有其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比竞品拥有更高的吸引力。相比同行的新品,我们原有链接拥有较高的权重,在高权重下透出与同行相似的价格,对于用户来说会拥有比同行宝贝更高的吸引力。
劣势:影响人群,通过新增低价sku一方面虽然能够增加宝贝对比低价同行的竞争力,但同样的,如果新增的低价sku价格过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宝贝的人群标签,所以这一办法只在同行与你宝贝之间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使用。
4、新上链接
同行上新低价宝贝,无非就是为了抢占我们的市场份额,同理,我们也可以自己上新一个低价链接,与竞品价格持平,也来抢市场的份额。
与其低价的市场份额被竞品抢走,不如我们自己去抢自己原有爆款低价的市场份额。
5、对冲
对冲的意思就是,他对标你的价格设置低价,你就再对标他的价格去设置低价,以低价打低价。这种方式其实是会将价格战越演越烈,并且想要实现这种操作,需要商家有足够的资金成本,或者有强势的低价供应链才可。
3. 如何看待电商行业价格战
1.电商之间的价格战本质上是一种效率之争。电商的实质就是效率,是发挥规模优势的平台,是让小众商品大众化、标准化的平台,客观上也起到产品推广的作用。
2.平台打价格战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以“价格战”的名义进行品牌造势,实际上是公关战,带动用户的关注度,拉动消费欲和消费力;打价格战就是一种低成本增加流量的营销方式,电商平台最终将节省下来的营销成本,让利给用户。二是借助促销以处理滞销品,为刺激消费者,带动其他商品销售,大促时也会拿出部分畅销品做活动,但这些畅销品可提供的货源量极为有限,主要还是起到带动其他滞销品销售的作用。三是用价格驱动消费者,抢占市场份额,借势抬高股价。
3.价格战是一场持久战。对于处于落后被动地位的电商平台而言,价格战要持续不断地打,而且要有针对性地打,针对竞争对手的热销产品来长期定向地打。其次,价格战表面上是一种营销策略,实际是系统性营销方式,考验的是团队协调能力。
4. 电商打价格战
千真万确,不过价格战打下来,B2C电商行业,大型的B2C公司最终可能就剩他们两家了,或者不超过5家,因为他们都实力雄厚,资金充沛,相反那些实力一般,资金不足的公司基本就被他们两家互斗过程中顺带被淘汰出局了。
当然不排除某些走差异化战略,而且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购物体验非常独特的电商公司,也有可能存活下来,而且活得很好,关键是不要跟京东与苏宁提供类似的商品进行竞争。
5. 电商行业为什么会发生价格战,这种价格战是否对社会有利,政府是否应该限制
发生价格战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在这项在这个社会上的消费更多一些利润,它的有没有很多韩人还是很注重价格的,可能两个相同的牌子后面买价格低一点的那一个,他们这是易会促进消费的消费,但是也不能无限制地直接降价,所以还是应该给予一定的管制的。
6. 电商价格战的电商社交化
日前有消息称,当当网将收购知名社区互动平台豆瓣,尽管对上述消息予以否认,但当当网承认将会升级自己的社交化平台。当前,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发布新品、拉拢客源已经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模式。国内多家大型电商均有意加速社会化电商渗透。在业界看来,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图书类电商与大型阅读社区的联姻将是其实现二度爆发的新契机。事实上,相比于传统的营销模式,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产品促销、概念植入已经成为一种颇为有效的方式。由于公众关注度高,通过明星、网络红人“之手”在SNS社交平台上轻轻一点发布的产品促销信息的效果,有时候不亚于品牌花费巨资进行的广告投放。基于此,国内多家电商纷纷步上社会化电商之路。从上月开始,淘宝网商品在“分享”和“收藏”之后新增了“加入密淘”的选项,增强用户间的互动性。无线淘宝也推出“表哥计划”,旨在让没有网银的老人孩子等人群,绑定亲朋好友的支付宝进行购物。与此同时,拥有强大QQ用户资源的腾讯电商更热衷于社交化营销。QQ弹窗、QQ邮件、QQ客户端、QQ空间、朋友网、QQ游戏等资源,成为合作商家最看重的特色服务之一。此外,国美在线母婴频道、乐蜂网等也在建设社交化平台。艾瑞咨询分析师王亭亭认为,电商企业向社会化电商渗透是为了用户黏性。在他看来,价格战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很难培育用户忠诚度。而通过夹杂社交元素的营销渗透,依靠口碑和社交圈子进行品牌扩散和营销,则有利于稳固企业的用户群,“这种模式见效相对较慢,但由此带来的用户忠实度以及重复购买率却很高”。主流电商的社交化尝试品牌 社交化产品阿里集团 淘江湖、爱逛街、密淘等京东 全球最大3C产品评论库凡客诚品 凡客达人当当网 当当分享乐蜂网 蜂向标社区大型电商为何加速社交元素注入?本文仅从社交媒体给消费者带来8大好处来解析其因。1、社交媒体推动企业信息透明化
社交媒体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新都更能够促进企业的协作精神,从而使得所有的公司和组织都能够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企业对社交媒体积极性越高,其透明度也就越高。例如,惠普的员工博客计划使得外界能够更好的洞察惠普的内部状况。沃尔玛等公司甚至还邀请客户来撰写博客。
在未融入社交媒体之前,大型企业很难与用户进行互动,也就无法获取反馈。而现下,用户可以直达企业高层。除此之外,所有的企业面对环境问题、产品标准以及消费者和员工权益等问题时,也不得不更加慎重。
2、社交媒体提升产品质量
社交媒体使得所有消费者都可以针对产品发表评论并提出批评,因此厂商的产品必须有过硬的质量。产品质量不过关的厂商将会被曝光并最终失败。这也是为什么好的产品往往在传统营销上投入的资金更少的原因所在。社交媒体的存在使得优秀的产品能够获得自己用户和粉丝的追捧。
3、社交媒体可以提供优秀的客服渠道
看看维珍美国航空公司(Virgin America)是怎么利用Twitter的吧。如果你的航班有问题,只需要在Twitter上向维珍的客服人员求助即可。这种服务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4、社交媒体能够创造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
星巴克、戴尔和宝洁都采取了这种模式,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反馈,并借此创造更好的产品。大型企业对此越积极,就越能促进这种模式的发展。
5、消费者可自主控制社交关系
你可以选择关注英特尔或福特的员工,至于是否需要加入他们的社区则完全由你做主。这与传统媒体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在传统媒体中,你完全无法控制自己与大型公司之间的关系。
6、免费接触大型企业
企业建立平台、网站和服务通常都是为了赚钱和建立业务,但它们大部分都对用户免费开放。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服务都是依靠广告费和赞助费等形式来获取收入的。
7、大型企业可借社交媒体提供有趣的资讯
如果某些品牌希望通过社交平台来发布视频且做法得当,那么消费者就可以从中获得资讯。比如可口可乐在其博客上发布的公司发展史以及耐克在YouTube上发布的足球视频。
8、用户主宰内容和互动
社交媒体上的许多交流都与大企业有关,这一点并不奇怪。无论是否出于自愿,大型企业已经实实在在的参与到社交媒体之中。
7. 如何看待电商价格战
这背后其实是电商巨头之间的资本博弈,各大电商都得到过风险投资的资本注入。通过资本博弈拖垮竞争对手,赢得市场份额。所以他们并不指望价格战可以带来多少收益,他们看重的是未来市场份额的垄断和商战的胜利。
8. 中国电商价格战还能打多久
电商的价格战“基因”
2012年注定是中国电商行业硝烟弥漫的一年。据艾瑞咨询日前发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B2C购物网站市场份额”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市场份额排名前六位的分别是天猫、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腾讯B2C、苏宁易购和当当网。此轮价格战除了腾讯B2C,另外5家全部加入。而这5家企业所占的全国B2C市场份额超过82%。当电商行业巨头们纷纷投入高达数十亿元巨资,都扬言要做全网最低折扣,甚至提出“击穿全网最低价”等等口号的时候,是否有人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电商就一定要低价?
从电商诞生之初的商业模式来看,导致电商爆炸式野蛮生长和发展的三大“便利”基因决定了电商的低价“性格”:
一是空间便利基因,借助于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宅在家里也能逛遍全世界的商场,买家——商品——卖家三者只用在互联网上进行零距离接触即可达成交易,剩下的物流、交通问题就交给中间商去做即可。不管身处世界何地,只要快递可以到,就可以网购。按照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省下的劳动自然可以折算成商品价格上的折扣;
二是时间便利基因,无论是B2B还是B2C等等,最大的优势无非是将卖家和买家的距离通过互联网拉近为零,空间上的节省直接带来了时间的节省,从现金流的角度,交易时间的节省意味着商家在价格上必须要做出让步;
三是比较便利基因,实体店铺中永远不可能做到将同一商品按款式、价格、销量甚至还有好评率等等指标在消费者面前排好了序以供选择,可是借助于搜索引擎技术,这一切是那么的简单和自然。“款式全网最流行”、“价格全网最低”、“销量全网第一”、“好评全网第一”等等,总有一个指标会击中消费者购物偏好,进入订单支付界面。比较的便利直接降低了交易成本。
低价是必须的,但低价不表示低利润,在看似“低价”的电商行业,电商要做的就是在“低价”中寻找自己的利润空间。
消费者的低价“情结”
追求低价是消费者普遍的心理,尤其是在“省略了店铺租金、人工成本等中间环节成本”的电商市场,如果不能做到低价,至少是和门市店相比的低价,可以说这家电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问题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多低才是真正的低价?对于商家来说,多低才是承受的底线?在商家在价格上不断的妥协,消费者是否正在逐步丧失判断和比较价格与价值的能力,而纯粹的依赖搜索引擎来追求全网最低价?亚马逊中国总裁王汉华也曾表态:“中国的消费者被宠坏了”。到底谁才是价格战的幕后推手?
不得不说的是,作为消费者,面对电商一轮又一轮的降价风暴,而又找不到一个可以信赖的公正的价格标准来衡量,于是价格和送货速度成了网购的重要衡量标准,支付前的搜索比价流程成了网购的必做动作。正因为如此,一些以次充好的“低价”商品才有了生存空间,更严重的后果是,电商行业的柠檬市场也许将因此形成。
当实体店遇上网店
国内电商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纷纷投入巨资“让利”给消费者,甚至发生了怀疑对方资金链即将断裂而对赌千万的怪事。这一幕幕闹剧的结局当然只能不了了之,可似乎让人有穿越回上世纪九十年代,投资商争相烧钱投网站的互联网争霸战时代。电商的网店时代已经到来了么?
苏宁是个典型的案例,2011年底苏宁的销售规模达到939亿元,而支撑这一高速增长的正是不断的“开店”,苏宁的门店数量2003年仅38家,2011年底已多达1724家,仅2011年一年新开门店就达到376家。而到了2012年,这种复制粘贴式的开店扩张模式遇到了挑战,苏宁电器一季度整体收入同比增长近10%,但实体门店的收入增幅仅6.4%,而苏宁易购的收入增幅却高达74%。一降一升,不得不让苏宁重新考虑年初定下的新增400家门店的构想,而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苏宁易购。
苏宁是从实体店到网店的成功案例,面对以苏宁为代表的“实体店+网店”双管齐下的商业模式,其他纯电商,比如京东、当当等,优势在哪里?浏览几大电商巨头,就会发现他们的商品越来越同质化、物流服务也越来越趋同,价格战更不是长久之计,拿什么来竞争?
淘宝的实体店可以作为另一个案例来做对比。说起中国的电商,就不得不提阿里巴巴和淘宝,淘宝是纯粹的电商,有段时间也开了很多的线下商店,可是经营的效果远不理想,不久就纷纷关闭。
一个从实体店到网店,另一个从线上到线下,一个是自己开店自己卖,一个是提供平台别人开店卖。虽然二者商业模式显着不同,但一个上网就获得成功,另一个下线就“见光死”,充分说明,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做生意,消费者的口碑最重要。无论是对于京东和当当这种纯电商模式,还是苏宁这种实体店+网店模式,口碑才是生存的底线,价格战只是生存的技巧。
即将到来的中国电商行业洗牌
为什么电商不在产品的质量上竞争,而是在价格上竞争?
应该说,电商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打的就是供应链和价值链细分的主意,羊毛出在羊身上,厂商、物流商、电商的利润来源始终还是消费者,有口碑就有销量有利润。
那么电商的口碑从何而来,还是得靠商品的性价比。电商和实体店本质的区别只是存在形式不一样,一个是实物展示,一个是图片展示。可是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做生意,都应遵守基本的商业道德。
纵观中国当前的电商市场,各大商家的宣传口号无一例外的都是“低价”,都誓言要做“全网最低价”,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价格是市场竞争中最有杀伤力的利器,可是当一个市场只讨论价格的时候,那这个市场已经不正常了,极容易发展成为劣币驱逐良币的柠檬市场。低价不是电商的错,而且低价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电商的实力,可是无论怎样的低价,前提都是要把好质量关。
2012年也许就是行业洗牌的一年。这场洗牌的结局还未可预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仅仅靠价格战是笑不到最后的。
9. 我国b2c电子商务现状面临哪些问题
基本的B2C互联网平台这种模式已经很成熟了,
包括京东天猫这种大平台的商家,也包括自建平台的企业
只要公司有资源积累有产品,就可以上京东天猫开店
只要选一个行业,就可以自建品牌做B2C
但是!!!
正因为模式的成熟,门槛相对较低,这也意味着竞争的激烈,必须寻找新的突破点、创新点,否则很大可能的变成一个打价格战的局面。
现在突破点主要是从服务做起,B2C模式必须转型,如何把单纯的B2C商品销售变成更多的增值服务盈利,创造出围绕商品的周边,将局面打开,成为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