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变动趋势及规律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土地价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土地价格变动的基本规律。这一现象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及家庭户数增加以及土地投机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会增加城市土地需求,从而推动土地价格上升。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住宅和商业场所的需求增加,加剧了土地供需矛盾,促使土地价格持续上涨。然而,城市周围耕地的占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但由于耕地的控制,土地供需矛盾仍然加剧,导致近年来土地价格迅速上涨。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的增加,推动了对住宅需求的增加,进一步拉动土地价格上升。土地投机通过制造虚假需求,人为地推动土地价格上涨,以实现获利,韩国和中国广西北海市的历史案例即是明证。
土地价格变动呈现出周期性特征,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在经济繁荣时期,各产业兴旺发达,土地需求增加,导致土地价格上涨。相反,在经济萧条或速度放缓时,社会有效需求减少,土地需求和投资减少,土地价格下跌。中国的紧缩银根和压缩投资政策导致了土地价格的总体下降。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大危机时,经济陷入萧条,土地价格也跌入谷底。随着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土地价格也持续上涨。政府为了实现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目标,会采取经济政策来调节土地价格,影响土地价格变动。在经济发展不稳定、通货膨胀或房地产业发展过快时,政府会采取措施抑制房地产市场,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会采取优惠政策刺激土地投资,使土地价格回升。利率的调整对房屋单位数量有显着影响,韩国为了平抑土地价格,实行超额土地税,使季度地价仅微涨。
土地价格变动在不同地区具有差异性,这取决于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土地价格变动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在同一地区内,不同产业对土地有不同的要求,导致在不同位置上的地价呈现差异。沿海开放城市如深圳特区等经济发展速度快,地价波动幅度高于内陆城市和西部地区。商业中心区地价最高,随着位置向边缘移动,土地价格逐步下降。在同一供需圈内,商业区的地价高于住宅区和工业区。
在房地产价格构成中,地价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产品中的价值量下降,劳动力价格和建筑材料价格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而降低,而在总价格中的比重越来越小。然而,土地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由于其自然供给的无弹性,土地需求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而扩大,土地价格在房地产总价格中的比重也会越来越高。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地价占房地产价格比重为10%~15%,到70年代上升为20%,80年代达到30%左右。
(1)资本主义土地价格由哪些决定扩展阅读
土地价格是土地经济作用的反映,也叫地价,是土地权利和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即地租的资本化。我国的地价是以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为前提,一次性支付的多年地租的现值总和,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