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什么需要靠石油能源驱动
扩展阅读

什么需要靠石油能源驱动

发布时间: 2022-06-18 02:13:45

① 目前世代汽车,飞机动力能源靠石油,未来等石油能源消耗灭绝靠什么.

国家会找到新能源的替代,比较电解水,分离出氢气和氧气,然后氢气燃烧,产生动能,驱动汽车,氢气燃烧产生的是水,所以比较清洁, 北京目前有少量的公交车就是这种的

② 石油基础知识

石油,也称原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锑等)。由碳和氢 化合而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过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区分很大。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剂、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今天88%开采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更新原料,许多人担心石油用尽会对人类带来的后果。 生成生成生成生成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氧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 历史起源历史起源历史起源历史起源 现代石油历史始于1846年,当时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区 的亚布拉罕·季斯纳发明了从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兰人依格纳茨·卢卡西维茨发明了使用更易获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兰南部克洛斯诺附近开辟了第一座现代的油矿。这些发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开来了。1861年在巴库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炼油厂。当时巴库出产世界上90%的石油。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为夺取巴库油田而展开的。 19世纪石油工业的发展缓慢,提炼的石油主要是用来作为油灯的燃料。20世纪初随着内燃机的发明情况骤变,至今为止石油是最重要的内燃机燃料。尤其在美国在德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油田发现导致“淘金热”一般的形势。 1910年在加拿大(尤其是在艾伯塔)、荷属东印度、波斯、秘鲁、委内瑞拉和墨西哥发现了新的油田。这些油田全部被工业化开发。 直到1950年代中为止,煤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燃料,但石油的消耗量增长迅速。1973年能源危机和1979年能源危机爆发后媒介开始注重对石油提供程度进行报道。这也使人们意识到石油是一种有限的原料,最后会耗尽。不过至今为止所有预言石油即将用尽的试图都没有实现,所以也有人对这个讨论表示不以为然。石油的未来至今还无定论。2004年一份《今日美国》的新闻报道说地下的石油还够用40年。有些人认为,由于石油的总量是有限的,因此1970年代预言的耗尽今 天虽然没有发生,但是这不过是被迟缓而已。也有人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总是能够找到足够的便宜的碳氢化合物的来源的。地球上还有大量焦油砂、沥青和油母页岩等石油储藏,它们足以提供未来的石油来源。目前已经发现的加拿大的焦油砂和美国的油母页岩就含有相当于所有目前已知的油田的石油。 今天90%的运输能量是依靠石油获得的。石油运输方便、能量密度高,因此是最重要的运输驱动能源。此外它是许多工业化学产品的原料,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在许多军事冲突(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海湾战争)中占据石油来源是一个重要因素。今天约80%可以开采的石油储藏位于中东,其中62.5%位于沙特阿拉伯(12.5%)、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卡塔尔和科威特。

③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当今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1)用来驱动汽车、飞机和轮船的

(1)石油分馏的过程是利用沸点的不同将各成分进行分离,属物理变化.化石燃料中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还含有硫、氮等元素,燃烧时会转化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它们对环境引起的主要危害是容易导致酸雨的产生.故填:物理,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容易导致酸雨的产生.
(2)石灰浆在空气中也可以吸收SO2生成CaSO4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H)2+2SO2+O2═2CaSO4+2H2O.
(3)分析表格提供的数据,每一元煤气放出的热量为1.11×104kJ,每一元液化石油气放出的热量为0.75×104kJ,每一元天然气放出的热量为2.17×104kJ,应该选择天然气.故填:天然气.单位价格的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
(4)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C2H50H+302

点燃
.

④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当今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1)用来驱动汽车、飞机和轮船

(1)分馏过程中主要是从石油中根据不同沸点范围分馏出来的汽油、航空煤油、柴油等,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化石燃料中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完全燃烧的产物主要是C02和水;
(2)计算一元能购买到的煤气热值:

1.56×l04kj/kg
1.4元/千克
=1.11×l04kj/元;计算一元能购买到的液化石油气热值:
4.5×104kj/kg
6.O元/千克
=0.75×104kj/元;计算一元能购买到的天然气热值:
3.9Xl04kj/kg
1.8元/千克
=2.2××l04kj/元;分析比较,综合考虑,我将将选用天然气作燃料;
(3)化石燃料中一般含有硫元素,燃烧时生成S02;新的清洁能源如水能、风能、潮汐能、氢能等较多,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因此,使用新的清洁能源对人类非常重要,可以列举一种新能源:H2
故答案为:
(1)物理;C02和水;
(2)天然气;
(3)S02 ;H2

⑤ 为什么石油的比任何资源都重要

目前石油是现代工业社会最重要的原料。绝大多数运输工具使用石油驱动,此外石油还被用来发电,它也是化学工业重要的原材料。因此它也被称为“黑色金子”。

虽然现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为选择,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够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导致的环境破坏还不肯定和有争议。阳光、风、地热和其它可再生能源无法取代石油作为高能量密度的运输能源。要取代石油这些可再生能源必须转换为电(以蓄电池的形式)或者氢(通过燃料电池或内燃)来驱动运输工具。另一个方案是使用生物质能产生的液体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来驱动运输工具。总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为主要运输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⑥ 为什么现今世界如此依赖石油和天然气

一、世界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在较长时期内仍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源基础
目前全世界能源年总消费量约为134亿吨标准煤,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能源占85%,大部分电力也是依赖化石能源生产的,核能、太阳能、水力、风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热等能源仅占15%.化石能源价格比较低廉,开发利用的技术也比较成熟,并且已经系统化和标准化.虽然发达国家遭受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打击后,千方百计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但是今后20多年里,石油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全球需求量将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煤仍然是电力生产的主要燃料,全球需求量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可见化石能源仍然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源基础.
有统计表明,2020年全世界能源消费量将是目前的3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世界各国能源消费量与GDP的增长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来看,人均GDP在1000至10000美元之间,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GDP超过10000美元之后,人均能源消费量放缓.我国正处在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的起步阶段,石油需求增势强劲,预计今年原油消费量为2.7亿吨,2020年将达到4.0-4.5亿吨;而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石油、天然气、煤炭可采储量分别占世界平均值的20.1%、5.1%和86.2%,尤其是原油,目前对外依存度是1/3,2020年将超过1/2,供需矛盾相当尖锐.
二、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和能源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困扰人类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特征,使得化石能源走向枯竭和化石能源利用对环境的污染这两个老问题,依然困扰人类.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特征,使得化石能源枯竭的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近.因为作为能源主体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总有枯竭的那一天.日前《2004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测算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可供生产41年.作为世界石油龙头的沙特阿拉伯,石油储量达2500亿桶,日产量800多万桶,分别占世界石油总储量和总需求量近1/4和近1/10.这个国家以“我们每天为世界提供石油”作为使命,在过去30多年间确实起到世界石油供应稳定器的作用.但是,沙特石油公司高级职员私下表示:“我不知道这种情况能够持续多久.”因为沙特老油田已经接近产油高峰期,而开采新油田的难度非常大.世界各大产油国也都大致如此,阿曼目前的产量仅是其高峰时的1/5,美国石油开采量每年下降3%,传统的石油出口国印度尼西亚甚至一度需要进口石油应急.全球再找到大型油田的可能性非常小,只能寄希望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加拿大油砂和几处深海大陆架.这种状况加剧了人们对不可再生能源走向枯竭的危机感.近年来国际市场油价持续走高,很大程度是这种危机感的直接反应.
目前以煤炭、石油为主的世界能源结构带来全球性能源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为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排放等.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大气污染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在欧洲和北美也出现了超越国界的大气污染,形成了广泛的环境酸化,上千个湖泊的湖水酸度达到了不能支持鱼类生存的程度,酸性气体所造成的腐蚀损失,每年高达10亿美元.我国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也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居世界前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使全球变暖,2003年成为有史以来最炎热的一年,因此联合国呼吁各国签署《京都协议书》,以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做出积极响应,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出于自身经济扩张的考虑,拒绝签署《京都协议书》,使国际社会同温室效应问题的斗争举步维艰.
三、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拉开序幕
化石能源除了必将枯竭和环境污染这两个老问题受到全人类的特别关注以外,近些年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也格外引人注目.
世界石油工业历经近150年的发展,到20世纪末形成了从西北非经中东、里海、中亚、西伯利亚到远东的石油储产区域和以北美、西欧、东亚为主的世界石油消费区域,两者供需关系严重错位和失衡,导致以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与以世界最大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中东产油国家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突出,“强强抗衡”成为上世纪后30年石油地缘政治的主旋律.以往历次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都是石油地质大发现带动的,美国油田、巴库油田、中东油田、北海和墨西哥湾油田的相继发现,都使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为之一变,世界石油市场结构随之做出相应的大调整;然而进入本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之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多元化”初露端倪,并引发世界石油市场结构的大调整.
这次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涉及需求结构调整、供应结构调整、资本结构调整和新石油储产中心开辟等石油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时间持续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前所未有的.主要表现在:
石油需求多元化.虽然发达国家石油需求仍然主导世界石油需求市场,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石油消费量将追超发达国家.
石油供应多元化.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其控制国际油价的局面正在打破,非欧佩克产油国发展势头强劲,俄罗斯的能源大国地位得以确立,挪威、加拿大等国的传统地位仍然保持,伊拉克的特殊地位将逐渐突出,石油供应国形成“群雄并立”的格局.
石油资本多元化.世界石油产业被西方几大石油公司所垄断的局面将被打破,发展中的地区大国全力支持本国石油公司在全球争取石油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份额,招商引资将是各产油国迅速提高石油效益的必然选择,联合开发将是各石油公司规避海外投资风险的最佳策略,区域合作将是各石油需求国趋利避害的当务之急.
这样的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需求激增的拉动.人类在过去150年已经消耗了9500亿桶石油,占全球已探明化石能源总量的44%,其中大部分是近50多年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消耗的.进入本世纪,随着工业的新一轮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能源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耗量也出现“加速度”的趋势,欧佩克预计今年世界石油日需求量将比去年增加200万桶.可以说需求激增拉动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供应风险的激励.在目前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生产能力略有节余的表象下面,孕育着种种危机,包括世界石油产量将越过顶峰而呈下降趋势;全球石油地质储量连年增加,但是可开采的商业油源却呈下降趋势;新油田的开发需要大投资、长周期和高风险等等,导致世界石油供应不确定的风险凸显.加上石油所特有的地缘政治风险,诸如巴以冲突加剧、伊拉克局势动荡和恐怖袭击对石油设施的破坏,都促使各国加强石油生产、运输、贮存的安全措施,争取多渠道的稳定油源,并且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以确保石油供应.可以说石油供应风险意识激励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美国石油霸权战略的催化.美国将控制石油资源作为其全球霸权战略的核心内容,将控制伊拉克作为制服中东产油国家的“石油王牌”,遏制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地区大国获取石油资源.为此,美国采取的石油战略是:抢占中东石油地缘战略支点,控制里海和中亚石油区,抢滩非洲石油区,削弱欧佩克,插手俄罗斯石油公司,控制国际输油管线,以确立新的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样的石油霸权战略,使各产油国、石油需求国甚至美国的盟国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石油安全战略,确保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应有地位.可以说美国石油霸权战略催化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各国政府的推动.各国政府为了应对世界石油供需不平衡矛盾和规避石油地缘政治风险,尤其为了应对美国的石油霸权战略,都将石油保障纳入国家发展安全战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的需求方急需开辟新油源,新老产油国形成的供应方积极开发新产能,新供需关系和新运输保障也都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支持本国石油公司争取境外石油资源份额和参与世界石油市场竞争.可以说各国政府推动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新技术的保障.新技术使开发深海油田和复杂地质构造的陆地油田成为可能,使液化天然气便于储运和利用,使输油管线成为供需双方的联系纽带.可以说新技术保障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为新一轮长期投资浪潮创造了条件.新一轮长期投资浪潮需要大投资、长周期和高风险,在数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赢利,这就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国际油价将持续走高的深层原因.
四、世界各国纷纷制定能源安全发展战略
如今,依然困扰人类的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世界能源结构带来的化石能源枯竭和能源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随着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多元化态势和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的展开,使能源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国家能否安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社会经济的重大战略问题,各国都从安全和发展两个方面制定了国家能源战略.
首先,各国将石油保障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减轻对欧佩克石油的依赖,转而开辟西非、中亚和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新油源;中国、印度、东盟、韩国、巴西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集团积极寻求多渠道石油来源;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老、新产油国都把石油作为本国经济腾飞的“金钥匙”,纷纷制定了“石油兴国”、“石油强国”的战略;世界各国都对石油运输保障和战略储备予以高度重视,例如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美国等国都在建设长距离输油管线,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联合维护马六甲海峡安全,中国和印度筹建石油战略储备设施,等等.
其次,世界各国都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将合理利用和节约常规能源、研发清洁的新能源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的目标,从而形成如下发展趋势:
高新技术成果在能源工业迅速推广应用.能源工业正在由低技术向高技术过渡,新技术已迅速地渗透到能源勘探、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利用的各个环节,例如自动化生产设备使煤矿开采效率成倍提高,新工艺和新技术促进了深海油田的开发.
化石燃料正在向高效节能、洁净环保的方向发展.全球范围的节能技术革命已经展开,各国都在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来降低能源需求量,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下降了30%以上,机动车的燃油效能提高了近一倍.清洁能源技术迅速提高,各国纷纷推进清洁煤计划.
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迅速增长并且前景广阔.天然气储量丰富,迄今仅开采了全球总储量的16%,而且污染较小,可以作为石油的替代品,消费量将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有望超越煤炭成为第二大能源载体.天然气水合物是深藏海底的固体天然气,测算储量是化石能源储量的2倍,而且杂质少,无污染,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日、美等国已经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样品,我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有望继石油之后成为人类的又一支柱能源.

⑦ 石油如何驱动汽车

石油不能直接驱动汽车。石油最开始开采出来,我们一般称为原油。
原油通过化工厂精炼,变成石脑油或者柴油,石脑油进一步加工,变成汽油。
汽油或者柴油加入汽车油箱,通过发动机(一般为四冲程气缸)内燃烧,将化石能源转变成驱动汽车的能量。

⑧ 属于液体的石油,它究竟是如何产生动力的

属于液体的石油,它究竟是如何产生动力的?

石油是全世界的不可或缺的能量。它也是世界上化学原料的源泉。很容易说世界上没有石油,否则它将阻止整个能源,经济,生活和其他面孔!无疑是统一的,但是油的形成是统一的,但是油的形成是双极化!主要区别在于生物原和非生物原因是不同的,我们将在下面一举一个。生物原因这是我们的教育,植物形式煤炭,动物形成油,也许这是由可从印象上拆下油的油,当然生物的原因并非如此简单,但有当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将存在各种各样的点!在生物原因中形成的过程。当然,来源不是一种动物,包括植物,植物中的关键链接可以是能够将动物和油从前面序列序列的关键因素。

当然,主流仍然是有机的,但无机原因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无论是有机还是无机,它都可能没有受到限制,毕竟,即使它被从地壳中渗出,也是如此需要丰富的时间。因此,我们处于能源结构,不能忽视油能的污染。未来使用电能的未来可能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但是有可能难以改变工业原料的性质。但是,只要它没有污染空气!

⑨ 未来的汽车是用什么做动力石油太阳能还是

未来汽车

新的世纪中,汽车依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更高效率,没有污染以及安全舒适将是未来汽车追求的完美品质。

现代汽车是靠发动机提供动力的,当化学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在汽缸内燃烧,产生的高压就推动活塞作功,从而驱动汽车行驶。这些燃料燃烧后所产生的能量只有30%左右被转换成汽车的动力,其余部分不是被零件之间的摩擦消耗掉了,就是变成了有害气体被排放到空气中,所以,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将是未来汽车节省能源与降低排放的一条重要途径。

“目前要提高它的发动机的效率,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柴油机,已经提高到45%了,汽油机当然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当然,要进一步提高就是有困难的,所以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驱动方式。”

现在,一种使用复合动力的驱动方式已经日趋成熟。这种驱动方式的工作原理是在燃油发动机带动车轮的同时,将多余的能量转换成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在需要的时候再由蓄电池释放出电能进行驱动。

这样,浪费的部分能源就被回收再利用了,发动机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是这种利用燃烧产生的驱动方式仍然会带来污染环境的问题。

这就需要改变汽车一直依靠化学燃料进行驱动的历史。

正在研制中的电动汽车也许会成为最有前途的一种未来汽车。与发动机产生能量的方式不同,电动汽车上的燃料电池是把氢和氧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来驱动汽车的。

由于不经过燃烧,所以绝大部分能量被转换成了前进的动力,这就使它的驱动方式比内燃机效率要高出一倍以上,而且最后的排放物是水,所以也不会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

由于氢可以从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水中获得,氧可以从空气中获得,电动汽车成为解决未来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理想汽车。

美中不足的是这一系统中,氢的制备需要使用代价昂贵的贵重金属作为催化剂,如果进一步完善技术,降低成本,未来汽车用上清洁能源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

利用先进的风洞技术,未来汽车的外型将更加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原理,从而大大降低汽车行驶时的空气阻力,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同时,更加坚实耐用的轻质材料会使汽车重量减轻,但完美的汽车外形又不会使它在高速行驶时发飘。

为了解决汽车的安全问题,工程师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而未来汽车的智能化将会大大减少驾驶者的麻烦。

在未来,汽车上将安装用于导航的探测雷达,它可以把周围其他车辆或物体的相关位置和速度等信息随时反馈给汽车上的电脑,电脑再控制发动机自动采取加速、减速或者躲避的措施,而人们则可以从枯燥乏味的驾驶中解脱出来,由汽车自动驾驶。

同时,利用日益完善的全球定位系统,汽车还可以根据卫星传送来的路况资料自动选择行驶路线,因为数字地图已经储存在了汽车上的电脑中了。

虽然这一切变成现实还有待于公路系统、人机交互系统以及卫星通讯与监测等系统的更加智能化,但是,未来汽车的蓝图已经开始设计了。

⑩ 现在火车靠什么能源驱动的

现在的火车多用“内燃机车”做为牵引。
内燃机的燃料:柴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