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海相石油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烷型为主,饱和烃占石油的25-70%,芳烃占总烃的25-60%。陆相石油以石蜡型为主,部分为石蜡-环烷型,饱和烃占石油的60-90%,芳烃占总烃的10-20%。海陆相石油在石油分类三角图上的分布如图所示。 含蜡量
含蜡量高是陆相石油的基本特征之一。世界上高蜡石油都产于陆相环境中(图)。根据我国陆相石油的分析资料,含蜡量普遍大于5%,一般为10-30%,个别可达40%以上,而海相石油含蜡量均小于5%,一般仅0.5-3%。 含硫量
海相石油一般为高硫石油,而陆相石油一般为低硫石油。含硫量主要与蒸发盐或碳酸盐母岩的沉积环境(主要是盐度)有关。因此个别盐湖或湖相蒸发岩系中的石油,也可以是高硫石油。高、低硫石油与海陆相环境的关系,可参见图,并与前图中海陆相石油的分布部位相对照。 微量元素钒、镍的含量和比值
石油中钒、镍的含量和比值也是海陆相石油的区别之一。海相石油中钒、镍含量高,且V/Ni>1;而陆相石油中钒、镍含量较低,且V/Ni<1。此外,钒、镍主要存在于卟啉类化合物中,海相石油富含钒卟啉,而陆相石油富含镍卟啉。 碳稳定同位素分布
海陆相石油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也有明显差别。据廖永胜(1982)统计,第三系海相石油的δ13C值一般大于-27‰,而陆相石油的δ13C值一般小于-29‰。不同时代海、陆相石油的δ13C值可有一定幅度的变化,但两者的差别仍是基本的。
❷ 高硫石油怎样形成
高硫石油怎样形成:1、石油是动物体经过高温、高压,具备封闭的地质环境形成的——又叫储油构造
;在这个构造中同时具有大量的植物遗骸——经过地质作用后,其全硫份相对富集,加之地质环境的硫的本底值高,因此这个油田的硫含量就比较高了。
❸ 石油(原油)的分类及其物理性质
石油(原油)是一种由碳氢化合物(烃类)及少量氧、硫、氮化合物所组成的混合物,其状态取决于温度、压力和分子间的作用力。根据原油中某些物质的含量,可以对原油进行分类。具体的分类原则是:
1.按胶质-沥青质含量分类
(1)少胶原油——原油中的胶质和沥青含量在8%以下;
图2-4-4 地层水的黏度与温度的关系
(a)纯水;(b)含盐量为60000mg/L的水
(2)胶质原油——原油中的胶质和沥青含量在8%~25%之间;
(3)多胶原油——原油中的胶质和沥青含量在25%以上。
2.按含蜡量分类
(1)少蜡原油——含蜡量在1%以下;
(2)含蜡原油——含蜡量在1%~2%之间;
(3)高含蜡原油——含蜡量在2%以上。
3.按含硫量分类
(1)少硫原油——硫的含量在0.5%以下;
(2)含硫原油——硫的含量在0.5%以上。
胶质-沥青质在原油中形成胶体结构,对原油的流动性有很大的影响。胶质-沥青质含量过高可形成高黏度的原油。原油中的含蜡量影响原油的凝固点。含蜡量越高,其凝固点越高。原油中的硫是一种有害物质,对用钢制成的炼油设备有腐蚀作用。
石油的物理性质主要有溶解气油比、体积系数、压缩系数、黏度。
1.溶解气油比
原油的溶解气油比定义为原油在地面脱出的气量与地面脱气原油的体积之比:
岩石物理学基础
式中:Vg为在地面状态下由原油中脱离出来的气体体积;Vo为地面脱气原油的体积;Rs为在温度和压力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的溶解气油比,单位是m3/m3。在物理上,溶解气油比表示在地面上单位体积的原油在地下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所能溶解的天然气体积。
2.体积系数
体积系数定义为原油在地下的体积与其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岩石物理学基础
式中:Vfo为原油在地层中的体积(在某一温度、压力下);Vso为原油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20℃,0.1 MPa)。
图2-4-5 某地层中的油在饱和压力下的相对体积系数(体积系数与饱和压力下的体积系数之比)
①直线;②实测数据;③实测数据与直线的离差值
根据实践经验,地下溶解气和热膨胀的影响远远地超过了压力对原油弹性压缩的影响,因此地层油的体积系数一般大于1。这意味着,原油在地面的体积一般小于其在地层内时的体积。原油在地面上由于脱气而使体积变小的现象称为原油的收缩,收缩系数为1/Bo。
地层原油的体积系数除了与溶解气油比有关外,还与温度和压力有关(图2-4-5)。
3.压缩系数
令αo代表地层原油的等温压缩系数,则
岩石物理学基础
地层原油的压缩系数主要取决于原油的溶解气量、温度、压力。如果原油中含有的气体多,则原油的密度下降,压缩系数变大。
4.黏度
原油的黏度主要由原油的化学组成所决定。地面脱气原油的黏度具有很大的变化范围,从零点几到几千万毫帕秒(图2-4-6,图2-4-7)。
❹ 石油高硫焦是干什么用的
中国的石油焦市场
近年来,中国石油焦的消耗量增长迅速。2011年中国消耗了约2750万公吨石油焦,2013年涨至约3300万公吨。
电解铝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焦消费行业。在2013年和2014年,电解铝产业所消耗的石油焦占中国石油焦总需求的一半左右。虽然在生产过程中,石油焦并不燃烧,但其硫含量的10%-20%将在阳极表面被转化为二氧化硫释放出去。电解铝行业是在中国最近这轮重工业化中受益的典型代表。在过去的10年内,电解铝的产能增长了6倍多,2002年至2012年期间保持了年均近20%的增长速度。目前,中国电解铝的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中国还有大约1/3石油焦需求来自不同工业的燃料需求。石油精炼厂和小型发电厂通常将燃料级石油焦与煤炭混合,用以发电和产生蒸汽。中石化作为中国最大石油焦生产商,已在其炼油厂内采用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燃烧石油焦,用于提供自己所需电力和蒸汽。
CFB锅炉可在排放前去除废气中95%的污染物。尽管相对于燃煤电厂内使用的标准脱硫设备,CFB锅炉可更廉价、更有效地清除二氧化硫,但这些锅炉的规模较小,并不能适用于中国新建的大规模燃煤发电厂。中石化所生产的石油焦也远超其自身CFB锅炉的需求,因此需要将多余的石油焦出售给其他用户。
过去10年内,中国玻璃行业也实现了指数式增长,并愈来愈多地使用石油焦作为燃料。另外,石油焦作为一种补充燃料也广泛应用于陶瓷和水泥行业。
石油焦的生产
中国有全球第二大炼油产能,同时也是石油焦生产大国。2011年至2013年间,中国国内生产的石油焦占消费总量70%-80%。石油焦生产量一半以上都来自于国有石油公司。此间国有大型企业的石油焦生产量逐渐下降,而石油焦进口和地方炼厂的产量则分别上升了93%和18%。
燃料级石油焦进口与国内生产一样,集中在特定地区:山东、江苏和广西,这些也是中国玻璃、水泥和陶瓷生产企业集中地区。在2012年和2013年,这三个省份占中国高硫石油焦进口总量的3/4以上。
鉴于运输成本高昂,进口燃料级石油焦可能主要是供当地发电厂和重工业使用。但是,关于这些地区石油焦用户的详细信息目前还很缺乏。进口燃料级石油焦硫含量较高,意味着需要在废气排放前先进行脱硫处理。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工厂是否配备了脱硫装置,以及地方政府是否对他们严格执行了相关环保规定。
❺ 高硫石油焦是什么东西
石油焦是石油炼制后的渣油经焦化以后得到的产品。高硫石油焦一般指硫含量在4%以上的石油焦。
❻ 石油的化学组成
石油的化学组成可以从组成石油的元素、化合物、馏分和组分加以认识,必须明确这是从不同侧面去认识同一问题。
(一)石油的元素组成
由于石油没有确定的化学成分,因而也就没有确定的元素组成。但其元素组成还是有一定的变化范围。
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C)和氢(H),其次是硫(S)、氮(N)、氧(O)。世界上大多数石油的元素组成一般为:碳含量介于80%~88%之间,氢含量占10%~14%,硫、氮、氧总量在0.3%~7%之间变化,一般低于2%~3%,个别石油含硫量可高达10%。世界各地原油的元素组成尽管千差万别,但均以碳、氢两种元素占绝对优势,一般在95%~99%之间。碳、氢元素重量比介于5.7~7.7之间,平均值约为6.5。原子比的平均值约为0.57(或1∶1.8)。
石油中硫含量,据蒂索(B.P.Tissot,1978)等对9347个样品的统计,平均为0.65%(重量),其频率分布具双峰型(图2-2),多数样品(约7500个)的含硫量小于1%,少数样品(1800个)的含硫量大于1%,1%处为两峰的交叉点。根据含硫量可把原油概略地分为高硫原油(含硫量大于1%)和低硫原油(含硫量小于1%)。原油中的硫主要来自有机物的蛋白质和围岩的含硫酸盐矿物如石膏等,故产于海相环境的石油较形成于陆相环境的石油含硫量高。由于硫具有腐蚀性,因此含硫量的高低关系到石油的品质。含硫量变化范围很大,从万分之几到百分之几。
图2-2 不同时代和成因的9347个石油样品中含硫分布(据Tissot&Welte,1978)
石油中含氮量在0.1%~1.7%之间,平均值0.094%。90%以上的原油含氮量小于0.2%,最高可达1.7%(美国文图拉盆地的石油),通常以0.25%作为贫氮和富氮石油的界限。
石油的含氧量在0.1%~4.5%之间,主要与其氧化变质程度有关。
石油的元素组成,不同研究者的估算值不甚一致。通常碳、氢两元素主要赋存在烃类化合物中,是石油的主体,而硫、氮、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大多富集在渣油或胶质和沥青质中。
除上述5种主要元素之外,还从原油灰分(石油燃烧后的残渣)中发现有50多种元素。这些元素虽然种类繁多,但总量仅占石油重量的十万分之几到万分之几,在石油中属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以钒、镍两种元素含量高、分布普遍,且由于其与石油成因有关联,故最为石油地质学家重视。V/Ni比值可作为区分是来自海相环境还是陆相环境沉积物的标志之一。一般认为V/Ni>1是来自海相环境,V/Ni<1是来自陆相环境。
(二)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概要地说,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多是有机化合物,作为杂质混入的无机化合物不多,含量甚微,可以忽略不计。组成石油的5种主要元素构成的化合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机化合物。现今从全世界经过分析的不同原油中分离出来的有机化合物有近500种,还不包括有机金属化合物。其中约200种为非烃,其余为烃类。原油的大半部分是由150种烃类组成。石油的化合物组成,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烃类和非烃类化合物两大类,其中烃类化合物是主要的,这与元素组成以C、H占绝对优势相一致。
1.烃类化合物
在化学上,烃类可以分为两大类:饱和烃和不饱和烃。
(1)饱和烃
在石油中饱和烃在数量上占大多数,一般占石油所有组分的50%~60%。可细分为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和环烷烃。
正构烷烃平均占石油体积的15%~20%,轻质原油可达30%以上,而重质原油可小于15%。石油中已鉴定出的正烷烃为C1—C45,个别报道曾提及见有C60的正烷烃,但石油大部分正烷烃碳数≤C35。在常温常压下,正烷烃C1—C4为气态,C5—C15为液态,C16以上为固态(天然石蜡)。
不同类型原油的正构烷烃分布情况如图2-3所示。由图可见,尽管正构烷烃的分布曲线形态各异,但均呈一条连续的曲线,且奇碳数与偶碳数烃的含量总数近于相等。根据主峰碳数的位置和形态,可将正烷烃分布曲线分为三种基本类型:①主峰碳小于C15,且主峰区较窄;②主峰碳大于C25,主峰区较宽;③主峰区在C15—C25之间,主峰区宽。上述正烷烃的分布特点与成油原始有机质、成油环境和成熟度有密切关系,因而常用于石油的成因研究和油源对比。
石油中带支链(侧链)的异构烷烃以≤C10为主,常见于C6—C8中;C11—C25较少,且以异戊间二烯型烷烃最重要。石油中的异戊间二烯型烷烃(图2-4),一般被认为是从叶绿素的侧链———植醇演化而来,因而它是石油为生物成因的标志化合物。这种异构烷烃的特点是每四个碳原子带有一个甲基支链。现已从石油中分离出多种异戊间二烯型烷烃化合物,其总量达石油的0.5%。其中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是2,6,10,14-四甲基十五烷(姥鲛烷)和2,6,10,14-四甲基十六烷(植烷)。研究表明,同一来源的石油,各种异戊二烯型化合物极为相似,因而常用之作为油源对比的标志。
图2-3 不同类型石油的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图(据Martin,1963)
图2-4 类异戊间二烯型烷烃同系物立体化学结构图
环烷烃在石油中所占的比例为20%~40%,平均30%左右。低分子量(≤C10)的环烷烃,尤以环戊烷(C5-五员环)和环己烷(C6-六员环)及其衍生物是石油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一般环己烷多于环戊烷。中等到大分子量(C10—C35)的环烷烃可以是单环到六环。石油中环烷烃以单环和双环为主,占石油中环烷烃的50%~55%,三环约占20%,四环以上占25%左右。在石油中多环环烷烃的含量随成熟度增加而减少,故高成熟原油中1~2环的环烷烃显着增多。
在常温常压下,环丙烷(C3H6)和甲基环丙烷(C4H8)为气态,除此之外所有其他单环环烷烃均为液态,两环以上(>C11)的环烷烃为固态。
(2)不饱和烃
石油中的不饱和烃主要是芳香烃和环烷芳香烃,平均占原油重量的20%~45%。此外原油中偶可见有直链烯烃。烯烃及不饱和环烃,因其极不稳定,故很少见。
石油中已鉴定出的芳香烃,根据其结构不同可以分为单环、多环和稠环三类,而每个类型的主要分子常常不是母体,而是烷基衍生物。
单环芳烃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
多环芳烃有联苯、三苯甲烷等。
稠环芳烃包括萘(二环稠合),蒽和菲(三环稠合)以及苯并蒽和屈(四环稠合)。
芳香烃在石油中以苯、萘、菲三种化合物含量最多,其主要分子也常常以烷基的衍生物出现。如前者通常出现的主要是甲苯,而不是苯。
环烷芳香烃包含一个或几个缩合芳环,并与饱和环及链烷基稠合在一起。石油中最丰富的环烷芳香烃是两环(一个芳环和一个饱和环)构成的茚满和萘满以及它们的甲基衍生物。而最重要的是四环和五环的环烷芳烃,其含量及分布特征常用于石油的成因研究和油源对比。因为它们大多与甾族和萜族化合物有关(芳构化),而甾族和萜族化合物是典型的生物成因标志化合物。
2.非烃化合物
石油中的非烃化合物是指除C、H两种主要元素外,还含有硫或氮或氧,抑或金属原子(主要是钒和镍)的一大类化合物。石油中这些元素的含量不多,但含这些元素的化合物却不少,有时可达石油重量的30%。其中又主要是含硫、氮、氧的化合物。
(1)含硫化合物
硫是碳和氢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元素,含硫的化合物也最为多见。目前石油中已鉴定出的含硫化合物将近100种,多呈硫醇、硫醚、硫化物和噻吩(以含硫的杂环化合物形式存在),在重质石油中含量较为丰富。
石油中所含的硫是一种有害的杂质,因为它容易产生硫化氢(H2S)、硫化铁(FeS)、亚硫酸(H2SO3)或硫酸(H2SO4)等化合物,对机器、管道、油罐、炼塔等金属设备造成严重腐蚀,所以含硫量常作为评价石油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通常将含硫量大于2%的石油称为高硫石油;低于0.5%的称为低硫石油;介于0.5%~2%之间的称为含硫石油。一般含硫量较高的石油多产自碳酸盐岩系和膏盐岩系含油层,而产自砂岩的石油则含硫较少。我国原油多属低硫石油(如大庆、任丘、大港、克拉玛依油田)和含硫石油(如胜利油田)。原苏联伊申巴石油含硫量高达2.25%~7%,其他如墨西哥、委内瑞拉和中东的石油含硫量也较高。
(2)含氮化合物
石油中含氮化合物较为少见,平均含量小于0.1%。目前从石油中分离出来的含氮化合物有30多种,主要是以含氮杂环化合物形式存在。可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碱性化合物,有吡啶、喹啉、异喹啉、吖啶及其同系物;另一组为非碱性化合物,有卟啉、吲哚、咔唑及其同系物,其中以含钒和镍的金属卟啉化合物最为重要。
原油中的卟啉化合物首先是由特雷勃斯(C.Treibs,1934)发现的。包括初卟啉和脱氧玫红初卟啉,并提出石油中的卟啉是由植物的叶绿素和动物的氯化血红素转化而来。这个发现为石油有机成因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重视。目前对卟啉的研究已逐步深入并发现了多种类型。卟啉是以四个吡咯核为基本结构,由4个次甲基(—CH)桥键联结的含氮化合物,又称族化合物。在石油中卟啉常与钒、镍等金属元素形成络合物,因而又称为有机金属化(络)合物,其基本结构与叶绿素结构极为相似(图2-5)。
图2-5 叶绿素(A)与原油中的卟啉(B)、植烷(Ph)、姥鲛烷(Pr)结构比较图(据G.D.Hobson等,1981)
但是,并不是所有原油中都含有卟啉,有相当一部分原油中不含或仅含痕量。一般中新生代地层中形成的原油含卟啉较多,而古生代地层中石油含卟啉甚低或不含。这可能与卟啉的稳定性差有关。在高温(>250℃)或氧化条件下,卟啉将发生开环裂解而遭破坏。
此外,原油中的卟啉类型还与沉积环境有密切关系,海相石油富含钒卟啉,而陆相石油富含镍卟啉。
(3)含氧化合物
石油中含氧化合物已鉴定出50多种,包括有机酸、酚和酮类化合物。其中主要是与酸官能团(—COOH)有关的有机酸,有C2~24的脂肪酸,C5~10的环烷酸,C10~15的类异戊二烯酸。石油中的有机酸和酚(酸性)统称石油酸,其中以环烷酸最多,占石油酸的95%,主要是五员酸和六员酸。几乎所有石油中都含有环烷酸,但含量变化较大,在0.03%~1.9%之间。环烷酸易与碱金属作用生成环烷酸盐,环烷酸盐又特别易溶于水。因此地下水中环烷酸盐的存在是找油的标志之一。
(三)石油的馏分组成
石油是若干种烃类和非烃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每种化合物都有自己的沸点和凝点。石油的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分割所用的温度区间(馏程)不同,馏分就有所差异(表2-1)。
表2-1 石油的馏分组成
据亨特对美国一种相对密度为35°API(0.85g/cm3)的环烷型原油所做的分析结果,以脱气后各馏分总和计算,各馏分的体积百分比为:汽油27%,煤油13%,柴油12%,重质瓦斯油10%,润滑油20%,渣油18%。其与化合物组成的关系如图2-6所示。
通常石油的炼制过程可以看作就是对石油的分馏,馏程的控制是根据原油的品质及对油品质量的具体要求来确定的。现代炼油工业为了提高石油中轻馏分的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除了采用直馏法外,还采用催化热裂化、加氢裂化、热裂解、石油的铂重整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例如在常压下分馏出的汽油只占原油的15%~20%,在采用催化热裂化后,可使汽油的产量提高到50%~80%,以满足各方面以汽油作能源燃料的需求。
图2-6 相对密度为35°API的环烷型石油的馏分与化合物组成的关系图(据J.M.Hunt,1979)
(四)石油的组分组成
石油组分分析是过去在石油研究中曾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一般在作组分分析之前,先对原油进行分馏,去掉低于210℃的轻馏分,切取>210℃的馏分进行组分分析(图2-7)。凡能溶于氯仿和四氯化碳的组分称为油质,它们是石油中极性最弱的部分,其成分主要是饱和烃和一部分低分子芳烃。溶于苯的组分称为苯胶质,其成分主要是芳烃和一些具有芳环结构的含杂元素的化合物(主要为含S、N、O的多环芳烃)。用酒精和苯的混合液(或其他极性更强的如甲醇、丙酮等)作溶剂,可以得到酒精-苯胶质(或其他相应组分),此类胶质的成分主要是含杂元素的非烃化合物。用石油醚分离,溶于石油醚的部分是油质和胶质。其中能被硅胶吸附的部分是胶质;不被硅胶吸附的部分是油质;剩下不溶于石油醚的组分(但可溶于苯、二硫化碳和三氯甲烷等中性有机溶剂,呈胶体溶液,可被硅胶吸附)为沥青质;后者是渣油的主要组分,其主要成分是结构复杂的大分子非烃化合物。
显然,石油的组分组成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特别是胶质和沥青质,在石油地质学中使用频率较高,使用上也不是很严谨。胶质和沥青质是一些分子量较大的复杂化合物的混合体。胶质的视分子量约在300~1200;沥青的视分子量多大于10000,可能达到甚至于超过50000,其直径平均为40~50nm。胶质和沥青质占原油的0~40%,平均为20%。胶质和沥青质可能主要是由多环芳核或环烷-芳核和杂原子链如含S、N、O等的化合物组成,其平均元素组成如表2-2所示,大量分布于未成熟以及经过生物降解和变质的原油中,尤其在天然沥青矿物或沥青砂岩中更为多见。
石油的组分在石油的成因演化研究和原油品质评价中经常涉及。
图2-7 原油组分分析流程图
表2-2 胶质和沥青质的平均元素组成
❼ 石油中含有硫化合物的存在有哪些危害
硫是石油中的有害物质,容易产生硫化氢、硫化铁、硫酸铁、亚硫酸或硫酸,严重腐蚀设备。
通常把含硫量大于2%者称高硫石油,0 5%~2%为含硫石油,小于0 5%者为低硫石油。
石油中的含硫量变化从万分之几到7%。中国原油含硫一般不高。硫在石油中可以呈元素硫、硫化氢、硫醇、硫醚、环硫醚、二硫化物、噻吩及其同系物等形态出现。
石油中的硫可能来自蛋白质的分解或围岩中的含硫矿物。
❽ 低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如何区分
你好,低硫和高硫是按照原油的含硫量来区分的。原油的含硫量是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单质硫分)的百分比。硫对原油性质的影响很大,因为硫对管线有腐蚀作用,对人体健康有害。一般来说,原油中的硫含量占比较小。根据含硫量的不同,可以将原油分为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低硫原油的含硫量小于0.5%,含硫原油的含硫量介于0.5%与1.0%之间,高硫原油的含硫量大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