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清朝为什么放弃石油
扩展阅读
钻石重金版是什么意思 2025-07-30 06:14:36
农业租地费用如何入帐 2025-07-30 06:00:24

清朝为什么放弃石油

发布时间: 2022-06-06 12:58:52

⑴ 什么地方曾被清朝放弃,面积是全国的六分之一,现勘探到200亿吨石油

新疆曾被清朝放弃,面积是湖南的六个,先日进勘测到200亿吨石油。

说起新疆和石油,我们就不得不提起清朝时期的左宗棠,在新疆的收腹问题上,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新疆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新疆的面积不仅辽阔,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这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处。当我们去新疆游玩时,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当时为收复新疆做出贡献的左宗棠,因为了有了他的付出,才有了现在的新疆。

在左宗棠率领的清军大破敌军,而且绝不给敌人任何喘气的机会,经过残酷的战争之后,左宗棠终于收复了新疆法,所以,左宗棠之功,利在千秋。时至如今新疆对于我们的意义也是很深远的。这不仅仅是新疆面积很大(相当于六个湖南或四个日本),而且还有许多自然资源(宝贵的石油及天然气等),倘若不是左宗棠亲自收复了新疆,让这个曾被清朝放弃的地方重新回到中华的版块当中,也许这些宝贵的资源还未被我国利用。

⑵ 清朝差点遗弃什么地方,有人预言,若任其发展,五年内必赶超迪拜

新疆,仅仅石油资源就有209亿吨,令人惊讶。
天然气资源也是10.3亿立方米,除此之外,还有数不清的各种资源。

⑶ 明朝已有火器,为什么清朝不继续发扬火器呢

原因很简单,现在的论调就是吹明贬清自我膨胀,然而其根本问题在于明清时代中国地区的近代科学根本就没有萌芽,技术停留在古法上没有进步,当然不可能自己研发和改进近现代武器。不管是清还是明都是如此。
什么发明火药,宋、明的火器吹自研吹久了自己都信,然而古人比现代人实诚,进口武器都给加了外文名字,在中国地区数学没有和物理结合运用,工程和机械设计是一大短板,从春秋战国时期起重武器基本都靠进口,有时是成品有时是设计,后来也出了一些仿品和特化改造品,不过因为机械不及格,这些仿品的基本尺寸和比例几乎就没有改动过。
说到火药,首先用于军事的火药从一开始就不是中国记载的一硝二磺三木炭,而是波斯人的1硝8碳,还混生石灰和高锰酸钾,遇水发火,实际上世界上广泛流传用于军事的火药起源波斯,是石油武器希腊火的固态版本,主要用于投石机进行火攻,后来在突厥人手上改良成了爆破武器和发射药,这火药呈黑红色,被称作“龙焰粉”,而中国版的配方主要用于炼丹,也就是所谓的三味真火,配方中硫磺对燃烧没有任何实际作用,是作为“仙丹”的原料加入的,用来制造烟雾以造炼丹之仙气缭绕的效果,木炭还不是精制焦炭,这火药的性能特点是燃烧慢时间长(其实你想想就明白了,烧炉子的东西,能啪一下就把锅掀了还炼个蛋丹),火焰和硝烟很大,主要用来增加气氛,无法用作发射和爆破,实际上,就现代放爆竹用的黑火药都是碳硝和其他增氧催化剂的配方,不然连啪的一声都没有。再者,火药的重要氧化剂硝酸钾和硝酸铵,主要产出地在中亚的戈壁滩,南方地区全都是深埋的矿脉,往往伴生可燃气体,一碰就爆,在近代通风设备投入以前都没有开采条件。我国历史教材里说的硝被称作“中国雪”,纯属玩文字游戏,原文是“契丹雪”,在当时的西方契丹和宋是明确区分的两个地区,人种文化都跟宋八杆子打不着的契丹算不算中国我想大家心里都有数。并且中药里用的硝酸盐是硝酸钙,催化爆破效果都没有硝酸钾好,进一步降低了国粹火药的燃烧速度。而在宋志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上面如实记载了辽金蒙古部队使用火器的情况,也明确提到了宋曾试图仿制这些武器,然而最后就只搞了个线香花火突火枪(这个枪是扎人的枪)出来,看那样子用的就是中国自己的发烟火药,相当于一把火属性附魔的长枪,而需要爆速的震天雷等爆炸武器只能通过西域的小路子进口。可以说中国地区一开始就没有掌握火药技术。
其次,火枪和火炮均为欧洲发明,众所周知明代的外交和航海都比较广泛,常常跟欧洲人在海上打交道,加上欧洲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始,都还在旧大陆互相来往,明朝自然会经常见识到当时还算很先进的火绳枪和刚刚进入黄金时期的火炮,而这些都是当时的最新装备,相较于当时的步兵战术和弓箭而言威力巨大,没有不要的道理。

到了清,现在一般对清的印象是闭关锁国,诚然这确实影响了对海外先进技术思想的吸收,但实际上当时世界争霸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非洲和美洲,作为“终点”的东亚本身就很冷清,甚至连传教士都来的不勤,而在东方既有殖民地的欧洲人也基本用着祖辈的火绳枪——够用了,不需要换。因此在大航海时代和殖民战争时期,直到1840年为止清几乎就没有接触过更新式的火器,以至于鸦片战争时期王爷们还开心地以为红衣大炮块头大能碾压英国的4磅舰炮,结果射程连英国炮的四分之一都不到。即便如此,清的火器装备水平也远高于明,由于清的生产技术本身就比明要高,已经可以量产火绳枪,在明代属于御林军精锐的火绳枪部队到了清已经成为标准建制,而明代完全依赖进口的荷兰火炮也可以自己铸造中小尺寸的版本(大口径依然必须进口),也成了清军火力支援的重要武器。并且,清军还对火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尝试,例如加长身管和大型化,但由于基础科学几乎为零,始终在一些关键节点例如定装火药、标准化制造、弹头设计上找不到北,甚至一直都没有火炮瞄准用的四分仪,大部分火炮的炮架都不能调整仰俯角,打人打鸟全听天命,同期的欧洲和中东在同方向的尝试上均开花结果,从840mm口径的巨炮到单兵40mm的阿巴斯炮均有不错的战绩和口碑,甚至连同为闭关锁国的日本也发展出了世界最高水平的火绳枪,这也说明知识不仅改变命运,更是和一切发展相关,哪怕要饭的不懂心理学也上不了道。古代的中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科学,鸦片战争的惨败在中华文化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
另外,清军的骑兵战术尤其是重骑兵运用水平很高,射程短射速慢对天气敏感的火绳枪和火绳炮和重骑兵相比意义并没有大到能替换的地步,这个特点在骑兵强国普鲁士和法国也一样存在,即便全天候使用的火帽枪燧发枪和拉发式火炮已经大规模运用,胸甲骑兵也依然是当仁不让的绝对主力。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骑兵退出历史舞台,只有一个共通的事件标志,那就是自动武器的大规模装备,欧洲是加特林机枪终结了骑炮的时代,而在发展较慢的我国,轻骑兵和龙骑兵(卡宾枪骑兵)退出现役的标志性事件,正是20世纪70年代末56式自动步枪全面替代56式半自动步枪列装部队。枪炮部队的局限性,加上中国地区科学技术水平的停滞,使得从欧洲火药战术传入明朝到清末洋务运动接近400年的时间里,中国地区的火器几乎没有更新过,尤其清中期燧发枪基础上的后装枪炮,对加工精度和材料要求都很高,是不可能脱离基于化学的近代冶金技术和机加工的支持的。清末曾有留洋美国学习机械工程的官二代回国仿造阿姆斯特朗回旋喷气阿姆斯特朗炮,然而他并没有连冶金一起学会,拿着清国祖传的砂模柴炉手灌铸铁法来造需要合金钢滚轧旋转切削热处理工艺的美国炮,试射第一发就炸膛殉国了。
另外一个影响火枪普及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由枪管和枪身强度提升前提的步枪刺刀和刺刀架的发明,前者使得步枪重新获得了等同于长枪的格斗能力,使火枪兵不再惧怕骑兵和白刃战,后者的发明使得火枪能够在装备刺刀的状态下进行射击,步兵的装备从持枪佩刀简化到了一枪远近通吃,大大提高了远近战切换的反应速度,在能够装填多发子弹到弹匣发明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且,由于火枪兵的全能化,原本用于掩护火枪部队的近战散兵被取消,火枪手统一成了一个全新的兵种——战列步兵,开启了拉线对轰排队枪毙的火枪方阵时代,而缺少这一决定性装备的清军,依然需要为火枪配备刀斧手和长枪兵来填补白刃战,火枪手还必须佩刀防身,甚至还需要用弓箭手来弥补火枪的发射空白,而火枪本身精度射程极差使得其运用必须在最前线且不能在混战中使用——既要白刃战部队保护,还不能协助白刃战部队杀敌,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使得清军的火枪始终处于一个相当鸡肋的地位,仅用于替代弩手,无形中又增加了发展它的阻力。
所以从来就没有“明比清重视火器”,而是“同一水平的火器从明用到清”,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地区对科学的漠视,这锅甩不到别人头上。

⑷ 清朝施行海禁、闭关锁国,算是清政府放弃南海九段线不

就断线是新中国成立后划的,且禁海政策只是清朝初期针对东部沿海抗清势力,而闭关锁国政策也不影响东南沿海人民出海捕鱼活动,只是不允许与外国进行商业贸易。

⑸ 清代产石油吗

产了,我们国家在北宋时就有用是有的记载了,见沈括《梦溪笔谈》

⑹ 石油带不来富裕

石油储藏量和产量高的国家似乎都应该生活得非常富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呢?

在如今油价居高不下的时代,像沙特、科威特那样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自然是富得流油,不仅王室大臣们挥金如土,普通百姓的日子也是有滋有味,人均收入排在世界前列,医疗、教育等等支出全部由国家负担。

可是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同样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并没有变得更加富裕,反而与贫穷、落后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如影相随。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油没有带来富裕

非洲的尼日尔爾利亚是世界上第八大石油生产国,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日产250万桶原油,目前石油出口量是世界第六位。过去几十年,“黑金”为尼日尔爾利亚带来超过4500亿美元的收入。按理说,这样一个国家,在全世界石油价格暴涨的情况下,它的人民应该过着不错的生活。但现实是,它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公共基础设极度不完善,失业率高达50%,70%的人生活在每天1美元以下的水平。而且还政府不稳定、权力腐败,常常导致军阀混战。

尼日尔爾利亚虽然每天都在产出大量原油,但它却是全世界汽油短缺最严重的国家,自身的石油产业非常落后,炼油厂破败不堪,运输管道年久失修,储运成本高昂。在尼日尔爾利亚,加油站没有汽油可卖只能早早关门,几千辆失去动力的摩托车堵塞了交通,这样的场景天天都在上演。

这种现象并不是只非洲有,南美的委内瑞拉也是一个例子。委内瑞拉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原油产量居南美洲的前列,每天出产近300万桶原油,但委内瑞拉的经济状况却不大乐观,委内瑞拉国民收入的80%以上要靠石油,其他的工商业极度萎缩。1970年,委内瑞拉正因为发现石油而突然暴富,当时委内瑞拉的石油部长似乎有先见之明,他当时就作出这样的预测:“我们将因石油而倾家荡产”。他还给石油取了一个难听的外号“恶魔的粪便”。果不其然,到2001年,80%的委内瑞拉人生活在贫困中。后来,新的总统查韦斯上台之后,委内瑞拉的经济状况有多好转,但仍不乐观。

经济不乐观的根源

为什么有些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没有强大起来,反而很贫穷呢?经济学家用“依存性”的概念来说明这一问题。石油等自然资源只要拿到国际市场上就能轻易地卖出,不需要进行提高产量的开发,也不需要为了吸引消费者而展开竞争。赚钱既然如此容易,就会产生依赖自然资源的倾向,举国上下自然也就不再去勤奋创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了。

以委内瑞拉为例。自从石油成为委内瑞拉的主要出口产品后,委内瑞拉经济就被打上了石油的烙印,整个经济生活都是以石油为轴心而运转。委内瑞拉的工业发展严重依赖石油美元。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走高时,委内瑞拉获得大量的石油收入,从而政府得以推行庞大的发展计划;而当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下跌时,经济就可能受资金紧张的瓶颈制约,导致发展计划搁浅,甚至使经济发展陷入危机。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安定的政治环境也很难实现。当所有的人都对石油资源的支配权虎视眈眈时,内战一触一发。虽然委内瑞拉多年来没有爆发过战争,但非洲的尼日尔爾利亚就没那么幸运了,长期陷入内战和混乱之中,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根据牛津大学的一项调查,在非洲,拥有石油的国家发生内战的几率达25%,反观无石油的国家只有1%。同时,西方大国对产油国的过分关注也增加了产油国政治不安定的因素。如果伊拉克没有石油,那么美伊战争可能也就不会发生了。

此外,西方石油公司开采石油,根本不顾及环保,造成土地和水源的严重污染。原先没有石油没开采的时候,尼日尔爾利亚百姓还可以种地、捕鱼,现在,环境污染,地里长不好庄稼、河里抓不到鱼,黑人的生活眼看着每况愈下。更不要说,石油资源被大企业垄断,统治者靠油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下层百姓却过着食不果腹的穷困生活。而且为了抢夺石油资源,国家内部内战频仍、种族冲突不断。

这也被称为“石油的波及效果”。因为石油产业是高度的加工工业,工厂绝大部分依靠机器运转,并不需要很多劳动力,而石油的生产和流通所必须的机械又大都在美国和西欧国家制造,因此产油国的劳动者基本没有机会从国家的石油大企业学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这样下去,产油国家想要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提高其他产业的竞争力也就很难实现。

在此举个反例,耐克如果在中国设立工厂,就会雇佣中国人来经营。虽然大部分的中国职员只是做一些简单的劳动,但是耐克的先进管理经验也会被传授给部分中国职员,这些学习了耐克先进管理经验的中国职员,有人就会走出耐克成立新的公司,并最终发展壮大为耐克的竞争对手。这就是耐克工厂为中国经济带来的波及效果。

资源不是致富良药

不仅如此,一个国家其他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十分有限。南非共和国的钻石、印度尼西亚的原木、巴西的咖啡,长期以来都没有为国民收入的提高做出太大的贡献。煤炭资源最丰富的中国山西就是一个例子。

山西各种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煤质优良,品种齐全,埋藏浅,易开采,累计探明储量2500多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储量的26%,素有“煤海”之称。然而山西富裕吗?山西老百姓富裕吗?山西无论在经济总量、抑或人均收入都排在后面。

并且山西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山西省每平方公里的污染负荷是全国的3倍多,人均烟尘、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等污染负荷指标高居全国之首;全省大小1000多条河流,80%受到污染,70%失去使用功能。山西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省内黄河流域年均输沙量占到整个黄河流域年均输沙量的23%,土地盐渍化和荒漠化面积逐年扩大,采煤造成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坐火车路过山西,透过车窗,车窗外的景象足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现在山西的状况甚至不如煤炭开发之前,再遥想没有煤炭资源的“晋商时代”,更是让人唏嘘一个依靠过度开采自然能源的省份,最终却没有把老百姓带上富裕之路,恰恰相反,山西陷入了难堪的困顿之中。

清朝的时候,山西可谓地瘠民穷,可是“穷则思变”,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一代代晋商反而茁壮成长,把钱庄生意做到全中国,成为中国最早的银行家,整个山西富可敌国——没有煤炭资源他们才是真富裕。

在今天的世界上,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一些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的国家,例如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经济却飞速增长。天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其政治和经济体制往往比天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来的更好。这样的对比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