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为什么把石油储存量当作国际份额
扩展阅读
如何编制产品成本 2025-05-16 08:31:54
厚街商场农副产品多少钱 2025-05-16 08:30:25

为什么把石油储存量当作国际份额

发布时间: 2022-06-06 01:27:20

㈠ 世界油气资源的储量分布和消费特点

2.2.1.1 世界油气资源的储量分布、生产

(1)世界石油资源的储量及分布

根据BP(2008)统计数据(若未做专门说明,本节数据均源于BP世界能源统计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在过去20多年间,世界石油资源可采储量呈上升趋势。如图2.1所示,1980年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为6671亿桶,2007年增加到12739亿桶,27年间增加了6068亿桶,增长了90%;其中1980~1988年增长速度较快,1989~2007年,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且石油资源储量及增长量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

图2.1 1980~2007年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图2.2 1980~2007年中东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具体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储量的变化规律又有所不同。

图2.2表明,1980~2007年,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的分布规律和世界石油资源的变化规律是相似的。在1980~1988年,储量增长较快,1989~2007年,储量增长速度相对缓慢。1980年中东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为3624亿桶,2007年增加到7553亿桶,27年间增加了3929亿桶,可采储量增长了1倍多;且占到全球探明可采储量增长量的64%。可以说在过去20多年,中东地区的资源储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球石油资源量的变化。

图2.3表明,中南美和非洲27年间石油探明可采数量持续增加,其中中南美储量从1980年的267亿桶,增加到2007年的1112亿桶,27年间增加了2倍多;非洲从1980年的534亿桶,增加到2007年的1175亿桶,27年间增加了641亿桶。

图2.3 1980~2007年其他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而欧洲地区(主要是俄罗斯),在过去20多年间,其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呈现在波动中增加的趋势。1987年,探明储量达到低点758亿桶,一直持续到1995年;1996年后探明储量明显增加,2002年后达到1414亿桶。

亚太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变化不大,其探明储量从1980年的339亿桶,经过20多年的勘探,到2007年的448亿桶,27年间增加了109亿桶。

而北美洲石油探明储量呈现减少的趋势,从1980年的925亿桶,减少到2007年的683亿桶,27年间探明可采储量减少了242亿桶。

以上是从世界和各地区石油探明可采储量的绝对量变化和增长速度,来分析石油资源储量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石油资源探明储量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石油资源储量和分布在时间和地域分布上呈现不均衡的特点。1988年和1998年是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变化规律的分割点。因此,下面我们主要从1980年、1988年、1998年、2007年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在区间的分布及变化进行比较(图2.4)。

图2.4表明,世界石油资源在空间和地域上分布极其不均衡。世界石油资源储量的一半以上都集中在中东地区。1980年底,世界石油探明总储量为6671亿桶,其中中东地区3624亿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54%,是世界石油资源储量最为丰富的地区。其次是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和北美洲,其探明储量约占到世界总储量的15%和14%。亚太地区和中南美石油资源最少,约为339亿桶和267亿桶,仅占世界油气资源的5%和4%。

到了1988年,世界石油资源在区域上的分布更集中于中东地区,其石油资源储量占到世界总储量的65%。中南美地区的石油资源量比例有所增加,从1980年的4%增加到1988年的7%。而北美洲、欧洲、非洲和亚太地区的资源储量比例都有所减少,其中亚太地区石油资源探明储量仅为世界资源量的4%。

1988~1998年10年间,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在区域上的分布是稳中有变。中东地区仍然是世界石油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占世界比例保持在64%;亚太地区仍然是石油资源储量最贫乏的区域,占世界的比例维持在4%。中南美和非洲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占世界比例有所增加,而北美洲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比例则有所下降。

图2.4 1980~2007年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及分布图

1998~2007年间,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在区域上的差异和不均衡态势继续保持。中东地区的探明储量7553亿桶,约占世界的61%,依然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第二丰富地区是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其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2%。亚太地区石油资源储量依然处于最贫乏的区域,约为408亿桶,仅占世界总量的3%。

(2)世界天然气资源的储量及分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增长迅速。如图2.5所示,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从1980年的85.52亿m3,增长到2007年的177.36亿m3,27年间增加了91.84亿m3,增长了107%;其中1980~2000年增长速度较快,2001~2007年,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虽然整体上世界各个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具体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的变化规律则又有所不同。

图2.6表明,1980~2007年,中东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的分布规律和世界天然气资源的变化规律是相似的。在1980~2000年,储量增长较快。2001~2007年,储量增长速度相对缓慢。欧洲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处于持续稳定状态。1980年中东地区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为24.69亿m3,2007年增加到73.21亿m3,27年间增加了48.52亿m3,探明储量增长了2倍,且占到全球探明储量增长量的52%。可以说在过去20多年,中东地区的资源储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球天然气资源量的增加。

图2.5 1980~2007年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图2.6 1980~2007年中东地区、欧洲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2007年底,中东地区和欧洲的资源探明储量高达73.21亿m3和59.41亿m3,分别占到世界总量的41%和33%。

图2.7表明,中南美、非洲和亚太地区27年间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持续增加,其中中南美储量从1980年的2.69亿m3,增加到2007年的7.73亿m3,27年间增加了近2倍;非洲从1980年的5.99亿m3,增加到2007年的14.58亿m3,27年间增加了8.59亿m3;亚太地区储量从1980年的4.47亿m3,增加到2007年的14.46亿m3

而北美洲天然气资源储量可采储量呈现减少的趋势,从1980年的9.95亿m3,减少到2007年的7.98亿m3,27年间探明可采储量减少了1.97亿m3

以上是从世界和各地区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的绝对量变化和增长速度来分析天然气资源储量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天然气资源储量和分布在时间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1990年、2000年是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变化规律的分割点。因此,我们主要从1980年、1990年、2000年、2007年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在区间的分布及变化进行比较(图2.8)。

图2.7 1980~2007年其他地区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图2.8 1980~2007年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可采储量变化及分布图

图2.8表明,世界天然气资源在空间和地域上分布极不均衡。世界天然气资源储量的70%都集中在中东地区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1980年底,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为85.52亿m3,其中中东地区24.69亿m3,约占世界总储量的30%;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4.72亿m3,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3%,欧洲在1980年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天然气资源较少,其中北美洲探明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2%,非洲占7%;而亚太地区和中南美天然气资源最少,约为4.47亿m3和2.69亿m3,仅占世界天然气资源的5%和3%。

1990年,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增加到128.01亿m3。天然气资源在区域上的分布和1980年相比,变化不大,仍然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这两个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储量还是维持在世界总储量的70%左右。其中中东地区约占世界总储量的30%;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天然气探明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4%。北美洲的天然气资源量比例有所减少,从1980年的12%减少到1990年的7%;亚太地区和中南美的资源储量都有所增加,分别从1980年的3%,5%,增加到1990年的4%,8%。

1990~2000年的10年间,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在区域上的分布发生明显变化。虽然天然气资源仍然集中在中东地区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且这两个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储量仍然占到世界资源总储量的75%;但两者比例分配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中东地区天然气资源储量从1990年的30%,增加到了2000年的37%;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天然气资源储量比例则从1990年的44%,减少到2000年的38%。中东地区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在世界天然气资源量的位置两者平分秋色。除此之外,北美洲天然气资源储量在世界的位置也较1990年有所降低,仅为世界天然气资源储量的5%。

2000~2007年间,世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在区域上的分布变化进一步增加。中东地区天然气资源储量从世界排名第二,超过欧洲(主要是俄罗斯),以占世界天然气资源储量42%的比例,一跃成为世界排名第一。具体来说,天然气资源仍然集中在中东地区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且这两个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储量仍然占到世界资源总储量的76%;但中东地区天然气资源储量从2000年的37%,增加到了2007年的42%;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天然气资源储量比例则从2000年的38%,减少到2007年的34%。在这期间,其他地区天然气资源储量在世界排名位置则没有明显变化。

(3)世界石油生产量及区域分布

由世界石油生产量变化图(图2.9)可以看出,在过去40多年,世界石油生产量呈上升趋势。1965年世界石油生产总量为15.66亿t;到1980年世界石油生产总量增加了近一倍,达到30.88亿t;到2007年石油生产总量为39.05亿t。其中,1965~1980年石油生产增长速度较快,15年间石油生产总量增加了15.22亿t;而1980~1995年石油生产增长速度很慢,15年间石油生产总量仅增加了1.93亿t。

图2.9表明,40多年来,世界石油生产重心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北美和欧洲。其中,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量长期处于一个波动上升的趋势,而北美洲和欧洲石油的生产量处于长期稳定的态势。亚太地区和非洲的石油生产量也呈现从无到有,明显增长的态势,亚太地区的石油生产总量从1965年的44.9百万t,增加到2007年的378.7百万t,42年间石油生产量增加了7.4倍。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世界石油生产量及其变化趋势,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期,其变化规律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选取1965年、1980年、1995年、2007年几个时间段,来分析、比较石油生产在区域间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图2.9 1965~2007年世界各地区石油生产量的变化

图2.10 1965~2007年世界石油生产量分布图

图2.10表明,世界石油生产在空间和地域上分布极不均衡。世界石油生产量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中东地区和欧洲。

1965年,世界石油生产量为15.66亿t,其中北美洲为4.89亿t,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1%,是世界石油生产量最大的地区;其次是中东地区,其生产量为4.18亿t,约占世界生产量的27%;欧洲(主要是俄罗斯)生产量为2.82亿t,占世界生产总量的18%;北美洲、中东地区和欧洲约占世界石油生产总量的76%。亚太地区生产量最小,约为0.45亿t,仅占世界石油生产量的3%。中南美和非洲石油生产量分别为2.25亿t和1.06亿t,占世界生产总量的14%和7%。

1980年,世界石油生产量在区域上的分布有了很大的变化。中东地区、欧洲、非洲和亚太地区石油生产量占世界的份额都有所增加,而北美洲和中南美则大大减少。其中,中东地区从1965年的石油生产第二大地区,一跃成为最大的石油生产地区,年生产石油9.34亿t,占世界总量的30%;北美洲所占份额则由1965年的31%下降到1980年的22%。具体来说,1980年各地区占世界石油生产的份额,分别为中东地区占30%、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占24%、北美洲占22%、非洲占10%、亚太地区占8%、中南美占6%。

1980~1995年的15年间,世界石油生产在区域上的分布是稳中有变。中东地区仍然是世界石油生产最主要的地区,占全球的生产份额保持在30%;北美洲石油生产量份额持续下降,占世界份额的20%。亚太和中南美地区份额有所增加,分别从8%,6%增加到11%,9%。

1995~2007年,世界石油生产在区域上的差异和变化仍在继续。中东地区石油生产量为12亿t,约占世界的30%,仍然是世界石油生产最主要的地区之一。北美洲石油生产量份额继续下降,仅占世界生产总量的16%。

1965~2007年的40多年间,世界石油生产重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北美洲、中东地区和欧洲的“三足鼎立”,到2007年的亚太地区、中南美等地区“异军突起,多区域共同增长”。

2.2.1.2 世界油气消费量的现状和特点

从世界各地区石油消费量变化图(图2.11)可以看出,在过去40多年间,世界石油消费量呈上升趋势。从1965年的15.3亿t,增加到2007年的39.52亿t。世界石油消费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亚太地区,这和石油生产的重心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北美洲和欧洲是有所不同的。其中,1980年前,欧洲、北美洲和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1980~1995年15年间,欧洲和北美洲石油消费量呈现减少的趋势,而亚太地区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1995年以后,欧洲地区石油消费量呈现稳定的态势,北美洲消费量略有增加,而亚太地区呈现持续快速增加的趋势。

图2.11 1965~2007年世界各地区石油消费量变化

总体来看,1965~2007年,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持续上升,从1965年的1.64亿t(全球排位第3),跃升到2007年的11.85亿t,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区域;北美洲石油消费量也呈现波动中增加的趋势,一直保持全球消费第二的地位,从1965年的6.17亿t,增加到2007年的11.34亿t;而欧洲(主要是俄罗斯)的石油消费,经历了增加—稳定—减少—稳定变化的过程,从1965年的排名第一,降低到2007年世界排名第3的位置。

可以看出,世界石油无论是消费总量还是变化趋势,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期,其变化规律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选取了1965年、1980年、1995年和2007年几个时间段,来分析、比较石油消费在区域间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图2.12 1965~2007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变化及分布图

从图2.12可以看出,世界石油消费在空间和地域上分布极不均衡。世界石油消费量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亚太地区。

1965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15.3亿t,其中北美洲为6.17亿t,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0%,是世界石油消费量最大的地区;其次是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其生产量为5.92亿t,约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39%;欧洲和北美洲占到世界石油消费量的79%。非洲和中东地区消费量最小,分别为0.26亿t和0.47亿t,仅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2%和3%。亚太地区和北美洲石油消费量分别为1.65亿t和0.83亿t,占全球石油消费量的11%和5%。

1980年,世界石油消费在区域上的分布有了些许变化。亚太地区石油消费占世界的份额有了很大的增加,欧洲和中南美地区石油消费份额也有所增加;而北美洲的石油消费量在世界石油消费量中的份额则大大减少。其中,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份额从1965年的11%增加到1980年的17%;北美洲石油消费所占份额由1965年的40%下降到1980年的31%。具体来说,1980年各地区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份额,分别为欧洲(主要是俄罗斯)占41%、北美洲占31%、亚太地区占17%、中南美占6%、中东地区占3%、非洲占2%。

1980~1995年的15年间,世界石油消费在区域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亚太地区石油消费占世界的份额持续扩大,欧洲在世界石油消费中的地位在萎缩,北美洲石油消费占世界的份额基本维持不变。世界石油消费分布由原来的欧洲和北美洲二者争雄,发展到1995年的欧洲、北美洲和亚太地区三足鼎立局面;由1980年的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地区占72%,发展到1995年的欧洲占29%、北美洲占30%、亚太地区占26%,3个地区占85%。

1995~2007年,世界石油消费在区域上的发展趋势,仍在持续。到2007年,亚太地区成为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年消费石油量11.85亿t,占全球石油消费份额的31%;欧洲占24%;北美洲占29%;中东地区石油消费量有所增加,占7%;中南美石油消费份额占6%;非洲石油消费份额最小,仅占3%。

1965~2007年的40多年间,世界石油消费重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欧洲和北美洲二者争雄,发展到亚太地区、欧洲、北美洲三足鼎立局面。其中,亚太地区异军突起,由原来的11%上升至2007年的占全球份额的31%,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

2.2.1.3 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的区域分布

由以上分析发现,无论是油气探明储量、油气的生产,以及油气的消费,在全球范围内都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间的不平衡态势。

那么,针对同一个地区,其生产能力和消费量之间是否协调一致呢?

通过对1965年和2007年全球7大区域的生产量和消费量空间分布的比较(图2.13),可以发现,全球油气消费与生产在空间配置上出现区域交叉不平衡。即全球的油气资源生产和消费分布极不均衡,油气生产区和消费区相距甚远,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

1965年,北美洲石油生产量为4.89亿t,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1%,石油消费量为6.17亿t,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0%,北美洲既是世界上石油生产量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世界石油消费量最大的地区;而中东地区,石油生产量为4.18亿t,约占世界生产量的27%,而消费量最小,仅为0.47亿t,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3%;亚太地区生产量最小,约为0.45亿t,仅占世界石油生产量的3%,石油消费量分别为1.65亿t,占全球石油消费量的11%。

到2007年,中东地区石油生产量为12亿t,约占世界的30%,仍然是世界石油生产最主要的地区之一;北美洲石油生产的份额持续下降,2007年生产量仅占世界生产总量的16%。就石油消费量来说,2007年亚太地区成为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年石油消费量11.85亿t,占世界石油消费份额的31%,欧洲占24%,北美洲占29%,中东地区占7%;中南美占6%,非洲石油消费份额最小,仅占3%。

石油生产和消费在区域上的差距持续扩大(表2.1,表2.2),北美洲在1965年,生产和消费的差额为-126.4百万t,2007年差额为-491.3百万t;中东地区在1965年,生产和消费的差额为371.8百万t,2007年差额为1063.7百万t;亚太地区,1965年生产和消费的差额为-119.9百万t,2007年生产和消费的差额为-806.4百万t。

图2.13 1965~2007年世界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区域分布

表2.1 1965年世界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区域分布

表2.2 2007年世界石油生产量和消费量区域分布

续表

㈡ 俄罗斯石油资源与世界关系

当今世界,俄罗斯是石油天然气储量、生产、出口和过境的能源大国,自普京担任总统后,俄罗斯就把能源出口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俄石油即开始大量进入国际能源市场,对国际能源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所谓国际能源格局,就是指在国际舞台上能够起主导作用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态势。俄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国际石油供求紧张,油价不断飙升。当前,“梅普组合”正积极利用对俄相对有利的国际经济形势,想尽办法使俄罗斯在石油供求关系、运输体系、定价机制和天然气贸易
等方面对国际能源格局施加影响,借此提高俄在国际经济政治大格局中的地位。
国际能源格局的基本状况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其中石油占能源消费的40%。世界石油版图经历了从“墨西哥湾时代”到“波斯湾时代”的变换。从1859年在宾夕法尼亚打出第一口油井到20世纪中期,世界石油版图被称为“墨西哥湾时代”。这个时期美国和委内瑞拉是石油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美国在“墨西哥湾时代”对石油的控制,促进和巩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霸主地位。1948年以后,美国开始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标志着世界能源中心从美国转移到了中东,世界能源版图的波斯湾时代开始了。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世界石油市场基本处于消费国主导时期,石油的产量和价格由西方国家的石油大公司操纵;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成立,标志着国际石油公司和石油产出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西方大公司对石油的控制权力被弱化。20世纪70年代,接连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石油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较量,最终,产油国和消费国的力量趋于平衡。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中东产油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越
来越严峻,而世界经济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增加。为了保障石油安全,无论是石油生产国还是消费国都纷纷制定了能源多元化战略,因而使国际能源格局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美国和欧佩克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美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家。由于美国对石油的强大需求再加上美国自己繁荣的生产,使得美国对石油市场和世界石油政治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力量所能达到的地步。美国对石油市场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需求量和生产能力方面,另一方面反映在石油——美元定价机制上,以美元作为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确定了美元作为交
易媒介的垄断地位,这不仅巩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而目影响了世界经济和各国财富的流向。欧佩克国家拥有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60%和供应量的40%。由于世界经济对石油严重依赖,因此,作为石油终端供应商,欧佩克在世界石油供应方面占有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它们不得不与霸权国家达成妥协,实现所谓的“相互依赖”。
第二,俄罗斯、里海、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和地区在石油市场中的地位上升。俄罗斯是欧佩克之外石油含量是丰富和生产、出口能力最强
的国家。里海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据有关方面统计,里海的石油储量约在1100亿桶到2400亿桶之间,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8%。苏联解体后,里海的石油成为独立于俄罗斯之外的能源资源,并成为西方石油消费国追逐的对象非洲石油蕴藏丰富,不仅油质好、成本低、易运输,而且远离动乱中心,相对安全因此,西方各大石油公司视非洲为“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竞相投人巨资进行勘探开发。非欧佩克国家和地区石油相继进人国际石油市场,强烈吸引了石油消费国的目光,对欧佩克绝对供应国地位造成了一定冲击。

第三,能源消费增长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近年来,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渐进快车道,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长,推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中心发生了转移。亚洲近20年来石油消费量增长了一倍,石油需求量由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10%上升到25%,成为与北美、欧洲石油消费量基本相当的重要地区,是影响国际能源格局变化的新生力量。

俄罗斯能源优势得天独厚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能源最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与其他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相比,俄罗斯能源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俄罗斯能源储量丰富。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石能源,具有稀缺不可再生且分布不均的特点。世界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从波斯湾到里海,再到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巨大“石油心脏地带”。俄罗斯在“石油心脏地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从乌拉尔山以东到太平洋沿岸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有诸多储量可观的油气田。按照石油探明储量排名,俄罗斯石油储量为70—10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探明储量的8%—13%、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中.俄罗斯占32.6%,按探明储量计,其供给时间约为90年,按预测储量计则供给时间可为100年。

第二,俄罗斯拥有极强的油气生产和出口能力。承接了苏联时期的生产体系,俄罗斯的石油生产能力极强。根据俄能源工业总调度局的数据统计,2006年俄石油产墩4.8亿吨,2007年出产石油4.9亿吨。俄罗斯石油一半用做出口,2006年出口2.5亿吨,2007年出口2.53亿吨,占世界石油贸易的12%,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输出国。考虑到欧佩克内部成员之间矛盾不断、中东地缘政治环境恶化以及石油消费国纷纷谋求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等因素,俄罗斯能源对国向消旨源供求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俄罗斯的地理位置优越。能源安全的主要挑战并不仅仅是获得足够的石油,而且还包括如何把石油从地下弄出来然后运送到需要人的手里。由于富产石油的中东地区与石油消费国大多远隔重洋,因此,从中东地区向外运输石油基本都走海路,并且有相当数量的油轮需要经过由伊朗控制的霍尔术兹海峡和险象环生的马六甲海峡,这无疑增添了石油安全的危险程度。俄罗斯雄踞欧亚大陆,具有贯通四方而很少受到地理条件约束的优越地缘环境,与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亚洲和石油消费量最多的欧洲都有陆路接壤,因此,俄罗斯能源出口可以采用最经济、最安全的陆路管道运输,以此降低能源运输的风险和成本。

第四,俄罗斯有发达的能源输出管道系统。目前,俄罗斯已有三条通向欧洲的石油管道和一条横跨波罗的海海底直达德国的“北方溪流”天然气输送管道;2008年初俄又与保加利亚和寒尔维亚签订了准备修建“南线”天然气管道的协议;通往亚太市场的“泰纳线”一期也在按计划建设中。同时,俄罗斯还控制着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遍布各独联体国家的天然气和石油配送渠道,这些管道为俄扩大能源出口,影响能源进口国和过境国的政治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五,俄政府控制着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大部分生产和出口。在俄独立后掀起的私有化浪潮中,控制着俄90%的天然气开采和运输体系的俄气公司非常“荣幸”地始终掌握在国家手中。普京执政后,俄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又将已经私有化了的石油公司重新掌控在政府手中。由政府控制的油气公司虽然市场化程度较低,但却有利于使这些公司的生产和出口计划符合国家的政治需要,成为俄推行能源外交战略,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

俄罗斯能源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前苏联并没有参与国际能源市场基本体系的创建,因此,尽管俄罗斯是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但它不是国际能源机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因而,
在发挥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方面受到极大限制。随着石油和天然气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能源在国际关系中的力量日益凸显。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能源威力,俄罗斯调整了国家能源战略,积极扩大能源出口,使俄罗斯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能源领域原有的力量平衡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冷战时期,苏联的石油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需求和出口“经互会”成员国及部分西欧国家,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不大。苏联解体后,能源出口成为俄罗斯政府财政和外汇收人的主要来源,其石油开始大量进入国际能源市场,并逐渐成为国际能源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目前,除了欧洲仍然是俄罗斯能源最大的用户外,中国、印度、美国、日本以及韩国都非常看好俄能源,以减少对中东地区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进口的安全系数。随着俄罗斯石油出口渠道逐渐拓宽,俄罗斯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将不断蚕食欧佩克国家的份额,在平衡世界石油市场格局、维护市场稳定上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从而使国际石油供求格局逐渐改变。
由于地理条件优越,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大多采用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的陆路管道运输。俄罗斯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能源出口管道建设,已初步形成“扇”形油气管道战略:俄罗斯已有的和正在修建的以及将要修建的油气管道构成“扇”形油气管道战略中的扇骨;油气管道覆盖的地区形成扇面;由国家牢牢控制的能源企业是俄罗斯手中的扇柄。俄手中的能源工具,就像铁扇公主手中的芭蕉扇,可以伸缩自如,只要轻轻摆动,就能产生威力无穷的效用,并因此使国际石油运输格局发生微妙变化。

另一个影响国际石油格局的因素是石油价格。石油价格看起来平淡无奇,却是实实在在决定着国际资金和政治影响的流向和速度。因此,西方石油消费大国和主要产油国都非常关注全球油价的波动,并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石油定价。作为石油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当然也不甘人后。目前,俄乌拉尔牌原油已占国际原油市场份额的12%,成为了能够影响国际能源供求关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俄罗斯还积极筹划开设了以卢布作为计价和结算工具的俄罗斯石油交易所,以彻底扭转俄罗斯石油没有自己的定价权的被动局面。

俄罗斯大力推进由卢布主导的石油定价机制目的非常明确:第一,挑战国际市场现行的石油定价体系,打破石油价格机制由欧佩克和西方国家垄断的局面;第二,利用油品交易使用卢布结算的机会,提升卢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已给石油出口国和消费
国造成了巨大损失,引发了部分欧佩克成员国对用美元定价的石油交易体系的不满,提出改用其他货币进行石油贸易结算。这使俄罗斯在国际石油市场挑战美元主导地位的计划有了实现的希望。

随着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增幅逐渐降低,以及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其他的能源资源天然气因具有分布更广、更清洁的优点,有可能逐渐替代石油成为未来最主要的能源。在天然气领域,俄罗斯的地位与沙特在石油领域的地位一样举足轻重。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像石油欧佩克的天然气组织,天然气的定价机制还未形成,因此,俄罗斯容易在远未成熟的国际天然气市场上拥有更
多的发言权,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能够充当国际天然气市场的“领导者”,俄罗斯对创建国际天然气联盟态度积极。早在2002年,普京就提出,由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成立一个“欧亚天然气同盟”,旨在协调天然气生产国的政策和价格。此后,关于俄罗斯和其他天然气生产国成立同盟组织的传闻从未停止显而易见,成立一个由俄罗斯主导的天然气国际组织,对俄影响国际能源市场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总之,俄罗斯能源担负着推动俄罗斯经济增长、参与世界贸易体系和维护地缘政治影响以及改善国际政治环境等多重责任,因此导致其能源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从而对世界能源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世界能源格局不断发生变化。

㈢ 石油为什么仍是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4月19日,参加世界石油大会青年论坛的专家透露,石油仍将是21世纪世界上主要的能源资源。这是在对石油储量和石油的供需情况进行研究会,大多数专家作出的一致意见 。到2025年,石油在世界的能源需求中仍然将占37%的比例,比目前的40%轻微下降。

世界已经探明的原油总储量大约在11000亿桶,以目前的生产率,足够满足全球45年的需求。但是实际的情况不会这么简单。在21世纪初,预测的石油年产量将稳定的上升,这是因为随着技术的提高,石化工业将出现恢复,石油需求量将上升。此外,非传统的石油资源的开采,如沥青砂、油页岩和重油在未来有望出现稳定的上升。

欧佩克的世界能源模式工程从2002年到2025年,全球的石油需求将上升3800万桶/天,提高到11500万桶/天。到2025年,经合组织国家在世界的石油消费中将占据较大的份额,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来自于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将增长四分之三。从全球来看,运输部门将占2000~2025年需求增长的60%,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家庭、商业和农业部门也将出现显着的增长。(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从中短期来看,在2010年之后,全部的非欧佩克的石油供应,主要来自于拉丁美洲、非洲、俄罗斯和里海地区有望持续增长,上升到5500~5700万桶/天。但是随着在2025年之前,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量的逐步下降,欧佩克仍然将是世界石油需求的主要供应国。

世界上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的五分之四位于欧佩克成员国,欧佩克成员国能够比非欧佩克产油国更容易、更廉价的开采石油。

在2025年,欧佩克将满足世界石油需求的51%,产量将达到5800万桶/天。

㈣ 地球上的石油储量有多少为什么会越采越多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是一种天然形成的能源,那么就有很多人疑惑地球上的石油储量有多少?为什么会越采越多?换句话说,一些专家地球目前石油的储存量至少可以再开采用50年,越来越多是因为人类对石油储存量的认知也随着技术的发展在逐渐刷新。

石油的在地球的储存量是巨大的,给国家经济政治也带来很大影响,所以现在很多国家发生战争都是因为争夺石油的管控权,如我们都很熟知的伊拉克战争,这也是警醒我们全世界思考的一场战争,石油的储存量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标准,而目前全球的石油还可以供人类开采50年,而这类认知是不是也会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而有新的标准呢,我们不得而知。

㈤ 美国为什么偏偏要与拥有石油资源的国家过不去呢

众所周知,美国一直与俄罗斯、伊朗、委瑞内拉等这样的石油大国过不去,一直挥舞着经济大棒长期制裁、打压这些国家,甚至是封锁,还动不动以武力相威胁。这一段时间美国大兵压境伊朗,大有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之势。但是,不知大家注意没注意到,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且都位居世界前十。

从目前美国的生产能力看,原油供给量年均增长14%。原油日产量大约在1150万桶。如若把伊朗石油出口压到100万桶以下,同时,也压低委内瑞拉的石油出口,美国就能进一步增加占有国际石油市场的份额,这就有可能偿还美国欠下22万亿美元的债务。如此美国真的还清了所有国债,政府财政收入将趋于平衡,那么美国政府,还有美元在国际上的信用地位就会大大增加。这样美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将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将更加牢固。这就是美国与那些石油大国过不去的真正原因。

㈥ 沙特阿美被炸,而美国动用储备,是为了抢占沙特的市场份额吗

应该不是为了抢占沙特的市场份额,因为沙特阿美被炸了之后,石油的输出少了很多,美国为了平衡市场而做出了这样的举动。

㈦ 石油为什么足以让全世界的国家为之疯狂

因为在现在能源日趋紧张的时代。谁能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谁就拥有了话语权。而且因为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石油。所以对于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石油资源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说是一种战略资源。

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水平也越来越高,每年都会需要大量进口石油资源来发展工业。所以一定要保障中国的石油能源通道安全。这样才不会被人在关键时刻卡脖子。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当然也应该促使经济的转型。比如说那些高油耗的汽车就应该限制生产。多多发展一些可替代能源技术。

㈧ 世界大国石油分配大体情况。。。

世界各国、各地区石油分布如下:

巴西深海油田

2007年年底以来,巴西在被称为“盐上层”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系列大油田。所谓的“盐上层”地区,延伸数百公里,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深海石油储备区 域。2008年4月,巴西又在大西洋巴西海域发现了一个巨大油田,国际地质学家预计该油田的最大埋藏量为330亿桶,可能成为历史上发现的第三大油田。

南美地区的常规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254.1亿吨,占世界总量的8.2%.截至1999年底,南美地区共有剩余石油探明储量121亿吨,占世界总量的8.7%;1999年石油产量达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9.5%.其中以委内瑞拉石油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巴西。

俄罗斯-中亚地区俄罗斯—中亚地区油气资源相当丰富。2000年底的剩余探明储量达75亿吨,占世界的5.3%.2000年该地区石油总产量达到3.88 亿吨,占世界的10.8%.俄罗斯剩余探明储量67亿吨,占世界的近5%.生产石油3.2亿吨,约占世界的10%,在世界产油国中列第二位。出口原油 1.2亿吨。

马拉开波湖

马拉开波湖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湖泊,总面积1.4344万平方公里。马拉开波湖也是世界上产量最高、开采历史最悠久的石油湖,开采历史已有90多年,委内 瑞拉的石油工业诞生在这里。在马拉开波湖东南部500多公里,是全球有名的奥里诺科重油带,面积约为5.5万平方公里,委内瑞拉政府和石油专家估计该地区 蕴藏着2350亿桶重油。

墨西哥湾

在美国东南角近 海地区,墨西哥湾上钻井平台星罗棋布,717个海上平台每天生产130万桶原油、2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全美国原油产量26%、天然气产量11%。墨西哥湾 也是墨西哥石油工业的集中地。2006年,墨西哥在墨西哥湾西部尤卡坦地区坎佩切湾的坎塔雷尔巨型油田每天生产原油370万桶,占墨西哥原油总产量 80%。

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共和国拥 有和管理的水闸型运河,经过狭窄的巴拿马地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由于巴拿马航道的影响,只能通过载重6万吨至8万吨的油轮,因此,能够顺利通过巴拿马 运河的油轮被称为巴拿马型油轮。巴拿马型油轮既不是大型原油轮也不是小型成品油轮,在国际石油贸易中占据的份额虽然不大但地位却举足轻重,已成为国际海运 中一种标准的油轮类型。

加拿大油砂

在常规石油资源 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占全球石油资源70%的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成为世界性的话题。世界上所探明的油砂资源有95%集中在加拿大。其已探明的油砂和 重油资源多达4000亿立方米(合2.5万亿桶原油),相当于整个中东地区的石油蕴藏量。目前,加拿大在阿尔伯塔省共有26个油砂项目投入生产,总生产规 模达到每天83万桶,占加拿大石油产量的43%。

松辽盆地

中国最大的石油 生产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非海相沉积盆地。位于此的大庆油田,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及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在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之际,大庆也即将迎来油田50岁华诞。50年间,大庆创造了我国石油工业的“三个第一”:原油产量第一,上缴利税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主力油田采收率已 突破50%,比国内外同类油田高出10至15个百分点,1976年到2002年实现持续27年原油年产量5000万吨以上。

我国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陆上有35.8%的石油资源分布在高原、黄土塬、山地、沙漠、沼泽和滩海等较恶劣的环境中;56%的石油资源量埋藏在 2000~3500m之间;西部埋深则以大于3500m的为主。我国非常规石油资源量占比例较大,陆上重稠油占16.4%(113.5亿吨)。海上重油 资源的比率更高,占33.3%.就我国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而言,低渗或特低渗油、重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米的占50%以上。而待探明的可采资源量 中大都是埋深更大、质量更差、边际性更强的难动用资源。

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位于 印度洋北部、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东连南海,西接安达曼海,是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上桥梁,也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 来的海上枢纽。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之一,每年经过这一航道的5万多艘船只,运载着占世界运油量一半的原油,即占世界贸易量三成的产品,而且 这些数字每年还以8%的速度递增。马六甲海峡是亚太许多国家或地区必经的运油航线。如日本、韩国石油供应绝大部分依赖进口,而进口的90%来自中东,需要 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目前,马六甲海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安全隐患。过分依赖这条“咽喉水道”的问题,已引起相关国家的关注。

东南亚

东南亚国家盛产 石油的主要有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东南亚的原油和天然气(以原油当量计算)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5%~7%。油气开采业是文莱、印尼和马来 西亚三国的经济支柱。近几年,东南亚国家油气勘探获得累累硕果,预计到2012年之前至少有170座新油气田投产,分别位于文莱、柬埔寨、中国南海、印度 尼西亚、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合作开发区、缅甸、菲律宾、泰国和越南。

霍尔木兹海峡

位于亚洲西南 部,介于伊朗与阿拉伯半岛之间,东接阿曼湾,西连海湾,呈人字形,是往来波斯湾各港的油轮必经之地。霍尔木兹海峡素有“海湾咽喉”之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 略和航运地位。海湾沿岸产油国的石油绝大部分通过这一海峡输往西欧、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等地,合计承担着西方石油消费国60%的供应量,西方国家把霍尔 木兹海峡视为“生命线”。

波斯湾

亦称阿拉伯湾油 区、海湾油区。这里集中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资源,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世界上的19个大油田中,这一带就占了14个。石油储量约占全球的58%,达 500亿吨之多。石油年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38%。这里的原油约70%用于输出,每天外运的原油达200万吨,占世界石油总贸易量的60%。

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是一 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从俄罗斯、南欧和阿尔及利亚的炼油厂主要 运往印度的石油必经此道,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1993年,埃及拓宽和加深苏伊士运河,进一步增加运河深度,使25万吨 级油轮从此能够顺利通过,以此吸引更多的大型油轮使用苏伊士运河。

几内亚湾

几内亚湾是近年 来发掘的新的石油富集地区。据估测,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总蕴藏量的10%。这里的尼日尔爾利亚和安哥拉是非洲最大的两个产油国。几内亚湾的石油含硫量少,属于 提炼成本低的高品质油,而且距美国较近,运输成本较低。与战乱不断的波斯湾相比几内亚湾相对比较平静。几内亚湾实际上已经逐渐变成美国能源安全供应的后勤 基地。

北非

石油发展前景十 分看好,至2008年,探明石油储量已近630亿桶。利比亚是北非重要的产油国,石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70%,石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5%以上。 苏丹1999年开始生产石油,目前日产量已达30万桶,并计划把日产量提高到50万桶。突尼斯是北非的一个很有远景的油气区。

非洲和南美地区截至2000年底,非洲地区共有剩余石油探明储量10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7.1%.石油年产量达3.7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0.4%.该地区的油田一般油层较厚,油质优良,勘探成功率很高,预计西非将很快成为欧佩克以外的世界原油主要增产地。

里海

里海含油气盆地 是世界第三大油气资源富集区。据美国能源部估计,在里海水域面积为38.64万平方公里的这块土地上,石油地质储量约为200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 18%。里海西岸的巴库和东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岛地区,以及里海的湖底,是重要的石油产区。里海湖底的石油生产,已扩展到离岸数十公里的水域。随着海洋石油 开采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石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里海近年再度掀起“淘金热”。

北海

欧洲重要石油、 天然气产区,已知储量石油约47亿吨,天然气约1.5万亿立方米,年产原油已超过8630万吨。北海油气资源丰富,海底石油储量仅次于波斯湾和马拉开波湾 而居世界第三位。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油,80年代起大规模开采,使英国成为世界重要产油国之一。挪威其次,产量除满足本国需要外并大量出口。

季曼—伯朝拉

位于俄罗斯欧洲地区东北部的高纬地区,地处能源短缺的西北区,距耗能高的中央区也比较近。原油生产主要集中于科米自治共和国,乌萨为该油田最大采油区。

伏尔加—乌拉尔斯克

伏尔加—乌拉尔 油田,位于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流域区,又称“第二巴库”。储油区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产量占全俄产量的1/5以上。该油田位于俄罗斯经济发达地域,原油 加工与石油化学工业发达,区内有大型炼油厂10多座,年加工能力达1.5亿吨,原油与油品管道纵横交错并通往外区。

西西伯利亚

俄罗斯主要油气 产地,目前70%的俄罗斯原油开采自西西伯利亚。这里也是世界最大的油气田之一。该油气田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上,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这里的石油低 硫、低石蜡、汽油馏分含量高易挥发物质含量高,油品质较好。在西西伯利亚有数十个大油田,大部分油田位于秋明州。秋明州可采2.2亿多吨原油,占整个西西 伯利亚开采总量的90%强,整个俄罗斯开采总量的55%强。

阿拉斯加

位于美国西北 角,是全球最大的飞地。虽然临近北极圈,极度寒冷,但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尤以石油、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阿拉斯加仅石油的蕴藏量就在50亿桶至 160亿桶之间。主要产区位于普鲁德霍湾油田,每天原油的运输量高达180万桶,通过阿拉斯加管道向外输送。美国一直以保护环境为由限制石油公司开采阿拉 斯加州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在世界的各个地区,原油品种有很大差别。按重度分,有轻、中、重三种;按含硫量分,有低硫、含硫、高硫三种。原油品种可分为低硫轻油、含硫轻油、含硫中油 和重油、高硫中油和重油等。低硫轻油经济价值最高,是原油中的佼佼者,主要集中在非洲、北海和东南亚。含硫轻油为数较多,主要分布在中东和俄罗斯。含硫中 油、重油和高硫中油、重油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中东和拉美。

现在,各国和各石油公司对资源的竞争与合作在不断加强,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经济与技术实力是取胜的重要条件,地缘政治与外交政策常常是重要保证。资 源的稳定供应与安全保障已成为各国的重要政治与外交政策。石油在新世纪前50年仍将不可能被大规模替代,而且仍将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军事装备现代 化的动力基础,对世界经济运行仍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着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

(一)中东波斯湾沿岸
中东海湾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枢纽位置,原油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油库”。据美国《油气杂志》2006年最新的数据显示,世界原油探明储量为1804.9亿吨。其中,中东地区的原油探明储量为1012.7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在世界原油储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东国家占了五位,依次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其中,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的储量为355.9亿吨,居世界首位。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186.7亿吨,居世界第三位。

(二)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是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储量为245.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美国原油探明储量为29.8亿吨,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和加利福尼亚湾沿岸,以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最为着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产区。美国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但因消耗量过大,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石油。墨西哥原油探明储量为16.9亿吨,是西半球第三大传统原油战略储备国,也是世界第六大产油国。

(三)欧洲及欧亚大陆
欧洲及欧亚大陆原油探明储量为157.1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其中,俄罗斯原油探明储量为82.2亿吨,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2006年的石油产量为4.7亿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也是该地区原油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已探明的储量为41.1亿吨。挪威、英国、丹麦是西欧已探明原油储量最丰富的三个国家,分别为10.7亿吨、5.3亿吨和1.7亿吨,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产油国。

(四)非洲
非洲是近几年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被誉为“第二个海湾地区”。2006年,非洲探明的原油总储量为156.2亿吨,主要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湾地区和北非地区。专家预测,到2010年,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
利比亚、尼日尔爾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苏丹排名非洲原油储量前五位。尼日尔爾利亚是非洲地区第一大产油国。目前,尼日尔爾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埃及等5个国家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85%。

(五)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委内瑞拉、巴西和厄瓜多爾尔尔是该地区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2006年,委内瑞拉原油探明储量为109.6亿吨,居世界第七位。2006年,巴西原油探明储量为16.1亿吨,仅次于委内瑞拉。巴西东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资源,是巴西原油储量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厄瓜多爾尔尔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产油国,境内石油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东部亚马孙盆地,另外,在瓜亚斯省西部半岛地区和瓜亚基尔湾也有少量油田分布。

(六)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原油探明储量约为45.7亿吨,也是目前世界石油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该地区原油探明储量最丰富的国家,分别为21.9亿吨、7.7亿吨、5.8亿吨和4.1亿吨。中国和印度虽原油储量丰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进口。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世界新兴的石油生产国。印尼和马来西亚是该地区最重要的产油国,越南也于2006年取代文莱成为东南亚第三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马来西亚近海的马来盆地、沙捞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区。

㈨ 为什么委内瑞拉是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经济却是最差的

委内瑞拉虽然是世界上石油储存量最多的国家,但却是经济发展最差的拉美国家。那么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都是因为委内瑞拉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太多。

石油出口的权利全部攥在政府人手中,国外销售石油的公司没有任何好处,所以给自己断了财路。委内瑞拉政府一开始因为自己国家的石油储备量最多,所以想把出口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给分销的外国公司任何一点好处,所以导致了出口的路越来越窄。

所以我们综合来看委内瑞拉,虽然说是石油储存量最多的国家,但也是杂质最多,开采难度最大,客户群体最少的国家,所以它的经济才会如此差。

㈩ 为什么西亚石油储量,出口量等都位居世界第一位,而俄罗斯却被称为“世界加。油。站”

楼主您好!最根本的原因是: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是世界上自然资源能够自给的国家,自给程度高。不但可以满足本国的需要,还可以大量出口,更何况俄罗斯是金砖国家之一,所以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

西亚,也就是中东地区,首先,西亚是一个地区的名称,而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俄罗斯的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八位,虽然,有一部分西亚的国家(沙特、伊拉克、伊朗、阿联酋、科威特)的石油储量比俄罗斯丰富,但是石油产量最多的却不是这些国家,石油产量最多的是俄罗斯,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沙特阿拉伯。更何况俄罗斯是金砖国家之一,所以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

俄罗斯的自然资源:
煤(库兹巴斯)、石油(秋明油田、第二巴库油田)、天然气、铁(库尔斯克)、锰、铜、铅、锌等。石油探明储量82亿吨(2009年数据),占世界探明储量的4—5%,居世界第八位。森林覆盖面积8. 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50. 7%,居世界第一位。林材蓄积量807亿立方米。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强,居世界第一位。水力资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核能发电量为1310亿千瓦/小时。核电占俄电力的10%。煤蕴藏量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铝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铁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铀蕴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黄金储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

俄罗斯罗斯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首位。俄罗斯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自然资源几乎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作为世界资源大国,俄罗斯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高居世界首位。

俄罗斯所有自然资源的总价值约为300万亿美元;其中,俄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价值约为30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与俄罗斯相比,美国已经探明的自然资源储量价值为10万亿美元,中国为5万亿美元,西欧为2.5万亿美元。

从类别看,俄罗斯各种资源储量几乎都位于世界前列,特别是在其他国家非常短缺的矿物、森林、土地、水等资源方面,俄罗斯的优势非常大。

首先,据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测算,从探明储量来看,俄罗斯各类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都相当高,石油为35年,天然气为81年,煤在60-180年之间,铁矿石为42年,铜、镍、钼为40年,钨为37年,锌为18年,铅为15年,黄金为37年,磷酸盐为52年,钾盐为112年。

其次,俄罗斯森林覆盖率约为50%,拥有世界1/5的木材储量。俄罗斯森林资源储量已经超过了整个北美的森林资源。俄罗斯已经成为世界木材第三大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

第三,俄罗斯农业用地2.1亿公顷,其中耕地1.25亿公顷,人均耕地为0.85公顷;而全世界耕地面积不过14.57亿公顷,人均只有0.32公顷。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的土地非常肥沃,正如俄罗斯土壤学奠基人多库恰耶夫指出的那样,黑土地带是俄罗斯的主要财富,俄罗斯的黑土地曾丢失了20%-50%的腐殖质,但仍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

第四,俄罗斯有丰富的水资源,仅贝加尔湖就容纳了占全球地表淡水总量的1/5。俄罗斯拥有500多条通航河流,总长度为30万公里,实际通航里程为8万公里。如果俄罗斯的全部水力资源被利用,每年可发电2万亿千瓦时。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横跨欧亚大陆。面积约1707.5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自给程度高。

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上涨无疑为俄罗斯经济增添了双翼。这两大工业血脉控制了俄罗斯五分之一的国民生产,并且创造了50%的出口贸易产值和40%的国家收入。另外,俄罗斯还是钯、铂、钛的第一大出产国。

2008年,俄罗斯GDP比2007年上升5.6%。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罗斯2009年的GDP为390161亿卢布,比2008年下降7.9%。

从长远角度来看,俄罗斯不满足于只做世界经济的加油站。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俄采取卢布贬值、提高关税等一系列措施保护国内生产企业,试图通过本国生产代替进口,实现贸易平衡。

对俄罗斯来说,当务之急必须致力于现代化改革进程,提高生产效率。投资者应该尤其密切关注当前的经济政策变化,这是除原料价格之外,影响俄罗斯金融市场的另一重要因素。

现在,您知道为什么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了吧!

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