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问中国洲际弹道核导弹能否直接接管世界石油的控制权
你的问题非常的单纯。核武器在世界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复杂的。随着冷战的结束,同归于尽的核武器理念也随之退出人们的视线。就中国而言,目前核武器的总量还不足以保证同归于尽,只是一个在军事方面的威慑作用。而在政治方面则体现了大国的地位和政治话语权。
你所说的接管世界石油的控制权基本和核武器没多大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石油的控制一直的西方集团的手中。在相当一个时期里,西方对于能源的需求远大于中国。所以他们对于能源的控制非常热衷。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而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对中东地区的渗透也让众多阿拉伯国家成为美国的盟友。冷战结束前,只有苏联能在中东地区同美国博弈。冷战结束后,中东地区美国一家独大的情况自然就形成了。石油控制权自然就落到了他手里。
从现在的情况看,中国想要争夺石油控制权只能从新兴石油产地入手。比如非洲。事实上,中国已经开始这么做了。先不谈我们在非常的传统盟友。近几年西方国家爆出的我国干涉苏丹内战,就表明中国正走在争夺石油控制权的路上。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就是石油控制权还包括运输安全。目前,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海军,以及众多的海外基地。而海军力量则保证了石油的运输安全。中国的海军尚在发展阶段无法像美国一样全球存在,也就无法保证完全的能源安全。
⑵ 美国如何利用以色列控制石油经济都知道以色列是美国控制美元石油的一个关键,但是如何控制的哪靠打仗
楼主可以看何新写的一本关于共济会的书,世界大国之间的博弈关系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以色列人难道就那么听美国人的话?美国对付中东难道就是为了石油?殊不知,美国的一项新的自由能源技术就可以顶过一个伊朗的石油产量。中东国家(埃及、叙利亚、沙等)历史上对以色列发动五次战争,均未占得优势。因为以色列背后的军事装备都是美国提供的,以色列拥有尖端的科技,但是它不可能不再美国帮助的情况下击退中东国家的进攻。
要知道,美国的国会、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犹太人(以色列全部都是犹太人),可以说以色列是美国扶持的一颗棋子目的是牵制中东国家。中东国家的伊斯兰教信仰和意识形态与美国的尖锐对立使其称为美国(或者称其为美国背后的神秘组织)为了称霸世界的除了中国和俄罗斯以外的绊脚石,而俄罗斯不能急于对付,所以美国一边在中东制造混乱一边包围中国。
另外,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相关事宜上不具备绝对的控制权。
⑶ 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说控制了粮
你想表达个什么兄弟,这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得话,即,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
“石油、粮食和美元是美国统御全球的三大战略,实际上,美国的国际战略布局基本都是围绕这三大战略展开。
⑷ 伊拉克的石油控制权在谁手里
伊拉克的石油控制权在美国人手里,他们打仗都是为石油而打。
⑸ 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计算问题
现在才看到你的问题!
在金字塔结构中,投票权(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之间的差异视控股链条的长短而定。比如,位于塔尖的母公司拥有下属A公司50%的股权,而A公司作为控股股东拥有B公司40%的股权,B公司作为控股股东拥有C公司30%的股权。这样一种纵向结构,形成了“母公司--A公司(子)--B公司(孙公司)--C公司(重孙公司)”这样一种四级控制链条。按照Claessens et al.(2000)的定义,母公司作为终极控制人对C公司控制力将体现在这一控制链条中的最薄弱环节上(30%),因此,其投票权(控制权)可量化为30%,而在现金流权上,母公司从C公司得到的分红收益权利将量化为50%*40%*30%=6%,此为控股链条上终极控制人对C公司的现金流权。
根据上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对济南柴油股份有限公司的终极控制权为:60%+28.67%+21%=109.67%(你给的这个题目是没有出错吧??),也即,拥有100%控制权;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对济南柴油股份有限公司的现金流权为:100%*100%*60%+100%*71.3%*28.67%+100%*79%*21%=97.03%;
⑹ 美国对世界石油输出组织(OPEC)有控制权或发言权吗 (谢绝个人猜想)
没有发言权,但是有绝对控制权,只要美国通过石油消费和石油金融就能轻松影响这个组织。你看油价一会儿暴涨,一会儿暴跌,都是美国人在搞鬼。
⑺ 美国是怎样控制世界的石油的啊
第一是政治上,美国大力扶持以色列和伊斯兰和阿拉伯国家对着干,犹太人也不愧世界上最聪明的国度,几次战争都是以阿拉伯联军失败收场,中东国家必须寻求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庇护同时期望他来遏制以色列,你求人家肯定要付出代价的,比如驻军啊开放石油贸易啊之类的。
第二是经济因素,大量的西方公司进入中东和当地人合资开发,别看油田是人家的,可是开采的都是美孚壳牌之类的西方公司,所以实际上决定权并不全在中东国家手里。在伊拉克,西方国家通过向新政府提供军事或者经济援助换取石油开采权,当然要付一部分费用给政府,但是我们都知道贪污腐败侵吞国家财产之类的问题这些钱很少能用到实处,此外在国际贸易中石油是用美元结算的,谁控制美元呢?当然是美国政府,所以美国在这的话语权进一步提高。另外就是技术优势,这些中东国家都是出口原油,而众所周知原油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必须经过提炼,而这些提炼厂往往不在产油国当地(这么做的目的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最典型的是伊朗,这个国家出产原油但同时大量进口汽油等经过精炼的产品,此外俄罗斯、南美、东南亚、中亚、非洲都有不小的石油储量,如果一味对着干这些国家或地区在几年内由于市场刺激就能全力开发从而代替现有的主要产油国地位,欧美经过石油危机在原油来源的多样性上狠下了功夫,现在靠这个已经不能从根本上威胁他们了。真正支撑美元的是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经济严重依靠外贸所以必须保证美元的坚挺以使自己的产品有价格优势,同时这两个国家是美元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持有最多的两个国家,拥有这样干预市场的能力。
⑻ 石油生产国的石油政策与法规有哪些
OPEC的油气政策 这个由石油生产国组成的石油卡特尔,从它诞生之日起到今天,一直受到世界的重视。尽管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OPEC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下降了,但是,OPEC成员国的油气探明总储量居世界首位,其强大的石油生产与供给能力,尤其是它实行的石油发展战略及石油政策,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OPEC在调整和实施其石油政策的过程中,协调行动、巩固团结,正逐步走向成熟,在国际石油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OPEC的石油政策主要从对产量控制和油价控制展开。
OPEC通过对组织联合产量的控制和各国生产配额的分配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1982年开始,OPEC采用配额制度来实现产量控制。配额制度是将产量额度在所有的成员之间分配,以协调削减石油产量。
OPEC在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油价政策。
生效日期会议地点变动(万桶)日产量上限(万桶)1998年2月利雅得—27.30*1998年4月利雅得-1.35525.951998年7月阿姆斯特丹/维也纳-1.25524.691999年4月海牙/维也纳-1.71622.972000年4月维也纳+1.71624.692000年7月维也纳+0.70825.402000年10月维也纳+0.80026.202000年11月维也纳+0.50026.702001年2月维也纳-1.50025.202001年4月维也纳-1.00024.202001年9月电话会议-1.00023.202002年1月开罗-1.50021.702003年1月维也纳+1.30023.002003年2月维也纳+1.50024.502003年6月维也纳+0.90025.402003年11月维也纳-0.90024.502004年4月阿尔及尔-1.00023.502004年7月贝鲁特+2.00025.502004年8月贝鲁特+0.50026.002004年11月维也纳+1.00027.002005年3月伊斯法罕+0.50027.502005年7月维也纳+0.50028.00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石油产量政策历来变动一览
*OPEC 10国产量基准,利雅得减产的依据。
在成立的最初10年,针对国际油价不断下降的趋势,OPEC为了维护成员国的石油权益,实行了冻结油价的政策,通过有控制地增产、实现油田费用经费化、减少原油销售补贴等手段争取获得更多的石油收入。1961年至1970年9月,原油标价一直稳定在每桶18美元的水平。
20世纪70年代,OPEC实行大幅度提高油价的政策。通过实施提价、提税和取消销售回扣的策略,采取“参股制”及国有化方式,以及运用“石油武器”实行禁运和减产等斗争手段,从西方石油公司手中争夺回了石油资源主权和石油标价权,获得了巨额“石油美元”,并在国际石油市场占有了超过一半的销售份额。阿拉伯轻油的官方价格,从1970年9月份之前的每桶1.8美元飙升到1980年4季度的每桶33.33美元,国际市场现货价格上涨到每桶38.63美元。这期间,爆发了1973年和1979—1980年的两次世界性“石油危机”。
20世纪80年代,OPEC针对世界石油消费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以及非OPEC石油产量上升的形势,先是实行限产保价政策,以期阻止油价下滑,继而采取扩大市场份额等政策,以求保证石油收入和维持市场份额。这一时期OPEC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其重要原因之一是OPEC前一时期过度提高油价政策而带来了负面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两年,OPEC调整并交替实行“限产保价”或“增产抑价”政策。前者是在油价长期走低情况下,通过限制或减少产量,缩小市场供应量,推动油价转跌回升;后者是通过增加产量,扩大市场投放量,抑制油价的暴涨,以达到稳定市场,增加石油收入,保持市场份额的目的。2000年,OPEC建立了“自动油价平衡机制”,明确提出新的政策目标,即抑制油价波动,力求使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维持在对产油国和消费国均有利的水平上。
OPEC的石油政策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平衡及国际油价影响重大。OPEC的石油政策从最初的以争取恢复自身权益为宗旨,到推崇建立公正、合理、有利于各方的油价水平,保证持续、有效的石油供应,从而稳定世界石油市场的政策目标。这对于世界石油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益的、新的飞跃。近年来,OPEC能源政策的调整围绕上面提到的新的目标进行。1999年,OPEC秋季部长会议提出要以库存量而不是以价格来决定产量的油价政策。2000年3月,OPEC进一步调整其政策,建立了油价“自动平衡机制”,确定了22~28 美元的油价浮动范围作为其增减原油产量,以保证国际市场石油供应和稳定的油价政策。2001年,OPEC再次作出调整研究,建立新的、能够反映市场真实供需情况的原油定价基准,除调整油价政策外,各成员国也在修订其能源发展战略,包括适度开放由国家垄断的石油天然气部门,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和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外国石油公司参与本国石油开采等。委内瑞拉的能源战略重视加强同南美洲国家的能源合作,争取在建立统一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实现包括能源在内的基础设施现代化,推动拉美地区经济的尽快恢复与发展。
非OPEC产油国的石油政策 以俄罗斯为例。油气行业是俄罗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此类资源、确保其再生产水平、提高资源管理效率、在对外资源合作中维护国家利益是俄政府当前的首要任务。作为最重要的非OPEC产油国,俄罗斯非常重视本国油气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
(1)制定行业长期发展规划。
2003年5月俄政府通过《至2020年俄罗斯能源战略》,详细分析了能源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明确了该领域今后20年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基本框架。为不断寻找新的矿脉、避免国家可探明资源储量的枯竭,2004年俄政府通过《2005—2020年国家矿物资源勘探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纲要》,规定了37种主要矿藏的开采量与再生量的比例关系。为加大对大陆架资源的研究开发,2004年俄政府通过《至2020年俄罗斯大陆架石油天然气资源研究开发战略》,确定了大陆架油气资源开采的阶段性目标。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修改税法,建立促进油气行业发展的税收体制。首先,合并税种,简化税收办法。从 2002年1月起,取消了矿区使用费、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留成和原油开采消费税,代之以征收“开采统一税”。其次,取消不合理优惠,弥补税收漏洞。2004年1月,俄罗斯政府撤销了境内的最后三个离岸区设置,杜绝了石油巨头们利用其逃税避税这一漏洞,也避免了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再次,增强税收公平性,促进行业均衡发展。为鼓励对地质条件恶劣、效益低下的油田进行开发,俄罗斯政府拟将现行简单化一刀切的石油开采税改为级差开采税——根据油田质量和开采效益确定不同的税率。
制定新的《矿产资源法》,完善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俄罗斯现行《矿产资源法》出台于1992年,诸多条款已不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个别条款过于空洞,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也导致了严重的官员腐败。为扭转这种现象,俄罗斯主管部门正在重新制定《矿产资源法草案》,对包括油气在内的地矿资源勘探、开采和使用等相关问题做出详细规定,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该法有望于2006年最终通过。届时,它将成为规范俄油气行业发展的重要法律之一。
(3)建立有效的国家管理部门体系。
要实施国家对油气工业的有效监控,必须建立健全政府管理部门。
从行政分工看,为减少开采许可证发放的混乱无序现象,正在重新制定的《矿产资源法草案》将明确规定地矿资源归联邦所有,开采许可证也将由中央政府独家发放。从部门设置看,俄工业能源部及其下属的联邦能源局、自然资源部及其下属的联邦地矿利用局和自然资源利用监督署、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及其下属的联邦海关署、财政部及其下属的联邦税收署等部门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油气行业的整体发展进行规划和监督。从人员安排看,总统的亲信将被安置在油气企业中任要职。
(4)加强对进出口运输环节的管理。
俄罗斯政府牢牢控制着油气产品运输渠道,不允许私有油气公司建设和拥有自己的管道系统。目前,国家控股的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分别在油气产品的管道和铁路运输中具有绝对垄断地位。2003年10月,俄罗斯交通部起草了旨在放开交通运输业的《至2025年俄罗斯交通发展战略》,其中惟独未涉及管道运输改革,也未谈及油气运输领域吸引私人投资的问题。
(5)在国家控制的前提下广开资金来源。
首先,通过《产品分割协议》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萨哈林-1号”和“萨哈林-2号”项目均是以这种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国际油气巨头,包括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日本三井公司和三菱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印度ONGC公司均参与了上述项目的实施。其次,鼓励油气公司发行欧洲债券,增强其投融资能力。目前,俄罗斯许多大型石油公司已在欧美股票市场上市,企业资本化程度和资本运作透明度明显提高。再次,允许外国公司收购俄罗斯公司股票。2004年9月,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就以19.8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俄罗斯最大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中的国家股(占该公司总股本的7.59%)。
(6)实现油气出口多元化,大打能源外交牌。
普京执政后,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出发,强调油气出口多元化,并灵活运用能源牌,巧妙地实现了国家利益最大化。
为实现油气出口多元化,俄罗斯试图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拓展油气运输渠道。向东,利用中日石油管道出口之争,在两强之间游刃有余,并最终选择了对己最为有利的通向太平洋港口的管道走向。向南,为了抗衡美国倡议的跨里海天然气管道、阻挡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进入欧洲,更为了开拓东南欧的巨大市场,于2003年建成了穿越黑海海底至土耳其的“蓝流”天然气管道。向西,为了减少对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等非友好国家的过境依赖,于2005年12月开工建设穿越波罗的海海底至德国的北欧天然气管道。向北,几家大型石油公司已提议建设至摩尔曼斯克的石油管道,以开拓北美市场。
对于传统势力范围——独联体其他国家,俄罗斯更是利用油气出口,打一批,拉一批,加大对地区政策走向的控制。
⑼ 世各国争夺石油的实质
由于石油具有的特殊战略价值,世界各国对全球石油供应资源的争夺,也构成了世界各国政治、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础。
美国政府已将能源安全放在美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政策的首位。美解决能源危机的基本战略是加强同加拿大等美洲产油国的关系;加强同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的关系;加紧开发里海和俄罗斯的石油资源;关注亚洲特别是中国的石油动向。美国还支持西方石油公司主动参与中亚地区的石油开发,力图建立不经过俄罗斯或伊朗领土,直接将该地区的石油与欧美市场联系起来的石油运输通道。
俄罗斯则全面拓展能源外交布局:一是深化俄欧能源合作。二是加强对里海能源开发的影响。三是与亚太国家开展能源合作。四是加强俄美能源战略合作。俄罗斯政府出台的《俄罗斯联邦能源发展战略》,重点就是强调要通过强化能源外交促进经济复苏、维护地缘利益。
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积极寻求新的能源合作伙伴,并制定了新的能源战略。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加强与伊朗的能源合作;致力于对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的能源投资与开发;建立与俄罗斯的战略性能源伙伴关系;大力开拓东南亚市场,努力打入拉美油气资源领域,积极进军非洲能源市场。
日本则积极加强与中东及其他世界产油国建立相互依存关系,提出了针对中亚地区石油的欧亚大陆外交计划,并充分施展“金元外交”,用提供大规模经济技术合作计划的方案在全球展开石油资源争夺战。具体而言,一是继续加强与中东产油国的关系,保证稳定可靠的油源;二是角逐远东,加强同俄罗斯的经济合作;三是觊觎北非,力图实现石油来源的多元化。
美国暂居石油霸主
美国副总统切尼曾明确讲:谁控制海湾石油的流量,谁就对美国经济,甚至“对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经济”拥有了“钳制”力,未来学家托夫勒也曾讲到,控制了中东地区的石油,美国就捏住了向其主要竞争对手供应石油的输油管口。虽然世界大国对石油的争夺受各自的生存与发展需求驱动,但在当代世界石油资源争夺中,美国一直是首要角色。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军火国,因此,石油利益一直是美国地缘政战略的核心,美国的能源需求也成为形成21世纪地缘政治的重要因素。美国争夺石油不仅在于确保自身需求得到满足,更有控制这一战略资源进而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的长远意图。
目前,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石油展开的。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深层原因之一是为了控制伊拉克乃至中东的石油。“9·11”事件以来,美国与沙特阿拉伯关系紧张,石油资源仍是主因。美国污蔑伊朗为“邪恶轴心”,也是觊觎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在阿富汗战争后,美国军事力量借机渗透到中亚地区,一方面为了争夺里海石油资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抵制其他国家在中亚地区拓宽能源渠道的努力。而最近,美国借口打击恐怖主义,要在马六甲海峡进行巡逻,更凸显出其急于控制海上石油生命线的图谋。
顾近几年形势的发展,美国借反恐战争已拿下阿富汗,并“顺便”立足中亚,其控制里海油气资源之目标已基实现。伊拉克战争则使美国支配中东石油的愿望成为事实。如果美国再顺势解决伊朗问题,中东油气资源的控制权将基本落入美国之手。此前,美国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掌控了加拿大、墨西哥的油气资源。在西非,美国频频发动外交攻势,并谋划调兵进驻几内亚湾,以保“后备油库”之安全。所以,在世界能源领域,可以看出美国的霸主地位已基本确立。
世界石油格局走向何方
世界石油能源及其市场变化,特别是油价的变幻莫测、因石油而发生的双边或多边间的磨擦此起彼伏,牵制着世界和各国的经济发展,影响着人们的视野和对石油形势的判断。但是应当说,世界石油格局的基本态势大体上是清晰的。
很长时间内剩余可采储量仍较丰富,世界石油主要需求地区不变,但供需格局中长期将发生较大变化。
世界剩余可采储量在很长时期仍将是丰富的。到2050年前,石油资源保障程度应该是乐观的。
今后20年,石油供需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世界上许多正在开发的油田产量将以年均4%—5%的速度递减,特别是欧洲、北美、亚太的油区产量将下降更多。即使有新的油田发现和投产,也将减少世界原油产量中的份额比例。而资源雄厚的欧佩克产油国,特别是中东的产量及在世界石油产量中的份额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欧佩克产油国2003年石油产量约15亿吨,占当年世界产量的40%,其中中东产油国产量为11亿吨,占当年世界产量的30%。
预计到2020年,当世界消费45亿—50亿吨石油时,欧佩克的产量将占60%—65%。也就是说,届时世界石油对欧佩克,特别是中东产油国的依存度将会更高。而2020年世界主要消费地区仍将是北美、欧洲、亚太,发展中国家需求会有较快的增加。据国际能源署预测,亚太地区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其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