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什么原因引起石油的短缺
扩展阅读
物流企业成本构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费用怎么分配 2025-05-18 04:12:06

什么原因引起石油的短缺

发布时间: 2022-06-01 02:02:11

❶ 中国石油短缺的经济学解析

在本书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指出:1993年是我国石油进出口出现转折的关键点。1993年之前我国还是一个石油净出口国,石油供给大于需求,每年向日本和朝鲜等国出口大量的石油,1993年石油需求开始超过供给,我国变成了石油的净进口国,石油净进口量逐年大幅飙升,供需缺口日益扩大,并且呈现出石油进口“价升量增、价跌量减”的特点。其中“价升量增”现象在近些年体现的尤为突出,这与我们经济学的一般常识似乎不相吻合,那么是否存在所谓的“价升量增悖论”?下面我们将通过构建一个简化的石油供需模型来解析这种现象背后的经济学机理,证明该现象并不是所谓的“价升量增悖论”,而是供求定理在现实世界的一种具体表现———需求的增长超过供给的增长,进而推动价格的上涨,呈现出量价齐升的现象。

一、石油供需模型

假设1:中国国内石油消费者的偏好满足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即具有完全性(com-plete)、自反性(reflexive)、传递性(transitive)、连续性(continuity)、局部非餍足性(lo-calnonsatiation)、单调性(mononity)和凸性(convexity)。由于石油是一种正常的商品,所以根据上述偏好的假定,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水平加总得到的石油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具有负斜率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10-1和图10-2中的D1、D2、D3、D4、Dw1和Dw2

假设2:半封闭条件下,中国的石油供给受制于资源枯竭和勘探开采技术的双重约束,存在供给刚性。中国国内现已探明的石油资源,经过了50年的饱和开采后,大部分油田的油气资源已渐进枯竭,步入开采的中后期阶段,勘探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再加之中国目前的石油开采技术尚不发达,即便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石油供给仍只能维持现有水平,石油供给缺乏弹性,不能随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而增加,体现为一条垂直于横轴(产量)的直线,如图10-1中的Sf

假设3:开放条件下,中国面临的石油供给曲线为国际石油市场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0-2中Sw所示。现已探明的国际石油资源至少可以满足世界各国50年的需求,因而,国际石油供给尚不存在资源枯竭的硬性约束,石油产量可随着石油价格的上升而上升。

假设4:在半封闭条件下,石油的价格是外生的,由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价格决定。

在上述4个假定的约束下,我们分别构建了半封闭条件下的中国石油供需模型(图10-1)和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石油供需模型(图10-2)。半封闭条件下,石油的需求量和出口量由外生的价格、供给曲线以及需求曲线共同决定。开放条件下,石油价格是内生变量,价格、需求量及进出口量均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共同决定。

图10-1 半封闭条件下的中国石油供需

图10-2 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石油供需

二、中国石油供需缺口日益扩大的经济学解释

改革开放后到1992年,虽然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枷锁逐渐被解除,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此时国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仍有争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较低,资本严重短缺,尚未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国内的石油需求小于供给。为了赢得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资本,中国每年都向日本等国出口大量石油来换取外汇,是典型的石油净出口国。如图10-1所示,在封闭条件下,国家制定石油的指令性价格P3,当国内的石油总需求曲线为D1时,国内的石油需求量是q1,石油的供给量是q3,国内的石油供应量在满足自身需求后,尚有富裕,可供出口换汇,此时的出口量为q3-q1。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逐年增大,表现为石油需求曲线不断向右移动,从D1渐次移动到D2和D3,相应的石油需求量从q1增加到q2和q3。当国内需求曲线移动到D3时,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价格水平恰好是政府制定的价格水平P3,此时,国内石油供需达到平衡,可供出口的石油量为零。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平息了国内关于经济发展思路的争论,国民经济开始了新一轮高速增长,工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的石油需求曲线进一步右移至D4,在P3的价格水平下,此时的需求量应该是q4,但是受制于石油供给刚性,国内的石油供应量仅仅是q3,出现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石油供应的紧张一方面将推动价格突破政府限价的束缚上升至P4,进而提高产品成本,诱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将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所以,中国必须进口石油,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步入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世界工厂,对石油的需求增速进一步加快,而国内石油供给呈现刚性,石油供需缺口日益扩大,所以新增需求只能通过从国际市场进口来满足。

三、中国石油进口的“价升量增悖论”

中国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致对石油需求的强劲增长,受制于国内石油供给刚性,中国被迫转向国际市场进口石油。此时,继续用半封闭条件下的石油供需模型(图10-1)分析中国石油的进口已经不合适了,我们需转向开放条件下的石油供给模型(图10-2)。

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工业对石油的依赖性,使得石油的生产有别于普通商品。石油的供给方实际上是垄断卖方,为了尽可能地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他们通过垄断联盟组织“欧佩克”来限制产量。也就是说在开放条件下,国际石油的供给价格弹性小于需求,体现在图10-2中,就是国际石油供给曲线Sw向右上方倾斜,斜率大于国际石油需求曲线Dw1和Dw2的斜率的绝对值。

由图10-2我们可以看出,当中国国内的石油需求曲线为D1时,相应的国际石油需求曲线为Dw1,国际石油供给曲线是Sw,二者的交点X1决定国际石油均衡价格为P1。在P1的价格水平上,由价格线P1和需求曲线D1的交点X3决定的中国国内的石油需求量为q2,而国内仅仅可以供给q1,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q2-q1的石油。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引致对石油需求的强劲增长,国内石油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至D2,在国际石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中国国内的石油需求量为价格线P1和需求曲线D2的交点X4所对应的q5,但是由于中国国内石油需求曲线的右移推动国际石油需求曲线相应地由Dw1右移至Dw2,而国际石油供给曲线并未相应地向右移动,国际石油市场的均衡价格将从P1上升至P2,中国实际的石油需求量也从q5缩减至q4,相应的石油进口量也从q5-q1减少至q4-q1,但是与需求曲线为D1的石油进口量q2-q1相比,进口量仍然增加了q4-q2,这就出现了部分新闻媒体所谓的“价升量增悖论”。然而,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这只是非经济学者对中国石油进口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表象的不准确的描述,隐藏在这个表象背后的实质是:需求的增长超过供给的增长,进而推动价格的上涨。

进一步,造成世界石油供给增长落后于需求增长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际石油的供给存在垄断合谋———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合谋限制成员国产能的扩大,以维持高价。倘若国际石油供给不存在垄断联盟,在石油需求强劲增长的情况下,石油的供给方也将大幅提高产能,推动世界石油供给曲线由Sw右移至Sw1,则国际石油价格的上升的幅度将很小,甚至会出现价格不变的情况,只要国际石油供给曲线右移的幅度足够大。但是由于存在垄断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控制石油产量,于是在国际石油需求大幅度增长时,国际石油供给量并不增加或增加较小,这就出现了扩大的需求追逐不变或少量增加的供给,推动石油价格的大幅上升,致使中国石油进口呈现出量价齐升的局面。

❷ 历史上的石油危机有哪些

一次能源危机是为一种经济体能源供应的任何中立带巨大瓶颈(或价格上涨)。通常,能源危机是因石油和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短缺。一次性能源危机可能是一次油品危机、石油危机、能源短缺、电力短缺或电力危机。当市场出现垄断操作时,就可能出现市场的失败。由于某些工业活动,如工会组织的罢工和政府的禁运等可能会导致危机的发展与扩大。其原因可能是过度消费、基础设施老化,有时也可能会因炼油和港口设施的短缺而限制了燃料的供应所致。在异常寒冷的冬季,也可能出现紧急情况。管线的故障与其他事故也可能造成能源供应的中断。在猛烈的暴风雨后,也可能出现能源危机。英国在2005年的石油终端大火和卡特琳娜飓风等事件后很快就出现了能源短缺。恐怖分子和反政府武装对重要基础设施的攻击也都是能源消费者潜在的问题,中东地区连续不断的罢工也引起全球石油的短缺。政治事件,如由于政变发生而导致的政府变更、个人集权政治的崩溃、军事占领、政变等都会造成石油与天然气生产的中断并导致供给短缺。
1973年石油危机——起因:为了反对赎罪日战争中对以色列支持的西方国家,一些主要的阿拉伯产油国发起的,由欧佩克实施的石油禁运。
1979年的能源危机——起因:伊朗革命。1990年的石油价格突涨——起因:海湾战争。
2000—200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电力危机——起因:撤销(价格、费用等方面的)管制规定失败,商业腐败。
2000年的英国燃料抗议——起因:英国公路用燃料税收已经相当高和原油价格的暴涨。
北美的天然气危机。
2004年,阿根廷的能源危机。
朝鲜多年的能源短缺。
津巴布韦因为经济失控而导致多年的能源供应短缺。
2007年,缅甸反政府武装发动的政治动乱导致全面危机爆发,这也导致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在进入危机延长的阶段之前,俄罗斯—乌克兰的天然气争端和俄罗斯—白俄罗斯之间的能源争端已经解决。

❸ 石油和煤为什么会短缺

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石油和煤是不可再生能源。

  2. 石油和煤在日常生活中,化工中用的非常的大。

  3. 现在开发石油和煤技术还不完善。

  4. 供不应求。等等。

❹ 油荒的原因有边5个答案

7月23日,在国际原油价格回落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

会再次提高成品油销售价格。北京地区93号汽油再创历史最高价位。有关方面对此的

解释是,上次涨价没有调整到位,我们成品油销售价格仍旧低于国际市场,今后将考

虑国际市场情况和社会承受能力继续推进价格调整。谎言是多么的的圆满,但是,我

们早就有各种手段来论证,这是明目张胆的欺骗。

一、中国进口的石油没有达到60美圆的。国际市场达到60美圆的是北海清质

石油,其质量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中东地区、南美、俄罗斯出口的石油是无法达到

60美圆的。而中国大量进口的是低质高含硫石油。据着名的经济情报杂志分析,国际

油价在54美圆时,中国进口的石油价格大多在30美圆左右。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

最大的劣质石油买家。

二、美国与中国石油价格比较。美国平均每升93号油大概是人民币4.7元,可

是人家那是加了30%的燃油税,并且人家公路没有收费,高速公路也基本不收费或者收费

很低。而北京的类似汽油销售价格已达4.24元,实际价格高于美国。如果有关方面

说,中国成品油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更将被下面的例子驳斥的体无完肤。海关宣布

上半年查获的走私案件中,成品油、香烟等位居前三名。既然中国成品油便宜,那应

该是从中国向国外走私才对,为什么要从国外向中国走私?过去查获的特大走私案

件,都与走私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有关,可见内外差价巨大,吸引走私者挺而走险。

三、石油企业报表显示利润巨大。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成为香港上市公司中最

挣钱的,报道说利润接近千亿元,而其年经营额在5000亿元左右,利润空间已相当可

观,利润率非常可观。以净资产收益来分析,即使是风光无限的房地产,其优质上市

公司净资产收益为5%到10%为主,而中国石化的净资产收益,根据其 2004年年报为

17.32,其加权平均的净资产收益为20.32%。大家说这是不是很惊人!是房地产行业优

质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三倍,是房地产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四倍多。这才是惊人的暴利

证明!我不久前与燕山石化公司的人士接触,他们去年的利润超过40亿元,总结因素

是价格高、市场好。可见,中国石油企业是很不错的业绩,怎么还有长期亏损的说

法,这不是欺负老百姓没头脑么?

四、上游垄断掠夺下游竞争性行业,扭曲经济结构肆无忌惮的涨价,使中国

经济和宏观调空的复杂局面加剧。可怕。成品油涨价,因为你是垄断,但下游产业却

是竞争性行业,不能涨价。比如公交和出租车,关系群众生活,其价格调整要经过严

格审批,油价从2元涨到4元多,公交价格和出租车价格并没有什么提高,可见,油价

上涨只能消化在成本和政府补贴中。汽车制造业是国家寄希望的产业,但消费环境不

良,加上油价上涨,更是雪上加霜。老百姓近两年的工资并没有显着增长,翻倍上涨

的油价让大家很难受。可见,这是赤裸裸的掠夺,扭曲中国经济结构,增加了所谓的

膨胀压力。尽管,中石油的滚滚暴利,让国家,同时也让某些不可明说的利益群体欢

欣鼓舞,但是,这种危害中国经济的掠夺经济思路,将贻害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观察大家对油价上涨虽然知道是中石油/中石化捣鬼,但是不知道要点!

我在这里澄清一下!

石油是战略物资,国内的油田都是这两个集团垄断的。只有他们有开采和销

售权利。近几年国家进口石油越来越多,今年会达到1.5亿吨。进口石油消费的比例越

来越大,岂不是两大集团就没有话语权了??放心。关键的石油进口权还是只有两大

集团所有。国内的炼油企业就算是油价再便宜,也无法自主进口,只能从两大集团买

他们加价进口的原油。

这样两大集团对内把持油田,对外把持原油进口权。国内原油价还不是他们

说得算?国内的炼厂,包括两大集团自己的炼厂是在亏损,那是因为原料石油(无论

国产还是进口)的价格是两大集团定的!两大集团自己的炼厂亏损无所谓,反正在贸

易/开采环节已经有足够惊人的利润了!!

而且炼厂亏损的情况可以成为汽油涨价的借口,掩人耳目。于是我们就这样

因为所谓的炼厂亏损,口袋的钱被淘空!!!!

石油是工业血液,现代基础工业的王道!!两大集团在上游敲骨吸髓,危害

的是整个国家竞争力甚至国家安全!!90#油从今年3月份的3.18上涨到7月份的

4.06,快一块钱了,还不到半年!!

到底有多少物流企业破产阿?到底有多少企业背上沉重的运费成本阿?无耻

的抢劫!!2004年两大集团净利润2000亿,咱们国家gdp才多少?11万亿,各行业综合

净利润最多按照5%算,也就5000亿。可见40%的国家利润都是两大集团的!大家伙都在

给两大集团打工呢!!

有人会问,油田是国家人民共有的,这两大集团虽然垄断,毕竟是中国自己

的企业,为什么这样丧心病狂的掠夺财富不顾危害国民生机?其实这两大集团都是海

外上市企业!!所有权和资本不是纯粹国家的了。资本是贪婪的,对利润的追求是永

远也不会满足的。看到这里,国内油价未来的走势相信每个看过帖子的人已经很清楚

了。

我很担心国外投资者利用两大集团的垄断地位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从这个

角度讲,两大集团已经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上了!!有时候看到纺织厂的女工虽然一天

12 小时的拼命干活,居然连500块钱的工资都得不到,原因是有的工厂因为纺织原料

涨价(非棉的纺织品大部分是石油变得)或者停产/或者破产。心情真是无法描述。前

一阵子还听说北京有的哥为了多跑出点钱过劳死...真不知道中石化/中石油有2000亿

的纯利还叫嚣亏损要求涨价的嘴脸是什么麽样??那2000亿人民的血汗钱又有多少进

了原本已经很富裕的老外口袋里!!

无论如何,两大集团正在挤垮国内非自有的炼厂,同时也正在挤垮社会上的

非自有的加油站。如果现在的情况不得到改变,两大集团的目的很快就会完全实现。

可能有人问,目前发改委已经批了19个非国营的公司可以进口石油。其实私

营企业进口石油除了要有进口权,还要有配额,2005年非国有进口配额一共才 0.1亿

吨,根本没有影响市场!而且两大集团除了因为自己是国有公司,进口不受限制之

外,还注册了非国有企业,也在这19家里面混,用他们的实力抢占绝大部分配

额!!太狠了!!关于私有企业石油进口权/配额计划具体详情大家可以查询国家商务

部网站看看!!

我是业内人士,所以知道两大集团的要害!注意到很多人误解油品涨价的原

因,实在看不过去了,才发言的。可惜我不是记者,否则早就揭他们的老底了!

谢谢大家帮顶,大家有工夫就转贴,不要让整个社会被两大集团“炼油厂亏损

/加油站亏损”的幌子骗了!(看中国)

华南油荒 传两大集团幕后操控

珠三角油荒愈演愈烈,广州、深圳近半数油站无油可加被迫歇业。部分油站

前大排车龙,大陆专家和部分业界人士怀疑,广东和上海油荒是中石化和中石油所设

的局,这两家垄断大陆炼油和成品油供应的集团,想藉油荒向主管机关施压,争取提

高油价。

近日来,受国际油价上升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东莞、佛山、中

山、肇庆等城市,自7月中旬以来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成品油供应紧张局面,而广

西、北京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进入8月,珠三角地区的加油站就零星出现“无油”、“油

未到”的告示。这几天各地油站门前更出现等候买油的“车龙”,高速公路上经常有轿车

因汽油耗光而停驶下来,每公升汽油也从人民币4元7角涨到7、8元。

对于华南“油荒”现象,中国媒体认为中石化、中石油对石油生产、供应、进

出口体制的垄断,形成了中国石油行业中的“巨无霸”,也造成中国石油供应体系的脆

弱。有中国媒体的评论文章指出,华南油荒是“有组织、有计划”造成的现象。

香港文汇报也引述大陆专家和业内人士的话称,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油品供

应集团可能是制造油荒的背后黑手。两大集团属于国有企业,在大陆炼油和成品油供

应占绝对垄断地位。对内,两集团几乎拥有大陆全部油气资源;对外,则垄断石油进

口权。在炼油领域,全大陆一百万吨以上的大中型国有炼油厂,大多数划归中石油和

中石化两大集团控制。

在广东成品油市场供应体系中,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国有石油公司占了85%以

上的市场份额,而中石化更居主导地位,一家独占全省年销售量的60%左右。

大陆专家指出,目前大陆原油进出口业务的贸易权、成品油的调配和批

发,以及全大陆七万多座加油站,都控制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化、珠海振戎公司手

中。寡头超额利润的背后是国家给予的强大财政支持以及合法垄断权利。

针对有关传闻,中石化、中石油有关人士否认,他们表示,所谓油荒是北方

港口因台风影响,导致运输受阻所致。广东省和广州市经贸部门上周末宣称,中国石

化、中国石油两大公司有50万吨成品油正在运往广东,只因近日接连受到台风影

响,延缓了供应,广东“油荒局面”有望在三天内缓解。

但中国石化广东石油公司昨天告诉新华社记者:“8月份,广东成品油消费需

求仍将持续增加,而资源供应将更为紧张,市场供需矛盾仍将十分突出。”

❺ 我国石油资源稀缺的原因

我国石油储量并不少,但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成本高,采收率低,加上国内石油消耗量大,使我国石油资源较为短缺,对外依存度较高

❻ 造成我国资源问题(能源短缺)的原因很多,请你分别从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的分析三点

摘 要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问题是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的问题。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能源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能源短缺的问题随之产生。结合统计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了造成我国能源短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
关键词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生产 进出口额 能源短缺 结构调整就在1998年,中国的广大地区还在为大量的煤和电卖不出去而发愁,短短的6年后,中国能源供需普遍紧张的时代就到来了,油、电、煤“三荒”同时发生,敲响了中国能源供需的警钟。1997年,我国的能源消费量达到一个高峰期,此后情势趋缓。而2001~2003年,我国的能源消费量急速增长,2004年,情况更为严重了。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能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稀缺性。由于新能源的开发和生产需要巨大的投入和较长的周期,其替代品较少,因此能源的供给在一段时间内比较稳定;而能源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对其需求有增无减,需求的增加将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造成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根据计算,为了保证GDP年均增长7%以上,我国面临能源供应保持每年递增4 %左右的压力。到2050年,能源年消耗量将达到标煤38亿t (相当于2000年的3倍),成为世界第一能耗大国。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能源发展的问题,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受到能源短缺带来的价格波动的影响,这势必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增长。
对于能源的短缺问题,有许多人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附属品”,但实际情况真的那么简单吗?下面我们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1 从需求方面进行分析
1.1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对能源的依赖性
(1)近几年工业发展情况表明,中国工业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即重工业化阶段。2002年,景气指数居前的机械、汽车、钢铁等重工业化行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重工业单位增加值的能耗明显高于轻纺工业,这是近年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明显提高的重要因素。
(2)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城镇人口平均年消耗能源为农村的3.5倍,如果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就意味着将增加
1 300万城市人口,能源供应也需相应增加。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进入新的结构升级阶段,如每千人拥有汽车数量提高、家用电器拥有率提高等,都使人均能耗呈增长趋势。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来看,中国正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之一。由于进出口结构不同,单位进口价值与单位出口价值的能源消耗不同,形成了国际间能源需求的转移。随着进出口量的增加,在国际贸易中能源需求向中国转移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1.2 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能源的浪费
回顾20年的发展,我国仍然采取的是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扩张和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2001年,全国能耗费用支出达12 500亿元,占GDP的13.5 %,而同期美国只占7 %。中国11个高能耗产业的33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6 %左右,这些部门每年多耗能约2.3亿t标煤。此外,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GDP的3%~7%。这样的发展方式必然造成我国能源需求的不断上升,同时也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从另一个方面减少了我国可利用的资源的数量,造成资源供给的严重不足。
1.3 能源的使用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浪费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的国家,能源的消费远远偏离当前世界以油气燃料为主的基本趋势。我国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构成为煤炭占73.5%,原油占18.6%,天然气占2.2%,水电占5.7%。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难度远比油、气燃料大得多。而且我国大量的煤炭是直接燃烧使用,用于工业锅炉、窑炉和采暖的煤炭占47.3 %,用于发电或热电联产的煤炭只有38.1 %,而美国为89.5%。此外,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也不合理,电力占终端能源的比重明显偏低,国家电气化程度不高。
2 从供给方面分析
2.1 国际局势的影响
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造成能源供给的波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从1993年由一个石油出口国变成一个石油进口国之后,原油紧缺问题就一直存在。目前中国每年要进口7 000万t石油,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一个重要买家。随着中国石油消费量的显着增长和对国际市场依赖的加深,一旦受到国际石油价格变动的冲击,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就会受到影响,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能源供需的不平衡。
2.2 能源工业产业升级受到阻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放松市场准入管制,迅速提高了能源产量,缓解了我国能源紧缺的矛盾,但是低水平的规模扩张影响了能源工业的正常发展。小煤窑、小火电过多,导致煤耗高、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从表面来看,我国当前能源供应紧张与关闭一些小煤矿、小火电导致煤炭产量和发电量下降有关,实质是从规模上提高了能源生产的准入标准后,我国能源工业不能在较高的技术水平上保证我国能源的供需平衡,即能源工业的产业升级受阻。
3 应当采取的相关措施
由于能源的开发和生产需要高强度投资和较长的周期,而节能和环境效益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单独依靠市场通过价格杠杆来调整供需是不能有效解能源问题的。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能源供销机制,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3.1 强化节能
根据研究,如果采取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到2020年能源消费水平可以减少15%~27%,单位GDP能耗将每年下降2.3%~3.7%,这将促进经济以一个更合理有效的方式发展。
首先是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使其主动去寻求更经济的能源技术。企业从市场出发,自主寻找更节能的生产方式,一方面使经济增长更趋于合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减少对能源的消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其次,应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大政府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根据终端能源需求选择关键技术,动员产学研各方力量组织攻关;通过建立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从而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2 实施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的政策
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完成了固体能源向液体能源的转化,并开始向气体能源转化。而我国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仍以煤炭为主。根据研究,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相应的能源需求总量可降低1,000多万t标准煤。因此,我国应着重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结构优化所产生的节能效果。 从未来走势看,由于对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消费增加迅速,将出现由需求策动的结构性变动,这就为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较好的市场基础。根据上述原则和中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依靠国内外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先进可再生能源,逐步形成结构多元的局面,提高优质能源的比例。
为了达到对能源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就要求不同能源工业之间达到协调的发展。近年来,由于缺乏综合的能源宏观管理部门,国家能源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导致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不同能源行业对市场做出不同的反应,影响能源行业的协调发展。因此,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要关注不同能源行业的市场结构、产业组织,以及管理体制的协调,使不同能源行业之间协调发展。
3.3 推行全球化能源战略
能源发展应从依赖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变到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WTO框架下进一步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整和选择我国最优化的能源结构。所有能源来源应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选择最经济可靠的供应途径,以此进行能源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要有正确的能源规划,实现进口多元化、多样化与经济化,建立长期可靠的能源进口基地, 防止由于国际局势的动荡而引起的供给和价格变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石油问题。对于国家来讲,石油是一种战略物资,在某些用途上具不可替代性,在非正常情况下不能与货币等价。把海外石油资源运往国内消费,实质上是保护了国内石油资源,减少我国未来石油短缺的压力,增强我国未来石油自给的能力和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主动权。随着我国石油工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在海外获得的石油资源逐年增长。此前,由于没有明确制定国内外石油资源的利用顺序,一些企业在海外开发的石油资源受到进口配额的限制,不能销往国内,常常就地销售或外销。因此,我们应明确石油资源的利用顺序,改革石油进出口管理体制,为进口海外石油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完善能源市场和价格机制,减少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震荡。
3.4 推进能源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我国当前能源需求的增长,使我国能源工业又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我们不能再重蹈低水平规模扩张的旧辙。提高能源企业的进入门槛,加大其中的技术含量,将能源企业的发展限制在一定水平以上,在短期内可能会造成能源的供需不平衡,但从长期经济发展来看,将有助于产业升级,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能源工业结构,这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所在。由于能源产业改革的艰巨性和关键性,就要求政府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促进能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能源生产领域的技术门槛,使能源工业发展建立在较高的技术水平之上。
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性资源短缺的担忧。在我国,能源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果现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持续的能源紧缺将制约经济的发展,严重时将造成经济的动荡甚至衰退。因此,应当加快建立起一个更有效、更完善的能源供需体系。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5
2 吴德春, 董继武. 能源经济学[M]. 北京:北京工人出版社,1991
3 邱大雄. 能源规划概论[M]. 北京:能源出版社,1984

❼ 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是什么

与全球的商品一种商品就是在一个市场上有需求但又没有供应品质(质量)区别的任何物品。例如,铜就是铜,大米就是大米。而另一方面讲,立体音箱却有许多质量等级。立体音箱的质量越高,它的价格也就越昂贵。然而,铜的价格却是全球一致的,根据供需态势每天都会发生波动。一种商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价格可成为其整体市场的函数。品质出众的商品就会成为交易市场和分市场上的抢手货。通常,这些商品是资源和农产品,如铁矿石、原油、煤炭、乙烯、糖、咖啡豆、大豆、铝、大米、小麦、黄金和白银。一样,石油和石油产品也是自由市场上价格波动的主角,而且明显受未来供需比例的影响。近年来,消费者的能源支出一直快速增长,在近25年中,人们的税后收入明显增加。2005—2030年间,平均每年的能源需求量增长率将为1.3%,即2005—2030年期间的能源需求量增加40%以上。

2007年,美国平均每天的石油消费为2070万桶,略高于2006年的消费量。欧佩克的石油剩余生产力(超过实际生产量)依然保持在历史平均水平之下。然而,在全球需求量持续增加和全球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的形势下,这一因素对市场价格波动所起的作用十分明显。全球石油需求量已经接近每天8600万桶。根据分析,2007年每天的石油消耗量比2006年多160万桶。造成石油价格低廉的原因有多种,但基本上讲,原因就在于供需失衡——过量的供给或需求量过少。欧佩克是一个调节石油供给、维持供需平衡并为消费者保持稳定石油供给的组织,欧佩克的各成员都负有保障供给的责任。

如果石油的生产进度快于需求的增长,价格就会下降,同时所有产油者的利益都会受损。从长远来看,如果石油工业不盈利,对投资者失去吸引力,则消费者也会受损。燃料价格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原油价格、供需关系、燃料加工能力、政府法令、税收以及运输费用等方面的变化。原油价格反映着短期内供需平衡关系和长期的投资比率。如果没有提前获得足够的投资,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石油的供应都会受到限制,进而导致油价上涨。感知判断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石油市场上的交易者相信将会出现石油短缺,则在短缺真正出现之前,他们就会提高油价。

其他一些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有事故、恶劣天气、需求量增加、从生产者输送的石油受阻、劳动力问题(罢工),以及一些因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油气生产中断等。在许多国家,石油价格还不到石油产品价格的四分之一,所以税收对于石油产品的影响更大。当石油的税收增加时,消费者常常会错误地抱怨石油生产者,但实际上该对此负责的正是他们自己的政府部门。欧佩克寻求一种稳定的石油市场——它没有突然的价格波动,不会出现极高或极低的石油价格,它努力提高人们对石油工业的了解,寻求一些不会对石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不必要的经济窘境的政治与计量标准。近年来,美元相对其他货币的弱势也促成了油价的相对上涨资料来源:《WER》,2006;《Prior》,2008。。

长期石油价格,1861—2007年(顶部线条与通货膨胀有关)

1987—2008年名义上的与实际的石油价格影响

❽ 造成我国资源问题(能源短缺)的原因很多,分别从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的分析三点是什么

自然因素:

一、我国能源总量大,但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

二、我国资源地域分配不均衡,存在西多东少等情况.

人为原因:

一、我国能源效耗量大。

二、我国的科技水平较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多。

三、资源开采有限。

❾ 煤和石油为什么会短缺

现在工业发达,能源消耗巨大,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巨大。而替代能源也很难开发,很少,所一煤和石油短缺。

❿ 导致石油紧缺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目前并不缺油。 十月份以来蔓延全国的“柴油荒”至今没有缓和的迹象,而对于引发“柴油荒”的原因,无论是拉闸限电说,还是天气说,检修说,以及供需失衡说等等,很显然都无法解释在目前的情况下引发的这种史无前例的惶恐 目前没有十足的证据证明这次油荒完全是两大石油巨头联手导演的逼宫的大戏,但很显然,一些明显的疑问并没有得到两大石油巨头的回应:其一,从供需而言,我国的柴油供需矛盾并不紧张,而且今年1到9月份产量增长明显,为什么出现如此巨大的缺口,柴油去了哪里?其二,既然每年的8月份到年底,都是柴油消费的旺季,为什么炼油企业选择在这个时候“不约而同”地停产检修;其三,在柴油荒在全国蔓延之时,为什么我国在第三季度还大量出口柴油,海关的数字也显示,今年1至1 0月 成 品 油 出 口 量 同 比 增19 .8%至2290万吨,其中10月出口量依旧高达188万吨,在国内出现短缺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大量出口成品油 很明显是两大石油垄断巨头在联手制造油荒,上演逼宫大戏,试图通过逼宫达到涨价的目的. 马上就会解决,国家开始实行价格监控,必要时出台临时价格管制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