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论述题。运用供求理论分析说明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什么要限制石油产量!
其实这个与微观经济学中的支持价格的知识点有关。其根本原因在于:石油为生活必需品,它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小于1的。即当石油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对它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你可以在自己的草稿图上画一个以P为纵坐标,Q为横坐标的图,画上需求与供给曲线,当是有产量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均衡价格由P1降到P2,而且石油均衡价格下降幅度大于其均衡数量的下降幅度(因为它的价格弹性小于1,需求曲线较陡),最后致使石油的收入(即在产油量乘以油价)下降。
我觉得我这个是最准确的回答,但是我级别不够,插入不了图。希望你可以理解。自己画画。
Ⅱ 试用供求理论及弹性理论分析说明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什么要限制石油产量
因为石油是一种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 即价格的波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不是很大 但是产量的波动却会对价格产生影响 这样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高产量不一定比低产量的收益更高 因为收益主要是取决于产量和价格 在产量低的时侯价格就会高 当然也不一定因为这里面有石油交易市场的影响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产量是会对价格产生成比例的影响 因此石油输出国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和更好的控制石油市场 往往会采取限制石油产量的方式达到目的 当然这一直是受到国际上谴责的一种手段 我知道的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Ⅲ 为了提高收益,石油输出国组织应该限制石油生产,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对的。
石油输出国组织曾连续多次采用限制石油生产的措施。由于石油为各国的重要能源,其需求缺乏弹性,所以当石油输出过组织决定降低产量时,石油价格上涨的幅度大于需求量下降的幅度。
这从短期来看会增加该组织成员国的收益,从长远利益来看也有利于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若该组织不限制石油的生产,则各成员国将因价格下迭而减少其收益。
Ⅳ 石油的需求弹性是大还是小
弱性是比较小的,比如汽车,你不烧油不行啊!长期来说,这些东西肯定是要被替代的,因为世界上石油储备也不是很多了,只能用几十年的时间了.
Ⅳ 为什么石油在短期中 供给缺乏弹性时 石油价格会大幅度上升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供给弹性。供给弹性是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是价格先变化,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说他弹性富有还是缺乏,关键看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大,还是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
其次,你要结合供给曲线分析,我已经把曲线通过插入图片上传。
分析:1.一种产品在某一个时刻点的时候,供给弹性为0,因为供给量不肯能对价格立刻做出反应,也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价格无论怎么变化,供给量不变,也就是图中的MS(即时供给曲线)。
2.短期价格上涨。由于价格短期内上涨,供给方采取短期内可以采取的部分技术上的措施调整产量,比如雇佣新的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等。但这一时期增加的供给量仍然有限,所以供给量的增量没有价格的增量大,说它缺乏弹性。即图中的SS(短期供给曲线)
3.长期价格上涨。这时,供给方采用了所有技术上可能采用的调整,增加供给量,包括大量培训雇佣新工人,购置新的机器设备,扩大厂房(这些都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等等。这时候,价格变动同样的变量,供给量就会有很大的变量,因为供给方有能力提供更大的产量了。即图中LS(长期供给曲线)
Ⅵ 经济学基础:石油输出国组织不能长时间保持高油价(画图并解释)
20世纪70和80年代OPEC的这个事件表明,供给与需求在短期与长期中状况是不同的——
短期中,石油的供给与需求都是较为缺乏弹性的;
供给缺乏弹性是因为,已知的石油贮藏量和石油开采能力不能迅速改变;
需求缺乏弹性是因为,购买习惯不会立刻对价格变动作出反应;
因此,如图(a)所示,短期中,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是陡峭(缺乏弹性)的,当石油供给从S1移动到S2时,价格从P1到P2的上升幅度很大。
上述分析说明了为什么OPEC只在短期中成功保持了石油的高价格——
当OPEC各国一致同意减少他们的石油产量时,他们使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尽管各成员国销售的石油少了,但短期内价格上升如此之多,以至于OPEC的收入增加了。与此相反,长期中,当供给和需求较为富有弹性时,供给以同样的幅度减少(用供给曲线的水平移动来衡量)却只引起价格的小幅上升。因此,OPEC共同减少供给在长期中无利可图。
Ⅶ 为什么石油输出国组织不能通过减少石油供给来保持世界石油市场的高价格
在过去几十年间对世界经济最具破坏性的大多数事件都源于世界石油市场。在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成员决定提高世界石油价格,以增加它们的收入。这些国家通过共同减少它们提供的石油产量而实现了这个目标。从1973年到1974年,石油价格(根据总体通货膨胀进行了调整)上升了50%以上。然后,几年之后欧佩克又一次故伎重演。1979年石油价格上升了14%,随后1980年上升了34%,1981年上升了34%。
但欧佩克发现要维持高价格是困难的。从1982年到1985年,石油价格一直每年下降10%左右。不满与混乱很快蔓延到欧佩克各国。1986年欧佩克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完全破裂了,石油价格猛跌了45%。1990年石油价格(根据总体通货膨胀进行了调整)又回到1970年开始时的水平,而且在90年代的大部分年份中一直保持在这种低水平上。
供给与需求在短期与长期中的状况是不同的。在短期中,石油的供给与需求都是较为缺乏弹性的。供给缺乏弹性是因为已知的石油存储量和石油开采能力不能迅速改变。需求缺乏弹性是因为购买习惯不会立即对价格变动作出反应。长期的情况则不同,在长期中,欧佩克以外的石油生产者对高价格的反应是增加石油勘探并建立新的开采能力。当欧佩克各国一致同意减少他们的石油生产时,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尽管每个欧佩克成员销售的石油少量,但是短期内价格上升如此之高,以至于欧佩克的收入反之增加了。
Ⅷ 中国石油短缺的经济学解析
在本书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指出:1993年是我国石油进出口出现转折的关键点。1993年之前我国还是一个石油净出口国,石油供给大于需求,每年向日本和朝鲜等国出口大量的石油,1993年石油需求开始超过供给,我国变成了石油的净进口国,石油净进口量逐年大幅飙升,供需缺口日益扩大,并且呈现出石油进口“价升量增、价跌量减”的特点。其中“价升量增”现象在近些年体现的尤为突出,这与我们经济学的一般常识似乎不相吻合,那么是否存在所谓的“价升量增悖论”?下面我们将通过构建一个简化的石油供需模型来解析这种现象背后的经济学机理,证明该现象并不是所谓的“价升量增悖论”,而是供求定理在现实世界的一种具体表现———需求的增长超过供给的增长,进而推动价格的上涨,呈现出量价齐升的现象。
一、石油供需模型
假设1:中国国内石油消费者的偏好满足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即具有完全性(com-plete)、自反性(reflexive)、传递性(transitive)、连续性(continuity)、局部非餍足性(lo-calnonsatiation)、单调性(mononity)和凸性(convexity)。由于石油是一种正常的商品,所以根据上述偏好的假定,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水平加总得到的石油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具有负斜率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10-1和图10-2中的D1、D2、D3、D4、Dw1和Dw2。
假设2:半封闭条件下,中国的石油供给受制于资源枯竭和勘探开采技术的双重约束,存在供给刚性。中国国内现已探明的石油资源,经过了50年的饱和开采后,大部分油田的油气资源已渐进枯竭,步入开采的中后期阶段,勘探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再加之中国目前的石油开采技术尚不发达,即便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石油供给仍只能维持现有水平,石油供给缺乏弹性,不能随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而增加,体现为一条垂直于横轴(产量)的直线,如图10-1中的Sf。
假设3:开放条件下,中国面临的石油供给曲线为国际石油市场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0-2中Sw所示。现已探明的国际石油资源至少可以满足世界各国50年的需求,因而,国际石油供给尚不存在资源枯竭的硬性约束,石油产量可随着石油价格的上升而上升。
假设4:在半封闭条件下,石油的价格是外生的,由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价格决定。
在上述4个假定的约束下,我们分别构建了半封闭条件下的中国石油供需模型(图10-1)和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石油供需模型(图10-2)。半封闭条件下,石油的需求量和出口量由外生的价格、供给曲线以及需求曲线共同决定。开放条件下,石油价格是内生变量,价格、需求量及进出口量均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共同决定。
图10-1 半封闭条件下的中国石油供需
图10-2 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石油供需
二、中国石油供需缺口日益扩大的经济学解释
改革开放后到1992年,虽然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枷锁逐渐被解除,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此时国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仍有争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较低,资本严重短缺,尚未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国内的石油需求小于供给。为了赢得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资本,中国每年都向日本等国出口大量石油来换取外汇,是典型的石油净出口国。如图10-1所示,在封闭条件下,国家制定石油的指令性价格P3,当国内的石油总需求曲线为D1时,国内的石油需求量是q1,石油的供给量是q3,国内的石油供应量在满足自身需求后,尚有富裕,可供出口换汇,此时的出口量为q3-q1。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逐年增大,表现为石油需求曲线不断向右移动,从D1渐次移动到D2和D3,相应的石油需求量从q1增加到q2和q3。当国内需求曲线移动到D3时,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价格水平恰好是政府制定的价格水平P3,此时,国内石油供需达到平衡,可供出口的石油量为零。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平息了国内关于经济发展思路的争论,国民经济开始了新一轮高速增长,工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的石油需求曲线进一步右移至D4,在P3的价格水平下,此时的需求量应该是q4,但是受制于石油供给刚性,国内的石油供应量仅仅是q3,出现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石油供应的紧张一方面将推动价格突破政府限价的束缚上升至P4,进而提高产品成本,诱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将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所以,中国必须进口石油,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步入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世界工厂,对石油的需求增速进一步加快,而国内石油供给呈现刚性,石油供需缺口日益扩大,所以新增需求只能通过从国际市场进口来满足。
三、中国石油进口的“价升量增悖论”
中国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致对石油需求的强劲增长,受制于国内石油供给刚性,中国被迫转向国际市场进口石油。此时,继续用半封闭条件下的石油供需模型(图10-1)分析中国石油的进口已经不合适了,我们需转向开放条件下的石油供给模型(图10-2)。
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工业对石油的依赖性,使得石油的生产有别于普通商品。石油的供给方实际上是垄断卖方,为了尽可能地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他们通过垄断联盟组织“欧佩克”来限制产量。也就是说在开放条件下,国际石油的供给价格弹性小于需求,体现在图10-2中,就是国际石油供给曲线Sw向右上方倾斜,斜率大于国际石油需求曲线Dw1和Dw2的斜率的绝对值。
由图10-2我们可以看出,当中国国内的石油需求曲线为D1时,相应的国际石油需求曲线为Dw1,国际石油供给曲线是Sw,二者的交点X1决定国际石油均衡价格为P1。在P1的价格水平上,由价格线P1和需求曲线D1的交点X3决定的中国国内的石油需求量为q2,而国内仅仅可以供给q1,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q2-q1的石油。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引致对石油需求的强劲增长,国内石油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至D2,在国际石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中国国内的石油需求量为价格线P1和需求曲线D2的交点X4所对应的q5,但是由于中国国内石油需求曲线的右移推动国际石油需求曲线相应地由Dw1右移至Dw2,而国际石油供给曲线并未相应地向右移动,国际石油市场的均衡价格将从P1上升至P2,中国实际的石油需求量也从q5缩减至q4,相应的石油进口量也从q5-q1减少至q4-q1,但是与需求曲线为D1的石油进口量q2-q1相比,进口量仍然增加了q4-q2,这就出现了部分新闻媒体所谓的“价升量增悖论”。然而,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这只是非经济学者对中国石油进口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表象的不准确的描述,隐藏在这个表象背后的实质是:需求的增长超过供给的增长,进而推动价格的上涨。
进一步,造成世界石油供给增长落后于需求增长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际石油的供给存在垄断合谋———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合谋限制成员国产能的扩大,以维持高价。倘若国际石油供给不存在垄断联盟,在石油需求强劲增长的情况下,石油的供给方也将大幅提高产能,推动世界石油供给曲线由Sw右移至Sw1,则国际石油价格的上升的幅度将很小,甚至会出现价格不变的情况,只要国际石油供给曲线右移的幅度足够大。但是由于存在垄断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控制石油产量,于是在国际石油需求大幅度增长时,国际石油供给量并不增加或增加较小,这就出现了扩大的需求追逐不变或少量增加的供给,推动石油价格的大幅上升,致使中国石油进口呈现出量价齐升的局面。
Ⅸ 结合图形,用供求定理和需求弹性理论说明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什么经常限制石油产量
石油输出国组织经常限制石油产量,是因为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食油的价格将上涨。
限制石油产量的政策使供给曲线S1向左平移到S2,均衡点也随之平移,价格上升。
同时,由于石油为各国重要能源,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从而其需求量的下降会小于价格的上涨幅度,使得价格上升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增加必定大于需求量减少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总收益将增加。
如上图,价格上升后,需求量减少,但总收益仍然增加。
因此,石油输出国组织经常限制石油的产量。否则,各石油生产国将蒙受收入上的损失。
Ⅹ 石油是短期需求弹性缺乏,长期富有弹性
任何商品都是短期缺乏,长期富有。。 你把弹性的感念在仔细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