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中为什么要提抽芳烃
扩展阅读
理财产品存款利率是多少 2025-07-28 16:39:18

石油中为什么要提抽芳烃

发布时间: 2022-05-30 11:19:06

Ⅰ 芳烃是什么

芳烃:

含苯环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是有机化工的重要原料,包括单环芳烃、多环芳烃及稠环芳烃。单环芳烃只含一个苯环,如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异丙苯、十二烷基苯等。

多环芳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苯环上没有两环共用的碳原子)组成的,它们之间是以单键或通过碳原子相联,如联苯、三苯甲烷等。稠环芳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通过稠合(使两个苯环共用一对碳原子)而成的稠环烃,其中至少一个是苯环,如萘、蒽等。

芳烃中最重要的产品是苯、二甲苯,其次是甲苯、乙苯、苯乙烯、异丙苯。苯及其分子量较小的同系物是易燃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多环芳烃及稠环芳烃多是晶状固体。芳烃均有毒性,其中以苯对中枢神经及血液的作用最强。稠环芳烃有致癌作用。

来源:

芳烃来源于煤和石油,煤干馏过程中能生成多种芳烃。19世纪初叶至中叶,从煤干馏所得煤焦油中陆续分离出苯、甲苯、萘、蒽等芳烃。

此后,工业用芳烃主要来自煤炼焦副产焦炉煤气及煤焦油。石油中含多种芳烃,但含量不多,且其组分与含量也因产地而异。

20世纪40年代后实现石脑油的催化重整,将石脑油中的非芳烃转化为芳烃。从烃类裂解所得的裂解汽油中也可分离出芳烃。芳烃主要来源已从煤转化为石油。现在,世界总产量中90%以上来自石油。

参考书目:

E.G.汉考克主编,穆光照等译:《苯及其工业衍生物》,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1982。(E.G. Hancock,Benzene andIts InstrialDerivatives,ErnestBenn,London,1975.)

2012-2014年,全球PX-PTA-PET产业链的各产品供应能力保持较快增长。其中PX(对二甲苯)产能净增813万吨/年,达4633万吨/年;PTA(精对苯二甲酸)产能净增1866万吨/年,达7538万吨/年;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产能净增1347万吨/年,达8957万吨/年。

分析产能投放时间,PTA及PET产能增量集中在2013年释放,之后增速略有放缓,而PX产能增量主要集中在2014年释放,产能增速逐年加快。预计2014年,全球PTA及PET产能增速分别降至10%及4.3%,PX产能增速则加快至11%左右。

Ⅱ 为什么要进行萃取萃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萃取的方式提取物质

萃取是最简单的分离方法,萃取一般只能粗分,如果要纯度达到很高的话,建议改用其他方法。

Ⅲ 石油中含有芳香烃吗石油分馏能得到芳香烃还是煤的干馏能得到芳香烃

石油是各种完烃 环烷烃和芳香烃组合的混合物
石油分馏 利用沸点不同 沸腾分离 不过主要产物没有芳香烃
石油催化重整主要产物才是芳香烃
但煤干馏可产生苯 甲苯 二甲苯
才是芳香烃

Ⅳ 芳烃抽提工艺包括哪些过程及如何抽提

过程:(1)抽提塔,溶剂与原料接触的场所,将芳烃和非芳烃分离开(2)汽提塔:目的是用抽提蒸馏的方法除去富溶剂中的轻质非芳烃。(3)
n回收塔:回收塔的目的是将芳烃和环丁砜溶剂分开,塔底的环丁砜打回抽提塔循环使用。塔顶的混合芳烃送至苯塔处理。采用真空操作避免高温下环丁砜分解。(4) n非芳水洗塔:目的是用水洗的办法回收非芳烃中的环丁砜,即利用水与溶剂互溶的性能,将非芳烃中的环丁砜溶解下来。(5) n水汽提塔:从非芳烃水洗塔底部出来的贫溶剂水和汽提塔顶回流罐底来的含有微量非芳烃的水一起送至水汽提塔处理,目的是除去水中的轻质非芳烃,以防非芳烃在系统中聚集影响芳烃质量,以及回收被非芳烃携带而被水溶下的溶剂。
溶剂抽提法:其步骤是宽馏分重整汽油进入脱戊烷塔,脱戊烷塔顶流出戊烷成分,塔底物流进入脱重组分塔,塔顶分出抽提进料进入芳烃抽提部分,塔底重汽油送出装置。抽提进料得到芳烃物质和混合芳烃物质,非芳烃送出装置,混合芳烃经过白土精制,芳烃精馏后,得到苯,甲苯,二甲苯和邻二甲苯产品,重芳烃送出装置。

Ⅳ 芳香烃是什么为什么是石油化工的重要原料

早先,人们把一些发出芳香味的烃类叫做芳香烃,简称芳烃,后来又发现这一类烃并不都具有芳香味,有时甚至还有令人极不愉快的气味,但这一类化合物结构中都含有相同的特征,即都含有苯环(122103)。其中含有一个苯环的化合物统称为苯系芳烃,如苯(Benzene,简称B)、甲苯(Toluene,简称 T)、二甲苯(Xylene,简称X)等,此外还有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的多环或稠环芳烃。由于苯环有很强的反应能力,所以,利用芳烃可以生产出一系列带有苯环的芳香族化合物,再进一步合成医药、农药、橡胶、树脂、纤维等众多的有机化工产品。但需注意,有些芳烃对人的健康有害,例如,苯能引起中毒甚至致癌。

芳烃中苯、甲苯和二甲苯是石油化工重要的基本原料,其产量和规模仅次于乙烯和丙烯。芳烃最早来自煤焦化过程的副产品煤焦油中,随着对芳烃需求量的增加以及炼油工业的发展,石油就成为生产芳烃的主要原料。由于各种芳烃的需求不一,便又进一步发展了芳烃之间相互转化的工艺过程。

石油芳烃来源于两种加工过程,其一为石油馏分的催化重整,不同馏分石脑油经重整后可得到含芳烃50%~70%的重整油;另一种为石油馏分蒸汽裂解制乙烯的副产裂解汽油,其中芳烃含量也在50%~70%。重整油和裂解汽油再经过分离,可得到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等等。

芳烃的应用面极为广泛,下面介绍芳烃几个主要品种的用途。

苯的最大用途是制取苯乙烯,经聚合可得到聚苯乙烯。聚苯乙烯具有电性能优良、耐热性好以及价格低廉等特点,已成为当今五大通用塑料之一。它还可以发泡制成泡沫塑料,是常用的防震包装材料。

其次是苯加氢制成环己烷,环己烷是生产尼龙的原料。尼龙的最大用处是做纤维和工程塑料,其纤维可织成各种织物,也可制成飞机及汽车轮胎的帘子线等。

工业二甲苯是3种二甲苯异构体(邻位、间位和对位)和乙苯的混合物。二甲苯中用量最大的是对二甲苯,对二甲苯经高温氧化可制成对苯二甲酸,而对苯二甲酸是合成聚酯树脂(涤纶)的主要原料。

萘、蒽是稠环芳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分别共用两个相邻的碳原子而成的芳烃叫做稠环芳烃),它们是生产合成染料和医药的重要初始原料。

Ⅵ 石油中可以提取的物质有哪些

石油是从油页岩中提取出来的。油页岩又称油母页岩,是由沉积在浅海和湖沼中的腐泥转换而来的。它的原始物质除古代水生植物、孢子和花粉之外,还有若干动物质。在地壳不断下降和在深水缺氧的条件下,经嫌气细菌的作用,使腐泥中的有机物质发生还原与分解反应,形成含有丰富碳氢化合物的沥青砂和油页岩。

全世界油页岩和沥青砂含油的总储量高达14160亿吨。已探明的矿藏含油4400亿吨,相当于7084亿吨标准煤。

在美国,从科罗拉多、怀俄明和犹他三个州的油页岩中可提取750亿吨石油。加拿大有大量的沥青砂矿藏,从加拿大的沥青砂中可提取的石油同美国三个州的油页岩内提取的石油量相等。在阿尔伯达的阿萨巴斯坦油矿有一座沥青砂炼油厂,年均产量250万吨油。

对油砂矿的开采,浅层的可采取原地露天开采的方法,深层矿脉必须附设地下开采设备。加拿大的埃克森资源公司在冷湖矿建造一种能向地下427米深处的厚沥青砂矿床注入热蒸汽的装置,通过定向井眼,确保蒸汽在矿床中最大限度地均匀分配,以加热沥青砂并迫使油流至地面,这种方法称为“半原地”回收法。油母页岩是一种不透水的含油岩石。用上述的方法开采是行不通的。对这种油矿的开采大体步骤是:把油页岩矿石粉碎成极细的粉末,经过加热处理,或者化学处理,便可从油页岩中获得原油。但这种方法采油率低,从5000万吨矿石中仅能提取500吨石油。因此,研究和探索新的采油手段和提取石油的方法,是科学家们的努力目标。

Ⅶ 石油加工生产中为什么会有大量的焦炭生成

石油加工生产中,在催化装置中焦炭一般是由双环芳烃和多环芳烃生成。五环以上芳烃皆凝缩为焦炭,若芳烃有侧链,其侧链也会断裂,并不是所有的多环芳烃皆变为焦炭。催化油浆和回炼油中含有一定量的五环芳烃和胶质,芳烃环数也较大,其残值也较大。故对回炼油进行芳烃抽提,是降低混合原料残炭和生焦的一种好方法。减压渣油五环芳烃胶质和沥青质含量比较多,芳环烃数较多,其残炭值也较高,所以,随催化裂化掺炼减压渣油的比例上升,其残炭值迅速上升,焦炭产率成倍增加,装置热量过剩,必需有取热设施以维持热平衡。

Ⅷ 芳烃是本来在石油中就有还是裂解中产生

芳烃是有机化学工业最基本的原料,主要来源于石油和煤焦油。石油化工领域生产芳烃的原料主要包括来自于催化重整的C8芳烃、乙烯裂解的芳烃组分、煤焦油加氢与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中的芳烃等,甲醇制芳烃(MTA)、纤维素等生物质生产芳烃等拓宽原料来源的新工艺与新技术也在积极的研发过程中。

Ⅸ 芳烃是由什么提炼而成的

重整汽油中芳烃可用萃取法分出。裂解汽油中的芳烃,也常用萃取法分出,但在萃取前需用催化加氢法除去不稳定的双烯烃、单烯烃和含硫化合物等(见芳烃抽提)。由于裂解汽油中芳烃含量较高,因此也可用萃取精馏分离出芳烃。常用的萃取剂有N,N-二甲基甲酰胺、N-甲酰吗啉、Ν-甲基吡咯烷酮、环丁砜等。在萃取精馏塔中,非芳烃从塔顶蒸出,芳烃与溶剂留在塔底。此法与萃取法相比,设备简单、操作费用低,但芳烃收率略低。煤炼焦副产的焦炉煤气,经吸收得吸收液,分离出其中粗苯馏分,内含C8、C9芳烃,可再精馏分离。煤炼焦副产煤焦油,经分馏可得轻油、酚油、萘油、洗油、蒽油、沥青等馏分,再用精馏、结晶等方法分离得到苯系、萘系、蒽系芳烃。芳烃中,苯、对二甲苯用途广,需求量大;甲苯、间二甲苯、C9芳烃等用途较少。工业上可通过各种转化过程将甲苯、间二甲苯、C9芳烃等转化为苯、对二甲苯等。转化过程中主要进行烷基化、脱烷基、异构化、歧化以及烷基转移反应(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