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圈包括什么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岩石圈包括土壤,是陆生生物生存的基底。大多数生物生存于土壤上层几十厘米内,植物根系可伸得较深。限制生命向深层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缺光、缺氧。石油细菌可生活在地下2500~3000米深处。水圈中几乎到处有生物,但水体表层和底层生物较多。限制生物分布于深海的主要因素是缺光、缺氧和随深度而增加的压力。但在大洋11000米以下仍有深海生物。大气圈厚度有1000公里以上,接近地面的对流层是发生天气现象的场所,也是直接构成生物的气体环境。大多数鸟类只能在1000米以下的空中活动,极少数能飞到5000米以上的空中。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有些昆虫可能被大气环流带到22000米高的平流层中,但万米以上的空中不能为生物提供长期生活条件,故此空间称为“副生物圈”。生物圈是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具有一定调节功能的动态平衡的系统。人类对生物圈的主要影响有:温室效应、破坏大气臭氧层、酸雨和排放有毒物质造成环境污染。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活动和影响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尤其集中在它们的接触地带。生物圈的厚度约有40—50公里,而绝大部分生物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下200米这一薄层内,这一层可以说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因为这一地带具备了生命所必须的阳光、空气、水分和矿物盐类,使生物能不断繁殖和进化。澳大利亚地质学家休斯在1875年首先应用了生物圈这个名词,但他未加解释。其后,一些人曾经把生物圈看成“栖居地球的一切生物总和”,这就与“生物界”的涵义雷同。现今人们普遍接受的生物圈概念,出自苏联生物地球化学家维尔纳茨基(1926)。生物圈是地球上很薄的一个圈层,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单位,它的形成和出现,标志着地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级阶段。地球的发展阶段可以粗略地分为无生命阶段、水生阶段、陆地阶段、人类阶段等,它与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最后形成现代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成为新的制约因素。现代生物圈中已鉴定分类的动物约有215.8万种,其中昆虫占80万种,已知植物有34.1万种,另有3.75万种微生物。但未经分类的生物还有很多,据估计植物种总数可达54万种,而昆虫可达200万种。全球生活的有机体干重约24232亿吨,其中绿色植物占99%,地球外部四个圈中以生物圈的质量最小。此外更有众多数量的生命活动直接产物和被生物改变性质的物质,如腐殖质、泥炭、煤、石油、海底软泥、生物石灰岩、硅藻土、一些沉积铁矿、氧气、臭氧等,都是生物圈特有的成分。人类出现在生物圈中仅有250万年历史,最近几千年来,表现出强大的改造环境能力,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广更深,同时也加剧自然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破坏的严重后果。人们必须正确认识生物圈各种属性、功能和动态特点,合理利用生物和其他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由生物改造而成的生活环境。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的要领是由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E.Suess)在18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它在地面以上达到大致23千米的高度,在地面以下延伸至12千米的深处,它包括平流层的下层、整个对流层以及沉积岩圈和水圈。但绝大多数生物通常生存于地球陆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约100米厚的范围内。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各。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质作用和有机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质等;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
B. 什么细菌能够清除流入海洋的石油呢
目前,人们正在探索活跃细菌的变种,从中不断培育出新的灭虫“健将”,为防治植物病虫害作出新的贡献,帮助清除海洋污染的细菌。
近年来,由于工业、交通的发展,大量石油产品污染物流入海洋,导致了海洋环境的污染。有人估计,每年约有1000万吨石油流入海洋,漂浮于海面,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有什么办法能够清除流入海洋的石油呢?人们又想到了生物。经过长期观察研究,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能以石油为食的海洋细菌。这种海洋细菌吃了石油,怎么不会中毒死亡呢?原来在它们体内有一种能分解石油的特殊催化剂——酶。
于是,人们让能吃石油的细菌去清除海洋中的石油。现在,生物学家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种以石油为“食”的完全新型的细菌。这种“超级细菌”只要几小时就可以除去海上的浮油。如果油船在海上遇难,所造成的石油污染将会很快被这种超级细菌清除。科学工作者还进一步设想:把能吞吃石油的细菌制成菌粉,撒在被石油污染的海域,以清除海中石油;或者模仿吞吃石油的海洋微生物及海洋细菌的机理,制造出高效化学吸附剂或净化剂,以清除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环境。
以石油为食的海洋细菌
C.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中美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吸食”石油的细菌.这种细菌属于() A.生产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是指绿色植物,能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制造有机物;消费者是指各种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分解者是指生物圈中靠分解动植物的尸体或是粪便为食的细菌和真菌.上题中的这种细菌能“吸食”石油,应属于分解者. 故选:C |
D. 什么是细菌造油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魏曼教授,很早就发现了几种能够“制造石油”的细菌。这些微生物的组织结构中,几乎80%是含油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它们很像一个个的塑料口袋,里面装满了油。
魏曼把这类微生物放在一起,用二氧化碳喂养,就组成一个“微生物产油田”,结果在实验室里制造出4公斤油,这种油很像柴油。
实际上,石油也是从千奇百怪的小生物变来的。古代的水生生物埋藏在地下,经过大自然的作用变成了石油。它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
科学家们发现,有不少微生物不仅会“吃”这类碳氢化合物,而且还有“积存”碳氢化合物的本领。比如,有一种叫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它能够产生类似于碳氢化合物的霉菌酸,像酿酒、制酱那样,经过酶的催化作用聚合到一起,就得到了一种真正的菌造石油。
根据这个原理,建造一个人工湖,把微生物“放养”到水里,水里溶解有足够的二氧化碳,作为它们的“食物”,用不了多久,微生物便成千成万倍地繁殖。培养出来的微生物,可以用过滤器收集,然后送到专门的工厂里去“炼油”。
让细菌造石油,只要二氧化碳供应充足,造油速度很快,两三天就能收获一次。细菌造油的人工湖和炼油厂到处可以建造,生产持续不断,风雨无阻。据说,只要掌握天时地利,每亩水面每年就能够生产3700桶原油。
E. 吸油细菌是什么者
吸油细菌
美国奥勒冈州立大学2010年6月11日宣布,中美科学家日前发现一种能“吸食”石油的细菌,这一发现可能有助清除墨西哥湾漏油。 奥勒冈州立大学表示,此为该校与中国西安建筑技术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共同合作的结果。 这种能吸食石油的细菌名“NY3”,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绿脓杆菌。研究人员是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这种细菌。 “NY3”会产生对人畜环境无害的鼠李醣酯(rhamnolipid),能有效地降解石油中有害环境的碳氢化合物和多环芳香烃。此外,利用鼠李醣酯清除油污,比目前使用的合成化学清洁剂更经济实惠。
F. 分解石油的细菌是什么菌
是超级菌
G. 能帮助清除海洋污染的细菌是什么
近年来,由于工业、交通的发展,大量石油产品污染物流入海洋,导致了海洋环境的污染。有人估计,每年约有1000万吨石油流入海洋,漂浮于海面,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有什么办法能够清除流入海洋的石油呢?人们又想到了生物。经过长期观察研究,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能以石油为食的海洋细菌。这种海洋细菌吃了石油,怎么不会中毒死亡呢?原来在它们体内有一种能分解石油的特殊催化剂——酶。于是,人们让能吃石油的细菌去清除海洋中的石油。现在,生物学家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种以石油为“食”的完全新型的细菌。这种“超级细菌”只要几小时就可以除去海上的浮油。如果油船在海上遇难,所造成的石油污染将会很快被这种超级细菌清除。
科学工作者还进一步设想:把能吞吃石油的细菌制成菌粉,撒在被石油污染的海域,以清除海中石油;或者模仿吞吃石油的海洋微生物及海洋细菌的机理,制造出高效化学吸附剂或净化剂,以清除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