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开采石油中子源是什么时候用
扩展阅读
物流企业成本构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费用怎么分配 2025-05-18 04:12:06

开采石油中子源是什么时候用

发布时间: 2022-05-27 21:35:44

Ⅰ 中子源是什么,有啥用

中子源是能释放出中子的装置。中子源有很多种,从手持放射性源到中子研究设施的研究堆和裂变源。根据中子的能量、中子通量、设备的大小、花费和政府的管制,这些装置在物理、工程、医药、核武器、石油勘探、生物、化学、核动力和其他工业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Ⅱ 石油是什么时候开始开采的啊

石油最初由于从地下自然冒出并且能够燃烧而被发现。在古代西方人还不知道石油是何物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它来烧饭和照明。早在公元1世纪,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着的《汉书·地理志》中就写道:“高奴有洧水,可然”。“然”即“燃”,这里所说的“可燃水”,就是我们的祖先在对石油有了最初的认识后给予的一种称谓。这是目前发现的关于石油的最早记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应用石油的国家。
我国地大物博,有庞大的石油储量,是世界上的石油古国。从渤海湾到北部湾,从沿海到边疆,都有石油储藏。
900年前宋代着名学者沈括,对我国古代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知识方面提出了极其卓越的见解。他的见解比西欧学者最初认识到化石是生物遗迹要早四百年。有一次沈括奉命察访河北西路时,发现太行山山崖间有很多螺蚌壳及如鸟卵之石,从而推断这里原来是太古时代的海滨,是由于海滨的介壳和淤泥堆积而形成的,并根据古生物的遗迹正确地推断出海陆的变迁。
1080年(元丰三年),沈括出知延州(今延安)。在任上他发现和考察了鹿延境内石油矿藏与用途。他说:“鹿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 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恫恫而出。土人以雉尾囊之,乃采入罐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
浓,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道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州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从上面记载来看,沈括不仅发现了石油并且也知道了他的用途。虽然他当时所谓用途着重于烟墨制造,但他确预料到“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一远见为今天所验证。而今天我们所说“石油”二字也是他创始使用的,并写了我国最早的一首石油诗:“二朗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沭阳尘。”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这里称石油为“肥”,而不再认为是一种可燃的水,是在进一步认识的情况下对石油的又一命名。

古人还把石油称为“石漆”。如《太平寰宇记》卷记载:“石漆,延寿城中有山,出泉注地,其水肥如牛汁,燃之如油,极明,但不可食。北方人谓石漆得水则愈炽也。”这里是以属性(包括颜色、形态和用途)对石油进行命名。

石油在我国古代除了被称作可燃水、肥、石漆外,还被称为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石油”这个科技名词首先由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提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并提出了“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的科学论断。由于沈括定名准确,具有科学性,“石油”一词一经确定就得到广泛使用,后来诸多文献中都使用了“石油”一词。

Ⅲ 中国哪年开始开采石油

玉门油田是中国第一个工业油田。
1937年,中央地质调查所与顾维钧的“中国煤油勘探公司”合作发现了玉门油田。
1939年开始工业化生产。

新中国的第一个工业油田是克拉玛依油田。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黑油山1号井完钻出油,

Ⅳ 请问石油钻井中,常见到测井队使用中子源,会对靠近的人有影响吗中子源入井后,放射出来的辐射会停留在泥

没有影响,测井用的镅-铍中子源属于放射性同位素中子源,中子源一直在产生中子粒子射线,中子源在仪器放到井里后,产生中子粒子会被含氢物质(例如泥浆中的水)减速俘获,自由中子的平均寿命仅为15分钟左右(887秒),可以衰变为质子放出电子和反电中微子,这三种粒子没有辐射伤害的。中子源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中子源发生的核反应刚产生的高能中子,减速后的中子对人体已经没有影响了。因为中子流作用的时间很短,对于中子弹等战术核武器袭击过的战场,己方可以快速进入目标区域作战,而不用担心放射性污染。只要在测井装源过程时远离现场(大于25米)对人体基本没有影响了,中子源主要对人体含氢量比较高的器官伤害大,例如眼睛,可以屏蔽中子源的物质常见的有水(减速效果很好),石蜡,有机玻璃等

Ⅳ 石油开采历史

石油最早的发现者、采集者和应用者就是聪明而富于进取心的古代中国人。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易经》中就有了“泽中有火”的记载,中国的第二部历史着作《汉书》中则进一步明确指出“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高奴县在今陕西延安一带,洧水为延水支流,中国古代石油的发现、开采和应用全在这一地区;也可以说,陕北地区是石油的摇篮。晋代范晔着《后汉书》说:“延寿县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其大如箩,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到了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更细致地描绘了石油的性状和用途:“高奴县有洧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着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着《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Ⅵ 中子的散射和核反应

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决定于中子与原子核之间的核力。中子与电子之间的磁(矩)作用非常小,一般可以忽略。中子与原子核之间的核力主要由中子与核内质子之间以及中子与核内中子之间作用力组成。作用力的强或弱,首先决定于作用距离。一般发生在10-13cm之间,其次是决定于相互之间的自旋取向,其实质类似一种引力。所以,原则上讲任何能量中子与物质作用,形成复合核的可能性都比较大。实际上低能量的(或称低速度)中子(例如10eV)与原子核相碰撞时,具有很大几率被原子核俘获,形成复合核。

中子被原子核俘获后,形成具有复合核的激发能(E)为

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

式中:M为碰撞核的质量;m为中子质量;εn为中子在复核内的结合能;E为碰撞前中子的动能。受激复合核通过发射粒子(带电粒子或中子)或发射γ量子或发生核裂变,跃迁到具有较低能级的基态。

由此可见,无论发生哪种核反应的几率都与能量特征有关。例如,当发射粒子(p,α,n)的结合能(εx)小于复核的激发能(E)时,原子核才有可能在俘获中子后发生发射粒子的核反应。也就是

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

式中:Q 为核反应能量;当 Q >0 时称放热核反应;当 Q <0 时,称吸热核反应。发射带电粒子的(n,p)和(n,α)核反应,可以是吸热反应也可以是放热反应。

对中子来讲,其反应截面一般与1/v成正比(v为慢中子速度)。慢中子碰撞引起发射带电粒子核反应必须是放热反应。反应能量(Q)必须足够大,才能使带电粒子有相当大的核库仑势垒穿透率。势垒高度近似与原子序数Z2/3成正比。这个条件把慢中子引起带电粒子核反应限制在轻元素核范围内。

原子核对中子来讲没有势垒,俘获中子后的复合核,可以发射任何能量的中子,都是几率极大的作用过程。其发射中子的几率与入射中子的速度成正比,也就是与中子能量的平方根(E1/2)成正比。

任何能量中子,都能与任何原子核作用(除氦核,即α粒子)进行辐射俘获(n,γ)反应。根据核能级的级联关系,可以发射一个或几个能量γ量子。由于发射中子核反应的竞争,辐射俘获的几率很小,只有较低能量的入射中子才有利形成辐射俘获。中子能量越低(n,n)反应的几率越小;而(n,n′)和辐射俘获反应的几率占优势[而非弹性散射(n,n′)反应也常常伴随γ射线的发射]。

从原理上讲,质量数A>100的核都可以看成是亚稳态。如果给原子核以足够的能量,这些原子核都能进行裂变。这个能量叫做激活能,激活能大的核裂变几率就小。只有某些具有低激活能的最重的原子核,裂变几率才是最大的。核裂变反应,总是和(n,n)、(n,n′)反应以及辐射俘获(n,γ)同时发生。

(一)散射作用

能量适当的中子和原子核碰撞后,发射的仍然是中子称为散射作用。如果发射的中子能量与入射中子能量相等,叫弹性散射。如果发射中子能量有损失,称之为非弹性散射。弹性散射主要是两种作用的叠加:第一种是中子与(比中子质量大很多的)重原子核作用时,原子核基本上没有反冲,中子基本没有能量损失。称势散射或形态散射,其散射截面用σ表示。第二种是中子进入原子核后形成复核,使核处于激发态。在放出能量相当于入射中子能量的中子后,又重新回到稳定状态。其入射和发射中子是能量守恒的。构成类似中子散射,其散射截面用σ表示。总的弹性散射截面为:σ。从核反应意义来讲,可写为(n,n)。

根据能量和动量守恒原理,碰撞后反冲核能量为

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

式中:EM反冲核动能;En和En′为碰撞前后中子的动能;M为反冲核质量;m为中子质量,φ为核反冲角。由此可见,散射原子核质量越接近中子质量,反冲角越小(即散射角越大)则中子能量损失越大。如中子被质子(氢核)散射,平均一次碰撞损失能量的一半,且散射角近90°时,中子能量几乎全部损失。

当中子能量大于核激发能EL时,一个中子与核碰撞,被核吸收后在极短时间内发射一个能量较低的中子,中子损失的能量(

)使原子核激发。这样的过程叫非弹性散射,可写为(n,n′)。

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

式中:Eγ为核激发态与基态的能量差。

产生非弹性散射的激发态原子核常常是通过发射一定能量的γ射线而释放能量,回到基态。表2-3-2为几种非弹性散射核的γ射线数据。中子与12C和16O原子核的非弹性散射作用,同时发射的γ射线(表2-3-2),能量差别较大,很容易探测。在石油勘探与开采中,用中子γ能谱测井,根据碳/氧比划分油水分界面,以及煤田勘探中的中子γ测井(参见图5-7-11)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

表2-3-2 部分轻元素中子非弹性散射截面与发射的主要γ射线能量

地球物理现场使用的都是快中子源,能量较高,都在2MeV 以上。通过地层物质,与原子核发生弹性、非弹性散射,而损失能量。根据计算,中子与靶原子核的每次碰撞,平均能量损失(

)为

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

式中:A为靶原子核的质量数;E0为中子初始能量。对于氢原子核A=1,每次碰撞平均能量损失一半;与碳原子核碰撞一次,损失能量14%;与A=207的重元素铅原子核碰撞一次,损失能量约为万分之一。中子能量低,运动速度慢,所以轻元素物质,如水与碳氢化合物是良好的中子减速剂(慢化剂)。地层对中子的减速能力,主要与水含量关系密切。根据中子减速理论,可以计算不同物质对中子的减速能力,即减速长度。表2-3-3是Marshak R.E.计算的若干物质减速长度。地层的其他岩石组成物质减速能力比水小1~2个数量级,因此地层的宏观减速能力近似等于地层孔隙中水或石油的减速能力。从快中子能量减速到热中子能量(0.025eV),所需要的时间称减速时间。水中减速时间约为10-5s。热中子从产生到63.2%被俘获所需要的时间,称热中子在地层中的寿命;与地层中氯含量关系密切,是划分油水界面的依据。

表2-3-3 中子能量从E0变到E=1.44eV时的减速长度

(二)辐射俘获

原子核俘获中子后形成的激发态的复核系统,在极短时间内放出一个或几个γ光子的辐射衰变回到基态,这样的反应过程叫辐射俘获,表示为(n,γ)。(n,γ)反应与非弹性散射(n,n′),发射其他粒子核反应以及发生核裂变等反应是相互竞争的,对不同能量中子各有优势。发射带电粒子的条件是当粒子的激发能量比粒子的结合能量大时才有可能。中子的辐射俘获和散射之间的竞争,只有当中子能量非常小,仅等于或小于10eV数量级时,才有利于产生辐射俘获。随着中子能量增大,辐射俘获几率减小。

252Cf中子源经过慢化使中子能量降低,作为辐射俘获的中子源是非常有利的。用于辐射俘获γ能谱测井,可以一次测量多种元素,成为元素测井的主要方法。对绝大多数元素来讲,辐射俘获产生的γ射线能量大于3MeV,较天然核素高很多,不易受到干扰。表2-3-4为几种辐射俘获元素的参数。

表2-3-4 中子俘获γ射线能量及灵敏系数

中子辐射俘获很像X射线荧光,在激发的同时进行γ能谱测量。比常规中子活化速度快。也像中子活化一样,分析元素的灵敏度各不相同。如果使用高能量分辨率半导体探测器,可达微量级。

每个元素的中子辐射俘获和中子能量以及核反应截面关系密切。用于进行元素分析的灵敏度,常用灵敏系数来表示。即s=Iσ/A。式中I为俘获每100个中子产生的γ射线数,σ为反应截面(10-28m2),A为原子量(表2-3-4)。

中子辐射俘获可用于测井,称为元素测井;可用于深海(5~6km)海底,进行连续测量,探查锰结核的分布;也可以作为中子活化分析的一个特殊方法。

(三)发射带电粒子的核反应

从快中子到热中子与原子核发生碰撞,使稳定原子核发射带电粒子,最主要的核反应有(n,p),(n,α)。这些核反应都伴随有γ射线发射,是中子活化分析和中子活化测井的基本依据。

(四)核裂变反应

中子与重原子核碰撞,使重原子核分裂(n,f),释放出中子(几个中子),绝大多数为瞬发(10-8s)中子;也有极少数(0.7%)重核,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发射中子,称缓发中子。如快中子(En>1MeV)和热中子作用下238U和235U产生裂变反应,产生六组不同能量不同半衰期的缓发中子可以用来直接探测矿石中铀和钍的含量。

Ⅶ 石油上用中子放射源做什么

石油企业使用中子源进行油田测井,测油层的有效厚度、孔隙度、含油气饱和度和渗透率等 。

Ⅷ 我是石油工人 常见到测井队使用中子源,会对靠近的人有影响吗 有什么防护措施吗 谢谢!

一般只要装到源罐里就没什么影响了,装源时,如果没有防护措施,尽量增大接触距离,防护措施对于中子源来说,是增加含氢量比较大的东西,以减少中子源对人机体的损害

Ⅸ 石油资源被大量开采和使用开始于什么时候

.第二次工业革命

Ⅹ 石油开采过程步骤

石油开采的工艺过程:
1、通过抽油机带动井下深井泵将原油由地下输送到地面。

2、由地面管网输到送采油中转站。
3、一般的中转站都有沉降罐对站外来液进行初步处理,再由中转站经加热炉加温后由离心泵通过长输管线输送到联合站进行进一步处理。
石油是深埋在地下的流体矿物。1982年世界石油产量为26.44亿吨,天然气为15829亿立方米。在开采石油的过程中,油气从储层流入井底,又从井底上升到井口的驱动方式。
石油是深埋在地下的流体矿物。最初人们把自然界产生的油状液体矿物称石油,把可燃气体称天然气,把固态可燃油质矿物称沥青。随着对这些矿物研究的深入,认识到它们在组成上均属烃类化合物,在成因上互有联系,因此把它们统称为石油。1983年9月第11次世界石油大会提出,石油是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烃类化合物以及少量杂质组成的复杂混合物。所以石油开采也包括了天然气开采。
石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石油是重要能源,同煤相比,具有能量密度大(等重的石油燃烧热比标准煤高50%)、运输储存方便、燃烧后对大气的污染程度较小等优点。从石油中提炼的燃料油是运输工具、电站锅炉、冶金工业和建筑材料工业各种窑炉的主要燃料。以石油为原料的液化气和管道煤气是城市居民生活应用的优质燃料。飞机、坦克、舰艇、火箭以及其他航天器,也消耗大量石油燃料。因此,许多国家都把石油列为战略物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能源消费的构成中,石油已超过煤而跃居首位。1979年占45%,预计到21世纪初,这种情况不会有大的改变。石油制品还广泛地用作各种机械的润滑剂。沥青是公路和建筑的重要材料。石油化工产品广泛地用于农业、轻工业、纺织工业以及医药卫生等部门,如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制品,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1982年世界石油产量为26.44亿吨,天然气为15829亿立方米。1973年以来,三次石油涨价和1982年的石油落价,都引起世界经济较大的波动(见世界石油工业)。
油气聚集和驱动方式油气在地壳中生成后,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层中,经过运移进入储集层,在具有良好保存条件的地质圈闭内聚集,形成油气藏。在一个地质构造内可以有若干个油气藏,组合成油气田。
储层 贮存油气并能允许油气流在其中通过的有储集空间的岩层。储层中的空间,有岩石碎屑间的孔隙,岩石裂缝中的裂隙,溶蚀作用形成的洞隙。孔隙一般与沉积作用有关,裂隙多半与构造形变有关,洞隙往往与古岩溶有关。空隙的大小、分布和连通情况,影响油气的流动,决定着油气开采的特征(见石油开发地质)。
油气驱动方式 在开采石油的过程中,油气从储层流入井底,又从井底上升到井口的驱动方式。主要有:①水驱油藏,周围水体有地表水流补给而形成的静水压头;②弹性水驱,周围封闭性水体和储层岩石的弹性膨胀作用;③溶解气驱,压力降低使溶解在油中的气体逸出时所起的膨胀作用;④气顶驱,存在气顶时,气顶气随压力降低而发生的膨胀作用;⑤重力驱,重力排油作用。当以上天然能量充足时,油气可以喷出井口;能量不足时,则需采取人工举升措施,把油流驱出地面(见自喷采油法,人工举升采油法)。
石油开采的特点与一般的固体矿藏相比,有三个显着特点:①开采的对象在整个开采的过程中不断地流动,油藏情况不断地变化,一切措施必须针对这种情况来进行,因此,油气田开采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了解、不断改进的过程;②开采者在一般情况下不与矿体直接接触。油气的开采,对油气藏中情况的了解以及对油气藏施加影响进行各种措施,都要通过专门的测井来进行;③油气藏的某些特点必须在生产过程中,甚至必须在井数较多后才能认识到,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勘探和开采阶段常常互相交织在一起(见油气田开发规划和设计)。
要开发好油气藏,必须对它进行全面了解,要钻一定数量的探边井,配合地球物理勘探资料来确定油气藏的各种边界(油水边界、油气边界、分割断层、尖灭线等);要钻一定数量的评价井来了解油气层的性质(一般都要取岩心),包括油气层厚度变化,储层物理性质,油藏流体及其性质,油藏的温度、压力的分布等特点,进行综合研究,以得出对于油气藏的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油气藏研究中不能只研究油气藏本身,而要同时研究与之相邻的含水层及二者的连通关系(见油藏物理)。
在开采过程中还需要通过生产井、注入井和观察井对油气藏进行开采、观察和控制。油、气的流动有三个互相联接的过程:①油、气从油层中流入井底;②从井底上升到井口;③从井口流入集油站,经过分离脱水处理后,流入输油气总站,转输出矿区(见油藏工程)。
石油开采技术
测井工程 在井筒中应用地球物理方法,把钻过的岩层和油气藏中的原始状况和发生变化的信息,特别是油、气、水在油藏中分布情况及其变化的信息,通过电缆传到地面,据以综合判断,确定应采取的技术措施(见工程测井,生产测井,饱和度测井)。
钻井工程 在油气田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建设一个油气田中,钻井工程往往要占总投资的50%以上。一个油气田的开发,往往要打几百口甚至几千口或更多的井。对用于开采、观察和控制等不同目的的井(如生产井、注入井、观察井以及专为检查水洗油效果的检查井等)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应保证钻出的井对油气层的污染最少,固井质量高,能经受开采几十年中的各种井下作业的影响。改进钻井技术和管理,提高钻井速度,是降低钻井成本的关键(见钻井方法,钻井工艺,完井)。
采油工程 是把油、气在油井中从井底举升到井口的整个过程的工艺技术。油气的上升可以依靠地层的能量自喷,也可以依靠抽油泵、气举等人工增补的能量举出。各种有效的修井措施,能排除油井经常出现的结蜡、出水、出砂等故障,保证油井正常生产。水力压裂或酸化等增产措施,能提高因油层渗透率太低,或因钻井技术措施不当污染、损害油气层而降低的产能。对注入井来说,则是提高注入能力(见采油方法,采气工艺,分层开采技术,油气井增产工艺)。
油气集输工程 是在油田上建设完整的油气收集、分离、处理、计量和储存、输送的工艺技术。使井中采出的油、气、水等混合流体,在矿场进行分离和初步处理,获得尽可能多的油、气产品。水可回注或加以利用,以防止污染环境。减少无效损耗(见油田油气集输)。
石油开采中各学科和工程技术之间的关系见图。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石油和天然气的大规模开采和应用,是近百年的事。美国和俄国在19世纪50年代开始了他们各自的近代油、气开采工业。其他国家稍晚一些。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与数学、力学、地质学、物理学、机械工程、电子学等学科发展有密切联系。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内燃机的出现,对油料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这个阶段技术上的主要标志是以利用天然能量开采为主。石油的采收率平均只有15~20%,钻井深度不大,观察油藏的手段只有简单的温度计、压力计等。
第二阶段 从30年代末到50年代末,以建立油田开发的理论体系为标志。主要内容是:①形成了作为钻井工程理论基础的岩石力学;②基本确立了油藏物理和渗流力学体系,普遍采用人工增补油藏能量的注水开采技术。在苏联广泛采用了早期注水保持地层压力的技术,使石油的最终采收率从30年代的15~20%,提高到30%以上,发展了以电测方法为中心的测井技术和钻4500米以上的超深井的钻井技术。在矿场集输工艺中广泛地应用了以油气相平衡理论为基础的石油稳定技术。基本建立了与油气田开发和开采有关的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体系。
第三阶段 从60年代开始,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科学技术广泛用于油、气田开发为标志,开发技术迅速发展。主要方面有:①建立的各种油层的沉积相模型,提高了预测储油砂体的非均质性及其连续性的能力,从而能更经济有效地布置井位和开发工作;②把现代物理中的核技术应用到测井中,形成放射性测井技术,与原有的电测技术,加上新的生产测井系列,可以用来直接测定油藏中油、气、水的分布情况,在不同开发阶段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③对油气藏内部在采油气过程中起作用的表面现象及在多孔介质中的多相渗流的规律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根据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对这些现象由定性进入定量解释(见油藏数值模拟),试验和开发了除注水以外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新技术;④以喷射钻井和平衡钻井为基础的优化钻井技术迅速发展。钻井速度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打各种特殊类型的井,包括丛式井,定向井,甚至水平井,加上优质泥浆,使钻井过程中油层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⑤大型酸化压裂技术的应用使很多过去没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藏,特别是致密气藏,可以投入开发,大大增加了天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对油井的出砂、结蜡和高含水所造成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见稠油开采,油井防蜡和清蜡,油井防砂和清砂,水油比控制);⑥向油层注蒸汽,热采技术的应用已经使很多稠油油藏投入开发;⑦油、气分离技术和气体处理技术的自动化和电子监控,使矿场油、气集输中的损耗降到很低,并能提供质量更高的产品。
海上油气开发海上油气开发与陆地上的没有很大的不同,只是建造采油平台的工程耗资要大得多,因而对油气田范围的评价工作要更加慎重。要进行风险分析,准确选定平台位置和建设规模。避免由于对地下油藏认识不清或推断错误,造成损失。60年代开始,前瞻中国油田服务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海上石油开发有了极大的发展。海上油田的采油量已达到世界总采油量的20%左右。形成了整套的海上开采和集输的专用设备和技术。平台的建设已经可以抗风、浪、冰流及地震等各种灾害,油、气田开采的水深已经超过200米。
当今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尚未勘探或充分勘探,深部地层及海洋深水部分的油气勘探刚刚开始不久,还会发现更多的油气藏,已开发的油气藏中应用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可以开采出的原油数量也是相当大的;这些都预示着油、气开采的科学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