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绥中渤海石油需要什么
扩展阅读
海湾为什么没有石油 2025-07-29 01:08:01
一个芒果纸箱成本多少钱 2025-07-29 01:06:28
云南哪里有智慧救援费用 2025-07-29 01:04:47

绥中渤海石油需要什么

发布时间: 2025-07-28 18:47:17

1. 开发海洋喜看今朝——我国新崛起的近海石油工业

据历史记载,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罗盘针的发明最早见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从此就开拓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地,已是12世纪末或13世纪初。可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罗盘针开发海洋的国家。

到了14世纪的明朝,中国是当时亚洲的一个强大的国家。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之间,中国杰出的航海家郑和曾率领船队7次下西洋,前后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包括今越南南部(占城)、柬埔寨(真腊)、泰国(暹罗),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等)、马来西亚(满相加等)、锡兰(锡兰山等)、波斯湾(忽鲁谟斯)以及非洲的东岸等。

郑和最后一次出使,已发展成强大的船队,共有大船63艘,官兵约27000多人。此后,世界上很多国家与我国进行贸易往来。

郑和本姓马,是云南昆阳回族人,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的太监,故称“三保太监”,历史记载了他的伟大功绩。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大海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先辈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开发海洋的宝贵经验。

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约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近三分之一,江泽民主席称之谓神圣的“蓝色国土”。

海洋赋于人类丰富的资源,其中包括油气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注意近海域的海洋地质调查,并以探寻油气为先行。

1956年8月,海南岛西南莺歌海的渔民首次在海上发现“冒油气”。渔船经过此地能听见“啪啪”响声并可点燃,民间称它是“鬼火”。广东省莺歌海盐场筹建处派人对此传说进行了实地调查,测定了冒油气的准确位置,并采集了样品。

1957年5月,石油工业部派马继祥等人调查了莺歌海上的油气苗,并在海军的协助下进行潜水取样,发现36处油气苗,并对取出的含油砂岩样品进行了化验分析,证实油气苗的存在。

1958年,地质部派张瑞翔等人再次到莺歌海落实油气苗,调查结果也肯定了真实情况。

1960年3月,广东省燃料厅石油处首次在莺歌海岸边打了8口钻孔,最深的为388米,其中莺冲1井和莺冲2井获得原油150公斤和10公斤。还有岭冲1井和海1井见到油气显示,这是我国陆架近海首批油气发现井。

莺歌海的油气苗成为我国近海找油找气的“罗盘针”。星星之火,燃遍陆架—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东海……。1979年8月,国家地质总局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在珠江口盆地珠7井打出了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海上油气的重大突破,消息传开震惊全世界,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专程到广州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表示祝贺。

天长地久,大海的波涛随着改革的春风,从南海又推向东海。

1983年4月,东海平湖凹陷施工的“平湖1井”又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特别引起外国石油公司的关注。它和珠江口盆地的珠5井比翼双飞、喜上加喜,从而奠定了我国海上石油工业的发展基础。

1996年海上石油年产量已突破千万吨大关。

我国海上石油从年产10万吨到1300万吨,只用了14年,而美国和原苏联用了20年到25年,为我国经济腾飞作出了新贡献。

早在1962年,国家科委就编制了海洋科学10年长远规划,提出将“浅海石油资源的调查研究”列为重点项目。之后,原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在莺歌海进行了海上地震勘探试验,开创了我国陆架地震勘探的先河。

1968年初,原地质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对南黄海盆地进行了以勘查石油为主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1974年5月,我国自行设计改建的第一艘海洋地质双体钻探船——“勘探1号”,首航南黄海在其南部坳陷施工黄海1井,从而揭开了海上油气勘探的序幕。

1970~1979年,原国家地质总局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对南海北部陆架开展综合调查,首次发现具有油气勘探远景的珠江口盆地,在此基础上又继续查明了北部湾、琼东南等盆地,总面积达37.82万平方公里。

1979年8月13日,原国家地质总局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用“勘探2号”在珠江口盆地施工的珠5井,于老第三系试获日产296立方米高产油流,取得了我国近海油气勘查的重大突破。

继南海之后,1983年6月,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构造上的平湖1井首次试获工业油气流,取得了东海油气勘查的重大突破。平湖油气田的发现,开创了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新局面。

进入90年代,我国近海石油工业开始腾飞。渤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海域油气勘探与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93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海西部石油公司与美国阿科石油公司合作勘探,在琼东南盆地发现崖13—1大气田,面积达53平方公里,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逾1000亿立方米,成为我国目前单个气田储量最大的气田。1996年1月,该气田已正式投入开采,输气到香港和海南省三亚市,年供气34.5亿立方米。

1994年,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勘探捷报频传,发现了东方大气田。该气田是一个埋藏浅、产量高、气层厚和规模大的气田,天然气地质储量约1000亿立方米。它的发现使我国近海天然气工业的发展跃上新台阶。

1995年6月,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在东海南部春晓构造上的春晓1井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日产天然气160.13万立方米,油200.04立方米。该构造位于苏堤构造带上,面积约600平方公里,证明东海南部具有探明大中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将是一个新的含油气区。在平湖油气田扩大面积勘探的同时,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又在宝云亭、孔雀亭构造上发现高产油气流,构成了油气田群组。

渤海湾和辽东湾的油气勘探形势一片大好。渤海石油公司继绥中36—1大油田等开发后,1995年在渤海新发现秦皇岛32—6油田,探明含油面积67平方公里,测算石油地质储量近2亿吨,已成为我国第三海上大油田。现已探明孤岛、埕岛油气田石油地质储量2.75亿吨,表明渤海具有巨大的油气潜力。

近年来,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它采用了多项世界最先进的海上石油开发技术和装置,使我国在海洋石油开发这一国际竞争激烈的高科技领域,跻身世界最前列。该油田开发总面积达317平方公里,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33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找到的海上最大油田。目前,先开发的油田1区已于1996年3月正式投产,高峰年产量为168万吨。

最近,东海油气勘探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东海石油公司与英国超准石油公司合作,在32区块施工的丽水36—1—1井,于井深2250米海相古新统砂岩层试获日产天然气28万立方米,凝析油18.07立方米,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油气重大突破。

在短短5年内,我国近海石油工业迅速崛起,已进入持续、高速、高效发展阶段。我国现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25个,1997年油产量达1629万吨,天然气产量40亿立方米。

(该文发表于“中国地质矿产报”1997年12月6日第三版)

2.  调剖、注聚提高采收率技术

目前投入开发的海洋油田,其整体渗透率高,非均质性较强,油藏温度和原油黏度都比较适合以增加驱替相黏度、控制流度为主要机理的化学驱或复合化学驱技术。而目前国内外的聚合物驱或复合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和重大突破,在可以预见的几年之内就可能达到满足海洋油田采油需要的水平。因此,在注水开发中期或早期,采用三次采油技术,配合相应的先进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化采油目的,使最终采收率比ODP的要求有可能再提高10%~20%。这也相当于找到了新的石油储量,为海洋石油提高产量、增加石油储备做出技术上的支持。成为新模式的技术和物质基础。

一、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识别技术

从油田开发角度看,油田进入开发的中后期,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更精细、准确、定量地刻画出微小断层、微构造的分布,建立精细的三维预测模型,进而揭示剩余油的空间分布规律。这是搞好油田调整、提高采收率的前提和关键。

埕北油田1985年正式投入开发,1993年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为了挖掘油层储量潜力,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1998年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对油层流动单元及剩余油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特别是通过高黏度油田油水运动特点的分析,认识到埕北油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上部油层(3~4单元)和渗透较低的区域,下部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相对较少。

为油田实施调整、挖潜、提高可采储量和采收率指明方向。

惠州油田群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主力油层进行精细描述,弄清K22砂体平面上分成K22-102、K22-103、K22-106三个并不连通的砂体。查明了已开发的K22-106含油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未动用的K22-102、K22-103含油砂体的有利部位。因此K22-106含油砂体的储量翻了两番,同时也落实了K22-102、K22-103含油砂体的储量,为惠州油田群调整提供可靠的储量依据。新侧钻的惠州26-1-7B井,1999年11月投产,初期日产油量1432m3,至2001年9月日产油量仍达1060m3,这期间累积产油81.8×104m3,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新型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渤海稠油油田的水驱采收率只有18.25%,从油田本身的渗透性、地下原油黏度、目前聚合物驱技术的发展状况等方面来综合分析,在渤海油田实施聚合物驱可以将原油的采收率提高10%~15%。然而与陆上油田相比,适合渤海油田聚合物驱的聚合物应该具备的主要条件如下:①聚合物溶液只能采用具有高矿化度的海水配制,同时,由于环保要求,其产出污水不能直接排放,必须回注,因此要求聚合物具有很好的耐盐性;②由于海上操作空间的限制,要求聚合物具有很好的溶解性;③海上油田注聚成本高,同时因为渤海油田的地下原油黏度高,为了实现流度控制,必然要求聚合物溶液在经济允许的前提下具有更高的黏度,因此要求聚合物具有很好的增黏能力;④海上油田的井距大,因此要求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和抗剪切能力。

目前,以适应恶劣油藏条件下的驱油用聚合物——新型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NAPs已经研制成功。为了分析该聚合物是否满足渤海油田聚合物驱应该具备的条件和在平台的有效使用期限内进一步提高渤海绥中油田的整体开发效果、最终采收率,同时为将来海上油田产出液的处理提供理想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最终为渤海油田大规模推广应用缔合聚合物驱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依据,拟定在渤海绥中油田J3井区开展缔合聚合物驱先导性矿场试验。因此,在J3井区实际油层条件下,开展了缔合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室内评价、方案优化设计以及数值模拟效果预测研究。

(一)新型聚合物性能评价

新型聚合物从分子设计观念入手,在分子链上引入特殊功能的基团,通过该基团的静电、氢键、疏水或范德华力缔合形成巨大的超分子结构,通过改变分子主链结构、有效链长、缔合基种类及链长、缔合基比例及分布等可控因素,开发出能用海水或污水配制、迅速溶解分散的固相聚合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殊性,该聚合物具有理想的抗盐、抗温和抗剪切性。因此,缔合聚合物是目前世界石油业,特别是三次采油领域聚合物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针对西南石油学院开发、研制的耐温耐盐疏水缔合聚合物,在渤海绥中油田J3井区实际层温度(65℃)、地层水(1000~60000mg/L)条件下进行了室内评价。

1.抗盐性

(1)矿化度对黏度的影响

针对海上注聚的特殊性,即聚合物溶液只能采用高矿化度海水配制和环保要求,实施聚合物驱所用聚合物必须具有很好的耐盐性,因此,研究和评价缔合聚合物在不同矿化度条件下溶液的黏度,对于确定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图10-17可以看出,矿化度对缔合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不十分明显,说明缔合聚合物适应的矿化度范围非常大。

(2)Fe3+对黏度的影响

由于非常低的Fe3+离子含量(1~51g/L)会大幅度降低普通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的黏度,因此有必要评价Fe3+离子对缔合聚合物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结果见图10-18。

图10-17矿化度对缔合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

图10-18Fe3+离子含量对缔合聚合物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随着Fe3+离子浓度的增加,缔合聚合物溶液的表观黏度略有下降,但幅度非常小。这对于缔合聚合物驱在油田上的实际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避免了当前普通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聚合物驱油方法,在配制和输送过程中必须对搅拌器、熟化罐、储罐和管线进行特殊处理或特殊包装的工艺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聚合物驱配注工艺技术上的高额附加费。

2.溶解性

为了适应海上聚合物驱的实际条件以及未来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需要,按照以下两种思路进行了缔合聚合物室内溶解性实验:①用产出的热污水(35~40℃)配制聚合物母液,然后用污水和/或海水稀释至目标浓度注入;②用海水直接溶解聚合物配制母液,用海水和/或产出污水稀释母液至目标浓度。

表10-14的结果表明,在以上两种条件下,在30~45℃的温度范围内,缔合聚合物在污水中的溶解时间小于2h,基本可以满足油田现场应用的实际需要和条件。

表10-14温度对缔合聚合物在污水和海水中溶解速度的影响

三、深度调剖技术

深度调剖技术目前主要采用化学方法,另外微生物驱技术目前也在探索中。油田化学堵水和深度调剖方法我国已有很多成熟技术,如TP-910近井堵水技术、阴阳离子堵水技术、可动凝胶调堵技术、胶态分散体系调堵技术、SMD(粘土胶)堵水技术等。海上油田深度调剖关键问题是如何研制出对复杂地层条件下适用性强的预交联速溶型固体深度调剖剂,通过注水方式形成段塞状注入,达到深度调驱的目的。

为此目的确定的项目研究课题有:①针对油藏岩石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地层水质、油藏流体的组成和性质、注入流体的窜流现象,研究注入流体的波及效率的影响因素,研制和筛选出深度调剖剂。②研究注入流体驱替过程中压力分布的变化、原油饱和度分布的变化,调整面积波及和垂向波及效率、减少残余油,增加可采储量的最佳时机。③完善有针对性的深度调剖技术体系。④深度调剖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