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南极为什么没有国家开采石油
扩展阅读
怎么样可以进中石油 2025-05-19 20:11:09
网店节约成本怎么算 2025-05-19 19:57:24

南极为什么没有国家开采石油

发布时间: 2022-05-27 00:31:57

❶ 南极有很丰富的资源,人类为啥不去开采呢

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不单单是陆地,还有海洋,毕竟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虽然现在人类的人口数量已经明显超过地球能够承载的数量,也就是说地球在它这个年纪承受了不该承受的重量。但仍然还有一块地方没有被人类占领,并且这块地方还拥有丰富的资源,这块地方就是南极洲。既然南极洲拥有那么丰富的资源,为什么人类不去开采呢?

还有,南极洲整块大陆都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平均厚度达到了1.9公里,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进行采矿,那是极其困难的。况且,南极洲远离世界各地,若是开采成功,那运输的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说,不开采的举措是百利而无一害啊。最后,为了南极洲的生态系统安全,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抱着不破坏的心态,这样才有利于维护南极洲生态系统。所以说不去开采的原因也是在意料之中,为此我们人类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啊!

❷ 为什么不开采南极资源

《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议定书》规定,严格禁止侵犯南极自然环境,严格控制其他大陆的来访者,严格禁止向南极海域倾倒废弃物,禁止在南极地区开发石油资源和矿产资源。该公约于1998年1月14日生效,有效期50年,将于2048年1月13日到期,包括中国在内的26个国家签署了公约。

❸ 都说南极资源丰富,那为何现在人类没大量去开采它

根据美国对南极的油气资源调查,南极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南极半岛大陆架地区拥有阿蒙森海陆架区和贝林斯高近海500亿至1100亿桶石油。天然气储量达30,000 ~ 50,000亿立方米。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地球上的石油越来越少,一些国家正在关注南极的石油资源。美国是其中最重要的。但是美国正在秘密开采南极石油的消息和报道还没有找到主要媒体。

美国趁机偷了石油,但其他通家也没办法!污染环境是大家的,利益是美国的,这不需要追究。南极大陆地区广阔,目前正在进行初步勘探的地区非常有限,但仅南极半岛和阿蒙森海附近的大陆架地区就有超过1000亿桶石油资源的保守储量测量。据西方国家估计,长期储量远远超过中东地区。南极洲的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今天,世界各国的石油资源越来越不足,因此很多国家瞄准远离人类文明的大陆3354南极,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是其中之一。

❹ 南极与北极有什么不相同

南极盛世难却,北极旷野难忘

冰山在南极,无比高大,甚至南大洋的洋面上漂泊着无数方桌般平整的冰山。

来到北极,冰似乎不愿更多在高度上下文章,却有着斑驳不断匍匐洋面的趣味。碎冰满目,却丝毫没有疮痍,南大洋就像雪顶咖啡,北冰洋更像冰镇啤酒。

南极没有霸主,企鹅是它的小主人

北极有霸主,白熊却日益为生计发愁

南极的企鹅数量庞大,南极旅游,邂逅小企鹅的几率肯定是100%。南极大陆深处气候万分恶劣,而南极最具代表性,体积最大的帝企鹅只生活在厚冰区,非常难得一窥真容。

北极熊,是名副其实的北极霸主。物以稀为贵,根据科学家的推算,全世界仅约2万头北极熊生活在相当于中国国土面积1.5倍的北冰洋地区。而近来,因全球气候异常,北极冰层越来越薄,海冰急剧减少,北极熊的生存问题不止一次被提上日程,北极霸主,能轻易打败其他动物,却无力战胜气候,生存面临红线。

北极旅行,在海冰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想一睹白熊身姿确属不易。只有最专业的极地旅行操作队伍,才有实力为游客提供最大的近距离观熊机会。

南极大陆的人工建筑离不开科学二字

北冰洋上的岛屿,却藏着一处处风情小镇

南极没有人类定居,不属于任何国家。你在南极看到的房屋,大多属于各个国家的科学考察站,大家只有轮值工作,没有生活居住。

北极则不同,且不说北极圈内的八个国家,就是北冰洋上的格陵兰岛、斯瓦尔巴德群岛等,都有人类的社区存在。北冰洋上的岛屿地面,多为永冻土,这些北极的小城,就建在永冻土之上,一脉相承北欧纯美的格调,形成了北极城市独有的风情。

南极船,抬头和翱翔信天翁作伴

北极游,亲身走进数十万只鸟儿的共同家园

展翅长达数米的信天翁,可谓是南大洋的领航者。抬头远眺,它们翱翔于天,自由自在。带着自在的心情,

再走进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有多个鸟的峡谷,和大大小小的鸟的悬崖。身临其境,数十万只鸟儿就在眼前。它们也和天、地、海一起,组成了北极生命不息的美妙画面。南极,惊叹于自由自在,北极流连于生命磅礴。

我们形容南极壮丽豁达

却不知如何形容北极

没有比南极再壮丽的风景了,他更是一个让人充满敬畏的旅行圣地。上百米高的冰山,数千米深的冰雪层,浩瀚的纯白世界无不令人流连忘返。

而北极,则不知如何形容。

你看那延绵数百公里的北极大冰川,不是壮阔么?冰川上倾泻入海的冰瀑布也是北极最有激情的景色。

你看那肥厚的极地苔原草甸,不是唯美么?驯鹿在草场休息,岁月静好。

你看北冰洋平静的洋面,不是豁达么?延伸到天边的平静,片片浮冰,熠熠生辉。

你看那守候冰面的北极熊,不是坚强么?北极的生物,一直面临着天敌和气候的双重压力,我们和他相遇,也许并不会再见。

❺ 如果在南极下有石油,那哪个国家有权开采啊

南极洲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已是科学所证明和世界公认的,但南极洲的资源是否具有商业价值、人类能否进行开发利用、去南极开采矿产会对南极的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多大影响等问题;在南极条约国中一直存在争论。南极陆架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很有可能先期成为一些国家勘察和开发的对象,因为世界能源短缺、价格猛涨,势必导致一些技术发达国家把其能源危机的赌注压在南极陆架油气资源上,而且这些国家也具备有在冰山如林的南大洋中进行深海钻探的技术设备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直到目前为止,在南极地区,已经准商业化开发利用的资源是南大洋中的海洋生物资源--南极磷虾。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极资源问题搅合着南极的领土要求问题,已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 在国际上反响很大。一些南极考察国家着眼本国的长远利益,重新制定和调整了南极的科学考察计划,在高举科学研究和保护南极环境的大旗下,都心照不宣的把重点转到了对南极的资源调查上来,并已开展了一些以调查南极的矿产资源、油气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为主要目标的调查活动,为2041年新一轮的南极领土归属和资源纷争问题作好充分的准备。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尽管南极矿产资源会议先后召开了11次,又签订了矿源活动管理公约,但有关南极矿产资源的实质性问题还没得到解决。这是因为,除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本身比较复杂外,其中还存在诸多错中复杂的矛盾。例如,在南极条约体系中有领土要求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英国、智利、阿根廷、挪威)和非领土要求国,南极条约协商国和非协商国,南极条约国同非条约国,发达国家与非发达国家,以及发达国家之间利益均衡等问题。这些矛盾的深层次原因,都是与其本国在南极的根本利益和领土欲望密切相关的。对南极有领土要求的国家认为,别国要在其领土要求范围内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应按国际准则事先向该国政府提出申请并经批准才能进行。美、日、德等经济发达国家认为,谁具有雄厚的开发实力和技术能力,谁就可率先在南极区内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而一些非领土要求国家则认为,根据南极条约宗旨,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活动和人员、资料的交换是自由的,南极领土要求和资源开发应予以冻结。一些南极条约国还认为,南极矿产资源并不具有工业开发价值,因此,其经济意义不大。考虑到矿源活动会不同成度的造成对南极环境保护的影响,因此,他们反对在南极进行矿产开发,主张将南极变成"世界公园"。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综上所述,在《南极条约》的宗旨下,在南极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科学的和平利用南极丰富的资源造福于全人类和南极环境保护问题没有根本性的冲突,那是因为,南极是地球留给全人类共有的最后一块未开发的资源宝地,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认识它、拥抱它和保护它。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去科学的开发利用它富饶的资源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在南极会议上中国代表被逐出会场转自81.china.com
中国对南极的探索始于1984年。当时,中国第一支南极洲考察队的591人乘坐中国自行制造的远洋科考船“向阳红10号”前往南极建立了长城站。原南极办主任郭琨说:“我们国家第一个长城站1985年2月22号建成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咱们为什么在那里建站离那么远花那么多钱值不值得从我十几年以来在当时情况下南极建不建站是关于我们国家荣辱和尊严的事情,早在1908年,英国就对南极提出了领土要求,之后各国纷纷抢滩南极。”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刘小汉:“在1912年的时候,日本的有一个中尉叫白赖,他呢是使劲鼓吹日本也要进行南极考察,当年是英国的斯科特和挪威的阿蒙森在竞争谁先到达南极点。他呢也是然后找到募捐,因为政府没钱然后找着募捐,弄了一个铁船,挺破旧一个船,就是召集了一个敢死队,一班人自己开船开到罗斯湾,然后下了船就滑雪,就往南走。但毕竟他们条件太差,比英国和挪威差得太多,也没经验。所以走到了没多久就走不动了,走不动了,然后这个白赖中尉就说我这个目之所及所看到的所有地方都是大和民族的领土。所以以天皇陛下的名义命名这块领土为大和雪原,然后他们就回来了,回来了然后又回到海滨边上,又上船回到澳大利亚。回到澳大利亚,然后澳大利亚报纸上登的就是不知道从哪个丛林里钻出来了一群野人,衣衫褴褛不会说话,因为他们日本人不会说英语,结果闹了半天是日本的考察队。日本的第一次考察队。最后发现他说的大和雪原呢是海,是一片海滨,底下是海水没有任何意义。”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为了停止这种领土纷争,共同探索南极,1959年12月,最先到达南极的十二个国家订立了南极条约,商定冻结已有的领土要求。为了人类的利益,南极应该永远用于和平目的,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与目标。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国于1983年以缔约国身份加入了南极条约。但是第一次参加南极条约会议的经历,对于郭琨来说,却是一段并不愉快的回忆。郭琨:“因为当时我们没站,虽然1983年6月份加入南极条约是缔约国,不是协商国,没有表决权,1983年9月份政府派了代表团出席南极条约第12次协商国会议,我们出席从会议从座次到文件发放都是二等公民的待遇,特别是没有表决权,当进行表决的时候,主席把榔头一敲,让缔约国退出会场去喝咖啡,当时每次听到这个心里就是一种屈辱,堂堂10亿人口的国家在这里没有发言权、表决权,被人逐出会场,这是一种最大的耻辱。原因就是你在南极没有站。”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南极第一站建成 中国人依然在南极问题上没有发言权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从1981年开始,中国陆续派出科学家前往其他国家在南极的科考站进行学习,开始进军南极的筹备工作。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刘小汉1984年刚从法国留学回来,是第一批地质学博士第一个回来的,正在此时,国家开始组织第一批的南极考察队。当时要求的条件是政治可靠,身体健康,外语好,业务好,中科院地质所就把刘小汉给选上了。刘小汉回忆说:“认为我好像比较符合这个条件,当时征求我的意见呢。我当时的心里是,因为我这个人好奇心比较强,也好动,所以说南极你敢不敢去,所以我根本就没做什么考虑,当然敢去了。你要让我去我肯定很高兴。后来就参加了咱们第一次南极考察队的集训。”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984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批南极科考队员从上海黄浦江起航,开始前往南极未知世界的征程。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当时确实很困难,因为当时向阳红10号也不是很好的船,不是破冰船也不是抗冰船,就是普通的科考船,当航行到赤道附近时带的淡水也没有了,一天连喝带刷牙带洗脸就一缸子水。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武大教授鄂栋臣:“出发的时候,不知道出去到长江抛锚,船长告诉我们说这是首次南极考察,没有经验准备了一些大的塑料袋准备装死人的,谁牺牲了就往袋里装,然后放在船底下冰冻起来,从那以后才知道有这么个准备,以防万一,当时我们也签了生死状。”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984年12月26号乔治王岛。刘小汉说:“真正到的那一天,我们简直是心里头高兴极了,虽然天很冷,但我们都站在甲板上船舷边上看着,就是远远的从海平线上雾蒙蒙的然后显出陆地来,显出岩石礁石,心里特别的兴奋。。。。我们中华民族呢,总算也踏上南极这块土地了。”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鄂栋臣:“12月26号这天早上,全船舱的人几乎都涌到向阳红10号的甲板上,到处站着人对着南极高喊,南极南极中国人来了中国人来了!”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南极一登陆以后,什么都没有,一片荒滩,一片荒海滩,后边就是雪山。我们选定的站址又被别人抢占了,然后我们临时又找新的站址。所以当时在那种感觉就是,南极这块土地我们倒是踏上了,但是从踏上的第一脚就不太容易。就是一直是一种国际竞争,所以从上去的第一天,神经就绷的非常紧非常紧。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原南极办主任郭琨:“当时就感到,我们要在这里立足扎住脚跟,我们要在这儿建立我们国家第一个考察站,都憋了一股劲。”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刘小汉回忆当时建站的艰辛:“就完全可以和保尔柯察金那个修小铁路的时候,就完全就那样一样的情况,一样的吃一样的住一样的那种劳动的强度,同时呢也是一样的激情。”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原南极办主任郭琨:“每天早晨五点左右我就开始挨着各个账篷吹哨子叫大家起床,有时候我心里也不忍啊,一进这个账篷里头大家呼呼地睡的正香,一吹哨,起床,大家就坐起来了,我说今天天气好,赶快吃饭干,坐起来了,当我一离开,不由地又躺下,回来再叫一遍。”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就是在第一批南极人的努力下,1985年2月20日,南极科考队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用自己的手经过45天日日夜夜的这么干,最后建成了长城站,大家非常激动也非常兴奋有队员说了现在我体会到了为什么女排得冠军的时候大家抱头痛哭长城站建成了大家也是抱头痛哭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在长城站楼前,队员们树立了一块路标牌,标明了长城站与北京的距离为17501.949公里。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985年4月,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所有队员平安回到北京。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长城站建成当年,中国成为了南极条约的协商国。但是有些国家对长城站的位置提出了质疑。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在南极,我们中国是后来者,而且建站选在南极圈以外的乔治王岛上。当然大家也理解,第一个站为了保险一点,但是在科学考察上尽管我们在那个地区算最好,但实际上与国际相差还是很大。整个乔治王岛又都是冰雪覆盖,不覆盖的就那么一小块地方,所以在那儿也确实做不出什么太惊天动地的成果来。当时进行南极科考,我们还没有破冰船,也没有抗冰船,只有远洋科学考察船,这样的船进不了东南极,因为东南极是冰雪比较厉害,在暴风雪的时候,在浮冰当中会冲撞,会把船撞坏,我们不具备去东南极深入冰雪天气进行考察的能力。所以,在有关南极的会议上,仍然没有充足的发言权。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很多国家因此攻击我们,说中国在这儿建站,不是为了科学。如果为了科学就不应该到这儿建站,应该在南极大陆去建站。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原南极办主任郭琨说:“《南极条约》是1959年签订的,1961年生效的,当时定的有效期是30年。到30年以后要进行修改,如果在会议上有人提出来要修改,我们一??国际南极会议上中国人发言不硬,人家会说你连南极大陆都没有去过,你们了解多少。你发言不硬,所以必须要在南极有一个站,南极圈以内有一个站。所以当时向中央请示建第二个站就中山站。”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国用了13年终于登上了“不可接近之极”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2004年11月底,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到达拉斯曼丘陵。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他们此行的最大使命就是前往南极内陆深处一片叫DomeA的冰丘,寻找冰盖最高点。这是中国自1984年开始南极考察以来又一次里程碑的行动。冰盖队前往的DomeA地区就是人类从未到达过的内陆深处,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这一天,第21次队卸送物资的雪地车被面前的一条冰缝挡住了去路。冰缝在一天时间内就发生了变化。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为了保证安全,他们开始寻找一条可以绕开冰缝的路线。但是一个小时之后,他们才只找到一条稍窄一点的冰缝。搭上木板之后,雪地车才得以通过。通往南极冰盖的道路从一开始就不平坦。13年前,中国拿到冲击DomeA项目的时候就是如此。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991年,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科学大会在德国不莱梅召开。会上,美国科学家保尔·马耶夫斯基提出了一个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计划,把南极冰盖按照大致网格的形式划分成17条路线,每条路线由一个考察队去考察。当时,代表中国参加会议的有中科院研究员刘小汉和院士秦大河。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刘小汉:“他这个计划一提出来,图在幻灯上一打出来,这么多的路线,各国科学家就自告奋勇,法国说我可以承担那条路线,日本说日本可以承担那条路线。当然基本上各国科学家他提出的承担的路线都是离他站比较近,或者是经过他站的这种路线。”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所有路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东西走向横穿南极半岛的线路。西侧从南极半岛西南极最尖上一直到南极点,由美国承担了。东侧从中山站所在的位置到 DomeA,再到南极点的线路则引起各国的争抢。根据南极奉行的实际存在原则,谁首先对一个区域进行考察,谁就拥有在这个区域建站的优先权。而在南极大陆上,这几乎是留给中国的最后一块可以首次独立考察的地方。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刘小汉:“美国说他们要做这个,德国说他们也要做这个,俄罗斯说他们也要做这个,澳大利亚也说他们也要做这个,很多国家都在争这个。秦大河院士我们俩坐着就坐不住了,受不了这种冷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再不吭气,这条路线就是中山站到DomeA这条路线肯定也丢了。”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在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就有俄罗斯的进步站和澳大利亚的劳基地,他们都有能力承担这条路线。而当时的中国,中山站刚刚建成3年,只在中山站附近进行过考察,还没有任何内陆考察的经验。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刘小汉说:“后来秦大河说,小汉呀这事咱们可来不及请示了,咱们必须得上去争呀,要不然的话就会再被冷落10年,所以秦大河,我说上,秦大河腾就整起来,人家那还正在辩论呢,他就把那个麦克风给抢过来了。说我代表中国要承担中山站到DomeA的这条路线。我们有什么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有什么样的考察站。我们刚刚盖好的考察站,我们什么规模什么水平,我们有什么样的科学家,我们做过什么什么样的成果……”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990年秦大河完成人类第一次徒步横穿南极。当时秦大河横穿南极大陆,名声非常响亮,所有外国的南极科学家看他都是用一种敬佩眼光看他的,所以他上去一说,大家就说那好吧同意同意。实际上大家也心里也明白,中国在那儿建了个中山站,最强大的一站,在那个拉斯曼丘陵是最大的站了,比俄罗斯、澳大利亚的大。再加上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承担这条路线应不成问题。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项目虽然拿下来了,但是这种对南极内陆的大规模科考,全世界也只有七八个国家可以做到。对于刚刚踏足南极大陆的中国来说,还没有任何条件和经验来完成这种远程的南极内陆考察。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刘小汉说:“当时我们承担了这项任务之后,究竟能不能做成,我们心里还真是没底,我们都没见过什么叫雪地车,秦大河知道。我们这些所有其他人都不知道,只有几个在外国考察站的遇过冬几个考察家见过。”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此后,中国购买雪地车,开始陆续挺进DomeA。1995年,准备不足的第一支DomeA冰盖队前进80公里即被迫返回;第二年,卷土重来的冰盖队往前推进了200公里,第三年推进500公里。直到1998年,第15次科考队开始有了意外的收获。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六年前刘小汉写下南极考察日记的时候,他正在位于中山站和DomeA之间的格罗夫山进行考察。刘小汉20年前就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至今已经六次深入南极,格罗夫山是他的南极梦想。格罗夫山是由茫茫冰盖中露出的64座山尖所组成,也是中山站和DomeA之间惟一一个还没有被人类考察过的冰源岛峰群。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998年中国科考队冲击DomeA的时候,刘小汉终于得到一个机会。当时冰盖队兵分两路,一路冲击DomeA,另一路则由他带队前往格罗拉夫山。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当时领导给刘小汉三项任务,一是找着格鲁福山在哪儿,没有地图,只有一张美国卫星照片,有个大概方向,然后冰盖上是什么样,路是什么样不知道,要能找到那儿,就算胜利。但是到那儿以后,第二条任务就是要想办法在那儿活下去,不能刚到那儿就回来,看到了,摸一摸,敲块石头就回来也算胜利,如果第二条任务完成了更好,就算立功。如果能在那儿活下去,第三条一定要好好看看在那儿能开展什么样的工作,为今后搞科学考察来做一个准备。当时刘小汉只带了3名队员,第一次来到南极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刘晓春就是其中之一。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就在他们准备出发的前一天,意外发生了。他们仅有的两辆雪地车中有一辆出了故障。按照南极的规矩就是说单车绝对不可以进冰盖,因为太危险了,这是犯冰盖的大忌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大家就傻了,这可怎么办,一辆车只要一出故障,他们四个人就必死无疑了,不可能回来了。这下该怎么办呢?第二天刘小汉他们连打马虎眼带磕头作揖,总算让第四辆车跟着那三辆雄赳赳气昂昂的大雪地车走了。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有一天,走到一个比较高的一个地方,一看远远的地平线茫茫一片白,那都是一片白还有一个小小的小黑点。最后爬到车顶上用望远镜看,这时候看到稍微清点一个小山尖。小小的一个小芝麻粒那么大一个小山尖。他们就欢呼起来了,总算看见了众里寻他千网络的格罗夫山。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刘小汉:“当时一踏上格罗夫山,就觉得我自己像美国登月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似的。这是人类的第一步,登上它的山坡的时候,觉得挺光荣挺自豪的,当然不能和登月比,但是也觉得也有那么点类似,觉得非常自豪非常光荣。”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有一个队员说,在格罗夫山工作,你迈出的每一步可能都是人类的第一步,但是也可能是你生命的最后一步。他们克服了冰缝的危险之后,开始了对格罗夫山的考察。1999年1月3日这天,他们有了意外的收获。当时,刘小汉正骑着雪地摩托带着队友刘晓春往山下滑行,发现了一块陨石,非常漂亮,很典型的标准的陨石。这块陨石是中国南极考察第一块陨石。从那以后,中国揭开了在格罗夫山寻找回收陨石的新篇章。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1999年1月28号,由于要和返回的DomeA冰盖队会合,刘小汉和他的队员只能提前结束他们在格罗夫山的考察。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这一次格罗夫山之行,中国人第一次对格罗夫山进行了系统地考察,并且意外地发现了四块陨石。此后,中国的南极冰盖考察把重点从DomeA转移到了格罗夫山。1999年刘小汉再次进入格罗夫山,回收了28块陨石。到2002年,中国组织了专门回收陨石的陨石猎人队前往格罗夫山,一举收回4000多块陨石。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陨石大国,也打算在格罗夫山建立一个度夏科研基地。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就在刘小汉发现陨石之后的第三天,也就是1999年1月6日,与他们同时出发的DomeA冰盖队也行进到了距离DomeA只剩最后300公里的地方。但是因为一个队员病重,粮草耗尽,被迫饮恨而归。临行前,他们把那里命名为DomeA前进基地,用10个废油桶捍起一个纪念碑,插上一面国旗,并且用中英文写下碑文。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整整6年之后,2005年1月6日,第21次队的DomeA冰盖队在行进了20多天之后,在冰面上发现了6年前留下的红旗。看着当年自己亲手插在这里的红旗,5名参加上次队的老队员百感交集。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2005年1月18日3点16分,中国南极冰盖科考队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DOME-A)的最高点。冰穹A是冰盖上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现在,这一亿万年来寒冷孤独的地球“不可接近之极”,终于有了人类的足迹。转

❻ 南极大陆有石油吗

南极是有石油的,但由于联合国规定南极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加上气候条件难以开发,故目前各国对其各种资源处于勘察阶段。

❼ 南极地区煤铁和石油储量世界第一,有国家科考人员前去开采吗

地球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星球,地球的陆地面积虽然比海洋面积要少得多,但陆地面积之巨也是不可描述的。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地球很大,而人类的足迹更是遍布地球的任一角落。其中不乏很多人迹罕至的戈壁和小岛都有了各自的国家和属民,就连寸草不生的撒哈拉沙漠,都被插上十多个非洲国家的国旗。


但考虑到南极这片真正的处女地的环境保护问题,诸国早在1959年就签订了《南极条约》,规定自签订日期起50年内禁止在南极进行开采矿物和资源活动。但这些文件的签订都治标不治本,各国已在就南极矿产资源的问题上先后召开了11次会议,各国又签订了《矿源活动管理公约》,但有关实质性解决南极矿产资源的问题并未得到真正决断。

❽ 南极洲有大量的能源,为何没人前往南极洲开采

引言:南极洲曾与南美洲和非洲接连?它其实蕴藏着大量矿物质元素?作为一块巨大的资源宝地,为何鲜少人踏足?人类为何不开采南极洲上的资源?

除有条约规定外,冰雪覆盖也是阻挡人类开采南极洲资源的另一道关卡。南极洲异常寒冷,全年平均温度约零下25摄氏度,大陆被厚度近2千米的冰雪覆盖。即便能顺利登上南极洲,在南极洲上的生存与作业也是异常困难。所以,就目前情况来看,登陆南极洲的多为科考人员,商人、百姓鲜少踏足南极洲。

❾ 南极洲为什么没有国家

南极洲没有国家的原因是:

1、南极是地球上唯一一个至今没有人居住的大陆,因为这个地方常年温度在-80℃~-60℃,经常有风力高达12级的暴风雪在这片大陆上肆虐。

2、南极洲整个大陆只有2%的地方无长年冰雪覆盖,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全洲无定居居民,只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考察人员和捕鲸队。

(9)南极为什么没有国家开采石油扩展阅读:

1、南极大陆的总面积为139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和印巴次大陆面积的总和,居世界各洲第五位。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

2、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其中大陆面积为1239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达2.47万千米。

3、南极洲腹地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那里仅有的生物就是一些简单的植物和一两种昆虫。但是,海洋里却充满了生机,那里有海藻、珊瑚、海星和海绵,大海里还有许许多多叫做磷虾的微小生物。

4、南极洲是个巨大的天然“冷库”,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储藏地,拥有地球70%左右的淡水资源。南极洲原是古冈瓦纳大陆的核心部分。大约在1.85亿年前古冈瓦那大陆先后分裂为非洲南美洲板块、印度板

❿ 南极资源为什么没国家开发利用

可以开发,但是面临诸多问题。 在南极矿物开采问题上还隐藏着一个政治因素,也就是说,南极的政治态势会助长对南极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而不是象常人所说,“经济”是决定因素。某些国家将勘探和开发南极资源作为加强其在南极政治地位的手段,它们不会等到经济上获利而进行采矿或石油钻探活动。另一方面,某些资源魔乏国,士口日本,希望得到其所需的石油和其他资源供给的保证,也对南极资源怀着极大的兴趣。无论是确保供给还是加强领土要求,都将促进有关政府对其财团或公司在南极开采资源给予财政补贴。从这个意义上看,南极资源开发的政治因素会压倒经济因素。 从南极探险与发现时代开始,就潜在着对南极洲的领土主权要求危机。1908一1947年间,先后有英国、新西竺、澳大利亚、法国、智利、娜威、阿根廷等7个国家正式宣布对部分南极洲的领土主权要求。而美国和前苏联则再三声明其保留对南极有领土主权要求的依据和权利。从而使这块万年冰封的平静大陆笼罩在七国南极领土主权要求治争端与疆域瓜分的阴影,成为国际南极事务中的焦点和棘手间题。 为确定南极洲的政治前景和试图解决其领土主权要求问题,1959年12月1日.山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竺、娜威、南非、前苏联、英国和美国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并于1961年6月23日开始生效(有效期30年)。 《南极条约》的主要宗旨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南极应永远专为和平日的而使用.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和对象,“冻结”南极洲领土主权要求,倡导科学研究与合作。1991年,《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作出决定,《南极条约》的有效期无限延长。自《南极条约》生效至今,签署南极条约的共有 46 个国家,其中 28 国在南极有实质性科学研究活动,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每年举行一次协商国会议。无科考贡献的签约国 1983 年以后可以列席年度例会但无表决权。 近些年来,《南极条约》体系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对南极洲领土主权和资源开发问题达成了继续搁置50年的共识,在1991年促成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的签订(1998年正式生效)。这些新进展和面貌,对在21世纪中,人们以新的观念和视角来探究南极洲政治前景问题赢得了时间、新的机遇与挑战、看到了南极应永远专为和平目的而使用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