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有暴发户怎么理解暴发户请高手解答!
这个好像不是数学问题。
暴发户是社会变动时期的怪胎,姑且不说“文革”时期像王洪文那样“穷得只剩下空头政治”的暴发户,像过眼烟云一样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单就社会转型的新旧交替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有另一个极端的暴发户出现。这就是“百万元刚起步,千万元不算富”的富翁,他们富甲一方,披金戴银,遍体金光,挥金如土,纸醉金迷,其荒淫腐败的程度世无所比,在精神上却“穷”到了极点,被讥讽为“穷得只剩下钱”。
一批又一批的暴发户,说白了就是政策造成的,一批又一批的暴发户的出现,不过是证明了国家政策的反复无常性和投机性。 改革开放第一批人靠投机倒把倒卖商品迅速致富, 国企老总们乘着90年代国企改革的春风,大肆侵吞国有财产,迅速成为第二批暴发户。 第三批就是跨入21世纪,在“一切与国际接轨”的号召下,进行的医改房改教育改革,开发商,以及局长院长和校长们,这批暴发户居然形成了一个新的阶级---既得利益阶级。说白了无非就是权力寻租的后果。
Ⅱ 为什么说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是美国的象征呢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发展同时也见证了美国的雄起,而且石油是一个国家的主要资源,只有有了石油才能推动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他当时还是世界首富,第一个亿万富翁,他的发展就像美国的缩影,所以他是美国的象征。
4、促进了美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发展。美国的发展很大部分也靠着洛克菲勒。虽然为了实现对美国各方面的渗透而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其中,不管目的和动机如何,但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美国各方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以都说他是美国的象征。
Ⅲ 沙特人都很有钱吗
非常有钱。几乎每家人都是石油大亨
Ⅳ 石油大亨都是暴发户吗
暴发户是一夜暴富,而石油大亨不能算作暴发户,因为他们前期投入很多
Ⅳ 中东产油国的国民都很富裕么
不是
中东产油国贫富差距很大
关于两极分化与贫富悬殊的加剧
石油繁荣的到来,令一些阿拉伯富油国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海湾各国城市建设成绩斐然,高层建筑像雨后春笋般矗立在各国大地上,商店里货物充足,走进超级市场,能买到各国的产品,美国的罐头、西德和日本的家用电器、意大利的时装、法国的香水和化妆品……应有尽有;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是豪华的美国“雪佛莱”、西德“奔驰”汽车;政府办公楼、学校、医院以及每一个家庭的住宅建筑和陈设都很讲究,冷气机十分普通,使这片被热带沙漠气候复盖的中东大地在炎炎夏季丝毫不觉酷热难挨。
然而,同样在这片土地上,另一个角落的人民生活却十分困苦,生产力水平低下,失业人数增加,通货膨胀,社会经济文化落后。也门的大街上没有一辆接一辆的外国高级豪华小轿车驶过,商店里商品匾乏,人们购物常常要排长队,高楼大厦极少,依然可见的是被称作“阿布布”的土房子屋,更谈不上家用电器和冷气机。多么截然不同的对比!
中东地区,石油开发只是加剧了这里的两极分化,使贫富之间的差距更大。当然一方面是绝对贫困,一方面是相对贫困。中东地区存在着产油国与非产油国之间的贫富分化,也存在富油国与贫油国、少油国之间的贫富分化,同时,在一国之内还存在着上层统治者与一般老百姓之间的贫富差距。
中东的富商大厦几乎都是在石油价格空前上升的年代里发迹的,沙漠中的阿拉伯王公贵族也是因石油而富甲一方的。的确,石油——安拉赐予的“黑金”造就了一代富豪大款。产油国的豪门巨富基本上是由二种类型的人组成的。
(一)阿拉伯王室统治家族
现代沙特阿拉伯王国第一任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先后娶过300多个妻子,所生子女不计其数,仅遗下得到正式承认的儿子43人,孙子100多人,重孙500多人,连同三个旁系叔伯的子孙,王室现有男性成员即亲王约5000人,整个家族在17000人以上,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王室。
沙特的巨额石油收人,大部分落人王族成员手中。根据官方资料,国家每年从预算中拨出3亿美元给沙特家族开支,实际拔给的款项要比这个数字大几十倍。5000个亲王每人每月从石油收入中领取6万美元生活津贴,还有数十亿美元每年要补贴17000名王室成员。亲王们做各种投机生意聚敛财富,他们在了解到国家发展计划后,预先以低价购买土地,再以高价卖给政府或公司,牟取暴利。一位亲王出售朱拜勒工业企业地皮,赚收20亿美元;另一亲王出售利雅得机场上地,赚取80亿美元。有些亲王在私营企业、银行中握有股份,在阿拉伯国民银行中有三位亲王充当创业股东,每人各有7500股(每股100里亚尔,合29.8美元)。还有一些亲王充当中间人或外国公司的代理人,坐收佣金和回扣。一个承包军火的亲王个人财产达40亿美元。同时,国家对亲王们经营的企业给予各种各样的优惠,从提供无息贷款、赠款到免除税收,使他们发财致富,飞黄腾达。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沙特王室财产已达800多亿美元,有800多名亲下成了百万富翁。
巴林的统治者是哈利法家族,现在的埃米尔伊萨·本·苏莱曼·哈利法是哈利法家族第18位统治者,该家族人数估计有400人,全国国民收入的1/ 3归他们所有。卡塔尔的统治者是阿勒萨尼家族(属伯努·塔米姆部族),其家族有2000人以上,国家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归他们所有。
伊朗前国王巴列维是亿万富翁。据估计他的财产有200多亿美元。在伊朗形成了以国王为首的,包括王室成员、高级官吏和将军、大资本家和大地主在内的豪门巨富,号称“伊朗二千家”,他们依仗权势,巧取豪夺,利用各种手段,聚敛了大量财富。
(二)与王室有某种关系或依靠个人奋斗成为巨富
这部分巨富主要由承包商、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商、房地产投机商、大批发商和零售商、银钱兑换商、股东和企业家等组成,有的人同时经营各种工商业及银行业。他们构成了各产油国的资本家阶层,其人数不太多,工商业经营的历史也不长,但发展迅速,有不少属于暴发户,不仅在国内开办各种企业,而且大量投资于国外,成为拥有百万资产的富翁。
他们中的一些人发财致富是由于家庭社会地位高,本人又受过西方教育,有比较好的条件。盖特·法拉昂的父亲是费萨尔国王的首席顾问,本人毕业于哈佛大学,30多岁就成了企业家,拥有自己的一份资产。阿德南·卡绍基可谓传奇人物,他是土耳其血统的沙特阿拉伯人,父亲是沙特第一任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御臣,因此他与王室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曾在亚历山大维多利亚学院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回国后,他得到了制造灰尼板的特许权,开设了国民灰尼板公司,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商业帝同”——三合一控股公司,1978年该公司已拥有4亿美元的资产。70年代中期,卡绍基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经营房地产业务。同时他成功地利用他同王室的关系,挤进了庞大的军火贸易市场,29岁时成为把沙特看作未来武器大市场的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的代理人,之后,他为世界各种军火厂家和阿拉伯国家要人牵线搭桥做武器生意,报酬巨额,短短几年里卡绍基一跃成为沙特王国首富之一,40岁左右时资产便高达40亿美元,过上了天方夜谭式的生活。
苏莱曼·奥拉扬是沙特王国最负盛名的多种经营巨商,拥有相当规模的商业船队和大约12亿美元的资产。同时在对美证券投资方面享有盛名;1989年被选为他年轻时工作过的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最高董事会成员。奥拉扬商业集团是沙特许多进口商品的代理商,从事汽车、建筑设备的销售与维修等,还开展运输、保险、房地产、车船出租等业务,与国际上大公司的合作项目也较多,有金属加工,钻机维修等。此外,该集团在沙特和海外拥有大量房地产,在国外的投资,包括在美国和西欧的房地产及其他有价证券,总计超过5亿美元。
阿卜杜·拉迪夫·贾米尔汽车批发集团,以创始人的名字命名,是沙特第二大商业集团,苦心经营20年,建立起雄厚家业,1980年该集团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利润约1亿美元。同时贾米尔还开辟其它财源,例如房地产,海外投资。他在摩纳哥兰特卡洛建立了一家海外投资公司,由其儿子优素福负责管理,贾米尔的财产估计至少有5亿美元。
在今天的海湾各国,注意保持商业信誉的着名财阀有巴林的卡努家族、沙特的苏莱曼家族、儒法利家族和盖赛伊比家族等等。苏等曼家族的头目阿卜杜勒·阿齐兹·苏莱曼担任吉达工商会议所的副会长,是沙特财界的头面人物。曾经是沙特最大兑换商的拉兹希家族开设了银行,作为民间最大的农业经营者,支撑着作为小麦出口国的沙特农业。
这些人的资产都在数亿美元以上,他们不像王室成员,每年有数千万美元的俸禄。他们依靠自己精明灵活的经商头脑,懂得利用石油带来的有利经商条件和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从而建立自己的家业,扩大自己的财富。当然不能否认,他们的财富中也包含着无数带动者付出的血汗。
王公贵族、富商大贾、上层统治者骄奢淫逸,挥金如土,浪费惊人。他们买飞机、买游艇、建别墅,吃喝嫖赌玩乐,极尽享受之能事。
一位曾在沙特亲王专机上当过空姐的美国小姐叙述:当她第一次参观亲王的专机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驾驶舱内机长座椅是皮制的,包括安全带扣子,所有金属部件都是黄金制成的;客舱里放着花丝绒长睡椅,卧室里床上罩着红色狐皮床罩,貂皮枕头和镶着貂皮边的毛毯;盥洗室里面有金制的淋浴器和一个金制坐池;游戏室里一面墙上挂着艺术壁毯,另一面墙上是一整块大镜子,整个飞机上到处显示着富丽豪华。
在机场上到处停放着亲王们成群结队的私人喷气客机,供他们随时出国观赏取乐。沙特前国王哈里德私人拥有一架波音747座机,机上备有施行心脏外科手术的设备,他的私人游艇长达200英尺,价值1260万美元。阿德南·卡绍基拥有飞机5架、海上游艇3艘,其中一艘叫“那比拉”号的游船,是一艘86米长的海上宫殿,有直升飞机升降台、夜总会、最现代的操作室。为了表明自己富有,阿德南还有把自己的一艘游艇上原用黄金浇铸成的船名,全部用白金重铸。
石油王子们不仅在本国国内修建星罗棋布、富丽堂皇的宫殿,而且到国外去购买、修建宏大的别墅。沿着地中海西北部的芒东、摩纳哥、昂蒂布、戛纳直到土伦,是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巨富云集的蓝色海岸,在此购买房子已成为国际巨富的一种身份标志。卡塔尔酋长、阿布扎比酋长、沙特国王、黎巴嫩富商安东尼·塔努里、约旦元帅等都在蓝色海岸拥有豪华寓所,军火商阿德南在世界12个地方有豪华别墅,仅蓝色海岸就有好几幢住宅属于他。有些石油富豪在此建房甚至出于心血来潮。例如,沙特有两兄弟、在一块一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盖起了两幢居住面积1000平方米的别墅,房前是一览无遗的戛纳海海湾和昂蒂布角。房子建成后,两兄弟突然发现自己是不会去住的,于是决定出售,毫不费力地找到主顾,对方愿意出价1亿法朗,并且一次付清。
昂蒂布角建有专供国际大亨使用的港口,隶属国际游船俱乐部管理,只停泊19艘船,1984年阿德南第一个参加投资,为此还获得昂蒂布市颁发的荣誉市民勋章。卡塔尔酋长的“阿尔漫沃”号一年四季停在港口内,沙特国王法赫德的游艇是世界上最大的,长度为146米,它在码头上有专用的泊位。有这样一则故事,几年前沙特国王来海港度假,作为贵宾,他受到俱乐部的殷勤接待,国王同意穿上便服与俱乐部主任嘉米叶·莱翁合影。回去后不久,国王给俱乐部寄了1张100万法朗的支票,以示感谢,但是支票错寄到昂蒂布市政府。市府赶快用这笔钱给一处古迹方堡装上了彩灯。主任莱翁知道后很不高兴,要讨回这笔礼钱,可市长却回答他:“你保留照片,我保留支票,咱们两清了”。因这100万法朗,俱乐部和市府搞得不愉快,自此三年多过去了,法赫德国王都没再去自己在昂蒂布的游船上。
除了蓝色海岸外,石油大亨们还在巴黎、日内瓦购建寓所。1982年,当时还是王储的法赫德在日内瓦修建了豪华寓所,风格是新文艺复兴式的,大理石的直柱、铁制品都经过镀金,窗门全部可以防弹,拥有27个睡房,价值2110万美元,是王室在瑞士最豪华的寓所。
日内瓦区还有若干处王室寓所,其中包括一幢14世纪时的堡垒式建筑物“贝列夫保”,它的永久主人是持伊朗护照,曾两次角逐联合国秘书长职位的沙鲁丁·阿迦·汗。还有一所属于沙特苏丹亲王的宅邸,1970年购置,据说花了1110万美元进行装修。沙特王储阿卜杜勒亲王1988年放弃他在巴黎一座面积450平方米的寓所,原因是嫌它太小了,同时,将住所中的家俱分100摊,以800万法朗(130万美元)的拍卖价出售。
巨富们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他们喜欢的城市开罗和伦敦大肆挥覆,纵色恣情。据埃及旅游部的统计材料表明,到埃及旅游的沙特人最多。每周一、四,很多沙特人邀请数百名客人乘坐大型客机从利雅得飞往开罗,举行各种各样的家庭活动,譬如,在高级宾馆为儿子或女儿举行非常奢华的婚礼,有疯狂的肚皮舞和阿拉伯通俗歌曲助兴。伦敦到处都有阿拉伯人,他们大量采购物品,也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寻欢作乐的聚会。以前,阿拉伯人比较喜欢去西方国家观光游览,近年来,对东南亚也大感兴趣,来度假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人数不断增长。
与豪门巨富相比,一般百姓的生活就差远了,但是同中东其它国家相比,海湾诸国平民的生活也是较富裕的。他们家家雇用外籍劳动力做家务,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和盛行,并且以多雇人为荣、科威特人的家庭一般都雇有一至数名东南亚籍或其他阿拉伯国家的佣工。从厨房烹调、会客室接待、看管孩子到开车等事务全由雇工担任,雇主什么都不用做,不少科威特家庭的确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在中东地区表现得十分鲜明。阿拉伯产油国里干粗活、脏活、重活,比如清洁工、搬动工等都是外籍劳工,他们同其它一些低收入者构成了产油国里的贫者。贫穷者不仅生活上清贫,而且精神上、肉体上还遭受歧视和折磨,在今天阿拉伯世界,客籍劳工代替了从前的奴隶,各种雇佣合同和假婚姻掩盖了“奴隶制”真相。石油大亨们从欧洲、非洲、亚洲进口奴隶。一名叫施瓦尔的女佣从住在伦敦的两个科威特姐妹家逃了出来,身上有93处伤疤,类似于这样的人在英国还存1000人之多。
伊朗工资差别十分巨大,国家石油公司总经理月薪为15万里亚尔,大约相当于工人最低工资的的100倍,国会议员月收入11.5万里亚尔,省长月薪4~9万里亚尔,都高出工人最低工资的好几十倍。众多工人住在贫民窟,他们微薄的工资收入,难以养家糊口,农民收入则更低。
埃及穷人成千上万,住在棚户区,拥挤、脏乱、不堪形容,许多人没有工作,没有希望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才80埃镑,还有一些毕业生甚至处于失业状态。穷人的生活水准很低。
沙特阿拉伯的人均收入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沙特农民,占人口总数1/ 4的农民的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1%。
由上述可见,石油繁荣使中东地区贫富分化日趋严重,一方面是王公贵族、豪门巨富、上层人物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侈、荒淫无耻的生活;一方面是穷苦者为填饱肚子而奔忙,为艰难生活而烦恼。这就是当今中东地区的社会现实。
Ⅵ 石油暴发户俄罗斯:有钱不知怎么花
石油暴发户俄罗斯:有钱不知怎么花
人们对俄罗斯的传统看法是饿得打晃的巨人戴着金表四处招摇。当然,它的金子是黑色的。作为排在沙特之后的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俄罗斯坐在快速增值的资源聚宝盆上。当油价上周达到70美元一桶时,克里姆林宫却面临着棘手问题:这么多钱该怎么花。
石油已经转变了俄罗斯的面貌,起码是莫斯科的面貌。从火暴的股市到泛滥的豪华餐厅和广告牌,繁荣的迹象到处都是。克里姆林宫周围到处是工地,左一家五星级酒店,右一
家商业中心。英国豪华轿车厂商本特利在莫斯科的展示中心卖出的本特利轿车比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多。过去5年中,房价涨了3倍,部分是被来自石油产区一掷千金的豪客们炒高的。
尽管这些表象,克里姆林宫保险箱中涌动的石油美元并未冲向街头。因为这笔石油横财中的大部分进入了政府“稳定基金”。这个基金是俄政府去年设立的,用以应付未来的金融动荡。俄罗斯贸易和经济发展部称,该基金7月1日的总值为210亿美元,到年底可能超过520亿美元,约为俄GDP的7%。假如油价如某些预测所称的飙升至100美元,这一基金规模的增速还将加快。
就这么一大笔钱该如何花已经引发了疯狂争夺。政府已经开始偿还苏联时期的外债。目前已经还了巴黎俱乐部(经合组织)的债主们150亿美元,俄官员称他们将很快还清剩下的250亿美元。全球化研究所的政治分析师鲍里斯·卡加里斯基说:“除此之外,政府不知该如何花其余的钱。天上掉馅儿饼也有烦恼。”
俄罗斯的各路统治精英心痒难搔,都想染指这块馅儿饼,吵得不亦乐乎。Profil周刊的编辑乔奇·鲍夫特写道:“有人说‘把这笔钱花到悲惨贫穷的老人身上’。另一些人说‘花在基础建设上’。还有人说‘花在国防上’”。国会发言人鲍里斯·格雷兹廖夫就建议,将部分钱用来建设一个全球卫星监视系统,作为俄罗斯对美国“
星球大战”计划的回应。最不可能的局面就是将这笔钱分发给每个俄罗斯公民。全球研究中心的分析员帕维尔·艾罗什金建议提高儿童福利,应对俄罗斯人口不断萎缩的局面。
同时,这一基金的设计者
财政部长阿列克谢·库德林和经济部长格尔曼·格列夫正在奋力保护这一基金的童贞。他们说,最佳策略是继续用来支付俄罗斯1070亿美元的外债并将其余部分储备起来以防油价下落或产量缩减的不景气时期。现在开闸放水只会阻碍经济改革,推高通胀率并破坏宏观经济稳定。
事实上,俄国已经出现了“荷兰病”的兆头。上世纪70年代,大量来自北海的石油出口收入涌入荷兰,大幅推高了荷兰货币的
汇率,损伤了传统制造业的贸易。经济学家们担心俄罗斯经济对石油的依赖会继续提高(目前占GDP20%以上)。实际上,稳定基金似乎对俄罗斯的石油业伤害多于帮助。尽管收入上升了,生产正在下降,石油公司抱怨高额税收导致难以投资新油田。
腐败则明显恶化了。在“透明国际”的腐败指数排名中,俄罗斯从2002年的71位降到2004年的90位。Profil的鲍夫特说:“暴富引发恶行。”他补充说,从俄罗斯人对外国潜在投资者越来越高的调门中可以明显听出:“我们不需要你。”在政府的各个层面,人们都想在新增的石油财富中分一杯羹。经济部的康斯坦丁·里姆楚科夫说,这个国家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拥有足够的经验和诚信来处理新涌入政府的收入。“如果我们给某个地区1亿美元,这笔钱马上就会被偷光。”
前副总理鲍里斯·涅姆佐夫说,从政治上,似乎油价与民主呈逆相关关系。石油繁荣令神经越来越紧张的政府慌慌张张地试图将自然资源市场抓到自己手中。如果油价还在8美元,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可能早就从监狱里放出来了。毕竟,摧毁尤科斯石油公司是政治行动,目的是剥夺政府讨厌的石油寡头手中的权力,并将尤科斯的资产转移到克里姆林宫宠爱的国有的罗斯石油公司。
俄罗斯老百姓却没看到新石油收入带来什么好处。“目前在俄罗斯,普遍认为石油利润将被偷走或由官僚们分享。”列瓦达调查中心的伊利娜·帕里洛娃说。在今天的俄罗斯,石油带来了财富,但只是给了一小撮人。
Ⅶ 一个石油大亨被扒光了衣服扔到沙漠里,他说只要经过一个商驼队,他就又可以成为百万富翁,为什么
石油大亨嘛,有的是钱,有的是石油。
只要遇到商队,就能被救回去,他就一切可以从头开始嘛。
活命最重要,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呀,只要他能被商驼队救回去,就可以在继续他的事业吗。
人只有活着,才会有希望的。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Ⅷ 暴发户是什么意思
暴发户的释义:新近突然发了财得了势的人(贬义)
暴发户
[ bào fā hù ]
详细解释
突然发财得势的人家。
《儒林外史》第五三回:“也是那些暴发户人家,若是我家,他怎敢大胆!”《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城里的大官大府,翰林、尚书,咱伺候过多少,没瞧过他这囚攮的暴发户,在咱面上混充老爷!”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隔壁那个暴发户 杜 家天天逼我们的债。”
拓展资料
造句
1、真想不到做事草率的他一夜之间居然成了暴发户。
2、暴发户可能挥金如土来提升形象,自吹自擂。而一个国家大概也会面临同样的诱惑。
3、虽然高档却不媚俗,超凡脱俗的,没有丝毫暴发户的炫耀与不可一世。
4、几年的工夫,张老汉就成了暴发户。
5、这种鄙吝势利的暴发户,咱们不希罕和他们做亲家。
Ⅸ 阿布拉莫维奇是干什么的,
着名石油大亨,铝业和钢铁巨头,俄罗斯二号富豪。英国切尔西足球俱乐部老板。
1966年10月24日,阿布拉莫维奇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撒拉托市,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乌克兰人,他的童年充满了痛苦的回忆,1岁半时,母亲在一次事故中不幸身亡,4年后父亲也撒手人寰,在叔叔的抚养下和资助下,阿布拉莫维奇考入古不金石油天然气学院。 在莫斯科生活了很长时间,此后他又跟随外祖父母在俄罗斯北部的科米地区(Komi)生活了一段时间,在那里,阿布拉莫维奇度过了自己的大学生涯,他所学的专业是高速公路建筑。
阿布拉莫维奇一向出言谨慎,行事低调,不过他的财富在俄罗斯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仅次于霍多尔科夫斯基。 2005年以133亿美元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21位。同时,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富豪榜,将其排为第一名。这位年轻人成为了英国首富。
走私香烟和香水起家
年轻的阿布拉莫维奇具有超乎寻常的成熟和处事方面的冷静。早在上学期间,阿布拉莫维奇就经常到黑市上去倒卖万宝路香烟、香奈尔香水和酒等奢侈品,尽管一旦他被发现将面临5年的监禁,不过阿布拉莫维奇还是乐此不疲,并完成了自己创业初期的原始积累,然后进入商贸界。
靠叶利钦发迹
阿布拉莫维奇的人生转折发生在1992年。那年,他遇到了一个重要人物———俄罗斯最有影响力的大亨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鲍里斯将他引进了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的圈子,他成为了前总统叶利钦政府的一员。29岁的时候,他凭借着和叶利钦家族的良好关系,成功地买下了俄罗斯第五大石油公司西伯利亚石油公司80%的股份,只花了这个公司实际价值8%的价钱。而石油资产在他的庞大金库里仅仅只是冰山一角,他拥有世界上第二大铝生产厂———俄罗斯铝业公司(Rusal)50%的股份,甚至还拥有俄罗斯国家航空公司“俄罗斯民用航空(Aeroflot)”26%的股份。2001年,当别列佐夫斯基失宠于普京,因为涉嫌诈骗逃亡到英国之后,阿布拉莫维奇坚决站在普京一边,并顺理成章地接手了别列佐夫斯基的位置。此后因为与普京的密切关系,他甚至被称为是“克里姆林宫看不见的手”。但是别列佐夫斯基的前车之鉴也让阿布拉莫维奇深悟了俄罗斯政坛的险恶,于是他移居伦敦,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躲避来自俄罗斯政坛的巨大压力。现在阿布拉莫维奇以30亿美元(20亿英镑)购买全球第五大钢厂Evraz 的40%股份。
构筑足球帝国
2003年夏天,阿布拉莫维奇出手1.5亿英镑购买了债台高筑的英国足球劲旅切尔西队,并一次性还清了球队所欠的8000万英镑债务以后,阿布拉莫维奇强劲的经济实力便频频成为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他的名字开始传遍全世界。阿布拉莫维奇自己也说:“从来没想到有这么多媒体关注我,简直难以想象。”投资收购切尔西的那笔钱对阿布拉莫维奇来说根本就是九牛一毛。他为切尔西夺取冠军联赛冠军悬赏的奖金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20万欧元/人。英国媒体曾经把阿布拉莫维奇的财产形象化:足够自己举办一次奥运会,然后用剩下的钱再把温布利大球场翻新9次。阿布拉莫维奇仅仅靠石油一项年进账就能达到90亿欧元,他所到之处永远是私人飞机,金发美女和没有上限的信用卡。
Ⅹ 资本主义国家 为什么都是 有钱人竞争总统 当总统呢比如 布什 整个家族都是石油大亨,特朗普也是
因为竞选总统需要很大很大的一笔花费,要么自己有钱,要么有大财阀支持。但是大财阀不会免费帮忙的,总是会有所求的,而且他的所求你不一定能满足,所以干脆自己竞争总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