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类能制造出石油吗
可以。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
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希望采纳
‘贰’ 关于人造石油
目前,人造石油主要是煤制油;我国技术已很成熟,如神华公司。单经济性较差,成本较高,发展此技术主要是国防要求。生物制油应是最好的再生石油,单目前人多地少,考虑国家食品安全问题,我国态度暧味是可以理解的
个人对石油缺乏不悲观,相信人类一百年内学会物质内能量的应用,当然前提是人类的思维需要一场革命。
‘叁’ 原油和石油有什么区别
原油:就是从地下或海底直接开采的未经处理、分硫、提纯的石油。原油也称重油,含有杂质,是不能直接用的,经过提炼才能把有用的和杂质分离开来,才能称为成品油,才能用。在管道运输中原油比重大输送困难,而成品油比重轻输送容易。
石油:是天然气和人造石油及其成品油总称。地下开采出来和石油未加工前,叫原油,也叫天然石油;用煤和油母页岩,经干馏,高压加氢和合成反应获得的石油叫人造石油。原油经过蒸馏和精制,加工成各种燃料、润滑油,总称为石油产品。而加工原油提炼各种石油产品的过程叫石油炼制。
(3)人造石油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石油,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1]。
古埃及、古巴比伦人在很早以前已开采利用石油。“石油”这个中文名称是由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石油炼制(职业暴露)在2A类致癌物清单中。
‘肆’ 石油是怎样产生的,能否人工制造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石油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着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着《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石油或其附属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吗?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我们日常所用的天然气(液化气)是从专门的气田中产出的!通过输气管道和气站再到各家各户。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①无机论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②有机论 既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原油的颜色非常丰富红、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明;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含的越高颜色越深。原油的颜色越浅其油质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车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
石油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天然气是以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的易燃性混合气体。
在整个的石油系统中分工也是比较细的:物探 专门负责利用各种物探设备并结合地质资料在可能含油气的区域内确定油气层的位置;钻井 利用钻井的机械设备在含油气的区域钻探出一口石油井并录取该地区的地质资料;井下作业 利用井下作业设备在地面向井内下入各种井下工具或生产管柱以录取该井的各项生产资料,或使该井正常产出原油或天然气并负责日后石油井的维护作业;采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产过程中录取石油井的各项生产资料并对石油井的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集输 负责原油的对外输送工作;炼油 将输送到炼油厂的原油按要求炼制出不同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寻找、开采、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下面就这四个环节来追溯一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
“石油勘探”有许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终要靠钻井来证实。一个国家在钻井技术上的进步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有的国家竞相宣布本国钻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们在石油工业发展上迈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开发”指的是用钻井的办法证实了油气的分布范围,并且有井可以投入生产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说,1821年四川富顺县自流井气田的开发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田。
“油气集输”技术也随着油气的开发应运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气田采用当地盛产的竹子为原料,去节打通,外用麻布缠绕涂以桐油,连接成我们现在称呼的“输气管道”,总长二、三百里,在当时的自流井地区,绵延交织的管线翻越丘陵,穿过沟涧,形成输气网络,使天然气的应用从井的附近延伸到远距离的盐灶,推动了气田的开发,使当时的天然气达到年产7000多万立方米。
至于“石油炼制”,起始的年代还要更早一些,北魏时所着的《水经注》,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512~518年,书中介绍了从石油中提炼润滑油的情况。英国科学家约瑟在有关论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纪,中国就已经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见,在这以前中国人就对石油进行蒸馏加工了”。说明早在公元六世纪我国就萌发了石油炼制工艺。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暗绿色或黑色液体
伊拉克共和国的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伍’ 石油的一般性质是什么
石油;petroleum
性质:有天然石油和人造石油之分。通常指天然石油,是一种化石燃料。由远古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地球化学演化而成。从深部地层中开采出的黑褐色或暗绿色的可燃性黏稠液体,常与天然气并存。由各种烃类组成,含有少量硫、氮、氧的有机化合物。石油因产地不同,其理化性质有很大差异。未经加工的石油称原油。原油经加工后可制成汽油、喷气燃料、煤油、柴油等。还可提取润滑油、润滑脂等。也是发展石油化工的重要基础原料。石油炼制工业中由原油经过一系列石油炼制过程和石油产品精制加工而得到各种产品,通常按其主要用途分为如下几类:(1)石油燃料,如液化石油气、汽油喷气燃料、煤油、柴油、燃料油等;(2)石油溶剂和化工原料,如汽油型溶剂、煤油型溶剂、纯芳烃和化工原料;(3)润滑剂和有关产品,如各种润滑油和润滑脂等;(4)其他有关石油产品,如石油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每类产品还按应用领域再细分为若干组。1984年中国的石油产品数量即达600多个。
‘陆’ 石油和天然气的联系和区别
1、状态不一样
石油:液态黑色物质;
天然气:普通状态下为无色无味气体;
2、价格不一样
石油:价格高,战略价值高;
天然气:价格便宜。
联系:都可以通过原油进行提炼而成。
(6)人造石油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天然气基本特点
天然气是较为安全的燃气之一,它不含一氧化碳,也比空气轻,一旦泄漏,立即会向上扩散,不易积聚形成爆炸性气体,安全性较其他燃体而言相对较高。
采用天然气作为能源,可减少煤和石油的用量,因而大大改善环境污染问题;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量近10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50%,并有助于减少酸雨形成,舒缓地球温室效应,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
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具有单位热值高、排气污染小、供应可靠、价格低等优点,已成为世界车用清洁燃料的发展方向,而天然气汽车则已成为发展最快、使用量最多的新能源汽车。
但是,对于温室效应,天然气跟煤炭、石油一样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不能把天然气当做新能源。其优点有:
绿色环保
天然气是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几乎不含硫、粉尘和其他有害物质,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少于其他化石燃料,造成温室效应较低,因而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
经济实惠
天然气与人工煤气相比,同比热值价格相当,并且天然气清洁干净,能延长灶具的使用寿命,也有利于用户减少维修费用的支出。天然气是洁净燃气,供应稳定,能够改善空气质量,因而能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带动经济繁荣及改善环境。
安全可靠
天然气无毒、易散发,比重轻于空气,不宜积聚成爆炸性气体,是较为安全的燃气。
‘柒’ 中国“人造石油”取得了怎样的重大突破
说到石油,相信各位小伙伴都不陌生,石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如今人类已经离不开石油,不过石油却是不可再生的,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石油替代品,但真正找到“新能源”来代替石油,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实际上我国已经在许多领域方面从“追随者”变成“领先者”,但许多国家并不想承认我们的崛起,特别是美国,不过他们应该正视我们已经不再是几十年前任人欺负的国家。如今的中国已经是仅次于超级大国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而人造太阳的出现,使得我国在人造石油技术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顶尖位置。
中国“人造石油”取得重大突破?多国请求合作,美震惊:这不可能。原来海水变石油真的能实现,“人造石油”也已经不再是梦,对此,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者意见,期待你们的留言,感谢阅读!
‘捌’ 人造石油是怎样发展来的
石油不仅是重要的能源,而且也是工业中化工产品(如塑料等)的重要原料。但地球上石油的储量毕竟有限,科学家们预测,到21世纪末,地球上的石油资源可能会被开采殆尽。因此,寻找石油代用品已是大势所趋。这就提出了生产“人造石油”来替代原始石油的问题。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要生产出石油代用品来,其中的成分就必须以碳和氢为主。大家知道,煤作为一种燃料,也是以碳为主要成分的物质,其中也含有氢,但氢的含量却远远低于石油。由于煤在地球上的储藏量比石油大得多,因此有些科学家设想,将煤加上氢,使其中氢的含量增加。当煤中的碳氢比例接近石油时,煤炭也就被液化成为人造石油了。这一设想不仅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在实践中也已经完全能够做到。通常的办法是在煤中加氢之后再加上高压,这叫直接液化石油。还有一种办法是先将煤气化产生合成气体(主要由一氧化碳和氢气组成),再进一步将合成气体液化成液体燃料或化工产品,这叫间接液化。
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用间接液化技术生产出烃类燃料、有机合成原料(如乙烯、丁烯及蜡类等)和富氢化合物、实现了煤的综合利用。而德国、日本、美国和中国都采用直接液化技术。比如我国已建成有世界水平的液化实验室,并准备在山东衮州煤矿用煤进行液化生产人造石油的实际应用。
生产人造石油还有另一条途径,这就是“种植”石油。提出石油可以种植,也许有人以为是“天方夜谭”。这不奇怪。
阿凡提“种金子”的故事差不多家喻户晓,但是金子实际上是种不出来的。生产石油靠钻井。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和克拉玛依油田等,都是靠钻井,把地下的石油抽出来,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有人就敢于幻想:既然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桐油、豆油可以在地里“种”出来,为什么石油就不能“种”出来呢?
美国化学家卡达文是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就相信石油可以“种”出来。1987年他就说,人完全可以像生产花生油之类的油一样,从有机植物中直接生产出可以当作燃料的石油来。并且,他到处寻找能生产石油的植物。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现了许多能“挤”出石油来的植物。一天,他发现一种小灌木的树干里含有大量像乳汁一样的东西,只要把树皮划破,乳汁就流了出来,就像橡胶树能流出橡胶汁一样。他把这种乳汁拿去化验,发现其中的主要成分就是和石油一样的碳氢化合物。他把这种小灌木称为“牛奶树”,有人也叫它绿玉树。总之,这是一种可以“种”出石油来的树种。后来,人们又发现一种续随子树也能流出乳汁来,这种树高约一米,一年可收获一次,而且既耐严寒又耐干旱。还有一种灌木叫三角大戟,树皮很柔软,划破树皮后也能流出含石油成分的乳汁来。
‘玖’ 石油和天然气生成之谜
石油和天然气是非常宝贵的矿物资源,人们对石油和天然气生成的认识,是在勘探和开发实践中逐步加深的。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问题是自然科学领域中争论最激烈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是石油地质学界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为了认识石油和天然气是怎样生成的,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石油和天然气。
(一)石油和天然气成分探秘
石油可分为天然石油和人造石油两种。天然石油是从油气田里直接开采出来的,如克拉玛依油田、塔河油田、大庆油田等开采出来的石油。人造石油是从油页岩或煤干馏出来的,如东北抚顺和广东茂名等地利用油页岩干馏得到的石油。石油在提炼以前称为原油。从原油中可以提炼出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以及其他一系列的石油化工产品,如乙烯、化肥等。
石油有哪些特性呢?从外观上看,石油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的油田的石油是棕黑色的,像烟袋油,如克拉玛依油田的;有的呈黑绿色,如独山子油田的;还有浅棕黄色,如柯克亚油田的;有些油气田采出来的石油无色透明,像清水一样,如巴楚地区的巴什托凝析油气田和呼图壁凝析油气田的。
闻气味也是认识石油的一种方法。石油中含有汽油和煤油,所以可以闻到特殊的煤油味。有一些石油中含有硫化氢,闻起来有一股臭鸡蛋味。还有一些石油含有较多的芳香烃(一种有机化合物),闻起来又特别香。
石油比水轻,又不溶于水。石油的相对密度(在20℃时,与同体积的水相比)介于0.75~1.0之间,相对密度小于0.9的石油称为轻质石油,相对密度大于0.9的称为重质石油。由于石油比水轻,又不溶于水,所以当石油遇到水时,就漂浮在水面上,呈现出五颜六色的油膜。
石油不像水那样容易流动,具有一定的黏性,黏度越大,越不容易流动。石油的黏度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减小,有些石油在地面看起来很稠,很不容易流动,但是在地下比较高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它的流动性可能是很好的。
以上几点突出的物理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石油。物理性质是化学组成的反映,因此,要认识石油还必须认识它的实质,即它的化学组成。
有许多有用矿产的化学组成是比较简单的,如煤,主要是由碳(C)组成的。石油的化学组成比较复杂,它既不是由单一的元素组成的,也不是由简单的化合物组成的,而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石油是由碳(C)、氢(H)和少量的氧(O)、硫(S)、氮(N)等元素构成的。其中两种主要元素碳和氢构成碳氢化合物,化学上称为烃,这是取碳字中的“火”字和氢字中的“”而构成的。烃类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占石油成分的97%~99%,其余的成分是含氧的化合物、含硫的化合物和含氮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只占1%~3%。在自然界里,大多数含碳化合物中,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盐以外,都是有机化合物。所以说,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的大家族。
石油中的碳氢化合物,按照结构的不同分为三类:
(1)烷族碳氢化合物:它是通式为CnH2n+2的饱和烃,“n”表示碳的个数。在室温下,C1—C4为气态,C5—C16是液态,是石油的主要成分;C16以上的为固态,悬浮在石油中(表4-3-1)。
探索新疆地质矿产资源奥秘
表4-3-1 石油中的部分碳氢化合物
(2)环烷族碳氢化合物:通式为CnH2n,属饱和烃。碳元素呈环状结构,以五元环和六元环最多。
探索新疆地质矿产资源奥秘
在多数情况下,环烷族烃占石油成分的主要部分。
(3)芳香族碳氢化合物:通式为CnH2n-6,属不饱和烃,包括苯、甲苯和二甲苯等。芳香烃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在石油中的比例比较小。
还有其他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混杂在石油中,如烯烃类(表4-3-1),但是数量很少,对石油的成分影响不大。
不同油田的石油,所含各类碳氢化合物的比例是不同的。新疆大多数油田的石油含烷烃较多,其次是环烷烃,芳香烃较少,属于烷族-环烷族石油。
组成石油的碳氢化合物,在一般情况下,有一部分呈气体状态。在油田里都含有一定数量的这种气体,称为天然气,或称油田气。
实际上,石油和天然气是个“双胞胎”,它们的生成物质和生成环境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当我们了解了石油的特性以后,还应该了解天然气的特性。
天然气的成分也不是单一的,是各种气体的混合物,其中主要的气体是气态碳氢化合物,其次有少量的碳酸气〔(即: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氮气(N2)、氢气(H2)、氦气(He)和氩气(Ar)等,有时还有少量硫化氢气(H2S)。
天然气中的气态碳氢化合物主要是烷烃类,而且以甲烷最多,一般占气体成分的80%~90%,另外还有少量的乙烷(C2H6)、丙烷(C3H8)和丁烷(C4H10)等。在气态的烷烃中,乙烷以上的烃类称为“重烃”。不同的油气田的天然气中,重烃的含量是不同的(表4-3-2),重烃含量较高的天然气称为“湿气”或称富气。含有很少量重烃的天然气称为“干气”或称贫气。干气常以气田的形式出现,如塔里木盆地的克拉2气田。油田中的天然气多为湿气。
表4-3-2 天然气、煤田气和沼气中各种气体成分含量百分比
天然气作为燃料已广泛用于国民经济当中,已利用天然气炼钢、发电等。在人口集中的城镇利用天然气取代煤炭作为清洁能源供居民燃烧使用。新疆的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喀什、和田、阿克苏、库尔勒、石河子和呼图壁等城镇居民就已使用上了这种清洁能源,大大地改善了空气质量,保护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二)石油和天然气生成探秘
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分比较复杂,而且它们又能流动,现在发现的油气矿藏往往并不是它们的出生地,这与煤、铁等固体矿藏显着不同。因此,长期以来,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问题,有过许多激烈的争论,直到现在对这个问题还在继续实践和认识。
从18世纪70年代到现在230多年来,人们对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问题,先后提出了几十种假说。这些假说中,大多数是根据实验室里试验、天文观测和勘探开发油气田的实践。把许多种假说归结起来,可分为两大学派,即:无机生成说和有机生成说。
1.无机生成的学说
无机生成说是根据实验室内由无机物制成甲烷、乙烷、乙炔及苯等类碳氢化合物,认为石油和天然气是由无机物变成的。在石油无机生成说中,又有碳化物说、宇宙说及岩浆说。现简介如下:
(1)碳化物说:俄国着名化学家Д·И·门捷列夫在1876年提出。他认为在地球形成时期,温度很高,使碳和铁变为液态,互相作用而成碳化铁,并保存在地球深处。后来地表水沿地壳裂缝向下渗透,与碳化铁作用产生碳氢化合物,后来又沿着裂隙上升到地壳比较冷却的部分,冷凝下来形成石油,并在孔隙性岩层中聚集而成油气矿藏。
门捷列夫还指出:在“山脊”上升时期是地球成油最有利的时期,因为这时容易造成裂隙,成为地表水向下渗透和油气向上运移的通道。他以当时大多数地表油气苗显示和油田都位于山脊附近的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宇宙说:俄国天文学家В·Д·索可洛夫在1889年提出。当时天文学获得了巨大成就,光谱分析证明彗星头部气圈中含有碳氢化合物,在其他行星(木星、土星等)大气中也含有碳氢化合物,有的直接存在着甲烷气体。
宇宙说主张在地球呈熔融状态时,碳氢化合物就包含在它的气圈中,随着地球冷凝,碳氢化合物被冷凝岩浆吸收,最后凝结于地壳中而成石油。
由于碳化物说和宇宙说所依据的是由无机物制成简单碳氢化合物的实验,至今未找到任何实地证据说明在自然界中也发生过这样的过程。所以,20世纪以来,上述的石油无机生成学说,逐渐被人们忘记。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苏联地质界又再次兴起无机生成思潮,就是岩浆说。
(3)岩浆说:1949年,苏联着名的地质学家Н·А·库得梁采夫提出了石油起源岩浆说。他认为石油的生成是同基性岩浆冷却时碳氢化合物的合成有关,这个过程是在高压条件下完成的,因而可以促使不饱和碳氢化合物聚合而成饱和碳氢化合物。他还指出,因岩浆中形成石油的过程在不断进行着,古老的油气通过扩散作用早已消失。所以,所有的油藏都是年轻的油藏。并且依靠石油才在地球上产生了生物,石油中含有生物所需要的一切元素。因此,石油不是来自有机物质,恰好相反,有机物质却是来源于石油。
2.有机生成的学说
石油有机生成说也有早期成油说和晚期成油说两种认识。
(1)石油有机生成早期成油说:早在1763年,俄国的化学家М·В·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石油是煤在地热作用下干馏产生的有机生成说。今天用它来解释欧洲北海的油气田仍然有效。但实践表明,很多地区的油气田并不与煤共生。因此,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混在沉积岩中的、在数量上比煤大得多但却又分散的有机物质。经过多年对沉积岩中分散有机物质的野外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从地质、地球化学各个方面进行总结,逐渐形成了石油是由沉积岩中分散有机质生成的思想。20世纪40~50年代,石油地质工作者普遍认为:石油烃类是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在成岩作用早期转变而成的,这就是有机生成早期成油说。
早期成油说的论据有:①世界上发现的2万多个油气田,99.9%都分布在沉积岩中,而且与富含有机质的细粒沉积物相伴随。②石油普遍具有旋光性,旋光性只有生物有机质才具有。③石油中的某些化合物明显来自动植物机体,如卟琳化合物、姥鲛烷、植烷等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及甾烷类等。④石油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动植物或生物成因的物质相似,而与非生物成因的物质差别较大。⑤实验证明,动植物机体的结构,在适当条件下,能生成一定数量的烃。⑥现代沉积和古代沉积中都有烃类物质存在。⑦在实验中,用细菌作用于有机质,得到了少量比甲烷重的烃。
早期有机生成说在与无机生成说的斗争中,逐渐建立起从生油物质、生油母岩、成油环境到转化条件等一整套成油理论,为石油有机生成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石油有机生成晚期成油说:1963年,Р·Н·阿贝尔松提出,石油是沉积物(岩)中不溶有机质,即称之为干酪根(Kerogen)的一种物质,在成岩作用晚期,经过热解生成的。这个学说认为,大量生油的时期,已经是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沉积物处于成岩作用的晚期阶段,同时生油原始物质主要是在岩石中。因此,人们常把这个学说简称为“晚期成油说”或“干酪根成油说”。
晚期成油说认为:①根据原始有机质(干酪根)类型,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母源分为三类:Ⅰ类,腐泥型干酪根,它是富含类脂物和蛋白质的分解产物,生成液态石油烃的潜力高,是生成石油的主要母源物质;Ⅱ类,腐殖型干酪根,生成液态石油烃的潜力低,是生成天然气的主要母源物质;Ⅲ类,过渡型干酪根,介于上述二类之间,其生油或生气能力取决于它与腐泥型或腐殖型的接近程度。②有机质转化成石油和天然气的过程,要经过一个物理化学作用。有机体死亡之后沉入水底堆积起来或从大陆搬运到湖泊、海洋水底堆积起来,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水中的游离氧和氧化剂(NO2-、SO42-等)大量地氧化有机体的残骸,使之成为CO2和H2O。加之,水对有机质中的可溶组分的溶解,只有一部分有机质能够到达水盆底,同矿物质一起堆积起来,只有这部分有机质才能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开始向烃的方向转化。现已查明,向烃转化过程中,生物化学作用、温度、压力和催化剂都起着重要作用。
(a)生物化学作用:与有机质转化成油气有关的生物化学作用有两类,一是细菌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二是酵素的催化作用。
细菌的种类很多,按其生存条件可分为喜氧细菌、厌氧细菌和通气细菌三种。对油气生成来说,有意义的是厌氧细菌。厌氧细菌在缺氧的条件下,对有机质进行分解,产生稳定的分散有机质。在其他因素作用下,有机质可进一步向石油转化。
酵素,是动植物和微生物产生的一种高分子胶体物质,是一种有机催化剂。它在有机质改造中,可以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在有机质向油转化过程中起着催化作用。
(b)温度:无论是实验室还是对含油气盆地沉积岩剖面研究,都指出沉积岩中的有机质,在加热温度达400℃~500℃就能得到石油中的烷烃、环烷烃以及少量芳香烃及烯烃。因此,温度对有机质转化成油有决定性影响,只有当温度增加到一定门限值(成熟温度),有机质才能大量转化成石油。由于这个原因,凡地温梯度较高的盆地,一般地说,油气就比较丰富,如塔里木盆地。
(c)压力:究竟在多大的压力下,有机质才能生成石油和天然气?至今还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不过实验证明,中温高压有利于石油的生成,如,大约50℃这样的中等温度,在30~70兆帕压力时,有机质就可以产生出石油烃。实验还证明,在1500~3000米深处,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主要阶段,即主要生油期。
从一般化学反应来看,单纯压力作用,不利于低分子烃(尤其是气态烃)生成,而有利于液态烃的保存,使之不易于甲烷化。故压力对生成油气作用的影响,不是表现在数量方面,而是主要表现在质量方面。
‘拾’ 人造石油是什么制造的
人造石油,有这种东西吗,不同油田的石油都是不相同,属于很多物质的混合物,不可能有人会造这种东西,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你说的可能是从煤层,或者页岩层采集的一些类似石油的物质,然后经过加工变成跟石油差不多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