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华北油田打井能否用原油
原油即石油,也称黑色金子,习惯上称直接从油井中开采出来未加工的石油为原油,它是一种由各种烃类组成的黑褐色或暗绿色黏稠液态或半固态的可燃物质。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烃,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按密度范围分为轻质原油、中质原油和重质原油。不过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差别。
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剂、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原油是一种黑褐色的流动或半流动粘稠液,略轻于水,是一种成分十分复杂的混合物;就其化学元素而言,主要是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多种碳氢化合物,统称“烃类”。原油中碳元素占83%一87%,氢元素占11%一14%,其它部分则是硫、氮、氧及金属等杂质。虽然原油的基本元素类似,但从地下开采的天然原油,在不同产区和不同地层,反映出的原油品种则纷繁众多,其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别。原油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按组成分类可分为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按硫含量可分为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按比重可分为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及特重质原油四类。
‘贰’ 为什么有华北石油会战
1961年4月16日,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处在山东东营地区钻探的华8井获得工业油流。当年10月,石油工业部党组决定,在抓紧大庆外围勘探的同时,将华东石油勘探局与华北石油勘探处合并,集中力量加强渤海湾沿岸地区的勘探工作。1962年9月23日,又在东营凹陷上的营2井获得高产油流。经过两年多地球物理普查和钻探,到1963年下半年已有10多口探井出油。地质部第一石油普查大队在黄骅凹陷羊三木构造钻探的黄3井,也于1963年12月喷出工业油流。
基于开展华北石油会战的条件已经成熟,1964年1月22日,石油工业部党组向中央书记处呈报《关于组织华北石油会战的简要报告》。1月25日,中共中央批转这个报告,同意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指出“这是继松辽石油会战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会战”。石油工业部抽调大庆、青海、新疆、玉门等油田的2万多名职工,在南部的济阳坳陷和北部的黄骅坳陷两个主战场,同时展开石油勘探会战,并开始组建队伍在渤海海域开展海上物探和钻探。
华北石油会战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在南部济阳坳陷迅速探明和开发了胜利油田。到1965年5月,仅用了11个月时间就拿下了胜坨油田。到1966年,共发现了9个油田,原油产量达134万吨。此后,胜利油田进一步加强勘探,把勘探范围从东营凹陷扩大到整个济阳坳陷,相继开发建设了东辛、孤岛、临盘、义和庄等20个油田,发现了利津、梁家楼、大王庄等18个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946万吨。
华北石油会战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在北部黄骅坳陷探明和开发了大港油田。1964年12月和1965年2月,首先在港东的港5井、港7井获得工业油流,只用1年多时间初步探明了港东油田。1965年7月,港西地区相继有11口探井发现良好油气显示。1966年大港油田原油产量达到11.5万吨。1967年渤海海上第一口油井出油。大港油田后经进一步勘探开发,1971年原油产量达到169.23万吨,1978年达到300万吨。
‘叁’ 华北油田还有油吗
华北油田还有油。
华北油田已开发的油气田主要集中在河北省的冀中地区和内蒙古地区。勘探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探区内有石油资源30亿吨左右,现已探明11亿吨,探明程度36.7%。
探区内有天然气资源1753亿立方米左右,现已探明273亿立方米,探明程度仅有15.6%。而新登记的冀南—南华北地区,是一片尚待开发的潜力区块,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华北油田油气的勘探潜力很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华北油田的贡献:
华北油田公司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担负起国有企业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确立了年新增可采储量500万吨以上,年新建油气生产能力50万吨以上。
年油气生产量达到500万吨的 “ 555 ” 工作目标,推进油田健康发展,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率先建成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做出新的贡献。
‘肆’ 华北油田在哪里
华北油田在河北省华北油田地区(单列管辖区)
华北油田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的简称,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和生产、石油天然气集输及储运、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艺研究及规划研究等石油勘探开发核心业务。
(4)华北石油有什么用扩展阅读:
一、区位优势:
华北石油管理局及公司机关驻地位于河北省华北油田地区,华北油田是中国大陆地区的一个大型石油天然气田,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其下辖附属的准行政管理地区为华北油田地区。华北油田地区行政级别为设区地级市,为河北省单列管辖区,地处京津腹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东有京沪铁路、京沪高速,西有京广铁路、京石高速,石黄高速、津保高速分列南北,由南向北的(G45)大广高速(京衡段)穿过,有鄚州口(G106),任丘南口(S381)任丘服务区。
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和京开高速从油田穿过,与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相距均为百余公里,交通便利,地缘优势十分突出,具有良好的经济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条件。
二、发展前景:
已开发的油气田主要集中在河北省的冀中地区和内蒙古地区。勘探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探区内有石油资源30亿吨左右,现已探明11亿吨,探明程度36.7%,探区内有天然气资源1753亿立方米左右,现已探明273亿立方米,探明程度仅有15.6%。
‘伍’ 华北油田
华北油田位于华北前寒武纪地台的东部,华北平原的中部和南部,黄海的辽东湾和渤海湾(图14.1)。
图14.1 华北油田
华北油田是一个巨大的坳陷,从南部淮扬板块前寒武纪岩体隆起带至北部燕山贝加尔山系同期岩体隆起带在东北方向绵延。油田的西部环绕着山西陆背斜有古岩系出露,东部与山东地台和辽东地台接壤(图14.2)。
图14.2 油气田
大港油田是中国第二大产油区,面积达310000km2。油田分为两个盆地——陆向斜:北部的渤海湾和南部的开封-合肥,是被东北走向的断裂带所分割,总体是沿着黄河腹地伸展。渤海湾盆地深入到断裂带,从辽河下游经辽东湾至黄河三角洲。断裂带在北部海域从东部被郯庐断层所切割,该断层具有剪切性质,是东亚断裂带的一部分(Варнавский,1986)。
在这个断裂带上分为两个盆地:北部的辽河、渤海湾、济阳和由一系列连绵交替的地堑和地垒构成。这些地堑和地垒的基底地层厚度从4~6km到9km不等。在渤海湾陆向斜的西部,渤海湾和济阳两个盆地的交界处,分布着一个巨型地垒隆起(100 km×60 km),属于中国大型油气田——胜利油田(图14.1)。这里绵延着东北走向的地垒和地堑第二大断裂体系。该断裂带开始于天行山前部盆地,盆地东部是巨大的地垒——曹县山梁,从东部结束于黄胡儿盆地,往东与渤海盆地接壤——济阳(Высоцкий,1990)。
南部的开封-合肥陆向斜盆地呈西北走向。盆地基底是复杂的前寒武纪结晶的页岩和片麻岩的深度变质岩层。沉积外层由里菲组(震旦纪)、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陆源碳酸盐类岩和晚古生代的海洋及大陆岩石组成,主要是由中生代陆地砂岩-泥岩(具有火山岩层理)沉积和新生代陆相岩石,大部分是由湖泊和冰川形成的岩石组成。
含油层几乎分布在剖面的各个地层。但是主要含油层在中新世三角洲和河道砂岩、古近纪湖底粘土水相砂岩层、震旦纪—奥陶纪碳酸盐岩裂隙。主要具有开采价值的含油层在中新世近湖泊区域以及被上新世厚层泥岩覆盖的海相沉积层。在古近纪至新近纪的三角洲、河道以及湖海沙质沉积中已经探明在2~3km的深部分布着13个含油层。
砂岩的含油层达30m,孔隙度是15%~20%,渗透量300~500 m3/天。矿藏位于构造的前部或者陆背斜褶皱,这些区域已被大量的断裂破坏。矿藏的类型主要是板式-穹窿形,具有构造和底层隔离成分。地层隔离块状矿藏属于潜伏的碳酸盐类残岩,是震旦纪—奥陶纪带有裂隙的石灰岩和白云石,孔隙度达到18%,渗透量300~400 m3/天;生油层在2750~3500 m深处。古近纪—新近纪砂岩中的石油含有石蜡,密度是854~879 kg/m3,黏度是6~30 MPa·s,硫的含量是0.2%~0.8%。
碳酸盐类沉积岩中的石油也含有石蜡的成分,密度是880kg/m3,黏度是10~20MPa·s,硫含量达0.4%。
华北平原是中韩古地台的中心,其克拉通化结束于1.7 Ga前并且进入欧亚岩石圈板块(图14.3)。地台的特点是岩石圈薄,有过现代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地势平缓,海拔不高,低于100 m,与黄海连为一体,地台厚薄不一。
图14.3 地台位置
中新元古代沉积构成过渡期外层,寒武纪和奥陶纪是浅水碳酸盐类岩沉积。从奥陶纪晚期到石炭纪早期(大约80 Ma)在岩石沉积上有缺失,特点就是深部形成角砾云母橄榄岩。在石炭纪中晚期出现了形成近海煤层的海侵现象。在二叠纪早期出现了河湖沉积,二叠纪晚期和三叠纪出现了具有红色建造的陆相条件。
印支运动(Т2—J1)的特征是基性岩浆、碱性岩浆尤其是酸性岩浆的运动。燕山运动(J1—К2)的特点是花岗岩物质、角砾云橄岩的侵入和含碱性泥灰岩成分喷出岩的外涌(Шлезингер,2000)。
为了研究区域内部构造,我们利用中日俄“国际学术合作项目”已经取得的资料,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中心制定了一个纲要(http:/www/wdcb.ru/sep/sedimentary-basins)。对地球物理及地质数据的分析表明,华北平原的厚度是50~100km,西部菲律宾盆地的厚度是50~80km。对该国际组织所考察地区深部温度的计算结果证明,岩石圈越古老,等温线位置越深。
对欧亚大陆到太平洋之间过渡带的深部构造研究,是格奥特拉威尔斯项目沿3条地质穿越考察线路的构造圈进行的,包括岩石圈、软流圈,建立在对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综合解释的基础上。其中一条穿越华北平原、中国东部海域以及菲律宾盆地的线路是中日俄3国专家共同完成的(图14.4)。该项研究揭示了上地幔构造和表层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软流圈埋藏位置越高,热液物质的密度越高,深水沉积盆地形成的年代越晚。在形成于6Ma前的马林斯基槽谷下部,软流圈接近地壳。在中新世帕列斯-维拉盆地的下面,软流圈位于30km的深处,而在始新世菲律宾盆地的下面,其位置在50~80km的深处。
图14.4 华北平原深部构造
在华北平原储油构造及东海陆架盆地下面,新生代活跃的软流圈侵入褶皱的位置在50~70km的深处。前寒武系在新生代经历了构造变动。几个时期的拉伸使得含油沉积层形成了内部克拉通。这一套地堑在深部构造中表现为地壳厚度变薄、热液温度升高、地震活动受限。岩浆活动分为3个阶段。古近纪阶段,大约在60 Ma,软流圈侵入褶皱抬升导致岩石圈破碎,超基性玄武岩注入形成地堑,同时粗粒碎屑岩积聚。新近纪阶段,软流圈沉降至大约70 km的深处。在这一时期,更多的碱性岩浆涌入地表,作为华北油田主要成油物质的砂质泥岩积聚。现代阶段,出现了形成独立火山锥的碱性玄武岩,其岩浆源位置在大于100km的深处。根据深部地震探测结果,华北平原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5km。莫霍面表层厚薄不一,有地堑引起的相对隆起。
经过华北平原、渤海湾和辽河盆地,呈南北方向绵延着华东断裂带(Милановский),长度为1500km,平均宽度为300~450km。该断裂带东部终止于郯庐深大断裂,南部被秦岭北部平移断层切断。郯庐断裂带是亚洲东部断裂带的一部分。
华东断裂带内部结构复杂,由一系列同样走向的地堑组成,这些地堑被更狭窄的地垒所切割。它们周围是一系列铲状断层,这些铲状断层在10~15km的深处汇聚为断裂的表层,平缓地向东部延展。
这个体系的发育开始于始新世的早期,临近中新世时结束,就在这里开始形成宽阔平坦的华北陆向斜。地堑形成,主要是陆地碎片,也有局部的海洋沉积层。沉积层的总厚度达10~12km。拉斑玄武岩、超基性-玄武岩或者碱性玄武岩性质的火山岩在断层中起了主要作用。
在华东断裂体系的深部构造中有来自地幔的底辟作用:地壳开始变薄,中部到28~32km,而外围到34~40km,而软流圈的盖层抬升至80km,甚至到45~60km,周围区域是100~150km。这种情形在“格奥特拉维斯”项目的资料中也得以体现。
在华北产油区有95个油气田,主要集中在几个区域:胜利油田、辽河油田、沧县采油区和其他小油田(Высоцкий,1990)。
华北平原研究的区域是渤海湾。这是东部最重要的油气储藏区域。如前所述,古近纪沉积开始发育的地堑构造的成因是地幔物质上升引起的表层拉伸作用的结果。古近纪时期的地壳拉伸导致玄武岩岩浆的喷出,岩浆热液与沉积岩一起形成始新世和渐新世的岩层。在新近纪—第四纪时期,这些断裂结构被沉积物覆盖。这样,形成了黄海沉积盆地。
渤海湾盆地的面积大约200 000 km2 ,是全国最大的油气田(图14.5),那里分布的油气田有胜利、大港、渤海、华北、冀东、辽河等。盆地产油量占中国产油总量的40%(ПИ.Жунси,2007)。
地理上胜利油田叫济阳盆地。该盆地结构复杂,是典型的断裂盆地。从构造形态角度来看,渤海湾属于断块、地堑、坳陷等碎片构成的马赛克结构,是地壳拉伸和断块下陷造成的。
在地质构造上,渤海盆地西与太行山隆起带接壤,向北延伸至燕山褶皱带,东部、东南部与辽东、胶东、鲁齐隆起相邻,西南部与华北平原交界。该区域内发育着庞大的低洼地带:辽河(辽河油田)、黄骅(大港油田和冀东油田)、冀中(华北油田)、济阳和临清(胜利油田)、东濮(中原油田)、渤中(渤海油田)等(图14.5)。渤海湾盆地地层剖面及沉积层岩石组成如图14.6所示。
近10年来,中国的研究人员加强了对渤海湾及黄海南部大陆架的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查。在渤海湾水域发现了一系列油田:① 秦皇岛油田——位于渤海湾中部和北部的油田。1995年原始产量为300 Mt;② 蓬莱油田——位于渤海湾的东部,于2000年发现。储油层是奥陶纪沉积岩,油气生成与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有关。含油层位于1.8~2.8km的深处。2006年产油量达450 Mt;③ 渤中油田——位于渤海湾的中部,距离秦皇岛油田以东20km。原始原油储量为300 Mt;④ 塔里木油田——油田含油层位于1.2~2.7km的深处,于2005年发现。原始储量为500 Mt;⑤ 南堡油田——油田位于渤海湾沿岸,距离北京130km,于2007年发现。产油层位于1.8~2.8km的深处。含油层是奥陶纪沉积层。原始储油量为1800 Mt;⑥ 垦利油田——该油田于2008年发现。原始储量预计为20 Mt。胜利产油区
图14.5 渤海湾示意图
胜利油气田,中国第二大油田。位于山东半岛和渤海湾水域。1961年发现,1964年开始开发。该产油区由一系列油田组成:荆邱、埕东、羊三木、河口、孤岛、孤东、永安、东辛、纯花镇、胜坨、郝家、尚店等,原始产油量为1500Mt。
胜利油田属于穹形隆起(图14.1),面积为26000km2。除了已经探明的储油区域外,令人关注的是该油田从1961年开采出第一桶原油起,几乎在地层剖面的各个区域发现了油气层:从太古宙的变质岩到新近纪的冰期砂岩。
试比较:西伯利亚地台最古老的含油气构造是巴依金茨克背斜层——尤鲁布切诺油田——托霍姆斯克一带新元古代的上层,按储量来说是特大型油田。
胜利油田主要的产油区是古-新近纪冲积陆源沉积。根据李荣西等(2004)的研究,碳氢化合物的来源可以是煤、煤质泥板岩和石炭—二叠纪石灰岩(图14.6)。大多分布在石炭纪太原和二叠纪山西岩系。根据煤和煤质泥板岩的热分解,通过实验证明,在4 000~5 000 m深处的压力下,含碳量达到62%~64%的煤,每吨可以生产14.57 m3 的石油和147 m3 的天然气。
图14.6 渤海湾区域地层
何长春采用测井方法对胜利油田储油层进行了研究,把多年开采后的济阳油田中难于发现的“隐藏”矿层作为主要勘测目标,反映了他们对各种地质条件进行研究的水平。
根据中石化通用的分类方法,济阳油田的隐性储油区按照岩石圈组成成分分为4种:① 碎屑型,② 碳质岩石,③ 喷出岩型,④ 变质岩和裂隙泥质板岩(Чень.Сяо.Цэунь,2007)。
碎屑型隐性矿床是冲积过程中砂质物质形成的各种形态:冲积扇、冲积三角洲、各种形态的河床沉积、冲积沙滩及沙洲的沉积等。它们的组成成分、结构和构造是各种各样的。
表14.1 胜利油田矿床储油层类型
碳质隐性矿床是古生代早期和古近纪的湖相沉积。古近纪的碳质沉积发育广泛,古地势复杂多样,各处薄厚不均。主要是具有原生和次生孔隙的各种结构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碳质隐性矿床是碎屑型、鲕状、泥质石灰岩和白云岩,具有原生和次生孔隙。
喷出岩隐性石油矿床与辉长石、辉绿岩、玄武岩、基性火山岩和安山岩。有关发育着孔隙、裂隙、岩洞及混合储油层。
太古宙变质岩隐性石油矿床与花岗岩、各种成分的片麻岩以及页岩有关。储油层的类型是孔隙型和裂隙型
在大港油田的沧县产油区已经探明有10个储油区(一个在海上),属于轴向斜和构造前端。来自三角洲的产油砂层13层和3层大概是古生代的石灰岩层。沧县储油区的西部坡地探明油区(胜利油田之后)第二大油田——任丘油田(图14.7),储油层在侵蚀突起部,叠加着新元古代和古元古代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凸起部被古近纪的沉积物覆盖,外围是正断层。大型油层厚度最高可达875m,埋藏深度为2750~3500km。
渤海湾盆地和济阳次盆地一带,碳氢化合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山东半岛的东营凹陷,它位于中韩大陆陆壳的东部,与燕山、太行山褶皱带接壤,沿郯庐断裂呈南北走向延伸700多千米,宽度为400 km,面积为220 000 km2。基底叠加着太古宙和元古宙早期的岩石(Чень Сяо Дэунь,2007)。
图14.7 任丘油田剖面示意图
东营凹陷的沉积层是早古生代的地层: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的岩石缺失)。上古生界是中石炭世和早二叠世的沉积岩。基本上,碳酸盐系岩石有石灰岩、白云石、灰岩,很少会有泥质板岩、粉砂岩和砂岩(Чень Сяо Дэунь,2007)。
中生代的沉积岩有侏罗纪岩石:下侏罗统和中侏罗统是泥质板岩、砂岩和煤质片岩,有时夹杂着煤层;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发育广泛,而上白垩统非常局限。早白垩世的基底叠加着安山岩,而晚白垩世的基底则是砾岩、砂砾岩和粘土(Чень Сяо Дэунь,2007)。
新生代沉积是古近纪和新近纪的沉积,与中生代地层区域呈角度不整合。其中岩石种类丰富多样:粘土、煤质粘土页岩、砂岩、白云石、石灰岩、粉砂岩。特点是蒸发岩类缺失,洼地中央部分的厚度达几百米。第四纪沉积叠加陆成岩(Чень Сяо Дэунь,2007)。
应该指出的是,沉积层外表的沉积物质到处都是古近纪和新近纪的岩石。古-新近纪沉积是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及索尔格含量为1.7%~11%(平均为5%)的油母页岩,这也是碳酸盐类岩石——生物礁岩、藻灰岩、鲕状石灰岩、泥灰岩、白云岩。
陈晓军(2007)把东营凹陷新生代的剖面划分为6大类岩相:冲积扇、扇三角洲、沿岸水下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沿岸砂丘、深水三角洲。总的特点是,东营凹陷古近纪岩石剖面具有环状结构,缺少具有聚集生油物质和隔离性质的沉积物质。
古近纪主要的生油构造是中始新世粘土及中始新世和晚始新世的油母页岩。根据金之钧(2007)的资料,积聚在东营凹陷一探明含油层的泥岩和油母页岩产生碳氢化合物的大部分(97.3%)。主要的富集岩石是中小颗粒的砾岩、砂岩及含孔隙状胶结物的粉砂岩。按组成成分是硬砂岩、硬砂岩性质的长石砂岩以及长石砂岩。
东营凹陷最大的产油区是梁家楼,面积180km2,还有牛庄,牛庄在构造、成分、聚集层性质等方面最典型。
最后,陈晓军作出如下结论:东营凹陷不仅是渤海湾最富集的断裂凹陷之一,在整个太平洋地区也是最大的。这不仅得益于地质发展承袭的特性,也有赖于生油沉积层、储油岩层不论是在平面还是剖面上相互补偿形成的最佳契合。始新世和渐新世的沉积物形成诸如洪积物、三角洲、浅水三角洲、次深海和重力作用(各种三角洲都存在)形成的深水建造等巨厚杂岩,其岩相组分的差别决定了砂岩、砾岩岩层的广泛分布,它们被有机物丰富的油母页岩和泥质板岩中赋存的碳氢化合物充填。碳氢化合物随着上涌的岩层,沿着大量的断层,不仅充填了背斜层,而且进入了岩性圈闭。这其中是浅水三角洲和深水三角洲沉积物中的砂岩起到了主要储油层的作用。这一研究将会增加碳氢化合物的储量,这是目前就东营凹陷来说仍需探讨的问题。
中国东海大陆架具有广阔的储油前景。中国的学者认为,东海北部大陆架经过两次断裂和下降的运动。发生在晚白垩世的初次断裂运动导致了地堑和半地堑的形成,这些地方被冲积物和湖泊冲积物所充填。在始新世晚期和渐新世早期的断裂被区域隆起抬升运动中断,只是在始新世早期当坳陷继续被冲积物和湖泊冲积物沉积充填时才得以继续。后来,在中新世早期,断裂被第二次隆起抬升运动所中断,开始了断裂后阶段(中新世早期和后期)的区域沉降和海侵。整个区域演变为宽阔的大陆架。油母页岩包括迁延断裂湖泊相、河流页岩、煤炭板岩。迁延断裂的河湖及三角洲沉积、断裂后海岸和(或者)浅 海-海洋砂岩、破碎的基底岩石都是碳氢化合物的潜在赋存空间。
在中国东海大陆架发现了碳氢化合物的矿床。
中国东海海域西部是中国的海岸线,南部是台湾岛,东部毗邻琉球岛和冲绳岛。西北与黄河交界,东北与日本海相接,从日本海开始是朝鲜海峡。东海盆地面积是770000km。从构造关系来说,中国东海是欧亚大陆的边缘。其构造可以分为几个大的新生代断裂凹陷:扬子、浙东、台北和彭佳屿。这些凹陷的基底是古生代—中生代沉积,被古生代时期的大量断层分割,被冲刷的表层已被充塞掩埋。这些断层重新复苏,在古近纪继续活跃,从而形成了断裂坳陷。中国东海坳陷被大量的隆起(如台湾-新直等)所切割。这些隆起带是古近纪火山岛弧的侵蚀和地下残留。中国东海分布着9个天然气田:平湖、天外天、宝云亭、残雪、断桥、孔雀亭、武云亭、春晓和丽水。中国东海第一个碳氢化合物的工业矿床是在1983年被发现的,就是平湖气田。目前,最大的气田是春晓气田。春晓气田分布在东海海域,临近西湖坳陷(图14.8,图14.9)。1998年在东海大陆架发现了特大型气田——春晓气田。该气田位于东海水下,属于太平洋西部边缘盆地(图14.8)。天然气的形成与渐新世花岗岩相的砂岩有关(有些文献指出,储气层是晚始新世沉积层)。矿床位于大约3000m的深处,面积大约19km2。春晓气田属于背斜层——处于平缓的背斜褶皱的顶部。碳氢化合物来源于含煤岩层,以及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的砂质板岩。气体实际纯度很高,甲烷含量大约是88%。
图14.8 中国东海海域春晓气田示意图
春晓气田的藏量大约在700亿m3。中国东海天然气的总储量为7×1012 m3,2/3的储量集中在西湖凹陷盆地。对东海海域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但是总的来说,对这个区域的研究还很薄弱。西湖凹陷处在浙东巨型坳陷的边缘,位于台湾新直和玉山隆起之间(图14.9),面积为59000km2。凹陷的中部是与主要矿床形成有关系的区域陆背斜。
剖面的基底部分(古新统—始新统)是坳陷发育过程中断裂时期的沉积。剖面的中间部位(渐新统—中新统)具有构造逆转的痕迹,在基底断裂处有剧烈的岩层垂直交换。剖面的上部(上新统—第四系)与深海沉积阶段有关。西湖凹陷形成时期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之前(图14.10)。其表层分为4套区域不整合的岩系。拗陷的基底是不整合在中生代安山岩和闪长岩之上的古新世互层状灰色砂质粘土岩和粉砂岩这一层上面有始新世早期的泥质板岩、砂岩与安山岩、凝灰岩的夹层。在始新世中晚期(平湖层)剖面在泥质板岩和砂岩之间有煤层。下一个巨大断裂发生在渐新世的基底,其基底沉积物在底层是泥质板岩,上部是砂岩与砂质粘土和煤的夹层。中新世的基底部分是砂质杂岩和砂质粘土的夹层,往上这些岩层变为砂质粘土和煤(图14.11)。
图14.9 中国东海海域西湖凹陷示意图
图14.10 西湖凹陷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圆圈代表碳氢化合物
与中新世岩层不整合的上新世—第四纪杂岩是砂质粘土、粗粒砂岩和泥质板岩的厚层。沉积物的厚度从3.5~15km不等。
从动力地质学角度讲,中国南海凹陷在形成碳氢化合物方面具有很大空间。根据罗德尼科夫(Родников,2001)等的研究,中国南海的形成与始于越南大陆架的断裂活动有关。首先,古近纪的断裂运动沿着越南大陆架以大陆断裂盆地的形式伸展,而后断裂过程导致了海洋的形成。越南大陆架的梅科斯克凹陷是一个巨大的油气盆地,与之相关的是在动力学及规模上都独一无二的油田“白虎”,该油田在构造上属于大型地下陆背斜构造,这个凹陷的中部具有了复杂的结构。中国南海的东北部比南部形成的时间稍晚。
由于海底扩张,凹陷的形成开始于37.8Ma,结束于15.5Ma。断层地堑的形成源于陆源海洋沉积,断层后一级则是由浅海及海洋沉积物叠加形成,主要是始新世—渐新世和中新世中期以及上新世早期的砂质泥岩。中国南海大陆架的石油储量预计在100亿~160亿t。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华北油田,包括渤海油田,以及中国东海和南海的大陆架是中国东部的大型油气盆地。海上有工业价值的油气田的形成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图14.11 西湖凹陷岩层示意图
1)凹陷的地质构造状态以及凹陷相对于东海断裂体系的时间空间属性。中国东海断裂体系内部构造复杂,它决定着深部地堑与地垒的交替变化。中国学者用地震勘测法和钻井勘测法的详细研究表明,渤海凹陷(甚至松辽凹陷)在断裂形成期由30~50个对油气绝缘的断裂型地堑组成,其中被有机物含量很高的湖泊沉积物所充填。
2)区域地理地质的发展也对碳氢化合物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合作项目“格奥特拉维斯”的研究资料表明(http:/www/wdcb.ru/sep/sedimentary-basins),华北前寒武纪地台经历过构造活跃期,这导致了内部地堑的形成,这些内部地堑就是潜在的油气沉积。而伴随着超基性玄武岩热液的喷出,软流圈底辟构造的抬升决定了巨厚的沉积层的温度升高,而沉积层富含有机物,有机物会随之产生出碳氢化合物。
3)新近纪—第四纪断层期间,在已经形成的黄海界限模糊的边缘地带上断层构造被沉积物所覆盖,这样,形成了沉积性质的石油天然气盆地。盆地剖面的所有地层几乎都是含油的,但是形成油气构造的主要产油层是中新世三角洲及河道的砂岩,古新世湖泊粘土中的冲积砂岩矿层。
‘陆’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是国企吗待遇福利怎么样还有一些基本情况……急!
是国企,现在国企的用工方式有三种,合同化,市场化,劳务派遣,劳务,和临时。所为的合同化就是中国石油的正式员工,签合同呢从你上班一直签到你退休,市场化呢是双向选择,你只是属于这个分公司的员工,要想成为合同化员工要按照本公司每年的转正名额来转正,一般合同化和市场化的待遇是一样的,就是一个签的是终身制的合同,一个是有期限的合同,市场化一般签合同时3年,五年,八年,这样子,单位效益不好的时候可以随时辞退,当然你不愿意上班了当合同到期时也可以不续签,劳务派遣呢就是第三方公司叫劳务派遣公司招了人,派遣到华北油田分公司工作,当然待遇比市场化和合同化员工差很多,因为中间还有个劳务派遣公司他们也要赚一笔。至于劳务工和零时工我看就算了,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拿的钱是最少的。至于待遇我想你不用担心,中国石油是国企中垄断行业的巨头,待遇福利相当于各个国企来说应该是最好的。先进去再说,进去后要靠自己的努力靠职称,拼工龄,上班时间越长,职称越高哪的的越多,如果单位效益好,年薪10万应该没问题的。
‘柒’ 华北油气勘查历史性的大转折
1955~1960年,以5年时间华北胜利地完成了区域普查任务。这个时期的工作方针是:“区域展开、物探先行、整体解剖、面中求点”。在全面掌握华北盆地地质-地球物理区域资料的同时,已在济阳、黄骅坳陷的重点地区展开了“面中求点”的地震详查工作,并发现了一批局部构造,为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查创造了极为有利条件。
1959年9月26日,发现大庆油田后,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消息传到华北,大大地鼓舞了华北油气勘查工作者,形势的发展将会使战略决策发生重大变化。
同年,李四光根据新华夏系沉降带理论,对中国东部石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评估观点:“看来松辽油区,大局已定,今后该是我们跳出门坎(指铁岭一带隐伏的东西隆起带)往南移动的时候了(指下辽河、渤海及华北平源)。”
11月,李四光在地质部召开的石油普查专业会议上,就当前石油普查和勘探方向问题提出了在辽河平原的南部,华北平原的北部,渤海和其他若干离海岸不远的海洋区域,值得开展普查乃至钻探工作。
12月,中央同意地质部党组报告,收回各省石油普查队,建立区域性、综合性的石油普查大队,由地质部直接领导。
1960年9月,地质部副部长旷伏兆和康世恩副部长在长春召开了两部联席会议,商定石油勘探以松辽为重点,由石油部统一指挥,石油普查以华北为重点,由地质部统一安排。
综上所述,华北已从理论导向、地质成果、决策部署和组织措施等四个方面具备了从区域普查转向区域勘探工作。准备迎接东部战略从松辽南移华北,积极筹划华北石油大会战。
同年10月,地质部在天津召开华北石油普查勘探会议。何长工副部长主持会议,并作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华北找到油田》的报告,关士聪总工程师作了《华北石油地质与油气突破点的选择》的汇报。国家计委代表和石油工业部沈晨副司长率代表参加了会议。旷伏兆副部长作会议总结,并作出决定:首先选择含油远景最好的济阳、黄骅坳陷作为重点工区,围绕渤海湾选择东营、义和庄、羊三木、盐山、北塘、马头营等6个局部构造或异常作为突击点,要求集中优势力量进行突破,积极努力争取在1~2年内突破出油关。根据李四光部长的意见将条件最好的东营构造作为第一个突击点,经两部商定将该构造交给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勘探处率先进行钻探。会议还决定:以山东、河北两省石油队伍和天津海洋地质筹备处为基础组成由地质部直接领导的地质部第一普查勘探大队(简称一普),加强华北盆地的油气勘查工作。从此,全国石油普查勘探工作的重点由松辽转到了华北,而成为华北油气普查勘探历史性大转折。
天津会议之后,华北找油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进入了连续突破的高峰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961年2月12日,河南石油队济源凹陷后邓构造上沁3井于济源群钻遇含油砂岩,这是华北平原内第一口见油气显示井。从油气地质观点看,证明华北盆地第三系具有油气生储条件。联系到华7井所见的“沙河街组”,更证明华北盆地有其分布广泛的勘探目的层,由此确认华北第三系为主要的油气突破领域和勘探对象。
(2)1961年3月4日,华北石油勘探处在东营构造上布钻华8井。该构造是光点地震详查圈定的相当T:反射层,构造轴部有一条断层穿过,井位是定在断层下盘高点上(小于1950米等深线内),当钻至1755.88米钻时遇油砂30层总厚40米。决定提前完钻投入试油,射开其中较好的8个含油气层(老第三系上部),用9毫米油嘴测试获日产8.1吨油流,从而首次突破华北出油关成为第一口发现井。
为什么当时地质部将东营构造交由华北石油勘探处打钻?主要原因是该处技术力量强,包括固井、试油和运输能力。而刚筹建的一普原苏制五德钻机才运抵山东张店,无法到达东宫构造上施工。
(3)1961年7月29日,山东区队3004钻井队在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义和庄构造上布钻沾1井,于老第三系中试获油流日产4~5吨,这是地质部在华北第一口出油井。
(4)1961年8月22日,河北区队3007钻井队在黄骅坳陷羊三木构造上布钻黄1井,于老第三系济阳群试获油流日产1.7~2立方米,这是河北平原首口出油井。
(5)1962年9月23日,华北石油勘探处在东营构造上继打营2井,于老第三系沙河街组砂岩中试获高产工业油流,日产原油555吨,为当时全国最高日产量记录。
(6)1963年11月29日,河北区队在羊三木构造上继打黄3井,于新第三系馆陶组中试获工业油气流,次年4月获日初喷原油84立方米,天然气3万立方米。
(7)1964年1月25日,石油工业部决定成立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组织华北石油大会战,调集大批大庆队伍入关参战,地质部发出动员令动员一普和中原石油物探大队共3500人参加华北石油会战。
(8)1964年11月24日,京津区队在廊固凹陷风和营构造南北高点施工的风1、风2两口浅井先后于老第三系钻遇油气显示。一普调河北一区队3007钻井队上该构造打京参1井,在井深1050~1901.25米老第三系钻遇更多的含油气层,经选择其中8层合试,获间歇自喷日产1.5~1.8立方米油流,从而首次实现了对冀中坳陷的局部突破,它不属于天津会议上选定的6个突击点,而是一次意外收获。京参1井距北京仅50公里是在首都大门口找到的油田,又是冀中坳陷第一口发现井,为后来发现华北油田起到了先行作用。出油后曾轰动一时,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地质部长李四光、副部长旷伏兆等都曾前往视察。我和刚从苏联留学归来分到大队的张国鼐等都曾参加该井固井和测试工作,质量是可靠的,后交石油工业部进行勘探。
(9)1964年12月20日,山东区队在义和庄构造上继打义2井,试获日产原油4.2立方米。
(10)1965年2月1日,华北石油勘探指挥部在东营胜利村构造上打完坨11井,获自喷特高产工业油流、日产量达1134吨,成为当时我国第一口日产千吨井,从而胜利油田正式诞生。
天津会议后,在短短5年时间内,先后在济阳、黄骅、冀中三大坳陷实现了油气连续突破,并在6个突击点中找到了两个油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宣告继大庆油田之后,华北成为我国第二个石油工业基地,为我国油气勘查史上又树起一座里程碑。
在全国三届人大会议期间,毛主席高度赞扬了李四光运用构造体系找油理论。
理论指导除李四光外,还有着名地质学家黄汲清的多旋回理论,应用于华北盆地中新生代多旋回沉积和构造形变,对华北找油的导向同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际着名地质学家许靖华教授是这样称赞他的:“黄汲清是一个受人崇拜的老师和受尊敬的地学界领导,80年代期间中国构造学综合理论都受到他科学哲理的影响。”
胜利、大港油田发现之后,主要任务便是扩大战果了。1963年3月,国家计委指示:“向华北西部铁路沿线进行侦察。”一普把油气勘查重点迅速转向惠民凹陷,解剖临邑构造带,在大芦家构造上布钻惠4井,在田家构造上布钻惠5井,相继取得日产油流54立方米和11.6立方米。临邑构造带的突破,扩大了济阳坳陷含油范围,为后来临盘油田的建成起到了先行作用。
河北区队完成羊三木构造探井同时,扩大了钻探队伍力量并转向了冀中地区,配合区域大剖面,于1963年3月9日,在蠡县蔺岗打冀参1井,该井于2900米老第三系冀中群发现油砂及含气层,证实了冀中地区具有良好的含油气远景,为扩大油气勘探范围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蠡县,位于河北平原中部,潴龙河流域。前汉为陆成县,后汉至晋为博陵县,北魏置博野县,明置蠡州为蠡县,为小说《红旗谱》蠡县十八岗故事发源地,老区百姓对打钻热情相助。旷伏兆副部长在天津会议期间,因他曾在抗日战争年代于冀中做敌后工作,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建议将博野坳陷(高阳坳陷)改名为冀中坳陷并一直沿用至今。
一普除在华北关内参加会战外,还派出钻井队开赴下辽河坳陷开展油气勘查工作。该坳陷早于1955年,由地质部第二物探大队进行综合物探工作,初步划分了凹陷与凸起,发现了油燕沟、田庄台、黄金带、热河台和兴隆台等13个构造。1964年地质部第二普查勘探大队又在黄金带构造上打通1井,在老第三系钻遇12层含油砂岩。一普就是在上述基础上开辟下辽河找油工作,集中在田庄台和盘山凹陷开展深井钻探,打井12口,其中10口井见含油砂岩,6口井测试结果都见到油气流,尤以辽6井最好,该井位于热河台构造上,在老第三系钻遇12层含气层,经测试获日产天然气65万立方米,为国家又找到了一个大型的油气勘探基地,后交石油工业部勘探开发,建成了现今的辽河油田。人们庆贺一普在关内、关外取得双丰收,实践证明渤海湾盆地在油气地学上具有特别显着地位。
“万事成于谋”。天津会议决策,使华北石油会战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战绩。在地跨冀、鲁、辽等大半个华北盆地内找到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油气田,其价位已能与大庆油田平分秋色,为我国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确保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储备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人们将永远记住60年代华北油气勘查创业史。
‘捌’ 中石化华北石油局到底怎样
中石化华北石油局地球物理专业2011年还可以,听同学说换了一个开拓型的领导,该年产值5.6亿,光发奖金是很可以的,听说福利还是挺好的。
‘玖’ 中石化有没有华北油田,华北油田的待遇怎么样
一般说的华北油田都是指的中石油华北油田,隶属于中石油。中石化的在河南有个华北石油局。中石油华北油田地点主要在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现在多招收油田子弟了,而且要求专业要对口。外面的学生很难进来了,至于待遇的话,看你分的二级单位了,有的单位效益好,有的单位不行。效益好的单位主要是出油的单位,或者那种能出国的服务单位,出国的年收入20W以上吧,如果你分在了所谓的服务处,那就惨了,除了点死工资一个月2000到3000之间,扣除三险一金后就是2000左右了,再扣掉租房和花销啥也没有了,年底有个1万左右的奖金。如果你是女孩,无所谓,如果你是男的,建议慎重选择地方和专业,要不房子和车子的压力会压得你受不了的。
‘拾’ 华北油田好不好
老油田 老旧的管理建设模式 你看大庆 都款完蛋了 穷疯了 职工养不起了到我们油田买地开拓增加产量 现在哪还有用职工去干那些又脏又累还辛苦的活啊 那些待遇和生活环境不提了 但是人家还像那些朝鲜人民一样感觉自己生活的好呢 跟解放前一样 井底之蛙我不动他 他也不懂我 同时中石油一级单位 同是等级相同的局级 但还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