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与主要油气投资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中国石油企业在印度尼西亚、苏丹、厄瓜多爾尔尔、俄罗斯、阿尔及利亚、埃及、乌兹别克斯坦、毛里塔尼亚、蒙古、阿曼、利比亚、印度、秘鲁、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叙利亚、卡塔尔、日本、尼日尔爾尔、土库曼斯坦、哥斯达黎加、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古巴等很多个国家进行油气项目勘探开发和管道炼厂建设,从1992年开始的26年中 ( 1992 ~2018年),共投资约70亿美元,共获取份额油约6000×104 t。
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及南美是我们国家的3个战略区域。北非以苏丹为中心,以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尔爾利亚为辐射范围国家;中东以伊朗和也门为中心,向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扩展;中亚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为中心,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塞拜疆等周边国家为辐射范围;南美以秘鲁、委内瑞拉为出发点,向厄瓜多爾尔尔、哥伦比亚等国辐射,如表3.1所示。
表3.13 大石油公司国外分布
资料来源: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集团网资料整理。
3.3.3.1中国在南北美洲国家的主要油气投资
1992年,中石油对加拿大一油田的石油储量进行了收购,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南北美洲的油气投资。1993年7月,中石油收购加拿大艾伯塔省北湍宁油田,出资246万加元,拥有16%的股权,可采储量60×104 bbl,生产出中国第一桶国外原油。1993年,中石油顺利在秘鲁塔拉拉第七区块项目中标,两年后又中标该油田第六区块的开采权。该项目在1999年就已经收回了全部投资,成为第一个收回投资的国外油气项目。中石化以1.5亿加元收购加拿大油田股份,中国石油企业首次涉足发达国家石油开发市场。2005年5月,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 ( SIPC ) 的全资子公司——中加石油公司与加拿大西年科能源公司达成协议,双方共同开发艾伯塔省东北部的北极之光油砂项目。中方拥有40%的股份,加方拥有60%的股份。北极之光项目总投资约45亿加元,最终达到10×104 bbl的日产量 (年产量约为500×104 t)。
2006年8月,中石油与委内瑞拉能源矿产部签署《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共同开发苏马诺油田的合资经营协议》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联合开发奥里诺科重油带胡宁4区块合资框架协议》,并在中委高委会第五次会议上,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分别签署了《英特甘博和卡拉高莱斯油田作业合同转合资公司协议》、《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购买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钻机合同》、《中油国际工程公司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组建油井工程服务合资企业谅解备忘录》和《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合资生产钻机的谅解备忘录》等6个涉及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和贸易合作的协议。2008年5月,中石油与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开发奥里诺科重油带胡宁4区块成立合资公司的框架协议》和《中国炼厂项目合资框架协议》。2008年11月,中石油与哥斯达黎加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哥斯达黎加国家石油公司炼厂合资公司协议》(表3.2 )。
表3.2 中国在南北美洲的主要油气投资
3.3.3.2中国在非洲的主要油气投资
中国是苏丹最大最早的石油开采合作方。中国已经在苏丹形成了生产、精炼、运输和销售一体化的石油产业链。苏丹对中国国外石油开发非常重要。1995年9月,中石油获得了苏丹穆格德盆地6区块油田的开发权,两年后又获得穆格莱德盆地1/2/4区块的开发权,随后得到3号区块和7号区块油田的部分股权。1999年7月,苏丹的新油田正式投产,是中石油在国外的最大生产基地。2002年11月,中石油在苏丹勘探开发的第一个独资油田启动。2003年8月,中石油与苏丹能源和矿产部签署了3 项石油合作协议。截至2003年底,中石油投入约27亿美元,2001年已经收回了在苏丹的所有投资。2004年3月,中石油与苏丹合作建设的1600 km直通红海的管道投产。为了方便运输大型设备,中石油在苏丹修建了大量的公路。
2003年2月,作为一家本土公司技术支持伙伴,中石化在尼日尔爾利亚中标了一块可采储量为2130×104 bbl的边际油田,并且拥有了该油田100%的开发权,预计开发总投资6305万美元,操作费用8748万美元,共计投资总额约1.5亿美元,税后总利润7342万美元,该边际油田的中标填补了中国在尼日尔爾利亚地区石油开发的空白。
2003年7月14日,中石油在阿尔及尔签署合同,项目总投资为3.5亿美元,中石油投资占70%,合作期限为23年。双方在阿尔及利亚西南部阿德拉尔省建设和经营炼油厂,油田探明石油储量6×108 bbl,炼油厂将在3年内建成,年炼油能力为60×104 t。
2003年12月22日,中国与阿尔及利亚第一次签署一项石油天然气合同。中石油在3年内勘测阿尔及利亚谢里夫盆地和乌埃德姆亚盆地两个区块,如果探明确实有石油资源,中方将获得一定比例的油气。
2006年7月25 日,中石油在苏丹3/7 区的1000×104 t/a 产能建设项目投入使用。2008年6月2日,中石油与尼日尔爾尔政府签署阿加德姆区块勘探开发合同,包括长输管道、油田勘探开发和炼厂的建设与运营。2008年10月26 日,中石油与乍得石油部合资建设的恩贾梅纳炼油厂在乍得首都开工建设。
3.3.3.3中国在中亚的主要油气投资
1997年,中石油全资子公司购买了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油气公司60%的股份,同年8月又得到了乌津油田的开采权。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的原油产量每年增长100×104 t,得到了对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的勘探许可证,并准备建立一个原油加工厂。中哈合作建设的448.8 km长的油管在2003年3月投入使用,2004年9月28 日,阿塔苏至阿拉山口的970km石油管道正式动工,年输油量达到2000×104 t以上,它会促进中国进一步开发中亚地区石油资源。
2004年8月,中石化成功并购美国第一国际石油公司,得到该公司在哈萨克斯坦全资和部分的6家子公司,得到1个年产超过20×104 t石油的油田和面积达2.6×104 km2 的5个勘探区块。
3.3.3.4 中国在亚太的主要油气投资
1993年3月5日,中石油与泰国签订了产品分成合同,得到了泰国邦亚区块的石油开发权。
2002年1月,中海油收购了Repsol公司在印度尼西亚5大油田的部分权益,带来近3.6×108 bbl的可采储量和1×108 bbl左右的额外储量以及当年4000×104 bbl的产量。
2002年12月20 日,中海油收购了印度尼西亚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12.5%的股权,花费2.75亿美元,与东固液化天然气的合作伙伴签订天然气供应合同,自2007年起每年提供260×104 t液化天然气给中国福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共计25年。
2003年5月15日,中海油收购了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 ( NWS天然气项目,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天然气资源项目) 的上游产品和储量,共花费3.48亿美元。同时,获得中国液化天然气合资企业1/4的股权,该企业于2006年为广东LNG接收站供应液化天然气。中海油获得NWS项目特定生产许可证、租赁所有权和勘探许可证5.3%的权益。同时,公司还能够参与探明储量之外的勘探。如果广东LNG供气量最终增加,公司权益将增加。中海油参股对中国得到安全、稳定的天然气是有益处的。
2004年2月,中海油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在印度尼西亚穆图里产量分成合同中20.77%的权益,花费9810万美元。这使中海油在穆图里产量分成合同中持有的权益提高到64.77%,在整个东固液化天然气 ( LNG) 项目中的权益相应地提高到16.96%。
3.3.3.5中国在中东的主要油气投资
2004年3月7日,中石化和沙特阿拉伯阿美石油公司、沙特阿拉伯石油部第一次签署协议,开发沙特阿拉伯东北部的油田。这是沙特阿拉伯近25年来第一次对国外投资者开放油气田。2005年,中石化参与伊朗亚达瓦兰油田竞标并成功获得该油田50%的勘探开发权,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石油公司开始与伊朗合作开发大型油田。
Ⅱ 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特点
1.油气储产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储产量稳中有升,诞生了歼闹一批大型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3年超过5亿吨,新增天然气三级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先后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4个重大油气储量目标区,落实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7个亿吨级以上石油储量区和苏里格周边等3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区。经独立储量评估,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实现石油储量接替率1.097,天然气储量接替率4.37,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资源基础与此同时,中石油一批较大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油气业务实现持续增长。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中国石油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诞生。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国储量最大、规模最大的低渗透苏里格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资源保障能力增强。西南油气田的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氏塌罩我国第一个以气为主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也是国内第6个跨入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222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围、胜利深层、东北深层等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要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6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储量约4500万吨,天然气可采储量约739亿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经国土资源部审定,普光气田到2005年末的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根据审定结果,该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国海域共获得10个油气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海域的第一个深水发现———荔湾3-1,并有6个含油气构造的评价获得成功。该公司2006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99%,年内新增净探明储量4676万吨油当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拥有净探明储量约3.56亿吨油当量。
2006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中石油生产原油1.0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442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中石油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国内油气总产量的58%和76%。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当年中石油的油气总产量达到1.49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9%。中石化原油生产量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28%;生产天然气超过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6%。中石化“走出去”战略获得重要进展。预计海外权益油产量达到450万吨,增长了1.2倍。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涠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东、惠州21-1等油气田的先后投产,全年该公司共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3.4%,比3年前增长了21%。
2.经济效益指标取得进展
近年来衫腔,国际油价持续高涨,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较好,收获颇丰。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0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82亿元,利润3227亿元,利税47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突出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经济实力显着增强。但是,受油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公司的利润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该公司2005年的利润增长了38%,但2006年仅增长4.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利润增长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上年加快。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炼油行业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国内成品油价格和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检修任务繁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主要装置实现满负荷生产。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亿吨,比上年增长6.3%,但增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亿吨,增长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亿吨,增长4.6%。
全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比上年增长4.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柴油产量为1.4万吨,比上年增长5.5%;煤油产量为960万吨,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产成品油7349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汽油产量为2408.3万吨,增长4.81%;柴油产量为4605.17万吨,增长2.53%;煤油产量为333.45万吨,增长4.8%。中石化约生产成品油1.6亿吨。其中汽油产量为2546.0万吨,增长1.37%;柴油产量为6161.58万吨,增长5.83%;煤油产量为635.40万吨,下降4.15%(表1-1)。
由于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加快了乙烯产能建设的步伐。2006年我国乙烯总产量达到941.2万吨,增长22.2%。其中,中石油的产量为207万吨,增长9.5%;中石化为633万吨,增长15.3%,排名世界第4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乙烯领域为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所主导,但随着中海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06年年初建成投产后,其在2006年的乙烯产量就达到了64.62万吨。我国乙烯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现雏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三大石油集团及股份公司网站。
2005年国家发布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一大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启动。吉林石化70万吨/年、兰州石化70万吨/年、南海石化80万吨/年、茂名石化100万吨/年乙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抚顺石化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投产后,镇海炼化具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的标志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为43.5亿美元、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束了中海油没有下游石化产业的历史。
2006年是多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大连石化新1000万吨/年、海南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大连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可以看出,我国的炼化工业正在向着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6年,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运销衔接,优化资源流向,继续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增加市场资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销售成品油7765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零售量达47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中石化销售成品油1.12亿吨,增长6.7%。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207座,平均单站日销量7.8吨,同比增长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数量在2006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网络,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营加油站数量已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国际合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取得了进展,尤其是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有了很大发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深化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主力探区的滚动勘探,稳步开展乍得等地区的风险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储量6540万吨。同时加强现有项目的稳产,加快新项目上产,形成了苏丹1/2/4区、3/7区及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业量和权益产量分别为5460万吨和28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77万吨和8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为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为38亿立方米,同比约分别增长17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在苏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钙、高酸原油延迟焦化装置,3/7区长输管道工程也投入运营;该公司还新签订乍得、赤道几内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项目合同,中标尼日尔爾利亚4个区块;海外工程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31.9亿美元,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在国内,中石油与壳牌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正式投入商业生产,并向外输送天然气。
中石化“走出去”获得重要进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资约500亿元,获得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49%的股权,正在执行的海外油气项目达到32个,初步形成发展较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开发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权益石油可采储量57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450万吨。该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场,成功中标巴西天然气管道、伊朗炼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领域的主导地位,与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1亿美元,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把福建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时建设8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并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此前,中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资的扬巴6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找油”的战略已初见成效。但随着资源国对石油资源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油的旅途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5.管道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我国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继续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使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总长度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线已敷设完成。
成品油管道:国家重点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管道全长1842千米,年设计量为1000万吨;干支线全长670千米、年输量300万吨的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贯通输油,管道全长1143千米,设计年输量为1200万吨,将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区所属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东兴炼厂和海南石化等炼油基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是中国液化天然气(LN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第一个LNG试点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为260万吨的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液化天然气的购销协议,资源得到落实;一期工程年进口量为300万吨的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并与马来西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在我国,经国家核准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10余个。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气源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LNG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
6.科技创新投入加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石油企业努力实现稳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获得重大突破,EI-Log测井装备和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研制成功。这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中石油全年共申请专利800余项,获授权专利700项,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登记重要科技成果600项。2006年,中石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令人瞩目。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架构,相继组建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层面的研究院已达到8家,覆盖公司10大主体专业、支撑7大业务发展的20个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精干高效、协同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产欧Ⅳ标准清洁成品油的技术研究,为油品质量升级储备了技术;油藏综合地质物理技术、150万吨/年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空气钻井、高效柴油脱硫催化剂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建或改造项目,特别是海南炼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石化自主技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石化及合作单位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气田的发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推动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石化共申请专利1007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4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申请国外专利97项,获得授权61项。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3%,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高浓缩倍率工业冷却水处理及智能化在线(远程)监控技术”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发现、盘活了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复合油气藏和特稠油油群,该公司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国国有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彰显了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中石油与四川省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年产10万吨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面积约为4万多公顷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每年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计划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能的40%以上;形成林业生物柴油20万吨/年商业化规模;支持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达40万公顷以上,努力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中石化年产2000吨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在其位于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发基地建成,成为迄今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志性试验装置,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平台与支撑。中国海洋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备忘录,计划投资23.47亿元,建设年产能为1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国有大企业介入生物柴油领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整个生物柴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国石油工业存在的问题
1.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量也较低。根据全国6大区115个含油盆地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为1085.57亿吨,其中陆地934.07亿吨,近海151.50亿吨;地质资源量765.01亿吨,其中陆地657.65亿吨,近海107.36亿吨;可采资源量212.03亿吨,其中陆地182.76亿吨,近海29.27亿吨。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1/6;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5~1/7。与耕地和淡水资源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气资源分布不均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资源在北方。这种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了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资源量大于l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资源量30.7万亿立方米
3.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6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5亿吨,比2000年净增1.24亿吨。
到2020年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4.原油采收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罗斯的原油平均采收率达40%,美国为33%~35%,最高达70%,北海油田达50%,国外注水大油田的采收率为50%左右。我国的平均采收率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原油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内的完全成本,目前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组之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作为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为保证产量任务的完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将有限资金投向油气田开发和生产;而在新增可动用储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对老油田实行强化开采,造成油田加速进入中后开发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费用的上升。重组后的中石油,职工总数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太高,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很多。预算的约束软,乱摊乱进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没有认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够严格和科学,有时还出现成本不实的现象。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6.石油科技水平发展较低
我国石油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更差。基础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加以具体运用。如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水平井技术和地层损害等。另外,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理论尚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如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模糊理论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等。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表现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Ⅲ 中石油去非洲的工作人员在当地吃什么
中非银行大楼联合国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乍得排名倒数第五,国内80%人民生活在贫穷线以下。2005年,该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只有1,500美元 。乍得是中非国家银行和中部非洲关税和经济联盟的成员国之一,法定货币是中非法郎。连年不断的内战使外国投资者尽数撤离,1979年至1982年离开该国的人近来才开始对该国的发展重拾信心。2000年,外资开始大规模投入乍得的石油业,这有助推动该国的经济发展。
那个国家首都?? 靠近乍得湖和喀麦隆边境恩贾梅纳
恩贾梅纳
N'Djamena
乍得首都和第一大城市。位于西部边境洛贡、沙里两河汇合处东北侧。面积15平方千米。人口约51万人。热带草原气候,1月平均气温23.9℃,7月平均气温27.8℃。年平均降水量744毫米。历史上系撒哈拉沙漠南缘商队贸易要站。1900年法国在此建立军事据点,命名为拉密堡。1920年起成为殖民首府。1960年乍得独立后定为首都。1973年改今名。
中国带去的......肉干 瞎扯淡 他们百分之50以上是穆斯林2008年中乍贸易额为1.2129亿美元,同比下降15.3%,其中中方出口7995万美元,同比增长22.1%,进口4134万美元,同比下降50.8%。中方主要进口石油,出口电子器材、茶叶、纺织品等贾梅纳气候资料
日期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最高气温
(℃) 1961-1990 32.4 35.2 38.7 41.0 39.9 37.2 33.5 31.6 33.7 36.9 35.8 33.5
平均最低气温
(℃) 1961-1990 14.3 16.6 21.0 24.8 25.8 24.7 23.1 22.4 22.7 21.8 17.8 14.8
降雨量 (毫米) 1961-1990 0.0 0.0 0.3 10.3 25.8 50.3 144.0 174.4 84.3 20.3 0.1 0.0
日平均日照 (小时) 1961-1990 9.6 9.9 9.1 9.1 9.2 8.6 6.9 6.5 7.6 9.2 10.0 9.8
。大米 热带水果管保
Ⅳ 中石油在乍得有哪些油田
中石油在乍得有恩贾梅纳炼油田。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高大的钢铁水泥森林出现在眼前,是由中国石油建设并主导运营的恩租握贾梅纳炼油田,恩贾梅弊兄庆纳炼油田是乍得迄今唯一的炼油田尘孝。
Ⅳ 去乍得的中石油工作怎么样,危险吗,会计工作,速回
是不是临时招聘的那种??那种很累。
营地是不允许单独外出的,危险肯定有啊,主要是在营地里空虚,无聊的很。
Ⅵ 中石油乍得员工吃住条件
1.中石油现在实行五小工程: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你家有的基本都有,只不过房间不是单间,具体还得看加油站情况,毕竟不是每个加油站都一样。
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是中国销售收入最多的公司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截至2013年初,总资产达3478亿美元。中国石油自成立以来,根据《公司法》、《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备条款》等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建立健全了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该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均能按照公司章程独立有效运行。
3.中石油的企业员工待遇和住宿环境都很好. 加油站属于中石油的石油销售版块,在中石油内部福利是更好的,住宿环境很好,一般一间宿舍2-4人左右,电视,风扇等相关生活设施配备齐全,个别单位还有电脑,空调等,具体还得看各个加油站的具体情况。
拓展资料:
1.中国石油致力于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能源公司,成为全球石油石化产品重要的生产和销售商之一。中国石油广泛从事与石油、天然气有关的各项业务,主要包括:原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原油和石油产品的炼制、运输、储存和销售;基本石油化工产品、衍生化工产品及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天然气、原油和成品油的输送及天然气的销售。中国石油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实施资源、市场和国际化三大战略,着力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立安全环保节能长效机制,着力建设和谐企业,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能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