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苏丹为什么送中国石油
扩展阅读
如何低成本快速崛起 2025-07-29 10:31:29
石油裂解制丙烯什么意思 2025-07-29 10:26:24

苏丹为什么送中国石油

发布时间: 2023-05-29 01:24:42

⑴ 苏丹达富尔问题为什么和中国撤上了关系

在内地,达尔富尔问题一直没有被很好的宣传。达尔富尔,苏丹的一个地区名,多年前就有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的冲突,国际上一般认为是苏丹政府支持的加宁韦德组织针对达富尔地区的非阿拉伯平民的袭击导致的危机,称为达尔富尔危机,几年下来有超过20万人丧生。联合国希望能够派出维和部队,和非盟的维和部队联合在一起制止达尔富尔地区的种族屠杀。

但是苏丹政府认为达尔富尔问题是内政,不同意联合国派进驻维和部队,此外,苏丹政府还否认国际组织和人道主义救援机构的所有指控,仅仅承认在政府打击叛乱武装的过程中的确有一些平民伤亡。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中国投了弃权票。

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说,中国一直建议提案国在案文中写明“征得苏丹政府同意”这一安理会固定和惯用措辞,同时敦促提案国慎重考虑表决的时机。王光亚说,遗憾的是,提案国未能认真听取和采纳中方的忠言相劝。他说,鉴于对通过决议的时机和案文措辞本身均有保留,中方只能对决议投弃权票。而外交部发言人秦刚重申,中方主张联合国在苏丹的维和行动应征得苏丹政府的同意,并且主张有关国际行动,特别是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应征得苏丹政府的同意,这样才能使维和行动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另外有分析认为,中国是苏丹的最大投资者,中石油占有苏丹最大石油公司大尼罗河40%股份、喀土穆炼油厂、石化厂各50%和95%股份,并修建了750公里输油管及苏丹港30万吨油轮泊位。中国占苏丹全国出口额55%,大部分为原油出口。出于保护石油利益的考虑,中国一直反对美英等大国介入达尔富尔危机,反对制裁,不赞成联合国维和部队介入,并多次在安理会表决制裁行动时投出弃权票。中国政府还向苏丹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及物资援助等等。

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在积极通过活动呼吁有关国家制止在达尔富尔的种族屠杀,最有影响力的是‘拯救达尔富尔联盟’,由160多个非政府组织结盟组成,目的是提高美国社会对于达富尔危机的认识程度、敦促政府采取更多的干预行动,到今年6月底,第100万个签名的是希拉里·克林顿。

可喜的是,最近关于达尔富尔危机的问题露出了曙光,《亚洲时报》最近的一篇文章说:“中国对国际社会在人泉纪录方面的批评一向甚少积极回应,但近几个月西方人权组织显然成功地找到了着力点:因为认定中国为‘苏丹达尔富尔屠杀的帮凶’,西方有人发起杯葛2008奥运的运动;近日,中国罕有地委出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向苏丹政府施压,又派遣工兵队协助落实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国际人泉组织的行动一次比一次有影响力,达尔富尔将是一个烫手山芋,持续考验北京的政治外交智慧。”

⑵ 中国的石油来自哪里

中国石油来自何处 那么,这么多的进口石油,来源于哪些国家呢?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原油进口的来源国家中,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沙特、安哥拉、伊朗、俄罗斯和阿曼。这五国对华原油供应国的进口总量增长区间在3.7%到22.4%之间。 当前,中东仍然是我国石油进口最多的一个地区。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东还将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沙特是其中翘楚。2007年,我国从沙特进口了2633.2万吨原油,同比增长10.3%。伊朗在中国进口原油市场中排位第三,2007年我国从该国进口原油2053.7万吨,同比增长22.4%。目前我国与沙特、阿曼、也门、卡塔尔、阿联酋等国签订了长期进口原油合同,总量占进口原油的40%。据悉,沙特时下正在追赶一个在2010年底前每天向中国出口100万桶原油的目标,这个数字相当于非洲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安哥拉每天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 自从1992 年开始,非洲原油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也逐步扩大,从安哥拉、苏丹和刚果的原油进口量成倍上升。尤其是近一两年,非洲是我国原油进口增幅最大的地区。2007年,我国从安哥拉进口2499.6万吨原油,使安哥拉成为我国原油的第二大供应国。苏丹是中国苦心经营多年、比较成气候的海外阵地,也是中国在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投资,覆盖勘探、采油、输油管、炼油厂和港口等各领域。2007年中国从苏丹进口原油1030.6万吨,同比增长112.6%。 中亚是我国进口石油的又一重要地区。2005 年12 月16 日,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投产。通过这条管道,目前已累计进口原油653.74万吨。2007年,中国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原油进口量大增,增幅为123.5%。中国还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进口石油。 在众多的对华进口来源国中,供应量增幅最快的是加拿大,平均增幅达到了973.5%。但出乎意料的是,俄罗斯的对华出口量同比下降了9个百分点。俄罗斯是中国进口原油的第四大供应商,2007年,我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1452.6万吨。对此,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认为:"进口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石油,是中国对外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继续稳定并扩大该地区的石油进口量。因为,这个地区的石油来源,对中国来说,安全系数最高。" 中国进口石油的目光还投向了美洲大陆。中国与委内瑞拉、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等国都有石油合作项目。2007年,中国从委内瑞拉进口原油411.5万吨,从巴西进口了231.5万吨。 就上述所有进口石油来源地而言,中国的进口原油中,约45%来自中东,32.5%来自非洲,3.5%来自亚太。对此,能源研究战略专家认为,这种来源结构"存在相当大的风险"。中国目前的一些合作伙伴诸如伊朗、苏丹、尼日尔爾利亚、利比亚等都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这给中国的能源供给带来了变数。 专家认为,为了预防上述地区不可预料的政治风险,在已有来源的基础上,应继续扩大风险系数小的石油进口来源地。因此,中国需要尝试从中亚、俄罗斯、拉丁美洲等地寻找更多新的石油来源。推行石油进口的多元化策略,应成为中国新能源外交的一个重要思路。

⑶ 中国政府与苏丹的能源合作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石油产业的迅猛发展,首先带动了苏丹国民经济的发展。近5年来,苏丹国民经济增长率每年都达到百分之八以上。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推动了苏丹的政治和解进程。在过去两年中,苏丹政府先后同苏丹南部、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反政府组织签署了和平协议,使国内形势基本稳定下来。
中苏能源合作还扩展到其他领域。中国帮助建设的吉利电厂一期工程已经完成,装机容量为20万千瓦,占苏丹现有总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正在建设中的二期工程,其装机容量也将达到20万千瓦,将完全解决苏丹首都喀土穆的电力需求。由中国承建的麦洛维大坝工程,水电设备装机容量为125万千瓦,2008年底建成后,不仅将解决苏丹全国的供电不足问题,而且还有部分电力出口。
第三,中苏能源合作大幅度增加了当地就业机会,其中直接就业人员超过10万人。在中苏石油合作公司甲方单位中,中方工作人员仅占百分之十,而苏方工作人员多达百分之九十。在乙方单位中,苏方工作人员所占比率也高达百分之六十五。而石油产业发展所产生的间接就业机会则更加可观。
中国在帮助苏丹开发能源和矿业的同时,也帮助培训当地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为苏丹的能源和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员基础。另外,中国公司还在当地修建公路、医院和供水等配套设施,使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显着改善。
中国帮助苏丹发展经济,不附加任何条件,也不借机干涉苏丹内政,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树立了榜样。

⑷ 南苏丹脱离大国独自建国,带走全部石油资源,为何反倒穷得叮当响

南苏丹,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它由苏丹南部10个洲分裂出去而建立的,立国到现在才9年。南苏丹从苏丹独立建国的时候,带走了大部分的石油资源,本来以为可以躺在油田上,过着富足的生活,结果现在穷到揭不开锅。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有三:1、国内战乱不停;2、国内没有石油工业基础;3、石油没有出口渠道。

3、石油没有出口渠道

在国际上,很多国家靠出售原油,赚得盘满钵满。只不过,苏丹无法效仿。南苏丹是一个内陆国家,没有港口,难以出口石油。然后它的周边国家,都是穷国,对原油的需求,基本上为零。因此,尽管南苏丹占有大量的石油,但根本无法产生收益。

⑸ 叙述世界石油工业的诞生时间、地点、标志、背景

150年前,现代石油工业诞生了!爱也石油,恨也石油。石油是什么?一言难尽话石油——

1859年8月28日,德雷克上校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第一口现代工业油井。从此,石油走向现代经济舞台。

150年过去了,从北美到非洲,从陆上到海洋,笔直林立的钻塔、绵延万里的管道、闪着银光的反应塔,无不勾勒出石油版图的壮美和雄阔。

“石油黑金”、“石油血液”,这是人们对石油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形象比喻。

“石油政治”、“石油工具”、“石油美元”、“石油战争”、“石油危机”、“石油风云”、“石油外交”,反映着当代世界石油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紧密关系。因为石油,许多国家变得更加富庶;因为石油,人类更加走向文明。

沧海桑田,难以阻隔人类对光明的追求。滚滚车龙,霓裳艳影,石油带给人类生活的变化有目共睹。我们难以想象无油社会的情景。

历经150年,石油,成为碳化氢社会的永恒主题。

1、经济篇

在每一朵玫瑰的后面,也有12克石油。

现代石油工业一诞生,便势如破竹。1860年,美国宾州的石油产量为45万桶,到1862年,便猛增到300万桶,到1880年,更是连增8倍,达到2628万桶,当时,全球80%以上的石油产量都在美国。

面对石油,人类的科技和工业发展却没有做好准备。当时,开采石油仅是为了提炼煤油用于照明。易燃易爆的汽油却被当废物扔掉。150年后,人们又怎会想到,等待加油的人排成长龙。每一次的汽油调价,会使开车的人心惊肉跳。

内燃机的发明,使人类对石油的使用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汽车的诞生,更使石油从灯油时代开始进入动力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石油崭露头角。空战、机动坦克战和快速海战初现,安全可靠而又充足的石油供应日益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石油作为战略物资的价值充分体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石油产量和消费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石油化工产品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石油,不仅是照明燃料、动力源泉,更成为重要的化纤、化肥、化工原料。

“尽管只有150年的时间,但石油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之深远,可与几千年前的农业革命相比。”有专家说。

如今,全球6亿辆汽车依赖着石油。过去50年内,历次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都归功于石油添加剂,如化肥、农药、杀虫剂的使用和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合成纤维降低了服装造价;飞机方便了洲际旅行;而电视机、键盘、香料等石油制品,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难怪有人说,就连一朵玫瑰的后面也有12克石油。因为栽培玫瑰的温室需要取暖,肥料和喷洒的农药也由石油制成。

滚滚车龙,霓裳艳影,没有石油,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就没有现代文明。

因为我们,生活在石油时代。

2、政治篇

谁能控制石油,谁就能控制世界。

石油杠杆影响全球政治。有了石油,在上世纪70年代,前苏联主要靠出口石油建立了稳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北海石油的开发,极大刺激了英国和挪威经济的发展。石油富矿,让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在近几十年来突飞猛进。中东国家一跃在当今国际社会举足轻重……

石油,已经牢固地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志。

格林斯潘说:美国发动伊战的主要目的是石油。

当俄罗斯和乌克兰因天然气气价发生纠纷时,法国《欧洲时报》刊文说,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一度沸沸扬扬的天然气纠纷终于平息。事实上,当能源问题遭遇政治冲突,以天然气作为谈判筹码并不出人意料,甚至可说是俄罗斯做出的“自然选择”。当能源遭遇政治,缺少能源的欧盟在政治上难免“气短”。

在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中,保障石油安全,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

经合组织联合建立的国际能源署(IEA),其主要职能就是促进其成员国建立应急石油储备,并协调突发事件引起石油供应中断时成员国之间的石油调配问题。

而培育本国的“壳牌”、“埃克森”也成为许多国家的追求。因为,大公司有大作用。属于自己的石油跨国公司,是国家实力的标志,代表着国家利益,对世界石油资源有着巨大的掌控力,也是真正保证国家石油安全的基石。

对于石油的依存度,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指标。而迈入产油国行列,则意味着摆脱贫穷。

1997年,在中国石油等合作伙伴的帮助下,苏丹一跃从石油进口国成为石油出口国,这个当年极为贫困、饱受战争摧残的国家,经济连年快速增长,和平也降临到国内。苏丹总统巴希尔由衷地说:“中国石油不但为我们带来了石油,也为我们带来了和平。”

3、版图篇

石油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使石油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如果石油像空气、水一样随处可以得到,那么,石油即使再重要也不会引起人们的痴迷。石油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使石油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65%集中在中东地区,而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63%的“发达国家俱乐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美国、日本、德国等30个国家的储量仅占世界的8.3%。西欧和北美石油消费的44%依赖于国际供应,日本、德国、法国等经济大国消费的石油几乎100%依赖国际供应,而中东地区国家80%的石油生产直接为了出口,石油出口收益是其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008年,美国消费石油8.845亿吨,占当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2.5%。

人类对石油巨大的需求,让“石油衰竭论”的声音有了市场。然而,全球石油人的努力,让石油站立得更加伟岸。

人们已不再奢望从陆上发现露出油苗的油砂山,不再奢望到风景如画,甚至平坦如砥的平原去发现常规油田。随着勘探开发行业走向更加偏远和复杂的国家及地区,人类的目光已瞄准难以开采的低渗透油气藏、稠油及油砂油藏,甚至深海油藏。

科技,让人类成为“万能的上帝”。人类科技的进步,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而石油工业,如今正在创造这样的神话。

海洋,台风巨浪、潮汐海流等,让这里成为石油勘探的禁区,而搬迁拖航、油气集输、后勤补给等困难,让投资浩大,石油公司望而生畏。但如今,在全球获得的重大勘探发现中,有一半来自海上,特别是深水区域。

北冰洋的寒冷也不能挡住石油开发的步伐。去年,美国地质勘探局公布了一份关于北极地区的石油报告,北极圈内可利用石油储量预计为900亿桶,相当于世界未探明储量13%的石油,未完全探明的、可获取的天然气储量估计为47万亿立方米,相当于俄罗斯已知全部储量相当的天然气。

北极,一方净土,也是人类的又一福音。

4、油价篇

石油价格,操纵全球经济。

据亚太经合组织估计,石油价格一桶每上升10美元,就会使全球通货膨胀率上升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下降0.25个百分点。2008年6月,国际油价跨过143美元一桶。此后不久,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诞生了。世界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石油价格,操纵着全球经济的作用可见一斑。

许多人有所不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世界油价长期徘徊在每桶1.8美元上下。廉价的、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的强大动力。这也导致了产油国与西方的矛盾。于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此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全面掌握了油价的主动权,油价节节攀升。

如何为石油这一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商品科学合理地定价,许多经济学家绞尽脑汁,先后创立了豪泰林理论、成本分析理论、市场博弈理论、计量经济理论等多种定价理论。

但市场是最为活跃的。价格,有时并不能起到普通商品意义上的保持供需均衡的作用。石油输出国单一的石油经济结构容易造成油价的暴涨和暴跌。政治形势和军事斗争也在左右着国际油价。

随着石油金融化的进程,投机资本参与炒作,使石油价格更多的来源于投机价格。加强交易监管,避免过度投机,稳定国际油价,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

过高和过低的石油价格,犹如双刃剑,对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造成很大的伤害。能源供应国和消费国之间加强对话,不断增加依存度,增加合作,利益更加密切。

5、企业篇

从石油托拉斯到跨国公司,石油企业正变得更大更强。

早期的石油生产者如过江之鲫,而只有拥有巨额资金、先进技术的石油公司,才能成为竞争的优胜者。

1863年,约翰·洛克菲勒通过合资创办“精进炼油厂”以及标准石油公司,几乎垄断了美国的炼油业。他步步为营,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石油托拉斯,让他和摩根、卡耐基等亿万富翁齐名。

为了扼制垄断,1911年美国政府将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强拆为34个小公司。

这些新的实体在各自的地盘内迅速发展。与欧洲等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一同竞争,形成“石油七姊妹”,分别是埃克森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BP公司、雪佛龙公司、海湾公司。

而欧佩克的兴起,将世界石油秩序引入新的阶段。

减产、提价、禁运,欧佩克成为国际石油秩序的主导者。跨国公司逐渐淡出石油上游产业。石油,变成了阿拉伯国家的“软黄金”。

世纪之交,大刮大型石油企业重组风。BP公司收购阿莫科,埃克森与美孚公司合并,道达尔与菲纳公司、埃尔夫公司合并,雪佛龙和德士古、优尼科公司合并……

变得更强更大的石油公司富可敌国,埃克森美孚公司,2008年销售额达到4428.51亿美元,相当于2008年全球排名第17、18位的比利时和瑞典国民生产总值。而在财富500强企业排名中,大型石油公司均排在了前列。

国家石油公司的崛起,也成为一大特色。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印度ONGC公司等,完全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并展示出强大的竞争实力。

它们对世界原油市场原来的“四姐妹”,即埃克森美孚、皇家荷兰壳牌、英国石油公司与雪佛龙形成了巨大挑战。

6、未来篇

走向绿色、注重环保,讲求责任,石油迈向新纪元。

2007年2月28日,中国石油首度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向公众展示“奉献能源、创造和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

“BP”本来是英国石油公司的英文缩写,随着BP向全球100多个国家拓展业务,BP将其公司的意义解释为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

壳牌对绿色的表达是分享壳牌。严格的HSE管理,注重环保,注重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带给人们更多的绿色希望。

在去年召开的第19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以“世界在变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作为会议主题,技术发展与社会责任成为大会的中心议题。

大会还颁布了“世界石油大会卓越贡献奖”,颁发给技术与社会责任两个领域里的杰出贡献者。

世界石油大会主席兰道·高森指出,如今石油石化企业已经不能孤立经营了,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石油石化企业运营的“社会许可证”,是企业成功的必备条件。获得第19届世界石油大会社会责任卓越贡献奖的雪佛龙公司,则是因其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突出成绩。

为了扩大责任投资的社会效益,在苏丹,中国石油热心公益,真诚帮助当地人民,苏丹的受益人群超过了200万;BP公司开展的太阳能发电技术援助项目,可以解决菲律宾南部100多万居民的生活用电问题;埃克森美孚公司开展安哥拉教育、健康投资项目,以解决安哥拉南宽扎省妇女和孩子的教育及健康问题……

石油,不再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高科技、大工业、走向绿色、注重环保、讲求责任、走向和谐,让石油更加庄严神圣。

——摘自《中国石油报》

⑹ 哪个国家石油只给中国

安哥拉石油只给中国。在安哥拉内乱结束时,整个国家百废待兴。除了中国外并没有哪个国家愿意为其提供帮助,中国让安哥拉全国人民看到了希望,此外中国还有大量专业人士,到安哥拉帮忙搞国家建设,快速改变了安哥拉国家经济。

安哥拉因为丰富的石油资源,国力一再提升,不少国家希望能高价获取,安哥拉部分地区的石油开采权,美国甚至出价300亿美元,不过还是被安哥拉拒绝了,安哥拉为了回报中国的帮助,将石油开采权交给了中国,油田任意中国开采。

石油产品:

石油产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广泛的作用与功能,其经提炼生成的产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石油是不同烃化合物的混合物,通过一次加工,主要采用常压,减压蒸馏的简单物理方法,将石油切割为沸点范围不同,密度大小不同的多种石油馏分。

石油二次加工是主要用化学方法或化学。物理方法-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焦化、减黏、加氢裂化、溶剂脱沥青等)以提高某种产品收率,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化学过程的第三次加工生产很多化工产品。

大体上,石油产品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6类。 其中,各种燃料接近总产量的90%;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产量约占5%。经过加工石油而获得的各类石油产品在不同的领域内有着广泛的,不同的用途。

⑺ 达尔富尔危机的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由来

2004年4月1日,在非洲联盟调解下,苏丹政府与苏丹解放军及正义与公正运动的代表在乍得首都举行了谈判,4月8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同年7月15日,双方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了第二论谈判。反政府武装提出六点要求,主要是解除达尔富尔阿拉伯民兵组织武装、对所谓种族灭绝和种族清洗进行国际调查、释放战俘、把谈判地点从埃塞俄比亚转到中立国等要求,苏丹政府拒绝接受这些要求。4月17日,此次谈判宣告破产。同年12月,在尼日尔爾利亚首都阿布贾又举行了第三论谈判,也未取得任何进展。
一年多来,经过中立国乍得和非洲联盟多次协调,阿布贾谈判仍在继续,谈谈停停,至今仍未解决任何实质问题。为此联合国安理会于今年上半年曾发布1590和1593号两项决议,要求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在非洲联盟的协调下尽快停止武装冲突,和平解决争端。自去年4月8日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签署停火协议以来,双方之间未发生严重武装冲突,但反政府武装袭击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人员和抢夺援助物资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 中国对非洲石油的探险是从苏丹开始的。1995年,中石油开始进入苏丹。短短几年时间,苏丹已成为中国重要石油来源。目前,中石油在苏丹拥有12家企业,占有苏丹最大石油公司大尼罗河股份公司40%、喀土穆炼油厂、石化厂各50%和95%股份,并修建了750公里输油管和苏丹港30万吨油轮输油终端。苏丹政府对华出口额一度占总额的55%,其中大部分为原油。2004年1至4月,从苏丹港出发的25艘油轮竟有19艘开往中国。
通过中国的投资,苏丹在1999年成为石油出口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通过在苏丹的石油开发,中国开始逐步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正因如此,中国需要苏丹政府保持对国家的控制,以确保自己的能源利益;而苏丹方面也需要中国的扶持,从而能在日益孤立的国际舞台上继续周旋。 中国是苏丹最大的贸易伙伴。据商务部提供的信息,1997年以来,在石油开发项目带动下,双边贸易量猛增。2001年,苏对华贸易占其外贸总额的35%,其中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55%,从中国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14%。2003年1月到12月,中苏进出口总额达到19.2亿美元,其中中国从苏丹进口14.4亿美元。中国从苏丹进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油。
目前大部分西方国家的投资已从苏丹撤走,只有中国公司仍继续活跃,其中以中石油的规模最大,占苏丹最大的石油财团40%股份。中石油拥有4个苏丹油田的开采权,其中3个已经投产,年产量超过2600万吨。中国还投资兴建炼油厂及铺设输油管道,协助苏丹出口石油,现时原油出口占苏丹外贸收入的70%,其中大部分出口到中国。
1996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标获得苏丹穆格莱德油田1、2、4区块开发权,并负责组建作业集团———大尼罗河股份有限公司,中方占最大股份(40%)。该项目由3个区块和一条原油外输管线组成,1999年6月完工,8月底出口了第一船原油,目前日产原油25万桶。该项目自运营以来效益显着,对促进中苏两国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外,中国在苏丹首都喀土穆还有炼油厂、石油化工厂。中油集团和苏丹政府各占喀土穆炼油厂50%的股份,项目于2000年5月正式投产,年加工能力为250万吨原油,目前运行良好。中油集团占喀土穆石油化工厂股份的95%,苏丹政府占5%。2002年3月5日正式投产,设计年产1.5万吨聚丙烯。
除了投资,中国早在1981年就开始在苏丹进行劳务承包。中国在苏丹的承建项目包括石油化工、港口、电站、房建、路桥等。外交部西亚非洲司对本报记者说,中国在苏丹大约有3000人。据了解,中方人员主要是公司代表和承包工程的劳务人员,但中国公司主要集中在苏丹中南部地区,而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
因为在苏丹拥有重大的石油利益,若苏丹局势太过波动,也会影响中国的利益,所以中国对苏丹采取中庸政策,不向其施压,也不赞成制裁,游说苏丹政府接受联合国派驻维持和平部队,自己也积极参与了维和行动,先后派遣430名军人进驻苏丹,除协助维和任务外,也间接保护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利益。
维和部队数千名成员以非洲联盟为主,中国是少数参与苏丹维和部队的非盟以外国家,可见苏丹如何信赖中国。美国去年要求扩大维和部队至两万人,幷要求派遣联合国其他国家的军人,该建议被苏丹拒绝,中国起初也反对建议,但近月态度转变,分析估计胡锦涛在会见苏丹总统巴希尔时会协助联合国进行游说。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在非洲的外交工作一向以国家利益先行,石油及矿产等天然资源是首要目的,其次就是非洲国家的票源。自2003年至今,胡锦涛先后三次出访非洲,三次访问的国家鲜有重复,几乎48个非洲邦交国都亲自探访过。虽然非洲国家都是穷国小国,但在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却拥有实实在在的投票权,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推动利益攸关的议题时,需要其他成员国的支持,而香港前卫生署长陈冯富珍得以当选为世卫总干事,已证明了非洲票源的实力。
然而中国虽然付出很多,却没有收到预想的回报。由于担心中国的垄断地位,近年来苏丹政府通过种种手段打压中国石油公司。作为最大股东的中石油,却屡屡在当地各项招标中失败,或被迫以高价签标。
西方对苏丹实行经济制裁导致在当地控股的中石油面临国际困局。中国政府坚持“不干涉”原则,对苏丹政府使用中国资金、武器支持阿拉伯民兵不闻不问。当地大使馆又对中资企业和中国经济利益保护不力,对中国企业间的协调问题熟视无睹,一味将问题往国内推诿,造成中石化、中石油恶性竞争,结果被苏丹利用而两败俱伤。 由于达尔富尔人道危机愈演愈烈,中国出于构建国际战略的考量,不可能公然反对联合国相关决议。另一方面,顾及中国在苏丹石油利益,又势难转而支持国际社会对达尔富尔的干预,真可谓向前失分,向后也失分。苏丹拿着中国提供的武器在达尔富尔大打出手,给中国造成巨大外交麻烦,同时又毫不客气地打压中资石油公司,使其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面对这种两头不讨好的困局,一些中国观察家认为是“美国力图打压中国的企图”,主张加大对苏丹政府的支持力度。但有识之士指出,必须检讨中国在苏丹的外交策略和经营理念,用更理性、更负责的政策来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和经济利益。

⑻ 中国支持哪个苏丹啊

中石油经营苏丹10多年了,苏丹供给中国石油占中国每年进口石油的三分之一,苏丹产油区80%在南苏丹,北苏丹的炼油厂多为中国所建,南北分立后中国面临尴尬境地,中国在苏丹的投资很多,南苏丹之所以能独立也是由于背后有美国的支持,中国两头都有利益,只能在中间和稀泥,美国如果重返南苏丹市场,对中国威胁很大 ,目前中国是哪边都得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