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科学技术是什么
扩展阅读
车链子怎么拆无工具 2025-07-01 20:34:49
合肥钻石证书怎么看 2025-07-01 20:32:35

石油科学技术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4-26 12:53:03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是学什么的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就是石油化学工业,指化学工业中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化学品的领域,广义上也包括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作为一个新兴工业,是20世纪20年代随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而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长起来的(见石油化工发展史)。战后,石油化工的高速发展,使大量化学品的生产从传统的以煤及农林产品为原料,转移到以石油及天然气为原料的基础上来。石油化工已成为化学工业中的基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1、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石油化工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核心能力:具有本专业领域内坚实的基础理论,较广泛的专业科学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学生应掌握必备的石油化工生产基础理论,熟练掌握石油化工生产专业技术,同时具备机电、仪表、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一门外国语。
3、实践教学环节:化学理论基础、化工理论基础、化学工程、石油炼制工艺学、有机化工工艺学、高分子工艺学、化工设备、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有机化工产品合成、检验等综合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⑵ 大学里的石油工程技术学的都是啥

石油工程技术主要课程:技术经济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力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流体力学、渗流力学、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油田化学、钻采新技术等。
就业分析:
石油工程是对石油资源进行开发、使用、研究的一种系列工程,主要针对油气田的工程建设,如油气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石油工程专业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同学们在前两年主要学习技术基础课,如计算数学、电工电子学、油田化学、油田地质学、工程流体力学等;大三开始学习与实践相关的专业课程,包括采油工程、油藏工程、钻井工程、天然气开发与开采、油气管道设计与管理、采油工程施工与管理等。此外,石油工程的同学还要到工厂或油田进行实践与课程实习。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可以说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同时又是世界排名第五的石油生产大国。石油工业作为一种基础工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石油生产领域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性强的特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石油企业人员的不断更新,在石油生产管理与技术应用方面,将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石油生产企业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 就业去向:主要到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储层评价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⑶ 十大石油科学技术有哪些

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
1.勘探理论和技术创新指导发现牛东超深潜山油气田
2.陆上大油气区成藏理论技术突破支撑储量高峰期工程
3.油田开发实验研究系列新技术新方法获重大进展
4.复杂油气藏开发关键技术突破支撑“海外大庆”建设
5.中国石油首套综合裂缝预测软件系统研发成功
6.精细控压钻井系统研制成功解决安全钻井难题
7.随钻测井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8.输气管道关键设备和LNG接收站成套技术国产化
9.委内瑞拉超重油轻质化关键技术完成首次工业化试验
10.单线产能最大丁腈橡胶技术工业应用达到长周期

⑷ 什么是石油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

进入21世纪,石油加工科学技术的首要任务仍然是为了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其中环保技术是需要研究解决的一大课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全世界的呼声。一些国家对石油加工工业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所采取的措施耗资会很大。

一个不排放有污染的废水、废气、废物,不造成噪声的石油加工厂将是21世纪的目标。为此应在现有环保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开发无泄漏、不排放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对污水和废气的处理可考虑研究开发高效吸附剂或离子交换树脂,回收低浓度的排放物质。对噪音的处理:1.要求机械制造工业发展低噪音的机械;2.从设备安装上寻找噪音源并寻求解决办法;3.邀请声学专家共同研究如何防止噪音的传播。

炼油工业另一个重要的环保任务,是提高发动机燃料的质量,以求减少排气中氮、硫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烃类以及铅的含量。根据国外环保要求,汽油和柴油的氢含量应高,芳烃和外烃含量应低,还不能加铅。这就需要炼油科研工作者对现有催化裂化、重整、加氢等技术沿着少产芳烃、多产异构烷烃这个方向加以提高,同时探索发展新的加工工艺和催化剂,比如高异构化性能的减压馏分加氢裂化催化剂。有关内燃机排气污染问题,不少人认为解决的办法从改进发动机设计入手比从改进燃料入手更为有效。促进发动机设计部门与燃料研究部门共同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是重要举措。

炼油和石化领域可进行探索和创新的课题很多,但要得到推广应用,开发的成果无论是产品、工艺或催化剂,都必须比国内外现有的在质量和成本上有明显的优势才有实现可能。

⑸ 石油技术集成是什么

石油技术集成是借用计算机技术用语,表示技术的汇集拼接、协同整合和优化使用的做法。“集成电路”指使用一定的工艺,将电路的各种元件及相互之间的连线,制作在半导体或绝缘基片上,使它们形成紧密联系的整体电路,称为集成电路。根据集成度(一块半导体芯片或一个组件内组装的线路单元数)不同又可分为大规模集成电路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石油科学技术在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协同”工作脊陵趋势,即强调多学科之间互相配合,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发挥各自优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入8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技术的综合化又有了新的特点,由“协同式”工作向集成化发展,即从基础数据一开始就强调集成,并且在不同层次上层层集成。半个多世纪以来,石油工业在这方面发生了三次飞跃和四个层次的集成,出现了一批I2企业(信息化×集成化企业)。
第一次飞跃是在20世纪50—60年代,随着测井和二维地震技术的广樱茄戚泛应用,数据采集量大幅度增加,其成果表现在以油藏描述技术为代表,改进了人们对地下构造的认识,发现了一大批构造油气藏。这次飞跃,对生产率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顶峰。
第二次飞跃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三维地震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新的飞跃。对地下认识的重点,从构造解释转移到三维油藏描述和油藏模拟上,反映在生产上是发现了一大批地层及岩性圈闭油气藏。
第三次飞跃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信息的集成程度增加了,从单个过程、单个领域延伸到了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
油公司勘探开发作业管理四个层次的集成(综合一体化)是指:(1)数据集成。解决不兼容、不同格式与数据结构的问题,实现为所有应用人员提供通用的“即时信息”。(2)专业集成。在项目组内的专业集成,以多学科团组重组工作流程。为此需要四个方面技术支持:能即时访问数据;跨学科易于共享数据的集成应用软件;高度交互的计算环境;三维模拟与可视化技术,深化项目的工作过程和成果。(3)纳扰部门集成。即不同项目组之间的工作集成。如油藏描述小组与钻井小组及地面工程建设装备小组的工作一体化,以缩短油田开发决策与建设周期。(4)全企业范围的集成。顶层人员能够交互使用公司积累的知识资产,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个企业达到这样的境界,称为I2——信息化×集成化企业。在2000年,全球最先进的企业中,大约只有17%能达到企业集成层次,而多数仍处在前两个阶段。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最近又有信息化、集成化与智能化再次集成聚合的提法,即I×I×I×=I3企业,是企业面向21世纪的目标。
集成化的趋势还反映在随着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深入,客观上集成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如果企业内部的集成度已不能适应这种需要时,必然推动跨专业跨企业的联盟、重组甚至兼并。

⑹ 中国石油科技发展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新中国的成立,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石油科学技术也随之发展进步。有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50年代学习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学习借鉴外国经验,着手培养石油专业人才队伍,建立科研机构,开展油气资源调查,探索发展道路。当时引入苏联物探装备,学习他们的技术和经验。1951年成立了第一个地震队,应用“51型”光点式地震仪,使原来主要靠地面地质调查的油气勘探方法发展到能用物探技术,向覆盖区查明地下构造。从苏联引进的半自动电测仪,用自然电位测井和电阻率测井划分岩性电性;试油、钻井技术也基本向苏联学习。1954年,玉门油田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为老君庙油田“L”油藏编制了“边外注水,顶部注气”的开发方案,是中国第一个油田开发方案。1955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是这个时期主要的成果,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油田。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足够的油田开发技术力量,克拉玛依油田总体开发方案由石油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和苏联全苏石油科学研究所共同编制。
(2)20世纪60—70年代自主创新、快速发展阶段。
以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为标志,中国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石油科学技术也跨进了自主创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大庆油田的发现,推进了陆相油气地质理论的建立,使人们彻底摆脱了“陆相贫油”的束缚,积极探索陆相地层生油、成藏的规律。大庆油田的地质家分析了松辽盆地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全过程,提出一个生油凹陷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在此系统内,生、储、盖、圈等静态条件和排、运、聚、保等动态过程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这种认识,大大早于西方在20世纪80—90年代提出和流行的“成油系统”理论。
与此同时,深化和推动了湖盆沉积学的研究。大庆油田不断加深对油藏储层的认识,从早期小层对比、“油砂体”研究,发展到“细分沉积相”研究,形成了一套“沉积作用—非均质性—油水运动规律”三位一体的沉积微相研究方法,丰富了储层沉积学和油田开发地质学的理论,而且在指导实践中为以往各个阶段的接替稳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
(3)20世纪80—90年代自主攻关与引进结合阶段。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标志科学春天的到来。1979年,石油工业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石油科技工作会议,拨乱反正,恢复建立科研院所和健全科技工作体系。之前,1978年在部机关成立了科学技术司,组成石油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1979年,又成立中国石油学会。这些是石油科技急起直追、加速发展的重要组织保证。
在国家科委组织全国各行各业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的大背景下,从石油工业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生产需要,组织了多个五年攻关战役。继“六五”期间的“天然气地质”、“数字地震”、“高含水期油田开发调整”、“稠油开采”等重点攻关之后,“七五”期间,组织了“低渗透油田改造”,“滩海、沙漠、黄土塬地震技术”,“定向井、丛式井钻井”,“保护油层的完井技术”,“化学驱油技术”等系列配套的技术攻关。“八五”期间组织“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天然气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沙漠公路”、“聚合物驱油”等技术攻关。“九五”期间,组织了“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研究”、“大中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大庆油田年产5300万吨至2000年稳产技术研究”、“复合驱三次采油成套技术及矿场试验研究”等攻关项目,还有“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理论与分布预测”、“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础研究”,列入国家“973”项目计划。
(4)世纪之交,国内国外两个空间互动发展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施“走出去”石油国际化经营战略,使石油科技进入一个国内发展与国外锤炼相结合的阶段。一方面国内继续为勘探开发更加艰难的目标服务;另一方面要面临国际市场许多新的挑战。中国石油开拓海外市场,逐步形成非洲、中亚、南美、中东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在全球29个国家地区执行着近81个油气投资合作项目。业务范围从单一的合作开采,向跨国并购、风险勘探和上下游一体化发展。依靠国内长期积蓄的科学技术实力,充分展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水平。在苏丹l/2/4区块项目国际招标中,中国石油在与10多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用3年时间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建成l/2/4区块项目,在国际舞台树立了良好的商誉。在秘鲁,仅用3年时间,将开发已逾百年的塔拉拉油田,从接手时的年产油仅8万吨提高到32万吨,被秘鲁媒体评为“20世纪秘鲁石油界的最大新闻”。在哈萨克斯坦,应用肯基亚克盐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技术,成功开发苏联未能开发的油田、打出日产超千吨的高产井,短短三年时间,建成了20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让那若尔油田应用气举采油新技术,攻克了高含硫防腐、气举阀投捞等难题,原油产量由190万吨/年提升到400万吨/年。同时中哈原油管道建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油气混输工艺技术的成功实施,攻克了世界级长距离油气混输工艺技术难题。对外工程技术服务,在地面工程建设、钻井工程、测井、录井、测试等方面,依靠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抢占市场制高点,努力提高经营管理和国际化运作水平,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在走向国际大市场的过程中,石油科学技术真正接受了检验,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新的活力。

⑺ WPC是什么的简称,化工方面

1、WPC
世界石油大会(World Petroleum Congress -- WPC) 是一个国际性的石油代表机构,是非政府、非盈利的国际石油组织,被公认为世界权威性的石油科技论坛。它的全称是“世界石油大会——石油科学、技术、经济及管理论坛” (World Petroleum Congresses -- Forum for Petroleum Science, Technolog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世界石油大会1933年8月在伦敦成立,每4年举行一次,从第14届大会以后改为哪闭扮每三年举行一次。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中断活动。1951年恢复活动。其宗旨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加强对世界石油资源的管理,不断促进世界石油态罩工业对先进的石油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对有关的经济、金融及管理问题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和促进石油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在世界范围内为石油科技人员、管理者和行政人员交流信息和讨论研究提供论坛。组织机构有大会、常任理事会和执行局。总部设在伦敦。主要出版物为《大会公报》。
至2001年9月,该组织共有李灶59个主要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入会,代表着世界上90%以上的石油天然气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
1979年9月13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10届大会通过决议,中国国家委员会被接纳为该组织常任理事会成员。1997年10月12日至16日,第15届大会在中国北京举行。
2、木塑复合材料(Wood Plastic Composite)

⑻ 中国石油的“科技兴油战略”是什么

“科技兴油战略”是中国石油的长期战略目标之一。这一目标的提出,最早是在“八五”期间,旨在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动陆上石油工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其指导原则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增强石油企业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体石油职工科技文化素质,实现陆上石油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实施“科技兴油战略”的实际工作中,提出坚持五项原则:(1)坚持大科技的原则,把科技发展和新技术推广、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人才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技进步对企业工作的全面推进。(2)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和攻克一批关键带头技术,带动石油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3)坚持创新的原则,加强自主研究与开发,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地质理论和工艺技术系列。(4)坚持效益的原则,把是否创造经济效益作为选择确定和评价科技项目的主要标准。(5)坚持超前的原则,提前安排一批科技攻关项目,为21世纪陆上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做好技术储备。

其主要内容是:确定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九五”期间科技进步工作的目标。要针对影响石油生产发展和效益提高的关键环节,组织实施8项科技工程、32项配套技术。

其工作目标是:(1)攻克复杂隐蔽油气藏勘探,高含水和特高含水期采油,提高油田采收率,以及复杂油气藏开采等技术难题,使一些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科学技术,继续保持或达到世界前列水平;主要专业技术跟踪世界新技术的发展,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2)各种常规技术总体上达到世界20世纪90年代水平。钻井、采油、地面建设、管道建设等主要技术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国际标准接轨,建成统一的综合集成平台,实现勘探、开发、地震、测井等专业应用软件的工程化、产业化。(3)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9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通过科技进步,使油气勘探开发的经济效益提高l5%。

以后,中国石油不断把这一战略予以继承和发扬,并在不同的时期赋予新的内涵(图10.1)。

图10.12011年5月10日中国石油召开科学技术大会

⑼ 十大石油科学技术有哪些

1.塔里木盆地山地超高压气藏勘探技术和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
综合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勘探、钻井、测井与测试技术等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攻关的成果,解决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因地形起伏剧烈、表层岩性多变、地下逆冲断层发育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山地油气勘探技术难题,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适用于库车前陆盆地的勘探技术。在地震信息采集、资料综合解释的各个环节,都有技术创新,提高了构造成图的精度;攻克了超高压层和膏盐层的钻井技术;研究了高陡复杂构造的地质建模和圈闭描述技术、前陆盆地的高压油气藏描述技术和石油地质综合评价技术等。进而,总结了库车前陆盆地逆冲带油气田(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指导了该区的油气勘探实践。共发现和落实各类圈闭46个,提供钻探井位26口,探井成功率达到50%。发现了克拉2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2506.1亿立方米),以及依南 2、吐孜1、大北1、克拉3等一批天然气田,为"西气东输"工程提供了资源基础。

2.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规律及勘探技术研究和苏里格庙大气田的发现

通过盆地沉积史、构造发展史和古地温演化史分析,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大面积广覆式生气、水喉封隔等致密砂岩气田和深盆气田特征。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大气田形成地质条件、岩性气藏深盆气藏成藏过程、分布规律及中高渗透层的高产条件,;通过攻关,形成了以盆地分析模拟、储层横向预测、气藏综合描述等技术为主的九套综合配套技术系列,重新评价了上古生界天然气总资源量为6.76- 10.3万亿立方米,超过原评价数的三倍以上,为进一步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技攻关与勘探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对评价出的五个有利的详探区与预探区的钻探,在苏里格庙、榆林、乌审旗地区均发现了大气田。在榆树区6000平方公里勘探范围与乌审旗7200km2勘探范围内,均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大气田;特别是探明了苏里格庙大气田,在2万km2的勘探范围内,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204亿立方米,控制储量1000亿立方米,预测储量2013亿立方米。

3.大庆油田年产5300万吨至2000年稳产技术

形成了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薄差油层精细描述和识别技术,建立了大庆油田各类储层的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并运用多学科技术研究剩余油形成机理,建立了各类剩余油气综合定量描述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储层井间参数预测符合率,剩余油预测符合率,水淹层测井分辨率和解释符合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剩余油挖潜技术。三次加密单井增加可采储量5000吨,预计可钻7000口井。经测算已增加可采储量2487万吨。

形成了大庆外围低渗透油藏油气富集区筛选、经济可采储量评价技术和方法,提供了较多开发的区块。低渗透油田试验区块采油速度达1.2%。大大降低了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形成了大庆油田注聚合物采出液高效处理及动态监测技术;聚合物配注系 统国产化及聚合物管道熟化技术;深度调剖技术,增加百万吨采油量的投资成本比" 八•五"下降15%以上。到2000年底,低渗透油田年采油量达400万吨,注聚合物年产油 800万吨以上,实现了大庆油田年稳产5300万吨的目标。

4、 GRISYS/WS-V5.0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及KL Seis 1.0地震采集工程软件系统

GRISYS地震数据处理系统 GRISYS/WS-V5.0在GRISYS/WS-V4.0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高分辨率处理软件包、交互折射波静校正软件包、交互精细速度分析软件包、 VSP处理软件包、交互储层综合分析软件包等新技术,使其更加适应于我国陆相盆地沉积的薄互层油气藏勘探和西部复杂地表区的油气勘探.经过对大庆、辽河、胜利、新疆、华北、二连、中原、河南、滇黔桂等地区的资料处理,均取得良好效果,对克拉2 大气田的发现提供了主要的技术支持。目前已安装此系统60套,创直接经济效益2400 多万元,节约了大量引进国外软件的费用。

KLSeis 1.0是国内第一套涵盖了地震野外数据采集全过程,方法先进、功能齐全,适用性广的采集系统软件。经专家鉴定认为,从整体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有中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海洋石油总公司下属的16家物探专业公司配备了该系统软件,推广应用近百套,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显着。

5、侧钻水平井钻采配套技术

建立了针对砾岩油藏、稠油、高凝油油藏侧钻水平井设计的油藏工程方法,包括对开发区块剩余油定量描述、侧钻水平井开采机理和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以及侧钻水平井开采效果评价方法等;在钻井技术上,通过建立钻井轨迹模型,总结了侧钻开窗原则、方式,井眼轨迹控制技术、井下钻柱磨阻、稳定性、相容性、钻具及其造斜能力等,开发了应用软件,用以指导钻井施工;针对不同地层条件在完井和采油工艺技术上有所创新。应用以上技术,先后在新疆砾岩区块完成侧钻水平井8口,初期日产油相当原井日产量的2.5倍,为该区块平均日产的2.4~3.9倍。在辽河油田共完成稠油开采的侧钻水平井11口,平均日产为原井产量的2~4倍,取得明显经济效益。

6、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系统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器可测量井下地层非均质特征(裂缝、溶洞和层理等)、结构特征和构造特征,是沉积相分析、裂缝定量评价、岩心对比、薄层划分、非均质油气藏勘探等方面的重要手段。过去一直是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服务。该系统研制成功,先后在大庆现场试验测井4口,在大港测井4口,裂缝识别和地质特征划分的符合率达95%。

该成果是国内独立研制的第一支成像测井仪器,仪器(系统)设计中采用了自适应高温承压密封极板、电扣信号分时多波形波采样、采集软件平台和共享存储器技术的地面接口等多项先进技术

7、裂解汽油加氢催化剂

开发了系列裂解汽油加氢一、二段催化剂,目前有多种牌号实现了工业应用,替代了进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负荷裂解汽油一段加氢催化剂LY9801,具有运转空速高,加氢活性好,选择性好,积炭量低,再生性能好等特点,能够满足各乙烯生产厂家在不改变或较少改变现有设备条件下即可达到扩产增效的目的。先后在吉化、中原、燕化、大庆、上海金山、兰州石化等厂家实现了工业应用,该催化剂还能适应于C5~204℃裂解汽油,全馏份一段加氢及高胶质裂解汽油(原料胶质30~60mg)的加氢。该催化剂自实现工业化以来,累计创效近4000万元,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

高负荷裂解汽油二段加氢催化剂LY9802,运转空速可由2.8h-1提高到4.5h-1。该催化剂于2000年7月在上海金山实现工业试验,成功后可向其它厂家推广应用,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适应于硫含量多变的裂解二段加氢复合床用催化剂LY9702,可用在总硫为30~ 1100ppm的裂解汽油的加氢,已先后在扬子、盘锦、吉化、茂名等厂家使用。

8、一交一焙超稳分子筛及LANK-98催化剂的开发生产

该分子筛的制备工艺具有生产工艺简单、产量高、成本低等特点,同时用一交一焙分子筛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好、重油转化能力好、抗污染能力强等特点。

一交一焙超稳分子筛与新型高活性单体配合生产出了LANK-98催化剂,该剂活性高、堆比可在大范围内调整,并具有非常好的孔分布梯度,对裂化大分子具有很好的作用,不仅适应于重油催化装置,也适应于掺炼渣油的蜡油催化装置。该剂在大连炼化公司二催化装置应用结果表明,综合性能优于进口催化剂。目前该剂已销往全国19 家炼厂,销量达5500吨,为炼厂创造了3000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

9、ZJ70D直流电驱动钻机

ZJ70D钻机是我国石油系统研制的第一台7000m超深井钻机.该钻机按SY/T 5609《石油钻机型式与基本参数》标准和有关技术要求设计制造,主要机件符合美国API规范 .其主要技术参数为:名义钻井深度7000m(41/2in钻杆)~6000m(5in钻杆);最大钩载4500KN;最大钻柱重量220t;绞车最大输入功率1470kW(2000hP),4档无级变速; 提升系统绳系6×7,钢绳直径φ38mm:泥浆泵功率2×1180kW:转盘开口直径925.5mm (371/2in),2档无级变速;井架为前开口型,高45m;钻台为双升式,高9m.该钻机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国产液压盘式刹车,司钻控制信号采用双线传输形式,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新疆钻井公司塔里木油田FK430-H井,使用ZJ70D钻机用5im钻杆,安全完钻达 6090m,达到该钻机设计的钻井深度。

该钻机已累计订货11台,交付生产使用9台,其中,新疆、长庆、青海、吐哈、华北、大港、中原等油田已先后投入使用.交付新疆的2台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赴阿尔及利亚、伊朗钻井,长庆、青海的ZJ70D钻机也均为外国石油公司承包钻井,增强了我国钻井队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该钻机投入生产制造后,已实现产值14500万元。

10、管道环缝自动焊接技术及设备研究

管道全位置自动焊接技术是当今世界管道焊接(特别是长输管道)的重要技术,涉及到机械制造、焊接、计算机控制和数字信号处理等多种技术领域,要求设备先进 ,焊接效率高、质量好。PAW2000样机研制完成后,在施工现场进行了总数为3.3的公里管线焊接应用,X射线探伤合格率为96.5%; APW-1型样机完成后,在绥中36-1输油管线焊接应用,焊缝成型美观,X射线探伤合格率达98%,焊接效率是手工焊接的三倍;该两种样机,经专家评审认为,均整体达到国际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PAW2000型焊机已生产20余台套,配备到穿越青海、宁夏、甘肃三省区的涩宁兰输气管线建设现场。

⑽ 世界三次大的石油技术革命是什么

世界三次大的石油技术革命是指近代石油史上某个时期中,科学技术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使科学技术整体水平、面貌有别于前个时期。技术革命是指由重大的技术发明或改进而引起技术全局性的变革,也所谓改造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般认为,近代发生过三次石油技术革命。
第一次石油技术革命时期是20世纪20—30年代。在此之前,石油工业处于近代工业的初始阶段。从此时开始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石油地质研究最显着的变化是由地面地质转入地下地质,由仅仅根据油气苗、山沟河谷的露头来确定井位,发展到在背斜构造理论指导下找油气,由所谓“前地质时期”进入背斜理论时期。由于取心技术、测井仪器和岩样分析手段的改进,使地质家认识地下的能力极大提高。同时石油钻井则由初期的“概念孕育时期”进入“发展时期”。这时由于内燃机的发明,出现了大功率的钻机,有了新型牙轮钻头,有了化学处理剂用来改进钻井液和固井水泥性能,提高了钻井、完井的质量。油田开采方面,由初期的密集钻井、盲目滥采,开始懂得地下油藏是个统一的水动力系统,并不是井打得越多越好。这时提出了最大有效产量(MER)概念,作为衡量生产好坏的指标。采油工艺也得到发展,无杆井下泵开始应用,酸化等改造油层技术有了发展。
第二次石油技术革命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这个时期是所谓“石油文明”由美国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工业国的时期,也是后者完成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转移到以石油为主的时期。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初,率先以石油替代煤为主要能源,大量利用了当时世界市场上廉价的石油,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后,当时的联邦德国、苏联和法国等先后完成了类似的能源转移。这个时期世界石油年产量由5亿吨连续翻番到10亿吨、20亿吨。这个时期也是石油储量发现的黄金时期。据统计,在这阶段,每年新发现的储量约有230亿桶,世界主要石油产地也是在这一时期发现的。例如世界11个储量在10亿吨以上的大油田中,有10个是在这一时期发现的;世界石油储量l0亿桶以上的油田中,有48个是在这一时期发现的。
第三次石油技术革命时期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次技术革命以信息网络技术作为主要特征,并与生物工程、新材料应用等高新技术紧密结合,使石油科技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如油气系统、盆地模拟、油藏表征、水平井及各种分支井、高分辨率地震、四维地震、处理解释一体化、三维可视化、虚拟现实、层析成像、核磁共振测井、成像测井、油气混相输送、井下油水分离、油气生产智能化、远程生产、仪表化油田、数字油田、深海(水)作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