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石油能不能长期存放,最长时问是多少年
石油也有保质期,铁桶家用储备的条件下一般为半年。
因为石油接触空气容易造成石油里面的成分氧化变质。
如果密封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延长到一年,当然也不是说半年或者一年后石油就报废了,也是能用的,就是对现在的电喷发动机危害较大,不建议使用到好的车辆上,大型工程机械车、拖拉机类还是可以使用的。
总之,若无专业存放设备,最好不要长期存放。
B. 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是什么
我国能源发展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能源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地实现能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能源发展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国内能源的稳定增长,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促进世界能源的共同发展。我国能源的发展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将给国际市场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为世界能源安全与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
发展新能源的意义
1、中国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格局,自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使得中国接入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
由于中国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的相对不足,未来中国能源供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
2、国际贸易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国际能源价格有可能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改善而趋于稳定,但也有可能随着国际局势的动荡而波动。
3、今后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以及油价波动都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石油供给,对经济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
4、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相对减少中国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例和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提高中国能源、经济安全。
5、此外,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相比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其环境污染少。
C. 原油过期吗
没有。石油成分十分复杂,由大量的烯、炔、烃、烷物质混合组成,其组成不是恒定的,地下石油已经存在了数亿年,成分正在发生变化。然而,人类通过分离各种化学物质来制造成品油,即使成分发生变化也可以实现,因此不存在过期问题。 石油没有保质期。石油成分十分复杂,由大量的烯、炔、烃、烷物质混合组成,其组成不是恒定的,地下石油已经存在了数亿年,成分正在发生变化。然而,人类通过分离各种化学物质来制造成品油,即使成分发生变化也可以实现,因此不存在过期问题。 但如果石油长期露天储存,其成分会发生一些不可预测的不可逆转的变化,导致石油本身有价值的物质流失。 虽然石油没有保质期,但成品的汽油和柴油是有保质期的。如果长时间存放,汽油和柴油的成分会发生变化,大部分仍然可以使用。但是,对于发动机来说,这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不同类型成品油的保质期不同,储存环境也会影响成品油的保存状态。如果它们长期处于不良状态,也有可能使其无法使用。
D. 另辟蹊径地下深埋石油!石油储备已破3亿桶,国产特种钢功不可没
1973年由于巴以双方再次冲突,导致中东石油供应缺失,进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经济上也造成了巨大损失。自此以后,西方国家对于石油储备倍加重视,为此还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现今战争对于战前储备十分重视,能源储备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友禅最大原油进口国,对于国外的依存高达60%,一旦战时原油供给受制于人,对于战争局势影响将无法想象。
出品|国器
日本石油储备200天位居亚洲第一
依照国际能源机构规定,国家需要至少90天以上的石油储备。像美国早已达到150天的储存量,而亚洲地区石油储备最多的还是能源稀缺的日本,其石油储备可以达到快200天。我国为了使能源供给安全,在2004年开始了石油储备建设的漫长征程,根据建设计划,预计用三期工程,于2020年完成石油储备硬件设施。在一期工程将黄岛、镇海、大连、舟山这四个地方作为储油基地,在建造时却存在很大的技术障碍。
中国国产特种钢一举打破日本高强度钢板的垄断
在地面建设大型储油罐,对于储油罐本身的钢铁强度和屈服度有很大要求,而我好羡尘国当时没有相应的技术,只有向日本进口高强度钢板来应对,在知道中国无法建造出高强度钢板,并且需求还很大后,日本众多商家便纷纷上涨售价牟取暴利。为了打破日本的垄断,国家开始组织多部门多机构联合攻克难关。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高达730MPa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度在490MPa以上的钢板终于由武钢、宝钢等几大公司打造出来,其各方面数据都达到了甚至超过了日本的同类产品。
中国地下挖派圆洞水封的另辟蹊径储油方式
日本对中国高强度钢板的垄断一举被打破,为国家储备更多的石油提供了设施基础。第一期工程于2010年完成后,我国马上开始二期工程,在天津、锦州、舟山等八个城市建造更大的储油基地。我国并没有“沉迷”于地面大型储油罐建设,在二期工程黄岛国家石油储备中另辟蹊径,选择了水封岩洞库。水封岩洞库建造于地下数十米处,只需利用岩体由人工挖掘形成洞室,再利用水封就可以,这种方法不仅造价低,占地少,其运营成本也低,就是要建设的时间较长,更重要的是安全可靠。
中国3亿桶原油储备仍是任重而道远
中国目前已有3亿桶原油储备,可供30多天的用量,相较于90天的标准虽然还有一定距离,但我国已明确石油储备的重要,在决策上十分有远见,原油储备基地建设都赶上了石油价格下跌,我国第一时间就购入了大批低价石油。但应知道,与世界储油一流的日本相比我国在石油储备安全、技术等方面还远远不足,石油储备量是日后战争胜利的关键,我国石油储备道路任重而道远。
E. 石油没有保质期,成品油十年以后还能用吗
石油没有保质期,但是成品的汽油和柴油等是有保质期的,如果存放时间,其成分会发生一些变化,大部分还是可以使用,但是对于发动机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问题,不同型号的成品油保质期不同,存放的环境也会影响成品油保存在状态,如果在不良状态存放时间过长,造成无法使用也是有可能的。
汽油过期后对汽车的发动机会有影响,越好的车影响越大,普通车辆对于过期汽油耐受度比较高,但是过期后的汽油燃烧不充分,动力性会大大减弱,长期使用过期汽油,就有可能造成发动机的损坏,如果汽车长期没有使用,最好将其中的汽油排空。
F. 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储存及还可以使用的年限
煤还可以用2,3百年,石油和天然气只能用几十年了
现在基本上都是供不应求,储备量很小
G. 为什么说煤,石油,天然气是存储了一万年的太阳能
一、低碳经济的根源在于人类文明面临崩溃的风险
我个人的理解,人类文明面临崩溃的风险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人类目前基本上依赖含碳的能源(煤和石油),导致大量排放二埋则凯氧化碳,全球气候变暖将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问题。
第二方面是如果人类不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和生产方式,石油资源的枯竭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如果未来几十年内没有革命性盯和的新能源出现,那么将来汽车无油可烧。想象一下无数的汽车只能停在原地的壮观情景,这肯定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崩溃。
二、低碳经济的两大核心问题
除了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目前这三种能源大概合计占90%)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能源,而且是清洁的能源,可再生的能源。但是这些能源基本上都面临两大难题:储存和传输。
我个人的理解,这两大难题是低碳经济的两大核心问题:能源的储存和能源的传输。
能源的储存,目前看来,一个可行的方向是电池,锂电池可能是发展方向。
能源的传输,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智能电网的建立。
三、低碳经济与股票投资的关系
《石油的终结》作者提出一个观点:纵观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外交、经济和军事战略都在继续被一个压倒一切的目标左右着,即不受干扰地、稳定地获得能源。
《投资者的未来》这本书提到长期能够战胜市场的公司基本集在卫生保健行业和日常消费品品行业,排第三位是能源部门。
随着低碳经济的观点越来越受重视,在能源的储存和传输过程中发展壮大的公司,可能弯唤是未来几十年中的长线超级牛股。
先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A股的600550天威保变,是A股第一个新能源的股票,从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1月6日止的涨幅,接近29倍。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涨幅,其中无数短线和长线资金进进出出,都难以改变最终的5年涨29倍的事实。
H. 石油还能供人类用多少年
50年。
英国石油公司的2019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指出,截至2019年年初,全球探明石油储量为1.7万亿桶。委内瑞拉石油储量最大,为3030亿桶;其次是沙特的2970亿桶;随后是加拿大(1670亿桶)、伊朗(1550亿桶)、伊拉克(1470亿桶)和俄罗斯(1060亿桶);美国的储量则少得多,为610亿桶。
2018年,全球石油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日产量为9470万桶,日消费量为9980万桶。这与欧佩克国家人为限产有关——以此支撑较高价格。
以这些指标计算,石油还够人类使用50年。但问题在于,探明储量是没有保证的,因为开采并不总是划算。10月初,俄联邦矿产开发署完成了对本国油田的清查——只有67%的油田是盈利的。也就是说,近1/3的油田收不抵支。
简介:
石油是指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烃类混合物,具有天然的产状。石油又分为原油、天然气、天然气液及天然焦油等形式,但习惯上仍将“石油”作为“原油”的定义用。
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是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古埃及、古巴比伦人在很早以前已开采利用石油。“石油”这个中文名称是由北宋科学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