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老井什么时候钻出石油
扩展阅读
石油行业工作创新怎么写 2025-07-09 22:05:21
白沙和钻石多少钱一条 2025-07-09 21:50:29

老井什么时候钻出石油

发布时间: 2023-03-12 15:24:26

‘壹’ 石油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西晋人司马彪(公元?~306年)着《后汉书·郡国志》,对延寿县(现今甘肃酒泉一带)有如下记载:“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莒,注池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洎,永永,如不凝膏,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说明当时古人已经开始对石油表征有所认识,并巳取之利用.这大概是最早利用石油的开始吧!
早在公元1 800多年前,汉代史学家班固着《汉书·地理志》,记有“高奴有洧水可燃”。描述了现今陕西延安一带的延河支流洧水水面上见到的可燃物质。这也应该是最早发现石油的记载了!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宋沈括在其《梦溪笔谈·杂志一》:“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 高奴县 出脂水,即此也。” 明李时珍也有记载《本草纲目·石一·石脑油》:“石油所出不一。国朝正德末年, 嘉州 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近复开出数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于井尔。”最初用于照明。

当然,我们老祖先很可能早就知道此项东西,但文字记载最早为沈括。

第一口油井是中国在公元4世纪或更早的时期钻探出来的。人们把钻头绑在竹竿上,打出的洞深达800英尺。当时油是用来蒸发盐水并生产盐。到公元10世纪,人们用竹管来连接油井和盐泉。古代波斯人的碑文上记载了他们上层社会把石油用于制药和照明。
在公元8世纪,新建的巴格达(伊拉克的首都)是用柏油来铺设街道的,这些柏油是从该地域天然易采的石油中获取的。公元9世纪,人们在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开发油田来生产石脑油。公元10世纪时地理学家Masudi和13世纪时马克·波罗都曾记载了这些油田的情况,后者曾描述这些油井的产量可以装数百只船。

石油近代史始于1853年石油蒸馏工艺的发明。波兰科学家阿格纳斯·卢卡西维奇(Ignacy Lukasiewicz)通过蒸馏,从原油中得到了煤油。第二年,在靠近波兰南部克罗斯诺(Krosno)的Bobrka发现了第一个“岩石油”矿,卢卡西维奇在Ulaszowice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炼油厂(实际上是一家酿酒厂)。这些发明迅速地传遍了世界各地,1861年Meerzoeff在巴库的成熟油田上建造了第一家俄罗斯炼油厂。

‘贰’ 科技进步促进了塔河油田奥陶系超亿吨级大油气藏的发现

张希明 叶德胜 林忠民

(西北石油局规划设计研究院 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 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资源潜力大、成藏条件好,是寻找“古生古储”型原生大油气藏的重要层位。目前,已在塔北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南坡发现塔河油田奥陶系大型油气藏,并且它很可能被培育成第一个与巨大的塔里木盆地相称的特大型油气藏。笔者着重阐述了地球物理预测碳酸盐岩储层技术,以及储层改造等工艺技术的进步在发现和评价该油气藏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科技进步 塔河油田 奥陶系油气藏 碳酸盐岩储层预测 储层改造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经历了马鞍型的发展过程。1984年9月,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雅克拉断凸上的沙参2井在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中喜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实现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首次重大突破,成为中国油气勘查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该井的突破也迎来了塔里木奥陶系油气勘探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一阶段(1984~1990),奥陶系油气勘探集中在沙雅隆起上的阿克库勒凸起。据不完全统计,原地矿及石油两大部门在该凸起上部署以奥陶系为主要目的层的探井达45口,其中有18口获工业油气流,钻探成功率为40%,证实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潜山风化壳普遍含油气。但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在高产井旁边2~3km就是干井;同时,尽管初产量高,但不能稳产,往往一口井累计产油不到1×104即停产,既拿不到产量,且也交不了储量。在这种形势下,塔里木油气勘探的重点便转移到石炭系及中新生代地层,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暂时处于低潮。直至1996年以来,由于对塔里木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控油地质规律认识的提高,以及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和钻井、测试、储层改造等工艺技术的进步,塔里木又出现了一个以奥陶系为主要目的层的油气勘探新高潮。在塔里木的三大隆起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西南部发现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在巴楚隆起南侧玛扎塔克构造带发现多个天然气藏;在塔中隆起北坡Ⅰ号断裂带多口井获高产油气流,控制了东西长160km的奥陶系含油气带。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阿克库勒凸起西南部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目前已发现4个含油区块,即3号区块、4号区块、5号区块及6号区块。其中4号区块上的沙48井,自1997年10月试采以来,到1999年12月已累计采油32.26×104,平均日产达410t,是塔里木碳酸盐岩油气井中日产量最高、累计产油最多、稳产期最长的“王牌井”。仅3号及4号区块于2000年元月已上交探明加控制油气地质储量1×108(其中探明储量7717.4×104)。据近期勘探成果,该油气藏极有可能为连片分布的特大型油气藏,预测总油气地质储量达5×108t,极有可能为第一个与巨大的塔里木盆地相称的特大型油气藏。

笔者侧重从地质和地球物理预测碳酸盐岩储层技术、储层改造等工艺技术等方面,阐述科技进步在塔河油田奥陶系超亿吨级大油气田发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地质科技

地质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油气勘探能否取得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寻找大至特大型油气田(藏)。在塔河油田奥陶系超亿吨级大油气藏的发现过程中,下列地质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1.1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大型油气田(藏)的勘探方向

多年的勘探和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成藏地质条件优越,具备了形成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1,2,3〕,其主要原因是:油气资源量巨大,具有多生油层系、多油气源区,长期生油、多期聚集的特点;近临生油坳陷发育大型古隆起、背斜带及多类型圈闭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多储集层系、多储集类型与良好的区域和局部盖层,有利于在纵、横向寻找不同类型的油气藏。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实践表明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条件有其复杂性的一面〔4,5〕。主要表现在:第一,主力烃源岩与好储层在时空分布上总体不配套,克拉通区主要烃源岩在下古生界(特别是

),但缺乏好储层;良好储层集中于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但缺少好的烃源层。第二,大构造与好储层在圈闭组合上基本不配套,克拉通区大型构造主要发育于下古生界,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总体物性差、非均质性严重;相反,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发育优质砂岩储层,但缺乏大型高幅度构造。第三,主要油气成藏期与区域构造运动不够配套,克拉通区主烃源岩(

)的主要成藏期为加里东中晚期至海西期,成藏后受到多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油气资源的损失是巨大的,目前已发现的柯坪、塔北等特大型古油藏充分表明这一点。

基于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油气地质特征(即有利条件和复杂性并存),认为大型油气田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我们在1995年指出,塔北地区寻找大油气田的主要方向是“沙雅隆起上的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古岩溶型储集体,其特点是圈闭面积大,储层厚度大,但非均质性强,主要受岩溶发育强度和古地貌的控制。成藏期主要为海西晚期及喜马拉雅期,阿克库勒凸起是寻找这种类型大型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

叶德胜、王恕一、张希明等,“八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下属“塔里木盆地北部碳酸盐岩、碎屑岩油气富集条件及评价研究”专题报告,1995。。在碳酸盐岩勘探低谷的当时,我们明确提出:“在当前以碎屑岩油气勘探为主的同时,应加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古岩溶型油气藏的研究与勘探”。道理很简单,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储层再好,没有好烃源岩和大型圈闭,是很难找到大油气田,只能找到次生中、小型油气藏。下古生界有好烃源岩,有大型圈闭,就有可能形成原生大型油气藏;尽管其储集条件相对较差,但也不是“铁板一块”,如有的井放空1~2m,有的井漏失泥浆几千立方米等,可见碳酸盐岩中确有好储层。问题是要下决心,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寻找碳酸盐岩中的好储层。

1.2 碳酸盐岩储层基本特征及储层分布规律

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寻找大油气田的主要难点在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好储层的分布规律不清。为此,我们对下古生界(特别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长期的、多方位的研究。通过研究,认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基本特征是:

(1)碳酸盐岩岩块的孔隙度、渗透率性极差,难以构成有效的储集空间。据阿克库勒地区数十口井、数千件岩心样品分析,其平均孔隙度<1%,渗透率多小于0.1×10-3μm2

(2)次生溶蚀孔洞和裂缝是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有效储集空间,次生缝、孔洞的发育是形成良好储层,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次生溶蚀孔洞的发育主要受与不整合面有关的古岩溶作用的控制。

(3)碳酸盐岩储层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非均质性极强。由于碳酸盐岩基块孔、渗性极差,主要有效储渗空间为受古岩溶及构造作用所形成的溶蚀孔洞和裂缝,而古岩溶及构造作用对碳酸盐岩的改造受多种因素的控制,极不均一,因而所形成的溶蚀孔洞及裂缝的分布极不均一,造成其严重的非均质性。

由此可见,古岩溶作用是控制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在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寻找大油气田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塔里木碳酸盐岩勘探的低谷时期,我们仍坚持碳酸盐岩古岩溶的研究。在“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的“塔里木盆地北部碳酸盐岩、碎屑岩油气富集条件及评价研究”专项下设“塔里木盆地北部古岩溶及其控油作用研究”子专题。研究表明,古岩溶储集体是塔北地区最主要的碳酸盐岩储集体。对古岩溶的识别标志,古岩溶发育期次,古岩溶地貌,古岩溶的垂向剖面结构以及古岩溶储集体的特征等,均在当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古岩溶斜坡及岩溶高地,特别是两者间的过渡地区是古岩溶储集体发育的有利地区。

“九五”期间,我们侧重研究了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古岩溶作用。指出,该区岩溶作用主要发育于海西早期,其次是海西晚期。对岩溶地貌进行了详细划分,并指出岩溶最为发育,且储集空间保留机率较高的是岩溶斜坡,特别是坡度较缓的岩溶斜坡(岩溶缓坡)及其上的岩溶残丘,它们是寻找岩溶型储层的最佳地区。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分区评价和预测,并提出该区勘探部署建议。

总之,自“七五”以来古岩溶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这就为寻找奥陶系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突破口的选择

在上述两个问题得以初步解决后,突破口的选择便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勘探的首要问题。经认真研究,选择阿克库勒凸起西南部的艾协克(后称艾协克1号)、艾协克西(后称艾协克2号)作为奥陶系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勘探的突破口

林忠民、张希明等,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艾协克—阿克库勒—达里亚油气区带工业勘查项目报告,1997。,部署了沙46井和沙48井。部署这两口井作为寻找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油气田的突破口的主要依据是:

(1)据“八五”期间古岩溶研究成果,上述两口井位于岩溶斜坡与岩溶高地的过渡地区(其后进一步研究表明,该区处于岩溶斜坡上的岩溶残丘),是古岩溶储集体发育最有利的地区。

(2)邻近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主要烃源区,油源丰富。

(3)其上为下石炭统下泥岩段泥质岩,封盖条件优越。

(4)该区已完成三维地震,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潜山圈闭可靠。

位于艾协克构造上的沙46井于1996年8月28日开钻,1997年2月11日完钻,中途测试于下奥陶统5359.14~5504.00m井段,获日产原油212.54m3,气14×104m3,实现了该构造奥陶系油气突破。

位于艾协克西构造上的沙48井于1997年5月28日开钻,10月20日完钻,该井于井深5363 m进入奥陶系后发生放空和严重泥浆漏失,中途测试获日产原油570m3,气1.5× 104m3,并且试采以来产量和油压一直较稳定,日平均产量在400t左右。

上述两口井的突破,特别是沙48井的重大突破,拉开了寻找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序幕。

2地球物理预测碳酸盐岩储层技术

由于碳酸盐岩严重的非均质性,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塔河油田奥陶系埋深在5350m以下,预测难度更大。塔河地区已完成七片三维地震勘探约1755km2,利用国内外最新的三维地震特殊处理技术进行储层预测,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塔河油田奥陶系大型油气藏的评价作出了贡献。

2.1相干体技术

相干体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地震信息计算各道之间的相关性,突出不相关的异常现象。借助相干体资料能识别岩层横向不均一性和断裂特征。

一般认为,原始地层沉积时,地层是连续的,即使在横向上有变化也是一种渐变过程,也就是说地震波在横向上是基本相似的。当地层中存在断层和裂缝、火成岩体、礁体、盐丘、地层或岩性尖灭等地质现象时,地层的相似性将受到破坏;此外,地层倾角变陡等因素也会影响其相似性。塔河地区奥陶系地震品质较好,地层产状平缓、岩性变化不大,断裂的位置可通过地震剖面解释确定,故影响相似性的主要因素为溶蚀缝洞和裂缝,以及微小断裂。所以,利用相干体技术可以预测碳酸盐岩的孔、洞、缝发育带。

从艾协克三维工区所作奥陶系储层段相干体平面变化图可见,该工区NE—SW向可明显分为三个带:S48、T401、T402、S47、T301、T302等井处在相干性差的地区,孔、洞、缝发育或较发育;S23、LN15等井处于相干性中等地区,即过渡带;再向SE方向相干性较高,孔、洞、缝发育程度相对较低。这一结论,已为大量实钻资料证实。

2.2振幅提取技术

影响地震反射波振幅的因素较多,抛开地震数据采集、处理的影响外,假定地震资料处理中,保幅处理做得较好,对特定的碳酸盐岩储层,影响振幅的则是岩性和孔、洞、缝的发育情况。一般认为储层中存在孔、洞、缝发育带会使振幅减弱,因此振幅提取技术也是预测碳酸盐岩储层的有效手段之一。

从牧场北三维工区所作

射振幅平面变化图、振幅时间切片图及

反射振幅沿层切片图可见,东南角的T402、T403、TK408等井(即4号区块)处于振幅低值区,该三维工区西北部振幅最大,两者之间为过渡区,主要为振幅较低值区,并有一振幅低值条带,预测该条带为较有利的缝洞发育区,是下步钻探的方向。

2.3波阻抗反演

地震资料反演的波阻抗数据,是进行岩性解释的有效手段。波阻抗的大小与岩石的密度和地震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有关,当地震波穿过碳酸盐岩缝、洞发育段时,会导致其传播速度的明显降低,因此该项技术也是进行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反演的约束条件不同,可分为无井约束反演、单井约束反演、多井约束反演。影响反演结果的主要因素有:

(1)地震基础数据的品质,品质好,反演的结果就好;反之亦然。

(2)对碳酸盐岩储层,声波测井曲线能否反映裂缝发育带,直接影响测井约束反演的结果。若声波测井曲线不能反映裂缝发育带,就需要通过其它测井曲线(如电阻率曲线)来建立速度模型进行正演,与已知井旁道进行对比,以校正声波时差曲线,提高反演的精度和效果。

(3)约束反演中子波的提取与确定。

(4)约束反演中初始模型的建立,也就是精细层位标定和解释,是影响反演结果好坏的基础。

(5)声波测井曲线的校正,制作高精度的合成地震记录是反演的关键。

(6)参与测井约束反演的井越多,反演的结果就越可靠。

碳酸盐岩是高阻抗岩层,当岩层中存在孔、洞、缝发育带时,波阻抗值就会降低,因此低阻抗带基本反映了储层的发育带。在艾协克三维工区奥陶系平均波阻抗值分布图上,反映出与相干体相似的储层发育带。即S23井北西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S48井附近波阻抗值较低,反映储层发育;而S23井南东地区,波阻抗值较高,反映储层发育相对较差。

2.4Jason反演技术

Jason反演技术的原理是利用井旁地震道内插出一个地震数据体,将内插得的地震数据体与实测的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比较,由于二者的差异得到每个样点的权系数值,然后逐渐改变每个样点的权系数值,直到内插的数据体与实测的三维数据体吻合,从而求取一个权系数体,再利用已知井的结果,通过权数据体约束反演,内插、外推得到各种结果,如波阻抗、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等。Jason反演主要包括:Invertrace测井约束的地震反演,Invermod地震约束的测井反演。

利用三维地震保幅数据体和已完钻的10口钻井(T401、T402、TK405、TK406、S46、S47、T302、TK303、S61、S62),用Jason软件进行了测井约束的地震反演和地震约束的测井反演。用上述方法对上述钻井进行逐个分析,约束井的吻合率为80%,检验、预测井的吻合率为76%。

总之,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塔北地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主要是相干体、振幅提取、测井约束的地震反演和地震约束的测井反演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适用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坚持多参数综合评价的方针。

碳酸盐岩有利储层的地球物理特征一般表现为,低波阻抗(低速度)、低振幅、弱相关性,较低的频率等

林忠民、罗宏、王士敏、沈林克等,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油气勘探靶区研究,1999。。

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地球物理方法已经在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的评价和滚动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钻井、测井及储层改造工艺技术

钻井、测井及储层改造等工艺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超亿吨级油气藏的发现、评价和滚动勘探开发。例如,代表钻井技术发展趋势的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应用,有效地防止了地层漏失,保护储层,利于发现低压储层,提高机械钻速,对于裂隙发育、压力敏感的碳酸盐岩地层具有突出的优越性。又如,斯伦贝谢公司的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测井(FMI)、偶极横波成像测井(DSI)、核磁共振成像测井(CMR)以及方位电阻率(ARI)成像测井、综合孔隙度岩性测井(IPLT)等新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常规测井手段所难以解决的问题:裂缝发育方向、裂缝的开启程度和连通性、碳酸盐岩储层的定量评价等。限于篇幅,笔者仅介绍储层改造工艺技术在碳酸盐岩大油气藏发现中的作用。

对于岩块孔、渗性差,且非均质性严重的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酸化压裂等储层改造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西北石油局在1998年至1999年间对塔河油田20口井奥陶系碳酸盐岩进行了25井次的酸化压裂作业。酸化压裂作业分三轮进行:第一轮有7井次:S23井、S62井、S64井、T403井、TK405井、TK406井、T302井;第二轮有4井次:TK404井、TK406井、TK408井、TK409井;第三轮共有 14井次:T302井、TK304X井、TK305井、T403井、TK405井、TK406井、TK410井、TK411井、TK413井、S61井、S65井、S66井、S67井、S70井。在这20口井中,有16口井取得了良好效果,取得了工业产能;有3口井效果不明显,有1口井(S70井)尚待进一步作业。由此可见,酸化压裂的效果达到80%以上。

S23井是塔河油田第一口实施酸压作业的井,该井位于艾协克构造的东部,是1990年完钻的老井,尽管钻井过程中在奥陶系曾发现较好的油气显示,但当时在裸眼测试中未获工业油气流,测试评价为干层。该井于1998年12月6日至12月27日对奥陶系5420~5480 m裸眼井段进行酸化压裂作业,5 mm油嘴求产,产油68.26~75.26t/d,产气16762~21791m3/d。从而,使“沉睡”了8年之久的老井获得了解放。该井在奥陶系的突破,不仅对评价该区奥陶系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常规测试不出油的井,不能轻易下“干井”的结论,更不能因此否定该井所在的区块。

截止2000年2月,塔河油田奥陶系共完钻36口井,其中测试直接获工业油气流的井10口;测试不出油,经酸化压裂后获工业油气流9口;完井后直接酸压获工业油气流者6口;酸化压裂后目前还未获工业油气流的井3口;测试未获工业油气流、未进行酸化压裂者1口;另有7口井正进行或待进行测试或酸化压裂作业(表1)。

从表1可见,在完钻后经测试及酸压的29口井中,获工业油气流的井25口,占总井数的86.2%;其中经酸化压裂后出油的井有15口,占总井数的51.7%,占出油井数的60.0%。由此可见,酸化压裂在塔河油田奥陶系超亿吨级大型油气藏的发现和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表1塔河油田奥陶系测试、酸压成果统计Table1The statistic results of the testing and acid-pressing on Ordovician in Tahe oil field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9口井是在常规测试未获工业油气流的情况下,经酸化压裂后获得工业油气流的,若不经酸化压裂,这些井很可能被看作“干井”。正是由于酸化压裂,使这一批井得以“解放”,才有可能使我们逐步认识到,塔河油区奥陶系油气藏不是彼此孤立的中小型油气藏,而是大面积连片分布的、大型至特大型油气藏。下列依据支持这一认识:

(1)在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及其外围近500km2范围内,已完钻并经测试(含酸化、压裂)的29口井中,获高产或工业油气流的井有25口,勘探成功率达86.2%;并且,在未获工业油气流的几口井中也见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干井”。这充分表明该区是大面积连片含油。

(2)由于在塔里木奥陶系第一个油气勘探高潮期(1984~1990)尽管打了很多出油井,勘探成功率也较高,初产一般都较高;但经试采,绝大多数都是“高产瞬逝的短命井”。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担心在奥陶系油气勘探的第二个高潮中所发现的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是否也会有同样的命运。两年多的试采表明,大多数油气井是高产、稳产的,沙48井便是典型实例。该井自1997年10月试采以来,至1999年12月已累计产油32.24× 104t,平均日产量达410t。截止1999年12月,该油藏已有22口井系统试采,投产初期有15口井日产量大于100t,到1999年12月仍有14口井日产量大于100t;而且在同一工作制度下,有的井1999年12月的日产量较投产初期有所增加(如TK410、TK411、TK412等井);此外在试采的22口井中,累计产量超过1×104 t的有14口井(在1984~1990年奥陶系油气勘探第一个高潮期,绝大多数井试采不到1×104 t即停喷),其中有5口井的累计产量已超过5×104 t(表2)。

(3)油气柱的高度远远大于潜丘圈闭的幅度,例如塔河3号潜丘圈闭(即艾协克或艾协克1号构造)闭合幅度60m,该圈闭上的T302井试油揭示的油藏底界为5682m,油柱高度达304.5m;该圈闭上的沙70井录井见到良好油气显示的最大深度为5681m,油柱高度达255m。又如塔河4号潜丘圈闭(即艾协克西或艾协克2号构造),其闭合幅度为50m,该圈闭上的TK404井试油揭示的油藏底界为5613m,油柱高度达203m;该圈闭上的TK409井录井见到良好油气显示的最大深度为5659m,油柱高度达240m。再如塔河6号区块上的牧场北2号圈闭,其闭合幅度仅30m,其上的沙66井揭示的油柱高度达209m;牧场北3号圈闭,其闭合幅度60m,其上的沙67井试油揭示的油柱高度达216m。总之,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的油柱高度远远大于局部圈闭的闭合幅度,表明大面积连片含油的特征。

表2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3、4号区块及外围试采成果Table2The proction of Ordovician pools around & in No.3,4block of Tahe oil field

(4)油气分布不受潜丘圈闭控制,即油气不仅分布于潜丘圈闭范围内,在两潜丘间的低部位也有油气分布。例如,沙61井及沙64井,该两井在T

构造图上均处于低凹部位,其中沙61井在取芯过程中见各种级别的油气显示14.50 m,测井解释裂缝含油气层4层63.5 m。1999年 10月 29日对5467.5~5540.0 m裸眼井段进行酸压作业,获日产原油47.0m3。沙 64井取芯获各种级别的油气显示 20.38 m,测井解释含油气层4层,厚49.0 m。1999年5月20日对奥陶系裸眼井段5435.38~5600.00 m进行酸压作业,获日产原油53.0m3。这两口位于低部位的井获得突破,反映了油气分布不完全受控于潜丘的局部高点,并主要与储层发育程度有关。塔河地区处于古岩溶平缓的斜坡及残丘位置,是古岩溶最为发育、且溶蚀缝洞保留几率最高的地区,因此该区具有整体含油的特征。

综上所述,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资源潜力大、成藏条件好,是寻找“古生古储”型原生大油气藏的重要层位。目前,已在塔北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南坡发现塔河油田奥陶系大型油气藏,已上交探明及控制储量近亿吨,预测油气地质储量达5×108 t,很可能培育成第一个与巨大的塔里木盆地相称的特大型油气藏。在该油藏的发现和评价过程中,地质科技和地球物理预测碳酸盐岩储层技术,以及储层改造等工艺技术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德胜,周棣康.塔里木盆地形成大-巨型油气藏的石油地质条件.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1,12(1)

[2]谢晓安.论塔北隆起形成大油气田的石油地质条件.新疆石油地质,1986,7(2)

[3]张恺.论塔里木盆地类型、演化特征及含油气远景评价.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0,11(1)

[4]蒋炳南等.塔里木盆地油气聚集条件的复杂性.见:康玉柱等主编,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查文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5]叶德胜.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复杂性.见:康玉柱等主编,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查文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rther the discovery of ordovician oil and gas pool over-hundred millions ton in Tahe oil field

Zhang Ximing Ye Desheng Lin Zhongmin

(Academy of Designing and Planing,NW Bureau of Petroleum Geology,CNSPC)

Abstract:In Tarim Basin,explorational works for several years have proved that Ordovician's hydrocarbon resources have huge potential,and pool-forming condition is good.Ordovician is important formation to discover large primary oil and gas pool of fossil source bed and fossil reservoir.At present, huge hydrocarbon potential and better reservoir-forming condition of Ordovician system have been confinmed.A few years exploration efforts in Tarim Basin,which is a major horizon for discovering large oil and gas field of“source bed is older stata,reservoir is also older”type pool.At present,Ordovician pool of Tahe oil field that was discovered in Southern slope belt of Akekule uplift in Northern Tarim Basin,which will be becoming first large hydrocarbon field that is qualified for giant Tarim Basin. The imprortant role of progres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at had been applied to predict carbonate reservoir and improving reservoir quatity etc.is discussed ring discovering and evaluation oilfield period.

Key word: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he oil field Ordovician oil and gasreservoir Predict carbonate pservior Improving reservoir

‘叁’ 石油是宝贵的财富,石油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发的

17:15:16

人类是什么时候发现石油?

经过许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地质学家们得出了一个结论:石油作为一种能源,是由有机物经过长时间的压缩和加热沉淀而形成的。

也就是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对石油是人类生活历史上,地球里面的海洋生物和海洋藻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后的“身体”与后淤泥沉淀成沉积岩混合后,经过一系列的化学的自然变化,成为世界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

石油工业的初期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煤油时期。一是汽油期(动力期)。煤油时代大约是1860~1900年,在此期间煤主要用于照明和作为家庭燃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石油工业从勘探、生产、提炼、储存和运输发展到分销。形成并快速发展了完整的产业链。

石油对于人类来说是人类非常宝贵的资源,人们通过勘探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石油产品。但同时石油也具有两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合理使用积极方面,促进人类的不断进步。

‘肆’ 人类大规模利用石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1859年开始。

1859年,美国人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钻成第一口具有现代意义的油井——德雷克井,标志着近代石油工业的开始。

最初的石油工业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为煤油时期。一个为汽油时期(动力时期)。煤油时期大约是1860~1900年,这一时期煤的主要用途是照明和民用燃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石油工业从勘探、开采、炼制加工、储运到销售。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迅速发展起来。

(4)老井什么时候钻出石油扩展阅读:

19世纪石油工业的发展缓慢,提炼的石油主要是用来作为油灯的燃料。20世纪初随着内燃机的发明情况骤变,迄今为止石油是最重要的内燃机燃料。尤其在美国在德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油田发现导致“淘金热”一般的形势。

1910年在加拿大(尤其是在艾伯塔)、荷属东印度、波斯、秘鲁、委内瑞拉和墨西哥发现了新的油田。这些油田全部被工业化开发。

‘伍’ 石油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问题一:石油的首次发现时间,地点? 石油(petroleum)这个名称源于希腊语的petra (岩石)和oleum(油)。原油(crude oil),有时俗称黑黄金,是一种粘稠的、黑棕色或绿色的液体。一种比较普遍的荒诞说法是:油本身是易燃的,而事实上是从油蒸发出来的气体是易燃的。石油存在于地壳某些区域的上层。石油的另外一种叫法为石脑油(naphtha),来自于波斯语naft或nafátá(流动)。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是烷烃链。不同的石油可能在外观、成分、和纯度上有些变化。石油是一个重要的“初级能源”,石油也是许多化学产品的原材料,包括溶剂、肥料、杀虫剂和塑料等。
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宋沈括在其《梦溪笔谈・骇志一》:“ ~延境内有石油,旧说 高奴县 出脂水,即此也。” 明李时珍也有记载《本草纲目・石一・石脑油》:“石油所出不一。国朝正德末年, 嘉州 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近复开出数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于井尔。”最初用于照明。
当然,我们老祖先很可能早就知道此项东西,但文字记载最早为沈括。
第一口油井是中国在公元4世纪或更早的时期钻探出来的。人们把钻头绑在竹竿上,打出的洞深达800英尺。当时油是用来蒸发盐水并生产盐。到公元10世纪,人们用竹管来连接油井和盐泉。古代波斯人的碑文上记载了他们上层社会把石油用于制药和照明。
在公元8世纪,新建的巴格达(伊拉克的首都)是用柏油来铺设街道的,这些柏油是从该地域天然易采的石油中获取的。公元9世纪,人们在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开发油田来生产石脑油。公元10世纪时地理学家Masudi和13世纪时马克・波罗都曾记载了这些油田的情况,后者曾描述这些油井的产量可以装数百只船。
石油近代史始于1853年石油蒸馏工艺的发明。波兰科学家阿格纳斯・卢卡西维奇(Ignacy Lukasiewicz)通过蒸馏,从原油中得到了煤油。第二年,在靠近波兰南部克罗斯诺(Krosno)的Bobrka发现了第一个“岩石油”矿,卢卡西维奇在Ulaszowice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炼油厂(实际上是一家酿酒厂)。这些发明迅速地传遍了世界各地,1861年Meerzoeff在巴库的成熟油田上建造了第一家俄罗斯炼油厂。
1848年俄国工程师F.N. Semyenov在巴库东北方的Aspheron半岛开采了第一口现代油井。
20世纪50年代中期,煤仍旧是世界上首要的燃料,但油很快就取而代之。在1973年和1979年的能源危机之后,经常出现对石油供应的重大媒体报道,这使得人们意识到:作为一种经济的能源,石油是一种最终将被耗尽的有限资源。当时大部分流行的预言都非常可怕,其中许多并没有实现。作为燃料,石油的前景仍有争议。今日美国报新闻(2004)报道:地下的石油储备量只剩下40年。一些言论认为石油的总量是有限的,1970年的可怕预言只不过是被延期了而已。另一种言论则是技术上可以使廉价的碳氢化合物得以继续生产,并且地球拥有巨大的以沥青砂、沥青田和油页岩形式存在的非传统石油储备来源,这使得石油的使用在未来还能持续非常长的时间。
如今,大约90%的车辆燃料需求通过油来满足。石油占美国全部能源消费的40%,但却仅占电力生产的2%。作为大量交通工具的便捷能源,以及作为许多工业化学品的基础,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对石油的获取成为引发几次军事冲突的一个主要因素,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波斯湾战争。世界上约80%的易开采储备在中东,其中62.5%来自于5个 *** 国家:沙特 *** (12.5%)、 *** 联合酋长国、伊拉克、卡塔尔和科威特。美国只拥......>>

问题二:石油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西晋人司马彪(公元?~306年)着《后汉书・郡国志》,对延寿县(现今甘肃酒泉一带)有如下记载:“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莒,注池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洎,永永,如不凝膏,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说明当时古人已经开始对石油表征有所认识,并巳取之利用.这大概是最早利用石油的开始吧!
早在公元1 800多年前,汉代史学家班固着《汉书・地理志》,记有“高奴有洧水可燃”。描述了现今陕西延安一带的延河支流洧水水面上见到的可燃物质。这也应该是最早发现石油的记载了!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宋沈括在其《梦溪笔谈・杂志一》:“ ~延境内有石油,旧说 高奴县 出脂水,即此也。” 明李时珍也有记载《本草纲目・石一・石脑油》:“石油所出不一。国朝正德末年, 嘉州 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近复开出数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于井尔。”最初用于照明。
当然,我们老祖先很可能早就知道此项东西,但文字记载最早为沈括。
第一口油井是中国在公元4世纪或更早的时期钻探出来的。人们把钻头绑在竹竿上,打出的洞深达800英尺。当时油是用来蒸发盐水并生产盐。到公元10世纪,人们用竹管来连接油井和盐泉。古代波斯人的碑文上记载了他们上层社会把石油用于制药和照明。
在公元8世纪,新建的巴格达(伊拉克的首都)是用柏油来铺设街道的,这些柏油是从该地域天然易采的石油中获取的。公元9世纪,人们在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开发油田来生产石脑油。公元10世纪时地理学家Masudi和13世纪时马克・波罗都曾记载了这些油田的情况,后者曾描述这些油井的产量可以装数百只船。
石油近代史始于1853年石油蒸馏工艺的发明。波兰科学家阿格纳斯・卢卡西维奇(Ignacy Lukasiewicz)通过蒸馏,从原油中得到了煤油。第二年,在靠近波兰南部克罗斯诺(Krosno)的Bobrka发现了第一个“岩石油”矿,卢卡西维奇在Ulaszowice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炼油厂(实际上是一家酿酒厂)。这些发明迅速地传遍了世界各地,1861年Meerzoeff在巴库的成熟油田上建造了第一家俄罗斯炼油厂。

问题三:石油开始成为重要能源是什么时候 具体时间我不清楚,但可以给你些参考,高中历史书上有关于石油的这些介绍:北周武帝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石油用于照明,治病,润滑,战争。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石油因为内燃机的发明而被大量使用,石油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新能源,所以,石油作为能源应该在1870年前后,应耿差不了多远。
自从中国使用了内燃机开始,没有油就没有动力啊,新中国成立后,发现了好多大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等,石油开采量大大提高,石油开采能力大大提高,并逐步走向海外。

问题四:石油是怎么来的?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问题五:石油是怎么来的?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 编着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1095)在所着《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石油或其附属品的身影,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我们日常所用的天然气(液化气)是从专门的气田中产出的!通过输气管道和气站再到各家各户。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①无机论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②有机论即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原油的颜色非常丰富,有红、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明;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含的越高颜色越深。原油的颜色越浅其油质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车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

石油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天然气是以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石油的性质因产地而异,密度为0.8~1.0 g/cm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很大(30~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500°C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83%~87%)、氢(11%~14%),其余为硫(0.06%~0.8%)、氮(0.02%~1.7%)、氧(0.08%~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95%~99%。含硫、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属于烷烃、环烷烃、芳香烃3类。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三分之一。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问题六:中国石油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丹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问题七:人类大规模利用石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1859年8月27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考级泰特斯维尔城的石油溪旁,埃德温・德雷克(Edwin Drake)钻的一口找油井涌出了油流。美国乃至国际上都把这件事看做世界石油工业的开端。
石油的利用发展历程有不同划分方式
一种是按石油产品的主要用途来划分,国外有的学者划分为:
(1)(灯用)煤油阶段,从1859~1911年,到福特大规模生产汽车为止;
(2)汽油阶段,汽车进入千家万户,使汽油成为主要石油产品,时间为1911~1945年;
(3)二战后直到现在,石油化学工业大发展,成为石油化工阶段。
一种是按油田开发的进程划分为:
(1)近代工业初始阶段,即一次采油(靠油井自然动力驱动)为主的阶段,1859~1923年;
(2)注水二次采油阶段,1924~1955年;
(3)强化采油阶段,1956年以来。
一种是按石油市场的垄断形成过程来划分。
(1)1928年以前,出现了一个个国家内的石油垄断;
(2)1928年开始形成“石油七姊妹”,对资本主义世界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的垄断;
(3)1973年“七姊妹”垄断的解体;
(4)1991年前苏联解体,世界统一石油市场形成,群雄并起。
还有一种用原油产量来划分。
(1)1922年世界石油产量上1亿吨,故1922年之前是世界石油工业初始阶段;
(2)1922年到1960年,世界石油年产量突破10亿吨,是第二阶段;
(3)1960年到1979年,世界石油年产量首次超过30亿吨,是急速上升的第三阶段;
(4)1980年以后,世界石油产量在波动中缓慢增长,是第四阶段。
再有一种按石油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分期,理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1859年到10世纪20年代是第一阶段,是盲目勘探开采的阶段;
(2)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世界石油工业经历了第一次石油科技革命,其标志是地球物理技术的形成和二次采油技术的成熟。
(3)二战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石油工业经历了第二次采油技术的革命,其标志是计算机在石油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是数字化阶段;
(4)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标志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石油工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以你的问题来看,人类大规模利用石油应该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以汽油为主要石油产品,从此石油的产量也有了极为快速的增长。

问题八:石油最早是谁发现的? 王进喜。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利用石油的历史。在古代我国石油主要用在五个方面:①用于照明;②用做润滑剂;③用于医药;④用于军事;⑤用于制墨等。但整体上我国古代石油科技的发展极其缓慢,对石油的开发与运用也只限于对现成原油的开采与使用,未能对石油的来源及其产生的地质条件进行研究。
“石油”一名是由宋朝科学家沈括在其论着《梦溪笔谈》中最先正触提出来的,并为后人所广泛引用。据《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载:“~、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石油在沈括之前曾经历过数种名称,有石脂水、水肥、石漆等。
石油一名虽由沈括正式提出,但据考应不是其首创,似可能是民间的习惯称法。疑与石油的产状有关:“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梦溪笔谈》),“自石岩流出,与泉水相杂”(《本草纲目》),故而形象称之

问题九:石油会在什么时候耗尽 现在全世界究竟有多少石油储藏量?已经探明的大概为1万1500亿桶。虽然这比前两年的估计数字增长了10%, 但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地球上的石油储量只够满足全世界石油消费需要41年。
世界石油储藏量主要分布在中东、拉美、欧洲、非洲、亚洲与北美。按储量大小计算,前10个国家为沙地 *** 、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伊朗、委内瑞拉、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墨西哥、美国与中国。其中沙地 *** 的探明储量最大,占世界总储量的25%,可以开采90年以上。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等国则可分别开采100年以上,美国按目前的产量计算只能开采10年。
据美国能源部门估计,今后20年内,世界石油还能供求平衡,但20年后就要面临缺油的局面。虽然中东仍是世界最大的供应者,波斯湾仍将供应全球石油的一半或三分之二,但是沙特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发现新油田,很多旧油井已经灌水。
目前世界还没有油荒,跨国石油公司正在西非、俄国与其他地方寻找新的油源。但从长远看,世界越来越接近油源枯竭的日子。这一天可能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到来。

‘陆’ 石油是什么时候发现的是谁发现了它这么多的用途

石油发现的时间其实已经没有办法考究了,只知道在几百年前祖先们就已经懂得使用石油了。

在古巴比伦时期,就有相关的记载人类已经学会开采石油了,而在中国北宋的时候也有文字记载了关于石油的内容,并且还是沈括第一次提到了石油这个词。波斯人在公元前490年的时候也就已经会利用石油来打仗了,所以石油发现的时间是比较早的,但是没有定论。

当然在古人最先发现的还是石油的可燃性,之前打仗的时候需要利用火攻的时候,也会利用到石油。直到现在的科技不断地完善,对于石油的提炼更加纯净,然后得到的衍生品越来越多,所以人们对于石油的用途也了解得越广,比如制作药品、润滑油、护肤品等等,相信这些用途古人是万万想不到的。

‘柒’ 人类什么时候发现石油的什么时候开始利用石油的

说起石油,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被称之为“黑色黄金”的珍贵资源,在如今现代化的社会当中,很多东西都需要倚靠着石油进行运转。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人类最早是什么时候发现石油的呢?其实人类发现石油的时间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如今的一些证据都是通过考古研究才发现的,然后利用这些发现来推测人类发现石油的大概时间,因为人类发现和利用自然能源的历史实在太悠久。
关于石油的记载
据考古显示,印度河流域发掘出一个最早使用沥青的宗教澡堂,大约在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三千年前,古埃及等国已采集天然沥青并能估算石油量。

在六千年前的楔形文字中,也有死海沿岸采集天然石油的记载。这些石油及衍生物主要粘结城墙,还有用来密封诺亚方舟和摩西筐篓等物,用于防水。

从历史遗迹中可以发现,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曾使用沥青进行雕刻,时间大约距今五千年前。在埃及的古墓中,发现有不少木乃伊是用石油衍生物保持的。

在中东的古墓中发现了象形文字,记载了死海石油的开采情况。在伊朗西南部,曾发掘出波斯帝国时期的石油井,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
最早将石油利用于战争
将石油用于战争的最早记载,也是出自波斯帝国之手。公元7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军队将石油与石灰的混合物点燃用于战争,还有用于动物治病的记载。

1837年,阿塞拜疆一带发现五十多个人工挖掘的采油坑,产量很小。自中世纪以来,欧洲就有关于石油渗出地面的记载,最早的煤油灯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

关于第一口现代油井的开采时间和地点,美苏有不同的见解。美国人认为,第一口现代油井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由德雷克在1859年开采。

前苏联则认为,第一口现代油井是由俄国人谢苗诺夫在1848年开凿的,谢苗诺夫也被俄国人称为“石油工业之父”。而世界公认的现代石油是始于1846年。

加拿大人季斯纳发明了从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被认为是现代石油的标志。六年后,波兰人卢卡西维茨发明了更易从石油中提取煤油的方法。

1861年,阿塞拜疆的巴库建立了世界上首座炼油厂,当时世界上90%的石油出自这一地区。之后的石油工业发展缓慢,直到内燃机的出现才得到改观。

1910年,在加拿大、波斯、秘鲁等地相继发现了新的油田,随后被大规模开发。上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能源危机,促使石油的消耗量出现井喷式爆发。
最早利用石油记载
关于石油最早的用途,就是六千年前人类对沥青的应用。之后,有关石油被当作燃料的用途开始出现,我国也是世界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

《易经》中记载的“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是说石油蒸气在湖泊水面上起火的一种现象。这是我国发现石油的最早记载,距今约有三千多年历史。
中国古代利用石油的记载
《汉书》中记载的“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是说现今延安一带的延河洧水支流的水面上有燃烧现象。这是我国文献中首次出现关于石油产地的记载。

《后汉书》中记载的“县南有山,石出泉水,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是说现今玉门一带有 “石漆”,“石漆”指的就是现代的石油。

在玉门的地方志中,这种“石漆”被用于“膏车”,就是用来润滑车轴。这时的国人已经对石油的用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已经开始开采和利用了。

到了唐代,石油被用于照明和燃料。在唐书《酉阳杂俎》一书中,石油被称之为“石脂水”,当时已被当作灯油来使用,有“ 燃灯极明”的记载。

宋代时,石油已经能被加工成照明用的石烛。除此之外,石油还被当作药物来使用。明朝李时珍认为石油可治疗小儿惊风,与其它药混合可治疮癣。

此外,沥青在我国古代被用在火药配方中,用以控制火药的燃烧速度。虽然国外有更早的文献记载沥青的使用,但这一技术要比国外早一千年左右。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第一次给“石油”定名,并对其做了详细的论述。石油一词一直沿用至今,沈括给出了石油日后“必大行于世”的论断。

沈括曾担任过两年的延路经略使,对陕北一带的石油资源作了详尽的考察,还首次用石油制成石油炭黑颜料,并建议用石油炭黑取代松木等炭黑制墨。

这是九百年前,我国人民对石油的认识。对于石油的开采,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记载了四川一带,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开始凿井取油气煮盐的情况。

最开始的凿井都是靠人工挖掘,之后钻井工具和方法得到改进,效率也有所提高。到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石油开采进行了详尽的记载。

该书在十六世纪传到日本,十八世纪传到欧洲,在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陆续出现了外文译本。国外不少文献记载了我国早在一千年前就钻成了千米油井。

综上,人类首次发现石油的时间,早已无法考证。人们在自然状态下发现和采集到了石油及其衍生物,石油的普通用途很早就被发现,其它用途则是现代冶炼的产物。

‘捌’ 中国什么时候有石油(写详细一点)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论中国石油史就首先提及四川自贡制盐采气历史,2000多年来从钻井、采卤、天然气开采、制盐等方面再现了井盐生产技术的演进和发展,提示了世界油气钻采技术起源于中国这样一个事实,并表现了以深井钻凿技术为中心的古代井盐生产工艺,体现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当地博物馆陈列了清代凿井机械碓架,靠人力踩动,以铁制钻头冲击井底岩石,可将盐井钻凿达千米以上深度。陈列中还有用以钻进各种岩层的钻头、修治井及打捞井下落物的盐业文物几十种,它们是世界钻井史上的重要文物。 开凿于1772年的小桥井,1835年凿达1001.42米,在世界上率先突破千米深度的燊海井。

‘玖’ 石油钻井开始于何时

上个世纪的80年代的时候,在加拿大的温哥华举行了一次世界钻探技术会议。俄罗斯的专家说钻井技术是俄国人发明的,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美国专家说,他们国家钻井技术有300年了,应该是美国人发明的。这时候,有一个中国专家站起来说,在我们国家,钻井技术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巧妙利用扇泥筒打捞碎石和泥土,把钻井技术进一步向前推进。
当时村民采用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钻头,历史上记载叫做圜刃,用圜刃钻击地下,破碎岩石,把盐井向地下深处打进。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钻头圜刃有两米多长,八十多斤重。它开出的井口只有碗口大小,非常符合村民们要隐蔽盐井的要求。但是,井口太小,人不能下去,那开采出来的碎石和泥土怎么样才能打捞出来?
村民巧妙利用了扇泥筒,扇泥筒就是把一根竹子中间的节全部打掉,在底部留一个小孔,小孔上面固定一块熟的牛皮。放到井底的时候,液体要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把皮线顶开,泥浆和地下水就进入到筒里面。把竹筒提起来的时候,液体自然重力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这个向下的压力就把牛皮关闭。所以水在筒里面滴水不漏,实际上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单向阀门。拉到地面以后,又用一个铁钩,把这块牛皮顶开,筒里的水就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