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为什么石油有的在高山上

为什么石油有的在高山上

发布时间: 2023-03-05 17:47:00

㈠ 为什么石油都蕴藏在北半球

一般认为,石油是由海洋生物沉积而来的。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有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它们的尸体与海底淤泥混合,被埋藏在沉积岩下面,经过一系列反应后转化为油页岩,之后又形成了碳氢化合物上升到岩层中,最终形成了油田。

这就涉及到了地理学当中的地壳运动。通过地壳运动,使得雨水因高山阻挡而无法流入盆地,久而久之,盆地就因为缺水而慢慢变成了沙漠。而在地底下,生物的尸体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最终形成了油田。时至今日,沙漠下的宝藏被人类所发掘,石油的“秘密”也终于被人们发现。

当然石油不止存在于沙漠,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沙漠地区的人们因为石油才得以改善生活条件。石油也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㈡ 石油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有到山上钻井

海里多,并且好开采
高原 山里也有但不是特别好开采并且成本较高
石油是经过几千年的演化而来的精华

㈢ 关于石油是有机成因还是无机成因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化石燃料”来称呼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经过千百万年才形成的,埋藏在地层中的能源。在煤层中,人们早已发现了树木的性状和由树木的脂类物质形成的琥珀等直接证据,表明煤炭确是由死去的植物变成的;对于天然气,石油地质工作者们也已证明,它们可以由石油、甲烷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煤炭的分解作用而形成,还可以从地下深处的岩浆中释放出来富含甲烷的“无机成因天然气”。石油是由古代生物(包括动物与植物,尤以浮游生物为主)生成的,既有机成因,这一点也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然而,随着全球范围内石油勘探难度的增加和人们对油田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现象用“石油有机成因”的理论无法解释,长期失宠的无机成油理论又重新受到世界石油地质家的普遍重视。

与传统石油有机成因理论相悖的现象

近年来,传统石油地质理论和长期从事油气勘探的专家学者们遇到的许多问题,难以用传统的石油“有机成因理论”圆满地解释:

一、一些地区为什么找到了大约15亿年前形成的石油?而按照传统的石油地质与生物学理论,当时的生物量似乎并不足以形成石油。为什么在不含生物的地层中也能找到石油?比如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阿塔巴斯河区和美国堪萨斯的克拉富特———普鲁斯油田,都是在没有富含生物的沉积岩层。

二、为什么许多大型油气田都分布在地壳的大型线状断裂带上?

它们的分布显然受地球板块的边界控制,比如美国在洛杉矶的逆掩断裂带上就发现了19个油田。为什么一些油气田都与大山脉相邻——那里大多是板块或者地块的结合带。我国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在着名的“克——乌大断裂带”附近就找到了十余个油气田,而离开这条断裂带就很难发现油气田。

三、为什么世界上的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大多集中分布?比如中东地区,这仅仅用“那里的海相地层可以更多地富集有机质”的观点解释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四、为什么大型油气田的分布区内,往往地热值都较高?而且大油田的地层深部大多存在着一个地幔柱—那是油藏与地下深处相通的证据。

五、为什么世界上许多油田的汞含量都很高?其含量高于大气中含量的几十到几百倍。为什么一些油气区中的的氦含量也高得惊人(比如我国四川南部天然气田中的氦的比例相当高,经过提纯后可以生产工业性氦)?为什么在世界许多大型铅锌矿中都发现了大量碳质沥青?而铅锌矿富集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深部的热液上涌。

六、1973年辽宁省大地震后,辽河油田的石油勘探形势突然好转,1986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一跃成为继大庆、胜利油田之后我国第三大油田。而且,辽河盆地内平均每平方公里年产原油近一万吨;山东胜利油田的面积仅为3000平方公里,但采出的原油已达3000万吨;玉门老君庙油田经过60年的开采以后,已经采出了几倍于原来探明的地质储量,这些都是用常规的石油地质理论难以解释的。

七、传统的石油地质理论认为,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数百万年以上的时间,但是,最新的实验室内热模拟试验表明,石油的生成并不需要太高的温度和压力,人们对美国黄石公园内热泉的有机质研究也表明,生成石油的时间有几千年足矣!更有甚者,墨西哥湾水域漂浮的藻类经太阳暴晒数周后,竟有液态的油滴生成。

面对这些向传统石油地质理论挑战的现象,人们似乎有理由认为:世界上有些油田的石油似乎正在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一些油气可能来自地壳深处;石油的生成、运移、聚集可能与地震有关,而地震恰恰是地壳运动的表征,它能把地下深处的油气“送”上来吗?

由来已久的“石油无机生成理论”

油气生成可能是20世纪地质科学中争论得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而且是一个古老而敏感的问题,从俄罗斯着名化学家门捷列夫算起,油气无机成因的假说提出已有100多年了。

从20世纪初开始,一批又一批的俄罗斯科学家不断地提出“石油无机生成”的理论和生成机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库德良采夫、克鲁泡特金、萨尔基索夫、波尔菲里也夫和波实卡雷夫等;西方则有罗宾逊、古德、阿布拉加诺、萨特马里等。

尽管持“石油无机生成”观点的学者也不少,但他们提出的“原理”归纳起来就是:石油来源于地幔,是地幔沿着地壳裂隙上涌过程中的衍生物。任何物体都是在特定的内力和外力作用下,处于力的动态平衡而显现的一种物质形态。在超高压和高温的条件下,地幔的原子、原子核、直至基本粒子等层次上的物质都是地壳中的任何物质无与伦比的,而且都是与地壳中的元素呈现出的性状不同的。所以地壳中不存在什么构成原油的碳氢化合物。但是在地壳裂开以后,那里地幔的超高压状态被打破,原来的稳定结构被破坏,使之发生热膨胀,不断地释放内能而蜕变为岩浆。沿着裂缝上涌的岩浆由于发生热膨胀而不断耗散内能,在特定的压强和温度下,重新达到内和外力平衡,进而演化出100多种元素。石油就是地幔发生热膨胀时,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新物质形态。

在石油的形成过程中,率先上涌的岩浆,由于在地壳裂缝中所受的压强极小而大幅度地发生热膨胀,形成大量的岩浆气,按照一定的组分组成气体分子,比如乙炔、水等。

岩浆中不断地析出的气体,不仅使裂隙中的压强和温度不断升高,而且使裂隙中形成的烃类分子的密度连续增大,它们的内聚力不断加强,导致烃类分子趋向于形成复杂的结构。即乙炔→乙烯→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当裂隙中碳氢化合物气体浓度以及裂隙中的压强进一步升高时,就会使低碳类烃聚合为高碳烃烷,进而发生相态变化,也就是说,气体的烃类变成了液体的烃类——石油。(这种)石油在形成的初期,因为颗粒极小,可以随着热而向上运动,它们到裂隙的上方大量聚合,就可以融合成更大的油珠。当密度大的油珠进一步融合,其重量将大于岩浆气体热膨胀时的所产生的推力,于是纷纷坠落或沿着裂隙壁面流向裂隙的底部并溢出岩浆。

由于裂隙中的压强、温度和碳氢化合物的气体浓度达到相当高的标准后,才会形成石油,所以,石油淹没的岩浆析出的气体刚刚脱离岩浆就会遇到很高的压强,不仅在原子的层次上形成稳定的结构,而且迅速化合为碳氢化合物。于是,岩浆气体的一部分在石油里上浮的过程中,就化合为石油,而且会不断地增加,渐渐地就可能形成油藏
参考资料:《中国教育报》

㈣ 塔里木盆地为什么会有石油资源

塔里木曾经是一片原始森林 由于长期的地质演变 原始被掩埋 所以该地区有大量的生物尸体
而石油的原料便是生物的尸体,生物的细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则是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组成的。生物遗体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被淤泥覆盖之后,氧元素分离,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

㈤ 为什么冰天雪地的北极石油资源却很丰富

首先来说,这样的地理环境代表着北极地区可以获得巨量的丰富有机质来源,主要形式是死亡的海洋生物遗骸,比如藻类和浮游生物,它们构成了形成油气资源的主体来源;其次,被陆地包围,意味着北冰洋有超过50%的面积都位于大陆架上。这样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因为大陆地壳相比海洋地壳常常含有巨大的盆地沉积,容易积聚大量有机物。

对于温度,海底沉积岩层的温度,深度每增加约1000米,温度会升高30摄氏度左右。在这样的高温高压环境下,这些有机物质会缓慢转变为石油,而那些温度最高的区域,则会形成天然气。由于油气的比重较低,它们开始沿着多孔隙的岩层上升并聚集,最终形成油田和天然气田,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工业和日常生活所赖以开采的那些油气资源。

㈥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样的地质更有可能藏有石油

为什么你家后院挖不到石油?石油的形成,地质对石油的影响


形成油藏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一种富含碳氢化合物材料的烃源岩,其埋藏深度足以使地下热量将其煮成石油;

一个多孔和可渗透的储层岩石其中它可以累积;

一盖层(密封)或其它机构,以防止油漏出到表面上。在这些储层中,流体通常会像三层滤饼一样组织自身,在油层之下有一层水;在油层之上有一层气体,尽管不同层之间的大小不同。由于大多数碳氢化合物的密度低于岩石或水,因此它们通常向上移动穿过相邻的岩石层,直到到达地表或被上方的不可渗透岩石截留在多孔岩石(称为储层)中。但是,该过程受地下水流的影响,导致石油在被困在储层中之前,向水平方向迁移了数百公里甚至向下短距离迁移。当碳氢化合物在捕集阱中浓缩时,油田形式,可以通过钻井和抽水从中提取液体

这是一个时间极为漫长且形成条件苛刻的过程,所以石油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挖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