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要以石油精神塑造队伍组织从石油石化发展历程看什么向老一辈石油石化人学什么
石油精神,是老一代石油工人“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奋斗精神。
石油精神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石油战线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今天的石油人不用再住干打垒,不用再跳泥浆池,但石油工业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亚于艰苦创业时期;今天的中华民族对工业血液、能源安全的需求和呼唤一如既往。我们需要在全球经济新形势下闯关出彩,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中坚守使命,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改革攻坚,在低油价冲击下锻造竞争能力,在多元价值交汇中凝聚共识。时代呼唤石油人高擎精神的火炬,历史呼唤再一次的辉煌。我们坚信,信念鼓舞信念,精神昭示精神,力量传递力量。我们同样坚信,高擎精神的火炬,定能鼓舞士气、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夺取胜利。
② 【急】!帮我写一篇关于石油人故事的作文
石油人故事
我每天都感到时间不够用,只舍得用半小时看《新闻联播》,不愿意在观看电视剧上花费时间。一天,同事强烈建议我观看正在播出的《西圣地》,说这是一部反映咱石油人生活的好电视剧。我看了一集,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剧中情景皆似曾相识。
电视剧中,石油工人站在解放牌汽车车厢上,在那荒凉的戈壁滩上颠簸,为石油生产忙碌着。像剧中那样,解放牌汽车车厢上站着石油工人是野外生产非常熟悉的场景,我想起了发生在1992年春节的一幕。那天大雪纷飞,我们穿着沾满石油的工作服,把管钳、吊卡、绳索等生产工具装上车,司机顾师傅驾车刚要驶出作业大院,忽然一个人影冲到车前,顾师傅紧急刹车,我们随之栽倒一片。队长生气地骂道:“你小子不要命了”原来是刚从城市来油田工作不久的小徐,近日他要请假回家过年,因为生产任务重,队长没有批准。小徐紧紧抱着汽车头,泪流满面,冲队长吼道:“队长,你不批我的假,你们就别想出这个门!”队长说:“现在交通车都停发了,批了你的假,你也回不去。”小徐说:“这你别管,只要你批我的假,我就是走也要走回家。”队长说:“好吧,让顾师傅先把我们送上井场,然后再把你送回家。”小徐说:“我也上车,把你们送到井场后,直接从井场送我回家。”小徐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家与父母团聚了。
剧中徐正成不给曾浩的论文盖章,杨大水拿斧头砸开抽屉锁,自己给曾浩的论文盖了章。在石油工人中,我所看到的类似杨大水这样抱打不平的人很多。1991年夏季的一天,队长和特车大队的同志坐在树荫下打牌,被队上的小张看见,小张走上前,抓起扑克抛向空中,扑克牌像天女散花般地纷纷落下,小张骂道:“兄弟们在井场上又热又累,你竟然在树荫下打牌!”队长理亏,赶紧去干活了。其实大多数石油工人都是性格耿直,眼里不揉沙子,在此不一一例举。在大家强有力的监督之下,队干部绝不敢无故刁难别人,像徐正成不给曾浩的论文盖章这类事,我所在单位领导绝不敢做。
杨大水重情义,这也是石油人的真实写照。1991年,我到作业队参加工作,正副班长都是转业军人,为人正直,性如烈火,队干部若有一件事处理不公,他们马上就去找队长和指导员理论,甚至大动肝火,直到他们完全改正为止。在工作中,他们随和、踏实、能吃苦,他们总是捡重活、脏活和险活干,把站井口和扛油管这些活全包揽了,把轻便的活让给其他同志干;在生活上,他们细心关怀同志们的冷暖;在分享劳动成果时,他们和大家平均分配工时,从不因为自己多付出了就多得一点。
《西圣地》展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在杨大水等人物身上反映出石油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历史迈进了二十一世纪,在波涛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更加需要杨大水这样的人,有了这样的人,我们的未来就会充满希望。
③ 为什么我不能成为中国的石油大亨,就像中东的土豪一样的人我该怎么做才能变成他们那样
不是只有钱才能满足人,不是钱才能获得快乐,也不是生活只有土豪能过,你确实不能成为中国的石油大亨,但你能成为像石油大亨一样幸福快乐的人。
人是需要有追求的,但追求的目标必须是现实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回报,使生活充满意思并且快乐才是真,一个给自己巨大压力、追求不现实的人,不会快乐,有钱也是去买乐子,与其贪得无厌不如脚踏实地活在当下,与其白日做梦不如辛勤劳动,与其抱怨命运不如改变人生。
楼主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的石油大亨?
1、投错胎; 2、中国不会有石油大亨。
楼主要怎么做才能变成他们那样?
1、石油大亨挥霍的是钱,所以努力赚钱; 2、做一个知足的人。
④ 什么是新时代石油精神
到过茫茫戈壁,你才知道他们的魅力
到过油厂井场,你才知道他们会发光
走进他们,你才知道有这样一种精神
艰苦朴素、砥砺奋进!
这就是石油人!这就是石油精神!
钻井的过程会使用大量的钻井液,这些钻井液用完后和泥土、岩屑等一起排放就成为有污染性质的废物。对于一般的废弃钻井液,最为常见的处理方法是采用固化法,即选择一处场地,对废弃钻井液进行固化处理,这样不仅会浪费很多土地,还存在着污染环境的风险。李兴春所在的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团队,通过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成功实现钻井液与废物分离,钻井液可以循环使用,废物可以生产免烧砖、砌块、基土等,这样既可以实现废物再利用,又解决了传统处理方法带来的“占地、污染”等难题,达到了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的双重目的。
今天,已是中国环保行业知名专家的李兴春依旧在默默努力。提到自己为之奋斗的环保事业,他感慨颇深:“从1985年进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至今,32年时间,我经历了环保工作一步一步被国家、社会重视的过程。作为中国石油一名环保工作人员,我希望能从源头、过程中把环保问题解决好,助推中国石油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成为世界顶尖企业。”
复合驱技术创新团队:三十年磨一剑
三十年,你们只干了一件事,石缝里洗油。这一洗,绿了油田发展的常青树,白了小伙伴的少年头。攻克世界级难题,把驱油技术演绎成创新艺术。以当惊世界殊的豪迈,引擎大庆百年之航。你们,传递了科技力量,更传承了石油精神。
俗话说,上天难,入地更难。大庆油田经历50多年的开发,已经到了高含水后期,采出的液体90 %以上是水。在这种条件下采油,相当于水中找油、水中捞油。采收率要提高一个百分点,不亚于百米短跑成绩提高0.1秒的难度。
科技创新为老油田带来新曙光。三元复合驱技术,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20个百分点以上。
“1986年,大庆油田与法国国家石油研究院合作进行三元复合驱可行性研究,法国专家说我们大庆油田原油酸值太低,三元复合驱不适用,让我们忘掉这个技术。”大庆油田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复合驱项目经理部经理程杰成说,“但我们并没放弃,反而憋了一口气要开展研究。”
三元复合驱从注配到采出,从技术完善到管理标准,涉及地上、地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程杰成和他的团队,30年来,从当年的“小伙伴”一路拼到如今的“老伙伴”,多少次“山重水复疑无路”,他们却“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砺,多次换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30年的“三元”圆梦之路,锻造了一支石油科技的“梦之队”,该团队群英荟萃:培养中国石油技术专家7人, 16名地区公司专家,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和专业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其中博士32人、高级工程师119人。他们的成果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就有发明专利42件、实用新型专利15件、软件着作权2件。
一次次挑战科技极限,一次次勇闯世界难关,大庆油田30年的“三元”圆梦之路,正是大庆科技“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生动“现实解说”。由此也锻造了一支石油科技的“梦之队”,彰显了中国石油前行的科技力量。
坚守自己的岗位就是最大的精神。
⑤ 石油工人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果真如外界传说的“人人月入过万”吗
人总是特别的奇怪,对于自己不了解的行业或者是只是看到了一个表面现象,就对别人的工作胡乱的进行猜想。相信很多人对于石油工人都有一个误解,那就是他们觉得石油工人个个都是月入过万的,毕竟对于石油这个地方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烧钱的地方,而且石油工人也是特别辛苦的,对于月入过万当然是比较轻松的。
对于大部分在国内工作的石油工人来说,他们的工资都是一般化的,当然也不缺乏部分油二代,由于福利高,退休工资高,他们的父辈财富累积比较高,因此而也总是开着豪车住着比较好的房子,但其实这跟他们自身的工资待遇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说实在的,现如今很多使用工人所付出的努力和他们的工资是不挂钩的。毕竟我们知道在一线的石油工人不仅工作环境十分的恶劣,而且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
⑥ 红工衣,石油人最忠实的陪伴,没人能比他更懂石油人的辛酸与伟大
没人比他更懂石油人与家人分隔的辛酸,
没人比他更懂石油人远离城市的无奈,
没人比他更懂石油人在烈日烘烤下的汗水,
没人比他更懂石油人在冰雪中劳作的伟大,
他就是石油人最忠实的陪伴—— 红工衣 !
◆◆◆
在地球上最艰苦的地方,总有那一抹红
为勘探油气资源,石油人来到茫茫大漠,看的最多的是遍地黄沙,这里是荒凉的真实体现。处在这样没有更多生命迹象的环境里,石油人依然选择前行,去找寻更多的油气。
一抹红的出现,再远也能分辨出这是石油人的色彩。荒漠的生活可能会有些单调,石油人与钻井、抽油机为伴,为寂寥沙漠增添了些工业色彩。
结冰上冻的茫茫海面,海风刺骨,而深海仍有尚未探知的能源,海上石油人在勘探船、海上作业平台上立足,与寒风抗衡,坚持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使命。
在盐湖,是完全不同的光景。石油人走在巡查的管道上行走,要时刻留意脚下防止跌落,也要同时检查管道是否安全运行,守护一方水土。红衣配美景,最得劲儿。
◆◆◆
无论是寒冬与烈日,总有那一抹红
夏天正午还要在野外工作,一般人可能会忍受不了。骄阳似火,热得石油人流出汗水,浸湿红色的工装,但同时也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奋进之火,全心投入到工作中。
一丝不苟的石油人,专注于手上的工作。豆大的汗水滴下也没想去擦掉,怕耽误工作的一分一秒,任由它们流淌。
北方冬季不时会飘些小雪,银装素裹的大地上,石油人红色的身影跃动在生产的第一线。红色的工衣被雪景衬托,更显得突出,不失为一种独特的风景。
遇到大风雪,石油人也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红工衣如火,像极了石油人奋斗不止的热情,环境再恶劣也改变不了石油人的信念。
◆◆◆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总有那一抹红
星光之下,还会有石油人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似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目光以及注意力全部放在手中的工作,心无旁骛做好自己的事情。
◆◆◆
无论多脏多累,也总有那一抹红
石油人的工衣,难免会染上污渍。石油人已司空见惯,虽然红工衣不再干净整洁,却也是石油人努力工作的映证。
紧急情况下,红工衣的鲜艳颜色被大片隐藏,石油人会变为一身石油的“人”,但藏不住石油人奋发拼搏、无畏艰苦的那颗心。
◆◆◆
一朝红工衣,一世石油人
红色的工衣伴随石油人的一生,是石油人最有魅力的时装。无论石油人身处何地,面对生活和工作,身穿红工衣他们总会报以积极的态度。一朝红工衣,一世石油人!
⑦ 石油工人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果真如外界传说的“人人月入过万”吗
石油工人工作条件异常艰苦,长期远离城市,扎根荒漠危险性还高。也不是人人月入过万。
引文:又到一年毕业季,今年三桶油扩招,将有大量的石油专业的学生进入石油行业,很多人在网上说钻井工人的工资高,真实情况真是这样吗?
钻井风险系数可能仅次于煤矿,尽管每个小组都配备有安全官员、安全监督员和非常标准化的hsse管理系统。公司每年都有月度检查、季度检查、半年度检查等检查和评估。基层队的经历肯定很深刻,但是每年的安全事故还是很多的,可以查查新闻。
你还觉得钻井工人工资很高吗?
网友摸微温:一线工作者太辛苦了,拿不到比例回报!一个月一万不算太多,关键还是各种危险。
⑧ 什么样的人可以当石油工人
石油是高危行业,就钻井来说,站在数米高的钻井平台上,有毒气体、高空坠物、随时发生的井喷都有可能危及石油人的安全。时刻紧绷的神经,让石油人像一个时刻都在走钢丝的人。荒漠、戈壁、杳无人烟的山区一待就是几个月,每天超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十几个小时连轴转,不能疲劳,不能生病,耐得住40多度高温、受得住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干石油的必须要有像铁人一样好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