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测井用的几类放射源干什么的
扩展阅读
手机价格是如何变动的 2025-07-15 17:11:39
鱼加工后怎么计算成本 2025-07-15 17:02:44
200元成本做什么生意 2025-07-15 17:00:11

石油测井用的几类放射源干什么的

发布时间: 2023-02-21 17:46:49

❶ 放射源是干什么用的

用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制成的、以发射某种辐射为特征的制品。放 放射源射源的基本特点是能够不断地提供有实用意义的辐射。习惯上常把用于γ辐射照相探伤、放射治疗、辐射加工和辐射效应研究等目的的γ放射源,专称为辐射源。同位素能源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放射源,能提供核衰变产生的热能。放射源按所释放射线的类型可分为α 放射源、β放射源、γ放射源和中子源等;按照放射源的封装方式可分为密封放射源(放射性物质密封在符合一定要求的包壳中)和非密封放射源。绝大多数工、农和医用放射源是密封放射源。某些供实验室用的、强度较低的放射源是非密封的。 制备 在设计和制备放射源时要考虑到源的实用性,即辐射种类、能量和强度能符合使用要求,源的有用辐射效率高和源的安全性能好。制备放射源首先是选择合适的放射性核素,然后再根据其化学性质和源的使用要求确定制备工艺。 源核素 放射源用的核素的来源主要有四方面:①反应堆辐照生产的,有氚、铁55、钴60、镍63、硒75、锑 124、镱169、铥170、铱192、铊204、钋210、钚238等;②核燃料后处理得到的,有氪85、锶90、铯137、钷147和某些锕系元素如钚239、镅241、锎252等;③加速器生产的,有钠22、钴57、钇88、镉109、铋207等;④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有铀镭系中的镭226。早期的α放射源、γ放射源和中子源主要是用镭226制成的。镭226生产困难,价格高,现在多被人工放射性核素代替。 活性块制备 制备密封放射源是先将放射性物质制成活性块,然后再进行包壳密封。制成的活性块要求在空气中稳定,在水中放射性浸出率低。常用的制备活性块的方法,有玻璃、陶瓷、搪瓷法,粉末治金法,电镀法等。 ① 玻璃、陶瓷、搪瓷法 其共同点是把放射性物质以氧化物的形式和玻璃料、陶瓷料或搪瓷釉料一起烧结而成。所得活性块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和耐辐照性能都很好。放射性氧化物或其他化合物和某些金属混合后,在高温下形成金属陶瓷体,具有金属和陶瓷两重性,是一种较好的活性块形式。 ② 粉末治金法(又称粉末治金-滚轧法) 把放射性金属陶瓷体经粉末冶金处理后包在金、银等延展性好的金属中,在轧机上滚轧成箔源。这种工艺适于生产强度较低的大批量的α源和β源。 ③ 电镀法 常用于某些α源、低能β源和低能γ(X)射线源的制备。低能γ(X)射线源又称低能光子源,包括低能γ源、X射线源和轫致辐射源。 除上述方法外,还有一种不需进行化学加工处理的制备活性块方法,即直接用反应堆辐照过的适当形式和形状的靶材料制成活性块。例如常用的钴60和铱 192γ放射源的活性块就是这样制成的。 包壳密封 把源的活性块密封在相应的包壳里。包壳材料不仅要便于实施密封,而且还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抗腐蚀等性能,以保证放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会破损而使放射性物质散落出来,污染环境。 包壳所选用的材料、形状、规格和密封技术等,一般根据源的射线特点、源的强度及使用条件而定,常用的材料是不锈钢。α源、低能β源和低能γ(X)射线源的源窗部分须选用耐辐照的薄材料,以保证具有较高的射线发射效率。高能β源、γ放射源和中子源大多用不锈钢包壳,氩弧焊密封。 质量控制 放射源的质量主要包括源的辐射强度和密封性能。每一个放射源都要进行辐射强度测量,如有必要,还要进行能谱测量。密封放射源应满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各类密封放射源的耐温度、压力、撞击、振动和穿刺等项要求。这些检验是在源设计试制时进行的。对于正式产品源,除进行强度、能谱测量外,还要逐个进行表面污染和泄漏检查。从源表面擦下的放射性污染量和泄漏量均不得超过185贝可。 应用 以放射源发射出的射线与物质作用所产生的电离、吸收、散射和活化等效应为基础。 电离 带电粒子主要通过电离作用把能量转移给周围介质。中子、γ射线与物质作用产生高能带电粒子,再进行电离。α粒子和低能β粒子的射程短,比电离值高,在较短的射程内可产生大量的离子对,形成高密度的离子云,可用于放射性静电消除器、离子感烟探测器、电子捕获鉴定器和真空电子管中所用的电离源等。γ射线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在较大体积内产生电离作用,其应用有辐射消毒、灭菌,食品辐照保藏,辐射育种,放射治疗和辐射加工等。 吸收 射线通过物体时被吸收。β和γ射线束通过吸收体后被减弱的程度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I0、I分别为射线束通过吸收体前后的强度值, ρ和d为吸收体的密度和厚度值,μm为吸收体对该射线束的质量吸收系数。测得射线束强度变化,即可由上式确定吸收体的厚度或密度。其应用有透射式同位素密度计、厚度计和料位计等。 射线可使感光胶片感光,根据透过吸收体的射线使感光胶片的感光情况显示,可以进行射线照相探伤。 散射 β射线、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会产生散射,其散射角甚至可大于90°,散射的程度与散射体的厚度、密度及原子序数有关。根据这一效应建立的反散射测量仪,可用于测定材料的厚度和密度,特别适用于涂层厚度的测量。 快中子与轻元素碰撞,能量迅速降低,待分析材料中如含氢丰富,中子慢化程度就高。根据此原理建立了中子测水分和中子测井(石油)技术。 活化 低能β粒子与适当的磷光体作用可以发光,根据这种效应已经制成了氚发光粉和氚灯。低能光子可以激发元素发射特征X射线,利用配有同位素低能光子源的 X射线荧光分析仪可进行元素分析。放射性核素发射的α粒子和高能γ射线,可诱发轻元素原子核发生(α,n)、(γ,n)核反应。利用这些核反应制成的中子源可用于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但是这类中子源的中子强度比反应堆的低得多,因此只适用于某些高反应截面核素(元素)的活化分析。

❷ 测井用的是什么放射性物质

你说的是什么类型的测井?一般放射性测井仪器中:密度测井仪利用的是CS源(放射强度2居里),用于测地层密度;中子测井仪使用的是中子源(18居里)

❸ 石油上用中子放射源做什么

石油企业使用中子源进行油田测井,测油层的有效厚度、孔隙度、含油气饱和度和渗透率等 。

❹  放射性测井

放射性测井是在钻孔中测量地层核物理性质的一组测井方法。通常按照放射性源分为下列几类方法:自然伽马测井、伽马—伽马测井、中子测井、岩性密度测井等。

14.3.1基本原理

14.3.1.1自然伽马测井

由于地层的成分、结构不同,因而含有不同数量、不同种类的天然放射性元素,这些元素的原子核衰变时,要放出不同强度、不同能量的伽马射线。自然伽马测井是通过测量钻井穿过地层自发放出伽马射线的强度而进行岩性划分、泥质含量和地层孔隙度确定的一种方法。

14.3.1.2伽马—伽马测井

伽马—伽马测井是通过测量地层对伽马源放出的伽马射线的散射而进行岩性划分、泥质含量和地层孔隙度确定的一种方法。

14.3.1.3中子测井

中子测井是通过对地层中子性质的测量,研究钻井剖面中各区段性质及孔隙度等的一种方法。

14.3.2观测方法

14.3.2.1自然伽马测井(Gamma-Ray Logging)

自然伽马测井的测量原理见图14-5。井下仪器包括伽马射线探测器、放大器及高压电源三部分。伽马射线探测器将接收到的伽马射线转变成电脉冲,经电缆传送到地面仪器,在地面仪器中经过电脉冲的放大、鉴别、整形后,经计数率测量电路将电脉冲转换为与脉冲计数率成正比的直流电压,记录直流电压差得到伽马测井曲线。根据伽马测井曲线可定性用于划分地层界面和判别岩性,进行地层对比;在定量解释方面可确定泥质含量及渗透性等。

14.3.2.2伽马—伽马测井

伽马—伽马测井又称为密度测井,其测量原理见图14-6。

图14-5自然伽马测井测量原理

图14-6伽马—伽马测井的测量原理

伽马—伽马测井仪分为地面和井下两部分。井下仪主要由伽马源、伽马射线探测器及电子线路组成;地面仪器类似于自然伽马测井仪的地面仪器。在测量过程中,伽马源与探测器保持一定距离一起放入井中,伽马源连续地向地层发射出伽马射线,而探测器接收经过与地层物质相互作用后达到探测器的散射伽马射线,将接收后的伽马射线经过类似自然伽马射线的方法进行转换处理,形成伽马—伽马测井曲线。该方法除用于划分钻孔地层界面、判断岩性以外,主要用于确定地层孔隙度。

组成造岩矿物的元素大多数是原子序数较小的轻元素,他们与中等能量的伽马射线相互作用,发生康普顿散射。散射率取决于物质中的电子密度,而电子密度又与岩石密度成正比。在用长源距(c>10cm)伽马源照射井壁时,被照射岩石的密度愈大,康普顿散射的几率也愈大,表明原子壳层吸收伽马射线多,因而散射的伽马射线弱;反之,岩石密度愈小,散射的伽马射线愈强。因此,在分析伽马—伽马测井曲线时,对应于低值部分的是密度大的岩层,而对应于高值部分的是密度小的岩层。

14.3.2.3中子测井

中子测井是以中子与物质作用为物理基础的一种测井方法,根据探测器所记录的物理量不同,可分为中子—伽马测井和中子—中子测井两种方法。

(1)伽马—中子测井(Gamina-ray neutran logging)

伽马—中子测井是一种应用较普遍的中子测井法。其特点是:测量伽马—中子射线强度,以计数率脉冲/分钟为计量单位;当地层不含强吸收元素时,伽马—中子射线与含氢量有关,在使用长源距测量时,随含氢量增加,伽马—中子射线强度减少;当地层含吸收元素时,伽马—中子射线强度有显着增加。该方法使用的仪器与自然伽马测井仪基本相同,但伽马—中子测井仪的井下仪有人工中子源。

(2)中子—中子测井(Neutron-Brons logging)

中子—中子测井测量地层中热中子密度,这种方法使用的测井仪与自然伽马测井的电路基本一样,除了有中子源外,还要使用热中子探测器。当地层不含强吸收元素时,测量结果中子—中子射线强度反映了含氢量。

进行中子测井时,把装有中子源和探测器的下井仪器由电缆放入井中。将中子源发出的高能中子射入井内和岩层中,高能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可能发生非弹性散射、弹性散射,能量逐渐损失、减速的热中子极易被原子俘获引起核反应。因此,探测器的记录与地层的减速性质和吸收性质有关。因为氢是最特殊的减速物质,所以中子测井结果将反映地层的含氢量。在含水的地层中,孔隙被水充满,故中子测井可能反映岩层孔隙度的大小。

14.3.2.4岩性密度测井

岩性密度测井是与密度测井配套使用的一种测井方法。该系统测量克服了密度测井中仅测量低能伽马射线(即光电效应)或中能伽马—伽马射线(康普顿效应)中的一种而带来划分岩性不准的弊病,而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可较准确地进行地层岩性的划分。

根据伽马射线的吸收与伽马射线能量的关系,在中能的条件下,康普顿散射的吸收系数要大得多,而光电效应的吸收系数却很小。但在低能的条件下,光电吸收系数变得比康普顿散射系数大,这就是说,在低能阶段,伽马射线受光电效应的影响比康普顿效应的影响要大。因此,该系统在充分考虑上述特点后,开展了具有进行密度测量的高能窗以及进行低能测量的低能窗。将二者一起应用有助于区分岩石类别。

14.3.3技术要求

14.3.3.1放射性测井的一般技术要求

(1)对所采用的仪器进行检查、校验和标定工作,确保仪器性能良好。

(2)深度比例选择为1∶50,便于对厚度较小的目的层进行定性和定量解释。

(3)横向比例采用整数比例尺,且全区一致,尽量使全部或部分地层反映清楚,超格曲线应补测。

(4)测井速度应根据仪器延时参数及测量精度要求而定,一般提升速度限值为1000m/h。

(5)电缆的标记:①电缆上必须标记准确、明显、牢固的深度记号,记号的标准间距规定为10m,特别是零记号上方处应有特殊警告记号;②在钻孔中提升标记电缆时要挂上相当于井下仪器重量的挂锤。

14.3.3.2自然伽马测井

(1)第四纪地层自然放射性强度弱,故应选用灵敏度高且性能稳定的放射性测井仪。测量时要选择合适的横向比例、时间常数和测速。

(2)在作定量解释时,应在井场应用标准源或刻度器进行横向比例标定。

(3)统计涨落相对或然率误差不超过5%,每次测量前应在页岩(泥岩)层上记录统计起伏,记录的时间应大于记录曲线所选用的时间常数的10倍。

(4)反映岩性的最大相对幅度最好为满测程的4/5左右。

14.3.3.3伽马—伽马测井

(1)测量时应根据计数率的多少选择仪器的测程,所记录的伽马强度应在仪器的线性范围内。

(2)有密度刻度器的应在井场标定曲线的横向比例,以g/cm3/cm标注,无刻度器的则以脉冲/min/cm标注。

(3)使用的源强应能压制天然伽马的干扰,主要目的层的伽马强度应大于孔内天然伽马曲线平均幅值20倍以上。

(4)源距一般采用0.3~0.5m。

14.3.3.4中子测井

(1)测量时应根据计数率的多少,选择仪器的测程,所记录的中子射线强度应在仪器的线性范围内。

(2)进行中子测井前后,都要利用刻度块进行刻度,横向比例为刻度单位/cm。

(3)伽马—中子测井源距一般大于0.5m;中子—中子测井源距一般采用0.45~0.60m。

14.3.3.5岩性密度测井

其技术要求基本上与伽马—伽马测井一致。

14.3.4成果的表达形式

放射性测井的成果表达形式为地层的放射性强度随深度变化的坐标曲线。横坐标代表放射性强度的大小,应根据不同的测井方法采用相应的单位进行标注;纵坐标代表深度,一般以m为单位进行标注。在测井曲线的顶部应表明有关的参数,内容除曲线、岩性柱状图外,应绘出泥质含量、密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曲线下面标出图例及责任栏。

14.3.5资料解释原则

14.3.5.1自然伽马测井

(1)当地层厚度大于三倍井径时,地层中点的自然伽马强度值达到极大值,即等于无限厚地层的自然伽马强度,此时地层的界面位于曲线的半幅值点。

(2)当地层厚度小于三倍井径时,地层中点的自然伽马强度值随地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用半幅值点确定的地层厚度大于地层的真正厚度,称为视厚度,要得到地层的真厚度必须进行校正。

(3)自然伽马的探测半径一般取作十几到几十厘米。

14.3.5.2伽马—伽马测井

(1)当上下围岩的密度相等时,伽马—伽马曲线与目的层中点为对称。

(2)不能以曲线的半幅值点分层,当目的层密度比围岩低时,可用1/3幅值点分层。

14.3.5.3中子测井

(1)中子测井在划分钻孔地层界面、判断岩性时,与自然伽马测井相结合效果较好,因为各类岩石结构不同,含氢量也有不同的变化。

(2)中子测井曲线与自然伽马曲线相似,它的探测深度近似等于源距,才能用半幅值点分层。

(3)中子测井主要用于确定地层孔隙度。

14.3.6仪器设备

放射性测井仪器设备见表14-1。

❺ 放射源的应用领域

射线通过物体时被吸收。β和γ射线束通过吸收体后被减弱的程度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I0、I分别为射线束通过吸收体前后的强度值, ρ和d为吸收体的密度和厚度值,μm为吸收体对该射线束的质量吸收系数。测得射线束强度变化,即可由上式确定吸收体的厚度或密度。其应用有透射式同位素密度计、厚度计和料位计等。
射线可使感光胶片感光,根据透过吸收体的射线使感光胶片的感光情况显示,可以进行射线照相探伤。 β射线、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会产生散射,其散射角甚至可大于90°,散射的程度与散射体的厚度、密度及原子序数有关。根据这一效应建立的反散射测量仪,可用于测定材料的厚度和密度,特别适用于涂层厚度的测量。
快中子与轻元素碰撞,能量迅速降低,待分析材料中如含氢丰富,中子慢化程度就高。根据此原理建立了中子测水分和中子测井(石油)技术。 低能β粒子与适当的磷光体作用可以发光,根据这种效应已经制成了氚发光粉和氚灯。低能光子可以激发元素发射特征X射线,利用配有同位素低能光子源的 X射线荧光分析仪可进行元素分析。放射性核素发射的α粒子和高能γ射线,可诱发轻元素原子核发生(α,n)、(γ,n)核反应。利用这些核反应制成的中子源可用于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但是这类中子源的中子强度比反应堆的低得多,因此只适用于某些高反应截面核素(元素)的活化分析。

❻ 核测井的主要分类

核技术测试和分析的关键是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核测井信息的处理可分为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分析处理两个阶段。
核测井信息采集处理是利用测井井下和地面仪器对核测量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和记录过程。通常情况下,核测井是通过传感器把核物理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通过滤波、降噪、模数转换等系列处理后记录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信号。放射性计数的统计涨落特性和信息源不强等使得有效信号较易受噪声信号干扰。因此,提高有关信噪比的研究和应用显得相当重要。提高传感器的探测效率和测量精度属硬件技术研究范畴,加强信号分析、统计、拟合、反演、小波变换等软件开发研究正在成为提高信噪比的重要技术。
核测井信息应用分析是以核测井样品模拟刻度为基础、以解谱和与其他信息融合为处理手段、以测井地质应用为目标的信息处理应用。
无论是核辐射强度测井还是全能谱测井,其应用基础均离不开被测量对象(地层)必须与标准对象(刻度对象)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仪器响应特征、且符合线性叠加原理,这是进行核测井信息应用分析的基础,是核测井信息地质应用的前提条件。核辐射强度测井评价认为,总强度与已知的地质信息存在固定的线性关系,通过标定即可进行对应的信息处理。
全能谱测井的标准谱获得必须以被测量地区实际井所包含的物质特性为基础,进行实际的全谱刻度,利用线性叠加原理确定混合谱标准,这是对全谱测井信息正演和对工作谱解析的基础。剥谱技术、逆矩阵解谱、最小二乘解谱等是常用的解谱应用技术。
实际的测井环境条件与标准谱刻度条件不一致可能导致解谱的较大偏差,给应用带来一定困难。测井处理中提出的环境校正可在某种程度上减少或消除这种偏差。测井环境校正处理的主要途径有简化理论评价、蒙特卡洛方法、模型井试验等。测井处理中采用多次测量平均法、比值法、累积辐射处理、重叠技术等可有效提高核测井信息的应用效果。
核测井技术是随着当代核技术的发展和石油、煤炭、地质矿产等对核测井技术发展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尖端测井技术之一。随着人工射线源技术、传感器技术、测量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核测井技术仍处在飞速发展之中。 核测井技术的大多数方法依赖于射线源性能,少部分方法利用井下地层的天然放射性进行测量。现有的测井用射线源主要是γ射线源和中子源。受井眼尺寸(偏小、弯曲、不规则等) 、井下环境(高温、高压等) 制约,地面实验用加速器γ源等技术尚难以应用于测井领域。
测井常用的γ源多是放射性同位素源,主要用于示踪测井。随着核技术发展,核反应堆、加速器的不断建造,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建立,为放射性核素应用提供了日益丰富的物质基础。放射性同位素广泛应用研究为更好利用现有设备资源开辟了新途径。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技术是同位素辐射技术应用的物质基础。时下,人工制备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有3 种:反应堆生产的丰中子同位素,简称堆照同位素;加速器生产的贫中子同位素,简称加速器同位素;从核燃料废物中提取的同位素,简称裂片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作为一种人工信息源,具有相当高的探测灵敏度,是常规化学分析无法比拟的,这一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同位素示踪分析技术,在工农业技术研究中获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测井中的流体密度计、流体识别仪、γ射线探伤仪、厚度检测仪等均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信息源技术。
中子源是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必须的信息源。测井常用的中子源有放射性同位素中子源、自发裂变中子源和人工脉冲中子源3 种。衡量中子源特性的指标是源强度、能量、单色性、γ 辐射和寿命(半衰期) 等。测井常用的A241m2Be 源是放射性同位素中子源,中子产额2×107/ s ,平均中子能量5 MeV;252Cf 是自发裂变中子源,中子产额2 ×108/ s ,平均中子能量
2. 35 MeV ;脉冲中子源(中子管技术) 常用T(d,n) 源,中子产额107~109/ s,强流中子管产额达1010/ s,平均中子能量14. 1 MeV。
应用射线源,必须注意放射性防护、放射性危险、放射性可控等要求,测井用中子源需向小体积、高强度、高度可控、高安全、高耐温、耐压指标发展。 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它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输出,满足信息的传输、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要求。传感器属高新技术的瓶颈工业,它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测井用的传感器技术较为先进,基本上与国际水平相近,但创新不够,大多是引进、模仿和仿制,这与我国测井需要不相适应。努力致力于促进我国核测井传感器事业及其应用的发展,满足核测井应用需要,是传感器生产和应用企业共同的努力方向。
测井用传感器的核心部件是探测器。不同的核辐射需要用不同的探测器测量。所有核探测器均基于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原理,在物质中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能量分布、时间分布和特征作用而制作。
强度型核仪表利用放射源发出的射线(特别质子与γ射线) 与物质相互作用(吸收或散射) 后,射线强度降低从而检测受测试物质的宏观非电参数而设计出的一类仪表。
物质的成分与含量可通过放射源发出的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射线强度的变化与诱发的特征能谱加以确定,这种仪表统称为物质成份与含量分析仪表。能谱分析型仪表同样地具有这种成份与含量分析的功能。
测井中用已知活度的γ放射源和探测器共同组成探头(测井仪) 下到钻孔内,沿钻孔连续测量从碳层中散射的γ射线强度,可探知介质的密度,从而确定地层岩性。这种γ测井技术有助于加快能源勘探开发速度,并降低成本。
中子水分计是测量大体积物料中含水量的一种核分析仪表,又称中子水分计或中子湿度计。这种仪表的工作原理基于氢核对快中子的强烈减速慢化效应。测定物料中的慢化中子数量,进而求出介质的含水量。
高分辨率的辐射探测器和多道脉冲高度分析器等核电子学仪器的发展,使分析测量的灵敏度与准确度大为提高。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进一步改善了数据处理的速度和规模,使能谱分析型仪表结构更趋小型化、轻便化,特别为仪表的现场应用与野外操作提供了便利。这类核仪表可分为3 种类型:1) 荧光类仪表(如放射性核素X 射线荧光分析仪);2) 活化类(主要指中子活化) 仪表;3) 核测井仪表(如石油、煤田、金属测井使用的核仪表) 。
核测井探测器要求高效率、高计数通过率、高能量分辨率、高耐温、耐压、高抗震、小体积、价格适中等。
测井常用的γ和X 射线探测器为闪烁探测器,主要由闪烁体、光电倍增管和电子仪器组成。用光耦合剂将闪烁体与光电倍增管耦合起来,组装成探头,配上电子学仪器,就构成了闪烁探测器。为提高脉冲输出幅度,可选择发光效率高的闪烁体,增大闪烁体尺寸,选择反射系数大的反射层和性能良好的光导系统,调整好光电倍增管前面几级的分压电阻,选择与闪烁体能实现良好匹配的光电倍增管。
闪烁探测器输出脉冲幅度与入射光子在闪烁体中损失的能量成正比。而光子是通过前述3 种效应损失能量的,所以,在测量单能光子时得到的输出的是一连续谱。
与闪烁体相匹配的光电倍增管也有了发展,硅、HgI2等光敏二极管小巧,与闪烁体更匹配,半导体的量子效率远高于光电倍增管;HgI2与CsI ( Tl) 组合探头对662 keVγ射线能量分辨率达5 % ,性能更优的探头还将不断出现。
核测井需要的γ射线和X 射线探测器正向高密度、高精度(能量分辨性好、计数通过率高) 、高计数、高温度稳定性、短荧光衰落、中低价格和小体积发展。高性能位置灵敏γ射线和X 射线核探测器将更广泛应用于测井中。
中子探测器在测井中经常用到,较早使用BF3正比管,因环保要求现正逐渐被3He 正比管取代;选用6Li 玻璃闪烁探头作中子剂量当量探测器,采用中子慢化探测、镉棒三维空间能响调节新原理,从而使仪器灵敏度极高,耐γ、中子能量响应特性好。仪器灵敏度高、抗γ性能好、能量响应特性好、量程宽(7 个量级) 、密闭性强便携式数字显示并伴有声、光定性指示等的性能优越的中子探测器也在发展中。
核测井仪表正在不断更新结构,完善功能,提高精度,改善仪表的稳定性、可靠性、通用性,实现仪表标准化、系列化、小型化、自动化与智能化,以适应现代测井的连续化、高速化、精密化的要求。具体地说,今后核测井仪的发展趋势可能集中在以下5 个方面。
1) 结构上从单元组合式向功能组装式方向发展。
2) 在测量方法上,从简单原始的检测手段向高效率、高分辨力的复杂的测量装置过渡,为获取更多信息,射线强度测量方法逐渐为射线能谱分析法所取代。
3) 在仪器功能上,从单点、单参数检测向多点、多参数自动检测方向发展,与非核技术综合应用,有助于扩大核测井仪表的应用范围,提高其应用效能。
4) 仪器的通用性和安全性方面,核测井仪将进一步实现系列化、标准化。
5) 随着各种支持性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测井仪器的技术水平达到一新的高度。核测井仪采用计算机后,结构紧凑、体积缩小;测量技术由模拟测量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实现输入信息自动补偿,系统启动、调节和操作程序化,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运算、判断、分析与处理,从而扩大仪表信息功能,提高仪表检测精度,为多参数测量和测井过程闭环控制奠定了基础;仪器将硬件与软件相结合,体现出设计的合理性与操作的简便性;仪器具有故障自我诊断功能,大大减轻了设备维修工作量,从而提高了仪器的可靠性;通过数字和图象信息显示,达到更好的人2机结合,以满足现代核测井生产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高速化与集成化的要求。

❼ 请问石油钻井中,常见到测井队使用中子源,会对靠近的人有影响吗中子源入井后,放射出来的辐射会停留在泥

没有影响,测井用的镅-铍中子源属于放射性同位素中子源,中子源一直在产生中子粒子射线,中子源在仪器放到井里后,产生中子粒子会被含氢物质(例如泥浆中的水)减速俘获,自由中子的平均寿命仅为15分钟左右(887秒),可以衰变为质子放出电子和反电中微子,这三种粒子没有辐射伤害的。中子源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中子源发生的核反应刚产生的高能中子,减速后的中子对人体已经没有影响了。因为中子流作用的时间很短,对于中子弹等战术核武器袭击过的战场,己方可以快速进入目标区域作战,而不用担心放射性污染。只要在测井装源过程时远离现场(大于25米)对人体基本没有影响了,中子源主要对人体含氢量比较高的器官伤害大,例如眼睛,可以屏蔽中子源的物质常见的有水(减速效果很好),石蜡,有机玻璃等

❽ 石油测井放射性物质危害大吗

放射性的测井主要是同位素测井和几种中子测井,正常情况下没有什么影响。涉及放射性作业的,无论人员、设备、作业程序都有国家监管。
在设备里存储的放射性物质相对是安全的,辐射量不算太大。一般说的危害,是指放射性物质泄漏带来的。
至于测井对地层物质的污染,可以忽略不计,隔着几千米地层对人也不可能造成影响。而且地层里本来也有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

❾ 油田测井产生什么辐射

放射源包括中子源和伽马源两种,前者影响范围小,对人体杀伤强,后者影响范围大,但危害小一些。
此外还有电磁波测井仪器产生的电磁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