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什么是石油战线
扩展阅读
如何修改桌面工具 2025-07-22 11:11:48
哪个国家支持成本中心说 2025-07-22 11:11:43
太原红色资源在哪里 2025-07-22 10:26:35

什么是石油战线

发布时间: 2023-01-27 03:19:49

‘壹’ 中国石油的发展史的简明历程是什么

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奋斗,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下面我们分三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在四川,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

2.历史性转变

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并取得了重大的进步。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和合并了一系列炼油厂,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13套,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617万吨,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 1970年4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全油田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50%以上。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1亿吨打下了基础。 同时石油三厂,六厂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为发挥中央和两个积极性,以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七个大型炼油厂和一大批中型炼油厂。到1978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从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了1亿吨,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73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3、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各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了十年动乱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此后,原由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的措施。这一决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到1.25亿吨,为世界第六位。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我国石油工业目前有三大石油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2001年,石油集团销售收入3401亿元,利润总额530亿元;石化集团销售收入3600亿元,利润总额128.1亿元;中海油销售收入303.8亿元,利润总额96亿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各石油公司“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各公司的资产规模,海外影响力,利润总额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国际知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公司在运营的主要指标上均有一定差距。

‘贰’ 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广大石油战线工作者的主人翁的姿态、为国争光的荣誉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的科学干劲、以及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积极拼搏的“铁人”精神。

在旧中国,我国的石油工业十分落后,只有西北的玉门等几个地方产石油,总共只有四十几名技术人员、8台钻浅井的钻机。

大庆油田之后,我国又相继建成了大港、胜利、辽河、江汉、任丘、中原、塔里木等石油基地和天然气基地。石油年产量到20世纪70年代末就达到了1亿吨。2005年,我国的原油产量达到了1.82亿吨。

(2)什么是石油战线扩展阅读:

地质工作者在我国东北的松嫩平原上发现了一个大油田。为了纪念即将到来的建国10周年大庆,这个大油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

一场开发大庆油田的大会战打响了。昔日荒凉的大草原上,汇聚了几万人的石油大军。当中有个名叫王进喜的中年人。从15岁起就进玉门油矿做苦工,受尽了外国工头的欺辱。解放后,穷苦人民翻了身,当上了钻井队长。

作为一名石油工人,在北京开会的时候,看到国家因缺石油,汽车顶上背着黑乎乎的煤气包,心里十分难过,他暗下决心:“我一定要为中国人民争口气,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十分艰苦。石油工人们为早日出油,日夜奋战在工地上。钻机运到了,可是起重设备没有到。为了早一天开钻,王进喜便带领工人们硬是人推肩扛,把上百吨的钻机运到了井场上,把井架竖立起来。

钻机开钻需要水,工人们就用桶装、用盆端,运来四五十吨水,保证了钻机按时开钻。有一次,发生了井喷事故,因为当时没有搅拌机,王进喜带头跳进了冰冷的泥浆(jiāng)池,用自己的身体搅拌压井用的泥浆,终于制服了井喷。

为了开发油田,王进喜不知疲劳,日夜奋战,人们都称他为“铁人”。

‘叁’ 石油精神是什么意思

石油精神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总称,诞生于石油石化工业异常艰苦的创业时期,是石油石化战线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夺取胜利的不竭动力。

在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历程中,以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一直都是石油石化行业的灵魂和根基。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大力弘扬石油精神作出重要批示,他强调:“石油精神”是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宝贵财富,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事实确实如此,只要细细思考,我们就会发现,石油精神其实一直都未曾远去。

石油精神在 “中国石油师”的坚实脚步里。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共和国的石油工业,正是发轫于王之涣诗中的这片荒凉悲怆的大漠。

甘肃玉门油田,早在1939年就已投入勘探开发,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员工最多和工艺技术领先的现代石油矿场,解放前的产量占旧中国石油产量的95%以上。

1952年8月1日,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近8000名将士改编为“中国石油师”,集体转业到石油战线,翻开了石油工业史的第一页。

面对重重挑战,这支“石油师”发出了铮铮誓言:“我们是脱下军装的解放军,不怕死,更不怕苦。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没有一个是逃兵。”

其他:

石油精神在哪儿:在石油前辈的手拿肩扛、浴血奋战里!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建设百废待兴。在那个时代里,寻找石油往往要行走在荒原戈壁,风霜万里,颠沛流离,兼之物质匮乏,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对于石油人来说,面临着技术人员匮乏、石油装备落后、后勤补给奇缺等一系列问题。然而,困难吓不到石油人。

没有吃的,他们就抠鼠洞、扒树皮、挖野菜、开荒种地;没有用的,他们就“人拉肩扛”;没有住的,他们就住在简陋的帐篷、牛棚、马厩里……

“没有条件创作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当时石油工人的真实写照,他们用不屈的意志和瘦瘠的肩膀扛起了共和国工业的脊“梁。

‘肆’ 解放军师团转业石油战线的过程和意义是什么

1952年

‘伍’ 要以石油精神塑造队伍组织从石油石化发展历程看什么向老一辈石油石化人学什么

石油精神,是老一代石油工人“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奋斗精神。

石油精神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石油战线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今天的石油人不用再住干打垒,不用再跳泥浆池,但石油工业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亚于艰苦创业时期;今天的中华民族对工业血液、能源安全的需求和呼唤一如既往。我们需要在全球经济新形势下闯关出彩,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中坚守使命,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改革攻坚,在低油价冲击下锻造竞争能力,在多元价值交汇中凝聚共识。时代呼唤石油人高擎精神的火炬,历史呼唤再一次的辉煌。我们坚信,信念鼓舞信念,精神昭示精神,力量传递力量。我们同样坚信,高擎精神的火炬,定能鼓舞士气、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夺取胜利。

‘陆’ 石油工程第一师白手起家奠基石油声名远播,这支部队是怎样产生的请与介绍

1950年5月,汉中军分区和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合并,师长张复振和政委张文彬兼汉中军分区司令员和政委。在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19军57师成建制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1952年8月1日,57师在汉中北校场举行隆重的“石油师”命名典礼和誓师大会。“石油师”整编成3个团,一团去延安枣园学习钻井技术,二团赴玉门学习基建工程,三团在汉中就地训练汽车驾驶。半年过后,“石油师”官兵全部奔赴石油战线,成为当时石油工业的生力军。当时全国所有石油工人加在一起不到1万人,‘石油师’为石油战线增加了近8000名钢铁战士。
第19军第57师下辖3个团:
169团的前身是1942年2月由212旅所属三个团合编的太岳军区212旅兼第4军分区第54团,1943年3月改称212旅兼太岳军区第3军分区54团,1945年12月5日编入新组建的太岳军区第24旅为第72团,1946年初改称太岳军区独立旅3团,1947年5月12日随所在旅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为第12旅36团,1948年6月7日改称陕南军区第12旅36团,1949年5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57师169团。1952年8月,169团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1团,即枣园钻井教导团。石油工业部钻探局主要以石油1团发展而来。
170团的前身是45年7月17日起义的杨虎城旧部第38军第17师50团,46年9月编入西北民主联军仍为第38军17师50团,1947年8月随所在军编入陈谢兵团,1948年6月7日改称陕南军区第17师50团,49年5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57师170团。 170团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2团,主要承担了玉门油田的基本建设,新建了玉门炼油厂的润滑油厂、制蜡厂、沥青厂,改扩建了真空厂、蒸馏厂、裂炼厂,使玉门炼油厂成为一个装置齐全,年加工原油50万吨的炼油厂,玉门油田配套为一个年产140万吨的新中国最大的油田。石油二团为大庆油田会战、辽河油田建设、大庆乙烯工程、中国第一条克-独长输管道建设提供大量人才。
171团的前身是1948年2月陕南军区第4军分区组建的郧白独立团,1949年1月5日改称陕南军区两郧军分区郧白独立团。170团改编为石油工程第1师第3团,1953年10月,与西北石油管理局运销公司的运输部分合并,在酒泉成立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第一支运输队伍-玉门油矿运输处。1957年4月,以这支部队为基础,组建了石油工业部运输公司,部分发展为石油工业部管道局。
从此以后,曾经在晋冀鲁豫烽火前线接受抗战洗礼的英雄队伍,经过鄂豫陕等地区解放战争考验的威武之师,走入了石油大军的行列。当年近8000名干部战士,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以无坚不摧的创业精神,打造了一支“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战斗队”和“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为中国石油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干部和技术人员。“驰骋疆场攻关夺险推翻三座大山打先锋,转业石油覆地翻天建设四化强国创基业”。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拼搏奋斗,石油师指战员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为中国石油石化发展壮大建功立业,已经成为威名远播国内外石油战线的百万雄师,即今中国石油集团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总公司所属企业。

‘柒’ 建国初期我国石油工业是什么样的情况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十分落后,百业待举,加上帝国主义卡脖子、搞封锁,油料供应极为紧张,城市里跑的公共汽车不得已都背上了大煤气包。看到这种状况,石油地质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心里特别难受,恨不得两手扒出油来。那时,石油战线上的同志只有一个信念:艰难困苦无所惧,一定要把油找出来。然而,华北平原这么大,到哪里去找油呢?这可真是大海捞针。

当时,一些外国专家断定“华北无油”。长期以来,帝国主义极力散布“中国贫油”论调。他们的“权威”们主观断言,只有在海相沉积层中才能找到石油,中国大部分地区是陆相沉积层,“几乎无石油蕴藏的可能”。而中国国内也有那么一些人,也人云亦云,胡说什么在渤海湾地区开发石油“是最没有前途的”。就这样,“中国贫油论”的精神枷锁禁锢了人们的头脑,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随着一五计划的逐渐完成,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已经陆续展开,工业战线对作为工业血液石油的需求量大增。而此时,除去玉门油田能采出一些石油外,其他地方基本没有石油采出。戴在中国头上多年的“贫油国”的帽子还没有被摘掉。石油的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建设的步伐。

‘捌’ 走进塔里木

《邻家少妇》        贾平凹

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明显地觉得发紧。车上的司机告诉说,地表温度最高时是七十摄氏度,那才叫个烤呀!公路未修的时候,车队载着人和物资从库尔勒出发,沿着塔里木盆地边沿走,经过阿克苏,经过喀什,再到和田,这是多么漫长的道路,然后沙漠车才能进入塔克拉玛干腹地。这么一趟回来,人干巴巴的,完全都失了形!司机的话使我们看重了车上带着的那几瓶矿泉水,并且相互恶作剧,拧对方的肉,问:熟了没?喉咙也就疼得咽不下唾沫,将手巾弄湿捂在口鼻上。在热气里闷蒸了两个小时,突然间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人同毛驴全歪得四十度斜角地走,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太阳不知坠到哪里去了,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已经在风中掀翻了,另外的三辆停在那里用绳索拉扯,仍摇晃如船。我们的小车是不敢停的,停下来就有可能打滚,但开得快又有御风起空的危险。司机说,这毕竟还不是大沙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幸好大的沙暴并没有发生,而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艰艰难难地赶到塔中,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迎接我们的工人已都穿着棉大衣,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接待我们的是副调度长王兆霖,人称沙漠王的,他笑着说:中央领导每次来,天气总是好的,你们一来就坏了。我们也笑了,说这正是老天想让我们好好体验体验这里的生活嘛!

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和孤烟直长的诗句。塔里木大到一个法国的面积,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我们在塔中始终未逢到好天气,风沙依旧肆虐,所带的衣服全然穿在身上,仍冻得嘴脸乌青。沙漠王是典型的石油人性格,高声快语,又诙谐有趣,领我们去看第一口千吨井,讲这里的过去,讲这里的将来。去英雄的沙漠车队,介绍每一个司机的故事,去看用铁板铺成跑道的飞机场,去亲自坐上沙漠车在沙梁间奔驶,领受颠簸的滋味,去看各处的活动房,去看工人床头上都放的什么书。在过去有关大庆油田的影视中,我们了解了石油人生活的简陋,而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的恶劣更甚于大庆,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他们在用着干打垒的精神摧毁着干打垒,这里仍是改革的前沿阵地。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我们在沙漠腹地的日子并不长,嘴里的沙子总是刷不净,忽冷忽热的气候难以适应,我就感冒了,又开始拉肚子,但我们太喜欢那红色的信号服和安全帽,喜欢去井位,在飓风中爬井台,虽然到底弄不明白那里的生产程序和机械名称,却还要喋喋不休地问这问那。新疆是中国最大气的地方,过去的年月里容纳了多少逃难的人,逃婚的人,甚至逃罪的人,而今的塔里木油田上,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五湖四海的人走到一起。塔里木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培养了他们特有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他们是那样好客,给你说,给你唱,却极少提到这里的艰苦,也不抱怨这恶劣的气候,说许多趣话,甚至那些带彩的段子,使你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和饱满。我们采访了那些在石油战线上奋斗了一生的老大学生,更多地采访了那些才从大学毕业分配来的大学生,问他们为什么没有留在大城市,没有去东南沿海地区。他们对这些似乎毫无兴趣,只是互相戏谑:谁谁在这里举行婚礼的那天,竟自己喝醉了酒,沉睡得一夜不起;谁谁去出车,车在半途坏了,爬了两天两夜,又饥又渴昏倒在沙梁上,幸亏派飞机搜索才救回来,去修那辆车时,才发现车座下面还有着一瓶矿泉水的,真是笨得要死。谁谁的媳妇千里迢迢到库尔勒,指挥部派专车将人送到工地,说好明日再送回库尔勒,可活该倒霉,这一夜却起了特大沙暴,甭说亲热,连睁大眼睛端详一下媳妇都不可能。这些年轻人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从沙漠回来后,当我们在繁华的城市坐着小车,就每每想起了他们。世上有许多东西我们一时一刻离不了,但我们却常常忽略,如太阳如空气,我们每日坐车,就忘了车的行走需要的是石油!现在的小孩子,肚子饥了要馍馍吃,馍馍是哪儿来的,孩子们只知道馍馍是从厨房来的。我们也做过一次小小的调查,问过十三个坐车的人:车没油了怎么办?回答都是:去加油站啊!谁又知道发生在沙漠中的这些极普通又极普遍的故事呢?

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临走时,我们见到了塔指的三个领导。邱中建,这是石油战线上无人不晓的一个名字,他的一生几乎与中国所有的大油田的历史连在一起,如今已经六十多岁的人,祖国需要他到塔里木来,需要他来指挥这一场新体制新工艺高水平高效益的石油大会战,他离开了北京和家人,一人就长年呆在塔里木。钟树德呢,这位塔指的大功臣,为了中国的石油事业,他献出了自己的一只眼睛。他自始至终在塔指,大漠中的每一口井台上都流过他的血汗。当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才从塔中回到库尔勒不久,而那只完全失明的眼睛,因失去了功能,沙子落进去,磨擦得还是血红血红。梁狄刚更是个传奇人物,他的母亲居住在香港,年纪大了,一直希望他也能定居香港,但他虽是大孝子,可忠孝难两全,当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他时,他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只说了句:我不能丢弃我的专业。与这些领导交谈,你如坐在一张世界地图前,坐在一张中国地图前,他们的襟怀和视角是那么大,绝口不提自己的事,只强调这一生就是要为中国找石油。塔里木油田可能是他们人生最后要找的一个大油田了,党和人民让他们来,这就是他们一生最大的幸福。但他们压力很大,因为中央领导一个接一个来塔里木,历史的重任使他们不敢懈怠,如何尽快地发现大的场面,使他们只有日日夜夜超负荷地工作着。

我们去塔里木,我们是几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又行色匆匆,但石油人却是那样的热情!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签什么字呀,一个作家浪得再有虚名,即就是写出的书到处有人读,而比起石油人是多么微不足道啊!他们一有机会就让我写毛笔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我依旧要这么写时,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些豪言壮语在别的地方已经消失了,或者有,只是领导的鼓动词,而这里的工人却已经将这些语言渗进了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写毕字,晚上躺下,眼前总还是这些石油人的一张张黑红的面孔,想,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之所以称为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树皮全无,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是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去沙漠腹地时,我们路过这里,拍摄了无数的照片。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返回再经过这里,我们又是停下来去拍摄。那里修公路时所堆起的松沙,扑扑腾腾涌到膝盖,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过去现在是没有个雕塑馆的,但有这个胡杨林,我们进入大漠腹地看到了当今的石油人,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每人将矿泉水喝干,捧着沙子装了进去带走。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我们不可能去当石油人,也不可能长时间生活在那里,而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1996年10月

‘玖’ 王进喜被誉为什么

王进喜被誉为“铁人”。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油田石油工人。王进喜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玉门解放后成为一名新中国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人称“铁人”。

1970年4月,王进喜被确诊为胃癌晚期。1970年11月15日23时42分,王进喜因胃癌医治无效不幸病逝,终年47岁。2009年9月10日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永远的丰碑:

王进喜:新中国石油战线的铁人王进喜,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着名的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

‘拾’ 月亮上的篝火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着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月亮上的篝火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月亮上的篝火读后感1

在远离地球的月亮上,点燃一堆篝火!想来是一件那么的浪漫事啊,像一个美丽的童话般的世界!可当打开书本,阅读那惊心动魄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后,我对石油人的情结再次提升。

当年的大庆石油会战,是在一个及其艰苦而又特殊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敌对反动势力气焰甚嚣尘上,中华民族的敌人虎视眈眈、面露凶光。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为国为民、挺身而出,勇敢地担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伟大使命!创造出一段可歌可泣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书名起的非常好,准确映射出老一辈石油人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英雄主义气概;热情地颂扬了老一辈石油人为国家拼命、奉献的伟大思想情操。伟大的中国石油工业奠基人,伟大的中国石油财富创造者——万岁!

谁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愿过艰苦的生活,谁也不是天生就喜欢过远离家人和远离城市的生活。但是,为了更多人不过艰苦的时候,为了更多的人能和家人在一起,为了国家的富强。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代人石油工人,远离了亲人、远离了幸福的生活,义无反顾的投身艰苦的拼搏、满腔热情地投入奉献和创业。其思想情操的高尚、人格魅力的伟大自不言而喻了,他们和当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样,是祖国人民“最可爱的人”!我们要为我们的前辈欢呼!我们要为他们点一个大大“赞”!

一代人的青春和热血,一代人舍命的奉献,成就了一个伟大中国的石油工业基础,成就了一个富强起来的伟大的中国。当年的艰苦创业、其重要和深远的政治意义,在当年那种特定历史环境下,其作用是多么的巨大。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像他们那样去战斗、去工作!

月亮上的篝火读后感2

《月亮上的篝火》,刚听到这本书的名字,只知道是一本描写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庆石油大会战涌现的可歌可泣的石油工人的一本书,并未理解为什么书名叫《月亮上的篝火》。然后利用业余时间,打开书页,认真的品尝下去…

在阅读的世界里,我看到很多老一辈石油工人在哪个艰苦卓越的年代,为祖国寻找石油,摆脱贫油帽子,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都献给了中国石油,合上最后一页,让我十分感动,一刹那我也似乎明白了作者将该书命名为月亮上的篝火的深刻意义,在宽阔的大北草原,篝火月亮那是石油工人的守望,一份坚守、一份执着的象征。

温饱不愁的今天,许多人或许已经忘记了石油先辈们"头顶青天、脚踏荒原"、"野菜包子黄花汤"的艰苦岁月,无法想象当年铁人"创造条件上"的艰辛,甚至难以理解铁人"宁可少活20年"的无私境界……从这本书中我又体会到那个艰苦年代雄心壮志、激情奋发的一群石油人,不等不靠,不喊口号、不搞形式主义,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和为国分忧的忧患意识。小说中的人物贴近现实生活的感情世界,反应了大时代的真实内心世界和感受,他们是千千万万普通石油先辈的真实写照,并在艺术的.高度上进行了升华和凝结。

其实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就是石油工业的基石、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传承和继续,是这个时代主旋律的呼唤。结合集团公司开展以"弘扬光荣传统、重塑良好形象"为主题的大讨论和重塑"忠诚担当、风清气正、守法合规、稳健和谐"中国石油良好形象的活动,我认为作为每一名石油员工,都应该脚踏实地,自觉维护石油人的光辉形象,在工作中做好廉洁自律、敢于担当、树立起过硬的形象、传递正能量,履行好社会责任,让中石油这朵美丽的宝石花重新焕发熠熠生辉的光彩。

月亮上的篝火读后感3

我是一口气读完《月亮上的篝火》的,读罢之后,心中感慨万千。掩卷回想,书中那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那些或欢乐或悲壮的故事在脑海中一遍遍上映。

开卷之初,我以为又是一本高、大、全做的伟、光、正的书籍,但读起来却是出乎意料,没有鸡汤,也没有苦口婆心,作者用朴素真实的语言和引人共鸣的故事带着读者回忆了大北油田的石油会战,展现了时代大潮下石油人的喜、怒、哀、乐。人物的形象是那么的真实,语言是那么的生动,故事是那么的让人唏嘘。我甚至也从书中找到了我家的影子,带着我回到了童年的大院生活记忆当中。

电影《铁人》让我们领略了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书籍《月亮上的篝火》让我们从平常人的故事当中体会到了石油会战精神的真谛。

马本良的侠义,许曾的率直,刘播的包容,薛明的正义,米新朵的单纯,夏晴的隐忍,陈南喜的狡黠,焦洪林的空想……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大北油田的每一个角落里闪烁,在月亮升起与落下、篝火点燃与熄灭的全过程,他们一直在奉献,一直在努力,一直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他们各自的生活而工作着。

把祖国的需要和自己人生意义结合到一起,是这些石油战线先辈的理想,他们也在践行着自己"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承诺。在大北油田,他们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用最真实的行动给出了中国石油人应该是什么形象的答案。那就是最重要的四个字——忠诚担当!

曾经的我们,为胸前的宝石花倍感自豪。但近些年来,因为如杜希金等人的贪腐行为和接连不断的安全生产事故,还有波动异常的股价,社会上对中石油、对宝石花的看法渐变,我们现在甚至不愿意穿着"宝石花"出门。但我始终坚信,大多数人是好的,就像书中的夏晴,普通而平凡,坚韧且乐观,非常能代表广大的石油职工形象。

未来我们的企业要建设成具有世界水平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在奉献能源的同时创造和谐,自然需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自然需要向合法依规的管理模式迈进。对于每一名员工来说,我们要在做好岗位工作的基础上,把那些带有正能量的企业好故事讲下去,传开来。从我们一言一行中,重塑中国石油光辉形象!

月亮上的篝火读后感4

今天读完了王立纯老师的《月亮上的篝火》深有感悟,建国十年后的大庆迎来了它的新生。因为国家的需要,众多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组成了一支奉献生命保障石油开发的队伍,他们中有响应国家号召的知识分子和管理人员,也有单纯为谋生的人民。那个时代的人,有着共同的特点:纯粹。有人纯粹为了奉献,有人纯粹为了生活。

马本良的侠义,许曾的率直,刘播的包容,薛明的正义,米新朵的单纯,夏晴的隐忍,陈南喜的狡黠,焦洪林的空想……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大北油田的每一个角落里闪烁,在月亮升起与落下、篝火点燃与熄灭的转换时光里,他们一直在奉献,一直在努力,一直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石油,而工作着。

《月亮上的篝火》中的大庆精神没有其他诗人作家那种华丽的语言渲染,但平凡朴实的人物刻画却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坚守在新的工作岗位,再一次重温这一光荣传统,再一次畅想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作为今天丰衣足食的我们,环境变好了,待遇提高了,人的思想及工作热情却下降了。我们在生活中或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铁人那个艰苦卓越时代遇到的困难相比算什么?没有他们的流血流汗、舍生忘死、舍小家为国家的思想,哪有奇迹的产生,那有源源不断的石油推动祖国的发展?想想此时的我们和身边的人,受点委屈或多干点活就叫苦叫累,或者有的人消极怠工,工作没有标准化,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相差甚远,更与我们的道德、责任、职责相违背。我们的班组建设,队伍建设,建设的"学习型"、"安全型"、"和谐型"和"效率型"团队缺乏的是什么?缺乏的就是这种精神。

今天,我们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动力就达到了效果,更重要的是对我们自身重塑的一种要求,一个标准,一个高度。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也许离党员的标准还有一定的不足,工作中管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但大庆精神的学习无益是再一次鼓励了我,教育了我,帮助了我。我会牢记于心,以此为动力,重塑标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

月亮上的篝火读后感5

一位首长模样的人,身披土黄色军大衣,迎着劲风挺立在汽车上,手拿一只铁皮喇叭,用不南不北的腔调讲道:"什么是20世纪的能源主宰?是石油。祖国太需要石油了,就像我们的妈妈等着输血。六亿双眼睛都在看着我们,我们的命运和祖国紧紧连在一起。孩子们,大幕已经拉开,该你们上场啦!"话很斩截,却震撼人心。不知是谁打听到了,这是油田指挥部副总指挥严凌,是转战各地的老石油了。这一段是书中在描写石油大会战时,作为唤起石油人奋斗意志的口号。

时代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劳动人民,但我们的使命是相同的,祖国需要我们,13亿双眼睛在看着我们,我们应该做的不仅仅是自己,更重要的是发扬奉献精神,做新时代的石油人。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耳畔的歌声响起,内心无比的激动,想起了自己当初刚来到单位的情景,两栋白房子,一些粗细不同的管子,几个身穿红衣服的年轻师傅,墙的周围都是成片的麦地,空气中飘着麦子熟透的味道。这就是自己将要工作的地方,作为当时刚大学毕业的我,开始还是充满着好奇与兴奋,但长久的工作和生活后发现,其实自己要面对的是单一枯燥的工作。但是一想到公司"奉献陕京保障首都"的政治责任,便感觉自己所做的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也找到了工作的意义。

参加工作以来感触最大的便是"奉献"两字,故事里的六叔演绎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然而,现实中石油人的奉献不仅仅是在开采石油的战场。当其他人在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石油人扎根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里,跋涉在空气稀薄的戈壁滩上,坚守在冬寒暑热的油田道路中,与石油为伴,与戈壁为邻。他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割舍了人间的亲情,在天涯,在海角,在雪线以上,在戈壁之间。当人们伴着美好的音乐翩翩起舞的时候,当人们与亲朋恋人在荡漾的碧波中泛舟的时候,当人们举着酒杯合家欢聚的时候,当人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的时候,我们石油人有的在站场巡检,有的在查看设备确保现场设备无故障,保证供油供气正常。石油人的奉献永远总是那样无声而无私。

工作四年多的我,或许没有了当时的好奇,现在肩负了更多的责任,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看着夜幕下的站场,走在管线之间看着头顶那轮圆月,想起刚才电话中传来的话语,更坚定了自己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