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大地源石油怎么样
扩展阅读
家具贴纸需要什么工具 2025-07-27 06:11:39
电商电子产品哪个好 2025-07-27 06:09:34

大地源石油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3-01-20 22:21:03

㈠ 世界石油大国排名

截至2018年,世界石油储量排名如下。

1、委内瑞拉

委内瑞拉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按照其每日消耗74.6万桶计算,在不考虑其他出口等消耗增长的因素前提下,其存储可供其使用775年。

2、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石油储存,其国家90%的经济来自于出口石油燃料,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

3、加拿大

加拿大的石油储量位居世界前茅,但是很多人说起石油只会想到中东地区,其实是加拿大出于保护自然资源的考虑,并没有过多的去开采石油。

4、伊朗

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欧佩克第二大石油输出国,其国家工业主要以石油开采为主,国家经济命脉和外汇也主要以石油为主要来源,可以说石油收入占据了伊外汇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5、伊拉克

伊拉克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原油储量本是世界排名第四,在伊拉克石油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工业也主要跟石油有关,70%的天然气属于石油伴生气。

6、科威特

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国民的经济支柱主要以石油的出口和天然气为主,是整个中东海湾地区的石油大国,石油和天然气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

7、中国

虽然中国一直都被称为“进口原油大国”,但其实我们国家的石油资源其实也很丰富,虽然发现了大油田,但是由于技术和时间问题,开采量可能不是很大,加上要维持稳定,所以一直都进口大量的原油。

8、阿联酋

1962年的时候就成为了世界第五大原油出口国、阿拉伯第二大原油生产国,在不考虑其他出口等消耗增长的因素前提下,其存储可供其使用491年,而且近些年来,阿联酋也在考虑多元化发展,减轻对石油的依赖性。

9、俄罗斯

俄罗斯地大物博,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石油储量也很丰富,在不考虑其他出口等消耗增长的因素前提下,其存储可供其使用74年

10、是利比亚

石油是利比亚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国家工业也是主要依靠石油来发展的。

(1)大地源石油怎么样扩展阅读:

2012年开采的石油88%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实际上,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原料。

世界海洋面积3.6亿平方 千米,约为陆地的2.4倍。大陆架和大陆坡约55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上沉积盆地面积的总和。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资源的1/4和最终可采储量的45%, 埋藏在海底。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蕴藏重心,将逐步由陆地转向海洋。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石油

㈡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石油是古生物形成的吗

我认为古生物其分子为碳水化物,而油,气也是,古生物降解合成的油,气为在最浅层,量为少数,深层大量的油,气,煤炭皆由地核自身合成,一千米以下的地油气就是一个证据(自身合成)

以前我说过,地球万物都是其自身合成,地核合成水,和二氧化炭,再由地幔高温,高压(吸能)形成炭水化合物油气,开采后烧烧又放能再回到水,二氧化炭,

植物纤维素也是水和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吸能),只是无高压,理类似。

宇宙所有星球应都是太空暗物质(微粒子)在核心高温,高压,或核聚变下慢慢生成,由小到大。

可以肯定不是古生物化成的,古生物不可能那么集中、大量、快速死亡,即便是大地震或者星球撞击。而且世界很多地方有石油,古生物集中、大量、快速死亡不可能频繁发生。地幔和藻类不断繁殖死亡,在地球深处受压力、温度作用下而行成的可能性大。

我认为石油和煤都是地下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化学反应形成的,这些能量喷出来的就是火山,冷却下来以固态形式就是煤,液态就是石油,跟用木材烧木炭一样,充分燃烧就是灰,没充分燃烧就是木炭。

科学家说,是千百年万年前的动物微生物的尸体,死亡后沉淀到地下,经过高温高压,形成了,石油煤炭,天然气。

可是你看看我们的太阳系,太阳,木星,土星,这三个气态星球,它的成分是啥?氢气,可燃物对吧。如果有一个技术高超的航天器,去土星,木星去抽氢气,那么这个是取之不竭,用不完。美国不是派遣大量航天器去别的星球考察吗?也发现了甲烷,等等可燃气体。石油的成分是啥?不就是碳氢化合物吗?

以我的观点,几百万年前的事,谁知道?除非有时间机器否则谁说的也只能是假设。但是动物尸体可以经过,物理环境变化产生可燃物,不可否认。我估计有一部分石油在地球诞生的那一刻就有了,但是有一部确实是动物尸体演变的。

石油的形成普遍认为有两只种理论,普遍认为是古生物的尸体形成的,但是,还有另一种的形成理论,先介绍第一种理论,也是大家比较认可的。

(1)生物成油理论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通过长时间的压缩和加热,由古老的有机物逐渐形成的。根据这一理论,石油是由史前海洋动物和死藻的变化形成的。 (土地植物通常形成木炭。)在长期的地质年龄之后,这些有机物质与淤泥混合并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

它们在高温高压下逐渐变化,首先形成蜡质油页岩,然后降解为液态和气态烃。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邻近的岩石轻,因此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它们渗透到上方的中空,密不可渗透的岩层中。如此收集的油形成油田。人们可以通过钻井和抽水从油田中获取石油。

地质学家称油层的温度范围为“油窗”。如果温度太低则不会形成油,而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尽管世界各地的石油形成深度不同,但“典型”深度在4至6公里之间。由于石油在形成后会进入其他岩层,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烃源岩,可渗透的通道以及可以积聚石油的岩层。

(2)非生物成油理论

非生物形成油产生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德(Thomas Gold)是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拉·库德里亚夫采夫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该理论认为,地壳中已经有很多碳,其中一些自然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油在岩石缝隙中比水轻,因此它沿着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生活在岩石中的嗜热微生物引起的。它与石油本身无关。

地质学家中只有少数人支持这种理论。它通常用于解释石油无法解释地流入某些油田的情况,但是这种现象很少发生。非生物油形成理论不能解释说世界上超过99%的油都存储在沉积岩中,这些非沉积岩中的油也可以解释为是从其他地方的沉积岩中迁移出来的。

古生物尸体形成石油的理论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目前关于石油的形成,主要有两大类学说,一种是无机说,也就是石油是在地层中天然形成的;另一种是有机说,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由生物尸体形成的。

而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和试验结果,主流的科学家们倾向于石油的有机形成说,或者说地球上大部分的石油是由生物形成的。虽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多人很难接受这种说法,但是这个结论可不是随便的出来的,而是经过各种试验和实践经验得到的结论。

其实多数人不愿意接受这种说法,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对形成石油的生物理解错误。一提到生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动物,主观意识上会认为动物是世界上最多的生物。因此,经常有人提出质疑说形成一个油田那得需要多少只恐龙啊?而且还得让它们都死在一个地方!所以,不可能是生物形成得石油。

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误想法就改变了一个石油形成的结论。实际上,从地球生物圈的角度来看,动物无论是从总体数量还是从总体重量上看,都是远远排在后面的,所以形成石油的主要生物也不是动物。

根据科学家的估算,目前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含碳量约为5500亿吨,其中植物占了4500亿吨,然后是各种细菌类约780亿吨,真菌类120亿吨,藻类等40亿吨,而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只有约20亿吨,而且其中昆虫,鱼类等还占了大部分。

因此,无论是恐龙还是其他大型生物,都不会是石油形成的主要生物,无论在现在还是在恐龙时代,从总体重量上说,都是各种微生物等小型生物占据生物的主要部分。而形成石油的主要生物也是这些微生物。

第二,对石油形成的年代不了解。石油的形成从寒武纪到白垩纪都有,泥盆纪最少,但主要集中在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其中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都是在恐龙出现之前的时期,大型生物很少,更多的是海洋生物,各种微生物和藻类也极其繁多。而到了侏罗纪地质运动变得频繁,大量的海洋和陆地发生变化,这也促成了海低沉淀物被掩盖,进而形成了油气。

所以,目前我们使用的石油主要是在距今3.59亿年到1.45亿年之间形成的,而形成的生物主体是海洋中的大量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的尸体。这些生物不但数量庞大,而且由于生命周期短,世代更替很快。所以经过亿万年的积累,总量将是非常巨大的。

而在地质运动中,沧海变桑田,而这些微生物的尸体也被层层压在地下,再经过若干年,也就形成了油气。由于石油是液态,自然会在地下的空间发生流动,形成了一些油田。

我们今天发现的油田,都曾经是远古的海洋地区,所以也完全符合这个理论。同时,科学家们也早在实验室中模拟形成了石油,这些都验证了石油的有机形成说。

当然,虽然有机说基本已是定论,但是无机说也并非完败,只是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如果未来在没有生命出现过的星球上,比如月球上发现石油的话,那么无机说才会被承认。

而现在,地球上的石油主要还是由生物形成的。

对于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相信我们会普遍认为:千万年前,发生了恐龙灭绝事件,在这场全球性大灾难中,动植物大面积死亡。这些有机生物的遗体被埋在地下后,经过漫长的地质运动,逐渐沉积到地下,在高温高压的环境里,动物的油脂、蛋白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而形成石油,植物的遗体则形成了碳。这样便会被误解为:动物尸体形成石油、植物尸体形成煤炭。

其实石油和煤炭都是干酪根形成的。干酪根是指在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分为Ⅰ型(腐泥型),Ⅱ型(混合型)、Ⅲ型(腐殖型)。干酪根由藻类、微生物、各类水生生物以及高等动植物遗骸生成,这些有机物质随着地质沉积埋藏,逐渐演化为干酪根。

Ⅰ型(腐泥型)氢含量高,氧含量低,由水生藻类遗骸和各类水生生物被微生物降解后的类脂物质形成,Ⅰ型干酪根具有很强的生油能力。

Ⅱ型干酪根,来源于各类水生生物和高等动物的遗骸,其中水生生物的比例较大,含氢量较高,但比Ⅰ型低。可以再细分为偏腐泥型和偏腐殖型。其中偏腐泥型生烃能力好,烃就是碳氢化合物的统称,常见的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就属于饱和烃类。偏腐殖型则生油能力中等。

Ⅲ型(腐殖型)干酪根主要由陆生高等植物的遗骸形成,氢含量低,氧含量高,生油能力低,而生气生碳能力较好。

富含干酪根的沉积岩称之为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泽中。随着沉积作用,烃源岩埋藏的深度逐渐增加,干酪根所处环境的温度和压力逐渐升高,在温度和压强的促动下,干酪根发生热裂化反应,Ⅰ型、Ⅱ型富含脂链而形成油,Ⅲ型富含芳香类物质和含氧基团而形成气。

当然光有生油还不行,要形成大型的可开采油田,还得需要储、盖这2个过程。储就是储集层,主要有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种,这两类岩层有良好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为收集储存石油提供了天然环境。石油是液体,比水轻,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处于流动状态。石油生成以后,没有相应的储存环境的话,势必会流向其他地方。石油储存起来以后,还需将其盖上,不然石油具有挥发性质,如果没有盖层的作用,也留不住油。盖层有页岩、泥岩、盐岩和石膏等,这些岩层为保存石油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盖层的分布往往决定了油气的分布范围。

石油有机形成理论,得到国际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当然也有不同声音,有人提出石油无机说。该理论认为,地球形成期间,含有丰富的碳、氢、氧元素,形成了软流体带的地幔层,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促成化学反应而形成石油。地幔层中的石油在经过一系列地质运动,来到地壳浅表位置。无机论把石油的形成归结于地球物理的作用,如果正确的话,那石油的储量将会是百万亿或是千万亿立方米级别。但遗憾的是,目前尚未通过无机成因论发现油气资源。

对于石油成因概括起来是无机起源与有机起源两大派别的对垒。无机学派在19世纪占上风,有机学派在20世纪以来占上风。

油气无机成因说

19世纪中叶,最具影响力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76年提出的碳化物说,认为石油是地下重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水相互作用所生成。反应生成的石油蒸汽在冲向地壳的过程中冷凝于地层孔隙中。

无机起源说另一典型代表是19世纪晚期有索科洛夫提出的宇宙说。其理论依据是在一些天体中发现有碳氢化合物,因此他认为碳氢化合物是宇宙所固有的,早就在地球尚处于熔融状态阶段是就已存在于气圈之中了。

此外,当时还有以库德梁采夫为代表的岩浆说;以考斯特为代表的火山说;以叶兰斯基为代表的蛇纹石生油说;以切卡留克为代表的高温生成说等。

油气有机成因学说

早在18世纪中叶,苏联化学家洛蒙诺索夫认为石油和煤炭一样是泥炭在高温条件下蒸馏生成的,即蒸馏说。1933年,俄国着名矿物学家和地球化学家维尔纳茨基还研究了有机质(即成油母质)的地质作用,详细讨论了石油的有机组成和有机成因,提出了碳循环模式,使得成油理论步入地球化学研究阶段,后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烃源岩理论。

有机成因说早期认为有机质直接成油,但由于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进而提出了新的理论,即干酪根热降解成油。

上图详细表述了有机质的演化过程。看起来我们的确可以认为石油是由古生物形成的,而且统计表明石油在地壳中的出现,与地史上生物的发育和兴衰密切相关。

有朋友不赞同有机成油理论,以需要多少“肉”来作比喻,这是不科学的。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有机质的概念。

有机质的来源我们常常认为有四种:浮游动物、浮游植物、高等植物和高等动物。有机质沉积下来并非都可保存,由于微生物分解等损耗,只有一部分能够随颗粒沉积并保存下来,我们称为沉积有机质。能形成石油的有机质以前两种为主,高等植物常常成煤或天然气,高等动物保存下来的较少,成油贡献较少,这是由它们的组分和沉积环境共同决定的。地球形成已有46亿年,生物出现已有38亿年,38亿年的生物演化史是何其漫长,这段时间内有多少生物的遗体累积并保存入地下呢?而且在地质理论中时间是以百万年作为单位的,在这宏大的视角之下,一切数据都将庞大到让非专业人士吃惊,我们可以怀疑,甚至反对,但是在我们抛出自己观点之前是不是应该先将对方的观点理解透彻呢?

虽然在煤炭中发现有古代生物的化石,但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古代生物经过高温高压形成的产物的学说明显是不靠谱的,因为没有人能够拿出确凿的证据,只是猜测,再者,古代生物的分解产物数量也太巨大了吧!

我认为教科书上关于煤炭生物化成因的理论误导了几代人。

当然是古生物形成的,地球存在了46亿年,这么长的时间,地球人生活过多少生物!下面介绍一下石油形成过程

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处于恐龙时代,那个时代空气好,含氧量高,所以动物的体型都非常庞大!

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还有放的屁等等,生物产生的这些废气体量也非常大,加上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大量的水汇入海洋,海洋压力增大!

大量海水挤压地壳,引发强烈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导致海水温度升高,生物几乎全被煮死了!

大量火山喷发地球到处弥漫着火山灰,万年不退,地球几万年不见阳光,生物灭绝!

地球回归冰川时代,一切都被冰封或者尘封!经过地形的巧妙引流,那些生物腐烂液体汇聚,最终成片成片的汇聚,经过长久发酵形成石油!

多年以后,火山灰散尽,地球重现阳光,大地回暖,重新出现生物,人类也随之出现!

石油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些资源,造福人类!

地球就像一个大型机器,他需要运转磨合,最终形成现在这个形态,春暖花开,适合人类居住等,是宇宙中最美的星球!

㈢ 石油是一种很重要的矿产资源,它是如何形成的地球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石油

而不含油份的植物尸体经过液压时间长,榨干了水分经过氧化成了无烟煤或有烟煤。人类至今所了解的天文知识中得知;整个太阳系里的每一个行星中都存在着大量的甲烷,有以气体,液体,或固体的各种形式存在于每一个行星中。尽管寻找石油的方法多数都是从‘海相沉积’入手,但是这些有油的地方同时也是储存条件极好的‘储存罐’,不排除这些石油是从地壳里蔓延出来然后储存在储存罐里的可能性。同时,‘石油源于生物’的理论不能严谨地解释天然气和页岩油的生成。

㈣ 我国有哪些重要的油田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这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
2胜利油田:
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开采范围约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3辽河油田:
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4克拉玛依油田:
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了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从190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
5四川油田:
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油田12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

㈤ 中国油田排名是怎样的哪个油田最大

中国油田排名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克拉玛依油田最大。

克拉玛依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克拉玛依──马尔禾油田先后发现克拉玛依、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嘴等多个油田,整个轮廓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的克拉玛依己经建设成为一个依托石油立体发展的工业城市。

目前,玛湖油田已实现规模储量整体动用,已新建产能138万吨,并已具备建设产能1015万吨的资源条件,克拉玛依将继续为全国经济发展贡献更多更优质的油气资源。

㈥ 石油是怎么来的

生物成油理论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非生物成油理论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这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

过去认为石油是从动物的尸体变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不过,根据美国于2003年的一项研究,有不少枯干的油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弃置以后,仍然可以生产石油。所以,石油可能并非生物生成的矿物,而是碳氢化合物在地球内部经过放射线作用之后的产物。

㈦ 国外深层油气勘探方法

贺晓飞周德勇蒋红红王艳红程敏宁宪燕

摘要由于盆地深部的地质、构造条件极为复杂,深层勘探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了尽快突破胜利油区深层勘探局面,进行了国外深层油气勘探方法调研,提供和引进了国外新的理论和技术。特别是根据胜利油区深层勘探实际,介绍了前苏联CDA技术、综合勘探技术及重磁相结合勘探方法,对今后深层勘探具有较大的、较现实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深层勘探方法重磁勘探综合勘探CDA技术勘探实例

一、引言

近十几年来,深部油气勘探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由于深层勘探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地质研究、勘探技术、钻井及钻后的各项工程的方方面面的工作。对深层勘探技术,地震勘探仍是主要的勘探方法,但由于深层勘探的地质条件比中、浅层复杂得多,世界上深部勘探效果较好的国家都是充分利用各种勘探方法进行综合勘探,因此如何利用重、磁、电及化探等各种有效手段与地震勘探相结合,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试验探索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世界上主要深层勘探国家目前使用的深层勘探技术方法及一些较成功的勘探实例,针对这方面进行国外深层勘探的情报调研,为胜利油区尽快突破深层勘探关,提供可借鉴和有价值的资料。

二、地震勘探技术

1.深部综合地震勘探

影响一个地区地震资料品质的主要因素有:地下主要目的层波阻抗分析、地震下传能量问题、静校正问题、全程和层间多次波问题、反射信噪比及分辨率问题等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高野外采集精度、改进室内资料处理方法,可有效的改善深层地震资料的品质。

在深部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中,前苏联的“时间场共深度面元叠加技术(Common Depth Area Stack)”(简称CDA),对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具有明显的效果。这种技术可将野外24次覆盖的记录,在室内模拟处理高达360次覆盖的剖面。其基本思路是将反映地下一定范围的一个面元内共深度点的所有信息作“同相叠加”,提高信噪比,展宽频带,以提高分辨率。图1是西乌斯特—巴勒尔斯克油田的例子。该剖面纵向上也只有100ms。图1a是24次水平叠加剖面,频带宽度为12~65Hz,泥岩盖层在白色波谷中,其下的油层未反映出来。图1b为同一剖面采用CDA技术模拟180次覆盖的结果,泥岩盖层下出现了油层的反射(油层厚度为5ms),下方的剖面的频带已经展宽到 15~125Hz,主频为100Hz[1]

图1俄罗斯 CDA技术在油田的应用实例图

以北美路易斯安那州Cibicides jeffersonensis(简称Cib jeff)砂层为例。勘探目的层是Cib jeff砂层,厚约15m,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曲线表明该砂层是夹在厚层页岩之间,深度为4069~4084m。该区用可控震源成功地进行了三维采集、处理和解释。应用这些资料,对深部薄层地压型砂层进行成像和成图,并应用垂直和水平分辨率较高的资料,对常规资料无法解释的储集层结构进行了解释,最终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2]

2.折射波多次覆盖地震勘探方法

折射波法是将折射波与反射波同时记录,除了拾取折射波初至外,也利用续至波并追踪回折波,并利用折射界面鉴别产生反射多次波的层位。这种方法常用于目的层埋藏深、结构复杂、地表条件不利、观测面积较小的研究地区。

三维深层折射波资料的解释除了有GRM方法和延迟时间法(或称时间项)外,第三种方法包括射线追踪和递归速度模型,该方法用于二维复杂数据体确实有效,可将其进一步应用到三维深层折射波数据体。三维射线追踪是对观测到的时间剖面进行折射体深度和速度成像的最佳方法;也可以将GRM法和延迟时间法结合起来对地层进行成像。最新推出的反射参数处理系统能同时利用反射和散射能量,因而有助于深层及基底反射的成像[3]

3.三维勘探法——时间梯度法

在前苏联,用于沉积盆地深部构造的快速三维勘探法——时间梯度法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种方法比较灵活,可以任意布置记录仪和震源,使勘探工作既方便又经济。

时间梯度法勘探是利用便携式的“龟型”地震仪完成的,能自动进行磁带记录。整个“龟型”地震仪的频率特征(在振幅频率为0.9时)是2.5~14Hz,同时在12个点上进行地震记录,并在平均6km的点距观测条件下,两次挪动仪器就可以覆盖1000km2的研究区[4]

图2显示的是在滨黑海地区依据地震标准层作出的构造图。标准层对应于基底顶面(Vr=6.2~6.5km/s)。构造图上划分出了面积不大、但幅度较大、具有明显近南北走向的凸起和凹陷,并划分了一条近东西走向、切割基底和整个沉积盖层的断裂,这条断裂将果尔黑茨基盆地的深层构造与大高加索南坡隆起状块体分开[4]

图2滨黑海时间梯度法试验区基底顶面构造图

三、电法勘探

1.差分标定法(差分归一法、差分电场法)

有源可调频率的瞬变电场差分标定法(缩写为ДНМ),在前苏联地质结构比较复杂的伊尔库茨克探区、目的层较深的滨里海盆地以及其他地区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实例。

该方法的函数特征为随地下介质电性特征的不同,可以选用阶值不同的三种P(t)参数,即:P1(t)为在作为勘探目标的油气储集层处于高电阻介质之内,当介质剖面的总电导率不超过100S(西门子)时,可以利用P1(t)函数异常来寻找与圈划油气藏;P2(t)为当含油气层上覆层为数公里厚的低电阻率介质时,利用P2(t)函数来寻找与圈划油气藏将更为有利;P3(t)为当介质中既有高电阻率岩层屏蔽,又存在低电阻率岩层覆盖的条件下,可以利用P3(t)函数来寻找与圈划油气藏[5]

差分标定法具有以下几点优越性:观测参数误差小,改善了数据的可靠性;具有较高的横向分辨率并能排除纵、横向侧面异常体的干扰;检测极化异常体的灵敏度较高并具有较好的垂向分辨能力;具有更加灵敏可靠的直接找油气功能[5]

柴金斯油藏位于滨里海盆地北部奥伦堡地区,产油层深逾4000m,上覆介质为低阻的厚层泥岩(ρ=2Ω·m,h=3000m)和厚层的岩盐(ρ>1000Ω.m,h=2000m)。该区域试用差分标定法P3(t)参数圈划油藏取得较成功实例。根据地震法资料,在4000~5000m深度范围内发现了一系列的复杂构造,按照P3(t)曲线的外形,可分为三类:①负值梯度类,是深部无油气层的特征;②正值梯度类,是油气藏上方的特征;③畸变形类,是盐下层内有垂向异常体所在地的特征,如深度在4800~5200m盐丘下断裂所致,以及4460~4480m处盐下层小幅度断裂所致,这些已被地震勘探及钻井所证实[5]

2.大地电磁测深法

作为地震勘探的重要补充手段的大地电磁测深,尤其是面积型或宽线式多次覆盖的大地电磁测深法,在解决深部和结晶基底方面,以及提高纵向和横向分辨率方面有很大的潜力。20世纪80年代,曾用此法划分出了滨里海盆地北部埋深5km、厚度仅数米的含油或含水的石炭系碳酸盐岩油气藏。

以南安大略沉积盆地的大地电磁测深勘探[6]为例。该盆地地层层序由夹少量蒸发盐岩和砂岩的碳酸盐岩和页岩层序组成,泥盆系和志留系朝东北边缘移动逐渐消失,基本由奥陶系组成单一的地层剖面。对该盆地的一套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进行了解释,并将结果和已知地质剖面作了对比,表明导出的电性模型与已知地质剖面对比得较好。确定该测深地点的位置,以便能够利用倾斜沉积层的优越性。从盆地浅层到深部剖面依次解释资料获得最终的模型。按这种方式解释大大减少了单个位置测深资料多层解释中的固有的多义性。

3.瞬变电磁测深

瞬变电磁测深法(TEM)是在大地电磁测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勘探精度、分辨率和抗干扰、预测岩性探测深度等方面的功能显着提高。其特点在于:垂向分辨率显着优于其他电法(只要深部地层电导值跃变大于10%时就能分辨)、静态畸变小、受地表不均的影响小,因而无需进行静态校正,适合在火山岩覆盖区、碳酸盐岩出露和黄土源等表面层静校困难的地区使用;横向影响小,有利于探测断层的位置和探明与断层有关的储集层内的油水边界;适合在高阻剖面所在的储集层内探明油水边界;适合在高阻剖面内探测低阻岩系或在良导体沉积覆盖的盆地内探测深部高阻基底;因记录仪器轻便,适合在地形复杂区内灵活布置施工。此法在俄罗斯若干重要探区已被列入钻井论证的必备资料。

4.电磁排列剖面法

电磁排列剖面法(EMAP)是根据地表一条线性测线测得的电磁响应结果而绘成的电阻-深度剖面。这种方法采用空间排列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可有效地处理复杂的三维地下构造显示。大多数EMAP信号采集和处理技术均与常规大地电磁法相同,但是,它的优越性主要在于密集数据采样和对不利的三维构造效应的有效处理,可对电阻率剖面做出可靠的估计。

由于野外采集系统的改进,即模拟地震的时间域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使精度大大提高。由于采集点密集,克服了表层静位移,加之电磁法本身具有穿透高阻层的能力,能够清楚地分辨出3~5km以下,厚度在100m以内的低阻电性层。由于分辨率的提高,现在已用其进行寻找灰岩内幕构造、火成岩下油气层追踪等地震方法困难地区的勘探

胡秋平等着.与我国渤海湾盆地深层类似的国外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信息研究所.1998.。

四、重力和磁法勘探

深大断裂通常呈现较强的磁异常带和重力高值异常带,因此,在断裂发育的探区和深中部块体结构的研究中,应充分利用航磁和重力资料。

在重力反演方面,利用重力的“特征点”法、全归一梯度法等来反演求解密度剖面。该方法已用在区分横向密度不均匀性或揭示垂直的深大断裂方面,其作法是利用重力观测资料进行反演计算,求得密度剖面,然后叠合地震和电法资料,进一步划分地层及区别可能的岩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密度地质模型。以此作为初始模型,再用正演方法计算该模型的重力值,使正演重力值与观测重力值拟合,使其误差在要求范围之内

胡秋平等着.与我国渤海湾盆地深层类似的国外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信息研究所.1998.。

在俄罗斯曾用此法在西西伯利亚西北部密度剖面上拟合出了一个埋深6km,厚度达2km的巨型礁体,引起了轰动

胡秋平等着.与我国渤海湾盆地深层类似的国外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信息研究所.1998.。

对西西伯利亚油气藏附近重磁场特征的研究表明,重磁场与油气藏存在某种空间关系。首先借助二维傅里叶频谱(DFS)分析对振幅和频率进行研究;然后进行变换、滤波和“移动窗口”分析,编制区域和局部异常图及位场导数图,研究已知油气藏区域的参数分布[7]

油气藏大部分位于区域重磁正异常的斜坡上,该异常被解释为与深部裂谷型构造相关。同时还证实了油气藏的位置通常与局部重磁极小值是一致的,而这些极小值是由于基底为低密度和低磁化强度所引起。西西伯利亚北部的所有已知油气藏均位于波长大约90~100km且梯度较大的重力异常区内。这种新揭示的油气藏与位场参数之间的关系,在勘探程度低的陆地和海洋可用于预测新的油气藏[7]

五、渗透介质地震声学法

渗透介质地震声学是一种物探新方法,其主要特征为:将烃储集层模型视作一不均匀介质;孔隙空间中的流体是一活性动力学非均质导体,能够积聚和转换(模拟)波动过程;储藏层框架则是一静态非均质导体,控制着动力学非均质导体的运动[8]

该方法可以通过内部参数关系或是流体相对其岩架的体积流量而正面求解;反向求解则是通过激发、记录和分析解释一组类似的流体波取得,其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是借助流体流量来确定的。通过综合分析声波测井流体法、垂直地震测深法、地震勘探和实验观测结果,就能确保所获解的可靠性[8]

利用计算和程序的综合分析可以求出有效孔隙度、孔隙直径、渗透率、产量和沿着井的生产剖面深度上的饱和率特性。此法在阿斯特拉罕穹隆和东西伯利亚已取得成功实例[8]

六、FMI测井技术

FMI是在地层倾角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新一代电阻率成像测井仪,全称为全井眼地层微电阻率成像仪。它利用高分辨微电阻率产生电图像,研究岩石层理、构造、孔隙变化、裂缝以及沉积相等,并为准确判断油气层提供依据。在建立适合探区岩-像关系的基础上,FMI技术的合理应用,是提高勘探效益,尤其是深层勘探效益的有效途径[9]

七、化探技术

利用浅部地球化学标志,可以预测盆地深层烃类聚集,前苏联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和很好效果。

Pricaspian盆地位于俄罗斯地台东南部,储集层位于二叠系盐下层,埋藏较深(4000~5500m),油田靠近盆地的外边缘。研究表明,在盐上层中,烃类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组成类似于盐下层中的烃类。通过对盐层和盐上陆相沉积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可确定盐下储集层中油藏的位置[10]

研究目标主要集中于盐下流体的最突出特征——H2S的高浓度。这一活动组分揭示了从盐下储集层到不同的上覆盐层和盐上地层的运移途径。不用钻穿盆地中央部位,沿盆地H2S痕迹的分布就能够指示深部盐下油气藏的分布[10]

利用地球化学数据可以确定该盆地的深部构造。具有异常地层压力和异常流体组分的盐下碳酸盐岩油藏是上部盐上层段地球化学标志的来源。在陆源岩中H2S不是原生的,因此陆源岩中H2S的痕迹是运移的可靠指示。这种方法也可用于预测其他盆地的盐下层中未发现的油气资源。通过对盆地上部盐上层的地层水和次生矿物的详细研究,可以区分地球化学参数的环境起源和运移起源[10]

八、综合勘探技术

对深部油气勘探而言,更趋向于向多学科结合、综合应用的方向发展。如将地震勘探与重、磁勘探结合,或地震勘探与大地电磁勘探结合,非地震三维地球物理勘探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结合等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近地表化探与地震资料的综合应用,都会极大的推动深部油气勘探。重、磁、电、化联合解释方法原理如图3所示

胡秋平等着.与我国渤海湾盆地深层类似的国外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信息研究所.1998.。

目前,成果较为显着的是地震与大地电磁资料的结合,它们已成为深部油气勘探的有效方法

胡秋平等着.与我国渤海湾盆地深层类似的国外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信息研究所.1998.。

中新世中期,匈牙利潘农盆地构造活动强烈,并伴有火山岩喷发。岩浆覆盖了基岩,逐渐形成相当厚的火山岩地层。火山岩大都能屏蔽和散射地震信号,常常导致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在这种情况下,MT测量能比地震测量更好地获得火山岩以下的信息。通过比较MT(博斯蒂克)和测井电阻率图,在2km上下的中新统火山岩处MT与测井电阻率均对应高阻,而火山岩以上地层均为低阻。这一现象表明,两种不同方法的测量结果相近。将MT测量结果按博斯蒂克电阻率分布的垂直拟断面形式显示(图4),可以清楚地圈定出高阻火成岩以下的低阻地层。在MT测站6上(图4),深度为4~5km处低阻带的电阻率值,与离该测站约3~4km处的KH井同一深度的测井电阻率值相近,MT的低阻层为白垩纪地层

胡秋平等着.与我国渤海湾盆地深层类似的国外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信息研究所.1998.。

图3重、磁、电、化联合解释方法流程图

图4博斯蒂克电阻率分布横断面图

由此例可以看出,根据大地电磁测深(MT)横断面所示的地下构造形态及由此获得的地下电阻率(或电导率)的分布特性,结合地震资料,可确定地下岩性并判断其含油气性。此类研究为深部油气的勘探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九、结束语

深层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勘探应避免使用单一方法和技术。充分利用各种勘探技术进行综合勘探,无疑是准确地获取深层地质信息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在滨里海盆地的勘探过程中,在遥感、重力、磁力、电法勘探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了大量的共深点法、折射波剖面对比法,并与深部参数井和普查钻探工作相结合,进行综合勘探较全面地了解深层地质结构,为目标评价和勘探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胜利油区深层勘探程度较低,今后除了加强地震工作,改善和提高地震反射效果外,应该考虑对深层目标有选择地应用重力、磁力及电法等其他手段与地震相结合进行综合勘探,有望在深层获得新发现。

致谢本文在完成过程中,得到地质科学研究院宋国奇总地质师、蔡进功副总地质师的指导与帮助,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点问题得到地质科学研究院的杨品荣、赵洪波、陈杰及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的郭良川高级工程师的热情指导,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庆忠着.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2]Kinsland.G L High-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survey of a thin sand at depth.Geophysics,1999,56(12).

[3]Geoff Bennett.3D seismic refraction for deep exploration targets.The Leading Edge,1999,18(2).

[4]林中洋译.沉积盆地深部构造的快速三维地震勘探法.石油地质信息,1994,15(2).

[5]任俞编译.电法勘探圈划油气藏的新技术——差分标定法简介.国外油气勘探,1991,3(2).

[6]Gomez-Trevino E.Electromagnetic soundings in the sedimentary basin of southern Ontario—A case history.Geophysics, 1983, 48(3):311~330.

[7]Alexey L,Piskarev.Magnetic and gravity anomaly patterns related to hydrocarbon fields in northern West Siberia.Geophysics, 1997,62(3):831~841.

[8]任俞译.超深油气藏物探方法的发展和改进.世界石油工业,1996,3(7).

[9]布志虹等.从濮深8井看FMI技术在东濮深层的应用前景.断块油气田,1999,16(5).

[10]刘斌等译.利用浅部地球化学标志预测Pricaspian盆地二叠系盐下烃类聚集.国外油气勘探,2000,12(3).

㈧ 为什么说二十一世纪最大的骗局就是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

石油的形成周期较为的漫长,需要上亿多年,原则上来讲,石油确实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在人类文明的尺度之上,它确实是越用越少,只不过地球上到底还有多少未被探明的石油田,这个没有具体的数字,因为随时都有可能发现一处新的油田。

石油是远古动物死亡后埋于大地深处,经过长时间的反应生成石油,又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聚集在了一起生成了石油矿;石油是地球内部的原始物质形成的,并没有动物的参与,属于一种可以不断生成的物质。如果是第一种观点,那么石油的形成周期实在是太长了,长到我们可以认为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是第二种观点,那石油或许可以源源不断由地球提供,因而属于一种可再生资源。

㈨ 中国石油石化设备50强企业

石油济柴公司是石油系唯一的动力制造企业,是国内非道路用中高速中大功率柴油机和气体发动机的主要生产商,主导产品济柴牌发动机,广泛适用于石油钻探、工矿机车、工程机械、舰艇渔船及发电设备,是国家军工等要害领域和场合的重点选用产品。

㈩ 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

(一)烃源岩条件

1.有机质丰度

冀中地区有机质丰度的分布表现出不均一性。北部京101井区丰度值普遍偏高,其雾迷山组第八岩性段的深灰-灰黑色白云岩其TOC为0.18%—0.33%,氯仿沥青“A”含量(76—109)×10-6;洪水庄组黑色页岩的丰度值是本区最高的,其TOC为0.30%—1.12%,氯仿沥青“A”(86—106)×10-6,与燕山西段相同层位有显着差别;铁岭组灰色-深灰色白云岩 TOC含量0.08%—0.48%,一般0.28%—0.43%,氯仿沥青“A”(54—347)×10-6;下马岭组有机质丰度与燕山西段相同层位相比要差许多,其TOC仅为0.36%—0.73%,氯仿沥青“A”为(91—287)×10-6,但仍为本区仅次于洪水庄组的烃源岩。

除冀中北部外,其它地区有机质丰度相对偏低(表6—14)。高于庄组有机碳含量0.09%;雾迷山组TOC值平均为0.07%,氯仿沥青“A”87×10-6;铁岭组白云岩平均有机碳0.17%,氯仿沥青“A”121×10-6

表6—14冀中地区中、新元古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图6—6冀中地区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简图

以京101井剖面为例,地化分析结果表明各烃源岩成熟度均较高,至少进入高成熟阶段。

下马岭组:Tmax主要介于480—490℃之间,HI均小于20,A/C为2.5%—8.0%,显示了较高的成熟度,因而认为处于高成熟阶段中-晚期。

铁岭组:Tmax值介于485—501℃之间,HI亦可达13—15,又有较高的沥青“A”含量。干酪根在镜下呈棕褐、褐色、黑色,干酪根红外光谱图上2920㎝-1和1460㎝-1峰近于消失,故认为其热演化程度也达到高成熟阶段中、晚期。

洪水庄组:H/C原子比0.24—0.46,Tmax介于525—549℃之间,可能进入过成熟阶段。

雾迷山组(雾四段):Tmax介于485—503℃之间,HI亦可达到6—17,A/C为2.8%—5.5%,其演化程度低于洪水庄组,但略高于铁岭组,达到高成熟阶段晚期。

古地温研究表明,本地区有机质进入成熟期的时间较晚,到二叠纪末时,各烃源岩层地温低于门限温度10.8—19.3℃,都没有成熟。早第三纪末各烃源岩层地温达到82.6—90.3℃,超过门限温度27.4—37.2℃,说明本区中、新元古界烃源岩进入早第三纪后才开始大量生油。早第三纪以后,本区的中、新元古界烃源岩基本处于深埋地下的状态,地温逐渐增高,有机质不断演化,到晚第三纪末,烃源岩层地温达90.0—97.7℃,表明有机质演化到高成熟阶段早期或中期阶段(郝石生等,1990)。

(二)生储盖条件

(1)高于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组合:主要生油岩为高于庄和雾迷山组.在冀中平泉双洞背斜雾迷山组发现多处原生油苗,冀中任28井也在封闭的晶洞中发现了原油,经分析与双洞油苗相似,证明其自身可以生油。从生油指标看,冀中地区雾迷山组平均有机碳0.07%,沥青“A”87×10-6(不包括京101井),而北部京101井指标最高,有机碳0.18%—0.33%,平均0.26%,沥青“A”(76—106)×10-6,平均92×10-6。高于庄组仅马64井作过分析,其有机碳为0.09%,沥青“A”544×10-6。白云岩缝洞发育,特别是在冀中中部雾迷山组顶部剥蚀面,已被大量钻井证实为一好的储集层。洪水庄组为一套黑色页岩,是良好的生油层和盖层,发育于霸县以北,厚0—72m,由南向北增厚。

2.洪水庄组-铁岭组-下马岭组组合:洪水庄组及下马岭组以暗色泥页岩为主,据京101井分析,有机碳平均值分别为0.85%和0.49%,沥青“A”分别为94和200×10-6。铁岭组以白云岩为主,冀中地区平均有机碳0.17%,沥青“A”121×10-6,其中以北部最高,京101井平均有机碳0.31%,沥青“A”185×10-6,是冀中地区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的,这与冀北平泉于该组中发现油苗最多一致。白云岩质纯,裂缝较发育,顶部风化壳淋滤溶蚀孔发育,储集条件更为优越。上覆的龙山组、下马岭组页岩为良好的盖层,因此这是一理想的生储盖组合,这一组合主要分布在武清-霸县一线以北。

(三)构造发展与原生油气藏的关系

1.冀中地区几个主要构造发展阶段

本区从中元古代至新生代大体经历了四个不同运动形式的发展阶段。

(1)中-新元古代至古生代的升降运动阶段:冀中地区从中元古代至中奥陶世为相对稳定的整体沉降阶段,沉积了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此后整体上升,使沉积间断了1.3亿年,到中石炭世才又大面积沉降,接受了石炭二叠纪海陆交互相至陆相沉积。本阶段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如蓟县纪末的芹峪运动,青白口纪末的蓟县运动以及奥陶世中期以后的大规模造陆运动。运动的性质主要以区域升降为主,没有明显的褶皱变形,因此对冀中地区的构造格局没有大的影响。

(2)中生代褶断运动阶段:本时期构造运动强烈,其特点主要以褶皱、断裂为主并有岩浆活动。冀中平原四周边缘的构造体系也主要形成于这一阶段。同时在冀中平原内部形成了以大兴-牛驼-高阳-宁晋-广宗为主体的一个大型背斜隆起带,称中央隆起带,长轴北东-北北东向。这个隆起带在印支期已具雏形。从钻井揭示的情况来看,中生界仅分布在隆起的两侧及南北两端。西侧主要分布在北京、保定、石家庄等凹陷,称西部凹陷带;东侧分布在武清-大城-邱县一带,称东部凹陷带。而沉积中心主要受北西西向的断裂控制,如武清凹陷受宝坻断裂控制;临清坳陷受大名断裂控制。白垩纪时期运动十分强烈,主要以褶皱为主,除中央隆起带进一步加强以外,在东部凹陷带沿天津-沧州-武城一带形成复式背斜隆起带——沧县隆起,在西部凹陷形成无极-藁城背斜带,而在中央隆起和沧县隆起之间,形成了武清-文安、里坦-阜城、南宫-邱县向斜带,与此同时,沧东、沧西、大城东等与褶皱平行的北北东向断裂开始活动。

(3)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断裂发育阶段:是冀中坳陷的主要发育阶段。燕山期形成的褶皱隆起,使地形起伏明显,因此早期(晚白垩世-早始新世)沉积物常以山麓洪积及河床冲积相粗碎屑为主;晚期北北东向正断层增多,并向纵深发展,造成断陷和块体翘倾,沿大断裂往往有玄武岩喷溢,使燕山期形成的背斜遭到破坏,如沧县复背斜,由于沧东、沧西断裂的活动,变成以单斜为主的块体。中央隆起带的南北两端由于牛东断裂、河西务断裂和宁晋断裂、新河断裂的活动,分别使北端变为西倾单斜,南端变为东倾单斜,而断裂的下降盘成为断陷,沉积了河流-湖泊相的碎屑岩,发育了一套生油建造,成为新生古储的潜山油藏的主要油源。

(4)晚第三纪-第四纪微弱升降运动阶段:断裂趋于消失,结束了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代之出现以区域沉降为特点的坳陷式盆地,普遍接受了河流相为主的碎屑沉积。

上述发展对油气的生成、聚集和保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第二和第三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油气生成时间与圈闭的形成、破坏的相互关系上。

2.构造发展与油气的关系

根据郝石生等(1982)用大地热流值计算的不同层系的古地温梯度,计算出各地的古地温,进而推算生油岩大致成熟时间。从各时代生油岩成熟时间表(表6—15)上可以看出:

表6—15冀中地区中、新元古界烃源岩成熟时间

中生界沉积发育区的石家庄、武清、临清地区,元古界生油岩多在中生代以前成熟,早于燕山期圈闭的形成,配置关系不好,不利于油气的保存。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的断块运动除使燕山期形成的背斜圈闭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少量成藏的元古界成熟油气进一步遭受破坏。新生代的继续沉陷以及地温梯度的增加可造成元古界的油气进一步演化,元古界所生成的油气可能演化变质,故该区总的来说不利于元古界油气的保存。

缺失早第三纪沉积的沧县隆起,元古界生油岩于石炭、二叠纪成熟至中生代达到生油高潮,与燕山期的构造圈闭相配置,在适当的封盖条件下其自生型油气藏有可能保存下来。

缺失中生代沉积的中央隆起带,元古界生油岩大部在石炭二叠纪沉积过程中成熟,但成油后长期隆起遭受剥蚀,使隆起较高的地区如高阳背斜轴部分元古界地层剥光,失去盖层,油气逸散,至燕山运动背斜圈闭定型后,油气已保留无几。

(四)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的探讨

1.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不外乎生、储、盖、运、圈、保等几项内容,对于古老的碳酸盐岩原生油气藏,以上要求条件更高和更严格,对华北来说最主要的是生油条件和保存条件。

(1)有机质的丰度:中、新元古界由南向北明显增高,这显然与该时期的沉积中心在冀北坳陷有关,故在选择勘探目标时,首先应确定在有机质丰度较高利于生油的北部地区或中部地区。

(2)保存条件: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盖层条件,二是构造圈闭条件,着重于燕山期形成的背斜圈闭经早第三纪断块运动后的完整程度。冀中地区除中部以外,大部地区存在下寒武统及石炭二叠系两套区域性盖层,另外在冀中北部还有洪水庄组及下马岭组页岩作盖层,南部馆陶-堂邑一带奥陶系所夹石膏层是最理想的盖层。本区燕山期形成的主要构造有高阳背斜、无极-藁城背斜、沧县复背斜、刘村背斜、馆陶和堂邑背斜等,这些背斜在早第三纪断块运动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破坏最甚的是沧县复背斜,其主体仅保留了一个半背斜形态,其次是馆陶、堂邑背斜,被切成地垒状。保存最好的是高阳背斜和无极-藁城背斜及刘村背斜。但与盖层条件配置较好的构造仅有无极-藁城背斜及馆陶背斜,下古生界之上有石炭二叠系或中生界覆盖,其余多被第三系地层所盖,这对前第三纪生成的油气有逸散的可能。至于非背斜区,一是牛南断裂以北的西倾单斜断块区,一是衡水断裂与清河断裂之间的东倾单斜断块区。这种单斜断块对中生代生成的油气有破坏作用,只有在早第三纪及其以后生成的油气有形成“古生古储”潜山油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