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怎么才能没有石油
扩展阅读
车床用工具有哪些 2025-07-30 07:44:22
数学成本怎么画 2025-07-30 07:30:48

怎么才能没有石油

发布时间: 2023-01-17 20:59:39

1. 如何才能节省石油300字

地球上有丰富的资源,但是大多数都是不可再生的.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和消耗这些资源.如:天然气、石油、煤炭等,这些都是短时间内无法恢复的有限资源.只有节约资源,才能使国家长久发展下去.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拥有世界上1/5的人口,但是资源却不是非常丰富,人均占有率不高,在世界上排名进不了前三十名.就拿石油来说,中国一半以上的石油都是依赖于从国外进口的,在最近几年许多有钱人还大量购买大排量汽车,这些汽车每百公里耗油量在10升以上,从而促使石油的需求量大幅提升.
中国也是一个煤炭储量较高的国家.由于目前国内没有太多的风力、水力、核能和太阳能发电站,从而使火力发电的压力很大.开采的煤炭大多用于发电.造成2007-2008年中国煤炭价格不断攀升.

2. 地球上的石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会不会被用完

石油大家都认识吧,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能源。没有石油的话,地球上工业都会发展不起来,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新能源的发展,就是为以后在没有石油的情况下,工业还能够继续发展。那么是有到底是怎么来的

至于石油会不会用完这个问题,那肯定是会的,并且如今很多地方的石油都被人们给开采完了,今后的石油只会越来越难开采。两种说法哪种是正确的,要做的就是节约使用,避免往后面临枯竭的现象。


不用经过几千年。几十年以后就用完了。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尸体,生物的细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则是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组成的。生物遗体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被淤泥覆盖之后,氧元素分离,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

已经在地球上发现碳氢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种左右的碳氢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轻的碳氢化合物则成为天然气。煤矿与石油的成因很类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态。

大量产生碳氢化合物的岩石即称为“石油源岩”。埋没于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热影响,加上其他多种化学反应之后就产生石油,而石油积存于岩石间隙之间便形成油田。

3.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为什么却没有石油

由于地质原因,山西位于太行山区,这里曾经是一大片森林。地壳运动后,后地壳运动后被埋在山底转化成了煤炭。山西是一个煤炭大省。国家将山西定位为煤炭基地,因为山西在煤炭方面的比较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煤的种类全。使山西在历史上形成了以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


事实上,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原材料。世界海洋面积为3.6亿平方公里,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大陆架和大陆坡面积约为55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大陆沉积盆地的总面积。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资源的1/4和最终可采储量的45%埋在海底。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重心将逐渐从陆地转移到海洋。

4. 如果未来没有石油种因靠什么

核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如果未来没有石油种因靠核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以代替。石油,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

5. 哪些能源最可能会代替石油,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化石燃料的世界中

几百年前,人类走入了智能科技的路面,而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趋势实际上也是能源的持续耗费全过程。只有充裕能源的供给才可以适用人类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如今,能源已经成为了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化学物质,没了能源,不但科技的发展会终止,并且人类的日常生活也会遭受很大的影响。

自然,以人类智能科技的速率,在石油资源枯竭的问题以前,我们都是可以保证规模性开采可燃冰的。那个时候大家就拥有更洁净的新能源来替代石油。大家也根本不用为并没有能源而忧虑,假如可燃冰彻底替代了石油,那么针对人类文明行为的总体转型或是非常大的。

以往许多应用石油的机器设备等都必须开展升级换低。实际上可燃冰针对人类文明行为能源的快速发展也就是一个转折期,它尽管比石油好些一些,可是依然属于化石能源的范围,依然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全球变暖,更主要的是化石能源的动能等级是有局限的。

伴随着人类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趋势,我们要持续向宇宙深处开展探寻,这个时候大家就必须快速的宇宙飞船速率。而化石能源可以给予的能源是十分不足的,没法让宇宙飞船的效率获得普遍性的提高。这个时候大家就必须一种根本有别于化石能源的更强劲能源,而这类能源便是大家了解的可控核聚变。

自然,可控核聚变要完成那难度系数就更变大,在它并没有完成以前,大家依然仅有借助化石能源。但是,以地球可燃冰的储藏量可以供人类应用上千年上下,也充足坚持不懈到可控核聚变的完成。一旦可控核聚变实现了,那么人类将进到核反应时期,化石能源将被完全替代,人类文明行为也未来新篇章。

6. 总有一天石油会枯竭,未来什么东西可以完全取代石油呢

总有一天石油会枯竭,未来什么东西可以完全取代石油呢?

“石油疲惫”是错误的主张吗?我们的耳朵经常听到这样的声明:将食用油后多少年,或者石油即将疲惫不堪,所以价格疯狂和崛起.油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耗尽吗?你知道新能量可以取代油吗?着名的地球物理师提出了这一声明。他描述并预测了20世纪50年代石油生产中的钟曲线生产。并挖掘石油产量将从1966年到1972年达到最高值,然后减少。这仍然是一个新颖性,但他说,1970年石油产量的高峰,这确实是真实的,许多人已经开始相信他的理论。

石油仍然埋在很多地方。我们没有采矿的原因是他们需要太高,没有利润,所以没有采矿。而且许多油田只利用一小部分,然后石油公司将转向其他油田,因为许多油田已经开放到一定程度,由于各种原因,采矿困难,采矿成本增加,采矿成本高,采矿成本高。

7.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会枯竭是谎言吗

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准确的来说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很多人已经开始传石油枯竭是天大的谎言,是利益集团在操纵,我觉得这样的说法还为时过早。如果目前真有那么确定石油可再生的话,不管哪个国家都会偷偷加大生产力度好好捞一把,省的以后掉价了。

你可能会认为,说不定是各个国家已经都知道了石油可再生,但都达成了统一并且缓慢的生产,以防止石油掉价?但是纵观当今的世界,在各种利益冲突面前,很难保持这样的一致性。难免会有一些国家出来搅局的。所以石油可再生并没有达成共识。

下面就说下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现在的争议在哪?

石油是当今工业 社会 的血液,很多的化学燃料都是从石油里提炼出来的,并且人类目前还依旧处在使用化学能源的阶段,因此石油就成为了保障人类工业持续运转的必要原料,而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现在都离不开石油,如果真的发现石油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也没啥可藏着掖着的,这对人类是件好事。

人类使用石油的 历史 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以前,根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公元前的3世纪已经有使用石油和天然气来烧饭、取暖和照明的 历史 了,而当时的时候并不是说向地下打了钻孔主动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而是这些流体燃料常常会因为地下压力被喷到或流出地表。

人们当时对这种地下流出了的燃料知之甚少,直到19世纪人类才大规模的开采石油并用于工业生产。自从美国打出世界上第一个采油钻孔至今,已经生产了将近数千亿吨的石油。我们知道了石油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用途的广泛性,那么人们就像知道这种黑色的粘稠液体燃料是怎么来的?

长期以来,关于石油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分为两大派别:生物成油说(有机起源说)和地球碳循环成油说(无机起源说)。

无机起源说认为石油是地球内部元素混合以后自发形成的,这中间肯定有十分复杂的物理化学机制。这种说法就意味着地球一直在不断的制造着石油。

但无机起源说无法解释石油复杂的化学成分以及油田的地质分布情况。虽然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元素(83% ~ 87%)和氢元素(11% ~ 14%)还有硫和氧元素,但是石油并不是由简单的原子组成的,而是由碳和氢构成的大分子烃类(烷烃、环烷烃、芳香烃)混合而成的。地球内部确实存在很多的碳和氢,但他们在地球深处混合成复杂的烃类分子并通过岩石缝隙向上渗透并形成石油的具体机制并不是很清楚。而且,这种理论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各个地区石油含量分布的不同。

所以很少由科学家支持这一观点,但石油的往上渗透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油田已经采空了,但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石油混入。有些人也以此为依据说石油是可再生的,但这个现象不足以说明任何问题,毕竟石油是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地区石油过度开采,导致压力下降,其他高压地方的石油渗入是可以解释这个现象的。拿出来说石油可再生并不不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只能说是一个疑点吧。

下面就是目前依旧是主流的有机生成说,虽然是主流说法,但也存在一些疑点。有机说认为,在地球的远古时代,海洋中生活着一些比较简单的原始生物,我们知道生物都是有机分子构成,等这些生物死后,大量的遗体就被掩埋,并于空气隔绝,在细菌的作用下经过了复杂的化学过程,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地质过程就形成了石油。其实跟煤的形成很类似。

随着油田地质和石油化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石油中存在的“卟啉”和植物中的叶绿素和动物身体内的血红素相似,当然石油也就有有机物的旋光性,而石油中碳-12含量高于碳13可以用植物的光合左右来解释。最有力的证据是石油都产自于和生物关系十分密切的沉积岩中,所以有机起源说也就成为了科学界公认的一种说法,当然这个说法也是石油会快速枯竭的来源。

但是在有机形成说中,也存在一些疑点,包括上文中说的一个疑点,随着开采深度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了在地球深处貌似存在石油和天然气的补给源,但是并不是很清楚石油的渗入是来自地球深处还是周围的含油层。所以这个疑点也被经常用来支持石油可再生的说法。还有就是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确实还在无生命的其他星球上发现类似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物质,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确实。不然早就推翻有机说了。

总结:现在说可再生还是为时过早

所以两个学说都不完整,都存在能被人挑出来的瑕疵。但是现在就急着说石油可再生简直就是在胡扯,就算最后证明的石油可以在地球的深处通过复杂的化学和物理过程形成,并缓慢的往上渗透,但是这个碳循环也是相当缓慢的,不是说我们人类抽多少就能往上立马往上渗多少,毕竟这是一个自发的碳循环过程,并不是机器在地球内部合成。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科学家也还没真正弄清楚。

目前两个结论,一是生物死后经过长久的堆积加上地壳运动形成的。二是地壳自己生成的,就好比地球自己出现砖石或者碳酸钙一样,可能就是地壳运动产生。

会枯竭不是谎言,因为石油和煤碳等矿产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石油是在几千万至几亿年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如果过度开采就会面临枯竭。不过人们不必担心能会枯竭,现在人们已经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现在还有可燃冰、干热岩等可开发利用,总之人类在不断在更新和 探索 新能源,在未来会出现石油、煤碳等能源枯竭,但不会出现能源枯竭,会有新的能源来替代。

世界上有两大骗局,一是石油,二是钻石。钻石只是由普通的碳元素构成,却被包装成“稀世珍宝”,天价销售;石油也是主要由地壳内的碳元素形成,推翻了以前不可再生的“生物成油说”,其实是可再生资源,不会枯竭。

石油号称“工业的血液”,用途广泛。而它的成因与可否再生的说法已逐渐接近真实。

石油的成分

石油的主要成分就是油质、胶质、沥青质及碳质。主要是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构成的化学元素主要有83% 87%的碳、11% 14%的氢、0.06% 0.8%的硫、0.02% 1.7%的氮、0.08% 1.82%的氧等,其它就是镍、钒、铁、锑等微量元素。它主要是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外文名是:oil或petroleum,国内石油的名称和使用 历史 悠久,名称是由北宋时期的沈括就第一次提出。它在世界上的使用时间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450年的古埃及。

石油的形成与枯竭论

石油的形成,传统的说法是“生物沉积变油说”,最近几年的说法是“地壳内的碳形成说”。后者的说法日益占了主流,推翻了不可再生的传统理论,油价也随之下跌,车主们暗暗庆幸。

“生物沉积变油说”,是1956年由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公布的一篇《石油峰值论》里提出的。论文认为:石油是一种古老的化学燃料,而且不可再生,是埋藏在5亿多年以前的海洋藻类及古老恐龙等生物在地壳中经过高温高压等漫长的生化反应形成,这样漫长的生化反应不可能再发生了,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他的依据大约有两个:1.石油具有油腻腻的旋光性,这是有机生物独有的特征;2.现代与古代沉积物中都有石油的烃类化合物。

不过哈伯特在1989年离世前曾说,在发表《石油峰论值》以前曾得到英美石油巨头的意示:让他预算世界石油总量。于是他在论文中估算出全世界石油总量只有1.25万亿桶,美国只1500亿桶,1970年会达到开采峰值。这个数字比当时美国威克斯预估的美国有4000亿桶低了三成。当然这分明是那些石油巨佬有意为之,他们就是为了让石油售高价,而且让教科书也这样记载,来增加权威性。

他们除了两个不像理由的理由,没有其它任何科学依据。

他们的第一个理由“石油呈现生物的旋光性,”其实只要在石油形成过程中落入一些动物就能形成这样的“生物特性”;第二个理由“沉积物中都有石油的烃类化合物”并不严谨,因为“沉积物”包含了任何地底流体底层的固体微粒,它们可以在江河湖海、冰川、沙漠等大部分地下形成,但内含的生物化石或生物旋光性并不多,没有石油那些明显,还是这样的动物含油量低还是没有含油量呢?另外要形成上万亿吨的石油需要的生物恐怕古今的动物全部加起来也难以形成!

最重要的,由石油成分可以知道,主要构成是碳,如果是生物的生化反应就会是钙、磷等元素。

另外,一些石油矿井在开采完的几年后,石油又会出现。比如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罗马什金油田在1948年发现时只有20亿吨储量,2002年却还有30亿吨。这样的例子在世界各地都有。足以说明石油不是“生物成油说”的那样会有枯竭的一天,真相是:石油可以用“用之不竭”来形容了!高昂的油价背后是复杂的利益链!

“石油会枯竭”是伪命题吗?

一直以来都盛传着一种说法:石油将在未来XX年用完,或者XX年后石油即将枯竭。

这个说法其实很早就有,最早是在上世纪50年代,着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马里恩·金·哈伯特(Marion King Hubbert)提出来的,他绘制了一个钟形曲线,用来描述和预测石油的产量。并且预言,石油的产量会在1966年到1972年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滑。

这听起来还是挺奇葩的,但还真的被他说中了一部分,1970年真的就达到了石油产量的高峰。于是,很多人开始相信他的这套理论。

可是好景不长,如果照这个理论推演下来,石油应该慢慢开始枯竭,事实上并没有。于是,很多人就提出,石油枯竭是一个伪命题。那真的就是如此吗?

从地球世界去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都知道,石油实际上是 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也就是有机物,其中含碳量极其高,这也是化学能源的主要特点。当然,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来看还是有争议的,但并不是我们这次要说的重点,这里就不过讲述。

有一点可以确定,从地球整体的视角出发来看,石油其实是地球碳循环的一部分。因此,只要地球碳循环还在持续,石油就不应该枯竭。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可能都灭绝了,石油都还不会枯竭。

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并不是存在石油,我们就可以直接开采来用的。实际上,从石油的开采到销售是一套极其复杂的体系。那具体是咋回事呢?

人类开采的石油会枯竭吗?

大家首先从做买卖的角度来思考时空开采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的是,开采石油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不同的地方开采石油的难度是不同的。有些地方开采起来就很容易,比如:中东,恨不得插根管子就要冒油。有些地方开采其实就极其费劲,我们举一个例子, 大港油田 。一开始技术条件比较差,就需要工人们在没有完全融化的水塘当中穿行,并进行开采。

因此,同样是开采一桶油,实际上付出的人力成本,装备设施的成本,物流成本以及时间成本是不同的。

但是一桶油的价格是受到市场决定的。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石油开采的成本要大于油价,那开采还有意义吗?这不是典型的赔本买卖吗?

所以,实际上,许多还储藏着石油的地方,而我们没有去开采的原因就在于开采他们所需要消耗的成本太高,得不偿失,因此就没开采。

而且许多油田只是开采了一小部分,然后石油公司就换到其他的油田。这是因为许多油田开采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开采难度加大,开采成本上升,导致开采成本大于油价,于是就会暂停开采。

所以,我们看沙特是石油大户,但究其本质其实是它们开采石油的成本要远低于其他国家,因此可以挣这笔钱。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会知道,石油其实还有很多,只是我们因为成本的原因,没有去开采,并不是说已经被开采完了。比如,中国油田的采收率只有可怜的28%~35%,这意味着一个油田的大部分石油其实没有被开采出来。这样的情况放眼全球是如此。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来想,花这么多钱,费老大劲开采这些石油,远不如再花钱买一块好开采来的划算。

我们还总会听到,多少年后石油就会被开采完,实际上也是有问题的。这里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只计算了已探明的石油的情况,但是实际上这些“已探明石油储量”逐年在增加。

基于这两点,实际上可被人类开采的石油还是很有潜力的,因此,一时半会,石油并不会枯竭,可以用很久很久,根本不是短期内人类需要操心的事情。

替代资源

尤其是在油价的驱使之下,但油价高到一定程度时。许多人就会开始思考新能源,比如:天然气,页岩油等等。美国如今就在大力发展页岩油。

除此之外,我们知道 汽车 是消耗石油的大户,随着油价越来越高,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地加强,发展出了电动 汽车 。因此,各种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出现,也在减缓石油的消耗。

总结

“石油枯竭”实际上是个伪命题。虽然从客观的角度上看,石油总有一天会枯竭,但人类根本等不到那天。即便是可开采的石油,目前来看,人类也根本没有必要担心会发生枯竭。不过,石油燃烧产生温室气体这是客观事实,我们不能因为石油足够多,而肆无忌惮地消耗石油,这会加重温室效应。从绿色环保的角度来看,发展新能源还是十分必要的。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出现,许多的动物还处于进化前的低级时代,地球在海洋的复盖下,温暖的阳光孕育了非常多种类的植物。

这些植物在海洋里,在陆地上疯狂的生长着,层层叠叠的生长在一起,许多植物寄生在某些植物的身体上,而使整个世界被植物复盖。

地壳运动,许多平原隆起,而成为高山,这给形成河流创造了条件。

因为水是由高向低流的,高处下雨的水,流向低处,把上游的泥沙带到低处。覆盖了低处层层叠叠茂密的植物。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把河流下游所有的植物都掩盖了。

时间荏苒,底部的泥沙长期被上面的泥沙压住,而变成了沉积岩。这些沉积岩,把这些腐烂的植物密封在一个巨大的空腔内,亿万年之后,这些植物变成了沼气,沼气凝聚液化而变成了石油。

我们的教科书上写过,石油是由古代生物的残骸形成的,当然一直以来任何的假说都存在争议,这个假说也不例外,在这里我就简单介绍一下石油的无机形成假说。

这个假说是说石油与古代的生物无关,而是由地球在正常的自然环境下,通过内部的高温高压,无机条件下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原理是短练的烷烃类物质会在高温高压下自动合成长链吸听物质,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石油和天然气,通过这种说法可以认为地球是一个装满石油和天然气的海绵,不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石油和天然气还会不断的形成,这样人类使用传统油气就不会存在理论的天花板。

这个理论也有一些依据,比如说既然都是古代生物形成的石油,为什么石油大多户籍在中东领域不是应该按照古代生物的分布而划分吗?另一方面据一些油井开采者说,石油往往是在越深的地方提取的,油质越好,如果是古生物残骸形成的这一种说法就不太成立。

如果真是这样形成的话,那么就意味着人类的能源使用不再有极限,唯一的极限是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说不好,没研究过,也没看到过资料。但是,有很多资料和专家讲是古时有机生物沉积化学物理反应演变生成的,这我认为不正确,也不太符合常识。关于枯竭,我想是肯定的,也是早晚的事,因为地球就那么大,资源就那么多,用没了或者转变为其他物质了,那不是没了也不叫石油了,所以枯竭是早晚的事。

“石油枯竭”的说法是哪来的?

话说关于“石油枯竭”的问题都喊了好多年了,而且每次流传的版本都不太一样,有时候是40年,有时候是50年。但是每当我们到了那个时间节点时,却发现还有很多石油。那么问题来了,“石油枯竭”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得了解一下这个说法到底是咋来的?

如果详细地去追溯 历史 ,我们会发现,这个观点确实来自于一个学者,他的名字叫做Marion King Hubbert,翻译过来就是马里恩·金·哈伯特。这个学者是着名的地球物理学家。 他基于自己的长年以来的研究,就提出了一套理论。具体来说就是用一个曲线来描绘全球石油的产量和时间的关系,这个曲线是非常常见的钟形曲线,根据他的理论,他预言在了石油的产量将会在1966年~1972年之间达到一个 历史 性的峰值,并且从那之后开始逐渐下滑,直到消耗完为止。 照理说如果这套理论不准确的话,也不至于会流传得那么广。偏巧这个理论说对了一小半,到了1970年的时候,石油的产量真的达到了高峰,再加上马里恩·金·哈伯特原本就是很着名的学者,这两者一结合,这个理论和预言就可以被人所接受,并且开始流传开来。也就是在那时候开始,人们开始相信,石油在未来XX年后,就会被消耗完。

“石油枯竭”靠谱吗?

不过,这件事其实没多久就迎来了反转,因为按照他的理论,石油的日常量应该在1970年之后没多久就开始下滑,可是这非但没有下滑,相反还保持着十分稳健的趋势。那我们就能说“石油枯竭”这个说法不靠谱吗?

其实,客观地说,这个问题并不简单,我们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看。

我们先从石油的本质来看。首先,石油其实就是一种 含碳的混合物 ,其中有各种烃,我们也管这叫做有机物。人类可以通过燃烧石油来获取能量。石油燃烧后会产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这些温室气体直接被排放到大气当中,如果持续这样下去,那地球就会越来越热。不过,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地球也有自己的调节机制,这就是 碳循环

无论是石油,还是二氧化碳本质上都是碳循环的一部分,被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有一部分还会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回到生物圈,甚至是经过几百万年,最终又成了石油。如果我们仅仅从地球演化的角度来看,“石油枯竭”就是一个典型的伪命题。

因为如果石油真的被耗尽了,说明地球上的生物食物链已经彻底不存在了。

以上仅仅是从地球演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其实还可以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基本点,那就是开采石油来卖不是做慈善的,而是只起码要挣点钱的。那我们就可以来考虑一下,卖石油的成本以及收益是什么?

其实这也很简单,开采石油首先需要人力、设备、物流和时间的。而石油的价格是由市场来决定的。

其中有些地方开采石油比较容易,还有一些开采石油比较难, 这就会造成不同地球石油的成本不同, 如今中东地区开采成本是最低的。

不仅如此,同一个地区,随着开采得越多,开采的难度也会提升,这时候成本也就越高。

基于这两点,我们思考一下,如果石油的开采成本低于市场价,那其实皆大欢喜,可以开采挣钱,如果石油的开采成本高于市场价,那应该如何操作呢?

实际上,这时候就会选择停止开采。

因此,大多数如今不再继续开采的,并不代表没有油了,只是继续开采赔钱,所以不开采了。就拿中国来说,中国采收率只有28%~35%,这意味着大多数油还在地下没有开采。

所以,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石油是不可能耗尽的。因为如果人类真的要去耗尽石油,这就意味着要花巨大的功夫去开采,那这个油价肯定会是天价,谁能买得起,谁又舍得用?到那个时候,人类宁愿花一部分钱去研发使用新能源。

以上我们说到的还是已经探明的石油,事实上,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人类都会探明一些有石油的地方。因此,石油的储量不仅仅没有跌,相反还在增加。

除此之外,如今各国也都在研究新能源的使用,这其实是基于环境的考虑,碳排放始终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或许有可能因为碳排放的问题而放弃使用石油。

因此,基于以上四点的分析,我们知道,“石油枯竭”是可能出现的,但在人类灭绝之前是不可能遇到这种情况。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会枯竭是谎言吗?

石油“全身”是个宝

石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从地底下钻出原油,脱去水和盐,再利用精炼技术,最大化的利用原油的价值,可以做出许多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包括沥青、润滑油、汽油、柴油等等。

作用之大被定义为液体黄金的美称,石油现已经成为了大国博弈的关键,沙特地区遍地石油,撑起整个国家的财政,在新能源未取得突破时,石油依然是市场的主流。

石油的起源之谜

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有两个学说。

一是生物成油

生物成油,我们在教课书百年可以见到粗略的解释,在上亿年前,大量的动植物因地壳变迁埋藏地底,经过高温、高压反复打磨,成了现如今的石油资源。

详细点解释,就是在当时多数的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就像煤炭一样,是由动物的尸体和藻类的尸体腐化而成,煤炭和石油两者之间的形成区别是材料的来源不同。

形成石油的材料来自于大海,而煤炭的材料来源于陆地的动物尸体。

经过漫长的时间,有机物和细菌,经过高压和高温的考验,逐渐转化成“黑金”,开始向上渗透到中空的岩石层,汇聚成油田,在经过人工开采便可以问世属于不可在再生能源。

二是非生物成油

非生物成油是俄罗斯地质学家提出理论假设,他认为地壳中存在大量的碳,它们分层有序,有些碳会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逐渐沿着岩石缝隙上移至中空岩石层,然后冷却形成了石油矿藏,属于可再生能源。

两者本质上又很大的差异,生物成油注定了,石油是越用越少,非生物成油则表明石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所以在此争议中诞生出非生物石油理论,不过非生物石油理论只能解释了干枯的油井中又出现了原油的现象,但是它又无法解释石油中复杂的化合物。


总体来说,前者是多数人地质学家支持的观点,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后者虽然是满足了些特定条件,但是整体来说还是存在无法解释的原因。

不管怎么样,未来的世界绝对以新能源为核心的能源竞争,石油的争议什么时候能结束,恐怕到等到石油无价值的时候才能够说明白吧!



话说小学时候就知道石油是化石燃料,是由生物遗骸形成的,那时候就说石油再有40年就开采完了,但目前的状态是发现一个又一个大油田???

石油源自地球生物遗骸是个天大的谎言?石油行将枯竭是个巨大的阴谋?地球石油蕴藏很可能取之不竭?为这一颠覆性的观点提供有力佐证的,是前苏联科学家花费40年时间,在传统理论上不可能找到石油的地方找到了石油。他们究竟用什么方法找到了巨量石油?他们又是如何用科学证据来证实传统石油生成有机论是伪科学的?推荐看一下下面这本书:《石油大棋局》,这本书是我我在大学时候看的。

石油目前来说太重要了,美英石油帝国为何要编织这个谎言,它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两伊战争、海湾战争、车臣战争、伊拉克战争、颜色革命,这些事件跟石油枯竭谎言有何关系?它们背后的黑手是谁?美英精英集团为达到控制石油、控制世界的目的,是如何从觊觎中东等国储量丰富的石油,到一步步通过外交、经济、军事等手段在这些国家驻军、将其据为己有的。

8. 何时才能摆脱对石油的依赖电力和气体能源,哪个最有可能取代石油

石油除了交通领域的应用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应用在化工领域。所以石油永远也不会被完全取代。但看交通领域的话,未来交通领域面临的竞争恐怕主要来自电动汽车。而且即使有电动汽车的发展,油车被完全替代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天然气也是一种化石能源,并不是完全清洁(CH4也是含碳的),也有一些对耗散气的安全方面的担忧,所以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支持天然气汽车的发展的,比如说北京。而且在油价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天然气的经济性也得不到完全体现。我国在天然气消费的终端统计中,大类里面是城市燃气、工业、发电、化工,
天然气交通还没有单列,原因之一就是占比有限。虽然说干什么吆喝什么,有很多专家为天然气交通鼓与呼,但是从现实来看,天然气交通在我国的发展是低于预期的。

氢能交通目前还没有实现商业化。一方面,人们对氢能的来源有争议。当前氢能主要来自于煤炭等化石燃料制氢。化工领域的副产氢在供应方面难以规模化。电解水制氢面临的争议更大,被很多专家说成是脱裤子放屁(因为电本来就是生产出来的二次能源,还要去制取氢气,氢能再转化成电能驱动汽车)。我国在燃料电池、氢能的高压储运、高压储罐等国产化方面还有很长路要走。加氢站和氢能汽车这两者也面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现在全国平均下来一个省份也只有一两个加氢站,还远远谈不上对其他交通能源的替代。

所以天然气和氢能这两种气体能源目前还谈不上对石油的替代。

电动汽车虽然也面临诸多挑战,但是发展还是快速的。2019年在汽车销量明显下降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的销量依然保持了相对平稳的增长(微降),这就是一个明证。

9. 如果石油被人们耗尽了,有什么物质可以替代吗

如果石油被人们耗尽了,有什么物质可以替代吗?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我们的常见能源物质,这是非常重要的,如发电或煤的主要能量来源,也是冬季加热的主要能源来源。该油被称为“工业血液”,也是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所需的燃料离不开,而天然气是每个家庭所需的能量。因此,这能量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在未来,煤炭,石油,天然气被用完,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替代方案出现但个能源不是可再生能源,那么第二天应该用什么?有任何能量吗?事实上,许多专家都担心了这一点,许多人认为,根据目前的人类消费,即使他们甚至没有使用它500年,只有200年,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传统能源基本上是筋疲力尽!那么时间,我们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材料作为能量替换它们?我们的生活会扭转吗?

10. 如何节约石油(重奖)

1、减挡、换挡节油。减挡过程中,脚踩加速踏板要轻缓,换挡时手的动作要快而及时。

2、发动机预热保温节油。发动机起动后,关闭百叶窗或帘布,保持发动机500~600r/min、水温达到50摄氏度时挂挡起步。行驶中注意调节百叶窗开度,使发动机在80~90摄氏度的正常范围内工作,以降低油耗。

3、正确制动节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不用或少用制动,避免紧急制动。应尽量采用“以滑代制 ”或发动机怠速牵制制动的方法。

4、安全滑行节油。在平坦宽广、视线良好的路段上,加速到50~60km/h,脱挡滑行;停车之前,正确估计停车的距离,将变速杆换入空挡,采用“以滑代制”,利用汽车本身惯性滑行至停车点。

5、少“轰空油”节油。汽车在起步前或停车后,不要无故踩加速踏板,以免“轰空油”而浪费油。

6、直接挡行驶节油。中速行驶的汽车在平坦的道路上用直接挡行驶时,车速应在45~50km/h范围内。

7、节油先减重。有科学检测表明,车内每增加10公斤重量,行驶1000公里后,将增加油耗400毫升。尽管有些剑走偏锋,但这确实也是行之有效的省油方法。
①防滑垫代替地胶――→很多用户对爱车关怀备至,特别是车内地板的清洁,为此很多车主选择铺设地胶。认为这既保护了地板,也便于打扫车内卫生。然而专家指出,汽车在出厂前往往就已经铺设过保护地毯,再铺上地胶等于是多此一举。更何况一套地胶重达20~30斤,将增加车辆的负重,油耗自然也就上来了。而且一些不合格的地胶含有大量有毒物质,如苯等挥发在车内对身体健康有不良影响。专家建议:用防滑脚垫代替地胶,脚垫轻薄也就8~10斤左右,这样一来比使用地胶时车的载重压力减少了一半还多。
②加油别加满――→一些车主每次加油一定加满箱。其实每次加多半箱油,加到七八成的样子就足够用了。一是少小半箱油就能省掉几十斤的负重,可以降低油耗。再者,在油箱口附近有一个溢出口,就算你加得再多再满也会溢出,白白浪费了。专家建议:短途行驶时无需加太满的汽油,加大约100元左右的油就可以了。而且城里加油站点多,加油方便,何必增加爱车的负重呢。
③短途可将备胎卸下――→一个备胎的平均重量在四五十斤左右,在城里被扎胎的概率并不高。专家建议:卸掉备胎,可随车准备一些应急的补胎小用品。如小罐装的快速补胎剂,可以快速粘合轮胎上的小漏洞并且再次充气。或者配备一个车载的自动充气泵,也可以达到应急的效果。
④保持后备厢清洁――→用女生审视自己身材的眼光来检查自己的后备厢,然后把平时用不着的东西全部清理出去。别小看了那些零碎东西,积少成多,也会给车带来不小的压力从而加大油耗。比如说夏天大家都习惯在车上备上些矿泉水,有人干脆就在后厢放上一大箱水备用,其实只要准备几瓶水放在车上就足够了。专家建议:车只是用来过渡的代步工具,不需要布置得像家里一样一应俱全,能放家里的就尽量放在家里,车内用品不宜过多。

8、合理使用轮胎。
①胎压常测――→如果胎压不正常,会让行驶过程中的阻力加大,从而加大油耗。一般厂家都会在说明书中标明该车型的正常胎压值区间,如果测出的胎压值低于正常胎压,就会增加油耗,如果偏高就会减小附着力,带来操控上的不便。因此保持正常的胎压,也是行之有效的省油方法。过一段时间就用测胎压的仪器进行检测,并据此对胎压进行相应的调校。
②绿色轮胎――→绿色轮胎是指由于应用新材质和设计,而导致滚动阻力小,因而耗油低、废气排放少的子午线轮胎。在汽车行驶中,能量会被各种阻力所消耗,其中约20%的汽油被轮胎滚动阻力所消耗。使用绿色轮胎就可以减少这方面的能量消耗,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这类轮胎的市场售价在450元左右。以爱丽舍车型为例,使用绿色轮胎一年可节省燃油108升,节省油费400元以上。
③选用合适标号的汽油――→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汽油的标号与油品的清洁程度无关,所以不是标号越高的汽油油品就越好。汽油标号的不同,代表的是不同的辛烷值,简单说就是燃烧产生的动力是不一样的。只有使用适合发动机压缩比的标号汽油,才能使发动机达到最佳燃烧状态,燃烧充分了,换个角度看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油耗。一般来说发动机压缩比值在8以下的,使用90#汽油;压缩比值在8到9之间的,添加93#汽油;压缩比值高于9的,加97#、98#汽油都可以。至于发动机的压缩比值,可以在你的车的说明书中查到。

9、认识节油三大误区。
①空挡滑行省油。――→无论是对手动挡还是自动挡车型,空挡滑行都无法达到省油的目的。电喷车在不加油的状态下,电脑都将此时默认为怠速供油状态,也就是说以为空挡滑行可以省下的油实际上一滴没少用,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变速箱烧毁。同时自动挡的车空挡滑行还有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在节气门脏的情况下,有可能灭车导致助力设施失效,方向盘失控,从而车体失控。
②沾油换挡省油。――→资深汽修专家表示,这种做法是绝对不省油,而且对车有损坏。一般车身转速表上都有一段绿色的区域,当转速值在此区域内即可以安全换挡。而对采用不同压缩比发动机的车来说,正常换挡的转速值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是高压缩比的车,比如说POLO,需要在2500~3500转的时候换挡,如果在低转速的时候换挡就会损坏发动机。
③多热车多省油。――→实际上在凉车的情况下怠速过久,由于三元催化在冷却情况下并不工作,导致汽油不经燃烧就直接排出车外,造成浪费。科学的做法是夏季热车半分钟到一分钟,冬季在2~3分钟即可。

10、提倡预见性驾驶细心观察前方几百米处的路况,再决定是否加油。明明还有几秒就是红灯了,偏要一脚油门去赶,增加油耗不说,还影响道路行人安全。多注意周围的车况、路况再下判断,平时多注意了,节油也就积少成多了。

11、最佳燃油时速一般车辆出厂说明书上都会标明一个经济时速,这是厂家测定的最省油、对车辆运行状况最好的行驶速度。高于此时速就会越来越耗油,一般家用小轿车的经济时速约在90公里/时。

12、其他。
①理性购买。在购车前,检查理论油耗和实际油耗的差距。
②平稳驾驶。最简单的办法,但能立即降低油耗。
③关窗。可能的话,都关上,减少空气阻力。
④少用空调。至少减少油耗10%。
⑤清空行李架,降低风阻。
⑥按时保养。一辆维护良好的车,会更加节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