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石油大多分布在沿海
西亚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波斯湾沿岸、海底及两河流域为世界着名大油田,以波斯湾为中心是一巨大石油带.西亚石油储量大、埋藏浅、油质好、易开采.石油的形成与其地质构造密切相关,波斯湾地区及两河流域地质构造方面属于新褶皱山系的边缘拗陷地带,储油构造良好;同时,长期温暖的海洋环境,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海洋生物遗体沉入海底后,成为生成石油的有机物质来源,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逐渐变成了石油.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氧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这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美国于2003年的一项研究,有不少枯干的油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弃置以后,仍然可以生产石油.所以,石油可能并非生物生成的矿物,而是碳氢化合物在地球内部经过放射线作用之后的产物.
‘贰’ 中国的石油和天气蕴藏在沿海的
海洋沉积盆地。 我国的417个沉积盆地中,陆上和近海有重要的含油气盆地12个,即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吐哈盆地、东海盆地、珠江口盆地、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除陆上和近海盆地以外,在我国南海南部海域还有一批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如增木盆地、文莱-沙巴盆地、中建南盆地、万安盆地、北康盆地、南薇西盆地、礼乐盆地、西北巴拉望盆地和笔架南盆地。
‘叁’ 石油主要分布在浅海大陆架,为什么中国深海开采石油用地理知识回答。
因为浅海大陆架上的石油已大规模开采,即使现在不会那么快开采完,但再过几十年势必会开采完的,而且随着人类科学进步,深海开采技术的不断突破,一定会向深海开采石油的; 望采纳!
‘肆’ 为什么称新疆的油田为沿海大陆架
新疆主要有三大油田(主要介绍中石油的油田,中石化的太小了就不详细介绍了)
克拉玛依油田(位于新疆天山山脉以北)
克拉玛依油田:克拉玛依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在独山子油矿北约130千米处,有一座“沥青丘”,这里像山泉一样流出的不是水,而是黑色的油。当地人把这里叫做“黑油山”,维吾尔语即“克拉玛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石油工业十分落后,最大的玉门油田年产量不过10余万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虽然经过三年恢复期,但到1953年全国原油年产量也只有43.5万吨,这个产量仅仅能满足社会生产需要量的三分之一。
1954年,以苏联专家乌瓦洛夫为队长,地质师张恺、实习生宋汉良、朱瑞明等十人组成地质调查队,对新疆黑油山——马尔禾地区完成1:10万的地质普查后,明确提出该地区有很好的含油前景,建议进行地球物理详查和探井钻探。
1955年1月,全国石油勘探会议举行,把新疆确定为重点勘探地区之一。经过半年的准备,技师陆铭宝任队长的1219青年钻井队由独山子开赴黑油山。1955年7月6日,南侧1号井开钻; 10月29日完钻,次日喷油。从此,“克拉玛依”这个象征着吉祥富饶的名字传遍了五湖四海。1955年获工业油气流。1956年投入试采,年产原油1.6万吨。至1960年达163.6万吨,占当年全国天然石油产量的39%。是大庆油田投入开发之前全国最大的油田。
到1960年,油田初步探明含油面积290平方千米;克拉玛依——马尔禾油田先后发现克拉玛依、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嘴等多个油田,整个轮廓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的克拉玛依已经建设成为一个依托石油立体发展的工业城市。1998年,以它为核心的新疆石油管理局产原油871万吨,天然气4.71亿立方米,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
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大事记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黑油山1号井完钻出油,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被发现。
◎1957年9月,克拉玛依油田在二中区开辟生产试验区,74口油井相继投产。12月底,克拉玛依油田生产原油70271吨。
◎1958年1月15日,乌尔禾132井出油,发现乌尔禾油田。6月4日,独山子炼油厂第一批运往内地的成品油启运。
◎1959年1月10日,我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线克拉玛依——独山子输油管线正式投产,全长147.2公里,年输油能力53万吨。
◎1966年,克拉玛依油田高产区七中区投入开发 。
◎1967年,生产原油112.67万吨,克拉玛依油田二东区、七东区正式投入开发,独山子炼油厂延迟焦化装置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20万吨。
◎1968年,石油勘探在克拉玛依油田的二、五、八区和黑油山地区及乌尔禾取得突破,石油地质储量登上3亿吨台阶,全年生产原油114.9万吨,加工原油61.325万吨。
◎1977年5月17日,位于叶城县境内的柯参一井喷出高产油气流,标志着柯克亚油气田的发现。
◎1984年11月初,克拉玛依炼油厂试炼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稠油 (重油)成功,产出7个品种,其中10号沥青填补了高速公路专用沥青生产在我国的空白。
◎1985年3月,新疆石油管理局第一个稠油(重油)热采试验区——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开始建设。
◎1986年6月21日,准噶尔盆地东部台3井出油,发现北三台油田。
◎1987年8月1日,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台10井日喷天然气9.4万立方米,发现马庄气田。
◎1991年11月9日,北疆地区第一个气田——马庄气田投入开发,开始向三台电厂和北三台油田输送天然气。
◎1992年9月3日,彩南油田开发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我国第一个整装沙漠油田正式投入开发。
◎1995年3月,石西油田投入试验开发。该油田是继彩南油田之后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发现的第二个沙漠油田。
◎1996年8月6日,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呼图壁背斜顶部的呼2井发生强烈井喷。该井的出油,是盆地南缘40年勘探中最重大的突破。
◎1997年1月19日,石西油田第三口水平井——SHW01井获得高产油气流,8毫米油嘴日产原油360吨、天然气12万立方米。
◎1997年1月24日,克拉玛依石化厂生产出首批合格工业白油,填补了新疆的一项空白。
◎1998年2月13日,独山子乙烯改扩建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国家审批。改扩建工程总投资11.28亿元,将乙烯装置年生产能力由14万吨扩大到20万吨,聚乙烯装置由12万吨扩大到17万吨,聚丙烯装置由7万吨扩大到10万吨,顺丁橡胶由2万吨扩大到3万吨,丁二烯装置由2.7万吨扩大到3万吨。
◎1999年3月2日,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克84井在二叠系试出工业油气流,发现新油气藏。
◎2000年3月22日,百口泉油田百重7井区正式投入开发,这是新疆油田公司开发的第二个稠油油田。
◎2001年5月23日,全国第三次资源评价得出结论: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量达到102.59亿吨,比上一次资源评价得出的资源量增加29.5%。
◎2002年12月24日,新疆油田公司召开原油突破1000万吨祝捷大会,我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宣告诞生。
◎2003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811万吨,探明石油可开采储量1533.7万吨,新增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470.77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399.71立方米。
◎2004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385.7万吨,天然气储量99.6亿立方米;新增探明石油可开采储量1405万吨,天然气可开采储量30.46亿立方米。
克拉玛依油田公司主页http://www.cnpc.com.cn/cnpc/cyqy/gfgs/yqt/xjyt.htm
吐哈油田(吐鲁番与哈密两地位于新疆天山山脉以东)
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成立于1991年2月,
是一个以油气钻井、 录井、井下作业、工程建设、油气化工等多业并举、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技术、人才密集、装备实力雄厚,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部位于古丝绸之路重镇、亚欧大陆桥的咽 喉--新疆哈密。现有员工22800人,二级单位32个,资产总额76.5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总额30.64亿元。工程技术服务区域涉及西北各油田,同时,进入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埃及、苏丹等国市场。指挥部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厂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哈密石油基地获国家文明示范住宅小区和全国绿化400佳单位称号。
多元开发是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三个专业板块之一,经历重组、资源整合,形成了油田和社会两个市场并举的经营格局,有了一批完全按市场运作、营销渠道稳定、产品和服务具有较高市场亲和度、较强市场竞争力、发展前景好的企业。
与奥地利合资的密封件厂
通过全面进入市场,参于竞争,树立"质量卓越、服务一流"的市场理念,内外市场开拓取得新的突破。目前业务涉及顺酐生产、成品油和液化气销售、油田技术服务、溶剂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酒店和旅行社经营等业务。
多元开发系统将在"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再造辉煌。
吐哈油田主页:http://zgsytrqt.cn.china.cn/
塔里木油田(位于新疆天山山脉以南)
塔里木油田:塔里木油田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地区公司,组建于1989年4月,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等为一体的大型石油公司。
塔里木油公司现有员工12400人,资产总量313亿元。总部位于新疆库尔勒市,作业区域及塔里木盆地及周边5地州20多个县市。油田党工委是新疆自治区党委的派出机构。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含油气沉积盆地,面积56万平方千米,盆地中部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面积33.7万平方千米。
据最新资源评价,塔里木盆地最终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为160亿吨油当量,其中,石油80亿吨、天然气10万亿立方米,被中外地质家称为21世纪中国石油战略接替地区。 1989年以来,在中国石油的领导下,塔里木油田公司借鉴国际油公司的成功经验,采用“两新两高”工作方针,在塔里木盆地开展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十多年来,取得丰硕成果,发现了一系列优质油气田,特别是找到了大规模的天然气资源,促成并加快了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形成了现代化的油气生产基地。发现中国最大的沙漠油田——塔中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130万吨,可采储量2036万吨。发现中国第一个亿吨级海相砂岩油田——哈得油田,探明加控制石油地质储量1.2亿吨。发现中国最大、特高压、特高产、特高丰度优质整装气田——克拉2气田,探明储量284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2290亿立方米。找到了中国最大的凝析油气聚集带——牙哈-英买力油气田群。发现了中国第一个亿吨级礁滩相油气田——塔中Ⅰ气田。
截至2005年底,塔里木油田公司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2亿吨、 天然气地质储量7241亿立方米,三级油气储量当量达到24.1亿吨。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可以确保西气东输工程塔里木年输200亿立方米、稳定供气20年以上。2005年,生产原油600万吨、 天然气57亿立方米,油气产量当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4亿元、上交税费35亿元。近20年的奋斗使塔里木油田进入了油气并举、规模化加快发展的新阶。展望新时期,塔里木油田正在以建设中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为目标加快发展。到2010年,原油年产量将达到800万吨,天然气年产量将达到200亿立方,油气产量当量将突破2500万吨。
‘伍’ 石油为什么大多在海上或大庆呢
石油很多在海里的啊 在很深的海底
地表不容易开采,钻洞钻那么深。。。比海里难多了你想想就知道啦
‘陆’ 安哥拉石油工业多布局在沿海地带的益处
石油产量丰富和地皮便宜。
1、沿海地带的石油储备量非常大,是内陆的2倍,所以安哥拉石油工业多布局在沿海地带。
2、沿海地区相比于内陆地皮更加便宜,可以大大减少安哥拉石油工业的成本。
‘柒’ 为什么海湾处多石油
是因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捌’ 为什么沿海地区有石油分布
石油储存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原因是:
1、方便油轮运输。
2、便于炼化企业使用原料。
3、用油大户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4、沿海地区原油生产企业少。
‘玖’ 什么是中国海洋石油战略对策
基于我国目前油气供求的现状,要实现国家油气安全,就必须大力开发海洋油气资源,也要挖掘陆地资源潜力,加大油气资源的开发力度。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陆上油气资源后续潜力不足、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起飞和发展阶段的背景下,采取积极务实的战略和相关措施,加快本国海洋国土上丰富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对于确保国家石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并进行科学合理布局
首先,要加大我国海域勘探开发力度。我国南方含油气区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具有广阔的勘探领域,但石油地质条件复杂,应精心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和勘探技术,继续坚持评价勘探工作,力求尽早突破。同时,要加强各石油公司之间的竞争合作和一致对外。我国三大石油集团公司是各自独立的经济实体,现在各自在国内划分了明显的经营地域。由于各自核心业务不同,那种按地域划分市场的设想实际上是计划经济的延续。在勘探开发领域中,在对国内石油资源统筹优化的基础上,应当努力克服当前条块分割的局面,联手勘探国内资源。在走出国门投标勘探开发和工程建设项目时,更应优势互补,与国外一流石油公司争高低,力求中标,切忌出现内部低价竞争、互相残杀、两败俱伤的局面。
此外,在油气开采问题上应该制定合理的开发策略。我国的油气开采应该是先海上,后陆上。先开采争议地区,后开采我国完全控制地区。陆上和我国完全控制地区的资源所有权没有任何争议,早采晚采都一样。而在敏感地区、争议地区的石油开发,越晚开采,剩下的资源就会越少。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02年5月的资料,南海地区每天产出石油200万桶。如果照此速度开采,那么南海的油气大约20年后就会开采殆尽,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提高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技术水平
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较大差距,尤其是深水油气开发技术。因此,未来发展方向应为进一步完善近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实现边际油田的高效安全开发,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
目前许多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尤其是深水技术,受到国外公司的垄断,有些技术引进中又存在技术壁垒,这些技术往往又是制约整体技术发展甚至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再加上我国海域特有的环境条件、复杂原油物性及油气藏特性本身就是世界石油领域面临的难题。因此,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应采用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模式。
三、加强对我国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维护
在开发我国海洋油气资源过程中,首先必须正视在相关海洋与周边国家存在的争议。无论是基于油气资源争夺的东海领土之争,还是南沙群岛主权之争,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些争议还普遍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面对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必须努力完善与发展我国的海洋体系,发展我国的海权体系即海洋法制、海上武装力量、海上实体、海洋开发。在海洋法制方面,要制定有关海战动员和征集法,进一步明确领海基线的各基点,以及与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海上执法队伍,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上武装力量,以捍卫国家的统一,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遏制战争以及保护国家海洋环境的稳定。
四、加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条件下,石油安全并非一国或少数国家的安全问题,事实上,它是所有与世界石油供求有关的国家的安全问题,既包括产油国的需求安全,也包括消费国的供应安全;既涉及在石油进口上存在着竞争关系的国家,也涉及在石油出口上存在着竞争关系的国家。可见,国际石油安全问题是许多国家各自石油安全在内的共同安全问题,它只能建立在各国石油相对安全的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少数国家石油绝对安全的国际体系中。
因此,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我国基于石油安全的海洋油气开发战略,必须在关注周边国家石油安全诉求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和实施,以实现与相关国家的良性竞争、友好合作和和谐相处。既要以“请进来”方式吸收外资参与我国海域油气资源开发,又要“走出去”参与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并在保证我国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海洋权益纠纷,坚持通过和平谈判,寻求一项双方都能接受的基本和长久的解决办法。面对争议,不作主权让步,又不加剧争议矛盾,而是把主权争议暂时搁置,采取模糊态度,留待以后解决,促成共同开发。
石油安全问题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军事安全的基础。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除了继续依靠我国陆地石油资源的开发之外,更多的将是依靠发展海洋油田弥补陆地石油生产增长缓慢,探明储量逐年下降的趋势。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储量丰富,按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初步结果,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占总量的22.9%。而未来海洋石油,无论是勘探开发还是下游建设工作量都很大,且任务重时间紧迫,但是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探明率很低,开发技术和人才资金技术管理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整体上处于勘探的早中期阶段。
无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我国海洋油气的可开发潜力都很大。所以,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将必须坚持长远可持续发展原则,提高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技术水平,加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以效益为中心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作为一切决策的出发点来加强对我国海洋资源权益的维护,尽快启动并逐步建立国家能源安全体系,增加海洋石油的开发力度。通过大力开发海洋油气缓解中国的能源短缺状况,为中国的国家主权与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提供能源保障。总之,通过调整我国海洋石油战略,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五、我国南海南部油气开发建议
1.制定战略,优先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海洋经济产业更是以高出GDP增长速度两倍多的增速高速发展,但是我国对于海洋权益的相应重视程度却不高,蓝色国土屡受侵犯,为此应加强对争议岛礁和海域的实际管辖,为将来的海域划界做好准备。2009年3月13日,中国最大的渔政执法船311号开始到南海执行巡航任务,应该说是一个好的开端,它体现了我国对南海海域实际管辖工作的重视。不过,这种巡视维权工作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做到制度化、持久化,才能达到“实际、连续、有效管辖”的目的。与此同时,南沙群岛领海基线的划定工作也应跟上。只有宣布了领海基线,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外部界限才可确定,使南海的巡航维权工作有法可依,才能更好地保证我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不受侵犯,保证我国的海洋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持续发展。合理开发海洋丰富的油气资源,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都是十分必要的。
2.加大开发,提高技术
我国海洋工业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最早的海洋石油开发起步于渤海湾地区,该地区典型水深约为20米,到了80年代末期,在南海的联合勘探和生产开始在100米左右水深的范围进行,现在我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但这一区域水深在500~2000米,我国目前还不具备这样水深海域进行油气勘探和生产的技术,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深海油气勘探和开发技术。与国际海洋科技先进国家相比较,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管辖海域调查程度低,近海环境认识尚不深入,深海环境认识及资源勘探开发起步较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2)海洋科研技术装备比较落后,深海资源勘探开发能力不足,没有面向深海的科技基地;
(3)高端技术对国外依赖性强,国外对我国在一些尖端技术上的封锁,制约了我国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4)尚未形成高效开发近海油气田的技术体系和完整的技术装备;
(5)深水工程技术能力十分薄弱,这与最近几年国际深海平台创新概念层出、技术发展飞速的局面形成巨大反差,成为与国外海洋工程技术水平主要差距之一;
(6)诸多核心技术及瓶颈技术,尤其是深水核心技术,仅掌握在少数几个国家手中,引进中存在技术壁垒。
鉴于此,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公司参与,投入大量资金,共同研究海洋油气开发技术。首先要加大我国海域勘探开发力度,我国南海区域含油气区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具有广阔的勘探领域,但石油地质条件复杂,应精心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和勘探技术,继续坚持评价勘探工作,同时要加强各石油公司之间的竞争合作。其次在科研技术方面,加大对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的研发力度,进一步完善近海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体系,深海石油平台的设计、建造及相关技术是深海油气资源开发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与外国石油开发企业进行合作的同时要注意了解和掌握国外深海平台的建造和使用情况,并且注重吸收应用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
3.实质推进,行动在先
长期以来,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对南海周边国家实行睦邻友好政策,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然而,中国的和平善意却得不到应有的回应,相关国家反而趁此机会加速抢占中国在南海的岛礁,这种状况是不平等的,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迄今为止,中国渔民仍无法在我国传统海域内正常作业,中国也从未在该海域内打出一口油井。实际状况是,争议没有搁置,开发没有共同,资源全给别人抢去了,中国没有得到任何利益。
面对南海局势的新发展,我们应改变以前只说不做(即仅提出外交抗议而无实际行动)的作风。即使需要共同开发,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也要跟上,否则效果肯定不理想。而未共同开发之前,我们也不能一味消极等待,而应利用我国已基本具备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的技术能力,在目前由我国控制的岛礁周围海域选定一个地区,作为与南海周边国家以外的石油公司共同开发的“示范区”,从而促使周边国家坐下来与我国商量共同开发问题。
东南亚各国情况各异,利益诉求千差万别,我国应加强与各国的双边关系,积极发展与新加坡、泰国的传统友好关系,又要争取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在强调主权在我国的前提下,与东南亚各国共同贯彻“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积极与周边各国和平协商,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开发。共同开发不仅有利于东南亚各国理性解决海域争端,维持地区和平和国际稳定,也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带动地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对创造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国际环境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全球化条件下,石油等能源安全不只是一国或少数国家的安全问题,而是涉及世界各国的国际问题。我国保证经济发展的能源供给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也要注重开发自身资源,将目光投向油气资源丰富的南海区域是大势所趋,但开发油气资源不能一蹴而就,从陆上走向海洋的战略思维的转变,其战略意义是非凡的,过程是艰辛的。我国必须尽快完善本国的海洋维权体系,加大对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深化对海洋油气开发技术的研究,以期尽早利用海洋深处的油气资源来支撑国内经济的继续发展。
4.硬性主权,突破包围
南海问题本不存在——中国是最早对南海海域行使主权管辖的国家,1945年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其中即包括南海诸岛。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并立碑纪念。此后20多年间,没有任何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
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末南沙海域被探明有丰富油气资源以来,南海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多国交叉争议面积最大、最为激烈的海域:南海周边5个国家——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先后向中国南海提出主权要求,其焦点集中在南海4个群岛中最大的南沙群岛8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上。
目前,除台湾当局驻军南沙群岛最大岛屿——太平岛、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南沙永暑礁等7个岛礁上建立了永久性据点之外,菲律宾、越南等国已经直接侵占了南沙群岛40多个岛礁,形成“六国七方”对峙南海的复杂局面。
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南针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分别设立了黄沙县和长沙县,菲律宾针对南沙群岛设立了卡拉延市。而中国的“西南中沙工作委员会、西南中沙办事处”早在1959年即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但40多年来,中国一直未在这一区域正式建制。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依然遵守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10国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的条文,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但是东盟各国,如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屡屡违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制造事端。
例如,以保护主权为由扣押和枪杀中国渔民,占领存在争议的岛礁,对存在争议油气区块进行国际招标,越南的军方组织旅游进行人文资源争夺战等。这些活动不断使南海形势复杂化和尖锐化,但中国依然保持克制态度。
从国际范围讲,美国和日本等国为了保障其在东南亚的权益,挑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表“中国威胁论”,而且也在重要地理位置驻军,并对中国实施封锁与包围,意图使南海问题国际化以便从中牟取利益。这种地缘政治局势极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
因此,在搁置争议、合作开发的同时,要实施硬性主权,突破包围的战略。中国一再地保持克制态度,一再地退让,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具体措施是:(1)在西沙与南沙迅速成立西沙市与南沙市,以期正式建制,确保我国领土主权;(2)在本是我国主权内的岛礁上建立渔业或矿业基地,实施强权占领,不管有无争议;(3)开展人文资源争夺战,组织旅游等人文活动;(4)协调与美日等国关系,避免中国南海问题国际化;(5)加强海军建设,使中国成为海军大国;(6)中国南海问题军事冲突基本上不可避免,但要外交优先,要绕过美日等国的干涉。
5.积极开发,快速反应
20世纪人类在海洋开发方面已取得巨大的成就。就世界范围而言,海洋渔业、盐业、海洋运输、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化工、海滨旅游业等均有长足发展。在海岸建筑、海洋生物、海洋综合开发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一场“蓝色革命”的浪潮正扑面而来,学者们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
而且从我国油气产量来看,海洋油气的后备“生命库”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我国在海洋开发油气方面有长足进步,其油气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2.7%和13.34%,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期的稳油增储和跨越兴气也要由海洋油气来实现。
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初期主要面临两大困难,即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困难,尤其是技术,正如康世恩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一是缺资金,二是缺技术。如果有技术没有资金,还可以借钱,两样都缺,特别是深水区,勘探开发花钱多,技术条件复杂,就必须同外国人合作。”海洋石油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是用高新技术生产传统产品的产业。如果我们不采取“拿来主义”洋为中用,就无法迅速打破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落后局面,尽快缩短与国际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差距。特别是南海东部海域不仅海况恶劣,油田大多处在深水区,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就显得尤其突出。
再看中国南海,南海之争,表面看是岛礁之争,实质上是资源之争。
在2004年4月1日,不知是出于讽刺目的还是出于警醒国人的目的,《参考消息》第13版全版刊登了以“南海之忧”为主题的相关报道,它指出“南沙争端是岛屿主权和海洋管辖之争议,其实质上是战略利益碰撞和资源争夺。周边国家每年从南海开采5000万吨以上的石油,相当于我国大庆油田的年产量。当前南沙海域被周边国家各自划分了彼此重叠的对外招标矿区,不断扩大勘探范围,且大部分区域在我国传统疆界线之内。面对目前的南海形势,我国必须制定相关战略,采取实际行动开发油气资源,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在南海的权益,保持南海形势的稳定。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形势下的‘南海大战略’。该战略应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前瞻性,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领域,尤其要重视南海石油开发对国家石油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巨大影响。”可见,选择在4月1号刊登这一报道也足以让国人感到焦急和不安。
由以上对海洋油气战略重要性及南海油气资源争夺局势的分析,我国在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方面应该积极进行,快速反应,才能对中国油气的可持续发展有充足的保证。具体措施为:(1)从国家财政上鼓励加大海洋投资力度,提高探明储量与开发产能;(2)加紧科技创新工程,使中国石油工业有能力面向海洋或者深海;(3)加紧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与开发,把握气态能源主体换代的契机;(4)与国外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合作,勘探开发我国海域油气资源,弥补我国技术缺陷;(5)快速并强性进入中国南海南部海域,实现该地区的油气生产规模。
6.弹性外交,合作共赢
中国海域有争议的地方如钓鱼岛和南沙群岛等,首先,应是硬性主权,然后是合作开发。但是,在硬性主权与保护领土完整与油气资源的同时,维护有争议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也是中国一贯的主张。因此,弹性外交,合作共赢成为硬性主权的重要补充。
所谓“弹性外交”指的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为指导方针,以“硬性主权”为前提,在适当的时候为了维护地区和平可以“忍让”,但在涉及主权时会严正交涉并且不惜动用武力。
“弹性外交”的主要对策就是合作开发双赢互利,例如,2003年11月11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律宾国家石油勘探公司签署合作意向,共同勘探开发南海的油气资源。 根据已签署的意向,双方同意组成联合工作委员会,对位于南中国海适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可能区域进行甄选。与此同时,双方同意共同拟订方案,对选定区域的相关地质、物探和其他技术数据资料和信息进行审查、评估和评价,以便最终确定该区域的含油气前景。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争端的例子。
但是,不能一味认为保持了诚信就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因为,东盟十国中的某些国家并不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更不重视中国的立场。所以,开展人文资源战略和单独国家石油公司进入也是非常紧迫的。
中国南海问题的复杂化与美国的“功劳”是分不开的,菲律宾等国在中国海域的行为在某些方面可能得益于美国的教唆和支持。因此,在弹性外交、共同开发时可以选择与东盟诸国合作,也可以选择与美英日等石油特大型公司合作,以缓解尖锐矛盾。
由以上分析,确定以下具体措施:(1)建立东南亚开发共同体,实施中国南海资源的合作开发;(2)采取强烈措施反对违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行为,如经济制裁或者外交中断甚至武力警告;(3)与国外大石油公司加强合作开发南海油气资源。
7.集中优势,全面行动
就中国国内石油行业来说,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目前,中国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含原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石油公司,而且在区域上呈现严格分割的局面。
对于海洋开发一贯是中国海油的特权,其他石油公司不能染指,这样就造成了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单一方面控制,不能形成较为积极的竞争开发局面。
因此,建议实施解除区域分割,实施多重进入,创造海洋油气开发的积极竞争局面。具体措施为:(1)鼓励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在海洋油气生产上具有一定开发规模;(2)实施三大石油公司联合开发海洋油气资源;(3)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对中国南海油气资源领域积极进入。
‘拾’ 美国与日本战略石油储备方法.经验.政策.基地数量
构想始于二战 旨在维护经济安全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从酝酿到最终建立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艰苦磨练”。这一构想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44年,美国当时的内政部长哈诺德·伊克斯提出了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构想。1952年,美国国家矿产资源政策委员会也提出了类似建议。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爆发使艾森豪威尔总统认识到了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再一次提议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由于种种原因,上述建议始终未能在政府和国会间达成一致并付诸实施。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实行全面石油禁运,导致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美国政府遂下决心建立战略石油储备。1975年12月22日,福特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能源政策与储备法》,该法授权美国政府建立高达10亿桶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美国政府从1977年7月21日正式开始储备石油,后来最终形成的储备能力为7亿桶。2001年“9·11”恐怖袭击之后,布什政府认为战略石油储备对维护美国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因此提出了扩大石油战略储备容量的建议。2003年4月,国会正式批准了布什政府的建议,并批准拨款15亿美元用于扩建储油设施,使之达到10亿桶容量的要求。
地点选在沿海 方便安全成本低廉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地点几乎全部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主要选在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两个州的沿海地区,其原因有三:
一是运输和加工方便。墨西哥湾是美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加工基地。由于紧靠油品生产和加工企业,不仅大大提高了战略石油储备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还降低了释放储备时的运输成本。
二是安全性较高。美国的战略石油均储藏在该地区地下610米至1200多米深的巨型盐矿洞穴中,这些盐洞足够容下原来的纽约世贸双塔。如此深度几乎可以防御任何人为和战争的破坏。
三是有利于储藏,且成本较低。墨西哥湾沿岸有500多个盐质洞穴,采用简单的“水溶技术”,即用清水将盐溶解便可将盐洞加工成巨型圆柱状“地下储油罐”。由于盐洞很深,地层压力将封闭任何裂缝。此外,盐洞的上下几千英尺落差所形成的自然温差,可使原油保持循环流动,有利于保持油品质量。据能源部介绍,采用盐洞储油,建造和维护费用很低,平均每桶容积建造成本只有1.5美元,每桶储备石油每年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为25美分,是采用地上罐储方式的1/10,是采用岩石矿洞储存方式的1/20。
政策多次调整 惟有总统有权动用
从1977年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持续增加。此后,克林顿政府的战略石油储备政策发生了一些改变,几次动用这一储备以调控石油市场油价。到2000年底,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降至5.41亿桶,为1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布什总统上台以来,特别是“9·11”恐怖袭击后,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政策又明显调整。2001年11月中旬,布什下令能源部迅速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目标是2005年增加到7亿桶。到2002年底,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升到5.99亿桶,2004年3月又增至6.59亿桶,创历史最高水平。
目前,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约相当于美国目前6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如果加上商业石油储备,可以替代160天的进口量。战略石油储备的最大释放能力为每天430万桶,可以连续提取155天左右。
当然,要动用这些深藏地下的战略石油储备,只有美国总统一人说了算。一旦总统决定动用,能源部将采取招标方式向市场公布投放数量,通过竞标最终决定中标购买石油的公司。从开始决策到投放市场只需13天。
美国国会1990年在重新修订《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时,放松了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条件,理由是“战略石油储备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重要性有所降低”。根据新规定,除了“进口石油出现严重供应中断”的情况外,在国内石油产品供应出现中断或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总统也可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此外,在企业因突发事件导致其石油供应中断的情况下,能源部可有偿向这些企业借贷战略石油,但借贷期不能超过6个月,借贷总量不能超过500万桶。这样做既可解企业的燃眉之急,也给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带来一定收益。显然,布什政府此次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并不属于“进口石油出现严重供应中断”的情况。
5月2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签署了兴建中俄原油管道的协议和600万吨原油的铁路购销合同。消息传出,日本朝野大为震动,虽然俄罗斯已经表示将暂时搁置日本提出的安加尔斯克至纳霍德卡港的管道建设方案,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仍不放弃努力,利用参加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庆典的机会再次向普京游说。日本媒体评价,“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寻求稳定石油供给的心情是多么急切”。
日本将石油战略定为国策
记者亲身感受到日本社会对石油的重视程度:每天的经济新闻都会对美国道琼斯工业品中原油价格的变化进行详细报道,伊拉克战争期间,对世界原油价格的分析更是日本各大经济类报章的主题。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日本仅在日本海沿岸拥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油田,产量仅占全国石油供给量的0.2%,日本石油基本上依赖进口。
对于进口石油的高度依赖使日本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吃了大亏,此后,日本政府便将石油战略定为国策,一方面在中东以外的其他地区寻求稳定的石油供给,另一方面积极加强石油储备。
20世纪70年代,石油主要消费国对石油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为此创建了国际能源机构,各加盟国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90天石油储备和必要时互通有无的义务。在此框架下,日本全面推进民间石油储备,1975年制定了《石油储备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从事石油进口、精炼和销售业务的公司的责任义务关系。1978年,日本石油公团又开始推进国家储备,确立了日本现行的国家和民间两极储备体制的雏形。1981年,日本民间储备达到了90天的目标值,1988年,国家储备数量也达到了50天的使用量。在1994年之后,政府为降低相关石油企业的压力,将民间储备的义务额降至70天,同时将国家储备调高至5000万KL(千升)。
到1996年,日本相继建成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日本政府还从民间租借了21个石油储备设施,民间储备的石油则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厂和销售网点。日本的国家储备全部是原油形式,民间储备中原油和成品油各占一半。根据日本政府最新的统计,今年4月的石油储备为8899万KL,可用169天,居世界第一。其中国家储备4844万KL,可用92天,民间储备4055万KL,可用77天。
储备库建在海上地下
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要建设在储备费用低、安全程度高、地质条件适宜、运输方便的地方。日本是一个平原狭小、地形破碎、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根据本国的石化工业布局,日本采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海上油罐方式和地下岩洞油库的多样化储备方式。
1983年建成的小川原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是日本第一个石油储备基地,采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储备。上五岛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位于九州长崎县,是世界上第一个海上油罐储蓄基地。在防波堤包围下并列放置了5条储藏船。每条储藏船长390米、宽97米、高27.6米,可以储藏440万KL原油。串木野石油储备基地位于鹿儿岛县,采取地下岩洞油库方式储存,基地内现有3个储油设施,一个宽18米、高22米、长1100米,另两个宽度高度与上一个相同,但长度为2200米,这三个设施总共储存着175万KL石油。地下岩洞油库储油的优点是,能够稳定保持约9摄氏度的温度,具有较强的抗地震、抗雷击等防灾性能,借助地下水的压力可阻止石油外泄的危险。
愿意把储备基地借给中国
在激烈的国际石油市场变化中,日本政府认为本国的石油安全将越来越与亚洲石油供需休戚相关。在不久前的国际能源机构大会上,日本还提出了建立亚洲共同储备基地和东亚能源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议。
日本提出,东盟10国除拥有少量民间储备外均未建立国家储备;中国虽已着手建立国家储备,但储备能力还跟不上进口的增速。东亚这13个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均高达50%以上,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亚洲各国石油供应都面临较高风险。而日本的储油设施尚有一定空闲,为此日本提议,首先将冲绳两处储油基地借给离其较近并愿意进行合作的东盟各国和中国,随后在经东盟同意的基础上,选择诸如菲律宾和泰国的合适地点,由日本提供技术,合作建设新储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