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个办学实体组成。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全国具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
学校主页:http://www.upc.e.cn/
校园文化
【石大校训】:1.惟真惟实,2.厚积薄发、开物成务
【石大校风】:实事求是、艰苦奋斗
【石大教风】:为学为师、[1]立德立言
【石大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石大精神】: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团结奉献,开拓创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支持开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高校,同时还是教育部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国18所着名高校之一 ,“211”工程重点建设的69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部和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于1953年建校,时称北京石油学院,1969年迁校山东,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
点这个链接http://ke..com/view/4920.htm,进去查一下。祝你成功!
⑵ 中国石油大学好不好
中国石油大学还是挺不错的,是211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现有青岛唐岛湾校区、古镇口校区以及东营科教园区,校园总面积5024亩,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15万册。青岛两校区地处迷人的帆船之都、海滨之城,享有极高美誉的青岛。东营科教园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生态之城、石油之城——山东东营。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100余人,博士生导师316人。
交流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60多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6所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百余名着名专家、知名人士为学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来,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石油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学校文化
2008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徽确定。校徽以学校的标志性雕塑“创造太阳”的抽象体为核心元素,外环弧形上方为英文标准字校名,下方为学校的建校年份“1953”及中文标准字校名。
核心元素“创造太阳”:雕塑的圆球象征太阳,周围的短管道比喻太阳辐射出的万丈光芒,长管道是油气集输管线。人物象征着开发能源、从事高等教育的园丁,她高高举着的是一本厚厚的书,象征着书山有路勤为径,指引万千石大学子在科学的殿堂上勇于攀登。从正面看这个人,她的衣服有个飘带,有两层寓意:一是象征着海上的波浪,二是象征着一层一层的地层,指现今我们的采油是从海上和陆地两个方面进行。雕塑的底座是非常逼真的海上钻井平台的样子。整个雕塑还意味着运用知识能源开发物质能源,创造出一个新的太阳。雕塑的设计思路主要源于老校长杨光华先生倡议,其核心内容是集中展示中国石油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价值理念,即以石油开采和利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石油石化人才培养为己任,以科技知识为国家奉献能源为使命的深刻内涵。雕塑的设计者为前广州雕塑院的院长、着名雕塑家唐大禧先生。
校徽字体:校名中文标准字“中国石油大学”为着名书画家范曾手写体。英文标准字“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是Arial字体。
校徽色彩:标准色为深蓝色(C100 M75 Y10 K30),是中国石油大学的标准色,代表深厚、稳重、宁静与智慧,寓意中国石油大学浓厚的文化底蕴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并与“惟真惟实”的校训、“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相吻合,蓝色还象征着大海,代表着能源发展的广阔前景。 惟真惟实
2008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正式确定校训为:惟真惟实。字体为刘炳森手书集成。
惟真,是指尊重客观规律,真理至上的意思。它既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执着信念,又是一种不唯书、不唯上,探求事物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惟实,是指求实、求是之意。做事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务实、扎实、踏实的作风,做人必须具备诚实、朴实、正直、耿直的良好品质。
“惟真惟实”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追求的集中体现。近六十年来,中国石油大学的数任校领导曾在不同场合,先后提出过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和精髓都与“惟真惟实”是一致的。“惟真惟实”所蕴含的追求真理,全面发展的理念和精神,正是中国石油大学所一直坚持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惟真惟实”既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学校精神的浓缩升华,也是与石油工业光荣传统一脉相承的集体体现。它内蕴着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的精神,体现着独有的时代气息。这一精神植根于中国石油大学的深厚文化底蕴中,便形成了以它为核心的,囊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文化传统的石大精神。
“惟真惟实”既体现出一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又体现了中国石油大学“以德育人”的人本观念,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既有习承传统之本意,又兼具开拓进取之精神。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1986年在学院的第六次党代会上,把学院的校风概括为“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把学风概括为“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石大精神的核心内容,体现出探求真理、献身真理的科学精神。石大人走过的历史证明,他们正是秉承并弘扬了这一精神和理念。不论客观条件多么艰苦、困难,石大人从未放弃追求真理这一信念,他们孜孜以求,将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将追求真理与献身祖国的石油事业完美的统一起来,既为祖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又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脚印。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石大学子中传承延续,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不畏艰苦、顽强奋斗的品质和作风。对于中国石油大学而言,艰苦奋斗意味着,全体石大人要积极倡导它所蕴涵的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的旺盛斗志,以攀登科技高峰,加强科技攻关,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毕生力量。五十年来,“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的学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石大学子,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艰苦奋斗的内涵,真正将艰苦奋斗的精神落实到实处,使他们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地结合起来。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石油大学之所以能战胜各种艰难困苦,走过曲折坎坷,不断取得辉煌成就,靠的就是这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
作词:平原
作曲:瞿希贤
东方升起了太阳,
放射出万道霞光。
祖国的青年学生,
头脑清醒,
体魄强健,
热情充沛,
勇敢地冲向科学堡垒,
科学堡垒。
亲爱的祖国亲爱的党,
请让我们把自己的心愿来献上,
我们要用双手建设出无数石油基地,
我们要使工业的血液流向四面八方。
2008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正式确定《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作为校歌。经音乐公司配器处理,由我校艺术系学生演唱,在济南录制完成。
《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诞生于1956年初,由着名女作曲家瞿希贤作曲,北京石油学院海燕诗社学生集体作词。当时党中央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北京石油学院的青年学生群情激昂,写下这样的豪迈战歌。现已有56年的历史。
《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充分表现了学校发轫初期的历史,表现了我校学子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抒发了石大学子为祖国而战、为石油而战的豪迈气概。歌词充满了阳刚之气,自豪之情,奉献之美,充分表达了历届石大学子的强烈责任感和不懈追求。旋律朝气蓬勃,富有激情,进行曲的速度,特别能激发青年学生的热情、激情、豪情。
《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求实稳健,厚重不轻飘,激情豪迈不媚俗,在今天仍有蓬勃的生命力。歌中唱出的追求、理想、心愿,仍然是今天莘莘学子的追求、理想和心愿。务实,是中国石油大学办学风格的写照,也是中国石油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色。中国石油大学有这样一首激情澎湃的校歌,呼唤激情,激荡豪情,提升热情,伴随着学生勤奋学习,健康成长;伴随着教职工努力工作,敬业奉献;伴随着学校发展进步,创造辉煌。
⑷ 中国石油大学是名校吗
中国石油大学属于名校。
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管理人才的摇篮”,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追溯学校历史,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着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隶属燃料工业部,是当时北京着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格局。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国家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协议。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2006年10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2014年4月,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协议。
学校现有青岛、东营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4774亩,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84万册。青岛校区地处迷人的帆船之都、海滨之城,享有极高美誉的青岛。东营校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生态之城、石油之城——山东东营。两校区均位于“蓝黄”两大国家战略重点区域,青岛校区所在地同时也属于2014年新设立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学校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等13个教学学院(部),以及荟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现有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地球物理学等6个一级学科进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全国前十名。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3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学校教育体系完备,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9000人、研究生6000余人,留学生1300余人,函授网络在籍生8.7万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人才培养质量品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从广大校友中涌现出大批杰出人才,走出了20多位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自国家实行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政策以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24年保持在90%以上,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入选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000余人,博士生导师175人。专任教师中有两院院士10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5人(领军人才3人、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资助及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及海外特聘专家1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15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6人。1个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个创新团队入选“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1学科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
学校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69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既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60多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近百名着名专家、知名人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来,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建校60多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正在向着“石油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奋力迈进。
⑸ 西南石油大学怎么样
西南石油大学是一所很不错的学校,有两个校区,一个是成都校区,另一个是南充校区。成都校区是本科生,南充校区主要招收专科生。西南石油大学刚成立主要以石油专业比较着名,现在基本上各个学科均衡发展,很多专业都很优秀的。因此,这是您填写入学志愿的不二之选。并且,西南石油大学也是一个老牌的石油类大学,同时也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全国闻名。
⑹ 东北石油大学如何,
东北石油大学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石油类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石油人才,学校实力还是很强的,能考上是不错的。
⑺ 从中国石油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石油大学作为一个石油类的高等学府,培养出众多的优秀人才,并且为早期以至现在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 “石油人才的摇篮”。
辰东校友就是最好的例子。
感谢邀请,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⑻ 中国石油大学怎么样
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管理人才的摇篮”,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追溯学校历史,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着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隶属燃料工业部,是当时北京着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格局。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国家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协议。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2006年10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和承担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32家部属高校之一。2014年4月,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协议。2018年12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⑼ 世界着名的石油大学
1、世界上最好的石油专业在斯坦福大学。
2、石油工程学的基础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在加利福尼亚建立的。当地聘用了一些地质学家来探查每口油井中产油区与水区之间的联系,目的是防止外部水进入产油区。从这时开始,人们认识到了在油田开发中应用技术的潜力。“美国采矿与冶金工程师学会”(AIME)于1914年成立了石油技术委员会。1957年,AIME改名为“美国采矿、冶金和石油工程师学会”。
3、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全名小利兰·斯坦福大学,或译作史丹佛大学,通常直接称作斯坦福大学,坐落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拉阿图市( Palo Alto ),是一所享誉世界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
⑽ 中国最有名的大学是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简介: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诞生于1911年,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原址。
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九校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成员,中管副部级建制。
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亚洲最着名的高等学府之一,2位共和国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4名两弹一星获得者、600余名院士从这里走出,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大批学术巨匠曾在此执教,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历史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深切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发展进程,为社会繁荣、国家富强作出了广阔辽远、历久弥新的重要贡献,一如清华园工字厅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也是最早以“大学”身份及名称而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翌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着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全国的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回到北平复校。1952年院系调整时,校园从北京内城迁至西北郊燕园。
北京大学由教育部直属,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2] 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九校联盟及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的重要成员。
巍巍上庠,国运所系。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聚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众多着名学者专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创造了一批又一批重大科学成果,深刻影响和大力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