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西部石油有什么功勋
扩展阅读
王者荣耀钻石什么框 2025-07-27 06:19:24
哪里有买祛斑产品 2025-07-27 06:18:36

西部石油有什么功勋

发布时间: 2022-08-15 13:14:47

❶ 李四光做出了什么贡献

李四光的贡献如下:

1、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

3、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1)西部石油有什么功勋扩展阅读:

李四光人物轶事

1、名字由来

李四光出身于穷苦家庭。因为李四光排行老二,他的父亲李卓侯给他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李仲揆。1902年,在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领导下,湖北开始大量兴建新式的中小学堂,除了教学生传统的经书,还传授科学技术知识。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仲揆跃跃欲试,来到武昌,在湖北省学务处填写报名表。可能是太紧张了,他误将年龄“十四”填在了姓名栏里。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

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改过之后,他满意地说:“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从此他改名为李四光。

2、音乐贡献

李四光除了是地质学家之外,还是一位音乐迷,谱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马胜云称,李四光在英国留学时迷上小提琴。李四光在英国苦读7年,1920年回国前,他提笔写下小提琴曲《行路难》。据上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室考证,它是有曲谱为证的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

❷ 对西部大开发做了贡献的人有哪些做的是什么事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国家层级的大战率。您问道的哪些人有贡献,这个面儿有点大。
1、首先就是国家领导人及各部委,可以认为是决策层方面具有较大的贡献。
我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国家发展战略要由国家统一制定。鉴于东南部地区快速发展,为来动全国经济统一发展,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说明我国的领导人具有一定真知灼见,为西部人民生活发展带来了政策上的契机。
2、之后就是东部企业及金融机构。
东部企业和部分金融机构,响应西部开发的号召,结合自身实力,把握商机,对西部进行了较大的投入,短时间内开办工厂,兴建实业,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带去了大批量资金,支持城市建设。意义非凡。
3、再有就是慈善机构。
应对西部老少边穷地区,慈善机构多点发力,在各地兴建学校,改善办学环境给西部的学生以公平的受教育环境。为国家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此外还有水利设施如母亲水窖工程等的推进,切实的改变了当地的生存环境。
4、再有就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打工者。他们的迁徙为当地带来了新技术,带来了人气,带来了劳动力。繁荣了当地经济,完善了当地商圈,带动了当地消费,增加了当地工商业的利税。
所以我说,无论是在西部投资的,亦或是在当地工作生活的人,都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贡献者,推动者。他们都值得我们骄傲。

❸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史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着名的"玉门风格",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着名诗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调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进行区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点从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山前蚴陷转向西北缘,当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积,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

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在四川,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

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其中4个基地共产原油276.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页岩油厂。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

2.历史性转变

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

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给予大力支持。中央军委抽调3万多名复转官兵参加会战。全国有5000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机电产品和设备,200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支援会战,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精兵强将和大批物资陆续集中大庆,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李人俊,周文龙,孙敬文,康世恩也亲临现场指挥会战。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当时,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灾害和外援的中断,国家能拿出的投资很少。4万多人,几十万吨设备,一下子拥到大草原上,生产,生活都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开发建设这样的大油田,我们没有经验,国外的经验又不能照搬。面对这种情况,会战党组织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号召从领导干部到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两论"为指针,开发建设好大油田。

职工们运用《矛盾论》关于抓主要矛盾的论述,一致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困难,而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上有困难,退下来国家和人民的困难就更大。石油职工一定要为国争光,为民争气,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着困难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当时会战职工的豪迈誓言。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就是当时这种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会战领导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对象是油层。必须以“两论”为指针,在各项工作中,坚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把人们的革命干劲引导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资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观规律上去,反对浮夸,脱离实际,瞎指挥。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项数据;二是很抓科学实验,开辟开发实验区,进行10种开发方法的试验;三是抓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课题。从而编制了科学的油田开发方案,独创了符合大庆特点的原油集输工艺流程。

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1963年至1965年,先后攻下了被喻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以及配套所需的催化剂,添加剂等5个攻关项目。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13套,全部实现了工程质量,试车,投产,出合格产品四个一次成功,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617万吨,石油产品品种达494种,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

3.新的崛起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为继续加强我国东部地区的勘探,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随后,人们顶这各种干扰,战胜动乱带来的重重困难,不断探索,开发建设了这两个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315万吨。昔日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盐碱海滩,已变成绵延百里的油区。胜利油田到70年代达到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高峰期,年产量从1966年的130多万吨,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万吨,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沼泽地区,石油队伍三上辽河油田。70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欢喜岭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 1970年4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全油田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50%以上。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1亿吨打下了基础。石油三厂,六厂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为发挥中央和两个积极性,以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茂名,大庆,南京,胜利,东方红,荆门,长岭等7个大型炼油厂。以地方为主先后建设了天津,武汉,安庆,浙江,广州,九江,乌鲁木齐,吉林,鞍山,石家庄,洛阳等11个大中型炼油厂。到1978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当年实际加工原油7069万吨,生产四大类油品3352万吨,品种达656种。从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了1亿吨,原油加工能力增长5倍多,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73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4.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开始)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条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了十年动乱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此后,原由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的措施。这一决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到1.25亿吨,为世界第六位。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决定,石油工业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战略。西部油气田的探明与开发,必将对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中国石油工业现状1998年7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❹ 西南石油人建成元坝气田的收获和启示是什么

四年会战,斗转星移,元坝巨变,元坝更美。

如今的西南油气田元坝气田,令人震撼、令人自豪。连绵青山间,一座座井站布满气区、一条条管道穿山越水;元坝净化厂巍然屹立,一个个大型装置拔地而立、鳞次栉比……元坝气田的成功开发建设,是中国石化积极推进低碳发展战略的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开发建设核心技术的国家。

令人震撼、令人自豪的,还有元坝气田的高智能化、高安全、超绿色、超创新。一个个先进理念、一项项先进技术、一套套先进设备……个个细节构筑起我国现代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绿色元坝气田,处处彰显了中国石化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更令人震撼、令人自豪的,是元坝会战将士们、是西南石油人在四年会战中的无数付出和攻坚克难,是一项项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一批批人才脱颖而出,是一支支队伍愈战愈强,是新时期油气会战中元坝模式、元坝精神的升华和闪亮……这些经历、经验和财富,是西南石油人建设双百亿气田,为国为民创新业的强大自信和强大动力。

西南石油人这支历史悠久的队伍,曾为发现大庆油田、吉林油田等立下功勋,曾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自强不息,曾历经多次改革重组不断发展壮大,这一次,将因令人震撼的元坝、令人自豪的元坝再载荣光,将因元坝会战中形成的元坝模式、元坝精神再焕青春……

已经投产的元坝净化厂,是我国第一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净化厂。

我们建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元坝气田?

回顾四年元坝会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和巨大成果,汇集成令人震撼的元坝巨变,建成了我国又一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成为了我国新时期科学高效建设大型油气田的样板

西南油气田能建成、建好元坝吗?回想四年前的会战之初,不少人心存疑虑,西南油气田开发建设酸性气田的人才少、经验少、技术储备少,而元坝气田是迄今世界上地质埋藏最深、开发风险最大、建设难度最高的高含硫化氢气田。

从零起步、从一张白纸起步,西南油气田举全油气田之力,组织上万名会战将士们,通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拼搏和奋斗,用无数的微努力、微变化、微成果,汇集成一系列重大胜利和巨大成果,汇集成令人震撼、令人自豪的元坝巨变,幻变成世界上第一个7000米深高含硫生物礁大气田——元坝气田,幻变成我国第一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天然气净化厂——元坝净化厂:

——高智能化:气田广泛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和传感等技术,实现气田生产全程监控、安全保护和统一调度管理。元坝净化厂配置硫化氢泄漏自动监测、管道腐蚀自动监测、火灾自动报警等先进系统,设置各种高精度探头近1000个、周边防范系统振动光缆1万余米和感温电缆1万余米,监控摄像机155台,生产画面和信息实时展示,可以迅速发现事故类型和部位,进行高效响应和处置,实现了“工厂信息化、现场可视化、管理智能化”。

——高安全:气田采用4级紧急关断系统,时刻监控和保障平稳生产;110千伏高压电力“双回路”,瞬时切换保障安全生产;安装我国油气行业最大的紧急疏散广播系统,涵盖净化厂和管线周边,已安装1.2万多户居民,还将安装1.8万户,总户数高达3万户;距净化厂1.5千米设装备一流的应急救援站,救援队伍24小时待命施救;净化厂设有连续供水3小时的消防泵站,装罐区和装置区每40米设消防栓。

——超绿色:会战四年“零污染、零排放、零事故”,气田投产以来,水、大气、噪音等环境指标监测正常,气田生态环境监测正常;酸气净化技术一流,总硫回收率达到99.8%以上,尾气达标排放;净化厂设污水处理场1座,2台3000立方米低污度污水调节罐、雨水监控池和事故储存池,废水处理达国家一级标准排放,不让一滴生产污水外流;焚烧炉产生的废热,送至系统管网再利用。

——超创新:实现气田开发建设主体技术和净化技术自主创新,涉酸关键设备及物资国产化,国产化率85%以上,高擎起中国智造、中国制造的旗帜。

截至8月16日,元坝气田开井13口,日产酸气650万-680万方,累计处理酸气10.43亿方、外输净化气8.79亿方、生产硫黄8.26万吨。巨大的物质成果,将一举推动西南油气田实现扭亏创效和跨越式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大发展。

元坝气田的华彩呈现,曾经的疑虑,已变成扬眉吐气,如今的西南油气田,在双百亿建设之路上,更加自信、强大和从容。

元坝会战场景。

我们是如何建成元坝气田的?

回顾四年元坝会战,元坝气田开发建设真复杂、真难,会战历程无比艰辛、会战场面无比火热,广大会战将士们脚踏实地真干、真拼,创造了元坝速度、元坝奇迹,是新时期油气会战的真英雄、最可爱的人

元坝之难,难得难以想象。仅就井深而言,元坝的井深,举世罕见,最深的井达到7871米,倒过来相当于2600多层的高楼,再有几百米就赶上珠穆朗玛峰了。虽然我们“站在普光肩上建元坝”,但元坝气田具有必须攻坚克难的诸多课题。

事业是干出来的、拼出来的。面对困难、面对挑战,我们只能干、只能拼:

按集团决策干。为把元坝气田建设好,中国石化明确了“三新三高”会战总要求,实施新体制,成立集团公司元坝气田产能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七次领导小组会,从组织领导、资金技术、人力资源、进度质量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集团公司党组领导还多次到现场悉心指导,强力推进元坝建设进程。“正是集团公司的有力领导、殷切关怀和集智聚力,元坝气田才建设得如此之好、之快,才有了元坝的今天”,西南油气分公司副总经理、元坝项目部经理张百灵说。

科学求实地干。西南油气田采用项目管理模式机制,成立了独立承担项目的投资、安全、工期、质量的元坝项目部,充分汲取各界意见,科学设计气田建设“线路图”,制定了“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和谐一流”的总体思路,实施项目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项目运行管理体系,建立30个业务种类、160多个执行类制度的管控体系,编制100多万字的项目管理手册和钻完井工程技术手册,实现各层级、各业务、各环节、各过程
“全覆盖”,有力推进项目高效建设。

攻坚克难地干。西南油气田及中国石化充分发挥集成化创新的动力作用,将元坝地区高效钻井技术研究等列为“十条龙”科技攻关课题,实施了一大批科技项目,精心组织科技攻关,自主创新一系列技术,实现了绿色安全高效开发建设。建设之路有坎坷、有曲折。2014年上半年,两口井出现套管阻卡等复杂情况,处理过程异常复杂、十分艰难。“搞石油工程,没有事故是不可能的,只有把事故当资源,把教训当财富,才能不断成长、不断成熟”,张百灵如此为会战将士们加油鼓劲。

文明和谐地干。西南油气田立足建设平安气田、绿色气田、和谐气田,切实做到科学规范、安全环保、依法合规和文明施工,实施阳光拆迁、捐资助学、捐款抗灾、捐物扶贫、结对帮扶、“挂包帮”等措施,同地方政府和社会民众实施产业共建、工程共建、新村共建、文化共建和法治共建,搭建起一座新的“企地连心桥”,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如今,元坝气田已成为苍溪县经济发展最重要“引擎”、最亮丽的“名片”,挺起了苍溪县发展的脊梁。

高举党旗干。西南油气田始终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坚持“支部建在基层、党员遍布各岗”,涌现了刘言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和优秀人才,让鲜艳的党旗在元坝始终高高飘扬、熠熠生辉。元坝项目部党工委书记童鹏说,“会战越难越艰辛,党组织越显示出强大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越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为打好打赢元坝会战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正是这样,我们创造了神奇的元坝速度、元坝奇迹。打一口超深水平井从两年到一年再到300天,其中元坝102-3H井7728米井深,仅用282天;元坝净化厂建设工期仅用18个月;我们有望仅用四年多时间,建成建好高含硫化氢的元坝大气田。

经历过、拼搏过,更深深感受、体会到元坝之难。但有了广大会战将士们艰辛地干、拼命地干、创新地干,才有了令人震撼的元坝、令人自豪的元坝。

回首这四年,油气行业的特殊性,会战的特殊性,使多少会战将士们远离家庭、忍受寂寞、疚对家人,心里装下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痛楚、难以言尽的辛酸。他们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为大家,为元坝奉献了最好的青春年华,也创造了最好、最美的元坝。

元坝气田的华彩呈现,再多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如今的西南石油人,已攻克了元坝之难,还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呢。

我们建成元坝气田的收获和启示是什么?

回顾四年元坝会战,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成果,更创造了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元坝模式、元坝精神,这既是四年会战的重要启示和收获,更是创造未来的强大动力

如今,前期试采项目已成功投产,净化厂已全面投产,滚动建产项目正全速推进,有望年底实现气田全面投产,实现元坝气田开发建设的圆满收官。

在这个走向胜利并即将取得最终胜利的时候,虽然我们可以为取得的巨大成果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我们不应沾沾自喜,更应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特别是要认真反思、总结、提炼元坝气田建的做法、成就、经验,甚至不足,形成新时期油气会战中具有西南油气田特色的元坝经验、元坝模式,这也是元坝精神的重要内涵。

“通过上万名会战将士们四年的探索实践,元坝模式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内涵”,西南油气分公司副总经理、元坝项目部经理张百灵认为,概括地说,那就是“集团化决策、项目化管理、集成化创新、精神化传承”二十个字。

集团化决策是保证。从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计划调整、过程拍板到组织实施,始终坚持集团化决策,保证开发建设科学、高效推进。

项目化管理是核心。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抓实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规范推进开发建设,确保实现项目目标。

集成化创新是动力。从理念到机制,从管理到技术,从工艺到流程,不断深化认识,不断集成优化,形成优势互补,高水平应对了一系列管理瓶颈、工作难点和技术难题,

精神化传承是基石。从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到践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不断强化党建,加强文化培育,激发会战士气,凝聚会战力量,展示了新时期油气会战的风采风貌。

同时,广大会战将士们齐心协力投身会战,展现出攻坚克难、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尊重科学、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高度负责、追求一流的担当精神,凝心聚力、和谐共建的协作精神,即“进取、创新、担当、协作”的元坝精神。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事业。元坝精神既是打好打赢元坝会战牵引力、凝聚力、推动力,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时代精神的实践和体现,是行业精神的化身和闪耀。

元坝模式、元坝精神,既是四年元坝会战取得所有成果的根基,也是所有成果的概括和升华;既是四年来元坝会战的重要的启示和收获,也是决战元坝、决胜元坝,最终建成元坝、梦圆元坝的秘诀和法宝,更是激励我们继续拼搏、继续前行,为我国能源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强大动力。

元坝气田的华彩呈现,这只是新的起点……

❺ 谁为我国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四光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