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石油大亨指的是谁
石油大亨指的是洛克菲勒。
美国的石油巨子洛克菲勒,是个很懂得运用金钱的人。据估算洛克菲勒的个人财富不少于14亿美元,他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十亿级的富翁。可见此人是一位能够凭自己的努力来掌握并创造自己命运的人。
人物故事
洛克菲勒是个白手起家的典型,洛克菲勒生于一个平民家庭,他在14岁那年,定了两个目标,一个是长大后要成为亿万富翁,二是活到百岁。1937年5月23日,洛克菲勒去世,享年98岁。他的第二个目标可以说大致实现了。而他的财富则远远超出了第一个目标。
⑵ 约翰·洛克菲勒是怎样成为石油大亨的
约翰·洛克菲勒,1839年7月8日出生,1937年5月23日,98岁的洛克菲勒在他的奥尔蒙德海滩别墅里去世。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哈得逊河畔一个名叫杨佳的小镇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人们对他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只不过是极具野心、惟利是图的企业家,也有人恭维他是个慷慨的慈善家。但不管怎样,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10亿富翁,作为石油巨子,他在相当一段时期控制着全美国的石油资源,并创建了托拉斯企业制度,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洛克菲勒14岁那年,在克利夫兰中心中学上学。放学后,他常到码头上闲逛,看商人做买卖。有一天,他遇到一个同学,两人边走边聊起来。那个同学问:“约翰,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年轻的洛克菲勒毫不迟疑地说:“我要成为一个有10万美元的人,我准会成功的。”
中学毕业后,洛克菲勒便决定放弃升大学,到商界谋生。为了寻找工作,他在克利夫兰的街上跑了几个星期,拿定主意要找一个前程远大的职业。他的眼光颇高。他后来回忆道:“我上铁路公司、上银行、上批发商那儿去找工作,小铺小店我是不去的。我可是要干大事的。”
1855年9月的一天,他在一家经营谷物的商行当上了会计办事员。从此,这个日子就成了他个人日历中的喜庆纪念日,他把它作为第二个生日来庆祝。“就在那儿,我开始了学做生意的生涯,每周工资是4美元。”他追忆道。
他工作勤勤恳恳,不久就养成了对数字的好眼光。他除了记好账外,还为商行的经营出主意。有一次,商行买入一批大理石,打开包装后竟发现高价购进的大理石材上有瑕疵,商行老板沮丧而又无计可施。这时,头脑灵活的洛克菲勒建议把责任推到负责运货的3家运输公司头上,向这3家公司分别提出赔偿损失的要求。这个绝妙的主意使商行得到的赔款比原来高出两倍,商行由此得到一笔“飞”来的横财。洛克菲勒这种天生的经商才能颇得老板赏识,很快给他提了薪,工作第一年他挣得了300美元。
第三年他的年薪提到600美元。但他知道自己对这家商行的贡献远不止此,因此要求加薪到800美元,结果遭到拒绝。洛克菲勒断然决定离开这家商行,自闯天下。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以后,成千上万人像当初采金热潮中一样拥向采油区。一时间,宾夕法尼亚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产量飞速上升。洛克菲勒也加入淘金队伍,并成为一名经纪商。
克利夫兰的商人们对这一新行当也怦然心动,他们推选洛克菲勒去宾州原油产地亲自调查一下,以便获得直接而可靠的信息。
经过几日的长途跋涉,洛克菲勒来到产油地,眼前的一切令他触目惊心:到处是高耸的井架、凌乱简陋的小木屋、怪模怪样的挖井设备和储油罐,一片乌烟瘴气,混乱不堪。这种状况令洛克菲勒多少有些沮丧,透过表面的“繁荣”景象,他看到了盲目开采背后潜在的危机。
冷静的洛克菲勒没有急于回去向克利夫兰的商界汇报调查结果,而是在产油地的美利坚饭店住了下来,进一步做实地考察。他每天都看报纸上的市场行情,静静地倾听焦躁而又喋喋不休的石油商人的叙述,认真地做详细的笔记。而他自己则惜字如金,绝不透露什么想法。
经过一段时间考察,他回到了克利夫兰。他建议商人不要在原油生产上投资,因为那里的油井已有72座,日产1135桶,而石油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这是盲目开采的必然结果。他告诫说,要想创一番事业,必须学会等待,耐心等待是制胜的前提。
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打先锋的赚不到钱。”由于疯狂地钻油,导致油价一跌再跌,每桶原油从当初的20美元暴跌到只有10美分。那些钻油先锋一个个败下阵来。
3年后,原油一再暴跌之时,洛克菲勒却认为投资石油的时候到了,这大大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他与克拉克共同投资,与一个在炼油厂工作的英国人安德鲁斯合伙开设了一家炼油厂。安德鲁斯采用一种新技术提炼煤油,使安德鲁斯—克拉克公司迅速发展。
这时,洛克菲勒虽然才20出头,但做生意已颇为老练。他欣赏那些得冠军的马拉松选手的策略,即让别人打头阵,瞅准时机给他一个出其不意,后来居上才最明智。他在耐心等待,冷静观察一段时间后,决定放手大干了。
1870年初,以洛克菲勒为首的标准石油公司正式成立。随后,洛克菲勒控制了石油的价格和石油运输价格,开始实行无情的垄断。而这一切对众多的中小业主来说,无疑是飞来横祸。
面对死亡的威胁,不甘被吞并的中小业主奋起抗争。他们在年仅24岁的亚吉波多的领导下,组织了生产者联盟,以武力封锁原油产地,暂时停止了石油生产和输出。因为南方石油公司的12家大企业都是以炼油为主的公司,生产者联盟试图以断绝其原油供应为武器,打破洛克菲勒和铁路公司的垄断。
中小业主的抗争得到了舆论界的有力支持。洛克菲勒被舆论界骂得体无完肤。铁路业巨头们与石油原产地的中小业主们签订了公平公开的运费协定。生产者联盟取得初步胜利,洛克菲勒的失败似乎已成定局。
然而野心勃勃的洛克菲勒并没有就此罢休。他认为,只要抓住石油原产地中小业主的弱点,进行反击,定能分化同盟,反败为胜。
所以,当亚吉波多领导的生产者同盟一再强调,倘若油价达不到他们所要求的“每桶4元”的生命线,他们绝不解除大封锁时,洛克菲勒向石油原产地的中小业主抛出了诱饵,他宣布将以每桶4.75美元的价格购买原油。
4.75美元,这个大大高于生产者同盟“生命线”的价格,不费吹灰之力就击破了亚吉波多苦心组织的武装封锁。
同时,洛克菲勒还派出大批采购人员,怀揣现金,深入石油产地,向中小业主收购原油,并散布“好消息”:“标准石油公司每天将以现金收购150叩桶原油,每桶价格4.75美元。”
虽然亚吉波多等人大声疾呼,拼命劝说:“洛克菲勒是条大蟒蛇,大家千万不要上当!”但是4.75美元的价格,对于为实行大封锁已停工40天的各企业来说,实在是“挡不住的诱惑”。
于是,有人背着生产者同盟,悄悄开采原油;接着就有人公开与标准石油公司签订合约。生产者同盟名存实亡,大封锁无法维持下去了,石油原产地的中小业主掀起了向标准石油公司出售原油的热潮。
为获取厚利,各公司疯狂开采,日产量达到5000桶,已严重过剩。
两星期后,洛克菲勒向各中小业主宣布:
“供过于求的状况已打破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对此你们应当承担责任。我们没有必要再以每桶4.75美元收购原油,现在我出的价钱是2.5美元,到下星期如果每桶高于2美元,我们就不买了。”
几句话就打破了中小业主的美好希望,但是,生产者同盟已经解体,石油产量严重过剩,他们除了接受洛克菲勒的低价钱外,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呢?
洛克菲勒就这样奇迹般地反败为胜了。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他能洞悉对手的弱点,并诱之以利,使对方阵营内部发生分化,终于一举获胜。
⑶ 阿拉伯国家 为什么有很多石油大亨
中东地区盛产石油,而那里又有很多部落,部落的首领自然就很容易成为石油大亨了。
⑷ 美国石油大亨是谁
约翰·D·洛克菲勒
美国实业家、超级资本家,美孚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创办人。是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是世界公认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在这个托拉斯结构下,他合并了40多家厂商,垄断了美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洛克菲勒成功地造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垄断时代。1910年,洛克菲勒的财富已达10亿美元。好景不长,第二年美国最高法院便裁定解散托拉斯。 美国为什么要解散托拉斯?想想就知道,因为他开始危险到美国的安全问题了!这足以看出当时洛克菲勒有多厉害!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究竟是谁?世界着名财经杂志福布斯给出了答案,福布斯排行榜所引用的个人资产总额均为上榜富豪巅峰期的数据。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出他们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福布斯对照当时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所有人的个人资产转化为2006年的美元。因此,如果约翰·洛克菲勒今天仍然健在,他的个人资产将达到盖茨的数倍。洛克菲勒最传奇的经历是白手起家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当时洛克菲勒的家庭情况跟现在的平头老百姓差不多!最后能发展成一个能危险到美国经济安全的人物,想想就知道这个人有多厉害了!这简直就是俺的偶像!
⑸ 石油暴发户俄罗斯:有钱不知怎么花
石油暴发户俄罗斯:有钱不知怎么花
人们对俄罗斯的传统看法是饿得打晃的巨人戴着金表四处招摇。当然,它的金子是黑色的。作为排在沙特之后的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俄罗斯坐在快速增值的资源聚宝盆上。当油价上周达到70美元一桶时,克里姆林宫却面临着棘手问题:这么多钱该怎么花。
石油已经转变了俄罗斯的面貌,起码是莫斯科的面貌。从火暴的股市到泛滥的豪华餐厅和广告牌,繁荣的迹象到处都是。克里姆林宫周围到处是工地,左一家五星级酒店,右一
家商业中心。英国豪华轿车厂商本特利在莫斯科的展示中心卖出的本特利轿车比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多。过去5年中,房价涨了3倍,部分是被来自石油产区一掷千金的豪客们炒高的。
尽管这些表象,克里姆林宫保险箱中涌动的石油美元并未冲向街头。因为这笔石油横财中的大部分进入了政府“稳定基金”。这个基金是俄政府去年设立的,用以应付未来的金融动荡。俄罗斯贸易和经济发展部称,该基金7月1日的总值为210亿美元,到年底可能超过520亿美元,约为俄GDP的7%。假如油价如某些预测所称的飙升至100美元,这一基金规模的增速还将加快。
就这么一大笔钱该如何花已经引发了疯狂争夺。政府已经开始偿还苏联时期的外债。目前已经还了巴黎俱乐部(经合组织)的债主们150亿美元,俄官员称他们将很快还清剩下的250亿美元。全球化研究所的政治分析师鲍里斯·卡加里斯基说:“除此之外,政府不知该如何花其余的钱。天上掉馅儿饼也有烦恼。”
俄罗斯的各路统治精英心痒难搔,都想染指这块馅儿饼,吵得不亦乐乎。Profil周刊的编辑乔奇·鲍夫特写道:“有人说‘把这笔钱花到悲惨贫穷的老人身上’。另一些人说‘花在基础建设上’。还有人说‘花在国防上’”。国会发言人鲍里斯·格雷兹廖夫就建议,将部分钱用来建设一个全球卫星监视系统,作为俄罗斯对美国“
星球大战”计划的回应。最不可能的局面就是将这笔钱分发给每个俄罗斯公民。全球研究中心的分析员帕维尔·艾罗什金建议提高儿童福利,应对俄罗斯人口不断萎缩的局面。
同时,这一基金的设计者
财政部长阿列克谢·库德林和经济部长格尔曼·格列夫正在奋力保护这一基金的童贞。他们说,最佳策略是继续用来支付俄罗斯1070亿美元的外债并将其余部分储备起来以防油价下落或产量缩减的不景气时期。现在开闸放水只会阻碍经济改革,推高通胀率并破坏宏观经济稳定。
事实上,俄国已经出现了“荷兰病”的兆头。上世纪70年代,大量来自北海的石油出口收入涌入荷兰,大幅推高了荷兰货币的
汇率,损伤了传统制造业的贸易。经济学家们担心俄罗斯经济对石油的依赖会继续提高(目前占GDP20%以上)。实际上,稳定基金似乎对俄罗斯的石油业伤害多于帮助。尽管收入上升了,生产正在下降,石油公司抱怨高额税收导致难以投资新油田。
腐败则明显恶化了。在“透明国际”的腐败指数排名中,俄罗斯从2002年的71位降到2004年的90位。Profil的鲍夫特说:“暴富引发恶行。”他补充说,从俄罗斯人对外国潜在投资者越来越高的调门中可以明显听出:“我们不需要你。”在政府的各个层面,人们都想在新增的石油财富中分一杯羹。经济部的康斯坦丁·里姆楚科夫说,这个国家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拥有足够的经验和诚信来处理新涌入政府的收入。“如果我们给某个地区1亿美元,这笔钱马上就会被偷光。”
前副总理鲍里斯·涅姆佐夫说,从政治上,似乎油价与民主呈逆相关关系。石油繁荣令神经越来越紧张的政府慌慌张张地试图将自然资源市场抓到自己手中。如果油价还在8美元,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可能早就从监狱里放出来了。毕竟,摧毁尤科斯石油公司是政治行动,目的是剥夺政府讨厌的石油寡头手中的权力,并将尤科斯的资产转移到克里姆林宫宠爱的国有的罗斯石油公司。
俄罗斯老百姓却没看到新石油收入带来什么好处。“目前在俄罗斯,普遍认为石油利润将被偷走或由官僚们分享。”列瓦达调查中心的伊利娜·帕里洛娃说。在今天的俄罗斯,石油带来了财富,但只是给了一小撮人。
⑹ 石油大亨都是暴发户吗
暴发户是一夜暴富,而石油大亨不能算作暴发户,因为他们前期投入很多
⑺ 想问一下石油大亨是谁
石油大亨是约翰·洛克菲勒。约翰·洛克菲勒生于一个平民家庭,他在14岁那年,定了两个目标,一个是长大后要成为亿万富翁,二是活到百岁。1937年5月23日,洛克菲勒去世,享年98岁。他的第二个目标可以说大致实现了。而他的财富则远远超出了第一个目标。据估算,洛克菲勒的个人财富不少于14亿,他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十亿级的富翁。
石油大亨早年履历
1855年,16岁的洛克菲勒便决定退学到商界谋生,他先到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商学院学了近4个霸”——不断面试却一再被人拒之门外。屡败屡战的洛克菲勒,就这样一连坚持了六个星期,有些公司甚至去了两三次。功夫不负有心人,洛克菲勒终于在一家经营谷物的商行当上了会计办事员,月薪12美元。
⑻ 为什么说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是美国的象征呢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发展同时也见证了美国的雄起,而且石油是一个国家的主要资源,只有有了石油才能推动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他当时还是世界首富,第一个亿万富翁,他的发展就像美国的缩影,所以他是美国的象征。
4、促进了美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发展。美国的发展很大部分也靠着洛克菲勒。虽然为了实现对美国各方面的渗透而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其中,不管目的和动机如何,但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美国各方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以都说他是美国的象征。
⑼ 沙特人都很有钱吗
非常有钱。几乎每家人都是石油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