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运用供求理论分析为什么石油输出国要限制石油的产量
石油是紧缺资源,而且也是有限资源,石油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卖方说了算,如果产量(供给量)太大,可能导致油价下跌,当油价下跌的幅度大于产量增加的幅度时,总的收入还是减少了。而适当的减少供给,可能会导致油价有较大程度提升,因为油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不管油贵油贱,都得用它。这样做的话,不但能增加收入,而且还能降低有限资源的消耗速度。
❷ 论述题.运用供求理论分析说明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什么要限制石油产量!
1、供求定理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化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化;供给的变化分别引起相反方向的均衡价格变化和同方向的均衡数量变化。
2、 欧佩克经常限制石油产量,因为石油价格会在石油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上涨。如图所示,限产政策使供给曲线从S1移到S2,均衡点从E1移到E2,价格从P1上升到P2。
3、同时,由于石油是各国的重要能源,其需求价格弹性小,因此需求下降幅度小于价格上涨幅度,从而导致价格上涨引起的销售收入增加必须大于需求减少导致的销售收入减少,欧佩克的总收入就会增加。如图,价格上涨后,需求从Q1到Q2减少,但q2ae1q1小于p1ae2p2,即总收入增加。
因此,石油输出国组织往往会限制石油生产,否则石油生产国将遭受收入损失。
拓展资料:
1、据数据,全球70亿人“穿”0.8吨油,“吃”0.6吨油,“住”3.8吨油,“旅行”3.8吨油,共9吨。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发展中国家,这一数据翻了一番,增加了几十倍。事实上,这些数据显然还是偏低的。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早在2012年,全球石油产量为41.2亿吨,全球70亿人人均石油消费量为589公斤。如果全球人均预期寿命为67岁,地球人人均生活消费量为39.43吨。 2012年,中国有13.54亿人口,消费石油4.84亿吨,人均消费357.5公斤。平均预期寿命为73.5岁,因此中国人一生将消耗26.3吨。
2、以服装为例。我们可以从服装的标签上看到它的材质。涤纶、腈纶和尼龙,包括现在着名的莱卡和莫代尔,都是由石油生产的合成纤维。可以说,世界上每10件衣服中就有7件是石化工业原料生产的,而植物纤维生产的衣服大部分都添加了一些化纤材料或石油化工产品生产的材料进行表面处理。七彩染料和洗衣粉、洗衣液、衣领网、洗衣用柔软剂等均由石油化工产品制备而成。由于石化行业供应大量低成本、高效率的合成纤维,所以今天的衣服五光十色,物美价廉。合成纤维厂占地约一个足球场(5000平方米),年产纤维9万吨;如果种植棉花来满足同等规模的市场需求,需要1600平方公里的土地,比台湾还大。由此可见合成纤维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喝一瓶矿泉水,我们需要 0.25 瓶当量的油。如果我们喝不到一瓶,我们可以节省0.25瓶油。
❸ 油价持续上涨,加油站却在这时候限量加油,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油价持续上涨的时候,加油站却进行限量加油,很多人都有这种情况是很不理解的。但是你们认为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因为加油站要稳定市场,不能让市场中出现抢油的风潮。如果加油站不限制加油的量,就会让很多的人去储备很多的油,就会形成一个抢购油的不良风气,会形成一定的社会不安因素,是很不好的。
总结
在加油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车辆进行加油,不要去抢购油,不要让别人感到不安全。因为如果每个人都去加油的话,就会让加油站的储备量减少,这也是很不好的。
❹ 2021年柴油限量是什么原因
2021年柴油限量的原因是:
1.可能是油料库存不多。
2.因为可能发生的突然情况,比如天灾人祸,地质灾害等等,人为地规定了加油的数量。
3.石油是重要的物资。
柴油是轻质石油产品,复杂烃类(碳原子数约10~22)混合物。为柴油机燃料。
主要由原油蒸馏、催化裂化、热裂化、加氢裂化、石油焦化等过程生产的柴油馏分调配而成;也可由页岩油加工和煤液化制取。
分为轻柴油(沸点范围约180~370℃)和重柴油(沸点范围约350~410℃)两大类。广泛用于大型车辆、铁路机车、船舰。
柴油最重要用途是用于车辆、船舶的柴油发动机。与汽油相比,柴油能量密度高,燃油消耗率低。柴油具有低能耗,所以一些小型汽车甚至高性能汽车也改用柴油。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柴油,轻馏分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轻质石油产品,是复杂的烃类混合物,碳原子数约10~22)混合物。
为压燃式发动机(即柴油机)燃料。
主要由原油蒸馏、催化裂化、热裂化、加氢裂化、石油焦化等过程生产的柴油馏分调配而成(还需经精制和加入添加剂)。
由原油、页岩油等经直馏或裂化等过程制得。根据原油性质的不同,有石蜡基柴油、环烷基柴油、环烷-芳烃基柴油等。
❺ 中国为何要限制成品油的进口量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依靠配额制、许可证制度以及高关税壁垒和市场准入制度等手段,限制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量,并限定国外企业不能在中国从事原油、成品油的批发和零售业务,以保护民族石化工业的发展,加入WTO后,这些不符合WTO规定的手段将逐渐加以取缔和修正。
❻ 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要限制石油的生产
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限制石油生产主要是要运用供求杠杆调节石油价格。由于石油为各国的重要能源,其需求缺乏弹性,所以,当降低产量时,石油价格就会上涨。这从短期来看会增加该组织成员国的收益,从长远上来看也有利于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若该组织不限制石油的生产,则各成员国将因价格下跌而减少其收益
❼ 为何中国石化石油限量
老乡啊,我们全国都面临这个问题啊,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吃斋念佛做礼拜。我想说的是,这不是送送礼就能解决的问题,面临的形式很严峻。有的地方有油,限量只加50-100块钱的油,让您能跑回家,别堵在路上妨碍交通,有的地方干脆就没有油。国家正在加紧采取措施,希望马上能解决这个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看了下文,希望您心里能舒畅一些: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走高,处于价格倒挂之下的国内成品油再一次承受巨大的涨价压力。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日电 题:油价上调压力升级“油荒”重演倒计时?
中新社记者 于晶波
雷雨过后的北京,正在享受短暂的清凉时光。而远在千里之外的福建、南京、苏州等地,高高在上的国际油价,则刺激当地成品油批发价水涨船高。时下炙热的高油价正与南国的高温酷暑一样,令民众困扰不已。
树欲静而风不止。
中国三大石油巨头上书国家发改委要求上调油价尚未得到回音之际,中国部分地区成品油批发价格便已急不可耐勾勒起上扬曲线,个别地区更有“囤油”传闻弥漫,极富警觉性的观察者甚至已开始忧虑:两年前的“油荒”场景是否已进入重演倒计时阶段?
国际油价近一个月来的持续冲高无疑是此轮中国部分地区成品油批发价上涨的“底气”所在。八月一日早盘,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一度冲高至每桶七十八点七七美元,而在七月的最后一天,国际油价亦出现大幅上升态势,一举刷新了七月十四日创下的每桶七十七点零三美元的历史最高收盘价。
与国际油价同时展现上扬曲线的是中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今年以来,中国CPI步步高升,上半年上涨百分之三点二,六月当月CPI上涨百分之四点四,创下三十二个月来的新高,而在一些忧心忡忡的经济学家们看来,三季度CPI上涨或许高过六月涨幅。
国际油价高企语境下,成品油零售价上调压力正不断升级,而CPI数据背后蕴藏的通胀压力,则令此次调价变得不得不慎而重之。
两年前,伴随成品油零售价格上调,南方等地“油荒”最终消弭于无形。此次个别地区“囤油”会否演变成“油荒”,进而成为调价“前奏”显然并不为民众所乐见。
在一些乐观人士看来,虽然中国部分地区成品油批发价格出现上扬,但“油荒”重现则多少有些危言耸听。中国官方不久前表示,今年成品油市场供应平稳,而中石化亦于近日急忙澄清福州“囤油”之说。广州等地亦声称,成品油库存还较为充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石油巨头急于撇清“囤油”之说,但以“炼油厂停产检修”为由解释此次部分地区油价上涨,则不免给舆论留下想象空间。两年前,正是借“台风来袭运输不便”等因由,两大石油巨头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逼宫”大戏。两年后,这场戏码会否翻版重演令舆论不无警惕。
现时,市场分析人士已言之凿凿地预见,成品油批发市场紧张的态势最终会波及零售市场。而一些业内人士更提醒,一旦成品油批零倒挂,诸多社会加油站料将停止供油。可以肯定的是,两年后上演的这场角力正在升级并铺垫高潮,究竟以何种方式收场则成为一大悬念。
❽ 试用供求理论及弹性理论分析说明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什么要限制石油产量
因为石油是一种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 即价格的波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不是很大 但是产量的波动却会对价格产生影响 这样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高产量不一定比低产量的收益更高 因为收益主要是取决于产量和价格 在产量低的时侯价格就会高 当然也不一定因为这里面有石油交易市场的影响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产量是会对价格产生成比例的影响 因此石油输出国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和更好的控制石油市场 往往会采取限制石油产量的方式达到目的 当然这一直是受到国际上谴责的一种手段 我知道的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❾ 运用供求理论分析说明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什么要限制石油产量
摘要 石油输出国组织经常限制石油产量,是因为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石油的价格将上涨。限制石油产量的政策使供给曲线S1向左平移到S2,...
❿ 汽油为什么限量
是限量供应柴油,汽油不限量。限量供应柴油是因为原油价格上涨,部分地方炼油厂停产,冬季取暖用油增加,暂时供不应求所致。
发展历史
19世纪中,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汽油的重要性,当时大量使用的是点灯用煤油。那时的石油炼制依赖简单的蒸馏过程,将石油中沸点不同的成分分离出来。煤油组分的沸点较高,点灯时使用安全,成为原油炼制的主要产品,而汽油和其他成分则往往被当作燃料烧掉。
到了19世纪中后期,创制成功使用汽油的内燃机, 1886年汽油机作为汽车动力运行成功,由此,汽油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采用蒸馏法,仅能从原油中提炼出20%的汽油。
1911年,美国标准石油公司解决了汽油收率低的问题,采用威廉姆·伯顿和罗伯特·哈姆福瑞斯发明的热裂化工艺,将重质的瓦斯油加热裂化为轻质的汽油等馏分,从而整体提高了汽油收率,热裂化工艺在1913年获得了美国专利授权。
随后的催化裂化工艺比热裂化工艺进一步提高了汽油收率,而且辛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