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招商南油能不能大涨
招商南油能不能大涨
能 但是这个具有不确定性。深圳南油(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8月8日,是由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中国南油石油联合服务总公司及中国光大集团共同投资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负责对深圳经济特区西23.01平方公里区域(南油开发区)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和统筹经营管理。
南油集团注册资本2.5亿元,现有全资公司19家,控股公司9家,参资公司24家。集团总资产61.6亿元,净资产13亿元。1992年至1993年连续两年被为深圳市综合实力最强的50家大型企业集团第一名,现属广东省70家及深圳市30家重点扶持的大型企业集团。
南油集团致力于发展房地产业、港口仓储业、先进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商贸旅游业,不断完善开发区投资环境,力争把南油开发区建设成为深圳特区西部面向海内外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先进工业基地和环境优美的海滨城区。
2. 南海西部有哪些油田,有哪些石油公司
崖城13-1大气田
崖城13-1气田位于三亚市以南 100公里 ,是1983年8月在水深约 100米 的地方发现的,估计储量在3万亿立方英尺。阿科为作业者并拥有该气田34%的权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拥有51%的权益,科威特石油勘探公司拥有15%的权益。崖城13开始投入生产时,成为中国第一个海上气田。
3. 中国什么时候能有一口南海的石油开发平台
1986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才在南海搭建了第一个油田平台。
成立于1982年2月的中海油是中国第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中海油集团在南海东部、南海西部、渤海和东海海域的44个近海油田中,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的就有23个。
最近几年,中海油几乎每年都会宣布一批南海开放区块,供外国公司以PSC方式与中海油合作开发。但中海油的条件苛刻,严守51%的控股底线。今年中 海油亦拿出南海西北部的19个开放区块,其中16个在珠江口盆地,两个在北部湾,1个在琼东南盆地。离中国海岸线最远的琼东南65/24区块,有3080 平方公里,水深1000─2200米。这些区块都不属于南沙群岛海域。
在南沙海域这片南海腹地,中海油并非没有尝试。1992年,美国丹佛一家名为克里斯通(Crestone)的小石油公司找到中海油,签订了南沙“万 安北”-21区块PSC石油开发合同。克里斯通之前曾在菲律宾获得两个石油合同,他们推测南海的万安盆地有丰富的油气蕴藏。该区块位于南沙群岛西部,距越 南南部海岸280海里,但越南认为该区块位于越南大陆架,与其对外招标的133、134、135区块重叠。1994年,克里斯通公司开始勘探作业,同年, 中越海军在万安北附近发生交火。出于政治和外交上的顾虑,这份油气合同被中国有关部门搁置。
知情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中国在南海油气勘探开发上一直面临双重考量:是“维权”还是“维稳”?如果要开采中国主张的南海腹地油气权益,免不了会与南海邻国起摩擦,到当前为止,中国政府还是维稳为主的态度。
事实上,除政治上的顾虑外,商业上的高风险,可能是中国石油公司迟迟未进军南海腹地的更重要原因。一位中海油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中国海岸 线与南海最远距离有3000多公里,难以保障人力物力的供给。交银国际分析师贺炜也举例说,海上油气作业中,钻井平台的工作人员换班是一个大问题,从南沙 到中国大陆距离为2000─3000公里,“直升飞机飞不了那么远”。
另一个难题是深水作业技术能力。从大陆海岸线往南海走,200公里以外水深就很快下沉至1500米。中海油副总工程师曾恒一曾表示,中海油在300米水深的石油开采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但300─3000米才刚刚起步。
更大的商业风险或许是浩瀚的南海究竟哪里能打出油来。一个被媒体反复提及却难以证实的数字是:南海石油地质储量约为230亿─300亿吨,有“第二 个波斯湾”之称,其中70%蕴藏于南海深海区域。而美国能源机构(EIA)一份报告引用美国地质协会数据估计,南海石油储量总计在280亿桶(约合 38.2亿吨)左右。两个数字差异甚大。
“当你不清晰的时候,可以给它任意高的评估。”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中海油高层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称南海是“第二个波斯湾”还为时过早,南海 腹地是很大的沉积盆地,理论上推测应该资源丰富,“但由于至今没有打过一口井,很难确切证实有多少油气资源”。当前,各国在南海地区的石油年产量为 6835万吨,不包括中国的数字是5350万吨,大致相当于中海油2010年全年的国内油气产量。越南和马来西亚的产量还呈逐年下降趋势。
2004年前中海油一直是中国海洋油气资源的专营者,但中海油上下向外传递的信息是:中海油是一家讲求绩效的国际石油公司,要对股东负责,注意资产负债表的健康,不能贸然对遥远的南海腹地展开深海油气勘探开发。
一位外资石油公司中国区负责人表示,中海油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多元化发展,在大型炼油石化、煤化工项目和LNG业务等中下游产业投入甚巨。中海油的公 司愿景也是要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上游公司,发展成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能源集团,其六大产业板块还包括金融与新能源。
在这样的战略之下,中海油对于深入政治和商业风险都很大的南海腹地持审慎态度,符合商业逻辑。2004年7月,中国国土资源部曾向中石油发放了南海 海域勘探许可证,允许勘探和开采18个南海南部海域的区块。但这些区块,不是位于南海腹地的深海,就是位于与邻国有主权争议的地区。中石油遇到和中海油类 似的困境。
但面对东南亚诸国的激进开发态势,坐视显然不是上策。一位中海油服前高层建议,中国石油公司可以考虑更大程度对外开放,也可集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之力,在南海合作开发。他还认为,由于商业风险太大,国家应建立相应基金,支持“三大油”提升深海勘探开采能力,开发南海。
4. 中国石油的发展史的简明历程是什么
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奋斗,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下面我们分三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在四川,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
2.历史性转变
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并取得了重大的进步。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和合并了一系列炼油厂,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13套,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617万吨,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 1970年4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全油田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50%以上。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1亿吨打下了基础。 同时石油三厂,六厂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为发挥中央和两个积极性,以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七个大型炼油厂和一大批中型炼油厂。到1978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从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了1亿吨,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73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3、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各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了十年动乱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此后,原由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的措施。这一决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到1.25亿吨,为世界第六位。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我国石油工业目前有三大石油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2001年,石油集团销售收入3401亿元,利润总额530亿元;石化集团销售收入3600亿元,利润总额128.1亿元;中海油销售收入303.8亿元,利润总额96亿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各石油公司“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各公司的资产规模,海外影响力,利润总额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国际知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公司在运营的主要指标上均有一定差距。
5. 西方石油公司的发展历史
西方石油公司1920年成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早期主要在当地从事石油勘探开采活动。1956年,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几乎破产。当时在该公司任职的亚蒙·哈默为了挽救公司的命运,筹集了10万美元的资金,在加州连续打了两口探井,且都打出了油,其中一口投入了工业生产,从而使公司摆脱了困境。1957年,哈默成为公司的最大股东,并当选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此后,开始业务扩展和多样化经营,公司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1959年,该公司收购了当时在加州很有名气的JeneReidDrillingInc.公司的全部资产,使该公司实力大为增强。1963年该公司兼并了InternationalOreandFertilizer公司,次年又收购了JeffersonLakeSulphur公司,从而向化工领域迈出了第一步,1968年公司又相继买下了IslandGreekCoal公司和HookerChemical公司及其他一些公司的资产。到
1970年,西方石油公司一跃成为美国第4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
从1971年起,该公司的勘探开发活动开始转向国外,当年在拉丁美洲的秘鲁丛林地区打了五口探井,都发现了石油。1973年,公司又在西欧北海的英国海域发现了英国成本最低的一个大油田--PEPER油田,并在美国国内成功地进行了首次页岩油干馏釜的运转试验。
1974年,公司与苏联政府达成了一项长期农用化学品贸易协定,有效期达20年,是当时苏联政府同西方私人公司签定的一项最大的贸易协议。根据协议,西方石油公司向苏联提供高级磷酸肥料,同时购买苏联的尿素。
1979年,以哈默为首的西方石油公司代表团应中国副总理邓小平的邀请访问了中国,并同中国开始谈判,开发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山西省的平朔安太堡煤矿。
1981年该公司用7.46亿美元买下了美国IBP肉类加工公司,并与意大利埃尼公司合资建立了一家煤炭和化学公司--ENOXY公司。
1982年该公司以41亿美元兼并了摩根财团中最大的一家石油公司--美国城市服务公司,从而实现了其国内外油气储量基本平衡的长期战略目标。
1987年该公司将其在国内外的油气业务重新调整。所成立的分公司西方石油和天然气公司负责该公司的全部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其下设有三个子公司:OXY美国油气公司,负责国内业务;西方国际勘探开发公司,负责国外业务;西方原油销售公司,负责公司的原油销售业务。
90年代以来,公司的主要经营活动集中到油气勘探生产和化工业务方面。
6. 中国南海西部有石油吗
南海西部,石油开发任务主要由中国海油南海西部公司承担。该公司目前作业集中在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西部,勘探区总面积16万平方千米。公司在西部海域已发现油气田31个、含油气构造37个,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2.45亿桶,天然气可采储量2.1万亿立方米,在产油田12个,在产气田3个。已投产的崖城13-1气田是中国海上最大的合作气田,东方1-1气田是中国海上最大的自营气田。建成油气年生产600多万吨油当量。
南海西部海域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在海南近海海域,分布着3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北部湾、莺歌海和琼东南盆地,面积共12万平方千米,是油气资源勘探远景区。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南海西部大气区的勘探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形成了临高、东方、乐东、崖城、文昌五大主攻区。
1957年,对莺歌海一带状油气苗进行调查,下海探油的第一站。
莺歌海含油气盆地位于北部湾南部,以及海南岛东南部海域的“U”字形盆地上。西部的西莺歌海盆地为特提斯体系的拉张断陷盆地,东部的琼东南盆地则为环太平洋体系的一个孤后盆地。琼东南盆地,面积约为4万平方千米,石油资源量约为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6.4万亿立方米。这里有世界级海上大气田——崖13-1大气田,同时也是我国海上第一大气田(产量为34亿立方米,高于春晓油气的25亿立方米,但探明储量要低于春晓油气田)。
一、涠西南油田群
(1)1973年,发现涠洲11-1油田。
涠洲11-1油田位于南海北部湾涠洲岛西南方向,与在生产油田涠洲11-4和涠洲12-1油田相邻,油田所处海域水深在30~40米;涠洲11-1油田仅有一座生产平台,其开发生产主要依托涠洲12-1油田的生产设施和海底管线来实现;2007年涠洲11-1油田成功投产,现有1口生产井在产,日产原油2100余桶。
(2)1982年发现涠洲11-4油田和涠洲10-3油田。
涠洲11-4油田仍是涠西南油田群主力油田之一,1982年11月发现,1993年9月19日自营建成,设计产能60万吨,经改造达80万吨。与1999年8月2日自营建成的涠洲11-4东油田连片生产,形成年产能90万吨以上。
涠洲10-3油田1986年8月7日投产,1992年5月16日转为自营,与1991年8月20日自营建成的涠洲10-3北油田连片生产,形成年产能30万吨。
(3)1989年发现涠洲12-1油田。
涠洲12-1油田,是涠西南油田群的最大油田,1999年6月12日自营建成,设计产能100万吨。与涠洲10-3油田、涠洲10-3北油田、涠洲11-4油田和涠洲11-4东油田连片生产,形成了南海北部湾涠西南油田群。
主要从事海上采油技术服务、浮式储油轮总包服务、海陆工程建造、海上设备维修、石油专用产品的制造、原油外输协调、油气及副产品运输销售和加工利用、油田化工、通信气象、网络工程、管道工程、数据处理、海上配餐、物资储运、码头仓储、工程勘察设计、物业管理、宾馆旅游业、海陆运输、技能培训等专业技术服务工作。
二、南海崖城13-1气田
1983年,成立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
1983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美国阿科中国有限公司(现为英国BP阿科中国有限公司)及科威特科佩克中国有限公司发现崖13-1气田,其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海上气田,号称“东方气龙”。
崖城13-1气田使用了数种先进的地质数据技术来估算储量和生产能力。这些技术将来自多方面的信息集合在一起,包括地理模型、地质资料、石油物理分析以及工程分析。采用了一个三维图像来表现气田内部结构的地理状况。
崖城13-1气田被圈闭在渐新世陵水砂岩层的一个大而狭长、西北-东南走向的断块中。砂岩层被一巨大的向西南倾覆的正断层沿上倾方向截断,上覆不整合。气水界面构成下倾界限。在A平台,油藏约在海平面下3600米深处。6口生产井、5口探边井以及三维地震测线数据证明了气藏面积为44平方千米,最大厚度为217米(总厚度)(净厚度178米)。大量小断层切割了储层,其中一条断层的断距为40米。主储层之上的透镜状砂岩仍具有储藏潜力。
崖城13-1气田是我国海上第一大气田。它位于三亚以南100千米的海域。总投资为11.3亿美元,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美国阿科中国有限公司及科威特科佩克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崖城13-1油田年产天然气34亿立方米,其中29亿立方米通过778千米的海底输气管道输往香港烂角嘴售气终端,5亿立方米通过97千米的海底管道输往在三亚的南山基地。
崖城13-1气田,是1983年8月在水深约100米的地方发现的,阿科为作业者并拥有该气田34%的权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拥有51%的权益,科威特石油勘探公司拥有15%的权益。崖城13-1油田自1996年10月开始投入生产,成为中国第一个海上气田。
崖城13-1气田的开发是伴随着亚太地区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商业用气市场的发展而来的。阿科气田生产的天然气通过500英里的运输到达香港的Castle Peak电力公司。
崖城气田的开发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这是一个价值10多亿美元的项目,需要建设陆上和海上处理设施以及去往海南岛和香港的输送管线。将气体通过管线运输到香港需要建设480英里的海底管线,这在世界上是第二长的。
除了向香港青山发电厂供应天然气以外,崖城13-1气田也向海南岛输送气体,用于发电和作为化肥厂的原料。
崖城13-1气田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为547亿立方米,天然气凝析油探明储量约为1030万桶,1995年10月投产,1999年上半年天然气平均日产量约为426万立方米。
三、文昌油田群
1984年和1985年,发现文昌19-1、文昌8-3油田。
文昌13-1/2油田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以东136千米的海域上,距离湛江约260千米,油田所处海区水深117米。该油田主要由两座无人驻守的固定式井口采油平台“文昌13-1”“文昌13-2”及一艘15万吨无动力的浮式储油轮(FPSO)“南海奋进”号组成。采油平台采集的原油,通过海底输油管道输送到“南海奋进”号上进行处理、储存和外输。原油外输方式主要通过油轮系泊“南海奋进”号进行海上过驳运输。油田设计年产原油250万吨,于2002年7月7日投产。
2008年7月位于中国南海的文昌油田群已成功试产。这一油田群共有7口井在产,可日产原油14000余桶。文昌油田群位于南海西部海域的珠江口盆地,由文昌19-1、文昌15-1、文昌14-3、文昌8-3四个油田构成。开发生产设施包括5座井口平台、一艘浮式生产储油轮和26口生产井。
文昌19-1油田是文昌油田群中第一个投产的油田,其高峰日产量预计可达18800余桶。其余三个油田文昌15-1、文昌14-3和文昌8-3将于2008年陆续投产。
文昌油田群位于南海北部海域珠江口盆地西部,包括文昌19-1、文昌15-1、文昌14-3、文昌8-3四个油田,是20世纪80年代勘探发现的。
2008年6月中旬,文昌19-1油田开始试生产。
四、东方1-1气田
1995年,基本探明东方1-1气田,2002年6月21日正式开钻。
东方1-1气田项目是海南省重点建设项目,是中国第一个自营开发的气田,总投资额为32.7亿元。它位于南海北部湾莺歌海海域,距东方市约113千米。该气田天然气储量达966.8亿立方米,年产天然气24亿立方米,纯烃储量612亿立方米。
根据东方1-1气田总体开发方案的安排,一期工程建立D、E两座生产平台,共钻井12口;二期工程建A、B两座井口平台,分别钻井10口。两条海底管道、一条海底电缆、一座陆上终端。气田所产天然气在海上中心平台初步处理后,通过海底管道输送到东方陆上终端处理,再输送给用户。
东方1-1气田开发井作业海区水深68米,一期工程的12口开发井中,除了1口是大斜度井外,其余11口井全部是水平井,作业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2003年8月2日建成我国第一个自主开发的海上天然气气田——东方1-1气田全长256千米的输气管线,把天然气分别送往海南省的八所、洋浦、海口等重要工业基地。
五、天然气水合物
1999年,在西沙海槽发现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总资源量达643亿~772亿吨油当量,约相当于我国近海石油天然气总资源量的一半。南海资源的开发正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潜力。2011年报道,我国对海域可燃冰的专题调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现已在南海圈定了25个成矿区块,控制资源量达到41亿吨油当量。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是承担我国海域可燃冰资源专项调查的主要单位,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从2002年正式启动的海域可燃冰资源调查与评价专项目前已取得一系列成果,2007年首次在神狐海域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证明南海可燃冰资源远景良好。目前,专题调查团队已圈出南海北部7个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仅神狐钻探区内11个可燃冰矿体,面积就达到约23平方千米,气体资源量约为194亿立方米,控制资源量达到41亿吨油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