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为什么停止振动
扩展阅读
怎么理解价格发现功能 2025-05-15 18:54:09
液化石油气体积多少 2025-05-15 18:54:05
评估一般按什么价格 2025-05-15 18:51:50

石油为什么停止振动

发布时间: 2022-07-28 09:02:19

⑴ 石油的物理性质

石油的化学成分将决定它的物理性质和经济价值,而石油没有固定的成分,因此也就没有固定的物理常数。但通过对分布广泛的石油大量相关数据资料的分析整理,能归纳出反映石油总体特征的物理性质或相关物理性质的变化范围。了解这些性质对认识石油、进行石油地质研究和评价石油品质及经济价值是有益的。

( 一) 颜色

在透射光下石油的颜色可以呈淡黄、褐黄、深褐、淡红、棕色、黑绿色及黑色等。原油颜色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其含量愈高,则颜色愈深。

( 二) 相对密度和密度

石油的相对密度,在我国和前苏联是指在105Pa 下,20℃ 石油与 4℃ 纯水的密度比值,用 d204表示。欧美各国则是用 105Pa 下,60℉ ( 15. 55℃ ) 石油与 4℃ 纯水的密度之比,通常称之为 API 度。在国际石油贸易中常以 API 度为单位。API 度与 60℉石油相对密度的关系可用下式换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石油的相对密度一般介于0.75~0.98之间。通常把相对密度大于0.9的称为重质石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石油。世界各国的原油大多为轻质石油;重质石油居次要地位。相对密度最大的可达1.0以上,这种石油用一般方法难以开采。

石油的相对密度主要取决于化学组成。就烃类而言,相对密度随碳数增加而增大,碳数相同的烃类,烷烃相对密度小些,环烷烃居中,芳烃相对密度较大。与胶质、沥青质相比,烃类较之为小。

密度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密度单位一般用g/cm3。石油的密度与其本身的成分和体积变化相关。液体石油的体积,在常压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每增加1℉,单位体积所增加的体积数称为膨胀系数。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常数,而是随相对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表2-5)。压力对石油的体积也有影响,随压力增大体积将因被压缩而减小。压力每增加105Pa,单位体积被压缩的体积数称为压缩系数。压缩系数也不是一个常数。

表2-5 不同相对密度的石油的膨胀系数

显然,温度和压力是影响石油体积的两个主要因素。原油是气、液、固三相物质的混合物,以液态烃为主体的石油中含有不同数量的溶解气态烃、固态烃及非烃。实际上,在地下油气藏中,温度和压力不仅影响石油的体积,而且还影响到石油本身的物质组成,从而影响其质量。一方面,温度的增加有使溶解气逸出液态石油的趋势; 另一方面,压力的增加,将使原油中溶解气量增加。在地下油气藏中,温、压同时增加时,压力增加使溶解气增加的效应远大于温度增加使溶解气逸出的效应; 与此同时,溶解气量增加引起体积增加的效应,远远超过随压力增加而使体积减小的效应。因此出现压力增加时石油体积不是缩小而是增大,直至达到饱和压力为止 ( 图 2 -12) 。

图 2 -12 在有气顶条件下,石油体积随压力增大而变化情况( 据 A. I. Levorsen,1954)①1psi = 6894. 8Pa。

由此可见,地下石油的密度不仅与温度压力有关,还与溶解气量有关,且后者才是影响石油密度的本质因素。溶解气量增加则密度降低。地表和地下温、压条件不同,不仅影响到石油的体积,而且使其中的溶解气量有差异,导致石油物质组成的差异,实质上是改变了石油的质量。地下石油含有较多的溶解气,是地下石油密度较地表石油密度低的根本原因。

(三)黏度

黏度是反映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的一个物理参数。黏度值实质上是反映流体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内摩擦力的大小。黏度大则流动性差,反之则流动性好。石油黏度是制定石油开发方案、油井动态分析及石油储运时都必须考虑的重要参数。黏度分为动力黏度、运动黏度和相对黏度。

动力黏度又称绝对黏度。在国际计量单位SI制中,单位为帕斯卡·秒(Pa·s)。其定义为:流体通过长度(L)为1m,横截面积(F)为1m2,渗透率(k)为1m2的介质,当压差(Δp)为1Pa,流量(Q)为1m3/s时,流体的黏度(μ)为1Pa·s。其表达式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1Pa·s相当于C·G·S制的10P(泊),1mPa·s=10-3Pa·s=1cP(厘泊)。在105Pa,20℃时,水的动力黏度为1mP·s。不同温度下的动力黏度用ηt表示。

动力黏度/密度,称为运动黏度。其单位为m2/s,称二次方米每秒。不同温度下的运动黏度用Vt表示。

相对黏度又称恩氏黏度,是在恩氏黏度计中200mL原油与20℃时同体积的蒸馏水流出时间之比。常用Et表示。根据实验室测定的Et值,可以通过查换算表获得运动黏度,并计算出动力黏度。

石油地质学上通常所说的黏度多指动力黏度。石油黏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组成,小分子的烷烃、环烷烃含量高,黏度就低;而石蜡、胶质、沥青质含量高,黏度就高。

石油黏度随温度升高、溶解气量增加而降低。因此,地下石油的黏度常低于地表。在地下1500~1700m处,石油的黏度通常仅为地表的一半。如我国克拉玛依的原油,在地下温度为50℃时,η50=19.2mP·s,在地表为20℃时,η20=64.11mP·s。

(四)溶解性

石油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如氯仿、四氯化碳、苯、醚等。石油是多种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实际上各种化合物都可以看作是有机溶剂,也就是说,各成分之间具有互溶性。其中轻质组分对重质组分的溶解作用可能更明显些,也更容易理解。有可能这种溶解作用正是重质组分得以实现运移的有效途径。

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很低,通常随分子量的增加很快变小,但随不同烃类化学性质的差异而有很大的差别。其中芳烃的溶解度最大,可达(数百到上千)×10-6;环烷烃次之,一般为(14~50)×10-6;烷烃最低,仅(几个到几十个)×10-6。在碳数相同时,一般芳香烃的溶解度大于链烷,如己烷、环己烷和苯分别为9.5、60和1750mg/L,差别是非常明显的。苯和甲苯是溶解度最大的液态烃。

当压力不变时,烃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芳香烃更明显。但随含盐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变小。当水中饱和CO2和烃气时,石油的溶解度将明显增加。

(五)荧光性

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发荧光的特性称为荧光性。石油中只有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具有荧光性。这是因为它们能吸收紫外光中波长较短、能量较高的光子,随后放出波长较长而能量较低的光子,产生荧光。饱和烃不发荧光。荧光性可能与存在双键有关。

荧光色随不饱和烃及含双键的非烃浓度和分子量增加而加深。芳烃呈天蓝色,胶质为黄色,沥青质为褐色。利用石油具有的荧光性,可以用紫外灯鉴定岩石中微量石油和沥青类物质的存在。在有机溶剂中只要含有10-5沥青类物质即可被发现。

(六)旋光性

大多数石油都具有旋光性,即石油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性能。石油的旋光角一般是几分之一度到几度之间。绝大多数石油的旋光角是使偏振面向右旋移而成,仅有少数为左旋。石油的旋光性主要与组成石油的化合物结构上存在不对称的甾、萜类生物成因标志化合物有关。因此旋光性可以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重要证据之一。

⑵ 长期开采石油会引发地震吗为什么

对于长期开采石油会引发地震吗?为什么呢之话题,我曾在《科学中国人》杂志上,发表了“大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频繁发生原因”之学术论文(可上网络查阅),文中指出,人类长期开采石油,定会造成地壳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由此可见,地震现象就是地核吸纳石油层的自然手段,如果人类无止境地去开采石油,提供给地核之核能物质的原材料比例将会显得越来越少,会逐渐破坏其自然规律的自然性,就像动物肚子很饿总是吃不饱一样,由此下去,将会引发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和震级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又会导致间接性自然灾害之海啸和火山爆发现象的失常发生(以上是简单表述,如须看本题我的相关学术论文,请有意者上网查找,标题上述即可)。不知这样的回答是否准确。

⑶ 为什么石油这么多年仍然没被采完

因为地球底层之下存在着许多生物的尸体,在慢慢经过地底高温高压的磨练后,石油会沉积在岩石当中。这些石油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作海上石油。因为海洋里面的生物是可以降解沉积岩的,这样石油就产生了。


不过随着人类的大量开采,石油资源变得很少,然后开采费用又很昂贵,许多人就不愿意再去开采石油了。石油的形成一般需要耗费很久,每次我们可能开采出来一些,再过了几万年,那个地方还会有石油形成。只要地球上还存在着石油形成的物质,那么石油就会慢慢形成的。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而石油形成的时间要比人的寿命长上好几十倍,它慢慢形成,因此,即便是人类一直在开采掘石油,只要石油的原材料存在,它就不会消失。因为只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石油依然会再次出现。

⑷ 探测石油为什么要震动

探测石油震动的原因是:采用人造地震波来勘探石油,所以会感到震动。

可控震源车是利用机械连续震动激发产生地震波,利用相关技术使连续震动信号变为脉冲信号,从而获得地下各层的反射,通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而获取地质构造、物理特性的勘探手段。而这种震波均为纵波,是由上向下传输,不会向周边散开,因此不会对周边建筑造成损坏。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勘探 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叫作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⑸ 石油开采一旦开始,就必须一直进行,不能临时停止一段时间吗

当然可以停止。
只不过石油的开采、加工、运输需要大量人力,同时石油开采可以带动其它工业行业,形成工业区。停止一段时间会导致大量人员无工可做,产生其它社会问题。

⑹ 石油是不是地球转动的润滑剂,如果没了地球会开始震动吗

地球上71%的面积都被海洋占据着,陆地面积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而在地球诞生的初期,整个地球表面其实都是流动的岩浆,而随着地心温度的下降,地球表面才逐渐出现岩石化的地表。而随着地面的稳定,温度逐渐降下来之后,我们的地球才慢慢的诞生了生命,可以说陆地的出现为生命的多样性提供了存在的可能。当然在这里并不是否认我们的生命是起源于海洋当中的。

如果说地壳的下方真正存在着润滑剂的话,我反而相信是岩浆在中间帮助了我们的地壳,发生剧烈碰撞的时候起到了缓冲作用。因为岩浆虽然具有了高温,但同时岩浆的粘稠度也有助于板块在不间断的运动。避免碰撞发生的时候,因为巨大的落差导致震动加剧。为什么不是水资源起到摩擦作用呢,是因为地球的内部存在的高温高压,水资源一旦进入就会变成水蒸气逃逸出来。所以岩浆作为润滑剂更为的合理。

⑺ 石油焦为什么振动筛通不过

黏性大,容易堵筛网。建议使用高频振动筛或超声波振动筛

⑻ 石油是不是地球转动的润滑剂,如果没了,地球是否就开始震动了

石油是不是地球转动的润滑剂,如果没了,地球是否就开始震动了?

地壳运动的润滑剂不是石油,而是水!

一、为什么会有地震?

其实地震的成因很多,比如有构造型地震 、火山地震、诱发地震、塌陷型地震以及人工地震等,这些成因不一,大都根据名词我们也能了解到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当然我们今天就讨论占全球地震90%以上的地震-构造地震!

在海底是热液泉,如果在陆地那么就是温泉!

⑼ 为什么石油开采不能轻易停机

说到石油开采不能轻易停机,停机的话,再重启机器成本

⑽ 发声停止,振动不一定停止, 为什么 我认为振动一定停止

第一,振动没有说明对象,振动的是声源还是周围的物体,当物体发声之后,声波会使周围的物体发生微小的振动,就是一个力的作用。这里没有指明对象。
第二,你的问题是不是反了?
“振动停止,发声不一定停止”,因为振动停止之后,原来的声音可能正在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