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东石油资源枯竭以后怎么办
从1970年代进入石油短缺时代,而是在供需大体平衡、储量相对充足的形势下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不但在北欧、西欧等地区将继续加强,而且还要扩展到其他油气区,特别是OPEC各国、俄罗斯和中亚各国。这一因素所推进的储量增长,至少还将维持供需平衡30年。加上新油田的发现,世界常规石油最终可采储量有望达到3万亿桶。扣除已采出的1万亿桶,剩余的2万亿桶足以使世界石油供应到2050年。
第一在石油即将枯竭前那么这些已石油过活的国家早就做好了战略储备
第二中东国家也在做着经济政策的改革,利用现有的大量资金进行合理的投资,也吸引外资,进行人才培养这样就加大了对人力资本的积累!!优化资源配置等等
第三 中东各国正加强各种区域合作
第四 努力实现经济多元化,摆脱国民经济对石油产业的过分倚重,充分重视非石油部门经济的发展潜力,激发民营企业的经济活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开发旅游业,实现了较好的经济增长
我想以后中东靠石油来带动经济的国家必定要找到其另外的行业优势!
比如:日本的电子与汽车工业
荷兰的食品加工,化学,电器工业
等等等等
⑵ 73年的石油危机是如何引发的经济危机
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运用石油武器来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削减石油产量。结果是石油价格暴涨,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到了1978年,伊朗发生政治局势的变换,造成了石油生产的不稳定,生产一度从每天600多万桶降到了70万桶。这样,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出现了。
石油危机的出现,大大影响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尤其是日本。第一次石油危机, 就马上使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萧条,导致了外汇的大量外流。
这次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这次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所谓“滞胀”,就是指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但是,由于70年代的通货膨胀持续时间长,幅度大,由于担心引起更为严重的通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难继续使用国家干预刺激经济的手段,由此也就更难走出经济萧条胀同时存在的现象。
⑶ 为什么1973年石油禁运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除了在军事上进攻以色列外,又试图用石油作武器,发起了石油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两周,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10国召开会议,决定对军事经济援助以色列的国家以及同情以色列的国家,进行石油禁运。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和日本等依赖中东石油的国家,不得不重新检讨自己的中东政策。特别是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高达100%,所以日本赶紧撤回以往暧昧不清的中东立场,表明支持阿拉伯国家。日本政府宣布关于中东问题的三点原则:“一、以色列应该从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阿拉伯国家的领土上全面撤军;二、国际社会要本着公正的原则解决中东问题;三、承认巴勒斯坦人的正当权利。”1973年12月,阿拉伯产油国正式承认日本为友好国家,解除对日本的石油禁运。
石油战争虽然收到一些效果,但由于多数阿拉伯国家的产业单一,几乎全是清一色的石油工业,所以石油禁运对阿拉伯各国自己的经济打击也很大,难以长久维持。石油战争只持续了几个月,阿拉伯国家就不得不重新开始对美国和欧洲出口石油。但石油危机造成的石油价格暴涨,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打击,远远大于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打击,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借债购买昂贵的石油,这后来发展成为一些贫困发展中国家的严重债务问题。
⑷ 苏联如何应对石油经济危机
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运用石油武器来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削减石油产量。结果是石油价格暴涨,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到了1978年,伊朗发生政治局势的变换,造成了石油生产的不稳定,生产一度从每天600多万桶降到了70万桶。这样,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出现了。
石油危机的出现,大大影响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尤其是日本。第一次石油危机, 就马上使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萧条,导致了外汇的大量外流。
⑸ 1973年石油危机的介绍
第一次石油危机从1973年延续至1974年,又称作1973年石油危机,由于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
⑹ 联合国对石油危机的解决方法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起源于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当时,由于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西方发达国家搞石油禁运,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纷纷储备石油,以应对石油危机。当时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后,他们又规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两种形式。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达到90天以上。战略储备的主要经济作用是通过向市场释放储备油来减轻市场心理压力,从而降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可能,达到减轻石油供应对整体经济冲击的程度。对石油进口国而言,战略储备是对付石油供应短缺而设置的头道防线,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于弥补损失的进口量,而在于抑制油价的上涨。此外,战略石油储备还有以下作用:一、可以给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能源消费方式争取时间。二、可以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使人为的供应冲击不至于发生或频繁发生。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交替实行“减产保价”和“增产抑价”的政策时,战略储备能够使进口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不会受到人为石油供应冲击的影响。
从1996年起,我国就已经成为石油和石油产品净进口国。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进口已占全部供应量的1/3。国家信息中心2008年9月22日发表了题为《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分析》的报告,国内石油消费量到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增加到4.25亿吨和5.72亿吨,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将达到55%和66%。
⑺ 20世纪70年代中东采油国采取了什么样的采油战略
70年代由于美国恶意帮助以色列打压阿拉伯国家,终于激怒了阿拉伯世界。73年10月中,阿联酋率先发起对美国石油禁运12%,进跟着沙特、卡塔尔、巴林、科威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纷纷仿效,造成轰动一时的西方石油危机。美国人也只好去拣木柴过冬。不过遗憾的是由此造就了以轻便省油为特点的日本汽车业的崛起!
⑻ 1973中东石油危机引起了什么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
⑼ 有没有关于73年石油斗争的资料
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斗争 1973年中东十月战争中,阿拉伯产油国以
石油为武器,采取提价、减产、禁运、增加股份及国有化等措施联合行动,
配合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10月6
日,战争爆发的当天,叙利亚首先卡断了一条输油管,黎巴嫩关闭了输送
石油的南部重要港口西顿。翌日,伊拉克宣布将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属巴士
拉石油公司中美国埃克森和莫比尔两家联合拥有的股份全部收归国有。
10月16日,科威特、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卡
塔尔6个海湾产油国决定不顾西方石油公司的反对,单方面把海湾原油
标价提高70%。17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以9月份各成员国的
产量为基础,每月递减5%;对于美国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国家,逐月减
少石油供应5%。紧接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科威
特等阿拉伯主要产油国相继宣布对美国和支持以色列的荷兰实行全面的
石油禁运。十月战争结束后,阿拉伯产油国采取了进一步减产、提价和禁
运等措施。11月4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再次决定成员国立即减产
25%。12月22日,石油国输出国组织决定再次大幅度提价,从1974年1
月起阿拉伯标准轻油的标价从5.11美元提高到11.65美元。与此同时,
为了感谢非洲人民同以色列断交,支持阿拉伯人民斗争的正义行动和声
援非洲人民的反帝、反殖及反种族主义的斗争,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对葡萄
牙、罗得西亚和南非实行石油禁运。此外,阿拉伯产油国还采取了增加股
份和国有化行动。阿拉伯产油国把提价、减产和禁运等措旅结合在一起开
展的石油斗争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威力和影响,极大地支持了阿拉伯人民
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打击了超极大国的强权政治和以色列的侵略扩
张政策。在阿拉伯人民的坚决、有效的斗争和世界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以
色列被迫于1974年2月和5月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作了一定程度的
后撤。接着,在1974年的联合国第29届大会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获准
以常驻观察员的身份参加联大的会议和工作,国际地位显着提高。这些均
是阿拉伯人民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和运用石油武器的成果。同时,通过石油
斗争,阿拉伯及第三世界产油国从国际石油垄断资本手中夺回了控制石
油生产和供应,以及决定石油标价的权利,结束了帝国主义肆意掠夺和剥
削第三世界产油国的历史,冲破了帝国主义长期垄断国际经济的局面,冲
击了超级大国对第三世界资源、国际市场及金融体系的控制权。
⑽ 第一次中东石油危机怎样解决的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斗争,突破了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对国际石油产销的控制,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世界石油领域的霸权地位。美国每天的石油进口减少了两百万桶,许多工厂因而关闭停工,正在受到能源危机困扰的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并采取了一系列节省石油和电力的紧急措施,其中包括:减少班机航次,限制车速,对取暖用油实行配给,星期天关闭全国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户外灯光广告等。甚至连白宫顶上和联合国大厦周围的电灯也限时关掉,尼克松还下令减低他的座机飞行的正常速度,取消了他周末旅行的护航飞机。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总统对所有石油产品实行全国配给。美国国防部正常石油供应几乎有一半中断,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和地中海的第六舰队不得不动用它们的战时石油储备。
美国为了对抗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斗争,威胁要使用武力占领这些国家的油田,美国的恫吓遭到阿拉伯国家的迎头痛击。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利比亚发出严正警告,如果美国胆敢武装入侵,就立即炸毁油田和有关设施,彻底摧毁美国在中东的全部石油利益。阿拉伯国家的坚决态度,迫使美国不敢贸然动手。
为了利用矛盾集中力量打击美以侵略者,阿拉伯国家对石油进口国采取分别对待的策略,根据其对这场战争的不同态度,将它们分为“友好”、“中立”和“不友好”三类。凡是对以色列实行某种经济制裁或断绝外交关系或为阿拉伯各国提供某种军事援助的国家,划为友好一类,可以获得减产前的供应数量。凡是积极支持援助以色列侵略者、反对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事业的国家,则被划为不友好一类,停止对它们的石油供应,对中立国家,适当限制对它们的石油供应。
这场石油斗争,不仅在经济上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在政治上分化了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孤立和打击了美国和以色列。许多西欧国家为了获得中东的石油供应,都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
石油本来是阿拉伯国家的宝藏,可是多年来它并不能为阿拉伯人民造福,却成了帝国主义掠夺的对象。这一次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把宝藏当作“武器”,在反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石油武器的运用,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给予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大长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志气。阿拉伯人民通过这场斗争,在政治上扬眉吐气,进一步觉醒,认识到自己手中握有制服帝国主义的有效力量,他们决心要掌握自己的资源,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