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美国为什么要在北极开采石油
扩展阅读
展览会需要什么资源 2025-05-17 07:00:22
采购成本减少后该怎么做 2025-05-17 06:44:32
消费税什么时候算入成本 2025-05-17 06:33:20

美国为什么要在北极开采石油

发布时间: 2022-07-23 20:09:41

‘壹’ 北极的油气资源争端在哪里

据俄罗斯和挪威等国的估算,北极地区的原油储量大概为2500亿桶,相当于目前被确认的世界原油储量的1/4;北极地区天然气的储量估计为8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世界天然气储量的45%,北极油田的开发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原油供需结构。
另外,根据2008年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评估报告估算,北极总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达4121亿桶石油当量,其中78%是天然气或天然气水合物。未开发的北极碳氢化合物大都位于西西伯利亚盆地和东巴伦支海盆地,它们占北极未开发资源的47%,其中94%是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保守估计,北极拥有的世界未开发传统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约占世界全部未开发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2%,其中天然气约占30%,石油约占13%,天然气水合物约占20%。不过,北极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欧亚和北美大陆的分配并不均衡,估计欧亚约占总资源量的63%,北美约占总资源量的36%。欧亚的资源基础主要是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占欧亚总油气资源的88%。
大型北极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始于俄罗斯和美国。1962年俄罗斯探明了塔佐夫斯克油田。1967年美国探明了位于阿拉斯加州北部的普拉德霍湾油田,该油田拥有136亿桶可采石油储量,是北极地区已经开发的最主要石油项目。目前,在北极圈内,美国、加拿大、挪威等国已经发现了大约61个大型石油和天然气田,其中15个尚未投产。
一、北极圈的争夺
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任何国家均可把其海岸线200英里以内的水域当作专属经济区,而海岸线350英里以外的大陆架主权也归该国所有。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大陆架远到足够名正言顺地对北极提出主权诉求。
在北极圈内有8个国家有领土和领海: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俄罗斯。按照该海洋公约,任何国家想要在北极地区认领区内某部分资源的所有权,必须要在加入公约10年之内提供证据。俄罗斯的期限是2009年,加拿大是2013年,而丹麦是2014年。
截至2010年共计159个国家加入了《公约》。美国作为世界上海洋强国之一,积极参与了有关的谈判并签署了《公约》的第十一部分执行协定和渔业种群协定,但一直未加入《公约》。
目前各国在北极的争端,主要集中在北冰洋中部附近一块相当大的国际公共海域,俄罗斯正在论证北极点附近的这片海床属于俄罗斯的大陆架,但其证据还不十分充分。
2007年年底俄罗斯在北极4300米深的海底插旗,向世人表明一轮海洋争夺战已经拉开帷幕。
俄罗斯在北冰洋海底插上本国国旗之后,加拿大、美国、丹麦等国也迅速展开了北极之旅。
这些最近突然增加的北极行动,在公开的表态中都被说成是几年前就已计划好的,并且是纯粹的“科学考察”,与俄罗斯插国旗无关。
对于这样一块“雪藏的宝地”,各国都希望成为它的主人,俄罗斯第一个动手了。
俄罗斯这次去北极,我们分析这张牌是试探性的,试探各国的态度,能源加军事,普京期望以这两大支柱支撑俄罗斯的复兴。
美国这边,俄罗斯的插旗行为仿佛把人们带回到了1957年。当时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国内一片震惊与恐慌。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汤姆·凯西迅速作出反应:“我不太清楚他们在海床上放了一面金属旗子,一面橡胶旗子,或是一张床单,无论如何,这种做法都没有法律地位和效果。”
加拿大外交部长麦凯表态:“这不是15世纪,你不能随便走到一个地方,插上一面旗子,然后就说这是你的地盘了。”
2008年8月6日,满载着美国科学家的海岸警卫队快艇出发了,他们将测绘确定阿拉斯加北部大陆架延伸的范围。
同一时间,加拿大总理哈珀亲自带队,展开为期3天的北极之旅。哈珀宣布将在北极建立新的深水港和军事训练基地,并宣称“北极主权的首要原则就是利用它,否则将失去它”。
丹麦科考队动身了,他们将试图证明北极2000多千米长的罗蒙诺索夫海岭是丹麦王国名下的格陵兰岛的大陆架延伸部分。而俄罗斯和加拿大曾宣称,该海岭是自己领土的大陆架延伸。
瑞典也宣布不久将把一艘动力很强的破冰船开到北极点,停在那里进行长期的“科学研究”。
对北极领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过一轮争夺,当时英国、俄罗斯、丹麦、挪威等国都想进入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这些国家在1921年召开斯匹次卑尔根会议,签订条约,决定该地区的领土主权归挪威,但其他签署条约的国家有权利在这个地区进行非军事活动,如采矿、渔业、科学调查等。中国也是缔约国之一。
冷战时期,苏联在北极曾建立31个冰漂浮站,进行水文、气象调查,以及海底测量,“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监听美国方面的各种活动”。
对北极的争夺,不限于北极圈内的国家,圈外国家近年在北极的活动也非常频繁。
德国、英国的破冰船每年都去北极考察。日本没有派出破冰船,但它的海洋调查船每年会和美国、加拿大联合对北极进行考察。
法国、意大利、韩国都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了考察站。中国的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也于2004年7月在这个群岛上建成。
严寒的北极过去只是探险者的圣地。可是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海冰退却,北极资源开采的成本在降低。通常的说法是,全世界大约有25%的油气资源隐藏在北极,北极因而有“第二个中东”之称。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路,也有望成为未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黄金通道。
争夺“第二个中东”的新一轮激战由此打响。2008年8月23日,俄罗斯世界海洋地质和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维克多·波谢洛夫宣布,对从北冰洋底提取的土壤标本的初步研究表明,北冰洋大陆架是俄罗斯领土。这一科考成果使俄罗斯更有可能在200海里经济区之外再得到120万平方千米的北冰洋领土,从而拥有蕴藏于此处的90亿~100亿吨油气资源专属开发权。
成立于1989年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是中国唯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的科学研究和保障业务中心。目前中国对北极的介入比较有限,仅限于科学考察,研究的范围也主要是气候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还没有开展过对于北极资源的具体调查。
而一些北极圈国家凭借地利之便,对北极石油的勘探与开采工作早已展开。挪威对巴伦支海的石油已进行过系统的勘探,按照它的时间表,到2025年左右就可以实现对欧洲石油的供应,“它是将北极的石油作为一种战略储备来供应欧洲的”。
美国阿拉斯加以北的大陆坡除了自1968年以来,出产了140亿桶的原油外,同时还能够产生大量的地热资源。俄罗斯在巴伦支海和喀拉海的勘探也已展开多年。
还有拉普捷夫海、西西伯利亚海、东西伯利亚海等油气资源也很丰富,但具体勘探工作还没有开展。
二、俄罗斯边缘海域沉积盆地的油气潜力
如图11-2所示,俄罗斯周边海域的面积为620万平方千米,水深为200~300米的大陆架面积为420万平方千米,这些面积90%以上为油气远景区(为陆地远景面积的2/3)。其中200万平方千米面积属北极西部(巴伦支海、喀拉海),100万平方千米属北极东部(拉普杰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80万平方千米属远东海区(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南部海域(亚速海—黑海盆地和里海盆地的一小部分)及加里宁格勒周围波罗的海海域的一小部分共为10万平方千米。俄罗斯周缘海域潜在的可采烃石油当量储量为900亿~1000亿吨,北极西部港湾区占上述总量的60%~70%。天然气预测储量与石油相比占优势,石油所占比重不超过15%~20%。

图11-2俄罗斯地理图
濒临北极的西西伯利亚油气区是世界第二大油气富集区,又名“秋明油气区”,为俄罗斯最大的油气区和世界着名油气区之一。主要在秋明州和托木斯克州,部分延伸到鄂木斯克及新西伯利亚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北部。油气远景区面积160万平方千米。50年代后期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已探明的油气田250多个,原油探明储量48亿吨,天然气25.2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俄罗斯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的半数以上。油田主要分布在鄂毕河中游沼泽区,主要有:萨莫特洛尔、乌斯季—巴雷克、普拉夫金斯克、马蒙托夫、西苏尔古特、苏维埃、费奥多罗夫等。天然气多分布于北极圈地区,特大型气田有:乌连戈伊、扬堡、扎波利亚尔内、梅德韦日耶、波利亚尔内等。萨莫特洛尔和乌连戈伊是俄罗斯最大的油气田。60年代初、中期大规模开采。1984年产原油3.78亿吨,天然气3310亿立方米,分别占同年苏联原油和天然气产量的61.7%和56.4%。建有多条大口径输油、输气管道通往乌拉尔、西西伯利亚、俄罗斯欧洲部分、东欧及西欧各国。
三、北极的开发难度
北极油田的储量既然那么大,为什么对它的开发却没有什么进展呢?
一是对北极油田的储量并没有一个十分准确的测定。世界石油资源权威评估机构美国地质勘探局称,由于北极的油田是在厚厚冰层的覆盖之下,无法进行地质探矿,因此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所以没有公布储量数据。但美国能源信息署和欧盟的一些专家则认为,北极地区即使保守地估算,原油储量也有1000亿~2000亿桶。
二是北极严酷的气候条件。北极地区不仅严寒,而且冬天在极夜的情况下一片漆黑,根本无法进行作业。还有撞上巨大冰山的危险,油田的开发成本相当高。据有关专家的推定,原油的生产成本将达到一桶30美元,与中东地区一桶3美元的成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因此,1998年虽然计划过从巴伦支海的油田通过具有破冰功能的油轮将原油运输到摩尔曼斯克,但由于当时的亚洲金融危机,原油价格骤跌至一桶11美元,计划被迫搁浅。
但是随着原油价格的上涨,使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油价达到一桶70美元之后,即使伴随着风险,生产成本高,但仍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因此,芬兰、德国、荷兰、英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和俄罗斯、挪威等已经开始推进一项被称为ARCOP的计划,着手解决油田开发和原油输送问题。该项计划是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计划实施之初受到过原油价格低迷的影响,但现在价格的上涨等于吹来了顺风,技术上和成本核算上都使生产和输送成为可能。在日本意识到北极油田的重要性之前,在辽阔的北冰洋上,围绕原油开发而展开的争夺战已经拉开了序幕。
而高纬度地区海底油田开发技术的进步也是日新月异。成本更低、具有破冰能力的30万吨级油轮的建造,能够抵御冰山撞击的坚固的原油生产平台的建设,直接在北冰洋上将天然气液化并用运载能力15万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运输天然气等,这些新技术的确立都给大石油公司带来了希望。
新技术的开发加上原油价格的持续高涨,北极油田的开发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原油供需结构。向欧盟国家大举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对欧洲经济具有绝对影响能力的俄罗斯,将借助北极油田的开发进一步提高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北极,一个美丽的冰雪世界,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能源世界,冰封下的“黑色宝藏”诱惑着周边的各国,蠢蠢欲动。但是对北极的开发潜在的巨大威胁是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北极对地球气候的调节作用是非常关键的,若对于进行石油开采必将产生很大破坏,因此,宝藏的取得应首先以保护环境为出发点,甚至为了保护环境而让宝藏永存地下。

‘贰’ 为什么要北极探险

因为北极有重要的资源 人类要考察北极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个是北极地区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影响很大,所以人们都称,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器。 因为全球的变化,三个极(北极、南极、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号称世界第三极)大气环流以及大洋的环流等等对全球的气侯变化影响很大。所以它是全球变化的一个敏感地区。特别是最近十多年以来,北极的冰雪融化得很快,据有关的统计来说,大概从2002年9月份,北极海冰的面积比历史上同期大概缩小了103万平方公里。 另外,东部海盆地冰雪的厚度大概减少了43%,将近一半。形势是很严峻的。 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有一个统计数字,北极海冰的厚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候冰雪的厚度是4.88米,将近5米,到目前是变得只有2.75米了,差不多是将近一半。 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对极地,包括北极,包括南极以及青藏高原冰雪融化的速度影响很大,有人预测,如果照现在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到了2050年,北冰洋的夏天可能就没有冰雪了。再过将近100年的时候,可能整个北冰洋的冰就不存在了。如果是1000多万立方公里的冰全部融化的话,海平面可能上升相当大的幅度。 丰富资源 北极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鱼类,还有各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还有一些所谓的极端寒冷条件下生长的一些动植物甚至是生物资源。 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据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陆地,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占全世界的1/3到1/4。为了减少对中东地区的能源的依赖和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很多国家把目光盯准了北极地区。 2007年4月2号,地质勘察导报上报道北极原油的储量大概是2500亿桶,相当于世界原油储量的1/4,天然气是80万亿方,相当于世界储量的45%。另外美国的一个能量专家也谈到一个数字,他从保守的估计来看,北极的原油储量也在1000到2000亿桶。美国第一、第二大油田都在阿拉斯加,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大概60%是在北极圈里头。所以说北极地区油气的储量相当可观。 北极地区,俄罗斯占的面积很大,它在这儿已经发现了若干个大中型的油田,其中超大型油气田发现了8个。光俄罗斯北极地区的资源量据有关专家估计大概有1000亿到1200亿吨。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整个我们国家预测的资源量也不过是几百亿吨,还不到这个数字。所以说它的量很大。而且它80%是在北极陆架地区,在北冰洋靠近陆地的洋底下。另外北极地区煤炭资源也相当丰富,储量为1.6万亿吨。 由于北极冰雪的快速消融,这块巨大的陆地和相当于五倍地中海的海洋充满了自然资源的处女地,将十分有益于石油和天然等资源的开采。西部大陆和不再寒冷的广阔海洋就是将来的渔业资源,环境航线,旅游目的地和价值很高的不动产。 来源:国土资源导刊

‘叁’ 为什么大国们都在争夺北极

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据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陆地,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占全世界的1/3到1/4。为了减少对中东地区的能源的依赖和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很多国家把目光盯准了北极地区。 2007年4月2号,地质勘察导报上报道北极原油的储量大概是2500亿桶,相当于世界原油储量的1/4,天然气是80万亿方,相当于世界储量的45%。另外美国的一个能量专家也谈到一个数字,他从保守的估计来看,北极的原油储量也在1000到2000亿桶。美国第一、第二大油田都在阿拉斯加,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大概60%是在北极圈里头。所以说北极地区油气的储量相当可观。 北极地区,俄罗斯占的面积很大,它在这儿已经发现了若干个大中型的油田,其中超大型油气田发现了8个。光俄罗斯北极地区的资源量据有关专家估计大概有1000亿到1200亿吨。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整个我们国家预测的资源量也不过是几百亿吨,还不到这个数字。所以说它的量很大。而且它80%是在北极陆架地区,在北冰洋靠近陆地的洋底下。另外北极地区煤炭资源也相当丰富,储量为1.6万亿吨。 由于北极冰雪的快速消融,这块巨大的陆地和相当于五倍地中海的海洋充满了自然资源的处女地,将十分有益于石油和天然等资源的开采。西部大陆和不再寒冷的广阔海洋就是将来的渔业资源,环境航线,旅游目的地和价值很高的不动产。 此外,北极的淡水资源仅次于南极,南极的储量占世界淡水储量75%,它占25%,比例相当大。北极和南极淡水加起来占全球储量的90%以上。所以说淡水资源储量也相当可观。 各国对北极资源的争夺之战早已打响,最早动手的是俄罗斯,美国分析了北极解冻以后的影响和结果,认为需要探讨新疆域、新航线,分析潜在的能源、渔业的开发,因此北极圈其他国家都开始动作,希望在冰雪融化的北极强占先机。 俄罗斯在2007年8月2号把国旗插到了北冰洋底下,宣誓对北极享有主权之后,加拿大总理在8月10号在北极点只有600公里的地方宣布建立一个军事训练中心。 丹麦的船8月12号出发对北极地区进行考察,美国海岸自卫队的重型破冰船也赶到北极,丹麦政府宣布2000多公里的诺林诺夫海岭,加拿大宣布想在北极地区保持真正的日益增长的和长期的存在等等。各个国家对北极的争夺,除了军事上的战略位置之外,焦点主要是在资源,尤其是现在全球面临着能源危机这么一个现状。 来源:国土资源导刊

‘肆’ 为什么许多国家要在南北级进行科学研究

一说到地球的两极,人们首先联想到的词汇就是遥远、寒冷、荒凉、危险。其实,南极和北极蕴含丰富的资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使其具有很大的科考价值。从人类第一次到达南北极极点到现在已经有近100年的时间了,那么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南北两极的研究和开发到了什么程度,人类活动对极地的环境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石油、天然气、淡水资源丰富

有科学家称,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油气资源趋于枯竭的时候,北极将成为人类最后一个能源基地。勘探显示,北极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煤和金属矿产等资源极为丰富,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有1000亿―2000亿桶,天然气在50―80万亿立方米。此外,北极还有世界最大的铜―镍―钚复合矿基地以及金刚石、黄金、银等矿藏。

曾5次参加南极考察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教授颜其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南极的资源储藏应该比北极还要丰富。南极的海洋生物磷虾极为丰富,蕴藏量约4亿―6亿吨,被称为人类摄取蛋白质的仓库。南极孕育了丰富的低温微生物资源。这些微生物具有独特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生理生化特性,它们在基础研究和生物工程应用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南极还是世界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储存了全世界可用淡水的72%。

除了资源丰富,极地地区还具有很大的科研价值。研究极地地区近年来的变化,有助于找到近年来频发的海啸、飓风等极端自然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解决办法。此外,极地地区无污染的水源、空气等,能够提供中低纬度地区不具备的科学研究条件,有助于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奥秘和进行宇宙观测。

北极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变化直接影响到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变化。例如北极极涡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我国北部冬季的天气。科学家已证实了北极浮冰面积和厚度的变化对全球的影响。如果某一年异常变化10%左右,由它带来的海表面和大气热量的交换,差不多是全球热量的30%。这样的变化对我国雨季的分布有极大影响。

二、发现恶劣环境下的新生命

目前,世界上有约20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根据其功能大体可分为: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无人自动观测站三类。大多数国家的南极站都建在南极大陆沿岸和海岛的夏季露岩区,只有美国、俄罗斯(前苏联)和日本在南极内陆冰原上建立了常年科学考察站。国际南极考察的主要课题包括冰川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气象学、低层和高层大气科学、大地测绘、人体生理和医学以及海洋科学等。

新奥尔松科学管理委员会是北极研究中唯一一个国际研究站。目前已有挪威、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中国等国家在新奥尔松地区建立了北极考察站。

中国极地中心专家表示,在对两极的科考过程中,除对领土权、矿藏分界有争议以外,在其他方面各国普遍采取了合作的态度。

英国和美国的微生物学家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发现了大量的藻青菌等细菌群落,证明生命可以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存在。而极地是地球上与火星环境最为相似的地方,该研究又为科学家探索火星生命增添了信心。英国科学家日前还在南极厚厚冰盖的极深处发现了被冰封数百万年之久的湖泊,这使得一些独特的物种在其中不断繁衍进化。

对两极资源的开发有增无减。环北极8国对北极资源的开发具有便利条件。美国的第一、第二大油田均位于北极圈内。这两个油田所生产的原油约占美国石油总产量的26%。俄罗斯北极油田的产量占其石油总产量的60%以上。部分环北极国家还在北极开展了水电项目。

2005年,美国同意开放位于阿拉斯加州的北极区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允许石油公司进入该保护区钻探石油。

南极暂时没有领土归属问题,对其资源的开发仅停留在海洋生物上。1991年,第17次南极条约国协商会议决定,50年内禁止对南极的矿产资源进行开采。

三、北极的开发
为探油土壤遭破坏

随着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北极资源开发的负面效果日益显现。石油勘探成为破坏北极环境的祸首。为便于探油,人们竟把土地表层的隔热植物翻起,露出了下面的永久冻土。当阳光把永久冻土融化后,地面便形成了沟渠,使土壤受到侵蚀。

北极和亚北极地区,有一个辽阔的苔原带和泰加林带,土壤中埋藏着无数动植物的尸体,如果全球温度上升,尸体就会腐烂,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源源不断地释放到大气里,加速温室效应。

英国《自然》杂志指出,生活在南极的鲸鱼、海豹和企鹅可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饥荒。专家们解释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冰山消融导致了冰层下生长的众多藻类植物消失,进而危及了磷虾等动物的食物来源,再加上人类的捕获,使得鲸鱼、海豹等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磷虾的数量减少了80%。

‘伍’ 北极为什么在冬天开采石油

如果非要选择冬天开彩,那么应该是与夏天相比,冰层较厚,开采难度较小,成本较低

‘陆’ 美国油气政策发展历史

美国联邦政府的石油政策主要体现在制定能源战略、确立竞争规则和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三个方面,为石油产业提供了经济、技术和制度框架,从而使私营企业能够有效地满足国家目前和将来对石油资源、能源安全、市场公平竞争,以及保持清洁和安全的环境的需要[40]。此外,联邦政府还根据不同的税收政策对石油工业经营中的经济利益进行调节。

20世纪20年代末期,随着石油供应量越来越多地超过需求量,产生了大量的石油过剩;接着又遇上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衰退,石油市场遭到了空前的灾难。几个月之内,原油价格从每桶1美圆跌到10美分以下,美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逐渐陷于困境。美国政府为了摆脱困境,对石油生产作了规定性的限制。在东得克萨斯油田发现前,俄克拉何马州就已经实行了配产的做法,得克萨斯州在1931年也效法这种做法。所谓配产实际上就是要求每个石油生产公司压低产量,以达到供求平衡[41]

最初,石油公司反对这种配产的实施,但由于当时原油价格一再下跌,石油公司均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到1934年,大多数的州和石油公司都采纳了这种政策,油价逐步稳定,同时也使政府对石油工业的控制和管理得到了参与和加强。国会还通过了石油法案,各州也相应制定了产量变化的允许范围,禁止任何超额生产的原油运出美国。其后,当进口原油开始对美国石油工业形成威胁,危及美国石油限产政策的实施时,美国政府又宣布了进口管制[42]

由于跨国公司一直控制着石油的定价权和原油生产控制权,因此当1973年“阿以战争”爆发时,跨国石油公司与石油输出国组织之间的问题日趋政治化。阿拉伯产油国对美国实行了石油禁运,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利用这个机会,将油价从每桶2~3美圆提高到1974年初的13美圆,矿区使用费从产量的1/8提高到1/6,所得税提高到65%。石油输出国采取的行动给美国等市场经济国家带来了能源危机,1973~1974年,美国特别严峻地感受到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禁运的影响。因为当时美国所需石油的35%来自进口,美国政府对国内石油生产实行了价格管制,实行了“老油”(1971年1月1日以前开发的油田所产原油)低价和“新油”(1971年1月1日起开发的油田所产原油)高价政策,但仍无法避免由于油价的突然上涨而引起的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结束了战后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的下降趋势直到1975年才逐步扭转过来[43~46]

由于石油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威胁,鉴于石油在美国能源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联邦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关于石油的计划和激励政策[40,47~50]

(1)重视石油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合理价格下,确保国内石油的安全供应。积极推进企业、大学和地方政府的合作研究,美国石油界每年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改进投入都达到数亿美圆,这些资金几乎全部来自公司自身,而不是联邦政府。

(2)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与节能法》,授权能源部建设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并明确了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管理和运作机制。美国石油储备体系分为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政府战略石油储备的目的是防止石油禁运和石油供应中断,平时不轻易动用,当商业石油供应一旦发生中断,在美国总统下令的15天之内,应急储备油才能被迅速运至石油提炼厂。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①政府所有和决策;②市场化运作。从建设储库、采购石油到日常运行管理费用均由联邦财政支付。联邦财政设有专门的石油储备基金预算和账户,基金的数量由国会批准。

为了避免对市场价格的冲击,战略石油的采购和投放基本上采取市场招标机制。通常选择价格低迷时采购,既要避免引起市场价格波动,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储备资金损失。战略石油储备的投放也采取招标机制,政府向石油公司招标,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场价格销售,回收资金交财政部的石油储备基金专门账户,用来补充石油储备;企业商业储备远远超过政府储备。2004年,全美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进口量,其中政府储备为53天进口量,仅占1/3,其余是企业储备。美国的企业石油储备完全是市场行为,既没有法律规定企业储备石油的义务,政府也不干预企业的储备和投放活动,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和实力自主决定石油储备量和投放时机。

(3)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研究开发等活动,引导企业实现国家能源目标。通过政策实践,近年来联邦和州的税收政策被认为能够较为有效地激励私人部门实现能源政策目标,如研究开发和投资税减免,减收矿区使用费等。但总的来看,由于各州之间油气运营和经济情况差别很大,多数税收鼓励政策是由州政府实施。

(4)政府机构分工合作,通过补贴、技术援助和融资手段支持国内能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获取和利用国际资源。能源部、贸易开发署和美国进出口银行是支持能源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三大主要机构。能源部矿物能源办公室下的矿物能源国际计划和石油天然气进出口办公室承担支持美国油气产业界开发新的商业机会和技术的职责;美国贸易开发署通过资助可行性研究、专业培训、商业研讨会和其他技术援助,帮助国内油气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参与能源项目的竞争。作为政府机构的补充,美国进出口银行对美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活动提供融资支持;进出口银行也提供信用担保,以保护美国出口商免受因国外政治或商业原因导致的拒付风险。

美国自1979年6月1日起放宽价格管制,针对石油生产经营者在高油价时期所获得的超额利润,于1980年2月2日起对国内生产的原油征收“意外利润税”(即暴利税);1981年,美国政府终止了对原油的价格管制。到1984年,与在价格管制时的原油进口高峰相比,进口量下降了约50%。美国原油进口量的下降和全球新的原油供应国的出现,导致世界原油价格开始下降。在1985年11月至1986年2月之间,世界原油价格从每桶32美圆跌到每桶10美圆。

1990年的海湾战争时期,前总统布什提出了新能源战略,以缓解油价上升对经济的冲击。虽然近些年来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高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但美国仍视能源为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1999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主张提高能源效用、寻找替代能源、确保国外石油来源,更强调保持重要产油区的稳定和安全,以确保拥有得到资源的机会。

2001年,美国的《国家能源政策》报告指出了解决“能源危机”的战略措施,其中对开发油气资源的国内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51~53]

(1)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开发力度,增加国内产量。根据美国目前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开发现状,阿拉斯加石油蕴藏区成为布什政府增加国内油气供应的首要地区,除北坡油田外,阿拉斯加还有三个可供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地区,即阿拉斯加国家石油储备区、北极边远大陆架和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联邦政府把开发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作为增加美国国内油气产量的重点。除阿拉斯加外,还要加强对美国西部油气资源的开发。联邦政府在大陆48个州拥有31%的土地(多位于美国西部)和全部大陆架。目前,这些地区提供的能源占全国能源总产量的30%。这些地区有待开发的地下原油储量约5.6亿吨,天然气储量4.68万亿立方米。但这些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勘探开发成本高,必须采取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才能开采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对石油、天然气开发过程中新技术的运用,提高老油气田的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尽力提高老油气田的产出水平。

(2)改善石油与天然气输送设施,修建新的输送管道。美国的油气输送管道总长度超过320万千米,是美国油气产品的主要输送工具,担负着美国国内油气产品66%的输送任务。但由于使用时间较长,这些管道已出现了严重的老化现象,大大降低了输送效率,既加大了能源短缺程度,又增加了污染环境的可能性。因此,联邦政府要求负责油气输送管道安全的运输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管道设计、修建、维修以及紧急事故处理的监控力度。对跨阿拉斯加输送管道,联邦政府尤为重视,因为这条管道自从开通以来一直担负着美国国内石油产品近20%的输送量,而且输送效率极高,在其整个营运历史上损耗只占其输送总量的0.00014%。

(3)修缮、扩大炼油设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炼油设施效率不断降低,而且对环境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既制约了炼油业满足美国经济对相关石油产品需求的能力,又遭到环保人士愈发激烈的反对。因此,联邦政府决定在改善原有设施的基础上,鼓励新的炼油设施的修建,争取同时满足经济与环保双方面的需要。

(4)增加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是美国联邦政府在石油供应出现紧急情况时对石油市场进行干预的主要工具。政府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完全没有跟上石油进口的步伐,1992年储备量能维持83天的进口量,而2001年只保持54天的水平。因此,政府决定增加战略石油储备量,其意义不但在于维护美国石油安全,更在于石油还是国防燃料储备。

‘柒’ 为什么各国热衷于破冰船探索北极

因为北极资源丰富,各国都想争一下,北极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鱼类,还有各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还有一些所谓的极端寒冷条件下生长的一些动植物甚至是生物资源。 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据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陆地,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占全世界的1/3到1/4。为了减少对中东地区的能源的依赖和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很多国家把目光盯准了北极地区。 2007年4月2号,地质勘察导报上报道北极原油的储量大概是2500亿桶,相当于世界原油储量的1/4,天然气是80万亿方,相当于世界储量的45%。另外美国的一个能量专家也谈到一个数字,他从保守的估计来看,北极的原油储量也在1000到2000亿桶。美国第一、第二大油田都在阿拉斯加,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大概60%是在北极圈里头。所以说北极地区油气的储量相当可观。 北极地区,俄罗斯占的面积很大,它在这儿已经发现了若干个大中型的油田,其中超大型油气田发现了8个。光俄罗斯北极地区的资源量据有关专家估计大概有1000亿到1200亿吨。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整个我们国家预测的资源量也不过是几百亿吨,还不到这个数字。所以说它的量很大。而且它80%是在北极陆架地区,在北冰洋靠近陆地的洋底下。另外北极地区煤炭资源也相当丰富,储量为1.6万亿吨。 由于北极冰雪的快速消融,这块巨大的陆地和相当于五倍地中海的海洋充满了自然资源的处女地,将十分有益于石油和天然等资源的开采。西部大陆和不再寒冷的广阔海洋就是将来的渔业资源,环境航线,旅游目的地和价值很高的不动产 来源:国土资源导刊

‘捌’ 为什么北极也能开采出煤

因为北极过去是森林,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形成了煤炭资源 北极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鱼类,还有各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还有一些所谓的极端寒冷条件下生长的一些动植物甚至是生物资源。 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据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陆地,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占全世界的1/3到1/4。为了减少对中东地区的能源的依赖和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很多国家把目光盯准了北极地区。 2007年4月2号,地质勘察导报上报道北极原油的储量大概是2500亿桶,相当于世界原油储量的1/4,天然气是80万亿方,相当于世界储量的45%。另外美国的一个能量专家也谈到一个数字,他从保守的估计来看,北极的原油储量也在1000到2000亿桶。美国第一、第二大油田都在阿拉斯加,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大概60%是在北极圈里头。所以说北极地区油气的储量相当可观。 来源:国土资源导刊

‘玖’ 谈谈对北极石油开发问题的见解 (英语一分钟演讲)

Pipeline Rollers
Arctic's oil could meet world demand for 3 years

(Agencies 2008-07-28 )--The Arctic Circle holds an estimated 90 billion barrels of recoverable oil, enough supply to meet current world demand for almost three years,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forecast on Wednesday.

The government agency also said the area could contain 1,670 trillion cubic feet (Tcf) of natural gas.

"Before we can make decisions about our future use of oil and gas and related decisions about protecting endangered species, native communities and the health of our planet, we need to know what's out there," said USGS Director Mark Myers.

"With this assessment, we're providing the same information to everyone in the world so that the global community can make those difficult decisions," he said.

Frank O'Donnell, president of the nonprofit group Clean Air Watch, said not only do polar bears and other wildlife within the Arctic Circle face losing their habitat e to global warming, they would be hurt by companies searching for oil.

The 90 billion barrels of oil expected to be in the Arctic could meet current world oil demand of 86.4 million barrels a day for almost three years.

The Arctic accounts for about 13 percent of the world's undiscovered oil, 30 percent of the undiscovered natural gas and 20 percent of the undiscovered natural gas liquids, the agency said in the first publicly available petroleum resource estimate of the Arctic Circle.

More than half of the undiscovered oil resources are estimated to occur in just three geologic provinces: Arctic Alaska (30 billion barrels), the Amerasia Basin (9.7 billion barrels) and the East Greenland Rift Basins (8.9 billion barrels).

More than 70 percent of the undiscovered natural gas is likely to be in three provinces: the West Siberian Basin (651 Tcf), the East Barents Basins (318 Tcf) and Arctic Alaska (221 Tcf), the USGS said.

Energy companies have already found more than 400 oil and gas fields north of the Arctic Circle.

The discovered fields account for approximately 40 billion barrels of oil, more than 1,100 Tcf of gas and 8.5 billion barrels of natural gas liquids.

报告:北极石油储量可供全球用三年

美国地质勘探局于本周三发布报告称,目前北极圈内可开采石油储量预计为900亿桶,可满足全球近三年的石油需求量。

另外,据该政府机构介绍,北极圈内的天然气储量为47万亿立方米。

地质勘探局局长马克•梅尔斯说:“在我们就未来如何使用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如何保护濒危物种、土着居民和地球健康等问题做出决定之前,要知道那里都有些什么。”

“这一估测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认识到了目前的形势,所以大家可以一起来做那些艰难的决定。”

非赢利组织“洁净空气观察”主席弗兰克•奥•多尼尔说,如今,北极圈内的极地熊和其它野生动物不仅因全球变暖正面临无处栖息的危险,还会因石油企业的疯狂开采而受到威胁。。

北极圈内近900亿桶的石油储量预计可满足全球近三年的需求,目前全球石油的日需求量为8640万桶。

地质勘探局称,目前北极地区未探明的石油储量占全球储量的30%,未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占30%,液态天然气占20%。这是该机构首次发布有关北极圈内可用油气资源的勘测报告。

报告显示,北极地区超过一半的未探明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分别是阿拉斯加区(300亿桶)、美亚海盆地区(97亿桶)和东格陵兰断裂盆地区(89亿桶)。

另外,北极圈超过70%的未勘明天然气储量也集中在三个区域,分别是西伯利亚盆地区(18万亿立方米)、东巴伦支海盆地区(9万亿立方米)与阿拉斯加北极区(6.25万亿立方米)。

一些石油开采公司已在北极圈北部地区发现了400多个油气田。

在这些已探明的资源中,石油储量约为400亿桶,天然气储量为31万亿立方米,液态天然气占850亿桶。